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胤禩逼宫前到景陵鼓动胤禵,胤禵一句“我不会不管”有什么深意?
先纠正一下问题啊,这段剧情不是发生在八王议政逼宫之前,而是发生在科场舞弊案之后。
在《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一直是一个叛逆者的存在,本跟老四胤禵同父同母,偏偏加入了老八胤禩的阵营。
后来被康熙帝任命为大将军王,开始作为一支单独的力量参与到夺嫡大战,并最终败下阵来。即使雍正帝即位之后,他仍然不信命,多次询问图里琛也罢,老十三胤祥也罢,最终接受了现实。
但是在老八胤禩鼓动他捣乱的时候,他为什么说了一句:
“你干你的,等你们落下风的时候,我也不会袖手旁观。”
一、
老十四胤禵还算是幸运的,这么跟自己的亲哥捣乱,回京奔丧途中就质问图里琛,回来还大闹灵堂。后面还有怂恿富宁安捣乱,以及在太后面前说坏话,但雍正帝气归气,还是念及兄弟关系,保留了性命。
作为曾经的八爷党成员,在雍正帝即位之后,即使之前有所隔阂,但由于利益原因,还是继续面和心不和地走在一起。
于是在经历了山西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之后,老八胤禩找到了老十四胤禵的府上,提出一个计划,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保下诺敏和张廷璐,以便让雍正帝出丑。
其实老八胤禩的目的绝不是仅仅在于让雍正帝出丑,其目的有三:
一是继续拉拢朝臣,比如以诺敏为主的一些“清官”,以张廷璐为首的一些“清流”,同时也拉拢了他们俩背后的隆科多和张廷玉这种重量级大臣。
二是挑战雍正帝的权威,一旦这两个人处理不了,那么以后雍正帝的指令很难顺利执行。与此同时,也让世人看清楚,雍正帝不过如此,即位后推行了这么几件事,件件做砸,毁坏名声。这样也就达到了老八胤禩所要达到的效果,虽然他是皇上,但是政令得不到执行,说的不算,一切白搭。
三则是继续把持任免权,别忘了这俩人都是谁举荐的,一个隆科多,一个就是他老八胤禩。要想留住举荐权,他就必须得保住他们曾经举荐的人,这也是他跟雍正帝争夺的焦点所在。
在杨角风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山西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疑点重重,尤其诺敏案。雍正帝也是追缴过户部欠款的人,难易程度比谁都清楚,之所以这么鲁莽赐匾,目的就是斩草除根,剥夺隆科多和老八胤禩的举荐权啊。
二、
再说老十四胤禵,此时的他是什么心态呢?
他为什么先是拒绝了老八胤禩,提到自己现在没有这个心思,也不想折腾了,但是随后转身的时候又补上一句:
“你干你的,等你们落下风的时候,我也不会袖手旁观。”
但,很不幸,他这句话最终还是食言了,在老八胤禩落下风的时候,他确实是袖手旁观了,为什么呢?
因为他早就明白,自己永远成不了八爷党的核心成员,不仅对方防着自己,自己也不甘心。
早在康熙帝还在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就开始了,最明显的事件就是举荐大将军王事件:
实际上任何一位皇子,只要不傻,都能分析出康熙帝最希望谁能出任大将军王。为了这个大将军王,老四胤禛都开始搭弓射箭了,老八胤禩更是对老十四胤禵一番极力拉拢加警告。
仔细看那段对话,老八胤禩嘴上说着老十四胤禵最适合当大将军王,也说谁当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皇上。这时候相当考验老十四胤禵,他不管怎么接话,都难免被怀疑。所以他直接发誓,即使当上大将军王,也保驾八哥当皇上,甚至不惜歃血为盟。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真的想当大将军王,但是朝堂之上八爷党的表现让他失望了,如果不是老四胤禛的举荐,真说不好大将军王花落谁家。
三、
等真到了大将军王任上,老十四胤禵开始策划脱离老八胤禩的控制,策反了鄂伦岱,并成功地在康熙帝寿辰之前打了胜仗。
这一刻起,就宣告了跟八爷党决裂,所以老八胤禩也给他玩了出狸猫换太子,寿石换成了死鹰。
远在西北的老十四胤禵,突然就军费不足了,突然就按日供应了,突然就接到命令,要他回京奔丧,而身后远远地跟着三千年羹尧的人……
可想而知,老十四胤禵的内心得多少失望,既有对康熙帝的失望,也有对老八胤禩的失望。对于前者,在路上他就问过图里琛,大位究竟传给了谁?为什么京城要戒严?为什么军需按月分配变成了按日?你们究竟在怕什么?
