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八爷党朝堂之上逼宫雍正遭遇失败?

历史上没有掌握兵权逼宫的有几个成功的?

而且你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要么你加上在《雍正王朝》中,要么你就加上在《雍正皇帝》这部小说中。

你直接问八爷党在朝堂之上逼宫雍正,请问是结合什么来谈的呢?

历史吗?

真实历史上,八爷党可没有这么牛逼,雍正帝一即位就快刀斩乱麻,把几个兄弟都给收拾了,可以说老八胤禩毫无招架之力,况且在雍正四年的时候就嗝屁了,怎么死的都是个迷,哪里有实力逼宫哦?

就算你说的是《雍正王朝》中的老八胤禩一伙逼宫,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

还记得雍正帝即位当晚发生了什么不?

没错,那就是康熙帝身边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都在现场哦。而反观老四胤禛这里,先是老十三胤祥不在这里,其次十七阿哥也不在这里,同时雍亲王府上还有手握关防大印的邬思道。

后来老九胤禟终于意识到,必须去丰台大营控制兵权,可惜还没出门就被侍卫死死看住了,哪里都动不了了。

这就是老八胤禩一伙,接连犯的错误,既然要控制朝局,至少你也得派个皇子去接管兵权吧?

就靠着几个军官就能牢牢控制兵权?

一次犯错也就罢了,第二次都来逼宫了,还不吸取教训,还是把所有王爷都弄到朝堂上,结果被人家老十三胤祥又全端了。

接连两次都犯的同样错误,都是被老十三胤祥抄了底,就这水平还想逼宫?

再说,杨角风谈雍正王朝之前要提到过,这次整顿旗务就是雍正帝下的套,目的就是引诱老八胤禩露出狐狸尾巴。

即使没有提前下套,就单论当时的朝局来讲,如果雍正帝真的恼火了,命令图里琛手刃了老八胤禩,我想也是可以成功的,好歹图里琛还有几十名御前侍卫呢,这可是隆科多替换不了的。

后来老十三胤祥压着造反的军官过来的时候,接管押犯人的侍卫都是穿黄马褂的,可以说,图里琛这家伙耍了心眼!

就算老十三胤祥没有接管丰台大营,图里琛也没有兵可派,你觉得隆科多的兵敢进大殿吗?

虽说县官不如现管,但是真到了朝堂之上,带队的军官见到了雍正帝,到底是听皇上的,还是听隆科多的?

好像历史上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吧?

说到底,老八胤禩之所以逼宫会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兵权,没有其他的原因!

为何八爷党朝堂之上逼宫雍正遭遇失败?

《雍正王朝》秒杀太多”有深度”的影视剧,而“八王议政“是全剧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可惜很多人对政变的理解还停留在《康熙王朝》“智擒鳌拜”的层次上:带几个人,乒乒乓乓把政敌的首领干掉了,政变就成功了。导致讨论这段的,基本都把目光放在几个旗主王爷怎么控制兵营,隆科多怎么调兵,胤祥怎么夺兵上。而不知道政变的关键在哪里。

其实,政敌之所以这么牛逼,是因为他是个集团的代言人,整个集团在支持他。你就算杀了他一个人,他的集团并没有覆灭,一般还会对你发起更疯狂的反扑。

比如,十常侍杀了何进,袁绍曹操就杀进皇宫,十常侍偿命了。王允杀了董卓,西凉集团也没有就此覆灭,王允也偿命了。还有北魏元子攸杀了尔朱荣,后来他也偿命了,等等。干掉熊猫你也成不了国宝,反而会被枪毙。

政变要成功,要么彻底捣毁对方的集团;要么把各大势力拉拢过来支持你。前者一般用武斗,后者一般用文斗。武斗绝不是杀掉为首的几个人,而是彻底打垮、分散他的集团,比如“天京事变”韦昌辉杀了东王府两万人,周武帝除宇文护不仅杀了他,还击杀了他的弟弟、部将,南北朝这样的武斗多的是,哪次都杀人盈野。文斗的例子就不举了,不敢说。

