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和孙膑谁更厉害?
说到孙膑和庞涓,就不得不说他们的那位神一样的老师鬼谷子。鬼谷子一生授徒,教出来的学生,每一个都是赫赫大名,都有把天下搅得翻天覆地的能耐。奇怪的是,他的学生们往往又是死对头,苏秦、张仪同习纵横捭阖,结果两人一个反秦合纵,一个助秦连横。
如果说,苏秦和张仪虽道不同,但还有相辅相成的成分。但孙膑与庞涓则不一样,两个鬼谷子得意的兵家弟子,闹到水火不容,生死相搏的地步。
孙膑与庞涓出师后的交集有两段,一段是师兄弟俩,同在魏国共同辅佐魏王,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导致孙膑被膑膝黥面。另一段则是两场战争,即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都是庞涓失败,并在马陵之战中战死(或自杀)。
题干问:庞涓和孙膑谁更厉害?
毫无疑问,以军事水平而论,孙膑可以甩庞涓几条街。孙膑是战略家,庞涓顶多算是个合格的将军。
通俗来讲,庞涓可以率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夺关斩将无所不能,上马提刀,下马筹谋,绝对是一个难得的帅才,深得兵家之法。
孙膑呢,他不需要临阵料敌,更不需要驱兵赶将,他能在战场以外的朝堂,就筹划好了战争的胜负手,他可以在千里以外的大帐,就谋划好了战争的走向。所以,孙膑的战争,只是一切都在预料之中的“收割机”。
这么说似乎有点“玄”,有点“空”。举个例子,桂陵之战,庞涓的失败并非齐军比魏军强大,胜,胜在“围魏救赵”的战略抉择,一路少量人马佯攻平陵,一路直捣大梁。两路人马都处处示弱不堪,惹得庞涓既恼火又轻敌,抛弃辎重急救大梁,结果中了孙膑的埋伏。
庞涓回救大梁几乎是必须跳进去的圈套,哪怕他料到可能是圈套。为何?大梁是魏国首都,他输不起,哪怕晚一点都不行,毕竟有魏王这条大鱼在大梁,庞涓只能乖乖地被牵着鼻子走,还得按照孙膑的部署,快速走!
这就是孙膑的“战略谋定”,战争的表现形式都是“表”,无关紧要,结果早就定好了!庞涓呢,作为军事家,从战术层面,他可能也知道是圈套,但他就是摆脱不了。这就是战略家与战术家的差别,一个负责营造战争的“局”,一个负责导引战争的“面”,“局”决定“面”!
另外,从做人的格局上看,孙膑心怀大气象,不谙小节,庞涓则是鸡肠狗肚,胸无丘壑。
从两件事上可以看出,一件事就是庞涓害怕孙膑地位超过自己,不惜以残忍的手段,残害同门师弟,而不是兄弟想扶相持,共谋更高的成就。
第二件事就是马陵之战后,庞涓的一句话:“遂成竖子之名!”在他眼里,他一辈子都是在跟孙膑怄气,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孙膑强。其实战国时代,天下大乱,男儿扬名立万的机会和方法太多了,何必死死盯住一个孙膑呢?心胸太狭隘了!
由此可见,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成就差距太大,不是体现具体的事上,而是体现在格局上。孙膑从鬼谷子那里悟了“道”,庞涓则在鬼谷子那里得到了“器”,高下立现!
庞涓和孙膑谁更厉害?
当然是孙膑,孙膑诚心好学,深得鬼谷子赏识,将绝技授之;庞涓虚的,偷奸取巧,急功近利,忌贤妒能而终无能,后至被乱箭射身而亡。
庞涓和孙膑谁更厉害?
谢谢邀请!
