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了?

曾经叱咤亚欧大陆的蒙古人,最终在汉人的地盘翻了车,因为黄河泛滥,朝廷应对失策,加上腐败盛行。“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韩山童和刘福通一声呐喊,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正式拉开帷幕。

但是我们看这段历史,会很惊讶地发现,真正在打来打去的,其实大都是汉人,蒙古人此时却成了配角,这是怎么回事?

一、

元朝将治下的人民划分为了四等人,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

蒙古人毫无疑问是享受最高特权的,也是统治者;色目人主要是西域人,以及最早被征服的东欧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汉人,主要是原来金朝统治下的人民,其下也包括女真、契丹、高丽等,统称汉人;南人则是地位最低的,主要以之前南宋统治下的人民为主,因为是最后被征服的,所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由于蒙古内部对学习汉文化没有达成一致,这也导致,统治汉族地域的官员,仍然是汉人。也就是说,如果不跟其他人对比,生活在南方的汉人,生活习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历来老百姓很少有造反的,一般不把刀架到脖子上,他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但元末起义军领袖韩山童不同,他的祖祖辈辈都在策划造反的事,他自己也是苦等着机会,果然这次黄河决口被他等到了。

他利用自己的白莲教堂主身份,再加一句“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的口号,成功“绑架”了部分老百姓。成为了首批跟着他造反的人,因为头戴红巾,起名红巾军。

其实一开始跟着起义的人没有几个,不然的话,当地县令调来的几个兵就能把领袖韩山童给逮了?但是随后跟韩山童一同起义的,另一起义军领袖刘福通连着做了几件事,这几件事做完就等于是把整个汉人绑上了战车……

韩山童一死,本来刘福通就没打算让韩山童儿子当皇上,但是起义军内部争斗不止,马上要散摊子,不得已,刘福通搬出了韩林儿。就像后来的清朝顺治帝能当上皇帝,就是因为皇太极的兄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斗不休,最终选择了第三者福临当了皇帝。

不过韩林儿估计是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甚至他活着,还没有他死了后受重视。

二、

起义之初,元朝廷就派了军队前来镇压,这个军队呢,其实也是汉人为主。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军队前去镇压起义军,实际上杀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东汉末年,董卓进了洛阳,面对十八路诸侯讨伐,他也派出了军队前去镇压,可惜派出的军队跑到其他村子乱杀一气,拿着老百姓的头颅当战利品,回去领赏去了……

元末的官兵是一样的德行,他们突然就发现,镇压起义军的过程,其实就是发财的机会:

比如,这一家人很有钱,你想要占为己有,咋办?

杀啊,杀了后,找出他的户籍,改成暴徒,这下子,不仅被杀的人的财产归了自己,还能拿着头颅再回到朝廷领赏。这下子麻烦了,起义军暴动的地方,老百姓全都倒了大霉!

作为穷人,面对经济封锁,连出去要饭都没有路。富人,富人就是挨宰的份,就算没被红巾军清算,也被官兵洗劫一空,说不定命还搭上。

官兵跟红巾军战斗?

笑话,战斗就要流血,流血就会有牺牲,真打起来,不光流红巾军的血,官兵的血也会流,哪里有抢劫老百姓来的爽快?

这下子,老百姓没辙了,一些富裕的财主,为了防止被杀,要么自己起义当红巾军领袖,比如郭子兴;要么就资助起义军队伍,让他们提供帮助,比如资助张士诚的那些财主;要么就加入起义军队伍,好歹还能抢抢地主,填饱肚子,比如朱元璋。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义军迅速就壮大起来,刘福通也攻占了一些县城。此时他做了一件在我们现在看来十分荒唐的事,那就是迅速让韩林儿称帝,国号大宋,宋朝就此复辟。

三、

刘福通此举就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把汉族跟蒙古人的仇恨一下子激化了,本来是黄河岸边几百号人吃饭的问题,迅速就上升成了民族问题。这时候,元朝廷的任何镇压行为,都会被人解读为对汉族的屠杀。

这样一来,元朝廷本来就紧张的神经一下子就绷断了,该来的还是来了。从他们占领南宋的那一刻起,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汉族起义,于是更猛烈的镇压就来了。

等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红巾军之后,老百姓也会产生质疑,他们会思考,为什么大家都加入了红巾军呢?想来想去,他们能得出的唯一答案,就是这个朝代是一个坏朝代,还不该反吗?

