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名将”章邯是一个怎样的人?

章邯是上天派给秦朝的最后一位拯救者,但历史再次证明,腐朽王朝内部的杀伤力,远比外部的破坏力强大得多!章邯以他的武功,把义军各路诸侯砍得七零八落,眼看燎原大火即将扑灭,不料落入内部的阴影,无奈之下,他投降了项羽,成了义军手上的一把刀,反过来砍向摇摇欲坠的秦王朝。

一、临危受命

秦二世二年,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起义军如雨后春笋,一下子遍布全国,原六国之地全部落入义军手中。几个月后,百万义军联合,共同挺进,直逼函谷关。先锋人马由陈胜的部下周文率领,已经抵达临潼。

这时候胡亥才如梦初醒,赶紧召集群臣商议。章邯说,叛军已经到了临潼,这时候再调集周边军队已经来不及,骊山刑徒很多,请陛下释放了这些刑徒,配给武器,我带领他们迎击叛军!

国家频临绝境,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章邯显示出了他的忠诚与担当。此时,章邯的职务是少府,即皇家私产管家,兼理山泽税收,是文官。一个文官自愿领兵出征,不知道秦朝的武将们干什么去了。但就是这个文官出身的章邯,在秦末的战争史上,留下神话般的战绩,差一点就实现了挽狂澜于既倒。

二、超级灭火器

如果说义军是烧毁秦王朝的滔天大火,那么章邯就是扑灭这把大火的超级灭火器。我们来看一下章邯神话般的战绩。

  • 1.三败周文

章邯率领七十万乌合之众出发了,第一战在临潼击败周文,周文败走曹阳;章邯追击至曹阳,再败周文;周文又逃至渑池,章邯又在渑池大破周文,逼得周文自杀而死。章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解决了秦王朝的燃眉之急!

  • 2.破荥阳,斩田臧

  • 3.战城父,陈胜灭亡

在接连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后,陈胜被逼进城父,不敢出城。义军士气低落,内部出现分歧,不久陈胜被内部人杀害,城父落入章邯之手。

  • 4.连破项梁部众,收复城池若干

  • 5.击败齐楚联军于临济,杀齐王田儋,魏王魏咎自杀

  • 6.战楚军于定陶,斩杀项梁

项梁是项羽的叔父,是义军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死意味着楚军名将殆尽。

自此,章邯平定了整个黄河以南的战乱,所有义军首领都倒在章邯的马蹄下。于是,章邯又马不停蹄,挥师河北,直逼赵国——义军最后的大本营。

三、功败垂成

秦军的另一支人马,王离的20万大军,正等着章邯,两路人马汇合,兵围巨鹿。眼看义军朝不保夕,义军中一个善良的人物横空出世——项羽,他斩杀援军首领宋义,夺了军队指挥权,直逼巨鹿。

两位大神级的将军对阵,第一战,章邯小败,项羽也没敢追击,两军隔漳河对峙。就在对峙中,秦王朝内部给章邯送上一道催命符——切责章邯退却的文书!

本来战场上局部得失乃是常事,赵高胡亥无视章邯收复了大片失地,仅仅因为一战的退却,就来问责。章邯很害怕,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汇报工作。结果司马欣差点被赵高杀害。

这让章邯更加恐惧,司马欣对他说:如果战胜义军,我们也免不了受到嫉妒加害,如果败了,被当做替罪羊杀害也是必然,与其如此,不如投降吧!

于是,章邯被迫派人找项羽谈判,项羽乘着章邯谈判,心思不宁的机会,连败章邯几场,无奈之下,章邯只能率全军投降。

四、章邯的后事

其实以章邯的实力,未必不是项羽的对手,之所以连败给项羽,实在是内外交困,犹疑不决的原因,如同被捆着手脚作战。

章邯投降后,被项羽封为雍王,三秦之一。看似章邯荣归故地,但实际上,因为他的投降,三秦几十万将士,被项羽坑杀,章邯被项羽的背信弃义,推上了三秦人死对头的位置。这就决定了,章邯虽身在三秦自己的大本营,但实际上是坐在火山口上,永远也成不了事。

多年后,刘邦兵出汉中,章邯抵挡不住,退守废丘,废丘被汉军攻破后,章邯拔剑自杀,结束了他投降项羽后的落寞生活!

