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登基后,在位第一年削掉五位藩王,为何如此着急削藩?

朱允炆登基后,在位第一年削掉五位藩王,为何如此着急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皇孙朱允炆即位,新皇即位后有很多事要处理,要给太祖服丧、大赦天下、遴选官员等等。到了八月,朱允炆就开始着手削藩,距离登基只有两三个月。

史料记载:

“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

周王朱橚被废为老百姓,发配云南。削藩是新皇帝总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守成之君,难免会碰到藩王拥兵自重等问题,那么朱允炆为何如此急于削藩?

一、即位前朱允炆已经预感到了威胁

朱标去世后,诸王蠢蠢欲动,为了安定诸王,为了亲爱的太子,也为尽快安定局势,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年龄尚小,经验不足能力欠缺,所以诸王对朱允炆除了忌恨就是不屑一顾。

朱棣在诸王中军功最高、资历也老,同样渴求着皇位。一次,朱棣在宫中碰到朱允炆一人独行,便走上前去挑衅道:

“不意儿乃有如此!”

没有想到你也有今天,并且很有可能朱棣是拍着肩膀给朱允炆说的。

倒霉的是朱元璋看到了此事,朱棣对未来皇帝如此不敬,这可是惹怒了朱元璋,就在危机关头,朱允炆急忙插了句话:

“臣叔父爱臣故耳!”

意思是我们叔侄关系很好,才这样的。朱棣转危为安,而叔侄的感情也变得十分微妙,朱棣的野心昭然若揭,朱允炆也愈加堤防藩王的不法行为。

朱棣的举动不是个例,史料中也曾提及:

“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

此时朱元璋还在位,各种不法迹象已经显示出来,一方面是由于对朱允炆的不屑,另一方面是对朱元璋的不满。

例如齐王朱榑“然性凶暴,多行不法”,藩王们都想要那个皇位,从朱允炆的所见所闻中,早已感到了威胁之意。朱允炆在继位之前也曾问过太常卿黄子澄:

“诸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

在很早之前朱允炆就在考虑藩王问题,只不过他并没有想好解决办法。即位后天下太平,最大的威胁不是蒙古人,而是藩王,于是为了江山安全,他必须尽快削藩。

二、幕僚建议

朱允炆有意削藩,但作为皇帝也需要大臣们的支持,并需要有人为其出谋划策,如果大臣们大多反对削藩,这削藩的命令也可能会大打折扣。

黄子澄支持削藩,并曾对朱允炆说过:

“藩王的军队只能自保,如果事情有变,皇帝出大军讨伐,他们谁能抵挡的住呢?”

这话跟没说有什么区别,藩王造反,朝廷当然还要出兵,但黄子澄并不了解军事,大多纸上谈兵。

黄子澄之前是就是东宫伴读,在削藩和靖难之役中的很多决策来自黄子澄,换言之,黄子澄的建议对朱允炆很重要。齐泰是另一位建文重臣,朱允炆即位后升任兵部尚书,齐泰同样支持削藩,只是他建议先从朱棣下手。而黄子澄想从其他诸王下手,最终定好的是先削掉其他藩王,再解决燕王朱棣。

有诸位重臣的支持,朱允炆也坚定了削藩的决心,言出必行,恰巧当时有人举报周王朱橚有异谋,便令李景隆前去捉拿,削藩行动就此开始。

三、朱元璋自废武功,建文帝坐卧不安

朱元璋为了子孙安全,杀掉了大量领兵的武将,得以善终的并不多,到建文初年,能打的武将也所剩无几。

洪武二十五年,西平侯沐英因病去世,沐英是朱元璋义子,关系亲近,得以善终。洪武二十八年,中山侯汤和因病去世,也是自然死亡。能打的将领只剩下郭英、耿炳文,两位老将征战一生,郭英全身七十余处创伤,耿炳文同样六十五岁高龄,如此阵容早已和明初相去甚远。

耿炳文不敌朱棣,战败后退守真定,耿炳文守城很在行的。但朱允炆急于求成,轻易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李景隆换帅耿炳文,从此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武将缺口有多大。

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幸免的武将太少了,如此情形让朱允炆焦急不安,况且朱允炆不通军事,根本不会打仗。他不清楚如何调兵遣将,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统帅,只得听从幕僚的建议。