人们一旦形成这个观念,那么起义就会从各地爆发,元朝廷必然也就应接不暇,一发不可收拾。

注意一点,起义是从黄河岸边开始的,迅速蔓延到长江流域,长江上游那里出现了陈友谅势力。下游则是张士诚势力,中间占据南京的是朱元璋势力,刘福通则一路向北进军。

打到最北的红巾军甚至一度占领了山海关,堵住了蒙古人的退路,可是浩浩荡荡地北伐红巾军,怎么突然就败了呢?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刘福通攻占了开封,随后起义军领袖们,不走了……

想想历史上那么多次的农民起义,每次都是败在这个上面,陈胜吴广也罢,黄巢起义也罢,洪秀全也罢。都是面临这个问题,一旦起义军停止了前进,等待他们的命运必然是灭亡,正所谓“流寇无敌”。

韩林儿到达开封之后,不久这支起义军就分崩离析了,投降的、自立为王的、内讧的、被招安的比比皆是。这支强大的红巾军,眼看就要打到元朝廷首都了,一下子就雪崩般的溃败了。

四、

说到底,还是土地的问题,没有土地的人们想得到土地,得到土地的人们又想保住土地。所以,一开始镇压红巾军的人也是以北方汉人为主,他们不希望红巾军势力达到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家乡父老受难。

而很多人跟着起义军,其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一块土地,而在开封,韩林儿分封众人。要知道,僧多粥少,历来如此,真正能分到土地的都是极少数,大部分还是最底层。不要相信有些起义军说的鬼话,比如李自成“迎闯王、不纳粮”,比如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实际上就是一句口号,李自成的不纳粮,闯王倒是迎进来了,可惜军队全靠抢,抢完了咋办?洪秀全倒是想的挺好,敢情平均分配不包括自己,先把自己的老婆平均分了再说!

红巾军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没有分到土地和财产、权力的人他会骂娘,白忙乎一顿,啥都没捞到,心里不爽。而分到土地的人,一开始是高兴的,但高兴不了多久,他就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就是红巾军的特性决定的,本来起义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现在一些起义军将领成了所谓的土豪。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跟着这群穷鬼干,哪一天打到自己的头上咋办?

所以,这些人的想法就变了,他们的第一目的不再是推翻元朝廷,而是先保住自己的土地。要想保住土地,那么就得寻求保护,一种是找元朝廷保护,另一种则是找一些实力强大,且保境安民的起义军或地方武装保护。

有些人就会被招安,成为元军,反过来镇压起义军,有些人则投奔陈友谅、张士诚或者朱元璋。而刘福通的这支起义军,一下子就丧失了战斗力,面对蒙古人的反攻,毫无招架之力,迅速败亡。

退到安徽的韩林儿还没有喘口气,被元朝廷招安的张士诚就打过来了,再次兵败,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在被朱元璋派人接走的船上溺亡。

朱元璋接连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只剩下了一个元朝廷,而所有的起义军残部都聚集到朱元璋身边,但凡没有离开的败军,基本都是极具战斗意志的人。

而朱元璋,也是维护富人的利益,这样更多的人支持他,再加上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如云,还有一支铁骑兵,所以,元朝廷“养虎为患”,利用汉人治汉的策略失败,最终被赶回了蒙古。

我猜,这就是元朝灭亡的原因吧!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了?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

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一个异类:它尝试着去建立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性帝国,它支持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它是历史上罕见的因为某些“善良的政策”而被加速亡国的王朝。

中国历代王朝末期的社会形势,大体上是相似的: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起义不断、外敌入侵,而执掌国家权力的君主或者大臣们尸位素餐,抵制改革和进步,最后品尝到亡国亡身的苦果。

但元朝是例外。

在元王朝晚期,面对着残酷的天灾和沉重的政府财政压力,无论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还是他手下的大臣们,他们是不甘心就此沉沦,就此走向亡国的,他们与历史上其他王朝的末期君主、臣子们不同,他们主动求变,采取了许多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应对当时局势的角度看都非常正确,非常对路的政策。

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些看起来正确、对路甚至称得上忧国忧民的政策调整,反而加速了元帝国的崩溃。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从元顺帝在位时期面临的局势说起。

元顺帝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建立元帝国的蒙古族人来自草原,他们与生俱来的狼性,并没有随着他们入住中原而改变。整个元王朝总共历时98年,其中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在位23年,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在位35年,剩下的九个皇帝,一共才在位了不到四十年。其中,有至少三四个皇帝在政变或者战争中死于非命或者下落不明,剩下的也个个是短命鬼。