不仅问图里琛,后来老十三胤祥去找他,他照样问老十三胤祥:
“皇阿玛当初究竟把皇位传给谁?你为什么赶到丰台大营夺兵权?雍正为什么急急忙忙地部署年羹尧暗中断我粮草?”
对于后者,在回来的路上他就感慨了,八哥啊,你们在京城干什么吃的,除了会算计我以外,怎么不对付一下老四胤禛呢?在回京的半路上,他在破庙就感慨了:
“八哥、九哥、十哥你们在京城做什么吃的?你们这些酒囊饭袋,饭桶……”
所以,对于皇位争夺战的失利,他是不服的:
“可这样子输法我至死也不服!”
四、
老十四胤禵不服是不服,但雍正帝的权威摆在那里,已经成为了既定现实,不服也得服!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有共同的母亲,不管他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太后乌雅氏总是在那里。
老八胤禩前来找他,也仅仅是把老十四胤禵当做一颗棋子,一颗捣乱的棋子:
要知道此时的老十四胤禵,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要权没权,除了能搬出太后说句话外,毫无话语权而讲,甚至连朝会都没权力参加。
但老十四胤禵太过阴险,不管是之前伪造太子调兵手谕,还是耍心眼乾清宫前跟老十三胤祥对打。再到后来转寄太子跟任伯安的书信,无一不表明,他是一个相当阴险之人。在康熙帝寿辰之前,老八胤禩就跟老九和老十讲过,鄂伦岱肯定是被老十四胤禵耍心眼伪造书信策反的。
所以,如果自己跟雍正帝争斗得不可开交,甚至两败俱伤之时,老十四胤禵会不会突然在太后乌雅氏的支持下,蹦出来坐收渔翁之利?即使他不会坐收渔翁之利,万一打虎亲兄弟,他加入了雍正帝阵营呢?
而老十四胤禵也很聪明,什么话都不能说死,毕竟此时的雍正帝确实也没有坐稳位置。财政空虚,科举舞弊,西北战事又起,朝政是一塌糊涂,万一老八胤禩胜了,自己还不是得低头?更重要的是自己认命了,身边不是有一个乔引娣吗,与其争斗不休,不如安稳做个性福王爷!
所以,话没有说死,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最终还是加上一句不得罪他的话,说不会不管。
但这种回答,双方都很满意,老八胤禩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老十四胤禵也得以脱离八爷党,做好切割,以免最终受到牵连。
不管怎么说,老十四胤禵大闹灵堂也罢,在乌雅氏面前说坏话也罢,不是什么大逆不道,不过是争口气罢了,况且那是他们的家务事,别人无权干涉。而老八胤禩搞得一系列动作,甚至后面的八王议政逼宫,那是要置雍正帝于死地啊。
老十四胤禵再傻,也不会傻到看不清形势,毕竟此时能保护自己不丢命的,恰恰是雍正帝啊!
所以,他虽然答应了老八胤禩,但是最终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当然,没有大动作,还是有点小动作的。比如给富宁安写信,让他捣乱,比如到乌雅氏面前状告年羹尧,等等。不过他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那就是自己最爱的女人乔引娣,硬是被雍正帝抢走了……
其实想想,亲兄弟之间闹成这样,也挺悲催的!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雍正王朝》胤禩逼宫前到景陵鼓动胤禵,胤禵一句“我不会不管”有什么深意?
