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当其他军阀都剪辫子时,他要求部下必须留辫子,后来甚至复辟。作为袁世凯一路提拔上来的军阀,他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一提到张勋这个人,大家对他的印象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人愚忠。清朝都灭亡那么久了,他还不肯剪辫子,甚至还带着五千辫子军进京,玩了场复辟闹剧。

要知道,在张勋前面,权势滔天且手下有数十万北洋军的袁世凯,复辟都没能成功。张勋难道穿越到现代从梁静茹身上获得了“勇气”,又穿回去,逆天下之大不违复辟?

要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过头来谈一下张勋,他为什么始终对清朝忠心耿耿?

一、

张勋复辟是有个前提条件的,而这个前提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讲,跟袁世凯当年称帝是有相同点:

那就是,国家当时的情况确实是乱七八糟,整天开会,又整天争吵,咋咋呼呼,叽叽歪歪,到头来一件事也谈不成。

以前的集权制,最终一个人拍板就行了,现在是谁都想拍板,又谁也拍得不算,所以每次开会都像是打架,一片乌烟瘴气。

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好歹有北洋军坐镇,在国内还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威望高的人,说话还有点分量。等到黎元洪接任大总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本身众人给他的定位就是“窝囊”、“傀儡”、“无能”。他接任大总统,也是其他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无兵权也就无话语权,这句话不假。

黎元洪是总统,段祺瑞是国务总理,一开始这俩人还能勉强往一个壶里尿。可是一旦涉及到大的国家政策,分歧就出现了,比如对待一战的态度上:

其实一战刚刚爆发的时候,西方列强就开始拉拢中国了,袁世凯是想加入协约国的。甚至提出出兵五万,跟协约国一起进攻青岛,以便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彻底驱除德国在华利益。

但是日本人不愿意啊,他们的野心是取代德国,继续获取他们在华的利益。所以,他们自己出兵打败了德国占了青岛,后面就是跟袁世凯签“二十一条”了,这里不展开讨论。

再到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战交战双方都陷入了战争泥潭,段祺瑞开始极力促成对德宣战。

二、

至此,民国第一次黎元洪跟段祺瑞的“府院之争”正式进入高潮:

黎元洪不想参战,段祺瑞很想参战,当然,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考虑,肯定是参战有利于中国。

为了迫使黎元洪签字,段祺瑞还把自己手下的十几个督军都叫到了京城,组成“督军团”,给黎元洪施压,其实就类似于武力威胁了。

当然,黎元洪也并非软柿子,也有自己的手段,由于开会的时候段祺瑞就犯了众怒。再加上他向日本人借款的事被扒了出来,民情激愤,黎元洪索性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

因为《临时约法》中有规定,总统是无权罢免总理职务的,所以段祺瑞当然不服啦,嚷嚷着要武力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黎元洪自己引狼入室,邀请“督军团”的团长张勋进京调停。

于是,张勋率领着五千辫子军,浩浩荡荡开进了京城,随后赶跑了黎元洪,拉出了溥仪,玩了场复辟的闹剧。

1917年7月1日,天刚蒙蒙亮,北京城内到处都是跑动的辫子军,挨家挨户敲门:

“宣统皇帝重登大位,各家各户立刻在门外悬挂大清龙旗。”

这下子整个北京城都沸腾了,尤其那些遗老遗少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急忙翻箱底,把自己当年剪掉的辫子又戴了上去。

而紫禁城内,辫子军的统帅张勋,正跪在地下给坐在龙椅上的溥仪三跪九叩中,恭迎宣统帝重登大位……

三、

清朝灭亡后,确实有很多遗老遗少,但像张勋这种付诸于行动的,还真是独一份,那么他为什么对清朝这么忠诚?

