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没有统一三国?

最近对三国非常感兴趣,前两天刚回答了一个孙权为什么无法统一三国,今天再来说说刘备。

其实刘备起势的过程和刘邦有非常相似之处,甚至刘备的种种行为表明,他是想复制刘邦的成功。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业未成,就病死在了白帝城,最终还是没有重现刘邦的开国壮举。

都说卧龙和凤雏得一便得天下,可惜刘备两个均得,况且手下名将如云,到底哪里出了错,未能一统天下呢?

凡事必有原因,如果没有,那就是没找到,我们必须跳出前面的设定,探讨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对手太强大

刘备是个人才,也是个君才,但是生不逢时,偏偏隔壁有一个资源条件比他还好的曹操。楚汉之争,刘邦最后的对手是项羽,项羽此人刚愎自用,身边的人才几乎都让刘邦吸收了,一己之力如何能打下天下?

反观刘备的对手曹操、孙权二人,均是善于用人的君才,集谋略与野心于一身,所以刘备想要一统天下,那就必须得征服曹操和孙权二人,难度太大。

二、蜀国太弱小

所谓的对手太强大,相对应,也就是自己太弱小。刘备起势太晚了,人家都一统北方开始南伐了,刘备还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呢,当然,他最开始的大本营是荆州,不过还是借的。

还有一点就是刘备拿下益州后,看似雄踞一方,其实穷山恶水,人少粮缺。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是三国最末,举国军队不超过10万人,在硬实力上就比曹操孙权二人弱。

三、汉朝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外戚专权、宦官专权,东汉末年内政混乱,老百姓民不聊生,但凡日子还能过得下去,谁会舍得出命?

不管唐朝的安史之乱也好,清朝的太平军起义也好,一个政权出现叛乱,那就说明其内部已经严重溃烂了。

刘备起家的大背景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尽管起义很快被镇压了,但明显汉朝廷跟人民成了对立的两个阶层。虽然刘备仁义比较体恤民心(但凡开国皇帝,没有一个不体恤民心的),但受限于当时的信息传导和舆论控制,孙权和曹操地盘的人民会知道刘备仁义,从而投奔他吗?

刘备打着兴汉的口号,但很多人跟着刘备不是喜欢汉而是喜欢他,别忘了正儿八经的汉朝皇帝汉献帝在曹操手里捏着呢。就算有些人民还热爱着汉朝,但那也是曹操劫持的汉献帝领土下的汉朝,并不是自封刘皇叔的刘备的汉朝。等到刘备死后,即使诸葛亮一直宣传蜀汉继承正统的汉朝,实际上已经缺乏吸引力了,他之所以要多次北伐,也是因为此。

四、仁者得人心未必得天下

刘备得民心不假,因为刘备懂得仁义,但凡仁义必定少杀伐,少杀伐政权就不稳。

统治天下第一大关键因素就是让人敬畏,让人恐惧。没有人能保证所有人都支持你,对于不支持你的人不清理就会生乱。仁义久了别人就会得寸进尺,骑你脖子拉屎还问你要纸。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得天下者的粉饰。枪杆子里出政权,天下是打出来的,秦王嬴政灭六国、元军铁骑踏平中原、清军入关要求剃发易服,对百姓大规模屠杀,敢问他们得民心吗?民心是维持统治的必然要素,但不是一统天下的必然要素。

所以得人心未必得天下,刘备和刘邦一样会演戏,但他没有刘邦狠。

五、连孙抗曹的政策没有执行彻底,灭吴抗魏的决定没有成功

天下曹操一家独大,诸葛亮、鲁肃、周瑜合力撮合蜀国吴国合作,联手对抗曹操,而后二分天下。然而前有关羽“虎女安能嫁犬子”,后有刘备夷陵大战举兵东伐,自己强大了,就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只想着吞并人家东吴,而不是联合,结果被陆逊烧了回来。

联合和对抗,两条路都堵死了,不但荆州丢了,还把国力打没了,直接导致刘备一蹶不振。

六.刘备死的太早、后人不争气

夷陵一战把蜀国打疲了,刘备恼死白帝城,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禅不堪大用,国内人才青黄不接。平辈的孙权、曹丕都是人中翘楚,别说一统天下,刘禅连自己的家业都守不住。

司马昭曾说: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刘禅在位期间千错万错归于四个字“不敢尝试”,但凡社稷之事均是别人决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决项楚,反观刘禅让诸葛亮和姜维拖着北伐,没有宏图壮志和开拓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迟迟不肯还政的原因吧。

公元263刘禅举国而降,受封安乐公,奇耻大辱,却换刘禅一句“乐不思蜀”,其父一朝功业转眼成灰。刘备得如此无志之子,如何能够一统天下完成他的夙愿?

