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为何能成为汉朝第二相?

曹参能继萧何之后,出任西汉帝国第二任丞相,其实一点也不意外。表面上看,曹参只是一介武夫,攻城略地是他的特长,正如刘邦大封功臣时有一个比喻:萧何是“功人”,曹参等将军们是“功狗”,狩猎当然是“人”的功劳比“狗”要大得多。那么“功狗”曹参是怎么升级为“功人”的呢?

从马上砍人到马下治人

曹参跟刘邦的交往很早,早年曹参是萧何手下的一名狱吏,跟基层“官员”刘邦交集颇多,那时候起,曹参就跟刘邦成了朋友。刘邦造反后,曹参也成了最早一批追随者之一。

在灭秦的战争中,曹参是刘邦手下第一战将,立功最多。高祖二年,曹参被任命为左丞相,领兵驻关中,楚汉战争爆发,曹参先消灭了反叛的魏王豹,而后联合韩信灭了赵国。

这些战役,曹参灭两国,一百多个县,绝对功盖全军。这时候,刘邦却做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动作:让曹参以左丞相的身份,辅佐韩信,参与灭齐。

如此一来,曹参失去了独自领兵建功立业的机会。难道刘邦有意压制曹参?我觉得不是,刘邦此举可能是出于对韩信的不信任,让曹参辅佐韩信,既是对韩信的监督,同时也随时做好取代韩信的准备。

这样一来,曹参的身份从将军,变成了半将半相,一面协助韩信料理军务,一面负责地方治理。攻打下齐国后,韩信领命率军与刘邦汇合,曹参独自留在齐国,一面平定残余势力,一面负责齐国的国政。

楚汉战争结束后,曹参干脆被任命为齐国相,辅佐齐王刘肥。自此,曹参在众将领中,率先完成了从将到相的角色转变。

获得治国真经

对曹参来说,这个角色转变并不容易,治国对他来说,远没有上阵厮杀那么简单。好在曹参的学习能力很强,他召来当地有声望的老人,向他们请教,这其中有个叫盖公的老先生,成了他为相的导师。

盖公是个神秘人物,历史上的记录很模糊,只知道他是精于黄老学说,他给曹参的建议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接受了盖公的思想,干脆让出自己的正房,让盖公住进来。由此可见,盖公很可能就是曹参的高参兼老师,曹参治国理念就是在盖公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

曹参出任齐国国相九年时间,一直以“黄老之学”治国,使得齐国大治,他被老百姓誉为“贤相”。

自此,曹参彻底完成了从将军到相国的华丽转变,而且成了一个有独特治国理念的经世之才!相对于王陵、周勃、灌婴等,曹参的转型无疑要比他们成功得多。

两份遗嘱

刘邦驾崩前,吕后询问帝国丞相人选,刘邦告知,萧何之后当用曹参。如果说萧何为相,其能力在汉中时期就得到检验,那么曹参为相,则是其在齐国的经历,得到了天下公认。

萧何临去世前,汉惠帝亲往,请教谁可以代他出任丞相,萧何毫不犹豫地举荐了曹参。就连曹参自己也认为,他必然是丞相继任者,当萧何去世的消息传来,曹参就让家人收拾行装,准备动身去长安,接任丞相之位。

就是说,曹参出任丞相已是众望所归的事,包括他自己,也认为没有人比他更适合继任丞相。那么曹参的执政理念到底是什么?

萧规曹随

说出来,让人倒胃口,曹参的施政理念就是两个字:无为!直白一点说,就是执政者不要乱作为,只需要做到不胡乱干预经济,社会自然会发挥自己的调节能力,经济会得到恢复,人民会得到富足,国家会得到复兴。

由此,曹参为相,将那些好出头的份子统统赶走,留下一帮老无生趣的“懒汉”,平时他除了关门喝酒,政务上一切“萧规曹随”,没有一点“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气象。但奇怪的是,齐国在他的“无为”下大治,大汉在他的“无为”下,也日益复兴。

西汉民间老百姓为此还编了首民谣:“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其实,要我说都是古人不懂经济学原理,大凡战后恢复经济,首要的就是去繁就简,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就这一项,足够农耕社会经济复苏了。曹参就是适应了这一条,没什么高深的,所谓“无为”、“萧规曹随”只是胡乱附会的东西,这东西要是灵丹妙药的话,历史只怕都要改写!

综上所述,曹参为相,得益于他在齐国为相期间,受到了盖公的悉心调教,使他完成了从将到相的身份转变,并获得了成功。加之其本是刘邦开国资格最老、功绩最大的元勋身份,从而接替萧何成为大汉第二任丞相。

曹参为何能成为汉朝第二相?

公元前194年,汉高祖刘邦在征讨淮南王英布时,被流矢击中,受了重伤。回长安后,病情日益严重,刘邦召集重臣歃血为盟(杀了一匹白马),立下誓约“不是刘姓不能为王……”史称“白马之盟”。

刘邦看大臣们都发誓了,就放心了。病情越来越重,不得不把吕后找来交代后事。吕后问他:陛下百年之后,要是萧丞相死了,谁可接替他?刘邦说:可以让曹参接替。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吕后的儿子刘盈继位,史称汉惠帝。惠帝继位第二年,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并问他将来谁接他的位置。萧何不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汉惠帝说“你看曹参怎么样?”,萧何马上就说:陛下的主意错不了,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曹参是诸侯国齐王刘肥的相国。萧何去世后,汉惠帝召曹参进京,当了汉朝第二任相国!