张勋,是江西奉新人,他之所以对清朝忠心耿耿,究其原因还在于清廷对其有恩:

张勋这个人,打小命运就不好,早年父母就双亡了。他身体倒是挺强壮,就是种地不行,种啥啥不长,读书也不行,字认识他,他不认识字。

所以,这辈子他当不了农民,也无法通过正常科举走上仕途。好在这个人从军了,倒也走上了一条捷径,说好听点是他尚武,说难听点是这人打仗不要命。

最开始的时候,他跟随部队跟法国打仗,其中镇南关大捷有张勋的一份功劳。再后来他又大军北上,参加甲午对日作战,可惜这次即使他作战再怎么勇猛,还是败了,自己的部队都被打散了。

就这样,张勋被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收留了,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也就相当于营长的职务。袁世凯去山东的时候,张勋还一道跟着他镇压过义和团,也算是一员虎将了。

张勋真正得到清廷的青睐,并让他死心塌地忠于清室,就在于庚子之变的后遗症。

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跑西安“狩猎”去了,但狩猎总不能一直狩下去,总得回京。于是回京过程中,张勋被袁世凯派去迎接太后和皇帝,负责直隶境内的护卫工作。

就这样,张勋获得了直接面对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机会,本人也机灵,鞍前马后的伺候,获得了慈禧太后的青睐。

四、

人心啊,都是肉长成的,张勋掏心掏肺地对待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自然也极力回报他:

据说,回京途中,某一天天降大雪,可谓是天寒地冻,慈禧太后半夜起来撒尿。推门一看,门口堆着一个雪人,再一看,原来是张勋,这一下子感动得不得了,回了京城就给张勋升官了。

就这样,张勋成了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并且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扈从。要知道这个差事,向来只有满人能担任,张勋能获得这个职务,足可见慈禧太后对他的信赖。

后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先后去世,别的大臣也就哭哭做做样子,而张勋是两次都哭到吐血,足可见其对清室的忠诚。

等到了1910年,张勋被派到了南京,开始在南京任职,直到武昌起义爆发。此时张勋的手下有第九镇新军,面对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下,他是坚决地站在了清廷一边,拼了老命也要对抗革命军。

但是清朝大势已去,张勋孤军奋战,终于不敌,万般无奈之下,他逃到了徐州。从此之后,徐州就成了张勋的大本营,他的部队也仍然留有辫子,史称辫子军。

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张勋确实不敢怎么样,说话虽有一定分量,但还没到能影响其他人的程度。

但是袁世凯死了,京城各派又打成了一锅粥,张勋本就对共和不怎么感冒,现在更是觉得他们就是在瞎胡闹,还是重新让宣统帝复辟才是王道。

五、

在这种前提下,张勋在一些复辟派的支持下,开始了清室复辟的策划:

张勋也是北洋元老,袁世凯去世后,他也想到京城主政。所以,他在1916年9月份就在徐州召开了一次军事大会,召集了七省督军,成立七省督军同盟,后来又扩展到了十三省。

作为召集人,张勋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十三省督军盟主,又赶上黎元洪跟段祺瑞闹掰,张勋作为调停人的身份,顺利进京。

在进京之前,张勋召集督军们开会,商量进京后驱赶黎元洪,解散国会,可是干完这两件事后,又该咋办呢?

虽说张勋一直鼓动大家复辟,但这些督军们都没表态,毕竟这是逆时代潮流,前面袁世凯都失败了,张勋怎么可能成功?

其实到这时候,张勋就该及时刹车了,可惜,他还是着了段祺瑞的道儿。段祺瑞想到了一石二鸟之计,他命令派到徐州的徐树铮,联络各省督军,要答应张勋,支持复辟。等到张勋跑到京城赶走了黎元洪,自己再以“再造”共和的身份,驱赶张勋,至此达到重新掌权的目的。

段祺瑞的这个计谋,张勋或许看出来了,或许没看出来,总之他被黄金屎糊了眼,铁了心要复辟。张勋有一个手下,叫张文生,他最先猜到这可能是一个计谋。于是伙同张勋的一个夫人,也就是曹夫人下跪求张勋不要进京复辟。

但是,张勋准备了这么久,好不容易逮到了这个机会,而且当初开会的时候,他还留了一个心眼儿,让十三省督军都在一块黄缎子上签了字,不怕他们不认账。

六、

于是,张勋率领着五千辫子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京的道路,不久后,就有了张勋复辟的闹剧。

为了以防万一,张勋还跟部下张文生定下了暗语,一旦自己复辟遇到了麻烦,就让张文生率领四十营的军队进京协助。

而这个暗语就是发电报,电报内容是:

“速运四十盆花来京!”

