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给自己做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刘备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枭雄,他胸怀大志,以匡扶汉室,统一天下为己任。因此,虽然他多次失败,可是屡败屡起,百折不挠。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品质,才被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我们纵观刘备的足迹,他在逃到刘表的地盘之前,在整个北方的奋斗,就是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事与愿违,刘备却颠沛流离,始终无法找到一块地盘立足。

这主要是刘备的执政能力太低的缘故。刘备虽然在少年的时候曾经在卢植那里学习过,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是,史书上说道,刘备不太喜欢读书,喜欢狗马、音乐和美衣服。从这一方面看,刘备并不是那种儒将。

他起兵之后,也是靠豪侠的性格收拢了一批以关羽、张飞为首的军队。但是,在他的集团里,却没有出色的文臣。这使得他能够用军队打下地盘,却无法守住和建设地盘。

和他四周的对手看看,且不要说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也不要说手下文武济济的曹操。刘备连反复无常的吕布都比不了。吕布尚有一个陈宫为他出谋划策,而刘备遇事只能亲力亲为。刘备的智谋又不能次次成功,这就使得刘备十分被动。

而且刘备的根据地徐州位置也十分不利。徐州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可是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刘备得到徐州之后,又得不到当地士族的支持,结果根本无法守住。先是被吕布夺走,后是被曹操攻占,落得了流离失所的境地。

所以说,当刘备来到刘表的地方,投靠刘表的时候,也在思考自己的前途命运。他在汉江沙滩上和部下说,大家都是王佐之才,只是错跟了刘备才落得如此境地。让大家各寻明主,不要耽误了前程。其实这一是刘备对大家的试探,二是坚定大家的信念。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稳定内部之后,刘备又得到刘表的收留,得到了喘息之机。但是,刘表对刘备并不是真心信任,他只是要依靠刘备抵抗北方曹操的进攻。他只给了刘备一个小县新野安身,对他心怀疑惧。

刘备则在此休整部下,整顿队伍。更重要的是收罗人才,准备下一步的战略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当地可谓求贤如渴,著名的徐庶就是在这个时候投奔到了他的手下。徐庶整整为刘备服务了七年,直到长坂坡之战,母亲被曹操俘虏,才投奔到曹操的手下。

从这个方面来看,刘备确实收罗了一批荆州的人才。但是,由于刘备个人的性格,以及他军队的名声,最根本的问题他还是没有能够解决。那就是,世家大族对刘备的冷落。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刘备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刘备曾经很苦恼的说,自己曾经想尽办法,连山野都找遍了,都没能找到人才。在这个时候,徐庶推荐诸葛亮,刘备怎么能够不欣喜若狂。诸葛亮如果出山,困扰刘备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刘备才会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之所以一见诸葛亮就感觉如鱼得水,这是因为诸葛亮是第一个真心辅佐他的英才。在过去北方,像陈登父子等人的人才,只是和刘备面和心不和,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另寻出路。而诸葛亮则不同,如果诸葛亮跟随刘备,就会从一而终。有了诸葛亮的帮助,刘备就可以打开荆州这扇冰冷紧闭的大门,可以登堂入室了。

而且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刘备心中的战略不谋而同。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诸葛亮提出了先联合孙权为援,保有荆益,然后再结好孙权,分兵两路北伐。刘备率领一支军队从蜀地攻打秦川,另外一支军队由上将指挥,进军宛洛。这样汉室可兴。

这个战略计划有理有据,让刘备豁然开朗。如果刘备没有遇到诸葛亮,他的思路是不会有这么广阔,这么长远的。虽然这个战略计划里面有着隐患,也有很多推测不合实际,但不失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刘备当然接受下来了。

如果刘备没有遇到诸葛亮,那么刘备自然也会对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规划。从刘备一贯的做事风格来说,他最先采取的步骤肯定是夺取刘表的荆州作为自己的基业。至于下一步就要看情况而定。

刘备和公孙瓒在一起的时候,得到公孙瓒的援助,自成一军。在就徐州的时候,被陶谦礼让,接受了徐州。在被吕布夺了徐州之后,刘备依然赖在徐州不走,最终和曹操一起灭了吕布。而到了曹操那里,刘备找到机会就又袭取了徐州。

我们从刘备的这些举动可以看到,刘备对根据地的渴望。在当时曹操已经要统一北方的情况下,刘备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他心中能不着急吗?

