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天下的明朝大太监刘瑾,如何一夜之间被皇帝消灭?

刘瑾的下场还是相当惨的,因为他被皇帝下令给剐了……

剐刑,其实就是凌迟处死,这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没有之一,也只有罪大恶极之人才配享有这种惩罚。

而整个大明朝,总共就11位被凌迟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大太监刘瑾。

他的行刑过程一共持续了三天,第一天刘瑾被割了357刀,由于行刑人手段高超,每一刀割下来的肉只有指甲盖不到的大小,且从胸腔那里割的,所以他抗了下来。当天完事之后,刘瑾被押回大牢,晚上他还喝了两碗粥:

“过官寓早饭,即呼本吏随该司掌印正郎至西角头,刘瑾已开刀矣。凌迟刀数,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头一日例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

但是等到第二天再行刑的时候,刘瑾就扛不住了,只割了几十刀后,就断了气。但刽子手并没有停止割肉,仍然是继续施刑,足足割了3357刀,十分残忍。

其实相对于其他刑罚,凌迟是最残忍的一种,那么刘瑾究竟干了些啥,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其实大家可以翻翻历史,自古有儿子造反成功的,叔叔造反成功的,侄子造反成功的,手下将领造反成功的,还真没有听说过太监造反能成功的?

刘瑾作为一名大太监,身体有残缺,自然心理也有点不同,但终归是依附于皇帝存在的。正是因为他跟朱厚照的关系不菲,他的职业生涯才如鱼得水,一步步走到权倾天下的地步。

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他还跟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等八人组成利益集团,也称“八虎”。

因此,他也成功的惹怒了其他大臣,比如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等人就曾联名上疏,要求严办刘瑾。刘瑾别看权势滔天,但是面对这种事情,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这才保住了性命。

但回过头来,他就开始整治那些打报告的人了,比如帮助大臣对付刘瑾的宦官王岳、范亨、徐智等人,不是被充军就是被暗杀。

对于文官,他的报复手段就相对隐秘一些,但也是不择手段:

“创用枷法,给事中吉时,御史王时中,郎中刘绎、张玮,尚宝卿顾璿,副使姚祥,参议吴廷举等,并摭小过,枷濒死,始释而戍之。其余枷死者无数。”

刘瑾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势很大,再利用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控东厂,谷大用掌控西厂,被迫害的人,很多。

但刘瑾心里明白,宦权都是来自于皇权,不管各朝各代,宦官专权的产生就在于皇上懒政。一旦皇帝想管事了,分分钟,那些大太监们的权力就会丧失。

刘瑾之所以能专权,就在于朱厚照这个皇帝啊,实在是不靠谱。不喜欢处理朝政,就喜欢玩鹰逗鸟,甚至还弄了个惊世骇俗的“豹房”,据说那里面有大量美女和野兽,供皇帝玩乐。

刘瑾要想掌权,就得想办法让皇帝沉迷其中,所以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

“瑾每奏事,必侦帝为戏弄时。帝厌之。亟麾去曰:‘吾用若何事,乃溷我!’自此遂专决,不复白。”

就算刘瑾权力很大,但有些事还是得必须汇报皇帝的,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都是挑选皇帝高兴的时候汇报。本来皇帝正在兴头上,正蒙着眼睛捉美女呢,刘瑾蹦出来汇报工作,不挨骂就算好的了:

“不要打扰朕,你看着办就行!”

正因如此,有些事刘瑾就可以绕过皇帝,自行做主了。但毕竟他学问有限,很多时候读奏折也挺费劲,他就只能找自己的那群狐朋狗友来帮忙,这也导致很多的国家大事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决定了,令人无语。

当然,这些事情都没有妨碍到皇权,朱厚照再糊涂,也不会拿自己的皇帝宝座开玩笑,刘瑾的这些作为也不至于丧命。

但是接下来他干的事情,就有点过火了!