而元顺帝本人,也是经历了数次血腥政变,才彻底铲除了掣肘自己的旧势力,得以执掌天下的。

上层建筑烂成了这个样子,下面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元顺帝登基之后,面临两大棘手难题,一个是天灾—黄河泛滥;一个是人祸—财政危机。

先说黄河水患。

元顺帝在位的第四年夏天,河北、河南等地连降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沿河郡邑,如济宁路、曹州、大名路、东平路等所属沿河州县均遭水患。

水患沿线各地,数百万灾民饿殍遍野、卖儿鬻女、食不果腹。黄河下游地区的水患,因为宋朝错误的治河方略而起,已经影响了宋之后统治这一地区的金、元两国百余年了。如何赈灾;如何治理黄河水患,就成了摆在元帝国面前的首要难题。

再说财政危机,虽然元顺帝之前的皇帝们各个享年不永,但这些蒙古族的君主们个个都十分的热衷享乐,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以统治中原农牧地区的皇帝的心态,而依然保持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洪水爱谁谁的草原民族领袖的心态。

皇帝如此,下面的大臣和贵族们也纷纷上行下效。大家集体享乐的结果就是,到了元顺帝即位的时候,朝廷没钱了,不但没钱,而且还有大笔大笔需要花钱的地方,比如说赈灾、治河。

正当元顺帝发愁的时候,他所仰仗的一个少壮派能臣,给他提出了具体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这个人,就是元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脱脱。脱脱是元朝历史上最提倡汉化,以汉族传统的方式解决汉人问题的臣子,他提倡儒学,而且主持编修了辽、金、宋的三朝国史。

机缘巧合的是,脱脱也遇到了元朝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皇帝元顺帝。

二人一拍即合。一系列改革措施短时间制定并推广至全国,一系列改革措施短时间制定并推广至全国。

在水患方面,脱脱请出了著名的水利专家贾鲁,负责治理黄河。贾鲁一方面仔细研究了宋、金、元三朝治理黄河的方法以及经验教训,一方面亲自沿途走访了黄河下游的许多地方,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河方法。脱脱给了他巨大的支持,不惜人力财力让贾鲁去办。

从后世明清两代所采取的治河方略看,贾鲁的理念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他遇到了一个无法逆转的现实局面:元帝国已经天怒人怨了,治河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人早已是火药桶了,贾鲁就是把引线点燃的那个人。

在财政方面,脱脱提出了变更钞法的解决方案,具体办法是:印造“至正交钞”,新钞一贯合铜钱一千文,或至元宝钞二贯,而至正交钞的价值比至元宝钞提高了一倍,两钞则并行通用。发行“至正通宝钱”,与历代旧币通行,使钱钞通行,并以钱来实钞法。

在脱脱看来,这是一个万全之策。但从我们现代人所掌握的经济常识来看,在国家极度缺钱的时候,再拼命印钱的结果,一定是加剧通货膨胀,让钱更不值钱。

元顺帝和脱脱想改革,也不畏惧改革,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改革不但让底层民众的怒气更加膨胀,也激起了得利的蒙古贵族、官吏们的反对,元朝在几年之内,不但民变四起,而且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裂,自残加外患很快就让元帝国崩溃了。

元顺宗北逃草原,死在了逃亡的路上,而脱脱则更早就被赐死于云南。

“善政”没有拯救元王朝的命运,元朝成了又一个统治中国不足百年的“短命”王朝。

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了?

元朝为什么灭亡的问题暂且不说,先来说元朝是否是短命王朝的问题。

即便是我们从忽必烈正式宣布国号的1271年算起,到元顺帝逃出元大都的1368年,元朝也有98年之多。一个存在了九十八年的统一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绝对不能说是短暂的!我们仅以统一王朝为例,秦朝十五年,西汉二百一十年,王莽的新朝十五年,东汉一百九十五年,西晋王朝五十年(从其消灭孙吴到灭亡的统一时间仅三十六年),隋朝三十七年(从隋灭陈到隋朝灭亡的统一仅二十九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北宋一百六十七年(北宋并不是真正的统一王朝,北方有辽朝,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吐蕃等),元朝统一天下九十八年,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六十七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之中,只有东汉、西汉、唐、北宋、明朝、清朝这么六个王朝存在的时间长于元朝,你怎么能称元朝为速亡了呢?