当时张文生是一口答应了“辫帅”张勋的,只要收到这个电报,立马派四十营军队入京。

事情果然往最坏的地方走了,张勋还是着了段祺瑞的道儿,复辟闹剧刚刚开始了几天。段祺瑞就在天津组织了数万讨逆军,一路往北京进发,要坚决把张勋赶走:

“反对复辟,拥护共和!”

张勋还一脸懵逼呢,啥情况,段祺瑞不是支持老张复辟吗,咋翻脸不认人啊?

于是急忙给徐州发电报:

“速运四十盆花来京!”

张文生得到电报后,立马精心挑选了四十盆花,派出两名副官贴身押送进京。

可想而知,五千辫子军抱着四十盆花,哪里是几万讨逆军的对手,辫子军一触即溃,张勋也无奈地躲进了荷兰使馆。

在历史书上,评价张勋此举是:

“逆历史潮流而动,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实际上并非如此,张勋后半生的生活还算滋润,也是高朋满座,死后也受到了当时人们非常高的评价,这里面就包括了孙中山、章士钊、陈毅、张作霖等人。

用张勋酷爱看京剧结尾吧,复辟失败之后,他仍然不肯剪辫子,有人劝他,他却用京剧腔调回应:

“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

由此可见,张勋对清朝念念不忘,确实是愚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的话,他是忠诚的,虽没受过什么像样点的教育,但忠君思想还是比较深!

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在晚清的多如牛毛的大小军阀中,张勋是一道最为独特的风景。

不管革命已经多年,他始终坚持不剪掉脑后的辫子。不仅自己不剪,他统领的军队也不能剪,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辫子军。

我们可以把张勋说成是“守护晚清的一只忠诚的狗”,丝毫没有恶意。

相反,我更想强调的是“忠诚”二字。

再者,就忠诚度而言,狗从来都是比人更值得信赖的朋友。

1、他的忠诚,深深感动了慈禧

与晚清诸多军阀一样,张勋早年是一个放牛的孤儿,穷困无路才投了军。

最早的参战经历是1883年开始的中法战争,在最有名的镇南关—谅山战役中,表现勇猛,一战成名升为参将,完成了从农民娃到小军官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之后的发展轨迹,基本上就是标准的一个穷孩子努力向上爬的典型性范例。幼时出身贫寒者,大抵会格外珍惜机会,也比较容易感恩记德,从这个意义上说,贫穷确实是一种财富。

从越南的中法战场回来,张勋投入袁世凯帐下,袁世凯当山东巡抚时,曾血腥镇压过当地的义和团,张勋在此期间,心狠手辣,杀人无数,深得袁世凯赏识,升为总兵——从基层军官上升到了中高级领导干部阶层。

1900年,慈禧盲目相信义和团向外国宣战,引起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一路向西逃亡至西安,在事态平息后慈禧与光绪再从西安返回北京。张勋受袁世凯派遣,为迎驾回京的慈禧和光绪护驾。

当时正值1901年的冬天,某夜天降大雪,天冻地寒,慈禧半夜醒来,意外地看到张勋亲自为她站岗值班。这老太太一下子就感动的不得了,在当时那种流亡的情况下,人心最容易被打劫。

自此以后,慈禧就认了张勋,回京后把颐和园护军统领一职给了他。要知道自清开国以来,这种近距离护卫皇室的官职,一向只有满人才能担任。

张勋在此期间,与慈禧身边最宠爱的太监马宾廷结为兄弟。从中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情商极高,非常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的。

2、东北剿匪,谁也管不着的大老粗

张勋后来派到东北任职,后来当过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对他极为赏识,让他做防营统领,负责东三省的剿匪,张勋以匪攻匪,挑逗土匪们相互打,很快提升为提督,御赐黄马褂。按照满清的武将序列,这基本上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张勋在东北混的风生水起时,张作霖还只是个小土匪,认张勋作老大哥。后来张勋落势了,张作霖对他还是毕恭毕敬,毕竟江湖地位在那里放着呢。

一时间,张勋在东北无人敢管,他眼里也只认徐世昌,后来徐世昌要调离东北,朝廷也没下他的调令,但他不管,徐世昌走,他跟着就离开了东北。就这样,也没人敢问罪他。可见他当时混的有多好!

