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你觉得对吗?
伍子胥掘墓鞭尸,是历史上最骇人的事件之一。想当年,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若不是伍子胥识破阴谋,伍家父子将被一网打尽。伍子胥忍辱负重,奔逃列国。为逃避追杀,他风餐露宿,一夜白头,终于在吴国显贵。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展开了对楚国的灭国行动。楚国首都郢都被攻破后,楚昭王出逃随国,楚国被灭。
此时,伍子胥的仇人,楚平王已经去世十年之久。伍子胥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楚平王的墓地。他让人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尸体,用鞭子抽打了三百下才肯罢休。
这就是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后人对他的这个行为争议很大,赞同和批评声一直不断。
赞同伍子胥的理由1.有怨抱怨,快意江湖
这个观点很接近现代人的口味,以唐代史学家司马贞为代表,他说: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嗟彼伍氏,被兹凶慝!员独忍诟,志复冤毒。霸吴起师,伐楚逐北。鞭尸雪耻!
有怨抱怨,就是为了雪耻,无可指责!
2.子报父仇,理所当然
苏轼的话最具代表,他说:父不受诛,子复仇,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明朝思想家李贽说: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
认为伍子胥的行为,就是出于对父亲孝,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刚烈之路。
3.以暴制暴,无可指摘
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楚平王昏庸残暴,伍子胥手段虽极端,但对待这样一个暴君,也没什么不妥。
批评伍子胥的声音1.枉顾君臣之礼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说:勇而无礼,为而不顾,既自贼其君,又贼人之君,员真小人也哉!
他认为伍子胥的行为,是对人君的残暴,是小人之举,毕竟楚平王是他的君主。
2.背主叛国之徒
著名学者陈志岁认为,伍子胥的行为是叛国,他说:知否申胥本楚人,引吴攻楚为私因。可怜祖国好儿女,半作伍家偿命身。
陈先生认为,不管伍子胥跟楚平王有多大恩怨,他“引吴攻楚”就是因私废公,是对祖国的背叛。
他的这个观点,跟明朝学者邵宝相似:伍子胥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3.凶残暴戾之行
司马迁对伍子胥不轻易赴死表示赞赏,认为做大事就不能顾忌这些小节,但对伍子胥掘墓鞭尸显然是批判的,他说了句: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回到昨天笔者认为,要评价伍子胥的行为,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
按照战国时期的情形,楚国和吴国,仅是两个诸侯国,在他们上面还有一个“天下”。“天下”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所以,伍子胥的行为算不上叛国。事实上,春秋战国的士人,朝秦暮楚很平常,就是这个道理。
伍子胥的行为是背主,但考虑到他是被主人抛弃了,既然君事臣如草芥,那么臣事君当如寇雠,这是儒家观点,伍子胥做得不为过。
古人讲忠孝,忠,因为楚平王已经抛弃了君臣关系,伍子胥就没有义务去尽忠,按孝道,他为父报仇,没错!
唯一诟病的是,手段太极端了点,连尸体也不放过。不过古人迷信,出于不想让楚平王在地下安生的想法,伍子胥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总之,伍子胥掘墓鞭尸,如果非要一个人来反思的话,这个人应该是“受害人”楚平王,而不是伍子胥!
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你觉得对吗?
天道轮回不爽,恶事必有恶报!楚平王强娶儿媳妇秦国公主,又派人诛杀儿子熊建,可谓坏事做绝。楚平王身前没得人处理他,死后被伍子胥挖坟鞭尸,可谓报应来得虽晚但总归来了;伍子胥鞭尸平王,虽然解恨出气,但是后来他被枭首悬城,也可谓没有善终。仗剑者死于剑,舞刀者毙于刀,恶事做了总是要遭报应的。
话说晋国称霸中原,西阻强秦,南抗蛮楚,可谓威风凛凛;处于共同的利益,秦楚两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晋国。两国结盟的最佳方式就是上层通婚,秦国将第一美女孟嬴公主嫁给楚国太子建。费无极怂恿楚平王,说孟嬴国色天香,当自己享受;贪色的楚平王强娶了大秦国公主,生一男一女。
太子建被楚平王猜忌,于是逃亡他国;太子建的老师伍奢被俘。楚平王想将伍氏族灭,就招伍奢的两个儿子来,并说二子俱来,其父可免,不来则斩。伍奢长子伍尚去了,跟父亲一起被杀;次子伍员则逃亡吴国,他要为无辜死去的父兄复仇。伍子胥身负不忠不孝之名,忍辱负重,逃入吴国,拜在吴国公子光门下。伍子胥无毒不丈夫,他鼓励公子光弑兄篡位,取得吴国国君之位。
伍子胥又将齐国兵家名士孙武请来训练吴军,军队练成后又积极鼓动吴王远征楚国。伍子胥亲率吴军攻破楚国都城,又亲自主持发掘楚平王之墓。得到楚平王尸体后,他亲自鞭尸三百,打得楚平王的尸骨无存!伍子胥复仇的手段虽然残暴,但是也合情合理,不惩恶如何扬善呢?隐恶是不可以扬善的,鼓励为善的效果远不如惩恶的效果佳!因此伍子胥的行为我是支持的,他又没有去滥杀无辜,只是找债主讨债而已!
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你觉得对吗?
