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是刘邦或朱元璋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隐居能保命吗?

朱元璋和刘邦都是白手起家,他们的创业之路也十分艰难,最令人诟病的便是他们都在称帝之后滥杀功臣。虽说朱元璋和刘邦有类似之处,但他们毕竟不是同一个人,性格、做派大有不同,所以朱元璋和刘邦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是刘邦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能保住命吗?

总的来讲,刘邦并非弑杀无度,如果及时交出兵权,并学会审时度势,是有很大几率保住性命的。

刘邦曾问韩信:

“按照我的才能,能统领多少兵马?”

韩信答:

“陛下统兵超不过十万。”

刘邦继续问:

“那你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道:

“多多益善!”

当时论军事才能,韩信排第二,没有人敢排第一,而刘邦对韩信的才能十分忌惮。事实上,以韩信的水平,足以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他为了情义,并没有背叛刘邦。

只是在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的内心愈发不平衡,接着韩信联合陈豨准备反叛。陈豨很够意思,果然按时起兵,而韩信这儿却走漏了消息,之后被吕后骗入长乐宫,一代英杰就这样死于吕后手中。

韩信的死不能算刘邦滥杀,毕竟韩信想造反,刘邦杀他那是必然。比如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不论是否被逼,但他们的确有造反的事实,这和朱元璋杀戮功臣有明显区别。

几位异姓诸侯王基本都被杀了,但刘邦手下很多功臣依旧活了下来,比如张良、陈平、周勃、樊哙、萧何等等。张良是西汉头号谋臣,为刘邦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如此功勋之下张良却选择明哲保身。

史料记载: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在天下稍微安定之后,张良多称病不出,甚至没有必要的事情,连门都很少出。除此之外,在刘邦想改立太子之时、在刘邦剿杀诸侯之际,张良同样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

权贵就如过眼云烟,太过执着必将受其牵连,所以张良选择明哲保身,况且张子房的声誉已经可以流芳万世,这已经足够了。不争功名的张良便躲过了刘邦屠刀。

萧何是刘邦后勤大总管,功勋之高无人能及,除此之外,萧丞相工作兢兢业业,受到百姓爱戴,这让刘邦十分不安。

起初,萧何还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猜忌,但在刘邦亲征英布之时,却经常使者监视萧何,有一门客奉劝萧何:

“丞相将大祸临头!”

萧何很纳闷,门客解释道:

“丞相到关中已经十余年,非常受百姓爱戴,现在皇帝出征,最担心的就是丞相会有所异动,如果运用自污之法,方可打消皇帝疑心。”

萧何听后恍然大悟,马上按照门客的意思照做,萧何强占了百姓不少土地,百姓怨声载道,甚至有的百姓拦住刘邦的车辇伸冤,刘邦表面上不悦,实际上却十分高兴。

借此萧何才逃过一劫,也就是说想要在刘邦手下保住性命,最好交出权位,还需要会审时度势,如此这般,保住性命应该没有问题。

如果是朱元璋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能保住命吗?

在刘邦手下,或许可以通过某些方式保住性命,但在朱元璋手下,就只能靠运气了。汤和是朱元璋加入起义军的介绍人,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论私人关系,汤和与朱元璋可谓不分彼此。

洪武二十二年左右,汤和选择放弃兵权,回家养老。汤和同样是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办法,最终汤和得以善终。事实上,汤和之所以能活下来,并非因其交出了兵权。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决定因素是威胁,能力越大的人威胁越大,而汤和对朱元璋的威胁较小。

不论文官还是武将,只要朱元璋感觉他可能存在威胁,只要朱元璋认定子孙难以掌控,那么此人将必死无疑。交出兵权也可能是暂时的,而那些开国名将有些时候也无需兵权,像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此等猛将,只要振臂一呼,将有无数响应者。

在朱元璋看来,交不交兵权无关痛痒,很多时候朱元璋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可以决定人的生死,这和刘邦有很大不同。

