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
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 普通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键的一条应该是审美标准不一样。 人的审美观点的形成与文化修养生活经历都各个方面都有关联。因此,大众审美与精英审美有所不同也就很正常了。但是具体到书法作法的评价上,可能还有更加复杂的情况。具体到某一作品上,不但在所谓的书法家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存异。就算是不同的书法家之间,看法也会判然有别,甚或截然不同。这其中固然有个体审美的差异,但恐怕还与书法背后的巨大商业利益有关。所谓文人相轻,争得不过是一个利字。 审美不但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还有时代的不同的。每个时代的审美趋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我们还是从时代的不同说起吧。 在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前,文字虽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但是,它从来不是全民共同能够掌握的。无论是那个朝代。掌握文字的,始终都是少数人。他们就是所谓的精英。这时,书法审美的标准是由精英引导的。书法史上各个大家之间也有风格的不同,所谓环肥燕瘦、春兰秋菊各具情态。但是,各种不同风格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中庸之美。美学的标准与人生的标准是相同的。 在中庸标准的统领之下,个性的挥洒就有了共性的约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共性的引领,才使得精英审美与大众审美保持了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也是任何艺术都要遵循的标准,这就是雅俗共赏。在这种的标准之下,任何标新立异,远离大众审美的东西,都不会获美学价值上的高度承认。所以,传统美学价值在注重个性的同时,更注重共性。因此,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馆阁体这种体现共性之美的标准,是要高于“扬州八怪”这些体现个性之美的东西的。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求奇求怪的东西才逐渐时兴起来。既然是个性化的东西,自然就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大家只能各说各话。这就是今天书法圈的现象。 既然求新求怪是一种时尚,于是,各种鬼画符的书法也就层出不穷了。在雅俗共赏的标准之下,真正好的书法,大众是可以欣赏的。比如谢无量和弘一法师的书法,虽然乍看之下挺丑,但只要仔细欣赏,就会越看越觉得好看。这就是味道。这就是因为,他们在个性之下还坚持着一种共同的审美价值。而许多现代派书法,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基本上是看不懂的。或许他们真的有很高的水平,但是,脱离大众审美,过度的求奇求怪,恐怕很难走远。 脱离了大众审美的精英文化中,有些当然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价值不被大众审美所理解。因此,在真正的精英审美之下,夹杂了大量的骗子。我承认现代派的书法一定会有象谢无量的孩子体一样被接受而留传下来的。但那一定是极小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骗子。因为现代派的审美与大众审美不可能完全融合。这时,就像卖东西一样,吆喝就显得很重要。谁吆喝的好听,谁的书法就好。谁的好,谁就卖钱多。书法圈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名利场。 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书法家和普通大众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了。因为原有的审美标准被打破了。现有的标准无法掌握,于是,大众的评判权力被专家剥夺了。当你面对一幅书法的时候,你自己无法判断,他是好的,是丑的。只能求助于专家。这就是定价权。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评判,专家的定价权也消失了。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书法圈子里相互抵毁、文人相轻的事情层出不穷。大家争得无非是个利字。正是因为这种各说各话的情况下。让普通人变得无所适从了。我个人觉得,炒得火的,未必就是好的。贬得低的,也未必就没价值。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欣赏自己喜欢的就好。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都是大书法家。二人特点有差异,有喜欢大王的,也有喜欢小王的。谢安很喜欢收藏名人手迹。有一次,王献之给谢安写了一个条子,自己感觉写得很好。心想,谢安一定会把这个条子收藏起来。这样,谢安就要另纸答复了。谁知谢安看了王献之的条子之后,随手就在原书的空白处做答回复了。这让王献之很没面子。如果我们信了谢安的话,认为王献之的字写的不好。恐怕就错了。不过,谢安有自己的标准。他有自己不喜欢的理由。如果是我们收到王献之的字,就不必“书后答之“了。可是,如果王献之的润格如果一字一万的话,谢安题后答之的做法就很不错了。当然,如果拿到手上能卖到两万,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
所谓书法家不过是很模糊的概念。什么是标准?