当时有一个王爷,也就是宁王朱宸濠,他是亲王,各种待遇都不错,但他仍然不满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就用巨额金银贿赂刘瑾,希望他能帮自己行个方便,请求增加自己的护卫人员。

其实明朝的王爷们,老朱那时候就定下了规矩,到后来朱棣当上皇帝后,更是对他们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刘瑾不管,还是批了,后来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离不开刘瑾的帮助。

当然,这些他还是可以瞒过去,但再后来的事,就有嘴说不清了。张永联合杨一清搞倒了刘瑾,并当着皇帝的面,在刘瑾的家中抄出大量金银。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竟然从他的府宅搜出了大量盔甲和兵器,这可是大忌。甚至还有一块伪造的玉玺,并在他常用的两把折扇中,还发现了两把匕首:

“帝亲籍其家,得伪玺一,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带诸违禁物。又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

最终刘瑾伏法……

而刘瑾之所以这么容易被干掉,道理也很简单:

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刘瑾权力再大,他也没有掌握军权。朱厚照再糊涂,军权也不会放出来,只要军权在手,想灭刘瑾,分分钟的事。

其次,刘瑾是太监,孤寡一个,就算认了一堆干儿子,又能怎样?他不同于其他的藩王或家族,人家是祖上多少代积累财富和名望,在一个地方盘踞很久,那种铲除起来会很麻烦,刘瑾就一个,逮了后,也就完蛋了。

最后,刘瑾做事太绝情,不留情面,导致后期在朝中树敌太多,没有一个人给他求情,就算他跪死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也不管用了。

说来说去,没有兵权,一切白搭!

权倾天下的明朝大太监刘瑾,如何一夜之间被皇帝消灭?

一谈到凌迟,就不得不想到明朝刘瑾的案例,那么刘瑾是为何被凌迟处死的呢?

先来介绍一下刘公公——刘瑾,刘瑾是明孝宗和明武宗皇帝时期的宦官,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因此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弘治年间犯罪被赦免后侍奉明武宗朱厚照,就开启了他的上位史。

正德元年(1505),他执掌钟鼓司,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以旧恩获得明武宗宠幸,人称“八虎”。刘瑾尤为狡诈阴险,曾仰慕王振(也是位善于察伺人心的奸宦),将王振的事迹当做自己的教科书。刘瑾每天向皇上进献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引导皇上微服出行。皇上玩得不亦乐乎忘乎所以,于是就开始重用刘瑾,将刘瑾调进内官监,总督团营。明孝宗遗诏要废除宦官监枪和各城门监局,刘瑾加以阻止,不予执行。

朝廷官员知道是这“八虎”引诱皇帝玩乐,不理朝政事务,于是多次上书进谏,但皇帝都没有采取行动。刘瑾听说朝廷官员在激烈的讨论要不要诛杀自己,感到非常害怕,连夜率马永成等人围着皇上哭泣,拜倒在地,皇上受到感动。刘瑾随即说:“陷害奴才等人的是王岳,王岳勾结内阁大臣想限制皇上出入,所以先要把他们所忌恨的人除掉,况且飞鹰猎犬何损于国事?如果司礼监任用得人,这帮文官怎敢这样!”明武宗听信刘瑾的话,马上命刘瑾掌司礼监。刘瑾从此就开始了嚣张跋扈、胡作非为的新生活。

刘瑾行权力之便贪污腐败,使得民不聊生。他作威作福,打击报复自己不喜欢、不利于自己利益的人,可以说是众矢之的了。刘瑾在权势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竟动了篡位之心,企图寻机夺位。但是刘瑾只顾自己耀武扬威,没想到其他的七虎正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因为他们向刘瑾要权办事时,刘瑾总是不肯照顾,时间一长,矛盾便逐渐激化。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叛乱平定之后,他们在向武宗报告战况时,趁机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不禁大吃一惊,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结果发现了印玺、玉带等禁止任何人私自拥有的禁物,甚至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刘瑾随身带刀的目的可想而知,这是会直接危及性命的事,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因为谋反是第一重罪,所以等不到秋天霜降以后就行刑了。

据记载刘瑾被凌迟共行刑了三天,第一天被剐了357刀,胃口还很好,第二天割了几十刀就受不了死掉了,不过死掉后还是继续剐直到满3357刀,刘瑾的这个结局可以说是无比凄惨,但也是罪有应得的!

古代王朝权力大多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全凭心意分配权力,而这种的权力分配的随意性带来的恰恰会导致奸人乱政,给了狐狸不善用虎威,自以为是老虎的希望,与野心的膨胀相对比的是实力的不足,那么便是自取灭亡。虎威可以借,也可以收,可狐狸承担得起吗?

权倾天下的明朝大太监刘瑾,如何一夜之间被皇帝消灭?

