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称张廷玉为衡臣?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张廷玉字就是衡臣,不仅雍正帝这样称呼他,康熙帝也这样称呼他,以表示君臣关系好!
这个问题也揭开了一个大秘密,那就是张廷玉跟雍正帝的感情其实非常好,要解释他们俩好的原因,其实早在夺嫡之时,张廷玉就押宝老四胤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雍正王朝》中,要说谁最老谋深算,相信大家总能提出几个人选,康熙帝、佟国维、邬思道、张廷玉等等,每个人的权谋之术都各有千秋。
而老四胤禛之所以能顺利即位,一方面离不开邬思道的长久谋划,及四爷党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康熙帝的最终青睐,以及佟国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隆科多的“临阵倒戈”,当然还有竞争对手八爷党和十四爷党的战略失误。
但大家往往忽略了另一人,他才是隐藏最深的四爷党成员,且早在举荐新太子一事上就已暴露了身份……
一、
康熙帝弥留之际,叫来了顾命大臣张廷玉,并交给他两份圣旨,一份圣旨是宣布隆科多勾结老八胤禩意图谋反,着立即赐死。另一份圣旨则是任命隆科多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
在张廷玉的见证下,康熙帝将第一份圣旨交由他保管,用以制衡隆科多。将传位诏书交由隆科多保管,并还给他曾经当掉的宝刀,形容他是宝刀,关键时刻才能出鞘。寓意让隆科多到那一天,拿出传位诏书,如实宣读。
等到了康熙帝驾崩的那一晚,同样是张廷玉偷偷把老四胤禛拉到了侧室,随后张五哥便拿着金牌令箭去搬救兵去了。并在老十三胤祥、隆科多等人回来宣读传位诏书后,也是张廷玉大喝一声:
“大位已定,朝拜新君!”
就这样,张廷玉一举树立了地位,并成为雍正帝的肱股之臣,历经三朝而不倒,并最终配享太庙。
但有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那就是传位这种事,历朝历代都属大事,康熙帝驾崩的当晚,权力最大者也是张廷玉。康熙帝一向谨慎,为什么放着那么多满族大臣不用,偏偏选中了汉臣张廷玉,让他成为这个顾命大臣呢?
难道康熙帝不怕张廷玉不是四爷党吗?
二、
正因为康熙帝明知张廷玉是四爷党,所以,他才放心任命他为顾命大臣,以便顺利传位给老四胤禛。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康熙帝就开始青睐老四胤禛了,并把张廷玉选为顾命大臣的呢?
最开始的时候,上书房大臣中以佟国维为首辅,马齐次之,张廷玉满打满算排到第三位。这种排名方式,直到举荐新太子时,佟国维被罢免回家养老,马齐被连降两级后而告终。
也就是说,张廷玉成为上书房首辅后,他的顾命大臣身份就确定了。可是按照我们前面的推断,张廷玉因为是四爷党,才被康熙帝任命为顾命大臣的。但举荐新太子一事上,张廷玉明明举荐的是废太子,何以看出来是四爷党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该剧一开始谈起:
一开始的朝局还是比较明朗的,太子胤礽监国,其余皇子们各有差事,但随着黄河大堤的决口,这种格局被打破了,因为康熙帝发现,大清朝出问题了:
“……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
因为有变动,才给了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等阿哥们机会,于是便有了老四胤禛的南下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才有了康熙帝面对太子胤礽卖官鬻爵,以及拆老四胤禛的台后,感慨一声:
“这就是我大清国将来的皇帝吗?”
三、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康熙帝的心中长了草,首先考验的便是他身边的这几位上书房大臣。
所以,在刑部冤案出来之后,作为八爷党成员的佟国维异常兴奋,如果说之前他还不敢表露自己是八爷党成员,但这一次不同了。正所谓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佟家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一方面是不一条路走到黑,另一方面则是赌,两头下注!
所以,佟国维才会激怒康熙帝,说什么“投鼠忌器”,目的就是让康熙帝下令彻查此案,同时他告知老八胤禩:
“八爷应该知道皇上那儿,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
但佟国维败就败在了确实老眼昏花,身子骨不行了,平时加班加得少,所以常在上书房加班的张廷玉捡了个大漏。
这个大漏就是老八胤禩举报太子胤礽的奏折,通过康熙帝到了自己手上,张廷玉看后,马上一把火给烧了:
“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
这个奏折是没了,张廷玉嘴上也说没有这个奏折,但在他心里,这份奏折是再也跑不掉了。
因为张廷玉此举很得圣意,于是康熙帝点名带着他去了热河,就是在热河,他一举奠定了上书房首辅位置!