刘备既然到了刘表的地盘,他看出来刘表的能力有限,部下派系斗争严重,有可乘之机。所以刘备表面上对刘表毕恭毕敬,实际上以仁义为口号,四处收罗人才,壮大自己的实力,准备伺机而动。

夺取荆州只是刘备的第一步计划,如果要对抗曹操,以刘备的实力、能力是无法抗衡的。那么,为了寻求一个稳固安全的根据地,刘备下一个目标就是西川。刘备的这个企图,连旁人都看出来了。

曹操曾经问荆州的官吏裴潜如何评价刘备,裴潜就说,刘备“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旁人都看得一清二楚的事情,刘备难道心里会不知道?所以刘备必取西川。

结语: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刘备没有遇到诸葛亮,没有《隆中对》的指引,他首先要解决的战略问题就是生存。因为北方曹操的南征已经迫在眉睫,刘备可以选择的时间不多了。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荆州拼命的扩充自己的实力。他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荆州,然后随着曹操的进逼,他只有退往西川。在得到益州后,刘备凭借地利,才能抵抗曹操的进攻。

夺取荆州和益州,这是刘备不管遇不遇到诸葛亮都要采取的战略计划。因此,当刘备听到诸葛亮的《隆中对》和自己的想法相符合,而且还增加了孙权方面的内容,更加全面合理。刘备怎能不会和诸葛亮一拍即合,有着如鱼得水的感觉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给自己做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隆中对前,刘备有目标,无规划,更无明确的路径。

如同刘备想登上山顶,直升机买不起,攀岩技术太差,走山路猛虎毒蛇又太多,想跟随大部队别人不带他玩。因此只能在山下转悠,尝试了几次摔得鼻青脸肿,最后只能望山兴叹。

此时的刘皇叔迫切需要明白人给他指点迷津。

终于,在遇到诸葛亮时,他的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出现了。

对于入川割据、三足鼎立、争霸天下的战略布局,此前诸葛亮捂得严严实实的,国器不可以轻易示人,包括他的好朋友徐庶,他也肯定只字未提。

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给自己做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再在遇见诸葛亮之前处处碰壁,而遇到诸葛之后突然大转运,步步向上走向称帝三分之路,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而且非常业余,是说书先生的历史观,距离事实有千万里之遥。

首先你要知道,世界上没有突然一下子从平头老百姓变成皇帝的,刘备虽然在演义里一直以汉朝宗室自居,但事实很无情,他虽然是姓刘没错,也确实可能是真的汉朝宗室,但他的这个汉朝宗室,其实是西汉的宗室,而当时已经是东汉,虽然东汉刘秀,也确实是西汉景帝的后裔,但一样疏远到面目全非。

事实上,东汉其实和西汉,真的是两个王朝,而并不是像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皇室依旧是那个皇室。宋朝靖康之变后,皇室也依旧是那个皇室。刘备既然是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那么他就不可能属于东汉的宗室范围——在汉末那个时代,刘备、刘璋、刘表其实都不能算真正的宗室,在正常条件下,他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就因为这个缘故。

所以刘备的父亲,什么官职也没有。他的祖父,也是因为经历过举孝廉(也就是正常的公*务*员考试),这才当上县令,你看看这和普通人有什么差别。

而刘备自己,从小就跟着母亲,织草席、卖草鞋为生——你不妨想想,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个皇亲国戚是卖草鞋的?

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刘备终于得到了改变人生的机会——他组织义勇军,协助汉朝镇压了黄巾军和后来的地方叛乱,按军功得了一个官职,即今河北某县的安保主任(县尉),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金钱来讨好上级派来的特派员(督邮),最后把关系搞僵,演绎出鞭打督邮的大戏,结果便是刘备丢了官,又变成一无所有。

所以按照正常逻辑,刘备在官场上是肯定没戏的,关键在于当时的时局,又出盗贼了。刘备便再立功,得到了第二份机会,当上了今山东某县的秘书长(县丞)——但是你也懂得,当秘书长比当安保主任更复杂,会遇到更多人事纠葛,所以没多久,刘备又呆不下去了。

呵呵,要说刘备真的运气好。不久他又得到了第三份机会,去山东另一个县当安保主任(县尉),随后升职为县令。

但是这份运气值的时效也很短暂,因为没多久刘备的县城就被农民军给攻破了,于是他只能投奔当时在北京前线的老同学公孙瓒,老同学让他当了别动队队长(别部司马)。

从这时起,刘备就开始真的走运了,因为如果他一直跟着公孙瓒,将来就是一个陪葬品(被袁绍攻灭),但恰好这时候公孙瓒全面拉开战线,刘备便被派到山东去,辅助山东方面军的指挥官田楷,随后就因为有功,给了一个代理平原县令的官职,并一点点提拔到平原市长(国相)。

这个时候,命运之神再度向刘备招手,因为徐州陶谦被曹操痛打一顿,在最窘迫的时刻,刘备就跟着田楷去徐州,一度遏制住了曹操的猛攻——所以你别说刘备不行,全靠诸葛亮帮忙这种话,你看在创业阶段,刘备就能以一人之力抵挡曹操——当然背后也是有诸多因素,最大的可能就是当时曹操已经是强弓之末,本来就要撤退了。

