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王朝,大都有女主摄政之事,如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为何独明朝无垂帘听政之事?

历朝历代,如果碰到皇帝年少,朝廷无主,经常会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现象,其实这事情也无可厚非。在封疆王朝,皇权的级别最高,如果皇帝无法亲政,最亲近的就是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为了防止皇权旁落,那么权力就成太后独享。

汉朝有吕后专政,唐朝有武曌夺权,清朝也有慈禧垂帘听政,那么为何明朝就能独善其身,没有后宫专政的现象?

后宫自制力很强

在明代,也常常有皇帝年幼的情况,但总的来讲后宫还是比较安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太后对权力的克制。

宣宗去世后的时候,朱祁镇年仅九岁,很多人造谣说要立襄王为皇帝,张太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把朱祁镇立为皇帝。然而,毕竟朱祁镇太小,无法处理政务,大臣们就希望张太后能垂帘听政,张太后果断地拒绝了:

“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张太后要求委派合适大臣辅佐皇帝,并且压制了王振的势力,对国家社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万历即位之时,年仅九岁,李太后虽说才思敏捷、颇有政治头脑,但绝不越雷池半步。她把朝政大权交给了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才有了伟大的张居正改革。而对于万历,李太后也是严加管教,着力培养成为一位明君,尽管万历并非明君,李太后也算是尽到责任了。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明廷混乱不堪,作为朱祁镇的生母,朝廷的主心骨,孙太后力主抵抗瓦剌,并让朱祁钰成功即位,稳定了局势。当时的局面十分危急,孙太后的选择极为明智,不仅挽救了国家,也没有违背祖制,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有孙太后的一份功劳。

由此得见,明朝的太后们十分理性、明智,该出手的时候绝不犹豫,不该插手的则不越雷池半步,这绝非易事。在独夫治国的大明王朝,太后们能为国家做到如此,也应得到后世的尊重。

马皇后的表率作用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后,马皇后就嫁给了朱元璋。夫妻两人感情深厚,也被后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被关入监牢,而马皇后依旧惦记着丈夫。马皇后为了让丈夫能吃让饭,偷偷烙好一些饼,藏在胸口,在看望朱元璋的时候给他吃,她胸前的皮肉烫得通红。朱元璋对其他嫔妃或许并不感冒,唯独对马皇后那是真感情,可谓是患难夫妻。

为此朱元璋经常对外人称赞马皇后,马皇后却说:

“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意思是说,希望朱元璋能以他们夫妻感情作为标准,对待一概群臣也能从一而终。

史料记载:

“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

马皇后是后宫之首,威信很高,在没事的时候,马皇后也经常翻阅古籍,教育嫔妃们要向宋朝的贤后们学习,要经常读书,来反省自己。

我们都清楚,由于朱元璋年少的经历,其性格相对偏激,一句话不合,就可能妄下屠刀。每次朱元璋发火要杀人,马皇后就在后宫苦口婆心地奉劝,让其减少杀戮。在马皇后的劝解下,救了很多大臣的性命。

马皇后或许达不到长孙皇后的标准,但用“母仪天下”来形容马皇后一点也不为过。马皇后在弥留之际,还在劝解朱元璋: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之所以明代没有那么女主专政的现象,得益于马皇后的表率作用,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痛哭失声,从此再也不立皇后。

朱元璋设置祖制约束

尽管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从创业开始就一直在读书,前朝的各种后宫乱政朱元璋也是清楚的,所以在立国之初,就严令禁止后宫干政。

史料记载: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人编写后宫条律,设置相应的女官和六局一司,吃喝用度都有相应规范,这一些列制度对之后的后宫管理意义深远,基本能杜绝后宫干政的现象。

大臣坚守原则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就好比朱元璋曾经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朝却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偶尔也会出现几个冒头的后妃,除了皇帝,最后一道防线那就是大臣。

万历四十八年,明光宗朱常洛因为沉湎酒色,加上胡乱用药,仅仅一个月就驾鹤西游了,大明帝国的政权要再次易手。在朱常洛弥留之际,却把年幼的皇子朱由校交给李选侍来照看,李选侍是朱常洛宠妃,此女心术不正,可能会借朱由校的手来把持朝政。

大臣们很快反应过来,这后宫专权在前朝时常发生,如果就此放任不管,那从宫中传出来的命令就不知道谁发布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杨涟最先发言:

“天子难道能托付给女人吗?李选侍昨天在先帝召见我们的时候,就强行进宫,这样的人能把皇帝托付给她?请大家和我一起马上进宫,把皇子接出乾清宫,暂时居住在慈宁宫。”

理论上,新皇要即位,李选侍必须离开乾清宫,但李选侍以照顾朱由校为借口,就是赖着不走,这举动实在惹人怀疑。

杨涟和方从哲、刘一燝、韩爌等多位大臣,硬闯乾清宫,当时有宦官拿着棍子,禁止大臣们入内,杨涟大声呵斥:

“先皇已经去世,尔等小人不让我们进去,你们想干什么?”