伍子胥,姓伍名员,子胥是他的字,他生于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年。伍子胥是楚国人,他是春秋战国未期吴国著名的大夫,是我国古代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尤其是他逃避楚平王的追杀,逃亡途中所演绎的“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等情节,令人拍案叫绝。然而,这一系列的传奇也只是他为报父兄之仇所做的铺垫,真正能体现他人生辉煌时刻的就是他铺佐吴王阖闾,协同孙武攻陷楚都,掘楚平王之墓,狠狠鞭打楚平王尸体,报得楚平王杀死父兄之仇的精采片断。
关于伍子胥逃走他国,为父兄报仇之事,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的说伍子胥是响当当的大丈夫,为报父兄之仇背井离乡,九死一生而万难不辞,最终功德圆满,大仇得报,是人生的大赢家。还有一部分人却说,伍子胥虽然大仇得报,但他却是出于个人私利,纯属投敌叛国,注定没有好下场。在我看来,这两种评价都有失偏颇,因为伍子胥所处的那个时代,决定了他言行上的过激与拘现,导致后人对他褒贬不一的评价。下面,我就把我的观点与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谈讨。
首先,楚平王不分忠奸是非,造成伍子胥的反判,这是昏君迫使下臣造反,无可厚非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奸臣费无忌诬陷太子建密谋造反,伍奢受到牵连。楚平王下令捉拿伍奢父子,足智多谋的伍子胥知道被楚平王捉住定当丧命,故而决定逃走。当他得知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所杀后,他发誓投奔他国,借用别国的势力灭掉楚国,为父兄报仇。因此,他历尽千辛万苦,忍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煎熬,纵然“一夜白头”也在所不惜,最终投靠吴王阖闾,借用吴国之力灭掉楚国,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这无可厚非。
其次,伍子胥对楚平王掘幕鞭尸,纯属怨怨相报的江湖行为,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
伍子胥投奔吴王阖闾后,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对楚国发动无数次战争,虽然给吴楚两国人民带来战乱之苦,但他消灭了昏君当道的楚国,这本无可厚非。但他对楚平王掘幕鞭户的行为,却使他的英雄行为大打折扣。从这一点来看,他的人格魅力与韩信相比相差甚远,韩信功成名就后不但没有惩戒相当年使他遭受跨下之辱的屠夫,反而封他官职,显示出不计前嫌的大将风度。而伍子胥掘墓鞭尸的做法,则将他的复仇行为定格为市井之徒的下三滥做法。
伍子胥被楚平王逼上“梁山”,借用吴国之力灭掉楚国,本可成就他一世英名,但他掘墓鞭尸的做法却使他的英雄形象大打折扣,成为他人生的一大败笔。如果伍子胥能象伟人毛主席那样,把曾经掘他祖坟的将委员长的祖坟保护起来,那伍子胥的名字定当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占据光辉灿烂的一页!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你觉得对吗?
历史谁能说的清对错
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你觉得对吗?
不仅仅是为父兄。也是为正义。也是警告位高权重者。伍子胥是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人物之一。秒杀99%的帝王。
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墓鞭尸,你觉得对吗?
伍子胥之父因受楚国权臣费无极的谗言陷害,被楚平王杀下令斩杀。伍子胥的哥哥为救其父,独身追赴,最终落得个被楚平王处以车裂极刑!父兄二人,死得其冤。对于伍子胥而言,此仇不报,非为子弟也。
春秋至传《春秋》一书中曾经这样寥寥三语记载道:定公四年,庚辰,吴入郢。
关于伍子胥掘楚平王的暮、鞭打楚平王的尸身曾流传有这样的说法:伍子胥在历尽楚国对他的追杀后困苦艰辛地最终逃往吴国,并且推立吴王阖闾登上吴国皇位,颇具军事头脑的伍子胥在辅佐吴王阖闾是突出得淋漓尽致,因此被阖闾大为赏识,之后的伍子胥便奉阖闾之命攻楚,在伍子胥的“纵横战略”下,吴国先后与唐、蔡两国歃血结盟,并于公元前506年三国大举攻楚,结果也是很出人意料,当时曾经问鼎中原的强国楚国居然在这次大战中被击敗得粉碎。吴国在这次战役中大获全胜,攻入了楚国国度郢都,楚昭王被迫出逃。
当伍子胥率军进入首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寻找楚昭王,想要杀之为快、以报父仇,但掘地三尺寻迹无果,大为恼火的伍子胥转而掘开了楚平王的墓地,并鞭尸三百以示报复,大快他心!
但是伍子胥这种”为父兄报仇,先是灭掉母国,后是掘墓鞭尸于楚平王”的行为到底对不对呢?我只是发表我个人看法:
第一,因为楚平王的残忍暴虐,随意听信权臣费无极的谗言诬陷,而随意给身为忠君爱国的伍家编造“莫须有”的罪名,并且最终运用车裂刑罚将伍子胥父兄二人处以极刑。原本无罪的伍家,却突然之间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原本忠君爱国、一心为楚的伍家竟遭遇如此下场,父兄二人的含冤而死、慷慨赴死使得伍子胥对楚平王恨之入骨。所以之后的伍子胥含恨离国来到了楚国的对立面吴国,并最终灭掉楚国,鞭尸掘坟楚平王。报仇父兄,最终雪恨,天经地义。
第二,当时的春秋时期,并没有形成后世意义上国家概念,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人才流动非常频繁,不存在叛国一说。再加上受到了宗法制度影响,家族的存在大于诸侯国的存在,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才有了一夜白头。所以伍子胥的这种“为父兄报仇雪恨”的复仇心理似乎更为合理、更加无可厚非了。
第三,虽然说伍子胥因为私人恩怨,最终灭掉自己的母国——楚国,而且还对于逝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伍子胥在带领军队攻占楚国后,他仅仅只是大肆寻找楚昭王,寻找无果后,又才对于入土的楚平王鞭尸挖坟,伍子胥从始至终都没有残害楚国手无寸铁的百姓,没有滥杀无辜。他只是一对一的复仇。个人因素,也应当理解。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想如果当初伍子胥没有鞭尸掘墓的话,历史上功绩斐然的他会更加被后人往世传颂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