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鸿门宴是三个明白人和一个糊涂人的宴会?

这个问题其实有好几个答案,要按传统想法,糊涂人是项羽,聪明人是范增、刘邦以及其他任何一个。

要按深思熟虑后的想法,糊涂人是范增,聪明人是项羽、刘邦以及其他任何一个。

但要我说,这个“三”和“一”并非是确数,而是概数,或者是虚数,所谓的三个明白人,应该是司马迁、当朝皇帝和局中人(鸿门宴出场人物)。

至于那个糊涂人,大概率是指我们,尤其是读了司马迁的这篇文章的人。

因为历史上的鸿门宴,跟我们想象的“鸿门宴”,或许是不一样的。之所以我们对这场宴会记忆犹新,就是因为这篇文章被纳入了教科书,名字就叫《鸿门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一个教训,和一点人生的感悟:

那就是项羽这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竟然不听亚父范增的话,一举除掉刘邦。再加上项羽的阵营中出现了一个叫项伯的叛徒,不仅给刘邦偷偷报信,还在鸿门宴上搅乱了范增的安排。本来范增打算劝说项羽在宴会时干掉刘邦,但是项羽不同意,于是范增派出项庄去表演舞剑,想以此制造一起演出事故,结果被项伯化解,从而导致刘邦逃跑……

但是,这段记载其实是漏洞百出的,因为在当时,凭借范增在项羽阵营的影响力,他要真想杀掉刘邦的话,根本就不会刻意征求项羽的同意。因为不管项羽同意不同意,范增都可以绕过他行事,而且他也能承担杀掉刘邦后的责任,并不担心项羽会问罪。

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他虽然也认为刘邦这人太滑头,但并没有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

其实,我们如果只读司马迁的《史记》是大概率无法还原事实的,毕竟这里面夹杂了太多个人情感了,也导致很多历史事件的细节出现了问题,让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按照史记中的说法,范增之所以要杀刘邦,是因为他觉得刘邦打算在汉中称王,而且把守函谷关,不让项羽大军进来: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按照这种说法,是项羽大军跟刘邦军打了一架,用武力打开的函谷关。

但是在陆贾《楚汉春秋》中的记载就不太一样,陆贾乃汉初名士,早年的时候曾追随刘邦,后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

“遣将军闭函谷关,无内项王。项王大将亚父至关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发薪一束,欲烧关门,关门乃开。”

这就是大家都认为范增想杀刘邦的真正原因和出处,其实就是函谷关大门关着,范增大军到了,门没开,范增怒了骂守门的,你们老大是不是想反?

就在范增想烧门的时候,大门打开了,让他们进了。

而且在《楚汉春秋》的记载中,并没有项庄舞剑之事,也没有后来刘邦逃走了,范增恨恨地对项羽说: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因为范增如果真认为刘邦是项羽争夺天下唯一对手的话,他绝对不会蠢到任由刘邦悄无声息逃走的。而且按照《史记》记载,当时刘邦说去撒尿,于是离席,逃跑前,还对张良说: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而且刘邦是丢掉车骑,步行逃跑的:

“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先不说随行这四人去项羽军营参加宴会,怎么把已经上交的随身携带的武器搞回来的,单就这个距离,就算快跑,二十里也得跑个半个多小时吧。

范增心就这么大,都到了剑拔弩张,恨不得咬死刘邦的地步,就不会派人跟着他们去如厕?要知道,这场宴会可是他们精心准备,就是为了杀掉刘邦的,怎么可能看管如此松懈?而且人都走了半个多小时了,他还在宴会上喝酒呢,就不起疑?

况且,以当时项羽的兵力,就算刘邦逃了,他们真要干他,完全可以发兵过去一举剿除,为什么没有这么干呢?

说到底,项羽和范增都不傻,刘邦是万万杀不得的,刘邦到鸿门参加宴会,就等于拜了项羽的山头,自己的这点军功也全部让给了项羽。要是这样杀掉刘邦的话,怎么服众,怎么再号召天下诸侯?