可以说,章邯如果遇上明君盛世,绝对是功盖白起、王翦式的名将,可惜他偏偏遭遇胡亥和赵高的迫害,一生壮志未酬。一念之差投降后,项羽又让他背负上了“罪人”的包袱,太可惜了。

刘邦出汉中,章邯本可以改换门庭,他却毅然决然地自杀了。我觉得与其说章邯是为项羽“尽忠”,还不如说章邯想以自己的死,还三秦父老的债,雪自己的辱!

“秦朝名将”章邯是一个怎样的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都说章邯是秦末名将,那要看和谁比。

↑章邯是秦末名将↑

章邯之所以能够出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秦朝自剪羽翼,能打仗的名将所剩无几。尤其是秦二世嬴胡亥上台以后,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排除政治隐患,把国之干柱级别的名将蒙恬给杀了。

实际上,自从秦朝灭亡六国以后,秦朝的军功爵位制度就开始变化,因为天下已定,军人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强了,秦始皇嬴政也把重心从武偏到文,这就意味着,类似王翦,白起这样的名将,秦国不再需要,不必再有。

更何况,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后,秦国好歹还有个蒙恬撑撑门面啊。蒙恬的成长,和秦朝的军功制度是分不开的,他的父亲蒙武,曾经作为裨将军,跟随名将王翦平灭楚国,王翦杀掉项燕(项梁之父,项羽之祖父),给蒙武生动的上演了一场何为名将的经典教学。

项燕绝非泛泛之辈,他曾经大败秦国大将李信的二十万秦军主力,李信同样不凡,他是灭燕的主要功臣,他的五世孙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

↑秦末名将李信是飞将军李广的五世祖↑

值得一说的是,跟随李信一起出兵攻楚的,就有蒙恬,两人分别率军出击,蒙恬攻下了寝丘,李信攻下了平舆,两军在城父(今安徽亳县)胜利会师,其后,李信被昌平君切断了后路,不得已回师,回师途中被项燕率领楚军偷袭击溃。

那么,拿章邯和这些名将相比,谁高谁下?答案很明显,章邯远不如王翦,也不如蒙恬,王贲,充其量和李信,王离差不多。

实际上,这种对比对章邯有点不公平,因为他出身是少府官职,“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供)养。”一个管着收税的文官,和这些出身军事系统,甚至是军事世家的精英人物相比,当然是不公平的。

所以,章邯毫无疑问是非常有军事天才的一个人物。但为什么说章邯不如蒙恬呢?还是看战绩!蒙恬和李信一起攻打楚国,李信指挥不当,被项燕打崩,蒙恬却没有败绩撤回国内,后来又在灭齐国的战争中起到重大作用。

↑章邯并非军武出身↑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征讨匈奴,收复河南之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击退匈奴七百余里,屯兵上郡,修筑北方防御线,俨然是国之藩篱。

可惜公元前210年,蒙恬被赵高所害,蒙恬死后,王翦之孙王离接管了蒙恬的职权。这个时候,距离陈胜吴广起义已经不足一年。

暴风雨就要来临,可是秦朝却没有足够的名将了——屈指可数,只有一个王离了。

但王离的能力比蒙恬差远了,更没有他爷爷王翦,他父亲王贲的本事。陈胜吴广起义后,派大将周文攻破函谷关,驻军戏水,此时王离率领的三十万秦军主力还远在河套地区,仓促之下,满朝文武竟然找不出一个靠谱的将军带兵平叛。

此时,章邯毛遂自荐,以绝大的勇气和担当,担负起保卫秦朝的重担,而他手下能够掌控的士兵,竟然是骊山囚徒。当然,这里所说的“囚徒”,不完全是囚犯的意思,有很多是世代参加大工程建设的农民工,每天苦役赚不了几个钱,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入伍参军,简直是农民工变成了公务员。

所以说,章邯这支部队其实是有战斗力的,更有士气,也有自信!相比起秦国这架运转了上百年,已经无比成熟,而且让天下胆寒的军事机器而言,周文部队脆弱的就像风中残叶,陈胜吴广也不行。