天下是很太平,而朱允炆也无将可用,种种无力感让朱允炆想以最快速度,平灭藩王威胁。从种种迹象表明,朱允炆不仅不通权谋军事,也缺乏相应的决断力,他缺乏必要的人才来解决困局,面对如此局面,只能是胡乱指挥。

病急乱投医可能还有的治,但削藩需要缜密筹划,最终削藩直接给了朱棣造反的理由,顺水推舟成就了永乐大帝。

另外,朱允炆软弱的性格也令其举棋不定,在得知朱棣起义后,朱允炆派兵镇压,兵戎相见之下哪里还有什么叔侄情分,偏偏朱允炆下了命令:

“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

这模棱两可的命令,让军兵无从下手,也让朱棣多次死里逃生。

四、藩王拥兵自重,威胁皇权

之所以新皇帝们迫切要削藩,主要源自藩王的军权,理论上藩王兵力: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

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这里是边防重地,战事频繁,于是朝廷对其兵力限制也相对较少,所以朱棣的兵力并不在少数。当然,这些兵隶属兵部,并非藩王能随便调动的。

史料记载:

“拔居庸关,破怀来,执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

朱棣起兵后仅仅半个月,兵力增加到数万人,可见朱棣已经早已开始准备,并且积累了相当的军事实力,正因为藩王手下的兵太多,才让朱允炆坐立不安。

洪武二十四年,封朱权为宁王,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以外,同样是边关重镇,宁王兵力超过八万,并且最精锐的朵颜三卫也由宁王统领。朱棣起兵靖难后,设计威胁宁王,带走了宁王的军兵和朵颜三卫,实力大增。

假若边境并无多余战事,且藩王兵力很少,那朱允炆大可不必急于削藩,正是藩王手下军兵太多,令朱允炆惴惴不安。

削藩是朱允炆必须要做的事,早晚都要做,而从环境、人才、素质等各个方面朱允炆都比不了朱棣,加之朱棣洪福齐天,削藩反而成就了永乐大帝。

所以,削藩是必要的,但也得权衡一下时机,朱允炆削藩不成,反丢了皇位,实在可惜!

朱允炆登基后,在位第一年削掉五位藩王,为何如此着急削藩?

创业难,守业更难。朱元璋从一个要饭的草根,赤手空拳逆袭成大明的开国之君,励精图治,守业30余年。而他的接班人皇孙朱允炆,不仅没有守好爷爷给的皇位,连自己的性命都没有守住。他一上台,就急急地开始削藩,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朱允炆为什么要否定爷爷布的局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解惑。

朱元璋去世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些隐患

朱元璋无疑是个很成功的皇帝,不管后世对他有多少的诟病。他的雄才伟略,他的深谋远虑,都值得他的子孙后代学习。

晚年的朱元璋,不辞辛苦,努力为孙子朱允炆铺路,铺来铺去,还是没有把路铺平。朱允炆的执政之路,荆棘密布。有两点最突出:

第1: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对父亲把皇位传给侄儿朱允炆,非常不满,朱棣更甚。

也许男人对皇位本身的魅力,就格外地向往。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如果说没有对皇位有过曾经窥视的心理,怕是说出来,有人会笑话!什么人啦?自己朱家的江山,想都不敢想?

所以呢,当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的那些儿子们就开始蠢蠢不安起来,每天都在思考自己当太子的可以能性有多大?父亲会不会让自己当太子?特别是燕王朱棣,满怀期望。

但是,所有儿子们的希望都成了肥皂泡,太子的位置最后给了朱允炆。对于自己的父亲,儿子们不能埋怨,也不能恨,但对朱允炆这个小子,他们还是敢恨的。

第2:朱元璋杀了很多开国大将,能带兵打仗的几乎没有。

朱元璋赤手空拳创业的时候,有一帮出生入死骁勇善战的兄弟,这些都是大明的开国功臣。但是,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为各种原因,各种理由和各种借口,很多人都被皇帝砍了脑袋。

这些被砍脑袋的,有一部分也许真的犯了大错,必须砍。而有一些人不一定是真的犯了死罪,但是,朱元璋怕自己的孙子降不住他们,就找了些理由也把他们的头给砍了,算是给孙子的皇位扫清障碍。

障碍是扫清了,麻烦也来了。

朱允炆看到了隐患,他不得不削藩

1398年,即历史上的洪武31年,操劳一生的朱元璋,带着对大明江山无限的牵挂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21岁的朱允炆在当年的6月即位,史为建文帝。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又没有治国的实践经验,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自然没法和自己的爷爷相比。等登上皇位最初的惊喜和新鲜过去后,他开始认真审视爷爷留给自己的江山,很有些不妙啊!