杀掉刘邦容易,但是杀掉他的后果却是项羽所不能承受的,当初他能聚集大家听从自己号令,一举灭秦,靠着的也是自己的威信,一旦杀了在众人看来不仅没错,还有大功的刘邦,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真实的鸿门宴应该是这样的:

刘邦投机取巧,运气爆棚,先攻入了咸阳,但是他知道自己实力不行,所以没敢动咸阳城内的宝物,专门等候项羽到来。

至于函谷关的小摩擦,也很正常,在不能确定对方身份的时候,刘邦军也不能随便开门啊,后来不是也开了关口,放项羽大军进来了吗。

至于鸿门宴,也并非是项羽专门摆了这个一场酒宴,专门等刘邦上钩。其实不过是刘邦听闻项羽大军一到,他跑过去办理交接手续罢了,没想到等到手续办好,已经到了饭点,于是留下来吃了一顿饭。

只是,经过司马迁这样一描述,配合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反应,惟妙惟肖,如在现场,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所以,我觉得,真正糊涂的,大概率是我们吧,我们都被司马迁给搞糊涂了。

为什么说鸿门宴是三个明白人和一个糊涂人的宴会?

胜者王候败者寇,历史向来由胜利者所写。从古至今,华夏民族分分合合一惯如此,唯有项羽顶天立地,是一位带有英雄色彩的败者,甚少垢病。

熟话说,人无完人。项羽生性残暴,做事鲁莽,只有在鸿门宴上这一次他是个明白人。

鸿门宴上,三个明白人,一个糊涂人,这个糊涂人一般都认为是项羽。但是,根据我个人对历史的理解,项羽不是糊涂人,糊涂的恰恰是那位范增老头。

三个明白人的第一位就应该是项羽,其次是刘邦,张良。

范增老头看出刘邦是项羽的一大天敌,久后必成大患,于是千方百计怂恿项羽杀掉刘邦,这才演出一场鸿门宴闹剧。

杀刘邦容易,找一点点错就行了,可杀掉刘邦的后果是什么,项羽应该比谁都清楚。

秦朝覆灭以后,各地方势力集团都希望恢复秦朝之前,七国分封的局面。就连那位足智多谋的张良先生,他是韩国人,他也是心向韩国的,一心想恢复韩国。

项羽在造反的时候,他提出的口号就是恢复旧制。消灭秦朝以后,他自己不做皇尚,而是甘心回到楚国做他的西楚霸王。

各地正是响应这一号召才群集在项羽身边,一起夺取秦朝江山。就那位领先占领咸阳的刘邦,不也是项羽麾下的一支军队吗。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就违背了自己当初提出的纲领,冷了众人的心,局面不可收拾,就会再度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这决不是项羽所要的。谢谢。

为什么说鸿门宴是三个明白人和一个糊涂人的宴会?

鸿门宴其实不仅仅是三个明白人和一个糊涂人,是在场全部的聪明人在陪项羽“演戏”!

项羽队:项羽,“亚父”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队:刘邦,张良,樊哙

但是搜史君认为还有一个“聪明人”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为了自己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都很高,这里为什么说项羽糊涂呢?搜史君分析出来了这几点原因:

一,举亲不举贤

读《史记》,总感觉项伯就是一个“间谍” ,刘邦父亲在项羽手上,最后项羽气得不行要杀了刘邦父亲,是项伯拦着。鸿门宴上,也是项伯把项羽和范增要杀刘邦的计划告诉了在刘邦手下干活的张良

按照军令,泄露秘密可是要被处决的,但是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才不在乎这些呢!因为他和张良是好朋友,照顾朋友没错,但是也要分得清敌我吧,这还不完,张良又告诉了刘邦,于是刘邦为了保命,见了项伯就叫“哥”,不住的拍项伯的“马屁”,项伯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最后还和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

他是项羽的叔父,但是行为处事压根就没为项羽考虑过,和刘邦结成亲家,脚踏两只船,也只是在想两头都获利,但是却不想想,刘邦为了事业,自己的父亲在项羽手上都不去救,何况一个亲家,亲家?有父亲重要吗?同样是在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准备不小心“失误”杀了刘邦,结果项伯居然在保护他的“儿女亲家”刘邦

大哥,您到底是那边的啊?而项羽才是全心全意对待项伯的人,却还是不满足。刘邦得天下后,项伯被封为射阳侯,赐姓“刘”,但是项伯的儿子刘睢有罪,最后封国被回收归于汉朝廷。

宋代徐钧有诗曰“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项羽是被他的叔父拖垮的,这就像我们身边见到的一个家族企业一样,好的人才都被排挤出去了,任人唯亲,举亲不举贤,那么最后那个企业还是要倒闭的,企业养的是精英,不是蛀虫。

二,头脑太过简单,太容易冲动了!

