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甚至不得不弄出太监势力予以对抗

开国之君大多强悍无比、气场十足,很难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经历千难万险,开创了庞大的明帝国,并且得位最正,他驱逐了腐朽、污浊、暴虐的元王朝,为万民敬仰。

朱棣得位不正,但朱棣即位是通他自己的努力达成的,这和开国之君类似。况且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础下,让明王朝变得更加强盛,永乐盛世就是证明。

正所谓中央集权才是君主的第一要务,只有牢牢地掌控权力,才能实施野心和抱负,才能保持长治久安。

朱元璋权力欲极强,他不仅废除了宰相,还杀掉了大量官员,为的就是让权力最大化。所以在朱元璋强大气场下,文臣是不敢造次的,而且朱元璋精力充沛,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文臣来分割他的权力。

朱元璋设置了大学士,也就是内阁的雏形,但这些大学士只是朱元璋的顾问,没有丝毫权力。朱棣即位后才设置了内阁,并令解缙担任了永年年间的第一位内阁首辅,此时朱棣还是牢牢掌握着绝对控制权,内阁作用很小。

朱棣经常御驾亲征,朝中需要有人帮助其行使部分权力,所以内阁的权力也在慢慢提升。伴随着皇帝更替,内阁权力变得越来越大,正德帝去世后,首辅杨廷和负责选择继任者,从而确定了嘉靖的皇位,万历年间,张居正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发布政令,皇帝对其言听计从。那么为何朱棣之后的皇帝们经常受到为官集团的制约?

一、开国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区别

打工相对容易,而创业非常难,开国之君就好比道路的修建者,而之后的皇帝们只需要按照前人的道路继续走,这相对会容易很多。朱允炆就是位守成之君,他没有经历过战火和厮杀,身上也缺乏气场和决断,威信较低,于是这就给了朱棣机会。

朱允炆盲目信任齐泰、黄子澄,不论是削藩还是出兵,齐泰、黄子澄的决策一错再错,而朱允炆却起不到一丝积极作用。削藩直接逼反了朱棣,给了朱棣靖难的理由,出征换成了李景隆,又给了朱棣取胜的机会,就好像朱允炆一直在给朱棣做嫁衣。

朱棣虽然并非开国功臣,但他却在之后的战火中磨练自身,成为当时最优秀将领。朱元璋布衣出身,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眼中不揉一点沙子,对战局判断极为准确。这些素质都是守成之君不具备的。

史料记载:

“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

朱棣攻下南京后,杀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株连家族,建文旧臣中,凡是反对朱棣的几乎都被杀了。如此情形哪里还有文官什么事,哪个还敢来挑战皇权,这不是找死。

朱棣以他的暴戾压服了所有人,而事实上,朱棣也姓朱,他本身也有继承权,恩威并施之下,天下也很快安定了下来。气场这东西很难讲清楚,但在朱棣、朱元璋上能明显地显露出来,其中的表现应该是强势、威慑、自信和果决。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也造就了不同的皇帝,这大致就是开国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区别所在。

二、土木之变

朱元璋在立国之初还是很重视武将的,开国封爵的大多数是武将,毕竟打仗是要靠武将的,况且在开国之处战争仍在继续,只有安定的时候才需要大量文臣。

朱元璋设置了五军都督府,是最高军事机构,调兵遣将的命令都要从五军都督府发出,权力很大。正统十四年,瓦剌也先侵扰明朝边境,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率兵亲征。在王振的错误指挥下,明军在土木堡和敌人遭遇,明军伤亡惨重,朱祁镇本人也被也先俘虏。

史料记载:

“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

朱祁镇这次亲征带上了大量朝廷文武官员,倒霉的是这些官员也跟着军兵一起被敌人埋葬。这造成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官员断层,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这些高官被杀,朝廷只得启用大量文官。

造成的问题就是权力平衡被打破,于谦之所以能成为军队一号统领,一定程度是因为大量官员被杀。加之时局危机万分,于谦的权力也变得空前的大,所有兵力调动、物资配给全部由于谦一人做主。

