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曾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实力,为什么反被秦国所灭?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或长或短地“辉煌”过,赵国在赵王灵王胡服骑射后,一度也压得秦国不敢窥视。但统一全国这样的壮举绝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一个可以使国力持续增长的稳定国策。统一战争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比的就是综合国力,而不是单一优势,更不是短期的辉煌。
比较赵国和秦国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是巨大的:
一、“胡服骑射”相对于“商鞅变法”,它的历史意义显然难望其项背“胡服骑射”是赵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极大地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对经济、政治层面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军事实力的基础就是经济和政治,没有经济和政治层面的支撑,军事就像空中楼阁,这种优势不可能长久。
“商鞅变法”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它从政治制度入手,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法律。比如“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参军立功的热情,秦国战力由此飙升;比如“垦草令”有效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扩大了国家税收;比如“户籍制度”,有效保障国家对居民的管理,及对法律的有效执行。正是“商鞅变法”的实施,才彻底拉开了秦国与其他六国之间的差距!
二、赵国的“二世英明”,在秦国的“六世余烈”面前就是流萤之光说赵国“二世英明”都够夸张的了,实际上,赵武灵王晚年因自己的一时糊涂,弄得国家大乱,他自己都饿死在沙丘宫。赵惠文王顶多只能算半个明主,此后一代比一代昏庸。“胡服骑射”的荣光被子孙们代代侵蚀而不是发扬光大。
而秦始皇前面的六代祖先没有一个昏庸无能,尤其是秦惠文王,他没有因为处死商鞅而废了商鞅的法制。秦始皇的祖先们,一直在侵吞打击六国,不断消耗六国的资源。到了秦始皇,六国就像被锈蚀一空的危楼,一触即破。
三、赵国国内的人才“非死即残”,秦国的人才是“列国制造”赵国历史上两大擎天柱廉颇和李牧,一个逃往国外求生,一个被自己人弄死,留着一个万年祸害郭开弄权。再看看秦国,自产自销的人才不算,还有列国主动奉献的,这些人才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明星:商鞅、张仪、范睢、李斯、公孙衍、吕不韦......
很难想象,没有这些牛人的帮助,秦国可能发展得如此迅猛吗?
综上,雄心壮志不等实力,国家是一天一天建设起来的,不是靠雄心壮志“吹起来”的。赵国要想灭秦,十个赵武灵王也白扯!
赵国曾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实力,为什么反被秦国所灭?
感谢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得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赵武灵王!
起初在战国七雄中,赵国并不起眼,相较于同出一家的魏国,赵国混得实在太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国土分部,让这个国家先天发展不足。且不说强魏强齐的打压,就是邯郸旁边这个中山国都非常头疼,其在周围强国的煽动下,没少使绊子。
所以,赵国可以说是三晋之中发展得最差的,直到赵武灵王的出现。
他用“胡服骑射”的改革,让赵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胡服骑射”使得赵国一改中原文化的奢靡,尚兵尚武,非常有战斗力。
赵国消灭中山国使赵国领土翻番,实力大增,同时主动进攻北部的林胡、东胡等部落,将北方的游牧民族狠狠教育了一通,夺取河套地区,一跃成为傲视群雄的东方强国。
《战国策》有云:“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与此同时,魏国被秦国暴揍,齐国和燕国打得不可开交,而楚国同样为秦国所制!
赵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称霸天下。而同时他也意识到,想要称霸,第一个就得解决秦国。
赵武灵王曾假扮随从亲自到秦国实地考察,将秦国自下而上摸了个底透。回来之后,他就开始着手布置灭秦计划!
他调转枪口,将赵国主力开到西北部边境,经营云中,雁门地区,不断挤压秦国的生存空间,同时向北胡要土地要资源,向南则在邯郸周边修筑长城实施防御。
赵武灵王准备从云中、雁门出兵,越过黄河南下,发挥骑兵的速度优势,千里奔袭秦国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
不过,这个战略还未来得及实施,赵国自己就垮了!
由于赵武灵王只是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大将军,为赵国开疆拓土,统一天下。他便早早地将政治权利交给了儿子。禅位后,赵武灵王让臣民叫他“主父”。
这太上皇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他分权于两个儿子,最终引发王室内讧,自己也被围困饿死于沙丘!