而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指出了太子胤礽调兵手谕有假,正因为如此,他通过康熙帝的表现,成功猜出了康熙帝的中意皇子。
四、
在康熙帝不知道调兵手谕有假之前,他下达了多份圣旨,其中一份便是当场任命了四位亲王。而在他得知调兵手谕有假之后,他仍然下达了另一份圣旨,那就是废掉太子胤礽,并让众位大臣举荐新太子。
这就传达给了张廷玉一个信号:
在康熙帝确认太子胤礽要造反的前提下,他当场任命了四位亲王,也就证明,新的太子将大概率出自这四位亲王。而在他明知太子胤礽是冤枉的前提下,仍然废掉他,也就证明太子胤礽已经让他很不满。
这四个亲王就是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
结果,还没等废掉太子呢,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就掐起来了,一个是魇镇太子的蠢猪,一个是书读进狗肚子里的夯货。
所以,新太子人选就剩下了两个,一个是老四胤禛,一个是老八胤禩!
而火烧老八胤禩奏折以及识破调兵手谕有假,这两件事,只有康熙帝和张廷玉在场,这个秘密也只有他们俩知道,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众臣为什么一致举荐老八胤禩了。
因为,剩下的两个人选中,老四胤禛号称“冷面王”,追缴户部欠款一事早已得罪了大部分大臣。剩下的老八胤禩,自然是“众望所归”,成为夺嫡热门的,甚至于佟国维还喝着奶跟马齐一起讽刺张廷玉:
“马大人,今天茶房奶子沏的不错,赶快趁热喝了吧,一会儿凉了,再喝那味可就两样了。”
那么张廷玉为什么不举荐老四胤禛呢?
五、
在举荐新太子一事上,佟国维积极为老八胤禩摇旗呐喊,康熙帝让张五哥去放老十三胤祥后,自己去了上书房视察情况。
询问马齐,谁的得票最高后,得知老八胤禩得票最高,康熙帝说了一句话:
“你们弄吧,你们弄吧!”
言外之意就是,随你们怎么折腾,反正也蹦跶不了几天了!
别人听不懂,但张廷玉马上就听懂了啊,他不仅听懂了,还明白康熙帝此时前来的目的,所以,他汇报了第一件事:
“江苏请求朝廷旌奖一位孝子!”
之所以要汇报此事,就是为了给佟国维安一个定心丸,让他确信释放老十三胤祥,并非因为支持他夺嫡,而是因为张五哥孝,老十三孝,而康熙帝:
“朕疼自己的儿子!”
不仅如此,康熙帝还问张廷玉,有没有河南、江苏、四川的奏折,这么多省他不问,为什么偏偏问这三个省呢?
道理很简单,河南是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曾赈灾过,修过黄河大堤的省份;江苏则是刚好举荐了一位孝子,请求嘉奖;四川则是老四胤禛的人,年羹尧所在的省份,他正在那里剿匪,成绩斐然。
更重要的是,张廷玉都懂,这三个省递上来的奏折绝对不仅这三个,张廷玉偏偏选择了跟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有关的奏折拿来说事,是不是很蹊跷啊?
六、
君臣二人暗语说完之后,眼看气氛僵在这里,眼看其他大臣们要看出破绽,张廷玉马上连喊两声“皇上”。说有幅承德避暑山庄画画好了,叫他快去看,康熙帝说了一句:
“好,妙,现在就去!”
画还没看到呢,康熙帝就说好,说妙,显然这不是针对画的,而是针对人的,这个人就是张廷玉!
等到了举荐新太子最后一天,康熙帝上朝后,李德全递过来一份奏折,他看都没看,就把他放在了案头一大堆奏折之上。这堆奏折都是举荐老八胤禩的,上面还写着一个大大的“八”字,康熙帝用奏折压住了这个“八”,也就表明老八胤禩根本没戏!
同时,这个举动也表明,康熙帝是怒的,当初在上书房都这么暗示大家。举老四胤禛的功劳就是想让大家改变主意,举荐老四的,结果大家还是举荐了老八。
由此,康熙帝判断出,这时候老四胤禛资历还不够,还不能推到储君位置上。康熙帝判断出了形势,张廷玉也判断出来了,所以,他举荐了废太子胤礽复立。
当时的奏折张廷玉是从左袖口掏出来的,大家猜猜看,他的右袖口是不是也装着一份奏折呢?
当他提到单独有奏折时,马齐是震惊的:
“什么?你单独有一个密折,我怎么不知道?”
由此可见,张廷玉应该是给马齐打过一个烟雾弹,也表明,张廷玉很有可能怀里揣着不止一份奏折,他也是看情况而定掏哪个。
但大概率,他的那份奏折是举荐老四胤禛的,也正是因为他早早押宝了老四胤禛,才让他成为了历经三朝而不倒,并配享太庙之人。
张廷玉这个人,不简单啊,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能被雍正帝视为心腹,称呼“衡臣”了!
我叫杨角风,更多解读《雍正王朝》的文章,请关注!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称张廷玉为衡臣?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姓张,名廷玉,字衡臣。所以在皇帝面前,张廷玉都是自称为“臣张廷玉”;而康熙和雍正为了表示对于张廷玉的尊重,称张廷玉为“衡臣”;同为宰辅的佟国维和马齐,因为是平辈同级,也可以称其为“衡臣”;当然,对于其他朝臣而言,因为级别低于张廷玉,所以成张廷玉的字反而是太过于不礼貌了,所以都称呼其官职“张大人”或者“张中堂”。
同理,雍正称呼年羹尧为“亮工”,是因为年羹尧本来就是字亮工,田文镜称呼李绂为“巨来”一样,都是对于其的尊重,而称呼他们的字。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称张廷玉为衡臣?