清廷待他不薄,他对清廷也是一片赤诚,1908年慈禧和光绪接连死去,张勋伏地恸哭,据说两次都哭至泣血。绝对是真感情!

3、血战南京,誓死对抗革命

1910年,张勋来南京任职,先是统帅江防各营,补任江南提督后没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各地纷纷反清起义,张勋驻守的南京也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张勋愣是靠着手头的一万多兵,对抗新军的三万余人,坚决不肯反清——他的清廷的忠诚,是刻在骨子里的!

起义军于10月4日从雨花台发起进攻。张勋的命令就是,往死里打,抓住俘虏、就地正法。

张勋曾用这样的话激励部下:众为兄弟,你们帮俺老张一把,我死也甘心。倘若得胜,许你们奸掠三天,俺老张要是背盟,就是王八蛋!

但大势所趋,非一人能当。最后张勋还是没能抵抗得住攻势,偷偷渡江过了浦口,逃回到了徐州。从此徐州就成为辫子军的根据地。张勋后来的复辟,也正是从这里开始。

4、复辟帝制,他想要的只是报恩

在复辟之前,张勋的兵力在当时属于三流,但最后搞复辟的,为什么偏偏是他?

首先是因为他憨、直、忠。毕竟当时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明摆着死路一条,那些怂恿他复辟的人,其实都只是想借复辟来重新分配一下利益。但张勋不管这些,他只认一个理儿,清廷厚待过他,他就誓死要报这份恩情,至于后果是什么,他不管,他要的只是心安。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忠,让他在以义气行事的江湖中,特别有威望有地位。从他后来的遭遇来看,不仅其他大小军阀认他这个大哥,就连外国人都欣赏他这份忠诚。

1917年6月14日,应时任总统黎元洪所邀,张勋带了5000名辫子军就进京了。没错,就只有5000人! 这种胆量与莽撞,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

6月30号晚上,张勋在江西会馆,特意请了梅兰芳来唱戏,这边戏还正在唱着,那边张勋已经带人进了宫,恳请小皇帝出来,准备复辟了。

人生如戏,再严肃重大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场戏。

第二天,京城的五色旗已经开始都换成了龙旗,小皇帝溥仪在懵懂之中就坐在了龙椅之上。

我们后人如今看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甚至不妨加上一句“逆历史潮流”之类的评价。

但对张勋来说,他想做的事已经做成了。他报了清廷的恩,他一生最绚烂的时刻,就此绽放,也就此即将谢幕。

然而,那又如何?

5、寓居天冿,60岁后生了12个孩子

复辟失败后,张勋躲进了荷兰使馆。事实上,也没有人真正想把他当个罪人来对待,张勋的家人旧部、家地财产,包括他名下的各种生意,丝毫没有受到半点影响。

罪不及家人,这差不多是北洋军阀间一直默守的一个规矩,因为世道太乱了,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沦落到什么地步,所以,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行走江湖,放他人一马,就是给自己留一后路。

张勋在荷兰使馆里一直待到1918年10月,当徐世昌出任总统后,给他下了特赦令,也算是对张勋当年在东北紧紧跟随他的一份回报。

1920年,张勋为了避开直皖奉军阀纷争,移居天津。在这里,他安详地走完了传奇一生的最后几步。

张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60岁之前,他亡命于各种战场厮杀搏斗,只育了一子一女;60岁之后,他开始专心在床上苦战勤作,到他70岁死之前,已经有了9男5女。没错,从60岁起到70岁死,他造了12个孩子!

床上的战斗力,绝对不输战场。张勋,真男人。

6、张勋葬礼,称过帝的袁世凯都比不上

我特别想介绍一下张勋的葬礼,不只是因为这场葬礼实在过太豪华、排场太大,更因为当时人们对死者的评价,竟然是那么一致的肯定与褒奖!

