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蓝玉是大明开国名将,是继常遇春、徐达后,明朝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如果论战绩来说,他不次于历朝任何一位名将。蓝玉破西番,讨云南,破北元,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明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
如此骁勇悍将,却在洪武二十六年被人告发谋反,于是直接被钉到了耻辱柱上,随即蓝玉案爆发。蓝玉本人被杀,并被剥皮萱草夷三族,连带着王弼、冯胜、傅友德等大将一同被杀,总共牵连被杀者超过一万五千人。那么为何蓝玉会落得如此下场?
一、功勋太高,能力太强
自古功高盖主者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这是皇权的唯一性决定的,比如汉初的韩信、英布,刘宋的檀道济,南宋的岳飞,清朝的年羹尧等等,他们被杀的原因大致只有一个,那就是功勋太大,威信太高。
洪武二十年,蓝玉作为左副将军和主帅冯胜征讨太尉纳哈出,得知庆州有元军,蓝玉率部一马当先,冒着大雪冲入敌阵。出其不意击败敌人,杀掉元平章果来,俘虏其子,纳哈出自知敌不过明军,率部投降。
洪武二十一年,由于冯胜吃了官司关在监狱,蓝玉成为主将,蓝玉奉命再次征讨北元。明军十五万,远道而来,粮草物资很快就会供给不上,所以必须速战速决。等到了百眼井,还是没有没有找到敌人,此地离着捕鱼儿海四十里,蓝玉身为主帅,也有些犹豫。
这毕竟是他头一次作为主帅出征,如果抓不住机会,将功败垂成。定远侯王弼建议道:
“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
事实上,当时的蓝玉压力很大,明朝时候可没有什么GPS、无人机之类高端设备,敌人的位置只能通过军兵去打探。
权衡之下,蓝玉决定继续进兵,很快发现了敌营,元兵认定明军粮草无法长时间攻击,并没有做好防备。结果被明军直接击溃,大量王公贵族被俘,缴获大量战利品。蓝玉在战场之上,判断果决,反应迅速,不愧为一代骁将,捕鱼儿海之战也让蓝玉的名头到到达了顶峰,成为当时明军最优秀统帅。
反观朱元璋,对此还是很欣慰的,但出于为子孙后代考虑的目的,蓝玉不可留。这并非蓝玉做得不好,而是朱元璋早就有意杀掉蓝玉,功劳如此之大,威胁如此之高,为了防止失控,杀掉蓝玉是最好的解决对策。况且当时元朝残余势力基本清除,便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
二、蓝玉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明初武将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徐达,他功劳最大、治军严明,却总是谨言慎行,低调做人,其目的便是明哲保身。所以在朱元璋手中,并没有徐达的把柄,徐达才得以善终。反观蓝玉,正好相反,居功自傲是蓝玉的一贯表现,还经常搞出些小动作,惹怒朱元璋。
朱元璋这个人城府极深,疑心也极重,如果让朱元璋惦记上了,那必死无疑。洪武二十年,在纳哈出投降那次,蓝玉就暴露出了狂傲的一面。纳哈出已经率兵准备投降,酒宴之上,蓝玉脱下战袍要纳哈出穿上,其实一般来讲也没有什么。但纳哈出坚持不穿,于是僵持之下,蓝玉怒了,纳哈出也怒了,差点动武解决。
好在冯胜及时掌控了大局,这才没惹出什么大的事端。随着蓝玉权力的增大,他的胃口和欲望也越来越大,做事也愈加放肆。一次,蓝玉北伐归来,到达喜峰关,由于开门的官兵晚了那么一会儿,蓝玉便命军兵毁坏城门直接进城,这事情可大可小,传到朱元璋耳中也是令其怒不可遏。
史料记载:
“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佔东昌民田。”
此外,蓝玉还豢养了大量打手、恶奴,经常欺负百姓,侵占他人田产,这也就是人品问题,虽然蓝玉战功卓著,但品行方面的确差了一些。西征回来之后,蓝玉官拜太子太傅,已经位极人臣,但蓝玉仍不满足,对外人道:
“我不堪太师耶!”