话说太监专权哪家强,大明王朝赶紧举手:当不了第一,至少可以进三强吧。

哈,还真是。

在明朝的政治环境中,太监专权是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线,与这道风景线相伴随的,是接二连三的奇葩皇帝们,正是由于皇帝的奇葩,才出现了历史上令人瞠目结舌的太监专权,刘瑾,就是其中流光溢彩的一朵。

刘瑾,陕西兴平人,公元1451年出生,本姓谈,六岁时跟随一位刘姓太监入宫,做了一名太监,改姓为刘。

刘瑾的前半生太监生涯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史书中鲜有记载,甚至是很不顺利,入宫当太监几十年,官没有升上去不说,还差点没命了,在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当政期间,刘瑾犯了罪,依法当被处死。

从小就要强的刘瑾有点慌:说好的宏图大志呢,说好的荣华富贵呢,差点全没了。

不过,坏人没那么容易死,不然死了,谁来祸害呢?

福大命大的刘瑾得到赦免,被安排到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刘瑾觉得这就是个非常大的潜力股,抓好了抓紧了,瞬间就可达到人生巅峰,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明武宗朱厚照的当政,给了刘瑾飞黄腾达的机会。

弘治十八年(1505年),15岁的朱厚照即位,次年改元为正德元年(1506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厚照在贪玩的年纪继承帝位,而此时的刘瑾已经54岁了,刘瑾获得重用的法宝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其所好”——十多岁的孩子哪像五十多岁的老油条,经不住诱惑,开始放纵生活。

在东宫时就跟随朱厚照的太监中以刘瑾为首的八个人,号称“八虎”,利用皇帝的宠爱,排挤朝臣,为了讨朱厚照的欢心,“八虎”们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每天向皇上进献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引导皇上微服出行,以及在宫中开办集市,宫人们扮演商贩和老百姓,朱厚照扮演大富商,模仿集市交易,让皇帝非常痛快。后来朱厚照让人修建豹房,整日沉溺于女色,以及为数不少的娈童,私生活极度放荡。

皇帝的游乐自然没时间管朝政,大臣们多次进谏,对刘瑾等人引诱皇帝玩乐的行为多次弹劾,甚至要求诛杀刘瑾,刘瑾非常害怕,“八虎”成员围着皇帝哭,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五十多岁的老人围着十多岁的少年,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当年在东宫时如何如何的旧情,朱厚照深受感动,任命刘瑾掌司礼监,“八虎”中的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并对弹劾的官员进行充军、告老、打断手臂等惩罚。

刘瑾担任的司礼监是个什么来头?司礼监是太监集团参与宫中事务的最有实权的机构,拥有“披红”权,“批红”,又叫做“批朱”,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懒惰,根本不愿处理繁琐的朝政,这样,“批红”的任务就落到司礼监身上。

可以说,刘瑾通过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一职务,获得了极大的政治权利,如果他觉得可行,就盖章通过,如果他觉得不行,就打回重做。刘瑾之后的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也是通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获得权柄的。

这样,刘瑾掌权后的事情,就很能说得通了。

刘瑾大肆敛财,大搞钱权交易,刘瑾想要钱,以他权擅天下的本事,索贿、受贿、贪污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最主要的是他的胆子很大,只要皇帝不管,他便肆无忌惮。

送礼的人络绎不绝,见面礼还必须很丰厚,千两银子算少的。各地来京朝觐的官员,都要向他行贿,有些官员实在太穷,只好向京中的富商借贷,称为“京债”。

此外,欺上瞒下、党同伐异、枉法行事、制造冤狱等,都是掌权后的刘瑾犯下的罪行。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朱厚照为“坐皇帝”。

安化王于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发动叛乱,明朝的藩王叛乱在朱棣之后从来没有成功的,叛乱很快被平定。同为“八虎”之一的太监张永因与刘瑾有矛盾,利用献俘之机,向朱厚照揭露了刘瑾的罪状。

刘瑾被捕,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同年八月,刘瑾伏诛。

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想来也正是如此大额的财富,才让朱厚照最终下决心除掉刘瑾。

要说权倾天下的刘瑾为什么被皇帝一夜灭掉,其实很简单。

首先,刘瑾除了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外,没有其他实权职务,加之没有兵权,皇帝想要灭他是分分钟的事。所以,有时候会觉得不理朝政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底线,兵权在握,高枕无忧。

其次,刘瑾的权力来自皇帝的许可,“披红”权皇帝自己不想操弄,交给任何人都无妨,但是一旦皇帝想要收回这项权力,任何人也无法阻挡。

最后,刘瑾为人刻薄,生平得罪无数人,几乎满朝皆是敌人,把原来的伙伴——“八虎”成员——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以至于在皇帝动杀机后,无人求情,最终落得千刀万剐的下场。

所以啊,活人要有底线,才能活得更长久吧。

权倾天下的明朝大太监刘瑾,如何一夜之间被皇帝消灭?