灭秦战略最终未能施行!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因为即使赵王的战略成功实施,也不一定能灭得了秦国。此时的秦国,已经坐拥三秦河西,向南攻取了巴蜀,疆域广大。如此大的战略纵深,绝不是一次闪击能够击垮的。再者,赵国袭秦,周边国家肯定不会袖手旁观。
事实上这就是先天上的差距,秦国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向东,赵国则是需要多线作战,就像曾经的魏国一样。
赵国曾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实力,为什么反被秦国所灭?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造了一支强大的赵国骑兵,并且慧眼识英,在军队提拔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年轻军官,大力培养他们。这些小年轻,后来都成了战国后期顶顶大名的重臣、学者、兵家、名将。而当时秦国政坛正处于人才青黄不接(樗里子刚去世,白起尚未成长,相国向寿只不过是楚人派来的庸才,只有司马错和魏冉水平还行,但肯定不是赵武灵王培养的这个团队的对手),王党、后党激烈争权的阶段。若在此时使得东方诸国合纵攻打秦之函谷关,而赵国偷偷从北面出其不意一击,说不定真的能干掉秦国呢!
你可能觉得我在乱说,那我们就来看看赵武灵王培养的这个年轻而强大的团队吧
第一位年轻牛人,就是赵国旁支公族赵奢。
后来名震天下的赵奢,此时才不到二十岁,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财赋能力与军事才华。赵武灵王让他协助牛翦处理军务,同时抽空协助楼缓进行人口普查工作。
第二位年轻牛人,叫做庞暖。
这个庞暖大概是庞涓的后裔,此时也不到二十岁,但对军事颇有慧根。赵武灵王身边的一位谋士发现了他并收他为徒,同时也把他推荐给了赵武灵王。
顺便说一句,赵武灵王身边的这位谋士,也是鬼谷子一类的世外高人,研究的是兵权谋家与道家黄老之术的学问。此人生性低调也不喜欢当官,除了做学问就是到处游山玩水,只是偶尔来赵武灵王这边出出主意。所以最后也没个正经名字留在史书里。只知道他是个楚人,并且最喜欢戴赵武灵王发明的鶡冠,所以被世人称为“鶡冠子”。
而庞暖跟着鶡冠子后,重点主修的是兵权谋家和纵横家的学问,在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乃师。所以赵武灵王也经常请教他一些问题。有一次,赵武灵王又对十几岁的庞暖不耻下问:
“寡人闻蜚语流传曰: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愿闻其解。”
庞暖一派从容,侃侃而谈:
“用兵之道,计谋为上,其次外交,兵战为下。用计谋者,荧惑敌国之主,使变更淫俗,而无圣人之数,爱人而赏,无功而爵,喜则释罪,怒则妄杀。所谓用外交者,结币帛用货财闭近人之复其口,使其所谓是者尽非也,所谓非者尽是也。. 所谓兵战者,其国已素破,兵从而攻之,因句践用此而吴国亡,三家用此而智氏亡。今世之言兵也,皆强大者必胜,小弱者必灭,是则小国之君无霸王者,而万乘之主无破亡也。昔夏广而商狭,殷大而周小,越弱而吴强,此所谓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今或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胜未决也,以为功,吾以为大谬也!”赵武灵王听了不由大为慨叹,十几岁的年轻人说出这么有洞见的话来,我服了,于是大赞:“赞赞赞,寡人闻此,日月有以自观。”
第三位年轻牛人,就是庞暖的好兄弟剧辛。
剧辛和庞暖一起长大,主要研究的是法家和兵家的学问。庞暖知道剧辛也很有本事,便将他也推荐给赵武灵王。
第四位牛人,就是诸葛亮的偶像乐毅了。
乐毅乃是当年春秋首霸魏文侯手下大将乐羊的后代,当年乐羊花三年时间灭了中山国,从此便举家定居在中山国。中山国被赵国打残,乐家也就迁到了赵国。乐毅也因此成为了赵武灵王手下军官,当时也不过二十多岁。谁能想到他日后那么牛。
第五位牛人,就是廉颇了。廉颇是山西人,骑射俱佳,赵武灵王很是欣赏。
赵武灵王深深明白,这五个年轻人,就是赵国的未来;只要他们能顺利成长起来,十年后灭掉秦国,统一天下,再造盛世,也未必不是梦想。