朱元璋对蓝玉的所作所为,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为何蓝玉做了这么多违法乱纪的事,还没受到朱元璋的惩处?事实上,朱元璋是想让蓝玉来辅佐太子,毕竟蓝玉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况且蓝玉对太子朱标也极为拥护,还是太子妃的舅舅,所以朱元璋当时并不想杀蓝玉。
三、太子朱标去世
太子朱标仁慈宽厚,而且拥有长者之风,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朱元璋对朱标也是寄予厚望,费尽心思全心全意地培养。
史料记载:
“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陕西视察,回来就得了重病,不久之后就去世了,朱元璋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痛哭不止,随后朱元璋的性情变得更加暴虐残酷。
为了朱标和政权稳固,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此时的蓝玉就显得多余了。一方面蓝玉太过强势,兵权在握,朱允炆比较年轻,经验严重不足,朱元璋担心朱允炆无法驾驭蓝玉,另一方面,蓝玉也的确太过嚣张跋扈,多有不法举动。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况且蓝玉还有大量的把柄,随便找个由头就足够杀头的,最后给蓝玉定的罪名是谋反。谋反罪名简单直接,也是朱元璋的常用手段,效率高执行快。虽说蓝玉的品行不端,但说他谋反就太牵强了,太子是蓝玉的根基,根基都没有,只有脑子进水才会选择造反。
假如蓝玉能偃旗息鼓,知道急流勇退、低调做人,及时退出权力的漩涡,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他做人太过狂妄,经常触及朱元璋的底线,所以是必死无疑。
如果说蓝玉是活该,那冯胜、傅友德等大将就是冤沉海底,大量文臣武将牵连被杀,朱元璋这么做的理由也很充分,为了皇孙的天下着想。
蓝玉被杀主要源于太子的死,也可以说太子就是蓝玉的护身符,如今太子没了,蓝玉也就被朱元璋随手抛弃。
而蓝玉本人被扒皮填草,还被挂在了城墙楼子上,足可见朱元璋的狠。蓝玉南征北战,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让人唏嘘。
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蓝玉的悲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朱元璋政治计划破产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功臣被杀都能用“兔死狗烹”来概括,蓝玉更不属于这种!
不作死就不会死蓝玉在大明的地位不用怀疑,至朱元璋起兵早年就从军效力,可以说是常遇春一手带起来的骨干将领。而后跟随傅友德、冯胜、徐达这种一流名将南征北战,每战必做先锋,不仅受到这些名将的认可,更在军中树立了威望。而在捕鱼儿海的一战中,更是立下了创世之功,被朱元璋称作是堪比卫青、李靖,随后便封为凉国公。
蓝玉在开国名将尚在的时候还能低调做人,毕竟在军中还是老一辈将军的天下,但随着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去世,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病亡,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亡,中山王徐达洪武十八年病亡,军中的老资历们死的死,病的病,大明军务虽有冯胜、傅友德这种元老撑场面,但重担已经落到了蓝玉、沐英这一代将领头上。洪武二十年的北伐中,冯胜被朱元璋猜忌随后治罪,因此蓝玉捡了个大将军封号,并获得“总管军事”的大权。
随着朱元璋的倚重,蓝玉也日渐骄横起来,蓄养庄奴、广收义子、强占民田、责骂御史,这些都是在触碰朱元璋的底线。在其北伐之时,强奸元室嫔妃致使元妃不堪羞辱的自杀,朱元璋才将其梁国公的欲封之号改为了凉国公,朱元璋的这个行为意在敲打一下蓝玉,毕竟年轻气盛的蓝玉还是大明的人才,多加敲打应该会有所收敛,但事实上蓝玉并没有迷途知返。喜峰关前,蓝玉再次干了一件浑事,面对守关官吏的“怠慢”,蓝玉直接攻打了进去,这件事往轻了说是蓝玉脾气不好,往重了说完全可以认为蓝玉是造反的行为。
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明太祖实录》傅友德是洪武二十四年获封的太子太师,冯胜是洪武二十五年获封的太子太师,而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的时候却口出狂言,对于这个太傅的封号并不满意,认为自己功劳应在傅友德和冯胜之上,理应获得同样的太师封号。按理说这种牢骚自己给亲信唠叨两句就完了,但此言却被记载下来,也确实是作死。
