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袁世凯?

我来回答:

实际上,现在关于对袁世凯的评价,基本都往两个极端走。一个方向说他是“窃国大盗”,一个方向说他是“一代伟人”。所谓求同存异,我们只要找出这两个观点中的相同点,或许就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所以,我将从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点,来谈一下袁世凯究竟是个啥人?

一、

袁世凯的一生,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读书太少!

袁世凯,汉族,河南项城人,出生于一个大户人家,他的祖上不是做大官就是当土豪,有钱有权还有势。

所以,袁世凯一出生就注定是个纨绔子弟,既然是纨绔子弟,自然就得有纨绔子弟的样子,在这一点上,袁世凯可一点都不输别人。

平时弹球打蛋、放屁呲窝、劁猪煽马切驴蹄、漱梨核子拔烟袋、偷鸡摸鸭子、爬瓜溜西瓜皮……可谓样样精通。

唯一不怎么精通的,就是读书了,按理说,袁家是大户人家,出生在这种家庭,读书条件那是相当不错。偏偏袁世凯学习不行,倒不是说学啥啥不行,虽然四书五经学不会,但他兵法书学得倒是挺快的。

可以说,十五岁之前的袁世凯,进门就研究兵书,出门就研究大刀长矛,还斥重金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立志要当什么“万人敌”:

“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这孩子整天这么不着调,还口无遮挡的,可愁坏了天下父母心。虽说袁世凯小时候就被过继给了无子嗣的袁保庆当儿子,但养父母也是父母啊,一着急一上火,养父袁保庆病死了。

其他叔叔看不下去了,毕竟在以科考为当官正途的清代,袁世凯的种种行为。都表明这就是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于是他的叔叔们,索性把他弄到了京城,期望他能“读书上进”,以便考取功名,从朝为官。

二、

要说袁世凯是个大老粗,没文化,这也多少有点贬低人家了,至少在他十五岁到十八岁这几年时间,是正儿八经读了四年书!

要说他这四年不用功吧,估计袁世凯半夜托梦都得过来骂街,老子当年读书都累到吐血了,你竟然说我不用功?

说他用功吧,但也就是读了四年书而已,跟人家十年寒窗苦读比起来,是差了不少火候。所以,袁世凯是四年时间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两次都是名落孙山,别说进士了,连个举人都没考上。

此时袁世凯岁数也不小了,且都已经成亲了,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想通过科举考试晋升社会高层,估计是没戏了,索性把书本全烧了: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袁世凯胆子自然没有洪秀全大,洪秀全也是多次科举考试不中,一怒之下揭竿而起,要自己当考官。而袁世凯不行,况且袁家世代享受大清的恩情,他想通过这条路径晋升社会顶层,也是希望不大。

本来袁家就是个土豪,袁世凯完全可以回家乡当土财主,可惜这非他志愿啊,这段时间他还作了一首诗呢: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三、

你说他这首诗作得好吧,至少后来他成功了,人们再翻出这首诗后,都觉得袁世凯有雄才大略。

实际上,这首诗水平并不咋地,文化底蕴不足,但在气势上倒是不输黄巢的“菊花诗”,和宋江的七绝诗。

黄巢的菊花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宋江的七绝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袁世凯虽说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参军之后,跟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大头兵比,这也相当了不得啦。

可以说,袁世凯能在军队发迹,恰恰不是因为沾了有文化的光,毕竟那样的人在其他大头兵看来,就是书呆子气。

而袁世凯就完全没有,就像社会上有些人一样,别看读书不行,但是做起生意来,那叫一个风生水起,你博士毕业都搞不过他。

就像刚才我(杨角风)讲到的那样,袁世凯除了读书不怎么行,其他方面样样都行,尤其在军队中,更显得可贵。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理解,有些人读了那么多书,啥都懂,为什么还是搞不过袁世凯这种人呢?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小时候家里穷,做事都是畏手畏脚的,从气势上就矮人一截。其实回头想想,自己也懂,有些随来应往是必须的,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可惜每次都还是在这方面吃亏。

四、

袁世凯就不一样了,他对钱财的使用,包括对人情世故的把握,都是无人能及!

这或许跟他从小不愁吃穿的家庭有关,对待钱财并不那么看重,所以,他的统兵之道很简单:

一手拿钱,一手拿刀,听话的给钱,不听话的给刀!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清末明初有专门研究袁世凯的学者,著有一部书叫《大盗窃国记》,里面就记载袁世凯:

“敢于用财,视黄金直如土块!”