项羽和刘邦约定,谁先到达关中谁就称王,但是项羽恋战,巨鹿之战虽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但是也耽误了好些时间,所以刘邦先到关中,并且驻守了函谷关。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向项羽说起了刘邦的坏话:“刘邦想在关中自立为王,并且让子婴做丞相,到时候天下财宝就都是刘邦的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这下子项羽就坐不住了,立刻就准备去杀了刘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都说冲动是魔鬼,不要让我们成了情绪的奴隶,项羽太容易冲动,沉不住气。相似的场景:项羽捉住了刘邦的父亲

要求刘邦投降,否则就把刘邦的父亲煮了,但是刘邦怎么说的呢,他说:我爹就是你爹,如果非要煮了我爹,那么你到时候给我分一点肉就行!“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这样说把项羽气坏了,真的想杀了刘邦的父亲,但是被项伯拦了下来,看到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刘邦怎么这样不要脸啊!那是他父亲,他也不去求情,反而厚脸要求项羽分他一杯羹,但是我们在反过来想想,以刘邦的角度看,是,那是我父亲,但是我也不能白白投降,功亏一篑啊,怎么办?刘邦知道项羽是脾气暴躁的人,只能是气项羽,刘邦自己的沉得住气,表现的毫不在意,所以项羽反而被刘邦气的不行。

三,太过自负,鄙视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鸿门宴是项羽的地盘,范增也暗示了项羽好几次杀了刘邦,但是项羽都没有实施,就是因为项羽骨子里还是轻视刘邦的,认为刘邦不成气候,也不值得自己动手,更不会取得天下,如果项羽正确认识刘邦实力,那么他会立刻采取措施,除后患。

范增是项羽重要的谋士,但是项羽还是不太相信范增的,以至于轻轻松松就被陈平用了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最后范增负气归家,中途病死,没有范增的项羽就失去了主心骨,最后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

一代英雄就此谢幕。刘邦也曾说过范增对项羽的重要“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有点点偏题了,但是搜史君想表达的是,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和项伯有关,重亲情没有错,但是只是因为是亲戚就身居高位而忽视了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这才是悲哀。现在社会岗位以考试的形式择优录取岗位,物尽其用才是对真正有能力的人最好的答复。

我是@搜史君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了,喜欢的话就点赞加关注吧,你的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

为什么说鸿门宴是三个明白人和一个糊涂人的宴会?

鸿门宴上三个明白人就是范增、刘邦、张良,一个糊涂人就是项羽。

范增

范增是第一个明白人,他是鸿门宴的设计者,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杀刘邦,所以他是最明白的人。但他却只是计谋的设计者,而不是决策者。项羽是决策者,但对他的暗示装糊涂,使他没办法执行,虽然他又找了些补救措施,如项庄舞剑等,但都被刘邦及张良一一化解,所以他虽然明白可遇住装睡的项羽,也没办法。

刘邦

刘邦第二个明白人,知道这场鸿门宴是要他命的,但是他又不得不去赴宴。所以他去赴宴有两个目的,一是化解与项羽的误会,二是保命。第一个目的经过向项羽解释为什么要屯兵函谷关,化解了项羽的误会,并套出了是曹无伤告的密。第二个目的,趁项羽高兴喝酒看项伯与项庄舞剑之际,找借口溜走逃命。