至于说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则是一个很复杂的原因。首先来说就是官逼民反。整个王朝上下贪腐成风,有一首元曲叫《醉太平》的写道: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而《闲中古今录》里也曾经记载: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本人就是被逼无奈才走上了反抗之路。但凡能够有点儿活路,比如他在皇觉寺里能吃饱饭的话,绝对不会投身红巾军的。

其次来说,元朝内部矛盾重重。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朝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但是,元朝始终没有能够协调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蒙古帝王们,他们在接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上始终是犹犹豫豫。早在忽必烈的时候,许衡就曾经劝谏他:“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但是,一直到元朝灭亡,他们都没有能够完全如同金朝和后来的清朝一样与中原文化融合为一体。

再次,元朝统治阶层内部的利害冲突也加剧了元朝的灭亡。元朝统治阶层内部围绕着最高权力的斗争始终就没有停歇过。这些斗争和矛盾,极大地削弱了元朝的统治能力。

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了?

元朝的快速灭亡,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这里说几个理由。

第一,元朝统治者内部自身的争斗。成吉思汗是一个威望非常高的超级霸主。但是成吉思汗去世以后,他的四个儿子就开始了汗位的争夺。成吉思汗在身前就知道他的儿子会为了汗位进行争夺。所以才会四处争霸,打下更多的地盘,分封给四个儿子。这个目标实现了,但是蒙古最总领的那一个大汗,却依然在争夺之中。权柄在他孙子辈的时候,由三儿子后代转移到四儿子的后代蒙哥身上。然后蒙哥的权柄又转移到弟弟忽必烈身上。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蒙古皇室就开了一个争权夺利的坏头。元朝建立以后,皇室之间为争权更是进行了许多非常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让内部产生了巨大的消耗。

第二,蒙古人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蒙古人在统一南宋的过程中,遭到了汉人的剧烈反抗,他们也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但是当他们统一全国以后,却依然把汉人当成它们的敌人来对待。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一来,在五胡乱中华的时候就已经这样做过。二来,也是南方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上千年的对抗所致。三来,也是作为北方游牧的蒙古人,缺乏一种自信和包容。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直接导致了汉民族民间力量的聚集壮大,最后如决堤一样冲涌起来,势不可挡。

第三,蒙古人对于汉民族文化的排斥。汉民族文化以三纲五常、忠孝节悌这些东西,作为规范社会的秩序,上千年来一直行之有效。但是突然之间这些东西都不起作用,而只是依靠武力来进行控制,这样,社会势必进入无序混乱,动荡不安,这种动荡不安的结果就是矛盾更加突出,暴力事件频发,最后酿成元末农民大起义,一介农民最后当到了皇帝。

第四,蒙古人尚武精神的缺乏。蒙古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源于他们当初生存环境的险恶,在马上练就了彪悍的尚武精神。但是经过了几十年,当这个马上民族来到富庶之乡以后,优裕的生活条件,让他们的身体体格严重退化,尚武精神严重缺乏。一个本来依靠马上来统治世界的民族,再加上它没有更多的统治手段,而尚武精神又缺乏,其灭亡基本上就是在旦夕之间。

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了?

元朝的寿命确实比较短,从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开始算起,到明军大将徐达攻占元大都为止,元朝前后共经历了97年,国祚尚且不足百年。

对于元朝的灭亡,蒙古贵族的压迫,吏治的腐败是躲不开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元朝并非中国最短命的王朝。对比一下,秦朝的国祚是14年(大一统时期),西晋的国祚是50年,隋朝的国祚仅为38年,相比之下元朝的国祚还算是说得过去。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异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建立并非依赖贤德之名,而是完全通过武力征服天下。(元朝版图)

在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制定了许多不公平的法律。例如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能报官,但官府都是由蒙古人控制的,汉人自然处于劣势。而蒙古贵族如果打死汉人也不用偿命,只需出一些丧葬费即可。这种赤裸裸地歧视,就连清朝也不敢这样。

清代的法律虽然同样是偏袒满族统治者,遵循着“同罪不同罚”理念,旗人犯罪受到的处罚要比民人轻,但罪名起码是一样的。而元朝直接就是对汉人单独执行一套带有严重压迫性质的法律,这更加容易激化民族矛盾。

除此以外,元朝贵族也不善于治理国家,他们似乎并没有拿关内当做自己的家,元朝贵族的生活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对人民是极力地压榨和搜刮,大有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的架势。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元朝对汉人建立了极为严苛的控制,像是地方官员的正职一般都是首选蒙古贵族出任。如果蒙古人数不够,则优先考虑色目人,最后才是汉人。而军队中,汉人通常也只能出任副职,很少有汉人担任军队中的一把手。即便是有特例,这种特例也是很少见的,否则就不叫特例了。