↑在章邯秦军面前,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简直弱爆了↑

且看章邯的表现:先是击败周文,逼迫周文自刎;进军荥阳,斩杀田臧;攻陷荥阳城,斩杀李归;然后又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围陈胜于城父;再斩张贺,破城父,陈胜败死。至此,陈胜的张楚国灭亡了,这一切发生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

章邯强吗?强!但要看对谁了。农民起义军毫无军事素养可言,击溃他们只需要正视现实,勇敢面对就好了。

接下来章邯要迎接第二份人生考卷:各路复辟的诸侯!仍然比较轻松,却已经出现败绩:章邯击破魏国,斩杀魏王咎,击溃斩杀救援魏国的齐王田儋和魏将周市,又把魏国灭了一遍。

章邯在进攻齐楚联军时,遭遇了头一次失败,他认为是兵力不够,于是从后方增兵,然后矛头对准复辟六国中最强大的楚国,定陶一役,斩杀项梁。

↑章邯军斩杀项梁后,径直北上,和王离秦军会和灭赵↑

此时,章邯做出了一个关系重大的决定,他放过了继续进攻楚国的机会,转而北渡黄河,去攻打赵国了。后人常常诟病章邯的这个决策,严格说来,其实章邯并没有做错。

因为这时候王离已经从河套地区率军回援了,而且王离立即被派往赵国,指挥灭赵。

章邯之所以北渡黄河,正是要和王离一起先没赵国,而不是不顾后方,一味追打顽强的楚国。这个决策应该是秦朝高层和王离,章邯等人一致认可的。实际上,战果确实不错,赵国几乎就要被灭国第二次。

然而六国联军里出现了一只“黑天鹅”,都知道楚军难对付,没想到楚军里出了一个项羽!章邯遇到了命中克星。

其实,章邯为什么不能并肩那些秦朝名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以强胜弱是可以的,但遇到更强者,他就从来没胜过!章邯虽然斩杀魏王咎,灭了一次魏国,但与公元前225年,王贲水计破大梁灭亡魏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章邯遇到了命中克星项羽↑

复辟的六国,实力只比以前更加弱小。倘若不是秦国自毁长城,杀死了蒙恬,单凭蒙恬的能力,就足以镇服六国!哪怕是王贲还在世,六国也不敢这么嚣张,可惜王离完全不如他老爹。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一举击溃章邯,但章邯败而不倒,尚能勉强支撑。这时候秦国内部高层发生重大变化,公元前207年,赵高担任丞相,专权朝堂,秦军败退之后,章邯派司马欣去长安汇报和打探情况,结果赵高拒绝接见,

司马欣走小路逃亡回章邯军营,章邯心志开始动摇,秘密和项羽进行和谈。第一次和谈没谈拢,项羽在漳水附近再一次击败章邯。章邯这次彻底服软,主动示弱,向项羽妥协,项羽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并封为雍王。

可见,形势比人强,章邯当初以何等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忠心赤胆,带兵力挽狂澜,可是一来遇到了天敌项羽,二来赵高当朝不信任章邯,导致章邯为了自己的前途性命,不得不投降项羽,自此秦国灭亡已是定局。

那么,其他秦将呢?巨鹿之战中都被项羽收拾了——王离被项羽俘虏,苏角被杀,涉间表现出骨气,拒绝投降,自焚而死。章邯逃命,最终投降。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秦朝从此走向灭亡↑

更让人心寒的是,章邯倒是得了荣华富贵,但他手下的二十万秦军,却被项羽坑杀,章邯因此背负了“秦奸”的名声。

项羽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之后,把章邯封为雍王,司马欣封为塞王,董翳封为翟王,这三个人瓜分了以前秦国的地盘,被称为“三秦”。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根据韩信的策略,从古道杀回三秦,章邯兵败,退保废丘,被团团围困,根本就无计可施,勉强自保。次年,司马欣和董翳投降汉王刘邦,章邯困守一年多的废丘被汉军用水计淹城,城破,章邯被刘邦部将朱轸俘虏,被俘后的章邯没有选择再投降刘邦,自刎而死。

纵观章邯的一生,从国之干将,沦落为亡秦的“秦奸”;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意气风发,沦落到被项羽两次击败,被刘邦困死在废丘无计可施;如此大起大落,充满矛盾的人生,让人感喟。

章邯早期军事生涯之所以如此顺利,归根结底是因为对手不强,碰到项羽和刘邦这样的硬茬,他的军事天才无法弥补军事经验和部队素质的巨大落差。

只能说,章邯在秦国急需人才的时候一跃而起,登上历史舞台,却发现自己最终并不属于这个舞台,他想成为白起,王翦,到最后却和大秦帝国一样,沦落为项羽刘邦楚汉相争的背景板,可悲可叹啊!