可惜,赵武灵王最后在沙丘之乱中被逆臣害死了。而他培养的一大批名将胚子如庞暖、剧辛、乐毅、赵奢等年轻人则接连受到政治迫害,大家失望透顶,在赵国也混不下去,于是各奔东西。
剧辛逃到燕国,为求贤若渴的燕昭王效力,并在燕国大力实施变法,使这七雄中最弱的一国国力大增,超越韩、魏,得与赵齐楚平起平坐。
图:燕昭王招贤纳士
赵奢也逃到燕国,也得到燕昭王了重用,被任命为上谷太守。不过李兑死后,赵奢毅然回到了祖国,重头从底层做起,幸得平原君赏识,终成一代名将。
乐毅则逃到了魏国,但在出使燕国时也被燕昭王招揽了去,担任亚卿(副相),并在十余年后率领燕军几乎灭亡齐国,亦成一代名将。
庞暖则心灰意冷,去到楚国,找到他的师父楚人鹖冠子,两人隐居深山,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兵家。直到数十年后赵国人才凋零,庞暖似乎又受到感召,竟以八十岁高龄重出江湖,率领连败后之赵军连破燕、秦,名震天下;真正演绎了什么叫做“庞暖虽老,远胜廉颇”。
而与此同时,赵王何终于还是约同六国诸侯,为赵武灵王举行了盛大的国丧,只不过他并没有将父亲葬在邯郸赵王陵,而是将其尸首送到了遥远的代郡进行安葬,以摆脱日后祭礼的政治尴尬。而这座王陵所在地山西省灵丘县,正因这伟大的赵武灵王墓而得名。
数月后,公子成病逝,李兑继任相国,封奉阳君,主宰了赵国的政权,他在位期间彻底放弃了赵武灵王南下袭秦的伟大战略,转而去对付齐魏,为抢一点点地盘而沾沾自喜。
三载之后,秦国一个叫白起的中级武官在伊阙以少胜多,斩首韩魏联军达二十四万——新的战神降临人世。
三十五载之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兵四十万,成年男子死亡近半。没有了赵武灵王和赵奢的赵国从此被拉入无底深渊。
赵国曾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实力,为什么反被秦国所灭?
赵国经过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有质的飞跃,三次讨伐中山,最终灭其国。但秦国不是中山这类不入流国家,秦国经历三世,国力有质的飞跃,坐拥巴蜀,得居关中,综合国力秦国大于赵国,蛇吞象,不可期。嬴稷50多年,秦赵军事实力相差不太大,但综合国力,秦国胜于赵,即使不用反间计换掉廉颇,赵国也已经无力支撑,与其耗死,倒不如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国曾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实力,为什么反被秦国所灭?
谢谢邀请。赵国被秦国打败,根本在于内因。第一,赵国没有深彻变法。战国时代,变法是国家图强的必经之途。秦国的商鞅变法如此深彻,以至于秦国迅速从穷弱的边陲小国,崛起为威胁天下的超强大国。根本意义上,战国时期的国家争夺,是变法程度大小的对比。相对于秦国来说,赵国变法度比较小,属于中等强度的变法,甚至还不如魏国的变法度。仅仅是胡服骑射为核心的变革措施,还远远撑不起成为可持续的大国所需要的制度力量。从制度支撑力量上讲,变法度低的赵国已经输在半途之上。第二,赵国国内没有形成统一对外的集团向心力。因为制度混杂不一,赵国世卿世贵一体交织。各自不同的本位利益,决定了赵国政治力量不可能集中向心,反而会时常彼此掣肘。这一点,与秦国上下君臣的强大向心力,形成鲜明对比。第三,赵国经常选择自杀。不论是选择赵括纸上谈兵地,还是临阵换下廉颇,亦或是后来捕杀李牧,都表明,赵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赵国庙堂没有充分使用人才的政治能力。经常陷入内在掣肘的赵国君臣,经常选择自杀,以出现失败,这意味着赵国庙堂,缺乏准确把握历史选项的真实能力。第四,赵武灵王政治不成熟。本来赵武灵王最有希望改变赵国的体质,但他个人的政治不成熟,以及对改革浅尝辄止的基本态度,表明他思想上的不成熟。当这种不成熟放大到国家层面,就会给国家带来致命损害。第五,赵国人似乎很缺乏真正的族群厚度,更缺乏强韧的进取精神。赵人多慷慨悲歌之士,但这种情怀并没有转化成有限的集体特性,以至于他们更多的是个体悲歌,而缺乏集体化的奋进。感知赵人,他们似乎更是有能力,但没有恒心的代表。当然,放置到历史深处去衡量,赵人最缺乏的,依然是称霸天下的国家雄心。而缺乏雄心的赵人,必定迷惑于眼前,执着于个体,最终心碎于崩溃。
赵国曾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实力,为什么反被秦国所灭?