首先说明一下:应该是胤禵说:我也不会袖手旁观。不是我不会不管,大意相同,请大家勿喷。
这是一个梗。
如果参照当时的情景,老十四胤禵已经守墓多年,当年的大将军王在回京的那一刻,雍正继位后那一刻就被剥夺了职权,后年羹尧取代老十四,平定了西北叛乱,因为年羹尧触动了雍正的利益,也被雍正赐死在杭州城下。
年羹尧的大将军王位置随即被汉将岳中琪取代,不仅如此,岳中琪手下的班底也不是年羹尧的班底,更不是岳中琪的班底,而是雍正新晋的班底,这点,在岳中琪取代年羹尧的时候就说明了。
所以说,再过若干年后,到胤禩调兵逼宫的时候,胤禵的班底都不知道在哪里给人提鞋去了。胤禩此时找胤禵,不知道老十四胤禵还有多少资源可用。
估摸着这时候的胤禵连光杆儿司令的资格都已经丧失了,像老九老十府上可以到处摇舌搬弄是非的那大爷那样的人物只怕都找不着了。
老十四这时候唯一可用的资源,只怕就只有老四胤禛,雍正帝的亲弟弟,雍正亲皇兄的身份罢了。
那老八胤禩这时候为什么要找这个早已失去威风的大将军王呢?
老八与老十四在夺嫡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是一伙,都属于八爷党的人,但是事实上,两人的心从来就没到一块儿去过。胤禵在西北当大将军王的时候,老八却派人安插在他的左右,被胤禵识破后,胤禵又来个反间计,二人明里似乎亲切得很,但是暗地里的较量很早就开始了。
二人心里都明白,时分时合其实早就影响了相互的实力,只是不好撕破脸而已,因为一旦撕破脸,双方的实力都大打折扣,那就更没有实力对付老四或者太子党了。
康熙六十大寿的时候,胤禵送了块儿天石,却要通过老八他们转交给康熙,这其中的意思可想而知。这丫为何不直接呈给康熙呢?后来就有了康熙大寿时候死鹰的事儿,康熙没有追究,是怕因此引起一个乱字。
老八胤禩用死鹰换了天石,这事儿老十四只怕是心知肚明,老康熙虽然没有追究,他老十四心里可明白。你老八把我当枪使了一回,跟没事儿似的,我可不是傻瓜。
总归是亲兄弟老四胤禛当了皇帝,好歹老十四不是其他的皇子,再怎么闹,雍正也不会把胤禵格外怎么样。虽然此时胤禵光杆儿司令都谈不上,就这身份,也是尊贵不已。
老八的来访其实在胤禵意料之中,这老两哥俩这辈子的争斗估计也该有个结果了,不然,老八胤禩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找他,找他这个只剩下身份的兄弟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老八与老四只怕是该到了结的时候了。
说实话,胤禵这时候是真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入伙的,他唯一的希望只怕是双方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出来振臂一挥,那老八老四就都傻眼了。
这,正是老八担心的地方。若说老八胤禩的九成胜算,胤禵的这点希望只怕就算两成。
说老八谨慎严密,这可能就算是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八胤禩所以来到景陵,他想稳住胤禵,看看胤禵的想法。至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雍正早就洞察这一切,那是后话。
胤禵当然也知道老八胤禩的来意,他是害怕自己利用雍正亲兄弟的身份,在二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渔利。
这个利,还真是个天大的利。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像老十四这样的人精儿,自然明白得很。
如果这时候,他答应了老八,站在老八一起,估计胤禵自己都不会信,老八自然更不会信,那老八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看老十四的立场,不为我所用,至少也别掺和。
如果老十四站在老四一边,那老八只怕就要先对自己下手,铲除或防死了这个绊脚石,再图逼宫。老八能在康熙的寿宴上换死鹰,铲除或者防死老十四怎会做不出来?到那时候,就算老八老四打的不开交,老十四只怕也没有振臂一挥的机会。
所以,老十四的立场很重要。胤禵很聪明,焉能不知老八的想法。
所以,胤禵说了句:你们落下风的时候,我也不会袖手旁观。看似是站在了老四一边,实则是老十四保命之策,如果他不这么说,老八就会视他为逼宫的绊脚石,关键时刻除掉他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老十四有什么实力去管呢?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不过是老十四胤禵的聪明以寻求自保罢了。
《雍正王朝》胤禩逼宫前到景陵鼓动胤禵,胤禵一句“我不会不管”有什么深意?