宦官被吓走,大臣们鱼贯而入,好不容易,大臣们才找到朱由校,其中还有宦官强行拉扯,都被大臣们大声骂走,最终,大家把新皇帝簇拥到文华殿接受群臣朝拜。

如果皇帝都沦陷了,那么大臣们就是那个最后防火墙,这次的“移宫案”就是个例子。正是因为大臣们的刚正不阿,保住了老朱家的皇权,否则一旦被李选侍、郑贵妃得逞,事情将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由于朱元璋的出身问题,其子孙的皇后大都出自平民,而非势力大族,这种皇后没有强大的外戚支持,即使有人产生了非分之想,但碍于实力,也没办法干政。

总体来讲,明朝的政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即使出现像嘉靖帝、万历帝这样常年不上朝的皇帝,国家也能运转,这应该是最根本原因。

所以,太后专政的土壤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太后专政这种事了!

中国王朝,大都有女主摄政之事,如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为何独明朝无垂帘听政之事?

长页来回答。

大明没有女主垂帘听政有两个重大原因。朱元璋开国之初就为止做了规定和女主的自觉。下面详细说明。

一,朱元璋严禁女主垂帘听政的的规定。
  • 《皇明祖训》: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
  • 朱元璋早就设置了防火墙,使得其后代子孙没有出现后党擅权之事。老朱设置的防火墙主要有两点:1,皇帝、皇子的后妃或者王妃均需来自民间,以及严苛的后宫制度基本上保证女主无法摄政。2,皇亲国戚不得担任要职。

朱元璋的这些规定大明整个过程大体上是遵守的。

1.明朝的严苛后宫制度

首先,明朝放弃了历代皇后和后妃从贵族中选区的标准,大部分后妃皆从民间选取。

简单举例。

洪武十四年(1381),皇帝下令从苏、松、嘉、湖等地,及浙、赣二省,选民间13岁以上、19岁以下的女子以备后宫。

天启元年(1621),熹宗将举行大婚,先期选天下淑女年13至16者,有司聘以银币,其父母送之,以正月集京师,集者5000人。

这些都是真正的民间选秀,不是历代的贵族和官员中选秀。

其次,严格的宫中管理制度。

明朝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以证取药。”宫嫔尚且如此,宫女更是不用说了,只要进宫,基本再无和父母团聚之日。

朱元璋同时又命令工部制造所谓的“红牌”,上面镌刻戒谕后妃的言辞,悬挂在宫中。

不仅如此,出身贫贱的朱元璋又著写令典,如果宫女未经允许私自给宫外人写信,也是死罪。朱元璋制定这一连串内宫家法,不但缜密,而且严苛。

其三,就是《皇明祖训》: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

所以整个大明做过皇后的出身贵族和高官的极少,17个皇后更有出身极低的皇后,比如第13任隆庆穆宗 朱载垕的皇后李氏,仅仅只是选秀的良家女。第5任宣德宣宗 朱瞻基孝恭章皇后 孙氏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这在前代不可想象的。

,2,皇亲国戚不得担任要职。要清楚两点,第一,明一朝皇亲国戚收入丰厚,赏赐也多。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第二,皇亲国戚,明朝的皇亲国戚是不参政的。也不能参政。

这样,明朝就没有掌握实权的贵族。政策完全都是那帮通过科举上去的官僚们制定的

然后,明朝的皇亲国戚是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并无

封邑。

总之,大明一朝,后宫在内被朱元璋规矩定死没有了专权的基础,在外没有有实力的外戚的支持。所以,就缺乏后宫专政土壤,大明没有后宫垂帘听政也就不奇怪了。二,后宫的自觉

明朝近三百年间可称得上女主的,只有明仁宗的皇后,也是明宣宗之母张太后。仁宣二帝先后驾崩之后,由于皇帝朱祁镇年幼,所以朝政被张太皇太后把持。虽然张氏掌握了朝政,却没有垂帘听政也没有专权独断,而是和三杨等贤臣精心治理国家。

张氏是有明一代最精明强干、深明大义、眼光长远的太后。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张氏明智之处。因为,她实际上在朝廷是缺乏真正支持者的,没有外戚的帮助,聪明的张氏也明白最终也是井中月,水中花。总之,内无专权基础,外无外戚的实力帮助在明是不可能有后宫垂帘听政这样的事情存在的。

中国王朝,大都有女主摄政之事,如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为何独明朝无垂帘听政之事?

大明王朝基本就是中国封制度的巅峰,吸取很多朝代失败的教训,对好的管理制度升级改造!

比如废除宰相制度,避免皇权与相权的争斗,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皇上又忙不过来,就有了内阁,早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构,朱棣可以常年外面打仗,万历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都是得益于国家机构的完善,很多事不需要亲力亲为!

洪武大帝建国的时候就立下后宫不能干政的规矩,后代子孙还是需要遵守的,皇帝不上朝国家照样转,女人根本没上台的机会,和必要性了,也不合祖宗规矩!

还有就是明朝从开国马皇后开始,皇后的地位有不高,换言之,明朝选妃不在乎妃子的出身,不一定是大贵族,大家族家的女儿!皇后也就没有外戚势力的支持,没法做大!皇后还是需要仰仗内阁的管理国家,她们对权利欲望也没有这么强烈!