当然是孙膑的军事能力更胜一筹了。
第一点,从眼界和心胸上看,庞涓与孙膑相比就有差距。孙膑能做到为大局舍小利,为长远忍辱负重,看问题有战略性眼光;而庞涓却恃才狂傲,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仅这一点就能证明他若和孙膑战场较量,早晚必败无异。
战争是战略、战术的有机融合。目光短浅,最易导致出现战略性错误,此时即便战术再正确,也左右不了全局。如秦灭六国,假如六国始终如战国初期般强盛,秦国即便再强大,此时去一统六国,肯定会铩羽而归。因为此时从战略上讲不是统一的好时机,即便每场战役运用的战术再正确,顶多灭一两国就无力再战了。但公元前230年秦国真正开始一统天下时,此时的六国已坐吃山空,形如一盘散沙,内政混乱,经济困顿,人才凋零,民不聊生,军无斗志,而秦国经商鞅变法后近百年的持续发展积累,国力强盛如日中天,一统天下的时机成熟了!
所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其实就是战略水平的一种体现。孙膑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时机不到就忍辱负重,隐忍不发,耐心等待。
再说,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一得一失都要依大局而定,必须心胸开阔,懂得且勇于敢于做出必要的取舍。试问,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能做得到吗?所以,从战略层面上,庞涓就未战而先败于孙膑了。
第二点,从后来的实战中看,孙膑的战术水平也稳稳在庞涓之上。毛主席说过“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说明也得重视具体的战术,否则会吃亏的。
实际中,孙膑并没有在战术上轻视庞涓,而是精心策划,连施巧计,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增兵减灶(马陵之战),把庞涓耍的团团转,最终命丧马陵道,就是孙膑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战术的经典案例。这一点,就说明庞涓在具体战术的运用上也差了孙膑一大截!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高足,庞涓的军事能力要说也是相当的牛了,只是遇到了比他厉害的孙膑,庞涓就只有熄火了!
唉!真是“既生瑜,何生亮”!庞涓,你就认栽吧!
庞涓和孙膑谁更厉害?
孙膑更历害。因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孙膑都轻松战胜庞涓。并且孙膑最终让庞涓死于乱箭之下。
虽然庞涓也是军事天才,可惜,庞涓败在了人性。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尤其是看不得同班同学比自己好。
孙膑和庞涓曾经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同窗共载学习军事学,后来又共同在魏国当大将。
孙膑实心实意把庞涓当做知心朋友,没想到,庞涓暗地里非常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陷害孙膑,残忍地让孙膑受了膑刑,就是剜掉了膝盖骨。
受尽折磨的孙膑终于知道是同学庞涓陷害他,于是开始向庞涓宣战。
桂陵之战,孙膑用围魏救赵的千古妙计,大获全胜。
马陵之战,孙膑用增兵减灶的巧妙办法,让庞涓死于乱箭之下。
可以说庞涓罪有应得。孙膑大仇得报,大快人心。
庞涓和孙膑谁更厉害?
军事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军事战略、战术和军事理论的强弱。
比较孙膑和庞涓的军事能力,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当然,如果单从结果上看,成王败寇,庞涓的自杀身亡,已经将两人的强弱,给予了很好的判定。但凡事不能看表面的结果,要有充实的论点论据做支撑。
所以,我们先下这个结论:从军事实力的角度,孙膑完全碾压庞涓。
一是战略上看,孙膑的视野和大局观更加开阔。是孙膑军事指挥生涯的杰作,面对赵国的危机,孙膑深感如果单纯发兵去救赵国,自身的实力难以和魏国军队抗衡,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弄不好,连自己都会搭进去。因此,他审时度势,决定采取围攻魏国,制造出攻打魏国都城的强大声势,逼迫庞涓班师会救,到时赵国危机可解,同时,抓住庞涓回援之际,予以截击,这样的一石二鸟之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而相比较之下,庞涓只会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得知魏国都城被围,想的不是如何化解危机,而是继续拼命攻城,最后即使拿下了邯郸,也是仓促回援,中了埋伏,遭致大败的结局。
二是战术上看,庞涓应变能力极差,缺少对战局的应对把握能力。庞涓之死,主要是中了孙膑的行军减灶之计。作为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军事造诣应该不低,但为什么会中这个计被孙膑诱杀?归结根本是他应变能力不足,战术思想匮乏使然。没有天衣无缝的阴谋诡计,如果庞涓能够多加思考,多做观察,不难发现孙膑阴谋诡计的迹象。士兵变少了,为何少了?死了得有尸体吧,得有坟头吧;逃跑了,那个时候都是步行,能跑到哪里去?周边看看,有没有逃兵?种种迹象,只要去验证,阴谋诡计怎能不暴露。但是庞涓没有这样做,欣然中计。这就是孙膑更加高明的地方,知己知彼,深度了解庞涓其人其心态的轨迹变化,通过自己的战术,不变应万变,坑死庞涓。庞涓马凌道一棵大树下点火观字一幕,也是孙膑高超战略艺术的体现,火光一闪,万箭齐发,庞涓亲自下达了对自己的必杀令,此情此景,深受重伤的庞涓,挥剑自刎也就不难解释了,有何面目留在世间呢?