首先纠正一下,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廉亲王允禩到景陵鼓动十四王爷允禵,并非是在他逼宫之前。具体的说是在廉亲王鼓动群臣“保张廷璐,保诺敏”的时候。这是廉亲王允禩和雍正在雍正朝的第一波斗争。
廉亲王鼓动十四王爷允禵出面和雍正斗,其实很明显的利用雍正对允禵的打压让允禵极度不满的情绪给雍正再树立一个有分量的对立面,允禵是雍正的亲弟弟,如果亲弟弟站出来公开和雍正造反,在整个朝野会形成对雍正不利的局面,这个局面就是“众叛亲离”。
但是,允禵并没有轻易地上允禩的套,面对允禩的一番慷慨激昂的鼓动,允禩显得比较冷淡,这种冷淡是“心灰意冷”。他不相信他的这个八哥还能有多大的能力和势力扳倒雍正,所以他的反应是:我累了,你们愿意斗我不拦着,但是我是不想再斗下去了。这让廉亲王允禩感到很失望,但是允禵最后还是说了一句:当然,你们处下风的时候,我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允禵的这种“既不愿意出头露面,也不愿意彻底放弃”的态度,反映出了允禵的一种矛盾的心理,他既不甘心本来属于自己的皇位就像“煮熟的鸭子飞了”,,也对八阿哥胤禩的能力和实力很不放心,其实,他内心里还是很惧怕那个“六亲不认”的亲哥哥雍正的。他已经领教过雍正收拾他的手段。在抚远大将军封任命上,他搬出来皇太后也没好使,不但没有当上抚远大将军,还被雍正罚去守陵。
总的来讲,允禵对于廉亲王允禩的鼓动或者说煽动本身并不太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允禵对廉亲王允禩当年在夺嫡和夺位之争当中的表现非常不满,在他被封为大将军王离京赴西北评判之际,他和八阿哥胤禩的约定是一旦康熙驾崩,八阿哥胤禩负责控制京城的局面,而他就可以带领大军返回京城“勤王”,当然,他和八阿哥允禩都认为在这之后应该是自己当皇上。但是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他们所愿,更加过分的是当允禵被雍正派图理琛“押解回京”之后,他发现他的那几个信誓旦旦的和雍正“不共戴天”的哥哥们,都已经老老实实的当上了新朝的臣民,包括他大闹灵堂这些哥哥们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给他哪怕是“道义上的支持”。
这种相互利用相互算计的“同盟关系”胤禵大概是看明白了,所以也就不再报什么希望。廉亲王允禩的鼓动也就没有多大的诱惑力。
第二,十四王爷允禵对廉亲王的能力十分怀疑,很不看好。自康熙朝九子夺嫡凡近十几年的争斗过程中,八阿哥胤禩似乎总是手握一把好牌然后被人“扣底”,这种情形从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允禩的第一次出手开始,就没有过任何改观,作为曾经的“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十四王爷允禵看的很清楚:利用刑部冤案扳倒太子,反而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废太子之后,再公开推举新太子的过程中,几乎是“唯一人选”的八阿哥胤禩,不但是高票无法当选,还让康熙顺势瓦解了八爷党和佟国维之间的联盟。
在太子二次被废之后,推举“大将军王”的时候,八阿哥胤禩为了自己能够出任这个大将军王,不惜和也是对大将军王志在必得的十四阿哥胤禵分道扬镳,从相互支持和合作转向相互利用相互欺骗甚至是相互拆台。允禵对允禩的信任度已经非常的低了。
在康熙驾崩的当晚,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还是胤禩,在此之前,八阿哥胤禩也算是做了很多的“运筹帷幄”的应急预案,包括通过成文运控制丰台大营,以策应他在京城内的行动,但是,看似很有水平的预案,实际上却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更是不堪一击。当晚毫无还手之力的允禩,只好向雍正磕头称臣。
这些在十四王爷允禵的眼里最终就会变成廉亲王允禩“不靠谱”的印象,因此廉亲王鼓动十四王爷允禵从根上就是徒劳的。
而允禵最后说的那句“不会袖手旁观”的表态,除了“瘦驴拉硬屎”的撑面子之外,说明十四王爷允禵的不甘心,他一方面不再想上廉亲王允禩的“贼船”,另一方面呀也要向允禩表明一个态度,那就是他胤禵即使要和雍正斗,也只能是自己单打独斗,他可以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但他自己是独立的。
其实允禵的这句话,也仅仅就是一种态度而已,并且是以“关乎面子”为前提的态度。所谓的“不袖手旁观”也没有太大的底气。而雍正对十四王爷允禵的打击是“全方位”的,以摧毁允禵的心理为前提的。在允禩看来他这个亲哥哥不但抢了他的皇位,还抢了他的女人(乔引娣),甚至剥夺了他的自由和话语权,允禵的“不袖手旁观”的最大的实际行动也就是三个字“不合作”。
但是,对于皇位越来越稳固的雍正来讲,胤禵的合作或者不合作其实没有什么太实际的意义了。
《雍正王朝》胤禩逼宫前到景陵鼓动胤禵,胤禵一句“我不会不管”有什么深意?