文官治理天下也不愿意看到太后出来指手画脚,要知道明朝的言官是最厉害的,谁要垂帘听政,不得被言官气的半死,动不动就会死谏!

所以明朝没有女人主政的所有条件!

中国王朝,大都有女主摄政之事,如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为何独明朝无垂帘听政之事?

垂帘听政在中国古代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合起来就太后或者皇后临朝听证治理国家的的意思。这个词语已经限制住了垂帘听政的主人公和性别,主要是女性,大多数为太后或者皇后。垂帘听政这个词语真正出现在唐高宗时期,《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嵘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这个成语正式出现在唐朝不假,但这只能代表这个词是在唐高宗时期形成了正式语,在唐朝之前垂帘听政就已经相当流行了。比如秦国和汉朝就有垂帘听政,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出现的原因

我们要知道自此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之后,男性就在社会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国家出现后,男性顺理成章的成为国家的主宰,男性的地位很高,相反女性的地位就比较低,而且女性如果干预政事很麻烦的,女性干预政治为当时所不容。

关于妇女干政,《尚书·牧誓》中有一个词语叫,牝鸡司晨,其意思是本来攻击负责报晓,母鸡负责下蛋,现在母鸡居然也负责报晓了,这就乱套了,这比喻妇女窃权乱政!既然在古代对妇女干政乱权十分警惕,为什么会出现垂帘听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新君主年幼

其实这不难理解,家天下之后,王位或者皇位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翻来覆去都是一家人。如果老君主或者皇帝去世,新继位的皇帝或者君主比较年幼,那么辅政的第一人选当然是他的祖母或者母亲,毕竟这是至亲骨肉。比如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当初秦国的宣太后等。

还有东汉时期皇帝继位一般都比较年幼,一般都是由其祖母或者母后垂帘听政,因此也形成比较大的外戚集团。

二、垂帘听政之人权势太大

垂帘听政主要指的女性,但是也不排除她们有很强大的势力,就像刚才说的宣太后,她牢牢把持秦国朝政几十年,西汉的吕太后,她也有很强大的势力,几乎差一点将刘氏皇族屠杀殆尽。唐朝的时期的武则天,应该是垂帘听政的巅峰了,将大唐改了国号,最后一个垂帘听政的应该就是慈禧太后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着很强大的势力,这也是他们能够垂帘听政的保证。

垂帘听政的影响

垂帘听政对政局或者时局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也有好坏,好处就在于,垂帘听政在一定程度上会稳定政局,特别是继任君主年幼不能独立处理政务的时候,垂帘听政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时局。

但是垂帘听政更多的是会带来权力的争斗,垂帘听政,其实是掌握住整个国家的大权,权力一旦拥有,谁也不想放弃,比如吕雉和慈禧,这就会带来帝党和后党的争斗,甚至外戚势力庞大,这些都不利于稳定朝局。

明朝的垂帘听政

明朝没有真正的垂帘听政,但是却也有太后辅政,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他的儿子明英宗继位,明英宗年幼,于是朱瞻基让母亲张太后辅政,于是有人就劝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说:“不要破坏祖宗之法。只须将一切不急的事务全部废止,时时勉励皇帝向前人学习,并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就可以了。”

这是明朝有关垂帘听政的唯一记载,不过因为张太后的高风亮节没有实施,但是张太后确实在正统朝摄政,但是在她的摄政之下,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国力达到巅峰。

明朝为什么没有垂帘听政呢?

主要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下旨后宫不得干政,这一点上十分重要,实施的也好,加上明朝第一任皇后马皇后以身作则,所以谁也不敢违背。后来的张太后有儿子的圣旨,也不去垂帘听政。这主要是有不得干政的祖训。

当然了还有明朝独特的政府机构,明朝的中央机构和历代不同,虽然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但是却出现了一个内阁,内阁六部等形成大明中央机构,他们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牢牢把控着整个大明,甚至有时候皇帝都不能去反驳内阁的决议,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女性想要垂帘听政也十分困难。

总结

垂帘听政在中国古代十分常见,这主要是有当时特殊的环境等所决定的,明朝没有出现,一方面是祖训限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明朝独特的机构,当然了也有明朝后宫自觉因素。总之明朝一朝真的没有垂帘听政的现象。

中国王朝,大都有女主摄政之事,如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为何独明朝无垂帘听政之事?

说的太绝对,神宗时期的郑贵妃就在乱政,对于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下,存在着三大势力,皇室和宦官集团、后宫和外戚集团、重臣和官僚集团,这三者势力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此消彼长,彼此之间既残酷斗争又相互依存,可以说在皇权制度下这三者的矛盾一直存在,从来就没解决过,直至封建王朝覆灭!

中国王朝,大都有女主摄政之事,如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为何独明朝无垂帘听政之事?

明行九品内阁制

分封建制换了汤

没有外亲实权制

宗法伦理朱明论

出门赤贫新理论

尊显不讲乡望族

单以苦寒结为亲

理学实际真运用

到骨到肉是朱明

没有外亲的风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