“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而草昧之时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渐密,固事势使然……亮祖以下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明史》其实我比较赞同《明史》中对于蓝玉惹祸上身的看法,一个国家从建立走向正轨的时候,法制是越来越完善和严苛的,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强烈要求官员守法的皇帝,蓝玉做的一些事不但破坏了法制,而且给国家实行法制推广树立了不良标杆,即使蓝玉才能再高,也不应该藐视君王制定的游戏规则。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道路上,明则保身,夹着尾巴做人才是普遍的行为,而蓝玉算是顶风作案,不断挑战君王的底线,实属自取灭亡。
朱元璋的政治规划朱标应该是朱元璋坚定不移的继承人,朱元璋也为朱标请了最好的老师宋濂加以教导。朱元璋在外征战时,令朱标监国,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这样的监国体系里,明摆着就是培养储君;二十多岁的朱标就被朱元璋下令“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而朱标不仅有治政之才,更是一位仁君,特别是与其父亲对比之下,宽仁忠厚就成了朱标的代名词,其主张推行的“宽通平易之政”也在文武群臣中赢得好评,储君仁明,群臣臣服,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计划进行着。
“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祀灶文》朱元璋最后要做的就是给朱标留下一批将才,一是为了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二则是按照朱元璋自撰的《祀灶文》来看,还有迁都关中的意图,这个关中也就是长安了,毕竟朱元璋是个汉唐迷。迁都关中之地就更需要一批武人班底来守住国门了,那么洪武后期与朱标关系甚好的蓝玉就成了首选。蓝玉有能力驱除鞑虏千百里,就有能力以关中为根基继续北伐,当然也有能力防御北京的燕王,这就是后话了。
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元璋的政治计划算是全盘破产,朱标死后留下庸弱的皇孙幼朱允文,朱元璋也就不可能再留下这一套武人集团的班底了。理由很简单,朱标能镇的住蓝玉,朱允文恐怕就难镇住了,此时的朱元璋不再追求开疆扩土,只求孙子能够平稳接班,所以这个政治计划的破产才是蓝玉必死的原因。
蓝玉案的始末既然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蓝玉案就必须制定一条合理的逻辑来达到预订效果。
- 作案动机
第一个动机就是前面所说的“不乐居宋、颖两公下”。当所有人都在避祸的时候,蓝玉却逆流而上的暴露野心,傅友德和冯胜是何等人物,开国六公爵中,傅友德被朱元璋赞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而冯胜则被赞为“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蓝玉功劳是大,但论资历和对大明的贡献,叫板两位元老尚且不够,这里只能说明蓝玉对于朱元璋给的封赏并不满意,这也就是狼子野心的象征,那么当皇帝给不了你想要的,那么你只有反了。
第二个动机就是记录在《逆臣录》里蓝玉说的那句“上疑我矣”,因为蓝玉的嚣张跋扈,朱元璋多次否定了蓝玉的提议,因此蓝玉心里觉得朱元璋对其产生了疑心,毕竟朱元璋杀过诸多功臣皆出于怀疑之心,这就会引起蓝玉的担心与害怕,既然被君主怀疑,那就是有理也说不清的事,不如反了,变被动为主动。
“然则靖宁之通胡,因蒙镇抚而发,凉国之谋逆,又因靖宁而成,以此知蓝党者,即胡党之流祸也。”——《逆臣录》第三个动机就是蓝玉的姻亲靖宁侯叶异被朱元璋杀于胡惟庸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蓝玉姻亲被怀疑串通胡惟庸而遭诛杀,是蓝玉最忌惮的地方,蓝玉还对军中人说过“前日靖宁侯为事,必是他招内有我名字”,这也是蓝玉认为朱元璋怀疑他的另一个理由,疑由心生,祸已难避,不如就反了。
- 作案条件
首先,蓝玉身为总兵,手握兵权,军中多年的摸爬滚打,培养和提拔了诸多府军诸卫头目亲信,具备造反的基础条件;其次,朱元璋“病缠身”,太子亡太孙幼,造反具备良好的时机。从这两个条件上看,蓝玉确实有机会作案,但根据《逆臣录》和《明史》有关记载看来,蓝玉造反被“坐实”的证据真就没有,皆是以条件和动机就来断定蓝玉造反显得牵强。
但蓝玉自身的言行适当,加之朱元璋的政治计划破产,他的存在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了,反而是对朱允文接班后的巨大威胁,既然朱元璋认定了蓝玉有谋逆之心,那么为朱允文扫去政治阻力就是势在必行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杀死蓝玉,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蓝玉党羽涉及一万五千余人被一锅端,成为洪武四大案之一,史称“蓝玉案”。