秦赵之争,是两种思想模型、两种不同体系间的巅峰对决,也是秦国与六国博弈的一个缩影。
所谓两种思想,是六国基本是处在同一类型或思想认知水平,其潜在的发展逻辑大体是:依靠农业和人口培植成军基础、靠商业和工业增加税收维持军备军费——由此提升国家实力来维持军队硬实力。这是一种从基层向顶端(由下至上)的成长模型,也是我们多数人默认的一种发展模型。这种类型的弊端,会导致臣民思想认知水平容易满足或停留在其中某个阶段性目标,始终无法做到“上下同欲”而棋差一招!
但秦国是“由上至下”的思维模型——在商鞅变法以前,秦国与上述六国并无类型之差别,但自商鞅变法始,秦国君臣先是高度统一了全国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秦国国内所有资源的调配均为这个思想和目标服务!这就让秦国的所作所为、包括战绩考核始终都紧紧围绕同一核心而进行,其结果就是高效、精准,绝不偏离既定路线!为此,不惜切割卿大夫甚至皇室利益,不惜将原有土地重新分配,通过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来刺激国民为同一目标奋斗的动力,直至最后将这种思想和目标转变成律法形式来约束所有国人。这才是秦国真正最大、最隐性的战略动作、且极具战略高度和主动性!
思想认知上的代差,导致发展模型影响实力凝聚,赵国先机已失。
再说国家体系,秦赵之间另一个不同是国家体制和人才类型不同。
赵国除了赵武灵王时期朝堂尚算清明,其他君王的战略修养简直不堪评价,其根本一条就是赵国与其他几国均是君权天下,君王有超越一切的特权。这种体制,际遇明君雄主(如赵武灵王)则国力昌盛显赫一时。然——“昏君常有而雄君不常有”,一旦平庸昏主在位,君王自己扰乱国策十分普遍,这必将导致人才流失、国力难聚。将国家前途和希望寄予国君一人才华?儿戏了吧?
这样讲,倒不是说秦国多么优秀和出众,但秦国至少有纠正和匡扶君王犯错的一个措施——法治!虽然秦国律法不及现代法律更科学先进,但这在当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王个人行为,再有贤良重臣的鼎力辅佐,国家战略和路线便有了基本保证。因此,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几代君王都没有明显的战略性失误!
政治清明和进步最重要的一条保证,就是法治文明,秦国正是基于此,才不断吸引列国大才为之服务、并提出了一些著名思想学说,如张仪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范雎“远交近攻”等等,都是法治文明下的人才机制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仅为秦国的战略思想库、也为我国战国思想宝贵的历史遗产。相反,赵国和其他几国却鲜有此类具有战略高度的学术思想提出。
秦国在战略思想认知水平上的超越性,延伸到秦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后,产生的效应更不是其他各国可比。如军备制造领域,秦国最先实现“绩效考核、责任到人”,从普通的箭镞到长戟、到弩机和车辆,所有工序环节都实行严格的品质管控并责任到人,一旦错漏就要接受严苛惩罚,这已经完全是现代工业领域的管理方式和标准!
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的全民生产效率和品质成本控制,是秦国另一项伟大创举,也是秦国能独胜六国的根基所在!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李牧的感慨:灭六国者,六国也!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