张良

张良是第三个明白人,他很清楚鸿门宴的目的就是杀刘邦,但他又知道项羽瞧不起刘邦,而且有夫人之仁,不会轻易下决心杀刘邦,所以他劝刘邦赴宴去向项羽说明误会,以求得项羽原凉,再见机逃走。在宴会上积极帮助刘邦化解危机,暗示项伯和项庄对舞,暗示刘邦溜号逃走,指示樊哙进帐堵住项羽,不让项羽追。

项羽

项羽是唯一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为啥说揣看明白装糊凃,因为他对范增设计鸿门宴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杀刘邦。他也对范增的暗示很清楚,就是让他下命令。包括项庄舞剑、刘邦溜号逃走、樊哙出现在宴会帐篷,他心里都清楚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但他就是装糊涂,装作什么都不清楚。

为什么呢?因为他打心眼里看不起刘邦这个地痞流氓,认为范增高估了刘邦,刘邦根本对他构不成危胁,所以他压根就没打算杀刘邦,因此才会一而在的犯糊凃。若是他真打算杀刘邦,就不会听他解释,也不会看项庄、项伯对舞,更不会看着刘邦溜走,最后也不会与樊哙腥腥相惜,赠给樊哙肉吃。你从项羽杀宋义、破釜沉舟、杀义帝的行为中可以看出项羽不是优柔寡断之人,他要是想杀刘邦,刘邦跑不掉。

所以说鸿门宴是三个明白人和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

为什么说鸿门宴是三个明白人和一个糊涂人的宴会?

鸿门宴有四个主角,项羽,范增,刘邦,张良,项羽力能扛鼎,乃是英雄之中的英雄,而英雄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行事光明磊落,不喜欢玩阴谋诡计,这样的项羽,真刀真枪,刘邦当然不是对手,可是刘邦就是一个流氓,而流氓是没有底线的,为了活命,可以对项羽低三下四,而项羽觉得,用小计杀了刘邦,也是脏了自己的手,更是有负自己英雄的名声!项羽为自身的名声所累,表面上明白,其实是糊涂人!而范增是一个明白人,知道日后和项羽争天下的定是刘邦,为了末雨绸缪,知道项羽是君子,定不会扣留刘邦,只能自己做恶人了,示意项庄舞剑,而项佰才是一个真正的糊涂人,此人以张良的私情而误国事,事先通风报信,事发又害怕范增成功杀了刘邦,成就了项羽成功(这家伙以项羽的小叔自居,项梁死了以后,项羽取而代之,心生妒忌心,就是不愿意项羽成功,就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故意掩护刘邦,终于让刘邦成功逃脱。而张良是韩国的贵族,总是以推翻暴秦为自任,投奔刘邦就是为了反秦,而刘邦善待人才,对张良有知遇之恩,张良也是使劲全身解数,鼎力相助,不过张良还是识人,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事后功成身退,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项羽身边,就是一个范增,还是没有好好使用,还是项羽这个人太自负,总是以为打仗就是硬碰硬,就是英雄所为,最后终于被刘邦韩信所剩,逼死乌江!而韩信原来有三分天下的机会,可是韩国有贼胆没有贼心,最后又以功臣自居,威风八面,不知道收敛,才有了后日之灾!

为什么说鸿门宴是三个明白人和一个糊涂人的宴会?

鸿门宴里的出场人物很多,其中项羽、范增、刘邦和张良是主要人物。这四个人当中,项羽、刘邦和张良都是明白人,范增是个老糊涂。我相信我给出的答案,与大多数人给出的都不一样,然而这并非本人哗众取宠,我有我的道理。

项羽要做什么?

搞不懂项羽究竟要做什么,就看不透鸿门宴的底色。项羽毫无疑问是一位大英雄,他为诛灭暴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因为这样,灭秦以后,天下秩序重构的责任,就落到了他的肩膀上。

天下苦秦久已,暴秦二世而亡,它的老路子是不能走了。回到战国末年的纷争时代?恐怕是个人都会厌恶那个乱局。然而诸侯为了响应灭秦,已经纷纷复国,项羽还不得不照顾他们的利益。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项羽决定,推举楚怀王为义帝,以义帝的名义分封天下。

分封天下像是分蛋糕,由谁来分,怎么分很重要。谁来分,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项羽,一个是义帝;怎么分,义帝主张先入关中者王之,主要强调的是军功;项羽主张以军功为主,顺便照顾诸侯血统,这里面有一个最大公约数,那就是军功。

义帝空有抱负,奈何只是一名傀儡,所以这个分封的人选,一定会是项羽,而项羽的分法就是军功为主,血统为辅。看清了这个问题,鸿门宴就好说了。

为什么会有鸿门宴?