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蓝玉的死因不是谋反,而是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
本来吧,历史上的封建皇帝在开国以后清算功臣并不算什么稀奇事儿,因为历朝历代都有骄兵悍将,但要像明太祖朱元璋这样株连甚广、手段血腥的还是少数,比如人家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对待功臣武将就比较宽厚。
明朝的开国大将蓝玉死相极其凄惨,不仅被朱元璋下令剥皮实草,而且还被诛灭了三族。到了200多年后的明朝末年时,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攻占成都府。义军从成都府搜出了一张人皮,据说这就是当年的明朝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的人皮。因为明朝的首任蜀王朱椿就是蓝玉的女婿。
提起来蓝玉,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这个人,但提起来明朝初年那场惊天动地的“捕鱼儿海大捷”,很多人可能就知道了。
不错,蓝玉就是明军取得“捕鱼儿海大捷”的主帅。此战不仅一举击溃了北元的最后残余力量,而且还俘虏众多的蒙古妃嫔、贵族与车马器物,被称为蒙古版的“靖康之难”,同时也暂时为明朝边境扫清了蒙古的威胁。
可以说,蓝玉一生作战骁勇,功劳尤大,深受朱元璋的信赖。但他居功自傲,结党营私,不仅中饱私囊,而且私享蒙古王妃,这就埋下了后来家破人亡的隐患。
明太祖晚年已深感统治危机,于是开始加强集权,具体的做法就是清理结党营私、权利过大的勋贵武将集团。在蓝玉案发生之前,已经有许多明朝开国武将被朱元璋借口诛杀,而蓝玉后来也没能逃脱。
洪武25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下令彻查此事,结果牵扯出大量权贵。朱元璋深感蓝玉功高震主,于是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判其千刀万剐、碎尸处理,并抄其家,灭其三族。也就是说,蓝玉的直接死因是卷入了谋反罪中,但如果他真的有心要谋反,不可能不会提前举兵,因此蓝玉案最大的真相可能是朱元璋清算功臣的借口。
据统计,因此案被杀者多达15000多人,就连傅友德、冯胜等老将也未能逃脱。此案牵连之广,杀人之多,实属罕见,因此列为洪武四大案之一。
朱元璋在给蓝玉坐实了谋逆之罪后,又念及蓝玉的女儿嫁给了蜀王朱椿,所以将碎剐之刑改成了剥皮。因为在他看来,“保留全尸”也算是一种宽大处理,殊不知依然血腥至极。
就这样,戎马一生的大将蓝玉落得个被刽子手剥皮的下场。事后,朱元璋还特地把这张人皮送到了成都府给蜀王朱椿夫妇。直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时,这张人皮才重见天日。(明初四大案之“蓝玉案”)
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蓝玉落到被剥皮揎草的境地,虽然朱元璋是残忍了一些,当很大因素都是他咎由自取。
由于蓝玉在扫荡蒙元残部时,于扑鱼儿海捣毁蒙元王廷大胜,原本朱元璋待他不薄,他却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大怒,赶走了御史。
在扑鱼儿海大胜后,他俘虏了蒙元的王妃、公主等五十九人,在返程路上奸淫了王妃、公主等,导致蒙元王妃自杀,他将公主等部分女眷据为家妓,没有上报。
另外,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因半夜难以辨识,为安全计,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这种行为与叛乱无异,已经让朱元璋心中有了疑忌。
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朱元璋多次责备他,他却不以为意。他西征回朝,朱元璋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朱元璋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必须杀他的四大理由:
一、蓝玉当时身为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有造反之实力;
二、当时朱元璋已身患重病,《逆臣录》中好些人的供词均提到太祖“病缠身”,太子刚去逝不久,太孙允炆年纪尚小,这些都为蓝玉谋反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三、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之士,“征南征北”的,许多府军诸卫的头目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