武斗为了彻底消灭对方,可以百无禁忌;而文斗为了拉拢第三方,你必须遵守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雍正王朝》里八爷那点力量玩不起武斗,所以趁雍正人心大失玩文斗。

无论《雍正王朝》里还是历史上,以满制汉,携汉制满,也就是用汉人文官控制满人军事集团,以满人军事集团制衡汉人文官,都是大清的基本国策。汉人士绅文官跟满人勋贵是大清的两大柱石。而雍正在河南让田文镜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严重损害了士绅的利益。所以河南士子罢考,京城的文官兔死狐悲,为防推行到自己头上,联合起来集体弹劾田文镜。雍正非但不听,还杀了带头闹事的谢济世、陆生南,在文官中引起强烈不满,严重得罪了文官。

满人按月从国家领粮米,是大清自己人,对大清忠诚度最高。现在雍正把他们的供给给断了,让他们自食其力。断认财路如杀人父母啊。

大清的两大柱石不是被雍正得罪光了,而是得罪死了。这时要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废除雍正弊政,恢复祖制,肯定得到大伙的欢呼,所以八爷说这次政变,〖至少有九成胜算了〗。

在这种背景下,八爷决定逼宫,也就是玩文斗,朝廷上抨击雍正,宣布自己的施政方针,在朝廷大多数人的赞同下,雍正下台。跟美国弹劾尼克松、克林顿,开个会表决,本质上是一样的。

可是,在现代社会,弹劾克林顿是合法的,可以走程序,在封建社会可没有弹劾皇帝的程序。所以,要控制住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隆科多带兵包围皇宫,创造一个会场,大家可以在里面畅所欲言,弹劾雍正。

后来雍正被咄咄逼人的旗主逼的无话可说,就让图里琛带御林军过来,谁扰乱朝会抓谁,意思就是:老子说不过你,但老子有权解散会场,玩牌玩不过你,老子可以掀桌子。

这时隆科多出现,说他已控制了皇宫,意思就是:这个会你解散不了了,还得继续开下去。

调兵只是起个稳定会场的作用,根本起不了决定作用。不然隆科多直接派兵把图里琛杀了,把雍正抓起来就行了,还用这么多废话?只是那样朝廷大臣一看你们这么不守规矩地玩,谁还敢支持你。朝廷一齐反对,隆科多跟四旗主的那点兵跟朝廷控制的力量比起来就是蝼蚁。

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在文斗中争取朝廷大多数人的支持。大伙一致要求雍正退休了,就算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的兵力,里面的官兵有胆子跟整个朝廷作对?

那你说既然争取大家支持这么重要,八爷为什么不挨个暗中争取呢,还得要隆科多、四旗主调兵?你挨个串联,串联了张三,他不知道李四什么决定,敢贸然答应吗?串联到了表面上反对雍正,实际上是他眼线的怎么办?

朝会无疑是个好时机,大清最位高权重的人聚在一起,集体表个态,让雍正下台。

朝会开始,东亲王永信率先开始发难:

〖皇上说新政如何如何好,臣在奉天听到的却不是这样〗。

看到有人说出自己想说的了 ,下面大臣纷纷交头接耳地表示赞同。

接着开始攻击李卫是个大字不识的奴才,田文镜专横跋扈。因为他们一个实行摊丁入亩,一个实行官绅一体当差,得罪了太多的官员,正好拿他们作突破口攻击雍正。说完后,还跟演讲似的环顾群臣,群臣又一片赞同。这哪是讨论啊,纯粹问罪来了,雍正脸色不好看问是谁教他这样说的。

没想到这更给了永信发挥的空间:

〖皇上,这话还用人教吗,你看这满大殿的人,谁心里不是这样想的?〗

这次群臣的附和声更大了。

三板斧下来,雍正也感到了危机,知道他们在逼宫;九爷十爷洋洋自得,胜券在握。雍正下去巡视自己的力量:自己人寥寥无几,得罪的人一大片。

这时雍正给他掌过灯的王文昭站出来护驾了,以“无人臣之礼“参永信。按说欺君之罪是最大的罪,但这不关乎大家的利益,谁都懒得理他,没一个附和的。王文昭还被人怼的癫痫发作,抬下去了。

但王文昭的牺牲不是白给的,他引出了雍正反败为胜最大的功臣——老九。

老九骂王文昭:〖充其量不过是我们满人的一条狗!〗,汉官听到了,心头肯定一万头草泥马:雍正再混蛋,也没让我们当狗啊。接着骂〖几篇章侥幸得了个状元〗,官员分勋贵、捐官、军功、科举。而科举最有面子,提拔也最快。看看反应清朝生活的《红楼梦》里世代勋贵的贾家拼命逼贾宝玉读书考科举,觉得太清贫宁愿放弃宗室身份也要考科举,左宗棠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将军了还向朝廷要个进士出身,就知道科举对于一些官僚来说多么地荣耀与宝贵。

现在成“臭文章“了,满人科举出身的听到了,也得心头九千九百九十九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八爷党的二号人物这样一说,等于宣布了他们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了。原来寄希望于八爷党上台能过好日子的官员,心里得凉了大半截。

但永信倒来劲了,又站起来攻击汉人将领,三个旗主轮番攻击雍正重用年羹尧这个汉人,搞得大清战斗力直线下降,要恢复八旗议政的祖制。你猜旁边的汉人武官心里会怎么想?

一开始是八爷党代言汉人文官和满人,向雍正跟他几个心腹宣战,大多数对一小撮;现在倒好,把汉人科举文官、满人科举文官、汉人武官全推到对立面去了,自己只能代言满人勋贵武官。

看八爷这眼神,估计是想说:二百五,你少说几句行不行?

看这二百五水平,雍正都忍不住笑了。

这时老八要站出来说话,雍正严词拒绝,因为他知道老八的水平,可不是那几个能比的。于是让图里琛率御林军来解散弹劾雍正的会议。可会议已经被隆科多控制了,雍正只能坐视对自己最有威胁的老八煽动群臣。绝望的雍正瘫坐在台阶上。这时李德全问要不要退朝。当然不能退,因为退朝你只能自个走,然后别人全票通过弹劾你的决议,你连辩论的机会都没有。

八爷首先说〖谢济世 陆生南忠言直谏 皇上非但不听 反而杀了他们〗,为科举朋党受牵连的官员平反,拉拢科举文官。然后夸康熙,暗示要恢复康熙旧制,让你们过好日子。

再攻击年羹尧,毕竟他杀的官员多,是雍正给他的权,又让大家勒紧裤腰带供应他,引发大家公愤。注意,八爷攻击年羹尧一个人,而不是汉将,比那几个二百五水平高多了。再攻击田文镜,表要维护读书人、士绅的利益。再说简亲王提出的“八王议政”纯粹为了江山社稷,这是向大伙解释,老九他们心急了点,没有把大伙当狗的意思,打倒了雍正,咱们一起分田地。

近乎完美的出击,雍正快招架不不住了。但这时张廷玉出头了,看到站出来,已近乎死人的雍正,又充满了希望。张廷玉先问难九爷十爷,毕竟永信能把李卫、田文镜当突破点,他也能拿这俩活宝当

〖我是先帝旧臣,两朝宰相,这下面就有许多我的门生故吏,你们不会也把我当满人的狗,不让我说话吧〗

先摆资历,说明自己是代表汉人官僚利益的,然后再问责八爷党,你们凭什么想打压汉人?争取到汉官的支持。

然后讲一堆八旗历史,又评论一番,并且说出了〖如果八旗各方为政,定会同室操戈祸起萧墙〗。其实就是在表示:勋贵掌权已经是不合时宜的过去式了,现在是科举文官的天下。如果八王议政肯定会像清初一样,动荡不安,谁都作不稳官。我们科举文官要担起这个担子,反对八王议政。