刘基是明初最大功臣之一,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天下之际,刘基多次出谋划策,以刘基的能力,绝对是逐鹿天下的一大利器。对此,朱元璋也非常清楚,开国初期,聪明绝顶的刘基,只被封了个伯爵,对比刘基的功劳,最起码应该封个公爵。

刘基很清楚朱元璋的心思,所以在洪武四年,刘基就告老还乡了,虽说刘基已经很低调了,但朱元璋根本忘不了他。

况且在朝中,刘基多少有些嫉恶如仇,得罪了宰相胡惟庸,所以胡惟庸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刘基坏话。不管刘基是否辞官不做,都逃不了权力的漩涡。为了保住性命,刘基回到京城,待在朱元璋眼皮底下,这么做同样是为了保命。

就算如此,刘基的死多少也跟朱元璋有关系。洪武八年,刘基病重,胡惟庸带人前来看望,并开了药给刘基喝,刘基喝完药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感觉肚子里积了一个硬物。在得知刘基命不久矣之后,朱元璋才派人护送刘基回到老家,没有多久,刘基便驾鹤西游了。

很有可能胡惟庸这么做,是朱元璋授意的,这个事情,跟朱元璋脱不了干系。另外,很多将领的死只是因为被牵连,冯胜、傅友德并没有什么过错,反而被蓝玉案牵连致死。换言之,哪怕你想明哲保身,但你无法左右命运,因为牵连这种事情根本无法控制。

还有很多人被杀,只是因为锦衣卫认为你有罪,朱元璋则报以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理念,屠杀大量功臣宿将。当然了,杀人总要有个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大多数人的罪名是谋反,只此一项罪名,足以。

想要在洪武年间保住性命很难,郭英、耿炳文、汤和、沐英等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很大程度上是运气成分。朱元璋几乎把功臣一扫而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也是靖难成功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在刘邦手下保存自身,还是有很大机会的,但在朱元璋手下很难,而且跟交不交兵权关系不大。

若我是刘邦或朱元璋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隐居能保命吗?

趣谈答案:如果你跟着的那个人是刘邦,肯定能够活下去,如果你跟着的那个人是朱元璋,你死定了。

刘邦的可耻与不可耻

我们每一次谈到楚汉之争,每一次谈到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斗时,总会觉得刘邦就是一个无耻小人,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但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真实的历史当中,刘邦真的是一个无耻小人吗?

我们并不能这样说,只能说在某一个历史时间节点塑造了刘邦这样的一个人物,而刘邦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某个时间节点又用了一些比较卑鄙的手法罢了。

根据对应的历史文献记载,刘邦时期的文臣武将,凡是高等级的将领一共有143位,而在这143位当中被刘邦杀掉的只有三位。

至于那三位是怎么杀掉的就不用多讲了,要么就是想谋反,要么就是想搞事情。

像雍齿这样的人先后惹了刘邦很多次,甚至差点把刘邦置之死地,而最后突然表忠心的人都能够活得下来,就更不用说已经交出所有的兵权隐居保命的人了。

而刘邦身边的文臣有萧何、张良他们,张良在为刘邦打下天下之后一溜烟的就跑掉了,刘邦还死乞白赖的非让人家留下来帮自己一段时间。

尽管后期张良直接泯然众人,手中不再掌握政权,可是对于一个绝顶聪明的大才子、绝顶聪明的谋臣而言,能够落到这样一个下场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是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刘邦时期,哪怕你不交出兵权,只要你老老实实说话,老老实实办事,一心一意的跟着刘邦,你也死不了,还能够享受很大的待遇。

朱元璋时期的悲惨

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时期大名鼎鼎的李善长是怎样死的。

大家可千万不要瞧不起李善长,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六将军当中的第1位将军,也就是说李善长是整个明朝朱元璋之外的第2位核心人物。

而明朝历史记载李善长死是因为他动用了汤和的一部分兵力来给自己盖房子,动了多少人呢?动了300个人。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单纯的讲就是一个事而已,李善长没有能力盖大房子,请自己的好伙伴借了他家里面的兵丁给自己盖了一个房子。