首先:自己的叔叔在各地就藩,势力还不小。

原来,在1370年以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陆续将自己年长大的儿子分封到外地当王,叫做藩王。

藩王每年享有皇室丰厚的年俸,同时还享许多领地的特权,并且每人还有3支辅助管理藩地的部队。当然,这个部队的规模也是有限制的,人数不得超过1.5万。说明白一点 ,这个藩王实际上可以说是小领域的自治。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除了利用藩王来巩固边疆,国土,还避免皇子们都聚集在皇城串通闹事。

在朱元璋的晚年时期,皇帝很有些力不从心,对藩王的官束越来越松,这个直接导致各藩王的势力逐渐增大。

其次:自己的藩王叔叔根本就看不起自己。

史书有记载:有一次朱允炆正独自在皇宫行走,突然四叔朱棣出现了。朱棣看见左右无人,就对朱允炆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说这句话的时候,朱棣应该是还拍了拍朱允炆的肩。

这种语气和行为,无疑充满了轻视和挑衅,这对于将要继承皇位的血气方刚的青年朱允炆,如何受得了?

朱允炆年轻,书生气,不会打仗,没有治国的经验,这些都是自己的藩王叔叔们轻视的根本原因。那些一个个做梦都想坐皇位的叔叔们,当然会轻视他。

朱允炆没有真正看清隐患,削藩的方法用错了

的确,在藩王的问题上朱允炆却是看出了一些隐患,但是,他却没有用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

存在就有存在的客观因素,爷爷为什么要设立藩王?藩王现在的局面,看是有危机,在危机中给新上台的朱允炆又带来了转机。这一点,朱允炆却没有认真考虑。

因为新执政的朱允炆,在军事的战斗力上是弱项。自己的几个藩王叔叔都拥有自己的小队伍,让他们暂时互相牵制,给自己一个缓冲不是很好吗?

试想一下,如果在朱允炆削藩之前朱棣先造反,朱允炆的那几个藩王叔叔会不会帮朱允炆打朱棣呢?

肯定会!因为如果他们不帮朱允炆,朱棣造反成功的话,皇位就被朱棣抢走了,他们离皇位就更远了呀!

可是呢?朱允炆一上台就削藩,先把自己几个势力小的藩王叔叔给削了,一年之内,连削了5个藩王叔叔,把他们给气的不行了。

所以,后来,朱棣一发兵造反,他的那些被自己削了的叔叔就,站到了朱棣的阵地上,和朱棣一起来对付朱允炆了。

有儒家大臣的支持

朱元璋在临死前,秘密召见自己的女婿梅殷,仔细叮嘱梅殷辅佐新君。在实际的工作中,朱允炆却把三位儒家老师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当做心腹,他们用不同的儒家思想来影响朱允炆。

黄子澄,在1385年举进士中第一名,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儒家大师。也深受明成祖朱元璋的赏视,在明太祖期间担任过很多重要官职。朱允炆上台后,任命黄子澄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

有一天,朱允炆问黄子澄说到:

“诸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

黄子澄回复说:

“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

到了最后,黄子澄以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的典故,来鼓励朱允炆。

其实,周亚夫的强项,正是朱允炆的弱项。以周亚夫的事迹来鼓动朱允炆削藩,是不是有点纸上谈兵之嫌呢?!

偏偏朱允炆本来就有削藩之意,老师的鼓励更是加大了他消藩的砝码!

唉……

三少说:

皇帝确实是个高风险的职业,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

朱允炆登基后,在位第一年削掉五位藩王,为何如此着急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立即开始削藩,第一年就将周、齐、湘、代、岷五位藩王削藩。为何他如此急迫?这一激烈的削藩行动是否仓促为之?