在北京保卫战结束后,于谦的这些政策被保留了下来,比如京城的团营部队,于是乎文官的权力增大,武将被进一步削弱,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大多收回了兵部。土木之变虽然让明军损失了十万士兵,却给了文官们强大自身的机会。

三、皇帝的不作为和行政需要

朱元璋是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没日没夜地工作,也没有太多兴趣爱好,这在旁人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随着和平时间的增长,明朝的皇帝们也变得越来越懒,甚至出现了不上朝的现象,比如嘉靖和万历。

海瑞那篇举世闻名的《治安疏》就有“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等记载。可见嘉靖这皇帝做得不太称职,大兴土木花销无度,这些皇帝们难免会有,最令人诟病的便是二十年不上朝,并且长年修道炼丹,耽误了很多政务。

嘉靖帝和万历皇帝还是有所区别,嘉靖皇帝多少还会处理政务,而万历皇帝是常年不出宫门,除了特大事项其他一概不管。权力是个好东西,谁都想要,既然皇帝对权力有所放松,那么文官就会顺杆往上爬,严嵩、徐阶等权臣就是这样出现的。

不靠谱的皇帝很多,但朝廷也要继续运转,那么大家就选出个代理人,也相当于总经理,帮助皇帝来处理政务,伴随的皇帝们越来越懒,内阁的权力就越来越大,直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到达顶峰。

如果明朝的皇帝人人都像朱元璋,那么是文官集团会被永远压制下去。但人和人不同,很多皇帝是来享受生活的,不喜欢恪尽职守,于是文官崛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来同皇权抗衡。

在明代中后期,皇帝已经不是主角,内阁才是舞台的一号人物,也正是他们的存在,大明王朝才变得光彩夺目。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除了个人年龄和能力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国皇帝基本上是靠一己之力打下和夺来天下的,因此,他的地位和权利任何人不容置喙和染指。而治世皇帝则不然,由于兄弟众多、竞争激烈的原因,要想登上大宝,必须在后宫或太监或大臣中寻找帮手,甚至结盟,如此上台后就必然牵扯利益分配问题,其权利被瓜分、受制约是正常现象,不被架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第二、政治上采取内外服制度,即京畿与封地相互倚重,组织架构采用内臣外臣设计,即太监、侍中等近臣与外廷大臣相互制约,这样的政治制度和权利架构,周朝就开始了,这两副挑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皇帝被一方制约的问题。明熹宗朱由校,为了不受朝廷大臣制约,能抽出空来做木匠,同时还能说了算,硬生生捧了个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一己之力就可抗衡以东林党为首的外臣。

出自皇宫内院妇人之手的治世皇帝,不管哪朝哪代,只要不是天资特别聪颖的天才,只要继位有蹉跎,行政必然受制约,这是做皇帝的代价也是宿命。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以我之见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天子,身经百战,其手下都是功勋卓著的武将,文臣也多多少少经历过战争,因而朱元璋和朱棣手下的人脾性还是相近的,文臣掌控局势是明朝土木堡之变以后的事

朱元璋 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安徽风阳人,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建立明朝,同年北伐元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统治。

朱棣 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 ,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南京,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曾多次派郑和下西洋,政治上设置内阁,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命人编纂《永乐大典》。

从生平事迹进行分析

朱元璋通过南征北战夺取天下,以及朱棣通过靖难之役,都是马上天子,在决策方面完全都是自己一个人决断,性格上也属于雷厉风行,不受底下人约束

从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朱元璋和朱棣都曾留下大量开国勋贵武将集团和靖难功臣,这些人在朝堂上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可以制衡那些通过科举进入中枢的文官,此时,这些文官也未形成集团,但随着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役,大量勋贵集团被瓦剌杀死,朝堂之上只剩文官势力了

总结 所以朱元璋和朱棣办事顺利,不受内阁干涉,而英宗之后处处受到限制,明代政治发生了逆转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明朝尚武的皇帝其实也就4个,分别为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厚照。其中朱瞻基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之辈、朱厚照是土木堡以后,唯一一个懂军事的。


亲自带兵上阵的有5个,除了以上4个,还有一个朱祁镇,虽然他不懂军事,最终酿成大败,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军事进攻态势,但是人家的确是亲征啊。