“秦朝名将”章邯是一个怎样的人?

秦朝将领。原任少府,前208年,陈胜派周章(周文)率军攻秦抵戏,秦二世令他统兵镇压,连破陈胜、项梁起义军。后在巨鹿为项羽击败,投降项羽。秦亡,被项羽封为雍王,都废丘。前205年,刘邦攻雍丘,兵败自杀。

众所周知,章邯是秦王朝末期的一名颇有战斗力屠夫,秦二世时期农民暴动为秦国的末日敲响了丧葬的时候,章邯作为秦国的一名将军,能够临危受命,它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查阅历史古籍,章邯的评价几乎少的可怜,纵观历史来看,章邯不属于是能力突出的一员大将,或者说他至少不在名将的排行榜里。若没有陈胜、吴广起义,章邯也不会如此受到重视,他还是默默无闻,做他的包工头呢。所以说,即使章邯能力出众,但是注定他就这段历史时期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仅此而已。

章邯是一个在历史上不是特别被重视的一个人物,古籍记载中关于他的事迹记载甚少,我想这和他的名气有直接关系,他的确是秦国末期比较突出的一个人才。章邯的前半生默默无闻,了无史记,他辉煌的战绩几乎都是来自于对秦二世期间起义队伍的武力镇压,凭借一场场的战斗,为奄奄一息的秦国政权博取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仅此而已。

章邯,在秦始皇政权时期是大将王翦麾下的一员不知名的将军,随王翦参加灭六国之战,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征战,为章邯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在秦二世政权时期任命为少府,算是秦二世政权时期的国家栋梁,属于是秦王朝政权时期尚存的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兵。

临危受命,抗击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残害忠良,搞得满朝文武人心惶恐,人人为求自保而不讲真话。胡亥的残酷暴行,直接引发民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走投无路的百姓在秦朝腐败政权的压迫之下,奋勇揭竿而起。陈胜、吴广的十几万起义军打着讨伐秦国政权旗号,过了函谷关,一路逼近秦朝都城咸阳。我们都知道,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秦朝政权的虎狼之师,也就化整为零,分别驻扎在全国各地边疆。咸阳,危及。章邯临危受命,出谋划策,让秦二世大赦天下,自己带和囚徒和奴隶组成的秦军抵御各地农民起义军,大败周章。章邯乘胜一路击杀,接连击败了李归、邓说、伍徐,以至于,在最后成功打破了陈胜的队伍。章邯登场,且屡战屡胜,让秦二世政权得以苟延残喘。

巨鹿之战,章邯叛降投敌,秦国的罪人!章邯自出函谷关,灭张楚、死魏王、杀齐王、斩项梁,名动四海,威震天下。但是在和楚霸王项羽的屡次交战中,章邯数次交锋,都屡屡败退。巨鹿之战,以秦军的完败而告终。这也基本上宣告了秦皇朝的灭亡。章邯之败,当然有他自己在军事能力上的缺陷。然而更是象征大势所趋。

而章邯,在巨鹿之战后便已然死亡。苟延残喘下来的,只是一条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之犬。他的前面,是勇猛善战的敌;他的周围,是熊熊燎原的反抗怒火;而他的身后,是昏庸腐败到极点的朝廷。在这样的困境下,章邯已然失去了翻盘的能力和勇气。他选择了投降,选择了一条在强权下顺从,苟且的屈辱之路,抛弃了跟随他征战数年的子弟兵,屈膝承受富贵,直到在这条路上走向末日。

“秦朝名将”章邯是一个怎样的人?