建文削藩绝非仓促为之

朱允炆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立为皇太孙,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他在储君的位子上坐了六年。期间已被朱元璋允许参与政事、评阅奏章和拥有自己的政治幕僚班底。

因此朱允炆在储君之位上就已开始了施政方针的思考,削藩绝对是在当时就曾经思考和讨论过的。这一点在《明史黄子澄列传》中可以找到记载: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明史黄子澄列传》

因而朱允炆绝非仓促决定削藩,这是他和他的政治幕僚班子早已计划好的既定国策。因为这些文人幕僚对诸如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等历史太了解了。

“五王同削”是否明智

既然削藩是既定战略,那么朱允炆刚一登基就采取行动就不难理解了,毕竟年轻人往往行动力更强,想着一件事情就充满激情去行动。而老道的政治家则往往会考虑更多,所谓谋定而后动。

朱允炆继位第一年就从周王开始下手,一年之内五王同削,引起当时明朝各地藩王的震动,明朝中央政府释放出明确而强烈的削藩信号。那么建文帝的这一做法是否明智呢?是否有些过于仓促呢?

  • 是否需要立即削藩:其实藩王权力过大,最终危及中央政权的例子屡见不鲜。建文帝和他的幕僚们的认识肯定没有错,所以他才坚定的要采取削藩政策。但是否等待时机消磨各地藩王的实力的确值得商榷。毕竟朱允炆的年纪比大多数实力派藩王要小,他有这个资本去耗。但是立即削藩,对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年轻帝王和他的幕僚们来说诱惑太大了。几百年后,一代雄主康熙皇帝不是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吗?

  • 削藩的目标是否正确:在削藩开始时,建文帝朱允炆的核心幕僚曾经就削藩的对象有过一次讨论。

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明史黄子澄列传》

其实这也代表如今也很有市场的两种讨论,是擒贼擒王对实力最强的燕王动手,还是先挑软柿子捏从其他藩王开始削藩。最终建文帝朱允炆君臣采用了黄子澄的主张,从更弱小的其他藩王入手。而他们下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朱棣同父同母的弟弟周王朱橚。

  • 是否需要五王同削:建文帝君臣会削藩并不奇怪,但是他在一年之内连削五王,的确出乎意料。连他自己都对这一做法赶到有些疑虑,担心会产生负面舆论。但这可能是文人理想主义作祟,黄子澄和齐泰等人都坚信他们代表的是道义,如果藩王敢于反叛就是逆臣贼子人人共诛。但从常理来分析,一口气削去五个藩王,必然会让天下所有藩王都产生兔死狐悲之感,将这些人推向燕王一方。

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明史黄子澄列传》

综上,建文帝进行削藩没有问题,是否一登基就进行削藩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正如某部电视剧中康熙皇帝的台词:“削也反,不削也反”。但是一年之内,连削五王,则是有些打击面过宽。毕竟朱元璋刚刚去世,他一共才分封了二十五个藩王,一口气削了五分之一,必然会让其他藩王倒向建文帝的对立面。

朱允炆登基后,在位第一年削掉五位藩王,为何如此着急削藩?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大明江山永固,亲自制定了很多重要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分封宗藩。从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一共将自己的25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

本来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初衷是为了朱家子孙可以遍布天下,对外可以帮助朝廷抵御外来入侵,对内可以对权臣进行制衡。但是朱元璋为了替朱允炆肃清以后帝王之路上的一切可能的障碍,对骄兵悍将们痛下杀手。这直接导致了藩王权利没人可以制衡。

到了朱元璋晚年,这些藩王已经一个个手握重兵,对朝廷的皇权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有大臣已经意识到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已经成为大明的“三忧”之一(另外两忧为河患和边防)。大臣因为这件事多次上疏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允许任何人改变这个政策,还对提建议去藩的大臣加以杀戮。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顺利接掌大明帝国。此时的朱允炆心情其实十分沉重,因为藩王势力已经强大到让他不安。这些藩王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军队,有的数量居然达到了数万。特别是负责边境防务的几位藩王兵力更是大到吓人。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任他调遣。

所以建文帝已经意识到削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在朱允炆刚登基就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在藩王中实力最大的,野心最大的是朱棣。朱允炆为了“断其臂膀”,从他的同母弟周王开始下手,先后废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五位藩王,目标直指朱棣。

朱棣怎么会傻到坐以待毙,扯起“清君侧,靖国难”的大旗就开始造反了。本来建文帝拥有全国的资源又有压倒性兵力,胜利应该没啥悬念。但是朱元璋把能用的武将杀得差不多了,导致朱允炆无将可用,错用了李景隆这样的坑货,使得明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

另外妇人之仁的朱允炆还自己坑自己,“勿让朕负杀叔之名”更是让朱棣多次死里逃生。朱允炆把朱棣当叔叔不忍杀之,但是朱棣可是不怕背负杀侄之名的,所以朱允炆最后输得凄惨,皇位只能朱棣去坐了。

朱允炆登基后,在位第一年削掉五位藩王,为何如此着急削藩?