并且相比于之后的清朝,元朝统治者也不热衷于汉化。元代所有的皇帝都没有汉名,元朝皇帝的汉学造诣也普遍不深。元朝政府同样不太在乎汉族知识分子,元代开科取士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无法通过科举制度出人头地,因此对于元朝的归属感也不强,这一点比起清朝差远了。(忽必烈是元朝汉学最好的两个皇帝之一,另一个皇帝则是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

清朝是非常重视拉拢读书人的,对汉人的洗脑战略也是非常成功的。在清朝晚期,面对着太平天国和西方的入侵,有许多汉人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保护清帝国,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董福祥之流。如果没有这些汉人,清朝肯定坚持不到1911年,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歇了。而反观元朝,在元末天下大乱之时又有几个汉人为了大元挺身而出呢?

当然,凡事无绝对,元末也是有一些汉人愿意为元廷而战的。例如平定福建亦思巴奚兵乱的陈友定,他就是一个元朝的忠臣,陈友定与柏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最后他是不敌朱元璋,被明军擒获处死。

说道元朝的忠臣,肯定还有人提到元末第一奇男子王保保。正是由于这个人的存在,彻底覆灭了朱元璋征服蒙古高原的希望,他曾在漠北多次击败明军,成功地保住了北元。

对于王保保的民族身份,历来争论不断。早在元末,民间就一直流传王保保是河南沈丘的汉人,因为他忠心护元,所以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而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也曾以“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来讽刺王保保。

但在1990年,河南洛阳出土王保保的父亲赛因赤答忽的墓葬,根据赛因赤答忽的墓志铭记载,王保保家族并非汉人,他们是蒙古伯也台部人,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本名,不是赐名,其家族的先祖是跟随忽必烈平定河南时留在这里的。

作为元朝最后的顶梁柱,原先人们还曾以为王保保是一个效忠于元朝的汉人,但最后综合所有的证据才发现,王保保就是个蒙古人。元末为了朝廷奋战的汉人真的很少很少,起码比清末少多了。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的伏笔,才导致一场大水就“挑动黄河天下反”,一时之间海内大乱,整个关内都反了。(红巾军起义形势图)

在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元廷不思全力镇压农民军,反而在内部搞起来勾心斗角,不团结,导致元军错过了镇压起义的最好时机。虽然在王保保等人的努力下,元军消灭了中原地区的红巾军。但此时朱元璋已经基本统一了南方,实力已经超越元廷。最后明军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攻克了元大都,北伐成功,元顺帝北逃蒙古高原,元朝在关内的统治宣告结束。

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了?

多谢邀请

1.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出自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思想还停滞在狩猎经济时期,缺乏先进的经济理念。

试看元太宗以前,侵入大宋的每场攻坚战争,几乎都有屠城的恶举,但凡拒降,城池攻破之日就是生灵涂碳之时,杀人放火便开始了.城池被毁灭,稍有抵抗能力的人被杀掉,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的破坏,而且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主体----人都给灭光了,生产根本无法恢复与发展.

2.元朝帝国的开拓者----- 成吉思汗颁布的分封制度为后世埋下了祸根.

领土分封在两千多年前就证明是一套弊大于利的制度,受封者在自己的王国为所欲为,操控政治,军事,财政大权,不听中央指令,往往形成势力割据,而且时常有相互吞并的大戏上演,到了成吉思汗的孙辈,忽必烈与他的弟弟争夺汗位,导致蒙古直接分裂成两大阵营,四个汗国相互倾轧,你撕我咬,打得热火朝天,储存的一点能量全部内耗掉了,很容易让外敌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3.元朝的缺乏雄才大略的皇帝.

不可否认,忽必烈是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往后都是和尚生秃子-------一代不如一代.享受成了嗜好,治国却没有能力,直接导致朝廷腐败,军备松驰,行政不畅,民不聊生.任何一个朝代,一旦百姓没有了活路,离灭亡之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4. 战争频仍,自取灭亡.

据史料记载,在整个元朝历史中,没有战争记录的年份总和是22年,其中连续没有发生战争的时间最长都没超过3年。仅1280年统一中国后,有记录的元朝战争就已达近200多场。元朝统一中国后,元朝并没有象其他初立朝代那样施行“休养生息”政策。还于1280-1284年间,对日本、安南、缅甸征战,另外耗费大量精力对付国内此起彼伏的“抗元复宋”起义,

战争机器成全了元帝国,而元帝国始终摆脱不了战争机器的性质与桎梏,终至外强中干,不可一世的元帝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短时期内就寿终正寝,退出了历史舞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