好的,把李善长放弃在外的话,朱元璋还杀过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自己的岳父。为什么杀自己的岳父呢?因为岳父在未经自己许可的时候,直接来后宫来看自己的媳妇了,也就是这个岳父的女儿。

这种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事情,很多地方都会把它无限度的扁小,无限度的忽视,因为这种事情对于帝国来说,实在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事情。

但是很抱歉,朱元璋就抓住了这个小辫子,而且死抓着没放。

除此之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时候,给了很多的免死铁卷,这些免死铁券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免任何一个人的罪名的,但是朱元璋再一次食言了。

免死铁卷终究是免不了大明王朝所有臣子们的悲惨命运。

历史启示录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在历史人物当中挑选出那么一两位帝王就跟随的话,尽可能的跟随刘邦,至于朱元璋想都不要想了。

刘伯温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一心一意的想要离开朱元璋,到最后不还是给灭了吗?

朱元璋和刘邦他们两个人的心理路程不一样,两个人对于臣子们的感观也是不一样,更多的时候是个人胸怀的问题。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若我是刘邦或朱元璋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隐居能保命吗?

刘邦、朱元璋都是从一介布衣逆袭当皇帝,在千难万险争取的皇位非常珍惜,虽说其他皇帝也珍惜,但是他们大多都不是从平头百姓起来,而刘邦与朱元璋过惯了苦日子,自然对权力富贵格外重视,面对那些潜在的威胁自然是不会心存手软,从而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那如果是作为刘邦或朱元璋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隐居能不能保命呢?

首先来看刘邦,刘邦当初作为沛县的一个亭长,押送百姓去骊山服徭役,由于路上逃跑的人很多,到骊山也是个死,刘邦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将那些个民夫给放了,其中一些精壮点的汉子愿意跟随刘邦,他们就躲到芒、砀一带的深山大泽中,直到秦二世二年陈胜吴广造反,萧何、曹参计划在沛县起义,让樊哙去招刘邦回沛县,可当刘邦回来之后沛县县令不让他进城,结果这萧何、曹参就翻墙去投靠刘邦,刘邦写给城里百姓,最终百姓杀死县令放刘邦进城,刘邦顺势被百姓推举为沛公,就此开始了他推翻暴秦的革命生涯。

那当初在沛县跟随一起义的人萧何、曹参、樊哙、卢绾、周勃以及后来的张良、韩信、陈平等,这些人可以说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可刘邦在皇帝坐稳之后对这些人毫不手软,汉初三杰萧何因为贪污而让给刘邦放心没有杀他,张良因为帮助吕雉请来四圣稳住太子之位,得到吕雉保护而没有被处死,韩信密谋响应陈豨造反,而萧何计谋将其骗入宫中被吕后打死,刘邦平叛回来得知韩信死了,感到非常高兴又怜悯,就问他死前说什么了没有,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史记·淮阴候传》刘邦怜悯韩信是因为他死于女人之手,而他高兴是天下再无韩信了,没有能够驾驭百万军队的战神了,刘邦丝毫没有感念韩信的攻来而感到惭愧。

再说卢绾是和刘邦同一天生的,从小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在建立汉朝之后,那些和他一起从沛县起兵功勋,就卢绾一人被封王,还被封为燕王低于匈奴,后来卢绾受到下属张胜挑唆对抗刘邦,刘邦平定陈豨之后多次招卢绾到长安,卢绾均称病不去,后来刘邦派樊哙攻打卢绾,卢绾逃到匈奴去最终客死匈奴。再说这樊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跟刘邦的关系应该其它将领中最好一个,可当刘邦病危是时候有人挑唆说,吕后与樊哙密谋在刘邦死后就派兵杀死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毫不犹疑的派陈平,周勃去军中接替樊哙,并且立即处死樊哙,好在这二人只是将樊哙囚禁起来并未立即杀害,不久刘邦病死了樊哙也就被放了,而曹参是刘肥的丞相,周勃在刘邦眼中忠厚老实可以托付重任,他们都活到了文帝时期,而其它的不是被刘邦杀了就是被吕后杀了,或者依附吕后而活下来。