刘瑾死得很惨。

1510年8月,刘瑾被明武宗朱厚照处以凌迟之刑,下旨分三天割足3357刀。刽子手首先从刘瑾的胸脯下刀,10刀过后,刘瑾就因为恐惧和痛楚,昏死过去。刽子手采用呼喊、泼冷水等形式,迫使其醒来,继续用刑。如此循环往复,第二天,刘瑾便气绝身亡。

朱厚照下令,按原定计划完成规定的凌迟刀数,刽子手只好在刘瑾的尸体上继续用刑,直到割满3357刀。行刑完毕后,刘瑾的尸体上已经无法找到一处完整的皮肤和肌肉,只剩一副骨架。

刽子手在刘瑾身上割下的肉,被百姓抢着购买分食,每块一文钱。

朱厚照为何如此痛恨刘瑾呢?刘瑾到底所犯何罪?

(得势的刘瑾)

一、近水楼台,靠太子起势。

刘瑾原姓谈,5岁时被明孝宗宫中的太监刘顺收养,入宫为太监后改姓刘。因机灵聪慧,被分到了东宫太子府,成为了太子朱厚照的贴身太监。

刘瑾是一个心机深沉的人,他敏锐地抓住到了飞黄腾达的机会,尽心服侍朱厚照。他知道,只要满足朱厚照的一切需要,哄他开心,让他高兴,一旦朱厚照即位,他刘瑾就一定大富大贵,得吃得喝。

果不其然,当15岁的朱厚照在1505年登基后,就再也离不开刘瑾了。刘瑾也因此一路飙升,爬上了掌印太监之位,身边聚集了一批趋炎附势之人,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称“八虎”。几个人百般讨好朱厚照,大肆投其所好,伙同朱厚照参与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引诱少年天子整天沉溺于骄奢淫逸之中,不问朝政。

掌印太监在宫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仅是因为他整日陪伴在帝王身边,更重要的是他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皇帝年少,难免贪玩,而刘瑾经常利用朱厚照玩兴正浓之时进呈奏折或禀报朝政。此时的朱厚照,往往会面露不悦,全权交由让刘瑾处理。久而久之,刘瑾就大权在握,权倾朝野。

当时的大臣私下议论,当朝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坐着的皇帝朱厚照,人称“坐皇帝”;另一个是站在朱厚照身边的刘瑾,人称“立皇帝”。由此可知,刘瑾已权势滔天,几乎与皇帝无二。

(贪玩的朱厚照)

二、胆大妄为,肆意敛财。

“立皇帝”刘瑾手中有权之后,心中的贪欲便无法遏止,大肆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他“创新发明”了索贿受贿的名目,一是“贺印钱”。但凡有官员升迁,刘瑾都会及时地派遣太监上门祝贺,官员也都会非常配合地送上孝敬银两。二是“拜见礼”。只要是地方上的官员回京述职,都要先到刘瑾的府中,送上见面礼,少则千两,多则数千两。三是“谢礼”。如果官员在刘瑾的手中得到升迁,均需上供谢礼,最高一笔竟然达到两万两白银。

刘瑾在后来被抄家时,从他的家中搜出的财物让人触目惊心。黄金2500多万两,白银2.5亿两,奇珍异宝字画古董无数,房产田地无数,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大约1500亿。

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刘瑾列为过去1000年中,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

三、骄横跋扈,专权误国。

刘瑾不但“创新”了敛财之法,还首开“罚款”先河,用独特的“罚米例”之法,对待失职和贪腐的官员。凡在任上犯错的官员,一律按情节轻重处以罚米,多则上千石,少则百石,个别官员甚至被罚得倾家荡产。