章邯(?-公元前205年),字少荣,秦末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章邯凭借自己的才能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一生的主要成就有:戏水退周文、南阳擒宋留、陈郡杀陈胜、临济斩田儋、定陶败楚军等。最后兵败自杀!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东巡郡县,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一路杀戮大臣,假借罪名互相株连;严刑酷律,狱中刑徒,人满为患。朝廷震惊、士民不安,凡进谏的人都被认为是诽谤朝廷。胡亥重修阿房宫,征丁征粮,天下百姓苦于秦朝苛捐繁役,各地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这年七月,秦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征发前往服役地,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途中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的军官,发动兵变,史称“陈涉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南蕲)的农民起义,带动各地揭竿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军明确“伐无道、诛暴秦”目标,建立“张楚”政权。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纷纷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今函谷关以西地区)。直逼秦都咸阳。

秦二世惊慌失措,坐不住了,急忙和群臣商议对策。那个经常进献谗言赵高这时候慌了手脚、没了主张。少府章邯说:“盗贼兵众势强,近在咫尺,现在调遣附近郡县的军队已来不及了。骊山刑徒很多,希望能赦免他们,发给兵器,让他们迎敌”。秦二世只好大赦天下,任章邯为大将,率领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刑徒迎击楚军,秦军在戏水附近打败了周文。章邯继续向东,在熬仓连续打败田臧、李归,攻破荥阳。章邯秦军,屡战屡胜: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迫陈胜遁走至城父。接着,章邯又在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击败陈胜。陈胜被自己贴身的车夫庄贾杀死,“陈涉起义”自此失败。

公元前208年,章邯打败陈胜后。领兵进攻临济(今河南封丘县东)魏王(魏咎),楚将项它、齐将田巴率军前来救援,被章邯打败。杀死了魏相周巿(fú)和齐王田儋,魏王魏咎自杀,魏豹逃跑,章邯又追围田荣。项梁率军救援,在东阿下击败了章邯。此后,章邯与项梁交战,互有胜负,后来章邯在王离的帮助下打败了项梁,项梁被秦军杀死在定陶(今山东菏泽)。章邯打垮了项梁的军队,楚地名将领基本都死了,章邯认为楚地的余众不用担心了。于是,章邯率秦军趁势北渡黄河,到达赵都邯郸,赵国君臣被迫逃到巨鹿,结果被王离率领的秦军包围。赵国派大将迎战,结果全军覆没。秦军攻破巨鹿只是早晚的问题。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项籍)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6万余北上以解赵国巨鹿之困。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0多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很不高兴:“我看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吧!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或许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可就比我差远了”。项羽非常气愤:“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你这个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有个大将的样子呢”?宋义知道项羽要急着要为叔叔项梁报仇,专门下达这样一个命令:“全军所有将士,凡不服从命令的,都以死罪论处”!项羽这下激怒了,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提着他的头,对将士们说:“宋义背叛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将士们非常害怕,拥立项羽为上将军。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黥布(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秦军被项羽击败。章邯秦军退却在棘原,项羽的军队则屯驻漳水的南面,两军对垒相持。秦军几次后撤,秦二世派人责问章邯。章邯大为恐惧,连忙遣长史司马欣前旺咸阳请示事务。司马欣在赵高府邸门外等待了三天,赵高就是不予接见。长史司马非常惊恐,知道再不走恐怕就走不了啦。急忙从小路赶回他的军中。果然赵高派人在原路来追赶他。司马欣有惊无险的总算回到章邯军中,报告说:“赵高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没有能有所作 为的。现在作战如果能够获胜,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不能取胜,我们便免不了一死。希望将军您仔细斟酌”!

赵将陈馀写信给章邯:“白起是秦国的大将,他率军南征楚国的都城鄢郢,北战活埋马服君赵括大军的降兵,攻城夺地,不可胜数,却终于被赐死。蒙恬是秦国的大将,他北逐匈奴,开拓榆中之地几千里,最后在阳周被斩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功绩太多,秦国没有办法予以封赏,就趁机按法诛杀了他们。如今您任秦将已经三年了,所伤亡损失的兵力也以十万计,而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知道时日已久也害怕会被二世杀掉,所以他想用秦法杀掉您,借此逃脱他的罪责。您现在领兵在外,朝廷内多有仇怨,将来您有功要被杀,无功也要被杀。难道不可悲吗!况上天要亡秦朝,私下以为您何不倒戈与各诸侯联合,共同攻秦,瓜分秦朝的土地而称王,面向南称孤道寡呀!这与您身伏刀砧上遭斩杀,妻子儿女被戕戮相比,哪一个结局更好呢”!

