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为什么嘉靖帝装作没看过海瑞供词,还当着严嵩面烧了?

我来回答:

大明王朝:为什么嘉靖帝装作没看过海瑞供词,还当着严嵩面烧了?

这件事得从杨金水被押进京讲起……

一、

我们分析一下这次杨金水进京,朝廷各派势力的表现:

首先是裕王这边,裕王得知杨金水被押解进京的消息后,竟然穿上了朝服,面对李妃的质疑,裕王的回答是:

“父皇不准今天会招我们进京。”

可惜他多想了,李妃也断定这个时候嘉靖帝不会把裕王牵扯进来,自然不会招他进宫,实际上确实如此。

让裕王这么激动的是什么呢?

就是眼下倒严的大好时机,杨金水被押进京了,浙江再审郑泌昌和何茂才的供词也到京了。按照之前张居正的做法,他们认为给赵贞吉写的信应该起作用,这份供词必然能作为扳倒严党的强有力武器。

高拱和张居正被叫到裕王府之后,表面上他们是在谈《朱子语类》,实际上还是在谈当前的形势:

“你们说,杨金水这次拿了,尚衣监、巾帽局、针工局也拿了好些恶奴,父皇是不是要彻底清除奸党了?”

而这一切的根基就在于,浙江送上来的供词是不是还是上次那一份,如果是,那么严党既可以倒,当然,这仅仅是裕王这一伙的一厢情愿罢了。

二、

嘉靖帝在干嘛呢?

其实就是在了解实情,他要搞明白浙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他看到海瑞送过来的供词的时候,他是疑惑的,为什么疑惑?

就是因为供词的烤漆只有一个人的印章,上面写着:

“淳安县署海瑞。”

嘉靖帝的眼线遍布全国,尤其是对几位重量级大臣的监视,再加上这种特殊时期,他已然知道徐阶见张居正,严嵩见严世蕃的事。

由于陈洪已经如实汇报了嘉靖帝,司礼监这次给浙江的急递内容,嘉靖帝是默许的。也就是说,他也希望,赵贞吉能以大局为重,供词中不能牵扯到胡宗宪,不能牵扯到皇上。

如果赵贞吉如实做了,那么这份供词必然要有赵贞吉的签字和封印,显然,并没有!

也就是说,这份供词仅仅代表海瑞的意见,这就让嘉靖帝疑惑万分,他要打开来看,但是他又不确定里面有什么。万一里面是自己不希望看到的东西,怎么办?

对于嘉靖帝来讲,也适用于杨金水讲的那句话:

“有些事不上称也就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

嘉靖帝作为大明朝的最终决策者,一旦看了供词,必然要拿主意,而他又是正义的化身。也就是说,供词中涉及到的任何罪犯,他都要处理,不然的话,整个大明的根基就出了问题。所以不要觉得皇上就可以为所欲为,他也得遵从《大明律法》。

这也是为什么整个浙江贪污案,很多官员都是不敢上纲上线,很多话都不敢明着说,道理就在这里。你会发现,大家怕激怒嘉靖帝,说到底还是因为嘉靖帝不是昏君,不会凌驾于法律之上,不然的话,所有的倒严策略都是徒劳。

三、

所以嘉靖帝要看供词,又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看了供词,这样他才有回旋的余地。

看完了供词,嘉靖帝是愤怒的,他愤怒的不在于浙江贪污案本身,而在于海瑞的不顾大局。但是冷静下来后,他还需要确定这份供词是海瑞一人所为,还是受赵贞吉,甚至裕王指使?

所以,他才问押送杨金水的两个锦衣卫:

“一个案子,为什么当时赵贞吉谭纶送来的是一份供词,海瑞王用汲送来的又是另一份供词?”

锦衣卫回答便是赵贞吉审的郑泌昌,海瑞审的何茂才,本来赵贞吉不想把海瑞的供词交上来,可惜海瑞搬出了《大明律》,钦犯的供词一个字都不能改,改了就是欺君。由于这份供词影响面大,两个锦衣卫决定不送内阁,直接送了司礼监,没想还是被打回去重审了。

嘉靖帝随后又问:

“重审的时候,为什么赵贞吉不审,谭纶不审,你们也不看着,还是让那个海瑞重审?”