再来看朱元璋,从一个衣不蔽体的放牛娃,到为了生存去当和尚,最后在好友汤和的介绍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常遇春、徐达、李文忠,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追随朱元璋一起打下,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后的第三年开始分封功臣,这些人也都得到了封赏,这其中主动被朱元璋杀死的人除了李善长受胡惟庸拖累,一家70余口人被杀,而胡惟庸是李善出一手替他起来的人,最终接替李善长的丞相职务,胡惟庸谋反李善出脱不掉干系,再者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朱元璋建国之后不受重用,只封了个三等伯爵,年俸240石粮食,后来对大明官场心灰意冷辞职回家,最终在家中病逝61岁。

常遇春死时候只有40岁大明还没有建立,汤和活到年近70,徐达、李文忠病期间都得到了朱元璋探望,徐达死朱元璋停止临朝听政,发丧时悲恸不已,而李文忠死朱元璋降低主治医生华中的爵位,其它医生被处死,可见朱元璋对他们的重视,这些都是《明史》中记载的他们死亡,不是赐药、吃烧鹅等方式死的,因胡蓝之案而受到牵连的他将领,都是建国之后手握兵权有点飘,加上朱元璋晚年猜忌心而死,且死的大多都是家里人,因此受到牵连的人多,并不是如小说杜撰一般,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因为《明史》是乾隆年间的编纂完成的,如果朱元璋真的屠杀功臣,为什么到清乾隆年间会不记载呢?可见那都是后人杜撰的,如徐达吃烧鹅而死就是出自,清朝乾隆后期文人赵翼赵翼所撰写的《廿二史札礼》中。

有此可见假如你在建国后,交出兵权隐居能不能保命,那就要看你的领导是刘邦还是朱元璋,如果是朱元璋那你在交出兵权之后,是有机会或者的活着的,因为那些因胡蓝之案而死的人,都是和谋反沾边才死,其它方面并未见他乱杀什么人,而刘邦除了谋反被杀像樊哙那样中心的人,就因为小人说和吕后勾结,要杀他的爱姬和刘如意,他不问是非曲直就要杀樊哙,可见刘邦对待任何人都是怀疑的,加上后来的吕后执政杀了不少人,因此,生活在汉初比明初要艰难,但是只要和谋反沾边,不管是你生活在汉初还是明初都不会好过,即使你已经在野也有生命危险。

若我是刘邦或朱元璋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隐居能保命吗?

首先,如果你真正是有功劳的将领,建国后能自觉交出兵权而隐居的,基本上不可能,因为这是正常人基本的心理。原因是:第一,武将并不都有张良一样文化思想、道家无为的理念、高瞻远瞩的眼光;其次,打江山时拼命、立功是为了什么?那时候人的思想并不可能说是为了大众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只可能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前途,为了荣华富贵去赌一把,因此,现在胜利了,不去争功、不居功自傲,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其次,如果你真正是功勋卓著的名将,除非是年龄已经很大,或者身体已经很糟糕,否则你这样做的话,皇帝不能理解,反而可能觉得你另有图谋,弄不好找个借口把你宰了;其次,其他将领、部下、家人都不理解,他们更不想因为你“奇怪的”行动而遭到连累,因此劝说、鼓励、哭闹、要死要活等等都在所难免,因此,为了大家、小家,你很难做到不顾一切。

第三,如果你什么功劳都没有,说这种便宜话倒是很容易的,但那基本上就是狐狸吃葡萄。

若我是刘邦或朱元璋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隐居能保命吗?

首先先问问自己能够真的舍弃开国功臣带来的荣誉和富贵吗?