章邯狐疑不决,暗地里派遣一名叫始成的探子在项羽军中打探虚实。章邯准备签订和约,尚未达成,项羽就派蒲将军领兵渡过漳水的三户渡口,与秦军交锋,再次打败了章邯。章邯于是派人求见项羽,签订了和约。项羽封立章邯为雍王,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

公元前206年八月,沛公刘邦攻克武关。赵高怕秦二世杀他,装病不敢上朝。胡亥做了一个噩梦,令赵高圆梦,赵高命阎乐杀死了二世胡亥,立子婴做秦王。秦朝灭亡。项羽三分秦地,立了三个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号称“三秦”。后楚汉相争,章邯在与刘邦交战中失利,章邯自杀。

不管章邯的战绩如何,值得肯定的是:章邯是个优秀的将领,凭借着大大小小的战绩,在军中享有相当高的威望。能带领囚徒军不加训练就能作战。先在早年随王翦征战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后在镇压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中屡战屡胜信心。除此之外,章邯对秦王朝极为忠诚,也是令人值得钦佩的一点。只不过后来被赵高逼反了!章邯,一个沙场的英雄,也是命运的弃子,不管如何,章邯终究是一个时代浪潮下的悲剧人物!

“秦朝名将”章邯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说章邯能力毋庸置疑,秦朝最后的名将,不折不扣的军事天才,战斗力在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三(可惜只是第三)。一个本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盖世英雄。章邯作为之前一介文官,一定程度上救秦国于水火,秦末帝国的第一名将应该是无疑的。

第二点就是他时运不济,遇到了当世界另外两大名将,项羽和韩信,要是他早生几年,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当时的军队呢?骊山为秦始皇挖陵,受尽剥削的苦工、死囚、刑徒。且不说是否因为前几日的干活被剥削、劳作而身体羸弱,具有较弱战斗力,其军队的斗志、纪律都无法得到保障。

而他的对手,陈胜的大军且不论军队数目多于章邯,其军队从大泽乡到函谷,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包括项羽传说中的破釜沉舟,实际历史上也是章邯受赵高逼迫,请降在先,当晚谈判失败后没有准备,然后项羽一鼓作气,本就无所战意的章邯最终投降。暗度陈仓只能说是被新奇的战术(当时看来应该是最新奇的战术了)出乎意料的打败,也并不能与其军事能力挂钩。

如此悬殊的差距,章邯的战果是什么?一路追杀,逼迫陈胜被手下所杀。

第一战,骊山誓师一路打到陈县。歼灭了声势浩大的陈胜吴广起义。

第二战,围魏王魏咎于临济,击溃来援的齐楚联军。齐王田儋战死。魏王魏咎自杀。

第三战,定陶斩杀项梁,重创楚军,威震天下。

第四战,渡河大败赵军,围赵王赵歇于钜鹿。北方的起义军几乎被团灭。

只用了一年半。不出意外他就是秦朝的中兴名将,国家柱石。

其次我要说的是章邯只能说时运不济,但是意外了,他遇见了项羽,秦朝暴亡。

项羽不念旧恶,封章邯为雍王。把秦朝最好的地盘给了章邯。除了刘邦之外,没有人对他有威胁。但是自蜀入秦平定天下的事从来没发生过,之后也没再发生过。

不出意外章邯可以高枕无忧,功成身退。但是意外又发生了。这次他碰上了的人是韩信。刘邦暗渡陈仓,还定三秦。

他第一次失败,项羽崛起,秦朝灭亡。第二次失败,刘邦东出,楚汉相争。他失败之后一个新的格局就开始了,他本来可以力挽狂澜,成为中流砥柱。但最终当了新势力的垫脚石。

“秦朝名将”章邯是一个怎样的人?