张勋老家在江西奉新,他的灵柩从天津一路运来,路上足足走了一个半月,所到之外,各界军政名流均前来接迎,吊唁之人络绎不绝。

殡列队伍长达十里,共有二十余个队列组成,分别有:丝绸做的童男女、松柏扎的幡宝塔、军旗、念经的和尚尼姑、满汉乐队、西洋乐队、全副銮驾、黑战马一队、白战马一队…………然后是长达两里的各类名流挽联。

最后,还有500辆车,分别陈列着清廷赐与张勋的所有珍奇宝物。

请你想象一下吧:在1923年8月的中国,从天津到江西,这样一支队伍,前面抬着个棺椁,整整走了一个半月……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不管是效忠清廷者,还是坚决革命者;也不管是当初赞同复辟者,还是随后反对复辟者;都出奇无一离外地对这位逝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褒奖。

已经离开紫金城的溥仪,给了张勋“忠武”的谥号。

我相信,这一定是张勋最最想要的两个字,也是对他一生忠于清廷最恰当的褒奖与描述。

而据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回忆:他幼时在一个小庙里玩,曾见有道士供奉着一个“张忠武公勋长生福禄之位”的牌位。

在我看来,这个小小的牌位,比小皇帝溥仪所赐的“忠武”二字,更为难得,却也更让后人费解。

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张勋,人称“辫帅”,也被视为在清朝被推倒后对满清最有感情的军阀。

1917年6月,张勋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打着“调停”的旗号,突率五千“辫子军”浩浩荡荡地开入了北京。

他到了北京后,便迫不及待地去紫禁城,他很迫切地想要见见溥仪。

他一见到溥仪,轰然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磕了头,说:“臣张勋跪请圣安......”

溥仪对他的态度感到满意,心里很爽,宫里的人总说他是皇帝,可是他的皇权却用在太监和宫女身上,此时手握实权的张勋向他下跪磕头,又自称为“臣”,总算让他感受到了皇权的威严。

所以,溥仪高兴地给张勋赐了座。

对于溥仪和张勋的见面,帝师陈宝琛早已面授机宜,所以此时不过11岁的溥仪倒也能勉强应对得了张勋。

张勋聊着聊着便忍不住拍起了溥仪的马屁:“皇上真是天亶聪明!”

溥仪也很吃这套,不过他也谨记陈宝琛的教诲,所以谦逊地说:“我差的很远,我年轻,知道的是挺少。”

张勋一听,溥仪说的倒也没错,失了江山,又被囚禁在这紫禁城中,知道的确实不多,可嘴上还是得好好恭维:“本朝圣祖仁皇帝也是冲龄践祚,六岁登极呀!”

溥仪被这个马屁拍的晕乎乎的,不过,康熙终究是祖宗,所以他忙说:“我怎么比得上祖宗,那是祖宗......”

过了半个月,张勋又入宫觐见溥仪,溥仪原以为他又来请安了,可是陈宝琛却说万事俱备,张勋是“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

溥仪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却也明白了“复位听政”这四个字的意思。

张勋见了溥仪,激动地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容,让万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庆,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溥仪依照陈宝琛所说的“不要立刻答应,先推辞”,对张勋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对于溥仪的婉拒,张勋也早有所料,所以不但没有感到失望,反而耐心地夸起了溥仪,又将康熙6岁当皇帝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又开始了“劝进”。

溥仪心想应该差不多了,于是便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溥仪嘴上虽然说着勉为其难,可实际上心中已经乐开了花,皇帝呀,终于能够当一个“真皇帝”了!

于是,便有了“丁巳复辟”这戏剧性一幕,这一幕仅仅维持了12天,溥仪便又被从皇位上赶了下来。

这一幕,也是张勋一生中最为精彩,也最为滑稽可笑的一幕。

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即便已过花甲,却仍然想着恢复清朝的统治?

张勋生于1854年,他小时候很皮很皮,皮的将他的继母气得投水自尽,她得对这个便宜儿子有多失望,有多恼怒,才会投水自尽呀!