胤禵的一句“我不会不管”,恰恰是一句客套话,此时的胤禵已经无心再参与八阿哥与雍正的利益冲突了。
十四阿哥胤禵与八阿哥胤禩的梁子,实际上在康熙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结下了。
在十四阿哥胤禵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怨念,那就是当年康熙在世期间,百官推举大将军王的时候,那一句“谁当上了当将军王谁就是康熙的继位人”。所以,胤禵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有了想要夺取皇位的打算。
十四阿哥被康熙封为“大将军王”,带领朝廷的十万兵马前往西北平叛,同为一党成员的八阿哥胤禩却暗中派鄂伦岱监视胤禵,并且成为胤禵平叛的掣肘。而在胤禵发现鄂伦岱的真实身份后,又来了一出“反间计”,离间了鄂伦岱和八阿哥胤禩的关系,再加上雍正的支持,打赢了西北的战争。
此时,八阿哥胤禩等人已经对于十四阿哥胤禵产生了不满与怨言。
而在康熙寿诞的时候,八阿哥胤禩等人又暗中掉包十四阿哥胤禵为康熙进献的寿礼,由原本的贺寿变为了对康熙的诅咒,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康熙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不久之后便去世了,即便是康熙真的有想法传位给胤禵,胤禵也赶回不到北京了。
这就更加使得胤禵和胤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
而在康熙去世之后,胤禵得到的消息是,既不是由自己继承皇位,也不是由八阿哥胤禩继承皇位,而是有他的四哥雍正继承了皇位,胤禵也因为胤禩等人不作为而使得自己的失望到达了顶点。
实际上,从这个时候开始,胤禵已经与胤禩等人正式的分道扬镳了,他不会也不准备再帮助胤禩,因为此时的胤禵已经彻彻底底看清了胤禩的为人,也终于明白,自己始终只会是胤禩利用的棋子,而不是真心的互助的同党与兄弟伙伴,所以,对于胤禩与雍正之间的冲突矛盾,十四阿哥胤禵果断会选择中立,两不相帮。
至于那句“我不会不管”,仅仅是一句客套话而已。
不得不说的是,此时的胤禵已经被雍正整的彻底服了气,已然是无心再战了。胤禵从西北回到北京之后,雍正对其的打击可谓是不遗余力的。
雍正先是剥夺了胤禵的兵权,随后开始不断排挤和打压胤禵,直至将胤禵派去看守皇陵,彻底驱逐出了京城。
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后雍正不仅下令撤换了胤禵身边的全部宫女和太监,使得胤禵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甚至还将胤禵心爱的女人乔引娣抢夺到了自己的身边。
此时的胤禵已经感受到雍正的手段与厉害,不仅让自己的前途毁于一旦,还让自己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羞辱和创伤。
可以说此时胤禵已经彻彻底底的被雍正整的没有脾气,他现在已然没有了在与雍正对抗的打算,只是想安安稳稳的先保全自己,进而迎合雍正,期盼着雍正能将乔引娣早日放回到他的身边,仅此而已。
而对于八阿哥胤禩与雍正之前的争夺,也确实是有心无力了。
《雍正王朝》胤禩逼宫前到景陵鼓动胤禵,胤禵一句“我不会不管”有什么深意?
