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赵普如何定了平天下的大计?
这就是著名的的“雪夜定策”,参与人除了赵匡胤和赵普,还有赵光义。就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里,三人商定了平定天下的基本国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即先平定西蜀、南唐、吴越、荆南、湖南和南汉,最后挥师北上消灭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
一、雪夜定策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建隆二年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的夜晚。赵普回家后,认为这样的天气,赵匡胤应该不会夜访了。于是他换下朝服,准备休息。就在这时候,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赵匡胤竟然冒雪来访。
赵普就问赵匡胤,为什么冷的夜晚,怎么还来了?赵匡胤就回了句名言: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这句话后来被改编成: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赵普一听就明白了,皇帝这是嫌周边的小国碍事,想要统一全国。于是他问赵匡胤有什么计划,赵匡胤反问赵普:你觉得先打北汉怎样?
赵普说:北汉背靠契丹,打它百害而无一益。即使打下来了,我们将直接面对契丹和西夏,还不如留着北汉,作为我们西北两面的防御屏障!
赵匡胤深以为然,于是君臣定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全国战略。
二、后人的质疑我们知道,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北伐的进程屡屡受挫,燕云十六州成了大宋永远的痛,进而导致后来金国人能轻而易举挺进中原,灭了北宋。
所以,后人以陆游为代表,认为北宋之所以有这个结果,根源就是当年赵匡胤“先南后北”的错误决策。他认为,北宋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耗尽了国力,军士疲惫,已经没有力量对付北方的战事,结果导致对契丹用兵屡屡受挫,再也无法实现对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大业。
与赵匡胤相反,当年周世宗柴荣,定下的统一全国的策略是先北后南。那么到底哪一个策略更可行呢?后人一直争论不止。
笔者认为,哪一种策略更合适,除了赵普分析的因素外,还要考量两个问题:
一是战争的持久性;
二是战争的国力保障。
第一个因素,显然南方更容易打,而北方不说强大的契丹,即便小小的北汉,也让大宋足足崩掉了几颗牙才拿下来。显然要想拿下北方,战争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南方相对容易。如果先北,甚至都存在长期陷入,对契丹和北汉的战争中无法解脱的局面。
第二个因素,北宋当时地盘很小,无论人口和经济规模,都无法支撑长期的战争。而南方广大的富庶之地,恰恰可以补充北宋的这个短板。
结合着两个因素,我觉得陆游的说法不成立。军士疲惫根本不是长期战争不利的理由,相反,如果统一南方,大宋国力雄厚,兵源充足,将帅之才也不会短缺。统一南方等于使大宋得到了源泉,已经保证立于不败之地了。
北宋后期的羸弱,并非统一南方的消耗,而是由于北宋对武将束缚手脚的战争指挥方式,以及赵光义个人无能的军事指挥。
所以,我个人认为,赵匡胤先南后北的策略没有错。事实上,当年柴荣北伐,因为身体原因半途而废,并不能证明他的先北后南就是正确的。
三、燕云十六州在赵匡胤的计划中吗王立群老师在讲座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说赵匡胤的“先南后北”,这个“北”就是指北汉,不包括控制在契丹人手中的燕云十六州。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似乎不通。
1.如果单纯打北汉,以赵匡胤的实力,一定比统一整个南方要容易得多,跟“先易后难”的说法矛盾。
- 2.北汉和契丹是利益共同体,赵匡胤打北汉,等于威胁到了契丹的利益,谁都明白,赵匡胤打下北汉后,下一个目标一定是燕云十六州,不需要说。
- 3.赵匡胤对燕云十六州“赎买”的计划,也正说明了燕云十六州是赵匡胤北伐的终极目标。
所以,我认为,赵匡胤先南后北,这个“北”,重点恰恰就是指燕云十六州,北汉只是顺带要扫除的障碍。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教!
赵匡胤和赵普如何定了平天下的大计?