他继母一死,他的哥哥和弟弟被叔伯领养了,偏偏没有一个人愿意领养调皮捣蛋、气死继母的他,所以,他成了一只“流浪的狗”。

后来,他15岁时经人介绍去给一个许姓人家放牛,从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许家少爷许希甫。

他能够读书写字、娶妻、投军,统统离不了许希甫的帮助。

张勋的发迹始于投军,在他26岁,许希甫让自己的伯父将他推荐到南昌府当了一个旗牌兵。可是他这个旗牌兵熬了两年多也没熬出头,于是,许希甫又让自己的父亲将他推荐给了湖南巡抚潘鼎新,潘鼎新倒也豪爽,直接让张勋当了把总。

后来,张勋又在许希甫的帮助下被调到了广西,为什么要将他调到广西?时值中法战争,只有上了战场方能立功,方能往上爬!

从此,张勋一路高升,1895年时被袁世凯任命为先锋官,奉命驻守天津,他也因此成了北洋一系的人,这也为他以后的升迁铺好了路。

1911年,张勋被清政府任命为江南提督,掌控了江南的军权,不可谓不风光。

这时候又赶上了辛亥革命,苏州经过了一番观望后,响应了革命,宣布了独立,这时候南京城里的清政府官员为了保全自己也有了反叛之意,不过,张勋的一顿威胁却砸了过来:“今天我和你们同朝为官,明天你们要是投降的话,我便将你们视为贼寇!”

即便北洋系的开山鼻祖袁世凯已经迫使溥仪退位,又当上了总统,他也能然放不下清朝,屡屡向袁请辞,只不过袁世凯没让他走。

后来,袁世凯一死,他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丁巳复辟”。

他对清朝的忠确实让人很惊诧,不过却也不难理解,张勋曾经不过是许家一奴仆,可是,却屡屡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和提拔,让他从一个被无数人厌弃的“调皮小孩”成为了一个手握实权的军政高官,他放不下这份恩情。

张勋也确实是一个记恩的人,他在崛起后常想用高官厚禄去报答许希甫,只不过许希甫实在过于淡泊,所以没有接受而已。

所以,在张勋的心中,清朝是好的,好到他想尽办法也要恢复清朝曾经的荣光。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在这个过程中的野心,主少国疑,他又有复辟首功,只要复辟成功,清朝国柄自然会落到他的手里。

但是终究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历史的车轮,凡是试图让历史车轮逆行的人终将被这个车轮碾碎。

张勋即是如此,一场草草收场的“丁巳复辟”便让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勋到死也还拖着一条“猪尾巴”,他的头上有一条辫子,他的心里也有一条辫子,这两条“辫子”紧紧勒住了他的一生。

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清朝覆灭后,除了那些大清的遗老遗少对它念念不忘外,有一个北洋小军阀也在此列。

当时,为了表示与清廷决裂,大家都剪掉了脑袋后边垂着的那条耻辱的辫子。可此人为了表达对清朝的留恋和忠诚,不仅自己不剪辫子,还严令自己的部下都不准剪辫子。于是,他手下的军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时人戏称其为“辫子军”。后来,这个小军阀登峰造极,居然瞅准一个时机,上演了“复辟”的戏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滑稽丑陋的一笔。

这个小军阀,就是张勋。

张勋对清朝的感情为何如此“深厚”呢?这份感情,要从他和慈禧的关系说起。

庚子国变后,慈禧西逃。后来,李鸿章奉命在京城搞定一切,八国联军撤兵,慈禧决定打道回府。当时,派去护送慈禧回京的,正是袁世凯的部下张勋。此时,张勋的职务是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统领,相当于现在的团长。

张勋这个人头脑很活络,而且也有钻营的手段。在护送慈禧的路上,他尽心尽力,把慈禧伺候得很舒服。慈禧对他的印象非常好。而且,为了让李莲英在慈禧面前替自己美言,他竟然放低身段,给李莲英递上了门生帖子。很快,他和李莲英和打得火热。

有了慈禧的好印象,再加上李莲英从中撮合,张勋的仕途行情一路看涨。

平安护送慈禧到达京城后,慈禧不但让张勋带军留在皇宫,继续担任护卫工作,而且还给了他一个“提督”的官位。

这让张勋感激不尽,于是更加卖力。

为了防止护卫的士兵偷懒,或者发生什么意外。张勋每晚都亲自巡逻。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里,对张勋的忠诚负责十分欣赏。

慈禧是个非常会笼络人心的女主。她看到张勋巡逻时,有时会把张勋叫到身边聊一会儿,嘘寒问暖。这让张勋更加感激了。而且,慈禧和张勋貌似聊得很投缘。据当时的卫士后来回忆,慈禧还会和张勋开玩笑。比如,看到张勋巡逻时,慈禧会故意大声和身边的宫女说:张勋来了,快把咱们的小狗看好,小心让他偷了。

慈禧为何故意大声说呢?自然是想让张勋听到这个玩笑话。张勋听到了吗?连卫士都能听到,张勋自然不会听不到。

张勋听到平日里威严的老佛爷说给自己的玩笑话后,心中会作何感想呢?