真正不受文官制约的,也不需要通过太监来也制约文官的,只有3个人。分别为朱元璋、朱棣和朱厚熜。


朱元璋和朱棣是马上天子,在他们的时代,文官势力相当弱小。甚至文官成为明朝政局一个影响深远的势力,还得拜这两位皇帝所赐。

首先,朱元璋如果不废除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他就不需要文官大学士这类秘书班子。


其次,
朱棣这辈子靖难之役,完成了不可能的逆袭之后,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过够了马上天子的瘾,但实际治国却丢给了文官集团,以至于最后选嫡也不得不向文官集团实质性妥协。

再次,朱高炽即位后,彻底调整了内阁班子,给予了巨大的品级地位和权力,让他们彻底凌驾于六部之上。原来的皇帝只要对付丞相一个人,后来的生于深宫的皇帝,面对的却是一个巨大而复杂,有的自己利益运作和不受皇权干预的晋升体制的文官集团。

最后,在朱棣死后20年后,之前朱元璋和朱棣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武将勋贵集团,被朱祁镇同学彻底报销于土木堡,文官集团就逐步失去了制约。

好在当年和文官集团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另一个特殊阶层,那就是太监,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关键作用。后来朱瞻基教他们读书,绝对不是因为好玩。

真正厉害的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位权谋手段近乎达到明朝巅峰的人精皇帝,那真可谓“云在青天,水在瓶”。

朱厚熜刚进紫禁城,就让玩了一辈子鹰的杨廷和,被鹰啄了眼睛。靠一己之力,利用文官集团自己的武器“礼仪”,将整个文官集团打败,并且让他们实现了大分裂,并且将整个文官集团踩在了自己脚下,成为自己的傀儡。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朱元璋,朱棣时期都是功勋集团实力大于文官集团的时期,且我呢管集团尚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力量。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而朱棣也是明朝朱元璋只有的篡位皇帝,首先在他们那个时代,刚刚经历过元朝,可以说是百废俱兴,一切都是要推到重来的,因此,文官集团一开始基本上没有掌握话语权。

而且这个时代,距离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也没过多久,一大批的功勋都还没有死,他们同皇权才是真正掌握力量的一部分人,于是后来的朱元璋考虑到这些人力量太强了,于是才有了分封各路藩王前往全国各地镇守,目的就是为了镇压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功勋武将。

在地方上,有朱元璋的儿子们在帮他镇守,但是在中央皇权就需要一个权力的延伸了,这个时候的文官集团才开始上台,才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尽管正在形成,可是由于时间尚短,所以力量不是很大,皇帝凭借个人的权威是可以压服他们的。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功勋没落,皇权遭到文官集团的挤压,于是皇帝开始任用宦官来帮助皇帝夺权,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可控的,但是由于“笔杆子”写史书的都是文官,所以宦官基本上被看成是昏君的标配。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朱元璋和朱棣是一言九鼎,和他两位皇帝政治能力有关,朱元璋是明太祖,开国皇帝,政治、军事能力肯定是出类拔萃的。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显赫,他在位期间,是明朝国力最强盛,地域最广大时期。似乎明朝皇帝当中朱元璋和朱棣两个人最有作为。这两个皇帝,权利欲很强,把权利牢牢掌控着。两个人都属于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有了经验,形成了威信,也得到了大臣们信服,提出的建议也比较合理可行,所以存在不受文官集团制约的现象。

后来明朝皇帝受文官集团一定程度制约,主要是新继位的皇帝没有什么政绩可言,从政经验也没有,大多数是天生贵种,直接坐到九五之尊。明王朝机构运行机制比较完善,内阁制和各部等有一套职责,明朝皇帝有的建议不合理,受到文官集团制约也是正常现象。

明朝文官集团一定程度掣肘制约了皇权,太监宦官势力也不可小歔,但是,中国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最终还是皇权至上,万历帝不顾权臣张居正生前改革的卓越贡献,死后还进行了清算。崇祯在位杀死多少位将军、大臣。这个王朝还能运转,没有灭亡的迹象,皇权还是金口玉牙,文官集团制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封建社会国家治理就是皇帝和文武百官及宦官太监控制制约合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