三是从军事理论上看,《孙膑兵法》流传于世,庞涓只留下千古笑谈。孙膑晚年得以善终,隐居世外收徒总结,将自己早年所学的兵法知识和自己的作战经验结集《孙膑兵法》,共89篇,还有作战图4篇。成为《孙子兵法》之后,中国战争史上又一篇兵书力作。
其实“人品比才华更重要”。对比孙膑和庞涓军事能力,关键的是做人。人品是决定一生命运的最为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鼠肚鸡肠、嫉贤妒能、损人利己的的庞涓差了太多太多,孙膑一生隐忍、坚毅、低调、冷静,善于借势,也善于功成身退。他能耐心等候,不争朝夕;能在庞涓重重监视之下装疯卖傻,安全出逃;一生只做军师,不带兵、不为将,名声、权利统统可以不要;面对军事战役中的良机,始终不被仇恨冲昏头脑,冷静分析形势等等,最终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取得了人生事业的辉煌,值得后人仰慕学习。
庞涓和孙膑谁更厉害?
孙膑完胜庞涓。无论谋略,还是做人。
可以这样说,孙膑为庞涓而生,庞涓因孙膑而死。
在少年时期,他二人同赴周地阳城,在一个名叫鬼谷的地方追随一个名叫王栩的高人学习兵法。
而王栩算高人吗?我不知道,但他自号鬼谷子。
他们同窗三年,情同手足,直到有一天庞涓听说魏惠王寻访人才,心动之下,决定出山。
鬼谷子曾经言道(庞涓醉心于功名利禄,我又怎能把真本事教给他呢?),而对孙膑,他却将孙武子的兵法十三篇悉数传授。
单凭这一点,孙膑就先胜一筹。
而庞涓下山之后,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直到有一天有人向魏惠王举荐了孙膑。
庞涓知道孙膑的才华远胜于己,他若来了,那就没自己什么事了。于是,他因忌而生恨,使出百般手段,最终不仅没有让孙膑得到重用,反而让他身受刖刑黥刑,形同废人。
孙膑无奈之下,只能以装疯来骗过庞涓的追杀,几经周折,最后来到了齐国。
他先以田忌赛马开局,一举羸得了齐威王的赏识和信任,继而在魏国伐赵之时,他以军师之名,形同开挂,开始了自己虐杀庞涓之路。
第一战他先攻敌所必救,趁庞涓攻打赵国之际,出兵向魏,摆出一副要攻打魏国国都的样子,然后在庞涓回师救援的路上展开截杀,以逸待劳,大获全胜,最终庞涓以折损二万余人的代价连夜逃回魏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十三年后,孙膑几乎用了同样方式,在魏国伐韓之际故伎重施。唯一的不同,这一次他没有半路截杀,而是以逐天减灶之计,故意让庞涓以为齐军惧怕魏军战力,纷纷出逃,致使兵力锐减。一旦庞涓相信,就必然会率一支轻骑冒进追杀。那么,庞涓的死期就到了。
果不其然,在马陵道上,庞涓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了自己的失败。而孙膑却悄然隐于山野,从此之后,江湖上就只有他的传说。
二人孰高孰下,还用说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