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和《资治通鉴》中为什么要在其中暗指嬴政可能是河南籍的吕不韦的儿子?
《史记》不是暗指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而是明着这么说了。但这里面矛盾之处颇多,所以给秦始皇的出生带来重重迷雾。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事靠不靠谱,以及为什么有这些传言。
嬴政真的是吕不韦的儿子吗?《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其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从文中可见,子楚娶赵姬是从吕不韦手中要过来的,并非吕不韦心甘情愿地“献”。也就是说,假如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也不是他设计好的。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至大期”生子政,“大期”即十二个月。
司马迁这是暗指吗?他认为秦始皇明白无误就是吕不韦的儿子。但从文中的两个细节,我认为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 吕不韦献姬既然本非心甘情愿,在赵姬怀孕的情况下,他没有理由不讲明实情
从逻辑上讲,既然吕不韦不想把赵姬送给子楚,那么赵姬怀孕就是最好的托辞,这也符合人的本能反应。这个记载跟传言中吕不韦早就设计好,故意让赵姬“夹带走私”嫁给子楚完全不一样。
“故意献姬说”更符合逻辑,但正史没这么记载;“被动献姬说”是正史记载的,却又不符合逻辑。这就是存疑的一大漏洞。
- 怀孕十二个月生子的说法,糊弄古人行,糊弄不了现代人
如果赵姬以早产为借口还说得通(明明怀了十个月,骗子楚说孩子是八个月早产),硬是挺了十二个月,让子楚感觉是十个月,嬴政这孩子真懂事,本事还大了去了!
从以上分析可见,嬴政生父是吕不韦之说可信度太低!
二、为什么有这个传言史学家分析认为,对秦始皇出生的争议主要来自于两个原因:
一是赵姬和吕不韦的关系,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加之赵姬后期表现出来的放荡,给嬴政是“夹带物”创造了舆论可信度。
二是六国之后对秦始皇的故意污蔑。你不是灭了我们六国吗,我们也恶心恶心你,你就不是秦国人!这很有点阿Q的精神,但很管用,后人信了。
三是秦始皇长期以来一直被后世儒家学者所痛恨。他们对秦始皇采取的态度多是否定,甚至不惜故意泼墨,这是历史的悲哀,幸运的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否则他能不能被历史承认都不好说。
综上,我个人认为司马迁的这个说法不靠谱!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为什么要在其中暗指嬴政可能是河南籍的吕不韦的儿子?
因秦始皇的母亲曾经是吕不韦的小妾,后送给秦异人,秦异人是秦始皇的父亲
。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为什么要在其中暗指嬴政可能是河南籍的吕不韦的儿子?
谢邀!
简言之,秦始皇从来没把儒家放在眼里,又搞过所谓的“焚书坑儒”,所有的儒家传人都对始皇恨之入骨,能黑他就黑他。司马迁虽然不是纯儒生,但是与儒家关系不错,也景仰孔圣人,也采用了这个说法。至于司马光,那可能恨不能把始皇视为禽兽,自然不能放过这么大的一个八卦。然而,他们又不能否定始皇的丰功伟绩,就只能说,秦始皇,你再牛逼,你也是个杂种!真真是一种阿Q的心理,呵呵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为什么要在其中暗指嬴政可能是河南籍的吕不韦的儿子?
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故事还不止一个。除了吕不韦与赵姬和秦国王孙紫楚以外,还有楚国的春申君,李园和李园的妹妹给楚考烈王做局,出生的孩子楚幽王,真正的生父是春申君。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为什么要在其中暗指嬴政可能是河南籍的吕不韦的儿子?
汉人一大缺点,就是精神胜利法!被满清统治,就说乾隆是汉人,慈禧是汉人!秦灭六国,怎么办?只能说秦始皇是赵国人!这样不但心理平衡,还挺满足!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为什么要在其中暗指嬴政可能是河南籍的吕不韦的儿子?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取代秦的是汉,历史上被取代的王朝被下一个王朝诋毁的比比皆是,当然司马迁写史记并没有明确表达秦始皇就是吕不韦的儿子,而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参考了不少史记的内容,由此可知后人也是揣摩的,没有实际根据。
灭秦扶汉,汉立后想要有统治的法理依据就必然要不断的诋毁秦,从书上我们能看到诋毁秦朝首当其冲诋毁的就是说秦始皇的残暴,说始皇帝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最登峰造极的诋毁就是彻底将始皇帝的出身也否定。
大家要知道司马迁首先是个政治家,然后才是历史家,政治家必定要为当时的政权站台,因此诋毁秦始皇也是必然的和必由之路。
最后明确一点:秦始皇根据后人的考据,尤其是费孝通和吕思勉先生的考据,他压根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