秦朝名将章邯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也是一个让人迷惑不解的人物。

说他特别,就在于他的打仗能力,简直就像段誉的“六脉神剑”,忽然之间就凌厉无比,忽然之间又什么也不会。让人完全捉摸不透。

(章邯剧照)

他本来是一个少府。这个少府,事实上与打仗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是一个负责朝廷中后勤保障的官员。之前也没有任何他曾带兵打仗的记载,从他当的官的情况,似乎也不像带兵打过仗。但是当时秦二世和赵高偏偏让他带兵打仗。不知道当时秦二世和赵高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章邯提出坚决抵抗,因此赵高和秦二世这两个不学无术的人,觉得反正也没有人派去打仗,干脆就让章邯去打。

让章邯去打,又没有什么军队给他,只是让他领一帮骊山的民工就上战场了。可以说,在打仗之前,可能谁都不看好他。

没想到他打起仗来却非常的厉害。当时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一路势如破竹,打下了好大一片地盘。许多郡县对陈胜吴广都毫无办法,可是章邯却扑灭了陈胜吴广起义。

破灭农民起义,可能不算什么。但后来章邯还打败了六国诸侯,甚至还把项梁打死了。如果不是出现了一个千古奇才项羽,最终有没有谁能打败章邯,真的很难说。

说起来,章邯也不完全是被项羽打败。主要还是因为秦二世和赵高忌惮章邯,想杀掉他,章邯才起了反心。同时也是项羽的招抚,章邯才缴械的。

可以说那时候,章邯的战斗力爆棚。

(韩信剧照)

可是等到项羽分封章邯为雍王,让他驻守在三秦之地的时候。韩信和刘邦暗度陈仓打过来,却很快就把章邯打败了。那时候的章邯,简直可以说不堪一击,根本没有任何抵抗。

有人可能会说,章邯之所以失败,是由于韩信是偷袭,章邯毫无准备。

这个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因为事实上,项羽当时之所以把章邯封为雍王,让他驻守在三秦之地,目的只有一点,就是让章邯防守刘邦。可以预见,项羽在分封章邯的时候,是和他交代过这一点的。项羽也是把章邯当成自己的嫡系部队来对待。

当时项羽分封以后,唯一担心的,就是刘邦。他觉得刘邦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刘邦对他是有威胁的。所以他才让刘邦背井离乡,把他分封到汉中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就算是如此,项羽对刘邦还是不放心的,所以他让章邯来防守。

既然项羽给章邯布置了这么重的任务,章邯自然就不可能不提防。作为一代名将,章邯当时至少应该做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加强城防,训练兵卒,这样就能够保持高度的戒心。另一方面,派出探子刺探刘邦队伍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似乎这一切章邯都没有做,所以最终他才败得那么惨。

章邯从一个不会打仗的人,到战无不胜的大将,最后忽然又不会打仗了。如此看来,章邯确实是一个让人迷惑不解的人。

(项羽剧照)

不过我认为,说章邯是一个让人迷惑不解的人,也不对。其实,章邯之所以能够打胜仗,以及他之所以会打败仗,都是民心所向的问题。

当初章邯指挥的那个部队,对章邯是非常支持的。那是一帮在骊山修秦始皇陵的刑徒组成的,这一帮刑徒,他们之所以打仗那么勇猛,主要是因为根据秦朝的军功奖励制度,他们只要能够打胜,获得更多的头颅,他们就可以去除刑徒的身份,甚至还能够获得封赏。所以他们打仗勇猛无比。

换一句话说,可能不是章邯领导,而是别的什么人来领导,也会打仗。因为这些将军们,获得了士兵的积极支持。

但是,当章邯在驻守三秦之地的时候,他手下的那些兵丁,就已经不是刑徒了。不但不是刑徒,而且他们对章邯还是充满仇恨的。

为什么说充满仇恨呢?因为章邯率军投降以后,项羽把章邯封为王,又把章邯的手下坑杀了20万人。

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显然就是三秦之地的那些青壮年们。这些人被坑杀了,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兄弟,心中怎么会不怨恨章邯呢?你是首领,我们把士兵交到你的手里,最终你自己当了王,而我们交给你的子弟们,却落得个被坑杀的结局!谁受得了这个!所以,可以说那时候谁也不会支持他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章邯能够获胜以及后来失败,都只有一点原因,就是民心所向。当他获得民心的时候,他就能够打仗,他就是千古名将。而当他失去民心的时候,他就啥也不是了。

(参考资料:《史记》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