当然华夏自古帝王者百百千千,我等一介布衣,蚍蜉仰视鲲鹏,只能窥其一二。无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皆是天之骄子,能够留名史册,建立自己的功业为后人铭记,本已经不易,能够一统天下更是难上加难。三人争斗一生,却无一人胜出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并不影响我们肯定他们的能力。

其实我们并不用拘泥于谁谁谁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这种问题。在我看来他们一生运筹帷幄、金戈铁马,活的精彩。

正所谓:莫问天下归何氏,谁言未酬不丈夫。

为什么刘备没有统一三国?

刘备是不可能统一三国的,不但刘备不可能,孙权也不可能。三国之中,唯一有机会统一三国的,只有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一下刘备。

首先,刘备的基础太差了,他本身家里不是豪强,是一个卖草鞋的,这样的话,就得不到豪强的支持。没有豪强的支持,是不可能在三国取得成就的。

这跟西汉开国不同,西汉开国,那真的是天下宁有种乎,秦国无贵种,天下皆亡人,秦国一亡,无论草根贵族都可以争天下,因为秦国把天下扫平了,地方上没有任何的势力,等于出现了权力真空,谁去就能占有一方。

但东汉末年不同,东汉未年地方豪族势力很强,手里有大量的土地,有经济力,手上还有私兵,还能建坞堡,等于地方上的权力原本就掌握在豪强的手里,一个人要想在三国建功立业,看的就是他有没有争取到地方豪强的支持,比如袁绍,他就是因为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第一桶金是韩馥白送的。这种机会,不要说刘备别想了,就是曹操也没有的。

没有豪强,刘备最先争取到的一些人,不过是他差不多的小地主比如张飞,无业流民比如关羽,最多就是一些大商人的风投。他要拿着这些东西去在东汉找立足太难了。打来打去,都处在四处飘泊的地步,就连陶谦让徐州,那其实也是假的,因为徐州不是陶谦可以让的,陶谦本身就没有得到徐州豪强的支持,所以他才最苦逼,手下都约束不住,手下跑去抢曹操的父亲,曹操打过来,陶谦因为没有地方势力的支持,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陶谦让给刘备的只是一个虚名,而不是真正的有根基的地方,所以刘备在徐州也没有站稳脚跟,被吕布轻松就夺走了。

后面刘备去了荆州,也是挂靠,曹操这时在整理北方,刘备只有陪刘表喝酒撸串吹牛逼的份,眼睁睁看着乱世要结束了,自己还没有建功立业,这才看着大腿的肉徒悲伤。

他的转折来自危机,来自曹操打过来。曹操不打过来,就算刘表死了,荆州也不会是刘备的。因为荆州豪强不认刘备,像刘巴,就是打死不鸟刘备,曹操打过来,把刘表吓死,刘表家收编了,荆州出现了权力真空,而靠着东吴击退了曹操,孙权又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刘备才有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地盘。

但这个时候,他还是最弱的,而且年纪也不小了,拿下益州之后,又跟东吴起纠纷,最重要的是,他的敌人永远都那么强大。

我们讲,不胜在已,胜在彼。就是你能掌控的只是自己不败而已,能不能胜,要靠别人,这跟足球理论一样,你只能保证自己不失球,而进球要靠对方出现漏洞,那孙权比他年轻,明显要比他活得长,他打孙权的主意没戏,曹操也没有掉链子,他也找不到机会,能够在蜀地称帝,那已经是他创业的天花板了。

反观曹操倒是错失了两次机会,一次是赤壁之战,他跟袁绍一样,犯了冒进的错误,如果不急于进攻,而是忽悠住东吴,那刘备就只有远走交趾,曹操可以腾出手,拿下刘璋,得到蜀地,东吴不用攻,自个就会降。另一次机会,是刘备跟孙权开战的时候,他没有趁机进攻刘备,夺下益州。

为什么刘备没有统一三国?