不难猜测吧?

所以说,小编认为,张勋之所以对大清念念不忘,与慈禧对他的“恩宠”关系重大。否则,作为一个靠着袁世凯的提拔而上位的大老粗,他应该和其他的北洋将领一样,只对老袁忠诚才对。

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张勋演出复辟这出戏,看似是对清朝念念不忘,实际却是他恋旧情怀的终极体现罢了。

自始至终,推动张勋复辟帝制的,从来只是他的恋旧情结罢了。

“情怀”与“情结”表面上是一回事,实际却有本质区别。“情怀”只是一种情绪,而“情结”则是一种情感。情绪多是暂时的,自然它也有可变性,可情结却多是不可逆的,换言之:情结更像是走火入魔的情怀。

张勋的恋旧情结,便是他念旧情怀的极致体现,熟悉张勋和近代史的会知道:张勋的恋旧,几乎到了让人怀疑其是否精神分裂的程度。

张勋恋旧情结的第一次被凸显,是在他发迹之后。

庚子国难,慈禧携光绪西逃。当时驻守在保定的张勋听闻此消息,奉命(袁世凯的命令)由保定飞驰磁州护驾。此时的慈禧如惊弓之鸟,对于来兵不敢轻易相信,于是张勋下马卸甲只身觐见太后,以赢得太后的信任。

此举立马赢得太后好感,随即慈禧命他护甲西行。这是张勋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太皇和后帝,幸运的是,张勋的忠诚赢得了太后的赞赏,并留下极深的印象。

1902年春,慈禧和光绪率领朝臣前往东陵祭祖,袁世凯指定要求张勋随行。当年8月,张勋便被任命为建昌镇总兵,而这个官职乃是正二品,是清朝给予汉人能够获得的最高武职。

短短数年的时间,张勋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军官,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张勋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也会有这样的命运!

“恋旧情结”严重的张勋发迹之后,甚是惦念家乡父老。

寻常人即便恋旧,通常也只是在发迹之后给家乡捐点钱一类。可张勋的做法却远远超出了“寻常任”的范围。

根据相关佐证,张勋发迹后对自己的父老乡亲分外照顾,以至当地老百姓还唱出了“有困难找勋爷”的歌谣。

当时,张勋但凡听到家乡赤田村的老乡有困难,不等他们开口,张勋便竭尽全力帮衬之。即使是母猪得了瘟病死了这种事,张勋也要亲自派人前往慰问一番。

张勋对家乡人的照顾覆盖到了方方面面,在他最为看重的教育上更是如此。当时的张勋资助了很多在北京上学的江西籍大学生,他还规定:他们上学期间的一切吃喝度用,全部由他包揽。

可以说,发迹后张勋对待家乡人,活脱脱就是一个菩萨的模样。

之所以到如此地步,自然与他的恋旧情结分不开。

相比对家乡人的态度,张勋对清朝的恋旧,才是他恋旧情结的最终极体现。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驾崩,张勋率本部官兵护送灵柩前往东陵安葬。此时的大清国早已大厦将倾,满清皇室对于大部分汉人都不再信任。护送灵柩这样的任务交给一个汉人来执行,足见清廷对张勋的忠心的信任。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袁世凯赚取革命果实,成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亡国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臣之礼也结束了。

还没来得及报答朝廷,帝后死了,大清亡了,北京城的主人也换了,这让张勋心里很不是滋味。而逼迫皇帝退位的,正是张勋的“贵人”袁世凯,张勋既不是袁的对手,也不想和他作对,只好拒绝与袁世凯合作,并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

“袁公之知不可负,君臣之义不能忘。袁公之负朝廷,勋安敢负袁公乎?”