首先和大家纠正一个题主的问题,题主应该记混了,剧中八王爷允祀逼宫前中让允禟策反了隆科多,自己招揽了四个关外进京协同整顿旗务的铁帽子王,并没有找允禵。当时允禵在景陵被幽禁,身边的太监宫女都被雍正召回宫内,最喜欢的乔引娣都移情别恋,自己则受到雍正的严密监视。允祀精心设计,谨慎布局如果这个时候去找允禵,必然打草惊蛇,让雍正发现蛛丝马迹,早早防备。所以允祀不会贸然去找失去人生自由的允禵,允禵已经远离朝政十几年,这时候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况且这次允祀推举目标是三皇子弘时。
我们回过头来说说题主“我不会不管”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发生在雍正新朝刚立,推选的新山西巡抚诺敏,不到一年时间还清了山西的亏空,被雍正赐匾“天下第一巡抚”。但是这件事确是诺敏做了假账,在山西过个小桥都要收费这样一点一滴的剥削百姓的事情被田文镜曝光,雍正一登基第一件事就搞砸了。第二件事就是新朝新气象急需人才储备,所以开恩科考试,但是主考官张廷璐在三阿哥弘时的鼓弄下泄露考题,被李卫端了考场,一连搞砸两件事,雍正的能力必然遭到置疑。允祀想借着这个机会招揽百官保住张廷璐和诺敏,让雍正的耻辱永远留在朝中,给外人留下雍正袒护自己人的形象。这样的背景下允祀找了允禵出山。
但是允禵说这句话其实就是变相的拒绝了老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允祀在允禵当大将军王以前曾这样说
“谁当了大将军王谁就是将来的皇帝”逼着一腔热忱辅佐他的允禵当场立誓自己推选允祀当大将军王,如果自己当上大将军王将来也会勤王保驾推选八皇子允祀登上皇位。没想到后来允禵当了大将军王却依旧被允祀怀疑,允禵身边安插不少允祀派去的人监视允禵。如果说允禵内心对允祀没有任何的芥蒂,估计谁也不会相信。
第二,当了大将军王的允禵开始慢慢建立自己的势力,策反允祀的内应,觉得自己是将来皇位的人选,并且信心十足。但是没有想到自己突然收不到来自京师的信息,粮草突然被断,迎来的是自己大将军王被撤,回京奔丧的噩耗。昨日志得意满的将军王,今日身不由己的皇子,虽然称不上一日两世,但也是连遭打击。从天堂到地狱,估计给谁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有了一定的悲观厌世,想沉寂一段时间,也可以理解。况且有乔引娣这样一位可人儿陪侍左右,估计“从此君王不早朝”罢?
第三,雍正再怎么不是也是自己的四哥,当年大将军王的位置还是是老四给自己谋取的。老八的手段杀人诛心,估计允禵接受不了吧。“九王夺嫡”的时候,老十四不顾自身安危为老八辩护,可见他是一个热血男儿,有军人的胆气,此刻他思想郁结,估计也不想去这样子做吧。雍正后来也只是圈禁这位反对自己最多,甚至都不向自己下跪的亲弟弟,其实也是骨肉相连的同理心,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吧。
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胤禩逼宫前到景陵鼓动胤禵,胤禵一句“我不会不管”有什么深意?
提问者很明显是将雍正王朝电视剧给看串了,将几个不同时间段的剧情给糅合在一起了,没看过的恐怕以为真是这样,实际上压根没这回事…
所以接下来宋安之来一一纠正下。
老八说自己的胜算只有七成,并非是九成。
还有老八发动八王议政之前并没有去景陵鼓动老十四。
老八一党去景陵找老十四唯一一次是老九派人给老十四送了一封信,意思让老十四不要出去帮雍正忙,老十四回了一句我死也死在这,当时是年羹尧被赐死以后。
至于老十四并没有说过“我不会不管”这句话,也就是在科场舞弊案发生以后,对前来鼓捣他对付雍正的老八说了一句“我不会袖手旁观的”。
纠正完以后,再说说老十四为何最后还是袖手旁观来了呢?
因为他没有利用价值,老八找了一个更好的替代品“弘时”。而且老十四已经被圈禁多年,曾经的部下,要么如同富宁安一般死去,要么被拆散到不知哪里去了,根本没有实力兴风作浪。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