两个锦衣卫就回答说不在场,已经押杨金水进京了,实际上即使他们在场,也会避嫌的,毕竟留下的锦衣卫确实避嫌了。

至此,加上前面杨金水的供述,再加上海瑞的这份供词,嘉靖帝完全搞明白了浙江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也就是说,浙江贪污案、毁堤淹田案、通倭案牵扯到了郑泌昌、何茂才、胡宗宪、严世蕃,宫里这边实际上也牵扯到了尚衣监、巾帽局、针工局的主管,以及吕芳,不过吕芳这里杨金水一个人全担了。

当然嘉靖帝并没有定杨金水的罪:

“其实他的差使当得还不错,有些事也不能全怪他。”

嘉靖帝也明白,杨金水也是以大局为重才变疯,但此时,并不是倒严的最佳时机,清流也罢,海瑞也罢,好像都准备好了,但嘉靖帝并没有准备好。

四、

由此,嘉靖帝已经打定了主意,在他闭关的这十五天,一直没有停止对严党和清流的观察。对这两派人员也进行了考核,考核的结果,是不太满意的,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清流目前的实干派是赵贞吉,他是顾全大局的,也尽力维护嘉靖帝的脸面,只是这个海瑞太过强大,他镇不住。严党目前的实干派是胡宗宪,他也是顾全大局的,赢得了抗倭战争的第八次胜利,能不能全剿倭寇,尚不得知。

但是清流派现在真的能代替严党吗?

并不行,赵贞吉连海瑞都搞不定,更搞不来钱,更重要的是抗倭的最后一战还没有打,更不能此时倒严,影响到胡宗宪的战局。

而当初吕芳去见严嵩和徐阶,为什么嘉靖帝愤怒,除去之前分析的原因之外,还得加上一点,这是嘉靖帝故意的。目的就是给严嵩和徐阶看,吕芳并不能代表皇上,是他瞒着皇上去见的,所以受到的处罚,为什么这么做?

就在于嘉靖帝后来对吕芳讲的那句话:

“两个大学士,太祖实录他们不知已经读了多少遍,都烂熟在肚子里了。端起酒杯的时候,他们早就想起了太祖那两句话:“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嘉靖帝必须表现出,他并没有动徐阶或者严嵩的念头,你们还是你们,后来嘉靖帝召见严嵩和徐阶就说了:

“俗话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在朕这里,人也是旧的好,衣也是旧的好,用久了就舍不得。”

这其实是嘉靖帝对时局的把握,他看出清流派暂时不具备取代严党的条件,自然也就为维持固有的平衡,以待观察。

五、

也就是说,嘉靖帝考虑的还是大局:

“倭寇在东南闹,鞑靼在北边闹,国库又是空的……毁堤淹田,私放倭寇,贪墨国帑民财,都翻出来了!有辜的无辜的牵涉那么多人,你叫朕这个时候拔出了白刃杀谁是好?”

毁堤淹田毕竟是胡宗宪结的案,其实也算是无辜的,但是拿掉了他,东南咋办?

严世蕃确实该死,可是拿掉了他,国库咋办?真的靠赵贞吉继续推行改稻为桑吗?当然不行,每个人都看出改稻为桑就是一步死棋,弄不来钱了,就是没人捅破,最后还是严嵩自己捅破的:

“改稻为桑所用非人,江南织造局今年五十万匹丝绸万难织成,前方军需,各部开支均已告竭。”

而嘉靖帝是用小刀小心翼翼割开的海瑞供词,看完后,又小心翼翼地封上了,并且拿给严嵩和徐阶看,确定没有开封后,一把火烧掉了。

其目的就是安抚严嵩的心,告诉他,皇上还是信任严嵩的,这个案子就到郑泌昌和何茂才为止吧。

而严嵩果然心领神会,明白朝廷目前最大的危机不是严党把持朝政,而是国库空虚:

“臣奏请鄢懋卿南下巡盐,清厘盐税,充作国用。”

这才是嘉靖帝希望看到的结局,关键时刻还必须靠严党弄钱啊,自然马上准奏。

可是严嵩也不是好惹的,明白整个清流派都不值得一战,唯独那个海瑞是自己最大的威胁,立马反咬一口:

“臣闻报有走私刁民名齐大柱者曾有通倭之嫌,不知何人所派先今潜入军营,就在胡宗宪身边。”

这还用说吗,自然是海瑞救过的齐大柱,又是海瑞推荐进了胡宗宪兵营,严嵩此举可谓阴险。嘉靖帝当然知道怎么回事,可惜此时急需用钱,也就答应了严嵩的请求,让徐阶去查处齐大柱。

由此可见,为了钱,嘉靖帝也可以不顾小民死活的,就像吕芳讲的那样,一两个县的人民算什么,皇上心中装的可是九州四方……

大明王朝:为什么嘉靖帝装作没看过海瑞供词,还当着严嵩面烧了?