赵匡胤和赵普两家关系本来就很好,类似世交,而且在陈桥兵变的时候赵普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动者,作为北宋的开国功臣,北宋初期的许多政策乃至战略都有赵普的身影。
比如先南后北,先易后南的国策都是出自其手,虽说这个战略承袭自后周王朴的定边策,但同样的战略实施的结果却各不相同。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虽然采取了王朴的策略,先期向南出兵南唐,耗时三年才攻取南唐十三州,耗费无数兵马人力,直接导致柴荣感觉北方比南方容易,也从北方出兵进攻北汉和契丹。
一日下雪夜里赵匡胤跑到赵普家中商量,说要学周世宗先北后南,结果赵普却说如果先灭北方北汉,就会直接和党项人以及契丹人接壤,到时候需要多少钱粮人马来驻防。赵匡胤一听立刻就打了哈哈,说我只是试探下你而已。最终赵匡胤采取了赵普的建议,这就是十分出名的雪夜问策。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赵普确实是要强于柴荣。即便现在许多人都是英雄无敌的柴荣的粉丝,不断声称若是柴荣不早死燕云早回到汉人手里了。可是若是能清醒些去看,世宗北伐取燕云的可能性依旧渺茫,即便在二十多年后赵光义的雍熙北伐,钱粮充足,出动人马超过三十万依旧惨败而归。
不得不说,赵匡胤与赵普的战略十分准确,当然这战略也成了贯穿了整个北宋的国策,当然这战略也不是简单的用兵先后,其中还包含了几个层次的策略。
首先就是用兵先后,赵匡胤定下先巴蜀,后广南,江南,最后再北方的用兵顺序。
然后就是先富而后北,就是积极民事,积蓄钱粮兵马,国力强大以后再兴北方之兵。可见赵匡胤确实很忌惮辽国的国力,甚至设下封桩库,待库满则与辽国谈判用钱赎回燕云,谈判破裂就用这里面的钱粮兴兵攻取燕云。
最后一层就是未兴兵北上之前就与辽国修好,待辽国有天灾或者人祸出现再伺机北上。
赵匡胤与赵普的战略也影响了整个北宋的政策,乃至对此战略之下的燕云之地都心心念到了病态的地步,甚至出现了联金灭辽最后导致灭国的地步。
赵匡胤和赵普如何定了平天下的大计?
金道人
1小时前 · 历史领域创作者
赵匡胤和赵普两家关系本来就很好,类似世交,而且在陈桥兵变的时候赵普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动者,作为北宋的开国功臣,北宋初期的许多政策乃至战略都有赵普的身影。
比如先南后北,先易后南的国策都是出自其手,虽说这个战略承袭自后周王朴的定边策,但同样的战略实施的结果却各不相同。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虽然采取了王朴的策略,先期向南出兵南唐,耗时三年才攻取南唐十三州,耗费无数兵马人力,直接导致柴荣感觉北方比南方容易,也从北方出兵进攻北汉和契丹。
一日下雪夜里赵匡胤跑到赵普家中商量,说要学周世宗先北后南,结果赵普却说如果先灭北方北汉,就会直接和党项人以及契丹人接壤,到时候需要多少钱粮人马来驻防。赵匡胤一听立刻就打了哈哈,说我只是试探下你而已。最终赵匡胤采取了赵普的建议,这就是十分出名的雪夜问策。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赵普确实是要强于柴荣。即便现在许多人都是英雄无敌的柴荣的粉丝,不断声称若是柴荣不早死燕云早回到汉人手里了。可是若是能清醒些去看,世宗北伐取燕云的可能性依旧渺茫,即便在二十多年后赵光义的雍熙北伐,钱粮充足,出动人马超过三十万依旧惨败而归。
不得不说,赵匡胤与赵普的战略十分准确,当然这战略也成了贯穿了整个北宋的国策,当然这战略也不是简单的用兵先后,其中还包含了几个层次的策略。
首先就是用兵先后,赵匡胤定下先巴蜀,后广南,江南,最后再北方的用兵顺序。
然后就是先富而后北,就是积极民事,积蓄钱粮兵马,国力强大以后再兴北方之兵。可见赵匡胤确实很忌惮辽国的国力,甚至设下封桩库,待库满则与辽国谈判用钱赎回燕云,谈判破裂就用这里面的钱粮兴兵攻取燕云。
最后一层就是未兴兵北上之前就与辽国修好,待辽国有天灾或者人祸出现再伺机北上。
赵匡胤与赵普的战略也影响了整个北宋的政策,乃至对此战略之下的燕云之地都心心念到了病态的地步,甚至出现了联金灭辽最后导致灭国的地步。
金道人
历史领域创作者
453粉丝 · 2210赞
相关问题
历史上赵匡胤为何能成为帝王?
拥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的几大武将结局都怎么样了?
宋朝的两位亲兄弟,赵匡胤和赵光义究竟差距在哪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