个人观点认为建文帝登基后着急实行削藩政策,首先是建文帝受身边重臣影响太大,汉朝七国之乱促其着急削藩,其次是担心藩王以后势力扩大更难对付,威胁中央统治。最后是一年内削掉五个藩王,剑指他的族叔燕王朱棣,为消灭朱棣做准备。

一、建文帝无治国经验,受身边重臣灌输汉朝七国之乱影响着急削藩。

建文帝登基时才21岁,对于治国理政没有任何经验,完全依靠黄子澄、齐泰、方孝儒这三位儒家学者,这三个人对建文帝的治国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黄子澄、齐泰负责治国的政策并付诸实施,他们有意加强皇帝的权威,尤其是黄子澄是实行削藩政策的积极倡导者,建文帝对其阐述采取削藩政策的重要性产生了深刻印象,他向建文帝讲述了汉代七国之乱反对汉景帝的故事,让建文帝意识到这些具备半自治权利的藩王的潜在危险性,所以建文帝在登基不久没有采取先礼后兵的政策就直接下令削藩,把削藩当成了头等大事去做。

二、担心藩王以后势力做大更难对付,威胁统治。

1370年以后明太祖陆续分封他年长的九个儿子,把他们分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游,可以世袭罔替,朱元璋此举的目的是让他们来保卫边境,但是他们享有巨额俸禄和各种特权,可以享受3000-15000之间的部队支配权,明太祖用自己人镇守边疆原本是希望提高家族的统治,朝廷有难时,这些族亲可以团结保卫朱家基业,殊不知藩王势力变大,已经威胁到皇帝的话语权,藩王也各怀异心,建文帝当时的朝廷部队有30万的常备军队,以当时的军事实力消灭几个藩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以后如果势力做大会更难收拾,所以建文帝在短时间内果断实行了削藩政策。

三、剑指他的族叔燕王朱棣,为消灭燕王做准备。

朱允文即位后立马实行了削藩政策,一年之内撤掉了五个藩王,他们分别是周王、代王、湘王、岷王,这五个王爷多多少少都跟燕王朱棣有点关系并且实力在当时藩王中举足轻重,这些举动都是为了下一步为消灭燕王做准备,因为燕王实力最强且最难对付,但建文帝根基未稳就如此着急,本来就心有不甘的燕王岂会坐以待毙,实力强大的朝廷部队竟然被兵力不占优的燕王部队打败,建文帝经验不足的劣势充分暴露出来。

综上所述:年轻的建文帝登基后着急削藩跟他身边的重臣有些很大的关系,藩王势力做大影响到中央统治,当时他的族叔实力最强对朝廷威胁之大这两个因素也促成了建文帝着急削藩,但是建文帝在根基未稳的情况下,就急于求成的削藩最终也害了自己。

朱允炆登基后,在位第一年削掉五位藩王,为何如此着急削藩?

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早就死掉了,朱元璋生前安排了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当自己接班人。

朱元璋死后一周,也就是1398年6月30日,年仅21岁的朱允炆,登上了万人垂涎的皇帝宝座,成为大明皇帝,改年号为建文。

建文帝上台伊始,为了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就跟自己的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商量,是否应该解决自己爷爷留下的藩王问题,开始削藩?

几位大臣为了加官进爵当然赞成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马上行动,越快越好。

于是,建文帝毫不犹豫,在自己登基不久,就向自己叔叔们动手了。

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几个实权亲王,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人不是被变为庶人,就是被割掉脑袋。接下来建文帝把屠刀对准了自己的燕王朱棣,打算以开展军事行动为名,把燕王的部队调离,然后将燕王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可是没料想燕王朱棣早有防备,在部下的建议下举起了"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帜,以清除皇上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的名义,居然起兵造反了!