四、靖宁侯叶升是蓝玉的姻亲,被朱元璋所杀,使蓝玉也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总之,不作就不会死,千古之下,名将如卫青,无论多大功劳,知道自己的本分,也知所进退者,才是明智的人。蓝玉所遇,本为暴烈之君,还敢居功自傲,独断专行,实在是自作孽不可活也。可怜一世英雄,落得个剥皮揎草的凄惨下场,可谓是警钟长鸣。
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蓝玉是明初威震天下的名将,然而最终却落得个“剥皮揎草”的下场。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蓝玉性格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第二则是朱元璋的政治规划破产。
蓝玉自身的缺陷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太子朱标的舅岳父,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蓝玉一直在常遇春帐下效力。洪武初年,蓝玉逐渐崭露头角,到了洪武中期以后,老一辈的武将逐渐凋零,蓝玉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巅峰时期。
公元1388年,蓝玉率15万大军出大宁进攻北元,在捕鱼儿海俘获北元宗室120人、职官3000人、男女口7万以上,各种军需物资更是不计其数。此战之后,蓝玉顺利摧毁北元,朱元璋也把他比作了卫青、李靖一样的英雄。
但很快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蓝玉开始恃功自傲。北征回来的时候,蓝玉在晚上抵达了长城喜峰关,由于守关将领没有及时开门,蓝玉竟然下令随行士兵攻打关口。这些士兵听到蓝玉的命令后果断对大明边关进行攻击,士兵的这一反应实际上已经把蓝玉推向了深渊。
要知道,明初军制为卫所制度,这些兵马不属于蓝玉,而是隶属于兵部,只有外出征战时才归将领调遣。如今蓝玉命令士兵攻打本国边关,士兵竟然如此听令,可见这些兵马大有成为“蓝家军”的态势。
朱元璋听到此事之后也产生了疑虑,于是将本来想封给蓝玉的“梁国公”改封为了“凉国公”,以此敲打敲打他,希望蓝玉可以知错就改。
很可惜,蓝玉不但知错不改,而且还变本加厉。不但强暴故元王妃,而且还非法侵占民田,御史查问此事时,蓝玉竟然派人将其赶走。最让朱元璋不高兴的是蓝玉收养了很多干儿子。而且他还越过朝廷,私自安排了一些人进入军队任职。
朱元璋的政治规划朱元璋早年贫困异常,夺取江山后最不喜欢三类人,第一、恃功自傲的人,第二、贪污腐败的人,第三、忤逆谋反的人。
仔细想一想,蓝玉可以说满足了以上的所有条件。不过朱元璋却选择了容忍,原因在于朱元璋心慕汉、唐盛世,希望大明也可以开疆拓土、走向辉煌,所以想把蓝玉留给朱标。
当时的蓝玉虽然骄横,但由于和朱标的亲属关系,以及朱标的威望,蓝玉对朱标也算忠心耿耿。《明史》曾记载蓝玉向朱标密告朱棣有不臣之心,以此可见两人的亲密程度。
本来事情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蓝玉很可能会顺利活下来,但意外发生了。公元1392年,朱标突然去世了,朱元璋安排的一切的政治规划宣布破产。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当时的朱允炆没有任何执政经验,更悲剧的是,朱允炆还不是蓝玉外甥女的儿子,而是朱标侧妃吕氏的儿子。种种的一切都在提醒朱元璋,朱允炆根本驾驭不了蓝玉这名骄兵悍将,自己应该乘活着的时候把他给除掉。
蓝玉案爆发公元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蓝玉谋反,此时距离朱标去世不足一年。
关于蓝玉谋反的证据有两点。第一、蓝玉嫌弃自己官小,对朱元璋颇有怨言。
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第二、蓝玉曾经向朱元璋奏请过一些事情,但朱元璋却不置可否。蓝玉发表感慨说:“上疑我矣”。
很多人说朱元璋杀蓝玉证据不足,但到了这一步,所有的证据罪名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两点;
- 蓝玉有谋反的实力,手下还有一群唯命是从的骄兵悍将,并且他本人也有一颗桀骜不驯的内心。
- 朱元璋已经疾病缠身,皇太孙朱允炆威信不足。
在无法侦辩蓝玉忠心的情况下,除掉他是最简单,也是有效的方法。最终一万五千颗人口落地时也证明了朱元璋的做法。
蓝玉人皮朱元璋下令处死蓝玉时,本来准备将蓝玉凌迟处死,但念及双方为儿女亲家,所以选择了将蓝玉剥皮揎草。
蓝玉被剥皮后,朱元璋下令将蓝玉的人皮进行全国巡回展览,最终送到了女婿蜀王朱椿的府上。
关于蓝玉的人皮结局有两种传闻,有明确记载的是被朱椿厚葬了。另一种传闻则是挂在了成都的府衙之上,一直保存到了明末张献忠攻破成都时才消失。