曹参为何能成为汉朝第二相?

曹参为什么能成为第二任汉相,个人认为有如下原因:

首先:曹参是刘邦功勋卓著的嫡系,沛县人。早年为秦朝沛县的监狱长,是刘邦的老乡 。曹参个性勇猛,常在前线指挥作战,为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参战期间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他全身受创达七十余处。在刘邦论功行赏时,曹参功劳排名第二。封爵时,曹参不但最早被封,而且食邑万户,高于萧何起初的八千户之上。张良虽也封为万户,但时间仍在曹参之后。

其次:曹参是刘邦依赖的重臣,在齐国人国相期间政绩突出,刘邦晚年讨伐陈豨和英布的叛乱中,刘邦征召曹参率齐国军队过来驰援。可见刘邦对曹参在军事上的依赖,犹高于身旁的大将周勃、樊哙和灌婴。天下初定,被派往第一大诸侯国齐国做相国时,曹参在性格作风上突然有了大的转变,他一反军人的强势作风,改采审慎弱势的黄老之治,一切顺其自然,不作刻意努力,不追求政治绩效。安定养民、与民休息,不求自己绩效,但求民生安定富足。任齐国相九年之内,齐国安定繁荣。

再次,刘邦和萧何的推荐,在和英布进行的会战中,刘邦亲自到前线,被流矢所中。终于他金疮(刀创伤)并发,可能因感染而得了破伤风,或者免疫系统方面产生了大麻烦。总之,病情恶化已到难以医治的地步。最后时空,吕后问道:“陛下百岁以后,萧相国年岁也已大了,他死后,谁可代为相国?”刘邦:“可用曹参!”吕后:“接下来呢?”

 刘邦:“可用王陵,只是这个人比较憨直,可用陈平作其副手。陈平智慧够,但意志力不定,难以单独负责。周勃个性坚强,文采上则较弱,不过可用之为一股安定的力量,请命之为太尉(最高军政长官)。”吕后再问:“接下来呢?”刘邦笑道:“接下来的事,你也不用知道了。”这是刘邦最后的遗言,是他对后事的安排,是他的政治嘱托,可见此时他已经明确曹参为第二任汉相,相国萧何临终前,也向汉惠帝刘盈推荐了接任者曹参。

最后,曹参接任相国后,萧规曹随,无为而治,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曹参任汉朝国相后,自己则不问政务,日夜饮酒,天天喝的大醉,以拒绝处理太多的事情。很多官员到相国府商议公事。曹参便啥都不说,先好酒招待,酒桌上不谈公务看,喝醉了再说。渐渐地,不办公事纯喝酒的习惯,成为官场上的风气,政务也处于停滞状态。

刘盈当听到曹参荒废政事的报告,当面问曹参原因。曹参道:“我所以什么事都不做是有原因的!”“这又有什么道理?”“陛下自认在圣明英武方面,比先皇如何?”“朕哪敢和先皇帝相比!”“那么陛下认为我和萧相国,谁较贤能?”“老实讲,你不若萧何!”“是啊,陛下讲得非常对,我们是都不如他们啊!如今高皇帝和萧相国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经够清楚了,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谨守职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吗?”刘盈立刻醒悟,便说道:“我知道了,相国就照您的意思去做吧!”

 《史记·曹相国世家》最后记载:“曹参为汉皇朝相国,先后三年,死于任内……百姓歌颂道:‘萧何制定法律规章,统合整体行政作业,曹参接续其职务,审慎保守制度精神,毫不修改,主政务在清静无为,让百姓有一段安静日子好过。’”司马迁本人在最后的评语内更表示:“百姓在经历秦朝繁苛严酷的政治后,曹参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天下俱称其美焉!”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汉皇朝是个空前的大王朝,曹参的前任萧何本着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小心谨慎的规划建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过这套制度实施不久,刘邦及萧何便相继去世,曹参接棒后,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这套制度继续运行,贯彻执行下去,发挥实际效能,决不能朝令夕改。曹参任相三年,极力主张“无为之治”,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不计较自己的声名,耐得住寂寞,清静无为,法令不轻易出,法令既出,就不能随便更改,默默无闻的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从而获得朝野上下一致的称赞,也使萧规曹随成为千古政事的第一美谈。

再最后,曹参为相期间制止了吕后的夺权,刘邦死后,有另一股力量急速想夺权,以扩充自己势力,国政的最高领导者吕后便是这股力量的幕后老板。表面平静,内部却波涛汹涌,萧何所规划的一切制度犹未稳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尚未确立,如果随便依需要而变更萧何的法制,以吕后为主的吕氏一党便有更多的借口更改法律。

大家都不动,吕后也动不得,尚不稳定的汉皇朝新政权,才比较能够保持住。担任齐国实相期间的执政经验,使大老粗的曹参,养成极高洞察世事的智慧。由于惠帝不务政事,吕后取得完全的主导权,功臣派已陷入不利情境。危机中最难得的便是稳定,他一律禁绝任何改变,一切依萧何规划,以确保汉皇朝制度不被吕氏一党所破坏。曹参暗示刘盈的也在于此。他执政三年内,以“喝酒”阻止了吕氏一党的夺权阴谋,在表面和平、内部波涛汹涌的时代,不愧为一位出色的掌舵者。

这是个人的看法,大家有何观点,欢迎评论和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