论出身,朱元璋是个无家可归的乞丐,却能在明末的天下大乱中统一天下,刘备这个以织席贩履为生的皇族之后,却不能统一三国,着实让人觉得可惜。

论能力,刘邦这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却能在秦末天下大乱中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刘备这个有识人之明,有仁义之心,又有关羽、张飞这等三国时期唯二的万人敌相助,却不能统一三国,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论意志,刘秀这个能够强忍亲兄弟被杀的文弱书生,却能在新莽末年天下大乱中统一天下延续大汉王朝,刘备这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稍有安宁还有髀生之叹,如此居安思危的刘备,却不能统一三国,真的让人想不明白。

刘备身上有如此之多的优秀品质,能够聚拢英雄人才,比如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等,与刘备稍一接触,便跟随终身,这是刘备的魅力,刘备以白手起家,以弱小的势力,辗转于天下诸侯,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刘备的能力。

失败是成功之母,发生在刘备身上的失败,已经多到无法计算,刘备既有当年刘邦的厚黑,即使被吕布夺了徐州,照样脸不红心不跳的投靠吕布,只是为了在狭缝中生存,即使经历再多的失败,投靠再多的势力,刘备都没有放弃自已的努力,仍然与天斗、与势力最强的曹操斗,即使被曹操追得满世界逃,刘备从来也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这是刘备的毅力。

一个有魅力,有能力,有毅力的刘备,始终不能成功,始终不能统一三国,这是为什么?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刘备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天下大势,简称时势。

要问东汉末年,谁的势力发展最快?不用说,那一定是袁绍,袁绍从京城洛阳逃出来时,被当时是敌人的董卓封了个渤海太守,只不过就是一个太守而已,当时整个天下的太守少说也有一百多人,但是袁绍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成为天下最大的势力,这是为什么?

这里不讨论袁绍是怎么失败的?只讨论袁绍是怎么成功的?袁绍成功的理由就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获得了士族的支持。东汉末年的天下,已经是世家大族在地方上横行的时代,世家大族也被为豪强、门阀,是从东汉初年的地主豪强及新兴贵族发展而来,到了东汉末年,掌控着地方上的官员推荐权,舆论控制权,经济权,再加上隐匿人口和家族势力的强大,这股势力成为左右天下局势的力量。

袁绍正是得到了世族门阀的支持,才在仅仅有名声的情况下,迅速获得大量支持,迅速夺取了冀州牧之职,再以十年不到的时间,就统一了河北四州,发展速度之快,整个东汉末年没有人比得上。

当曹操击败袁绍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势力时,以曹操为代表的军阀、士族、寒族的混合集团成为当时雄据八州的政权,而正是曹操以“唯才是举”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才导致了地方上占主导地位世族门阀的抵制,这也是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所在。

唯才是举是以才能作为衡量出士当官的标准,这可与士族们推崇的以出身作为当官标准差远了,所以曹操不受支持,也就造成了曹操逆潮流而行,不能统一三国。

在这股强大的力量面前,连曹操这样强大的势力,都不能摆平士族统一天下,那么刘备能吗?当然不能了。

刘备起家的资本就是靠个人感情维系的一个军事集团,也可以称为军阀,包括曹操、孙权在本质上也都是军阀,军阀只有在乱世中凭借武力和军事力量能称霸一时,一旦到了和平年代,需要文官治国时,军阀如果不顺应潮流,要么是被取代,要么就孤立了。

刘备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外来的军事集团,一不能顺应潮流,取得天下士族的支持,二不能在军事上击败另外两个强大的政权曹操与孙权,三不能在内部得到统治区的真正支持,想要统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统一天下,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强大,同样需要的是政治力量强大,在军事上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政治上,永远需要得到大多数的支持,才能政治统一,东汉末年的大多数,就是得到士族的支持,可刘备没有,不仅刘备没有,曹操和孙权也没有,所以三国就只能是三国,而不是一国。

任何人力在潮流和时势面前,都显得非常弱小,不要相信人定胜天的鬼话,刘邦、刘秀、朱元璋们能统一天下,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迎合了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政治力量,是接受了时势的选择,所以他们能统一天下。

可到了刘备这里,潮流、时势都不在自己手中,纵有再多的万人敌,再多的诸葛亮,也难以统一天下,这不是刘备的错,但是刘备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为什么刘备没有统一三国?

刘备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呢?

