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岳飞1141年抗旨“逗留不前”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岳飞当时拥有最强悍的军事力量,如果能够及时赶到,可能改变淮西战局。虽然王德、刘琦、杨可士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在随后的追击中背伏击,败的非常惨,使得南宋在谈判桌上完全没了底气和提更高条件的底气。

表面上看,这次失败与岳飞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宗已经失去了继续打下去的信心,其根本原因就是高宗看到了部队内存在的严重问题,他基本失去了对整个战局的控制能力,以当时南宋的军事力量,对付金国,把他们赶到黄河以北还是有希望的,但在实际军事行动中,高宗的战略意图完全被打乱。先是韩世忠畏敌不前,后是岳飞拒绝援助顺昌被围的刘琦,选择乘虚北上,贪功冒进,在颖昌被全力回缩的金军主力分割,首尾不能相顾。虽然在遭遇战中没有吃太大亏,但在战局上十分的被动。

岳飞的顺利北上,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各地起义军的接应,但随着金兀术主力回缩,各地义军纷纷解体。而南宋其他部队没有能够及时跟进,岳飞陷入困境,这都是岳飞不听高宗反复提醒冒进的结果,高宗对此非常窝火。

随后在第二年的战争中,岳飞再次抗命,虽然没有造成直观上的影响,但让高宗对手下各大军事力量掌控完全失去了信心,战争不能靠局部的胜利,而是靠整体的协调配合,大局应该是朝廷智囊团和枢密院来掌握,各地军事力量应该服从于朝廷统一指挥,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整个战局。南宋实际情况是各大主力相互倾轧,各自为战,对违抗朝廷命令根本不当回事。王德和杨可士中伏大败,就是张俊排斥刘琦,争功冒进的结果,否则不会败的那么的惨。

在这种情形之下,宋高宗选择在战争中互有胜败,金国也有和谈需求的时机谈和。这是高宗在无法控制几大军阀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办法。

和谈定下来后,高宗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北宋军队制度,把兵权牢牢抓在朝廷之中,不只是岳飞,张俊和韩世忠比岳飞还早被解除了兵权,明升暗降,从自己的部队调离,到枢密院任职,官职高了,但不能再直接指挥部队。张俊和韩世忠接受了现实,交出了兵权,南宋没有了韩家军和张家军,他们成了南宋禁军,彻底的赵家军。

不过岳飞对现实状况表现出极大的不满,表现出很大的抵抗情绪。岳飞的岳家军对岳飞有着非常深厚的个人感情,对自己被同化成赵家军也很抗拒,甚至采取了制造混乱的办法,企图以此胁迫朝廷放岳飞回部队安定军心。但是这个行动直接促成了岳飞的死。宋高宗本来就对部队听命主将蔑视朝廷非常不满,这个行动无疑使高宗更加肯定自己采取行动是非常必要的。而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控制军队不会哗变的情况下,杀掉岳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家军的行动直接促成了岳飞的死,如果岳飞也学韩世忠交出兵权,岳家军顺利整编,岳飞绝不会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