刘瑾改进了廷杖刑法。原来的廷杖允许大臣用棉絮或毛毯护住杖责之处,但刘瑾下令廷杖时必须脱去衣服,直击皮肉,有的官员因此被活活打死。

刘瑾发明了一种重150斤的大枷,专门用来对付弹劾他的人,带上这种重枷后,个别言官被活活累死。

刘瑾还在锦衣卫和东厂的基础上,增设了“内行厂”,广布特务眼线,一旦大臣们有风吹草动,立即捉拿下狱,屈打成招。

刘瑾的专权导致朝廷乌烟瘴气,大臣们在朝上噤如寒蝉,私下怨声载道。由于贿赂之风盛行,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建立内行厂)

四、东窗事发,凌迟处死。

刘瑾已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他欲壑难填,居然动了篡位夺权的念头。此时的刘瑾集团内部也出现裂痕,长期的尔虞我诈,让他们之间互相猜忌,争权夺利。

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朱厚照派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张永率军平叛。得胜回朝后,张永利用向朱厚照汇报战功之时,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因告发之人是刘瑾的死党,引起了朱厚照的重视,下令彻查。

除了查出了前文所述的巨额财产外,还在刘瑾的家中发现伪玺、玉带等禁物。在刘瑾的手扇里,还搜出了两把匕首。朱厚照龙湖颜大怒,他可以放纵刘瑾贪腐、专权,但他无法容忍刘瑾谋反。

由此,刘瑾被凌迟处死。

(参考资料:《明史》)

权倾天下的明朝大太监刘瑾,如何一夜之间被皇帝消灭?

这事主要还是从明朝太监的权力组成说起,就是他们有“独揽朝纲”的能力,却没有掌握兵权,尤其是禁军的权力(地方军队和大军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说明朝的太监有独揽朝纲的能力呢?明朝太监的最高职位分别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通俗点就是皇帝的贴身秘书,前者是拥有对奏折的“同意”和“不同意”的权力,后者就是看着大印,不管如何,奏章上盖着大印才表明奏章有效果。这就和现在的美国国会差不多,不管是总统还是参议院都不能决定一件事,前面还有个代表人民的国会,而这个国会就是皇帝了。拥有着政治权利和军事权利。

而刘瑾就是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兼司礼监秉笔太监,换句说,当时的正德皇帝不说话,那么刘瑾就是最大的,他所代表的就是正德皇帝,这也是刘瑾能够权倾朝野的原因。

但是前面说了,刘瑾再牛也调动不了军队,所以1510年4月,当正德皇帝要拿刘瑾的时候,随便派几个小兵兵刘瑾就全完蛋了。

和明朝的宦官制度不同的是,唐朝自唐德宗以后,最高级的太监就拥有掌管京城“神策军”的权力,所以当时的太监可以随意的杀嫔妃、甚至逼宫杀皇帝,皇帝也一个屁都不敢放,这就是明朝皇帝和唐朝皇帝的区别了。

权倾天下的明朝大太监刘瑾,如何一夜之间被皇帝消灭?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宦官当权,第一次是东汉王朝,宦官权势熏天,与皇帝结为一体,在皇权不断更迭的东汉王朝,充当皇帝与外戚争夺权利的利刃。第二次是唐王朝,那个时期的宦官当权可谓登峰造极,皇帝的人选,皇位的废立,全都由宦官说了算。皇帝但凡有点抗争,结果就是下台走人,甚至性命不保。这两次宦官当权最大的特点就是宦官掌握了兵权,手里有枪,枪杆子决定了权利归属。这一点在李唐王朝显得尤为突出。第三次就是明朝的宦官当权,但是,明朝宦官当权与前两次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明朝皇帝拿宦官当枪使,用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自己则处于最高裁决者的地位。也就是宦官的权利全部来自于皇帝的授权,没有皇帝授权,宦官啥也不是。明代宦官虽然猖獗,但是对于皇权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刘瑾作为明武宗时代最得势的太监,被人称为立皇帝,也不过就是武宗手里的一只鹰犬而已,只要武宗一翻脸,他的命运就是注定的。这也是明朝宦官的一大特点,他们充当皇帝的爪牙,掌控特务组织东厂,可以随意抓人,但是没有军权,就是一帮打手跟着他们。到了后来的大太监魏忠贤,被封为九千岁,也是如此。所以,皇帝要处置他们,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