看大师的创新,大家可查一下日本的井上有一,日本东京大轰炸后,这人要自由,摆脱过去,受西洋一些画派的影响甚至觉得长期右手练字有局限不如用没练过的左手写。写个贫字,汉字从上到下写。他从下往上。一些作品都点画粗糙散乱,墨迹斑斑,一片狼籍,突破汉字筆法,结构。实际与中国书法脱钩了。不是书写,是塗画。边画边叫,作品充满痛苦,矛盾,摆脱,挣扎,分裂…画面脏乱。西方人拍手叫好,封他东方毕加索称号
我国的一些大师们的作品不知与他暗合还是从师于他,形式都一样。不过看他早年的颜体,我们大师多不如他。从出现时间看他在前,我国一些大师们在后。
所以丑怪书并不是创新。毫无新意。
有人举出西方某些画派的画家,在世不为人追捧,死后身价倍增,反证中国个别大师是太高高在上的,不欣赏大师是水平太低。若将某书法大师称中国的莫奈,是否不倫不类。文化背景不同怎么类比,外国人从小全画画吗?中国人却从小就学汉字的。是否把不同的文化传承模糊了,中国百姓从小学汉字,动不动加上业余,美盲的是没说服力的。
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
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其最大的区别是评价书法的审美标准不一样。
大众的审美标准有三个一是能识读。老百姓最爱欣赏自己能认读的书法作品,比如楷书、行书。看这些书法,他们心情愉悦,愿意多看甚至还能说出自己的心理体验,比如这字体硬的很,那字写的太软等。如果你给他欣赏一幅篆书或者草书,由于没有识读性,他们就有排斥心理,不愿意多看,因为欣赏出现了障碍,所以你要他们说出好坏,他们的回答可能是我不懂,或者会出现反感情绪:这疙斗马眼的,云里雾里的,啥玩艺?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理论指导,他们的审美体验都是从个人生活经历中得来的。
二是工整。精工整齐,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中,对事物逐渐形成的欣赏标准。比如说房子:这几排房真齐整,高低大小一模一样,真象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他们同样也把这种审美经验运用到书法上:这字好,纵有行、横有列,每个字象士兵一样,真方整!反过来,你给他们看大小悬殊、东倒西歪、粗头乱服的楷书和行书,就看不惯。因为这种书体超出了他们认为正确的审美范畴。
三是美观。人们认识美,最初是从人的本身开始的。在群聚社会,他们会把体貌面容美丽帅气的人做为美的标准。比如男有潘安,女有西施等。都是历史上公认的帅哥倩女。书法最初的审美也是从人的形象做为依据开始的。如“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如“壮士佩剑”、“妇女纤丽”等。所以老百姓对书法中美的欣赏也停留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认为美的字会这样赞赏:这字秀气。这字带劲。这字飘亮。如果再进一步问:这字为什么秀气、带劲,大部分人就说不上来了。
综上所述,说明大众对书法的审美只停留在自身生活经历和写字的体验感知。他们判断书法好与坏的标准是以字的外在形象为依据的。他们欣赏的是自己能看懂的书法,而没有心理体验、看不懂的书法有可能被他们排斥为另类,认为是傍门左道、狂乱鬼怪。这就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局限性。书法欣赏的局限性,最终带来的结果是造成书法好与坏的混乱认知。最近网络平台上,广大网民对二田楷书的极力热捧,而对沃兴华、王鏞、王冬龄等书法家的作品极力贬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相信大家都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知。而书法家之所以为书法家,与老百姓的最主要区别,就是用专业的书法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创作或鉴赏。
这套书法理论体系是从中国文化的高度立论的,也是文化除文学、诗词、绘画之外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汉代杨雄“书为心画”的提出,为论述“心”与“言”、“书”之间的关系:“…弥论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意思是说,写字是心灵的图画,字写出来,就知道是君子还是小人;写出来的字也是君子小人感情激发的表现。
那么,书法专业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我提纲式地给大家罗列一下:
一是从书法的“法”着眼。即美化书写的形式法则。
首先要有“生动有力的笔划,笔划美的书写要求,要在技法上具备“逆与顺,藏与露、中与侧、方与圆、曲与直、肥与瘦、疾与涩”的合理搭配。其次要有“多样和谐的结构章法”。结字、布局的要求,要具备“欹与侧、连与断、疏与密、大与小、主与次、违与和”等不同侧重、又呈现出丰富的审美意味。二是从书法的“意”着眼。“意”即笔意、字意,书意。意是书法创作和鉴赏的核心。是形而上的审美高级阶段。它主要探讨的是书法作品流露出来的“气”(气韵)、神(神采)。而气韵、神采的好与坏、优与劣,取决于书法作品体势的“骨、筋、血、肉”。以及呈现的“阴柔、阳刚、清淡、雄浑、劲健、狂放、拙朴、潇洒、典雅、超逸、精巧、神奇、中和、自然”等不同层面丰富多样的意味风貌。除以上二个审美范畴和标准外,书法工作者还对书史书论有所研究。从而知古论今、知人论世,对书法艺术风格流派有一个通透的理解和认识,为真正创作出既有传承又能创新的作品,打下一个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以上两大部分,通过大众的书法审美标准和书法专业的审美标准的罗列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大众对书法的审美是淺显的,只局限于写字规则的体验和感知;而专业书法的审美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前者。
所以,当有符合专业审美、风格比较独特的书法作品置于大众面前时,大众在按自己的审美标准欣赏情况下,就出现了与专业审美不一样的评价。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等知识方面同学习,多交流,共进步!
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
谢邀:我来回答这个问答:当然评价不一样,隔行如隔山,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是专业的,两者不在一个知识层面上做出的评价当然就不一样了。不过有些事也奇怪,有些写书法的相互关注里面很少有同行,同行之间互动的很少。不只为什么?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因我不会书法。
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
别说行内行外的巨大差别,
就是行内顶尖水平看法也不一。
宋代四大书法家,他们各自风格,各自美,他们对美的看法也不一样。
艺术各展其能,各抒其见,好不好?留给时间评价吧!
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与书法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不一样?
我对书法乏悟,仅管窥谈浅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必须大力传承弘扬普及。当前凸显老百姓和书法家对作品评价不一问题,确实给许多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感觉。这里既有书法作品有自身规律特点章法要求,老百姓不知不懂的原因;也有书法家专心创作缺乏宣传,难掌握老百姓审美意愿的因素。解决的路径就是树牢书法艺术服务人民理念,不折不扣地践行继承、创新、务实、发展,尽量使作品能闪亮点、接地气、服水土、爱欢迎。书法家不仅要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搞创新,在百姓喜闻乐见中谋发展;也要在培训教育上去搭台,在宣传解释上化误解。老百姓理应重视书法知识学习,提升素质广泛参与;还应多理解书法创作,善分享书法作品。坚信只要书法艺术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度融合,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互助共进、百花盛开的新成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