后来又讲康熙43年发大水,朝廷拿不出赈灾的银子,西北用兵也掏不出军饷,所以雍正上台就实行新政。这是在向大家解释:新政是损害了大家的利益,但不实行新政大清就亡了。崇祯当年让大臣捐款大家不捐,结果逼反了陕西饥民,导致了崇祯挂歪脖子树,可那些大臣也大多家破人亡啊。皇帝实行新政虽然让你贪的少了点,但子子孙孙能贪下去。

说完之后就问〖马中堂,您说是不是这样?〗

名义上是问对不对,其实是问支持不支持。马齐作为一方官员的统领说〖张中堂所言句句是实〗,别的官员也没有反对,说明他们是支持认可张廷玉的。他们没随声附和,是因为毕竟他们还想看雍正出丑。这一席话把八爷逼的气急败坏了,再也顾不上“贤”的人设了,破口大骂。

听到张廷玉这席话,无论是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的科举文官,哪怕不是科举出身的,肯定合计:雍正是混蛋,可只是让咱们少贪点,让八爷党这群王八蛋丘八上台了,咱们就成了什么权力没有的狗了,还是选雍正好点。

注意,之前雍正被老八、隆科多对的气息奄奄,弯腰坐在阶梯上,张廷玉说完之后,雍正挺直了腰板,恢复了威严,训斥老十。然后雍正又把四旗主点了一遍名,威严地问他们〖你们还要提八王议政吗〗,四旗主都灰溜溜地低下了头,毕竟跟汉文官、满文官、汉武将一起作对,他们只有掉脑袋的份。接着又和气地点出来睿亲王都罗,表扬了他〖他们逼宫,你没有和他们掺和,朕很高兴〗,都罗跪下谢恩,四旗主内部也被分化了。

雍正此时已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了,再训斥老八也开始气壮山河。但会没开完,还有转机,所以老八说〖谁自绝于列祖列宗,黄泉路上自有验证〗。

可是,这时老十三夺得丰台大营的兵权回来了,雍正可以光明正大地开除老八会籍,自此老八完败。所以说,八王议政雍正能取得胜利,第三功臣是胤祥,带兵来散会;第二功臣是张廷玉,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第一功臣是九爷,没有他张廷玉还真不好办。

注意,事后雍正只是对三个旗主罚俸一年,按说调兵谋反妥妥地该杀头啊,一般小说里现在肯定让他们株连九族了,可雍正却只象征性地惩罚了下。其实这才是真实的:雍正已经得罪汉官了,旗人还是自己必须依靠的力量,再对旗主大开杀戒,这是找死啊。所以,雍正只能打掉的牙往肚子里咽了。

政变之前,老九问老八,有几成胜算?老八说九成。老九问,还有一成呢?还有一成就是——闭上你的臭嘴。

为何八爷党朝堂之上逼宫雍正遭遇失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江山即民心!

为何八爷党朝堂之上逼宫雍正遭遇失败?

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或许,只有八爷党才认为他们准备的特别充分。首先说,八爷的计划雍正一点都不知道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雍正在暗中做了一定的部署,同时让自己默定的接班人弘历离开北京城,别趟这浑水。如果说八爷在政变前不知道,政变失败后也应该明白了。这才有了他对弘时说的那番话,弘时才会下定决心除掉弘历。

不过,雍正是不清楚政变内容的。但是,他走对了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用弘昼牵制弘时。应该说,雍正对弘时早就有怀疑了。所以说去丰台大营的时候,才会有弘昼跟着。

弘昼看起来不问世事,但他的城府却远不是弘时能比的。表面上他对他三哥的行为表现出了屈从,但转过来弘昼就把这些事告诉了十三爷,而且还是偷偷告诉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十三爷去哪了,十三爷这才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兵权又夺了回来。搞政变没有兵权,那不就像百米运动员跑到一半被人打折了一条腿一样么。