谢谢邀请。

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何况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大明朝的历代君主,

太祖朱元璋是最霸气的皇帝,因为他开创了国家;

成祖朱棣是最有胸怀的皇帝,因为他开创了盛世;

世宗朱厚璁是最会当皇帝的皇帝,因为他最能察人心。

1.烧了海瑞那关于真相的供词,不代表嘉靖帝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维护他的权威。就是说他一声令下。明知是错,明知是死,也得有人前赴后继去办。

而在这一点上,海瑞做的很不好。海瑞是个清官,海瑞是个忠臣。但他不是帝王的一条好狗。东南抗倭形势严峻严峻,军费紧张。

这个时候最紧急的事就是搞钱搞军费,所以嘉靖帝的铁杆狗腿子们,愿通过毁堤淹田,改稻为桑,来给君父分忧。

而这必将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当君王利益与老百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海瑞他站在了老百姓这一边。与嘉靖的的狗腿子们展开了斗智斗勇。

你说嘉靖不知道真相吗?他什么都知道,但是他只能装作不知道。所以他必须要将关于真相的海瑞的供词全部烧掉。只当他不知道。

2.为什么当着严嵩的面烧呢?

因为严嵩就是他最忠心的那条狗腿子。严嵩把持朝政,一手遮天贪污受贿。这些事儿嘉靖都知道。但为什么不动他呢?就因为严嵩能给君父分忧。

嘉靖20年不上朝,靠的就是严嵩,这个能遮风挡雨的狗腿子,这就对应了前文中的一句话,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出来。

严嵩可以嚣张跋扈,可以一手遮天。但是他对皇帝忠心呢,而且还能给皇帝办事,就冲这两条,嘉靖就不会动他。

就算要动他,也要找一个好的替代品才动。到那个时候替代品也有了,大奸臣严嵩也被法办了,嘉庆皇帝依然是公正严明的一位好皇帝。一举两得的事。

大明王朝:为什么嘉靖帝装作没看过海瑞供词,还当着严嵩面烧了?

为了安抚严嵩,稳定朝局。如果朝野知道了他明明知道海瑞的那份供词里直指严世潘的罪行而不敢惩罚他,那他将威严扫地,江山不稳。当下最重要的是东南的剿倭。而国库亏空,急需军需。他因修道不上朝二十几年了,如何筹备那么多的军需?唯有靠严嵩了。严嵩统领内阁二十几年,朝中上下基本都是他的亲信,没有他,很多政策难于实行,即使想实行,也没有人。当着他的面把他儿子犯罪的证据烧了,让他感恩戴德,并更卖力为朝廷筹备军需。果然,严嵩深知皇上的用意,许诺派鄢懋卿南下清理盐税以充军需。

大明王朝:为什么嘉靖帝装作没看过海瑞供词,还当着严嵩面烧了?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无财可用,空空如也,当时小孩唱的一首曲………。嘉靖二十余年不见大臣,不理朝政,深居西苑,只求长生不死之术,至使国事日益衰败,海瑞买好棺材,诀别妻子,冒死上《治安疏》。疏中说,皇上即位之初,政令一新,天下欣然望治,但为时不久,却生妄念,企求长生不老,一心求神仙,竭民膏脂,滥兴土木,20余年不见朝,法纪弛废,致使天下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兹炽。四介纷纷效陛下,大肆浪费,求神拜佛,使得十室九空。《治安疏》言辞激烈,直指嘉靖,劝翻然悔过,嘉靖勃然大怒,扔疏在地,要逮捕海瑞,但仍将海瑞下狱论死。百官求情,才免一死。嘉靖死,新帝继位,海瑞获释,官复原职,不久升大理寺丞。这是有名的《万世治安疏》,海瑞昌死上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