张勋此信,在指责袁世凯“违背君臣之义”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席话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张勋恋旧情结的支撑。

溥仪宣布退位之后,有恋旧情结的张勋及其部下脑后始终拖着一条辫子,誓死捍卫大清国的最后一个象征,每天都活在皇朝旧梦里,期待它能死灰复燃。

1913年,袁世凯根据《清帝退位诏书》以及优待条件,要求隆裕太后以及宣统皇帝移居颐和园。

皇帝退位,就不再适合在皇宫居住。袁世凯要求他们搬出紫禁城,固然合理合法,此举却遭到前清遗老的强烈反对。彼时的张勋,正在为无处报恩而苦恼,袁世凯驱逐“皇帝”,恰恰为他提供了一个对清朝皇室表示忠心的机会。

由于张勋的支持,袁世凯只能同意皇帝继续待在紫禁城。这场闹剧虽不欢而散,可是,此时,张勋却从中看到一个信号:全国人心皆思旧。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你心里有什么,便能看到什么。一个小气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人的小气,严重点,他们甚至能在任何人身上找到“小气”的证据,从而证明:每个人都是小气的。

心里有恋旧情结的张勋自然也更容易看到寻常人“恋旧”,百年后回过头看当时张勋对全国人民恋旧的判断,不难看出,这里边很大程度上,是与他自己的恋旧情结正相关。

也就是说,此时的张勋多少是因为自己恋旧而“觉得”“以为”全国人民都恋旧。

这种误判的结果,通常是致命的。

张勋在这种误判中想当然地以为:全国人民和他一样,都想回到那个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帝制。

加之,当时的徐州会议上,张勋召集的北洋军阀各系代表皆怂恿张勋复辟。于是,在各路军阀阴奉阳违(表面上赞成张勋的建议,实则心怀鬼胎)下,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又急于向逊帝效忠的张勋,在别人的恭维和忽悠下,认为此时已经水到渠成,携军北上。

民国初年,皇帝虽然没了,统治老百姓的依旧是前清的官员。革命,对于最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只是把皇帝换成了总统。因为转型期间的动荡,老百姓的日子似乎还不如大清,一时间国内民众竟然“无不怀念我大清”。

这种信号,无疑更加让张勋看到了“为主尽忠”的希望。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不久,远在徐州、恋旧情结被无限煽动的张勋听到这样一则传闻:

“帝制非不可为,百姓要的却是旧主;袁世凯失败,就在于动了鸠占鹊巢之年。”

言外之意,只要逊帝溥仪能再度登极,复辟大业可成矣!张勋拖着辫子强忍这么多年的讥讽,不就是为了听到这句话吗?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半月后的7月1日,张勋复辟帝制。

然而,这场因误判而起的倒行逆施最终在持续12天后便在各方声讨下被迫停止了。

1917年7月21日,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孙中山在给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封电报里,如是评价张勋:

“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孙中山)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国父毕竟是国父,短短数语便将张勋剖析得淋漓尽致。孙中山认为,张勋做出愚忠大清之举背后,是他恋主(恋旧)情结的体现,因此孙中山对张勋是:“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说来,张勋此人虽曾让时代的车轮逆转,但他终究不是个坏人,他只是做了坏事罢了。做了坏事和坏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是否安有坏心,这点看,恋旧的张勋必不是坏人。

抛开败绩,张勋一生恪尽职守,对上唯忠唯诚,对下尽责尽义。对待乡里的养育之恩如此,对待大清的知遇之恩更甚。

真真可以说:“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张勋复辟,是封建主义的保皇派的愚忠思想作怪。

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大清灭亡、民国继立的年代,就是曾经引领公车上书的维新派领袖康梁,遭到慈禧太后追杀,逃亡日本,梁启超顺应了历史潮流,倾向民主和革命,而康有为仍坚持愚昧的保皇党立场,死不悔改。

张勋对现代文明拒之千里,抱残守缺,幻想着辨子军一朝恢复大清,做着光复大臣的黄梁美梦。终在历史车轮下被辗压得一干二净,成为跳梁小丑,遗臭万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