不管怎么说,刘备救了陶谦,随后陶谦就推荐刘备做河南省长(豫州刺史)——你看这一下子刘备就从市长混成了省长,当然这个省长其实是空的,因为他手里没有地盘。

但虚拟随后就变成了事实,陶谦死了,而且他的特别助理(徐州别驾)糜竺说,临终之前陶谦说要让位给刘备,所以刘备摇身一变,就真的成了皖北苏北(徐州)省长。

当然这个时候,刘备还没有真正坐稳这个职位的实力,所以袁术、吕布、曹操先后来打他的主意。刘备便投降了曹操,曹操又送他一个官职,即河南省委书记(豫州牧),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叫他刘书记,因为这是他一生之中做的最大官职(请注意,是朝廷正式委任的,自称的不算)。

但是,河南省委书记刘备并没有实权,因为河南其实是曹操的核心地盘,许昌就在河南,刘备这个书记根本就是说话不算,他还是想去皖北苏北做有实权的省长书记,于是稍后便有了煮酒论英雄和杀车胄、衣带诏等诸多事件,结果便是刘备被痛打一顿,又撤去一切职位,最终逃到了河北。

刘备在做河南省委书记(豫州牧)期间,还是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录取袁绍的儿子做了茂才(就是公*务*员考试录取资格),袁绍因此又收留了刘备。

当然如果在袁绍身边一直呆下去,刘备也没戏。刘备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不愿意呆在大领导身边,公孙瓒、曹操、袁绍都是如此。

于是刘备便出现在湖北湖南大省(荆州)书记刘表身边,刘表让他驻扎在新野县,所以这个时候,刘备其实又从省级官员,回到了最初的县级。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刘备是在瞎胡闹,在这几年的折腾中,刘备颠沛流离,并不是一无所获,他首先得到了一个非常稳固的班底,即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这些人,这是实;同时又得到了广泛的声誉,即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坚决反对曹操独裁的在野人士,于是很多人反对曹操,便会站到刘备这边。

而这,其实就是刘备的早期战略规划,不求稳固的根据地(因为实力不足以防守),但求稳固且不断扩大的人力资源和名誉资源,而这两个,其实就是中后期刘备真正能发达起来的根源。包括诸葛亮、庞统、魏延、马超、张松、法正这些人,就是因为刘备的这些资源,才陆续加入他的团队,最终成就蜀汉江山。

可以这么讲,后期的收获,立足点全在于前期的耕耘!

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给自己做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可以说是毫无战略规划可言。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在汉末三国时期,刘备曾经多次改换门庭,有记录的就有“十易其主”。刘备之所以这样朝秦暮楚,正是说明了他没有一个既定的战略规划,虽然有雄心,怎奈无蓝图。

《三国志 先主传》中详细记载了刘备在赤壁之战以前十易其主的活动轨迹。分别是:

① 最初跟随校尉邹靖讨黄巾。

② 在刘子平的推荐下,跟随了史失其名的 青州从事。

③ 投靠大将军何进的都尉毌丘毅。

④ 投奔幽州的公孙瓒。

⑤ 受公孙瓒麾下青州刺史田楷的领导。

⑥ 离开田楷,投奔徐州牧陶谦。

⑦ 接替陶谦领徐州牧后,被吕布击败,投 降吕布,屯兵小沛。

⑧ 再次被吕布打败,投归曹操。

⑨ 叛变曹操,率兵奔往徐州,被曹操击败,往河北投靠袁绍。

⑩ 离开袁绍,投奔荆州刘表。

“城头变幻大王旗”,刘备如此频繁地改换门庭,奔命投靠,可谓古今跳槽者无出其右,似有反复无常之嫌,连号称“三姓家奴”的吕布都难以望其项背。那么,刘备到底算不算大英雄呢?

答案是肯定的。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指点下,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使一腔“欲伸大义于天下”的雄心壮志有了用武之地。蓝图绘就了,目标明确了,规划详细了,步骤清楚了。于是,刘备这条“浅滩困龙”一跃而起,在赤壁联吴抗曹,占据富庶的荆襄九郡,以此为基业,西并益州,北夺汉中,遂进位汉中王,在汉末群雄逐鹿的混战年代,“三分天下有其一”,延续汉室正统,和魏、吴两国形成鼎足之势。

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给自己做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严格说并没有什么规划。

184年黄巾起义,刘备招募乡勇,破贼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后来不久就怒鞭督邮,注意,这个真的是刘备自己打的,然后弃官逃到公孙瓒处。

191年公孙瓒命刘备前往青州,与田楷一起进攻袁绍的后方。刘备任平原太守。

194年曹操发兵徐州,刘备脱离公孙瓒,前往徐州救援。之后领徐州牧,这是他第一次获得地盘。

196年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交战时偷袭徐州,刘备驻扎在野外,与吕布讲和。刘备偷偷招募士兵,吕布发怒,打跑了刘备,刘备投奔曹操。