最主要的一个因素,还是在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把很多人的客观思维混淆了、带偏了。

罗贯中活着可能也没想到,他的作品于后世家喻户晓,高堂街巷都知,成了一个限象级文化。

书中战争描写波澜壮阔,情节交错引人入胜。多少读者带入情绪,以为真史,为刘备未能统一汉室扼腕,为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长叹。而忘记了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就有虚实、有提炼、有夸张等等文笔手法的加持。

三国势力当时客观的实际呢,蜀汉最小。

东汉末年天下有十三州和一司,十三州分别为凉州、雍州、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一司为洛阳附近,称为司隶。

曹操势力独占司隶,并占天下九州半,十州分别为凉州、雍州、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还有荆州的一半。

东吴势力占有两州半,扬州、交州和荆州的一部分。

刘备实力占有一州多一点点,一州就是益州,还有荆州的一点点。

别看孙刘的州属占地不小,实际很多是荒芜贫脊之地,人口不多。孙权的实际地盘在近长江一带。刘备的地盘更多的是未开化之地。而曹操的地盘,自商周以来,就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人口多人才亦多,河南中原一带已有华夏一称。

明白了这点,我们再读小说的时候,就能客现理性的看待书里面对刘蜀的倾向、夸张。反到是应感慨刘备的创业不易,他起步平台比曹操、孙权都差的远,大半生东投西奔,漂泠江湖,然最终抢得天下三分之一。这其中之苦,非是志坚意强之人难为。刘备绝非小说中描写的柔善文君形象,实则是一条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硬汉,且一生戎马。这种励志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

说到谋有孔明武有五虎,都是小说增色之笔。古代战争,终不是靠双方斗将决定胜负的。斗将都是后来唐宋话本为吸‘流量’而不断演化的。关羽确是猛,襄樊之战不也让徐晃打的零散了吗。

倘使古人有以曹魏为正统写出三国的,完全也可以写得曹魏诸将神勇异常,孙刘只是图谋割据的军阀。只不过这种角度是出不了书的,历代帝王,是不会让一位‘挟天子’打天下的人为正角的。他们眼里只会推崇对忠君理念的宣传,刘备复汉、关羽忠义、诸葛亮尽瘁,都符合了当时社会上层的需求,也符合了一直左右封建社会发展的儒家思想。

现今社会高度发展,人们的认知和思维不断得到提升,观察思考古今世象,多以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去展开思维,一度也出现了肯定曹操雄才,质疑刘备虚仁的言论。客观发声,各抒己见,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娇枉过正、自无见析人云亦云,也不宜提倡。

我是爱看古书爱瞎侃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为什么刘备没有统一三国?

庞统早死,基本没发挥什么作用。诸葛亮虽是旷世奇才,但毕竞在蜀汉排行仅为第四,关健时刘关张三兄弟並不听他节度,张飞还好些,诸葛亮进川前尊重刘备意愿,让关羽守荆州,临行问关羽守城之策,关羽的回答让诸葛亮很是吃惊,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反复叮嘱守城之策,而关羽连连答应,之后却当做耳旁风,根本没当回事,结果导至荆州失守,连命也没了。刘备为给二弟报仇,义气用事,置国家大局于不顾,盲目对吴用兵,根本不听诸葛亮的劝谏,结果又遭夷陵惨败,使国力急转直下,何谈恢复汉室……

为什么刘备没有统一三国?

虽然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作者着力打造刘关张的英雄形象,竭力塑造诸葛亮的神奇故事。但是许多着墨的描写都是为了迎合封建帝王的正统观念。

其实你只要不带有色眼镜,从事实出发就能看到真相。在某些方面作者巳经把真实的东西告诉了我们,只是我们被荒唐的正统价值观迷惑了,不由自主的站在刘备团队的角度,如果你抛弃成见,就不难看出刘备的班子成员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

第一、刘备这个人从他的经历到他的气质,并不比曹操与孙权更有英雄气概,尤其是刘备兄弟度量都只限于兄弟团伙之中,根本没有王霸事业的雄才大略。虽然诸葛亮在隆中对时给他们绘出一幅美妙的蓝图,但是成就霸业那需要真正的人才,并非纸上谈兵。

他们的主公刘备虽然重人才,但是他只重的是义气,从实际来看刘备并没有治国的谋略,文托诸葛,武靠关张,自己悠然的用马尾编织帽子,忘不了他织席贩履的老本行,被诸葛训斥"主公安有大志耶"?尤其是在关张死后,他竟然恼怒冲动的失去理智,举兵伐吴就是自取灭亡。

第二、刘备的兄弟关张,都是些刚復自用,心地窄小的莽夫,关张只有兄弟义气,可是对下属,对同𠐟专横霸道,甚至亲友之间也不相容,这些都成了他们后来的丧生之隐患。

第三、诸葛亮这个人在刘备兄弟死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蜀汉的独裁统治者,但是他只欣赏自己,不能重用人才,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是一些不自量力的举动。他被司马㦤说中了心病"事无巨细,必自躬亲,食少事繁,安能久乎"?结果一病而亡。

其实人们都是被小说中所虚构的故事蒙骗了,真实的历史从他们的人性便能够看出真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