其实,我们看袁世凯生平的前半生,读书少非但没有束缚到他,反而成为他有利的工具。竟然让他做到了位极人臣,并顺利逼迫清室退位,自己摇身一变,成了民国大总统。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读书少的弊端开始展现了,并最终要了他的命!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先是把中华民国的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随后把中南海的居仁堂变成了总统府。而这里之前是仪鸾殿,就是慈禧太后居住和垂帘听政的地方,当初袁世凯没少在这里磕头。

有人说不对啊,当时的清朝小朝廷不是还在吗,他们去哪了?

当初劝宣统帝退位的时候,是把皇宫和皇家园林分开划分的,溥仪虽然尊号不变,且仍能住在故宫里。但是前面的“三大殿”,也就是太和、中和、保和殿是归民国管理,把颐和园留给清室,仍然作为它的禁苑,而把西三海交给民国政府。

西海归了民国政府,北海随后成了一座公园,留下了中海和南海就成了民国北洋军的统治中心,而袁世凯的总统府邸就坐落在这里。

五、

中南海的书房,之前还是皇帝读书的地方,虽然人走了,但是东西还是在的!

皇帝的精神食粮并不丰富,除了《四书五经》以外,就是一些类似于《资治通鉴》类的治世书籍。当然,后来的光绪帝也开始读一些介绍西方的书籍,比如《英法政概》、《采风记》、《日本国志》、《例国变通兴盛记》等有关变法的书。

但袁世凯根本就不爱看书,他的府邸也压根就不放这些书,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报,看《顺天时报》。

《顺天时报》是日本人创办的中文日报,相对比较客观,还不受中国监督,影响力极大,很多大人物都读这种报纸。

当然,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袁克定这个坑爹的货,竟然伪造了一份《顺天时报》。我们都知道,大总统嘛,有特供的水,有特供的菜,有特供的用品,但是特供的报纸,还只给大总统看的,这还是独一份。

虽然后来袁世凯大骂袁克定是“欺父误国”,但不能说袁克定就真的为了当太子而丧心病狂,实际上这是在迎合袁世凯,因为袁世凯就吃了读书少的亏!

民国时代能跟袁世凯相提并论的,第一个人就是孙中山,孙中山读过的书是袁世凯所不能比的。也正是因为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所以,孙中山是不会产生称帝梦的。

当然,也不是说袁世凯一开始就想当皇帝,实际上他是不想失去最高权力,不仅要自己享受最高权力,还希望把这份权力能传递给袁家后代。

正是因为读书少,导致这个大总统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思想,他能想到的长久掌握权力的方法,就一个——称帝!

六、

而袁世凯不仅有了帝王的思想,还有这帝王的生活方式:

袁世凯住在总统府邸,同时住在这里的,还有他的一个妻子九个小妾,还有32个子女。这么多的老婆啊,孩子啊,都是唯他独尊,袁世凯也是说一不二,无人敢违背。

也就是说,袁世凯后来称帝失败,他怪不了坑爹儿子袁克定,也怪不了人家杨度。这是犯了帝王都会犯的毛病,有什么问题,当然不是天子的错,是底下这些人愚笨,误朕!

他们要是揣摩袁世凯的心意揣摩到位了,那是皇上圣明,要是没有揣摩透,那是手下愚笨,说到底,就是个背锅的货,供袁世凯甩锅用的。

袁世凯实在是没读过多少书,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身为民国大总统,他甚至连“共和”这个词都无法理解。更不懂什么宪政、民主、博爱,实际上用《走向共和》中袁世凯的一句台词就能很好说明这个问题:

“我只见过一个又一个的人,从来没见过什么人民。”

袁世凯的一生,只想到往上爬,爬到最高点之后,就想维持住。如果他真的想实现共和,那么,他至少要学习一下华盛顿,但,他真的是对宪政不感兴趣,甚至都没看过一本有关宪政的书。

关于这一点,实际上袁世凯临终前也想明白了自己失败的根源,弥留之际他也对幕僚们吐露了心声:

“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其实拿他跟孙中山对比一下就明白了,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不过几个月时间。而这几个月他就搞出了类似“三民主义”啊,“五权分立”啊等新鲜制度,极大推动了中国的进步,这都是沾了读书多的光。

反观袁世凯,本来可以顺着孙中山的方向往前走的,那对中国那是极好极好的。而且当时的基础多么好啊,全国上下一条心搞共和,结果越搞越往后退,最终退回到帝制了,可悲可叹!

所以,袁世凯注定会留下骂名啊,就是吃了脑子里没东西,读书少,没文化的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