鸿门宴的主题是刘邦登门道歉,然而刘邦并没有什么错,按照义帝的旨意,入关中,灭暴秦,这有什么错呢?用更确切的说法,鸿门宴的主题是刘邦登门拜码头。

刘邦是怎么惹恼项羽的?

项羽在灭掉关东秦军主力以后,就带领诸侯联军和秦军降卒向关中进发。因为害怕入关以后秦军作乱,项羽还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

当项羽等人浩浩荡荡的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发现有兵在此把守关口。守关的不是秦军,而是同为义军的刘邦一部。项羽要入关,守关的不肯放他进去,最终项羽是以武力击破函谷关,进的关中。进关以后,项羽驻军鸿门,刘邦驻军霸上,两人并未碰面。

项羽没有直接带兵进咸阳,而是驻军鸿门,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大概还是想给刘邦一个台阶下,希望刘邦能主动来见他,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不让我项羽入关,以及你刘邦究竟是站哪边的?然而项羽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先入关中者王之,是楚怀王与诸侯们的约定,刘邦要当这个关中王,说明他是支持怀王的。这触及了项羽想要主导天下秩序的根本利益。所以,尽管同为义军,但项羽依旧不惜大动干戈,非要消灭刘邦不可。

刘邦到底能不能杀?

关于这个问题,得分为两个阶段,鸿门宴前可以杀,鸿门宴后杀不得。

整个鸿门宴,除了主要人物和出场人物,还有一些场外观众,那就是跟随项羽入关的诸侯将领们。按照项羽军功为主的分封原则,这些将领们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他们会坚定不移地支持项羽。

鸿门宴前,刘邦站在怀王一边,这些将领们自然不会同情刘邦。他们只会跟随项羽,帮他除掉刘邦这个绊脚石。

鸿门宴以后,刘邦投靠了项羽,就成了诸侯将领们当中的一员。刘邦率先入关,诛灭暴秦,其功劳不在项羽之下,而远在这些诸侯将领之上。这个时候,刘邦就杀不得了。杀了刘邦,就会引起诸侯将领们的恐慌和背叛。

在这里,樊哙在鸿门宴上的一番话,就很能引起诸侯将领们的共情心和同理心。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句话一出,项羽基本上就被架起来了。你到底说话算不算数?按军功刘邦是要被封赏的,你不封赏还要杀他,别人会怎么看?这样,所有的目光都会投向项羽,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项羽到底有多在乎诸侯将领们的想法?

我们前面说了,项羽的根本利益,在于他要主导天下秩序。那么他就不得不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就不得不照顾诸侯将领的想法和感受。鸿门宴以后,司马迁将视角切到了项羽一方,也佐证了这一点。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

项羽和范增,尽管怀疑刘邦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奈何已经讲和,不能负约,就是害怕诸侯恐慌叛乱。最终二人商定,把刘邦分封到巴蜀之地,那里比较偏远,自古以来都是秦人发配犯人的地方。希望以此来遏制刘邦。这时候的刘邦,已经杀不得了。

综上所述,鸿门宴中的三个明白人很明晰了吧?

1、项羽,一直秉持着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动摇,只要刘邦来投奔,哪怕就是名义上的,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刘邦,在对比了双方的实力以后,果断放弃楚怀王,到项羽那里去拜码头,没有丝毫的犹疑;

3、张良,可以说是整个鸿门宴的总导演,樊哙的出场拿捏到位,那番直戳人心的话,大概率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4、范增,一个糊涂虫,一心只想害死刘邦,完全不顾及大局以及场外观众---诸侯将领们的感受。到最后还毫无风度地击碎了刘邦赠送的礼物,丢人丢到家了。

喜欢的话,别忘记点赞,转发,关注我哟,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