以显示皇帝对大臣的尊敬,这是一种特殊的礼遇。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康熙最早是直呼张廷玉大名的。说明在当时,张廷玉还不是康熙的心腹。经过复立太子一事,张廷玉取得康熙信任,到了后期康熙便不再直呼他的大名,改叫“衡臣”。说明康熙已经完全信任了张廷玉,把他当作自己人了。
古代读书人取名是有取名又表字的,名字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注意!是读书人或者有身份的人才会表字。文盲取名是不表字的。
但是从民国开始,由于新文化运动,反古文、反儒教、反传统,古人表字的传统被看作是被看作封建落后的代表。所以,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生的小孩基本都没有字。而在这之前出生的人,都是有表字的。比如:
鲁迅,姓周名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
老舍,姓舒名庆春,字舍予;
曹禺,姓万名家宝,字小石;
说到这里,提一个冷门的。毛岸英同志,岸英二字就是他的字,他的本名叫毛远仁。
正是因为现在的人大多已经不表字了,所以绝大多数的书面表格,已经没有“名字”这个选项了,取而代之的是“姓名”这个词。
关于名字的避讳,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所谓大名小字,名为尊,父母长辈呼之,字则同辈称之。
但是古人称字,也不是完全都对。马超称曹操为孟德就不对。
《三国志·马超传》记载:“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
论辈分,曹操和马腾同辈,马超是晚辈,要叫曹操一声“曹公”。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
周瑜也是晚辈,他就不称“孟德”,而是“曹公”。
论官职,曹操是汉故丞相,马超是偏将军,都亭侯。马超是下级,要叫“曹丞相”。
而孙权则称呼曹操为“老贼”
虽然马超说这句话的时候,蜀汉和曹魏已然是两个国家。但马超以晚辈和下级的身份,称曹操为“孟德”,只能说他把自己和曹操摆在平级的位置,无视了曹操的高辈分和高官职。
这么称呼,符合马超“世代公卿”的身份,是他有教养的一种体现,但并不能说马超称呼的是正确的。拿这个当做例子,不合适。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称张廷玉为衡臣?
姓氏名字原本是四样东西,经过三千年的继承发扬和十几年的国学热以后,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姓表明你的祖宗是谁,你是谁家的后代;
氏说明你住在哪里,你长辈的封地所在;
举例来说,冯氏原姓毕(万),因被封在冯城而其后人随姓冯。则毕是其姓,冯为其氏。
名是家里有文化的长辈给起的,在正式场合用,并专供长辈、老师、领导称呼用。平辈和晚辈断不能用,否则将被视为无礼,没家教,伤及无礼者的家庭荣耀和祖宗门庭;
字通常由老师给取,供平辈、同侪(chái)、同学、晚辈、学生称用。平辈绝不可直呼其名,包括连名带姓,或将姓加称:如冯国强、冯老师、冯先生、冯兄、国强兄…这将被视为无礼、没教养。而应该称非墨老师、非墨先生、非墨兄。
称兄道弟,今天已然演变成了充满浓郁江湖气息的一个词儿了,其实它恰恰是非常文明和教养的表示,平辈间称对方为兄,道自己为弟。
(收藏鉴赏家、书画家羅瑞豐先生的書信)
(連長墨十余歲的書壇宿匠張榮慶先生亦以道兄稱鄙,汗顏😓,需说明的是那时我还没有字)
由此可见,贵为天子的皇帝以字称呼手下的大臣,张廷玉(字衡臣,这字取的也是令人叫绝,你大臣恒久,他皇帝老儿的社稷不就更长久吗?!),他真可称是位极人臣了。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称张廷玉为衡臣?
巨来兄,亮工,哈哈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叫衡臣?我觉得雍正叫他老张比较亲切。或者叫张工,张总,多好。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称张廷玉为衡臣?
看了几个答案。都挺不错的。
皇帝称一个大臣的字,是很亲切了。
但是,皇帝把这个字解释的别出心裁。
方苞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据说,如何确立接班人?就他三个字“观圣孙”,让康熙恍然大悟。这是起居注里记载的。)
方苞参与密议处置年羹尧。
按方苞的想法:下诏调年羹尧为杭州将军。如果不奉诏,就尤岳钟麒设宴“招待”他。把他“咔嚓”了。
张廷玉马上驳回:他不奉诏,又不赴宴,怎么办?
宴席上杀大将军,如何交代?大军服不服?九爷在军中,服不服?
雍正笑道:“你权衡得好!不愧‘衡臣’耳字。”
于是张廷玉又议了“几步走”。大家又补充细节,定下了计。
皇帝说,张廷玉要秉公权衡。这话半点不错。
他是宰相,不是机要参谋,万事得秉公。处理朝廷事物,处理君臣关系,处理大臣之间的关系,又要符合皇帝的意思,又要公允,让各方面都能够接受。
这个“衡臣”,也就是“天下之公器”,就是一个天平、朝廷的一杆秤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