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提到剥人皮,朱元璋算得上是古今中外第一人,他喜欢把贪官污吏剥了人皮后填充稻草,做成人皮标本,用以震慑官员,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个别倒霉的开国功臣也有被朱元璋剥了人皮的,蓝玉很不幸地成为第一个。蓝玉的发迹之路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但这次所封功臣都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劳苦功高的那一批,比如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等,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早年在军中追随常遇春作战,远未达到开国功臣的级别,因资历、战功浅,并不在其中。
常遇春死后,蓝玉开始配合徐达、傅友德、沐英等名将作战,逐渐展现出自己的统帅才能,并不断积累战功,终于在洪武十二年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
此后,蓝玉作为副帅,先后参与征讨云南、追击北元等军事行动,因为作战英勇,战功显赫,不断加官进爵,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已经官拜“大将军”,“总管军事”。朱元璋还和蓝玉成了儿女亲家,让自己的儿子蜀王朱椿纳了蓝玉的女儿为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统兵深入大漠,追击北元至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端了北元的老巢,彻底击溃了北元势力,俘获人畜无数。朱元璋闻讯大喜,将蓝玉比作汉之名将卫青、唐之名将李靖,并封为凉国公,蓝玉一跃成为地位显赫的公爵。
蓝玉的悲剧结局晋升公爵的蓝玉达到了人生巅峰,但盛极必衰,蓝玉又很快从巅峰上开始滑落。
朱元璋之所以重用蓝玉,很大程度是为了分割以徐达为代表的开国武将群体之权,蓝玉的战绩确实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但他的情商似乎略低了一些,并未完全领会朱元璋的用心。在与皇帝结为亲家并晋升公爵后,蓝玉一时风头无两,也逐渐开始膨胀。
蓝玉是军人出身,不懂君臣之道,性格比较张扬,权势日盛下,便开始得意忘形,干下了一桩桩糊涂事,甚至敢对朱元璋也敢出言不逊,公然发泄不满。
有一次出征返回时,蓝玉率军抵达长城喜峰关,因为恰逢夜间,守关官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十分恼火,竟然下令破门而入,这一举动极大破坏了军纪,引起朱元璋不满。而蓝玉过于强势的表现也引发同僚的忌恨,不少人在朱元璋面前告蓝玉的状,说他曾强幸北元妃子,导致对方羞愧自杀,尽管朱元璋并未因此处分蓝玉,但还是进行了口头批评。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本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蓝玉的过失,便把梁改为凉,规格上稍微降了一下,以示惩戒,未料蓝玉不思悔改,反而公然表示不满。再后来,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竟然还认为自己官职太低,以自己的战功,足以官拜太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蓝玉的情商终于换来了他的悲剧结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将蓝玉下狱,很快挖出了蓝玉及其同党,一大堆侯爵和高官权贵。
这种谋逆大罪自然罪无可赦,朱元璋下令将蓝玉“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借机大肆株连,凡和蓝玉有所勾连者,全被扣上蓝玉一党的帽子,仅被杀者就有1.5万人。
蓝玉的人皮下落蓝玉被“剥皮实草”后,朱元璋还不解恨,他下令把蓝玉的人皮标本在全国进行巡回展出,挂到各地衙门口示众,目的就是为了警示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对皇帝不忠诚不老实甚至谋逆造反者就是这种下场,你们都乖乖听话,做朕的忠臣顺民!
当蓝玉的人皮标本巡回展出到四川成都时,治理四川的正是蜀王朱椿,他的妻子则是蓝玉之女。朱椿考虑到妻子的感受,觉得这样展出老丈人的标本太过残忍,便向父皇上书请求停止这种不太人道的行为,朱元璋考虑后便同意了。
自此之后,蓝玉的人皮标本便消失无踪,下落无人知晓。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率军攻破成都蜀王府。在查抄王府财产时,军士们发现了一张奇特的人皮标本,原来蓝玉的人皮标本被蜀王朱椿收藏起来,并代代相传,一直流传了数百年,看来当时的人皮防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不幸的是,这张人皮落到了张献忠手中,张献忠痛恨明朝,当然不会对蓝玉有任何好感,下令一把火烧了这张人皮,一代名将蓝玉终于落得灰飞烟灭的现场。不得不说,蓝玉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多少也是他咎由自取。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