燕王朱棣起兵后,在和朝廷的战争中屡屡获胜,最后迂回南下,占领当时的首都南京,史称“靖难之变”。

朱棣夺取全国政权就任大明皇帝,即明成祖,年号为永乐。

而那位建文帝朱允炆,皇帝宝座还没有暖热就被赶下台,下落不明。

由此看来,朱允炆下台都是削藩惹的祸。

历史上关于削藩引起的骚乱比比皆是,汉景帝二年的时候,因为削藩引起七国之乱,皇帝跟自家人之间爆发一场内战。西晋的时候,也因为这事爆发了八王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可见削藩是个技术活,不是那么好玩的。弄不好就会引起动乱,还会引火烧身,玩火自焚。

既然如此,朱允炆为什么一上台就跟自己的叔叔们翻脸,急不可耐忙着要削藩,难道就不能缓缓吗?

朱元璋为什么会封王(藩镇)?

朱元璋是劳动人民翻身当主人的,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得天下之后,因为太子朱标早逝,因为担心皇太孙朱允炆无法控制群臣,朱元璋大开杀戒,杀了一大批开国功臣。

功臣杀完了,问题来了。大明刚刚建立,局势兵不稳定,怎样来巩固政权,保卫边疆呢?

朱元璋的方法是封王。

所谓的封王,历代统治者的方针是一样的,只能封自己人为王。

对朱元璋来说,那就是只封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朱家人,自己的儿子们为王。

这样一来,哪怕是日后发生了什么不测,藩王之间大打出手,不管胜负如何,江山还是姓朱,不让外人把江山抢走就成。

因此,朱元璋就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全国各地,让他们为大明江山保驾护航。

二、藩王的权力有多大?

明朝初年的藩王在当时权力非常大,大得超乎想象。在自己的属地内,藩王就是最高行政长官,掌握着辖区内的官员任命权,司法大权,人民的生杀予夺大权,跟独立王国差不多。直到洪武后期才剥夺了藩王的行政权。

更要命的是,每个藩王都有自己的军队,一个藩王至少有三个护卫。这三个护卫是军队建制单位,可不是三个警卫。一个护卫在一万人到两万人不等,三个护卫兵力在六万人左右。

而且属地是藩王的独立王国,自己养多少军队皇上也不能有效监管,实际上每个藩王拥有的武装力量远不止这个数目。

因为朱元璋封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儿子们帮自己维护政权,抵御外敌入侵,军队当然是多多益善。

问题是,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诸王都是自己的儿子,他们哪怕不服也不敢轻举妄动。

现在朱允炆上台了,皇帝儿子变成了皇帝叔叔,地位变了,形势变了,他们在心里对新皇帝的忠诚度和服从度就降低许多,给皇帝的权威和政令的实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了。对小字辈朱允炆来说,想有效管理国家,稳定皇权,必须要向叔叔们开刀。

三、朱元璋封了多少王?

虽然藩王势力非常大,但只要人数不多,皇权也没有太大影响。问题是朱元璋是个精力非常旺盛却非常敬业的人,白天为国事操心,晚上家事操心。因此战果辉煌,嫔妃为他生了20多个儿子。

这20多个儿子,每人都有自己的封地。

齐、鲁、周、唐、伊等地藩王坐落于南北交通枢纽之处,扼守着国家的经济动脉。

有燕、宁、辽、谷、代、秦、肃、晋、庆等地藩王则位于北部重镇,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这么多的藩王都有自己的独立王国,彼此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既影响朝廷凝聚力,也是不稳定因素,还是经济发展的障碍。

所以说,无论谁处于朱允炆的位置,削藩都是势在必行的。

可惜的是,朱允炆第一缺乏政治手腕,操之过急,没有给被废除的藩王们一条活路,让燕王认定自己绝对不能投降,因为不造反就是死。

第二他手里也没有掌握绝对优势的枪杆子,因为朱元璋当初为给孙子朱允炆政权扫清道路,镇压了不少大臣,明朝初年的猛将们被诛杀殆尽,朝廷方面居然只能用李景隆这种纨绔子弟领兵。

第三,藩王太多没有擒贼擒王,先向藩王里最强大的燕王开刀,而是等天下藩王都收拾尽了才收拾朱棣,给了燕王反映的时机,最终酿成大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