若是刘邦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交出兵权并隐居能保命?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 交出兵权和过去彻底告别,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第二是刘邦和朱元璋怎么对待开国功臣。

先问答第一个问题。

古人常说“飞鸟尽,良弓藏”,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最底层达到最高层,打江山肯定不是一个人的事,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应该是论功行赏封侯拜相,好好享受一番。

这时如果是你,你真的愿意舍弃所有吗?既然要舍弃,就舍弃的彻底些,与曾经的战友不再往来,不再炫耀自己曾经的功绩,不再过问时事,安心做一个田舍翁,这样当然可以高枕无忧,完全可以保证自身安全。

如果与曾经的过往藕断丝连,有意炫耀自己的功绩,或者做着出格的事,难保有一天不会被牵连,参考李善长。

前者,皇帝也喜欢,也放心;后者,肯定会嘀咕、怀疑,毕竟没有权利但影响力还在。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刘邦和朱元璋为怎么对待功臣?

对于功臣,刘邦和朱元璋肯定不能让别人说自己卸磨杀驴、刻薄寡恩,依照功劳高低分别给予丰厚的赏赐。

刘邦按照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先后分封145位功臣。

汉初功臣,除了最早追随刘邦,后来还要不少是投降过来或者是原本地方势力加盟(如英布、彭越等人),刘邦当上皇帝后,这些人一样手握重兵,刘邦能放心吗?

刘邦所针对的都是拥兵自重能够威胁汉王朝安全的异姓王功臣,大部分安分守己的功臣(张良、萧何等)依然得到善终。

真正蒙冤的是韩信,主要也是自己自负,缺少头脑,没心思,有能力。

再看朱元璋,据《皇明开国功臣录》共有597位开国功臣,依照公侯伯子男等级论功排座。

功臣当中有不少是后来追封,除了胡惟庸、蓝玉证据确凿无疑,但受到这两人的影响、牵连(像陆仲亨等人),不少功臣也被卷入其中,所以朱元璋才不得不痛下杀手。

朱元璋出身底层,铁腕治国,对于欺男霸女,胡作非为的功臣丝毫不手软,刘邦同样是出于稳定王朝,保证后继君主顺利统治的目的,针对的也是少部分功臣,也是无奈的选择。

说刘邦和朱元璋针对部分功臣的,也不看看这部分功臣自己干了什么,能让人放心?

假如你真的能够舍弃一切荣誉或者在其位安分守己,刘邦和朱元璋自然没理由举起屠刀。

若我是刘邦或朱元璋的将领,建国后,交出兵权隐居能保命吗?

刘邦手下可以!朱元璋手下洗干净脖子等着吧!为什么这样讲呢?刘邦他至少还是个正常人,而朱元璋他已经超出了正常人这个范畴了!

先说说老朱同志吧

老朱同志,那是真狠,把一个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打到阿猫阿狗几只!这还不算完!

老朱同志,干翻了外部势力,为了对付一个宰相制度,老朱可以隐忍几十年,容许胡惟庸这鸟人,肆意撒野!直到最后闹到要造反,才彻底把胡惟庸掀翻的!

这还没完!朱老板重来就是一个暴脾气,黑心老板,这不,砍完几十万人,又死死的盯着朝堂,只要你敢犯错!

兄弟,对不住了,下辈子再见吧!傅友德如此,蓝玉如此,数10万的大明官员亦如此,哦,对了,包括那个卸甲归田的刘伯温也也如此!

再看刘邦把!

虽然总说老刘这个人不咋地!可人家做事地道啊!

只要你没心思反他,他也不会故意砍你的!

比如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卢绾,楚汉争霸,卢绾立了多少功劳?有萧何大?有张良大?

可人家刘邦就是顶着所有人反对给了卢绾一个燕王当。

当然你这会要跟我讲卢绾背叛啥的!

兄弟!那是他卢绾不地道,关老刘啥事呀!您说不是?

所以只有你活在老刘手下,乖乖交出兵权,安心做富家翁,保你没事,可老朱同志么,你不交都无所谓!先洗干净脖子,等老朱同志拿着大刀找你唠嗑就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