199年刘备脱离曹操,偷袭徐州。到了200年就被曹操击败,刘备逃往袁绍处,此时袁绍的儿子袁谭在青州,对刘备特别尊敬,刘备也慢慢收拢兵马。

200年官渡之战,袁绍命刘备前往汝南联络黄巾余党刘辟,袭扰曹操后方。刘备前往汝南。曹操派曹仁出征,关羽随军,借机脱离曹仁,刘备被杀败,刘辟战死,回到袁绍处,半路官渡之战结束。

201年刘备脱离袁绍,前往汝南,接收了刘辟的部将龚都。这是他第二次拥有地盘。随后曹操亲征,刘备大败,龚都战死。刘备逃往刘表处,在新野驻扎。

202年刘备驻扎在新野,北上攻击曹操,初期打败了夏侯惇,随后李典大军前来,刘备退兵。此时曹操全军在河北剿灭袁绍都儿子。刘备让刘表北伐,刘表不听,刘备郁郁。

207年诸葛亮出山。。。

从上可知,刘备在诸葛亮出山以前的几乎全部战略就是不管不顾的打曹操。他一共获得过两次地盘,但都被曹操迅速击败,只得寄人篱下。诸葛亮给他一个情绪的战略,是告诉他以后在哪里能获得稳定的地盘,然后才能继续打曹操。我之前说过,诸葛亮恰逢其会遇到了赤壁之战,如果没有以弱胜强的结果,让曹操平推了江东的话,刘备还是要如前半生一样各处跑路。只有当把水搅浑了,刘备才好浑水摸鱼。

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给自己做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一、学习刘邦,结交豪杰

刘备最崇拜的人,就是自己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刘邦这个人,不事生产,不爱读书,整天好吃懒做,吃喝嫖赌,无一不会,无一不精。刘备也学习刘邦,不爱学习,喜欢鸡犬狗马之类,还喜欢玩音乐,穿好看的衣服,整一个纨绔子弟。也许正因为此,他混到了织席贩履的下场。

刘备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爱说话。他知道说无用的话,太浪费精力。他更多的时间,在想事情,如何结交更多的朋友。由于他经常在这方面钻研,结果他拥有了很多的好朋友。

刘备的剑法比较好,他经常帮人出气,是当地有名的街头霸王,很多豪杰、游侠之类的人,都喜欢和刘备交朋友。

当时的豪商,也愿意和刘备结交,比如说,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就给了刘备很多钱财,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认识更多的人。刘备像刘邦一样,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当然,这些人脉都不是达官贵人。他只拥有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朋友,就是公孙瓒。

二、招揽人才,聚众举兵

刘备知道他的弱势就是出身,虽然他是皇族后裔,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个身份在达官贵人那里,一分钱也不值。能用这个身份起到作用的,就是吸引那些底层人民。

刘备一直在等待机会,好利用自己这个宗室身份,从底层百姓中吸引一些人才。自古寒门出人才,刘邦当初打天下,就依靠的这些寒门子弟,打败了出身名门的贵族项羽。刘备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

他想到了一个织席贩履的主意,一边卖草席、草鞋,一边暗中观察人才。结果,还真让他发现了一些人才,比如,杀人逃命的关羽,杀猪为生的张飞,武艺高强的陈道,有些文化的简雍等人。他拉拢这些人,亮出了自己汉室后裔的身份,果然奏效。于是,他们桃园结义,振臂一呼,招来了有志于跟着刘备干大事的普通百姓和寒门子弟。

三、寻找靠山,做大势力

刘备非常清楚自己的实力,他知道光靠自己手下的这点兵,是难以成就大业的。于是,他一边打强盗,从强盗中挑选能打的壮大队伍,一边恃机寻找靠山。

当他听说自己的老朋友,老同学公孙瓒创业成功,公司上市的消息后,就投奔了他。不过,他是以入股的身份加入的,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一面跟着公孙瓒学习如何练习骑兵部队,一面暗中挖他的墙脚,结果临走时,他拉走了公孙瓒手下最能打的赵云。

四、占据徐州,争夺天下

刘备跟着公孙瓒学到了很多本事,知道了公司运转和流程。当他知道徐州集团公司快要破产的消息后,就立马奔到徐州,成为了徐州集团的掌舵人。

这个这个昔日的上市公司后,刘备的腰杆一下子就硬气了。当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眼馋。结果,吕布想打着入股的名义,占领徐州。刘备也很壮大公司,就答应了吕布的要求。哪知自己的兄弟张飞不喜欢吕布,经常找他的事,结果人家吕布趁刘备一不小心,就将刘备的徐州集团公司占为己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