再者,八爷对于形势的预判,也出现了问题。说白了,雍正实行的各种新政,是在分朝中所有人的既得利益。他认为这个时候喊打倒雍正,众人一定会群起而攻之。法不责众嘛。

但是,他想不到王文昭和张廷玉会强出头。一个从君臣道义上出发,另一个从八王议政出发,这两种言论,一下子把八爷的政变计划打乱了。

九爷在朝堂上大骂王文昭,就说明这个政变已经偏离了预想的轨道。之后再由张廷玉力挽狂澜,这场政变看似风起云涌,实际波澜不惊。

内有张廷玉,外有十三爷。再加上图里琛权衡着隆科多,八爷的每一招都被四爷拆了,政变还会成功么?不过八爷也不甘心,最后还推了弘时一把。赢了,弘时登位,自己没准还有个铁帽子王,输了,雍正也会陷入到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境地。

弘时也是挺憋屈的,本来就玩不了心眼。还要跟人家去拼智商,最后被他八叔和十三叔合伙推进了另一个世界。

为何八爷党朝堂之上逼宫雍正遭遇失败?

如果,但就《雍正王朝》的演绎和剧情做出回答的话,皇八子胤禩之所以会“逼宫”失败,其原因在于他对几位人物的错误估计。

皇八子胤禩先是拉拢了弘时、利用了弘昼,利用两人当今皇子的身份,成功的将四位旗主王爷带来的兵马和将领插入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并且令其共管兵营。这样,胤禩等人首先掌握了京城外围的主要防务军队。另外,胤禩拉拢了隆科多这个担任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关键人物,如此一来,胤禩等人几乎掌握了京城内外所有的防务兵力,他们认为对于雍正皇帝的逼宫已经成功了九层,另一层留给了上天,谓天算。可是胤禩等人错误了估计了连个任务的存在价值和影响力,最终导致了逼宫失败。

第一位:张廷玉。张廷玉作为两朝重臣,当朝阁老,早在康熙朝就位列南方书首辅大臣,其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内外,对朝中重臣的态度乃至政局的变化有着绝对性的影响。他能够在“逼宫”事件中,雍正皇帝逐渐落入下风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为雍正皇帝说话,坚定选择站位,是胤禩等人没有想到的。张廷玉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辞,最起码在道理和其实上镇住了四位旗主王爷,他们用来要挟雍正皇帝的“八王议政”制度并不存在,也就没有了那么高的气势。

第二位:雍正皇帝皇五子弘昼。对于弘昼,胤禩等人一直忽略了他的存在,认为这个行事荒唐、不问政事的荒唐王爷政治智慧和对政局的变化肯定不会在意,更不会主动做出破坏自己计划的事情。可是,令胤禩等人没想到的,是弘昼非但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荒唐,其实其政治智慧和对时局的判断绝对是一个高段位的人物。他首先,在早朝之前将旗主王爷的兵力共管西山锐建营和丰台大营的事假装无意间说给了唯一能够扳回兵权的十三叔胤祥,而后在朝堂上数次提醒雍正皇帝胤禩等人的阴谋。胤祥对于兵权的重新、及时掌握,是胤禩等人“逼宫”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三位:怡亲王胤祥。胤禩曾经说过,当时的胤祥已经是一个废人,对于胤祥能够短时间内将胤禩等人费力计划和安排好的兵权更替问题轻松解决,是胤禩等人绝对没有想到的!没有了兵力支撑,隆科多原本又是胤祥的部下,见到胤祥重新掌管了兵权以后,立马怂了。京城内外的兵力重新回到了雍正皇帝手中,胤禩等人也就没有了依靠和资本,只能面对失败的结局。

综上所述,胤禩等人的逼宫计划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因为对张廷玉、弘昼、胤祥三人的错误估计和未加防范造成的!

为何八爷党朝堂之上逼宫雍正遭遇失败?

军权。没有军区的老八,靠联络感情的方式从正义上就站不住脚。更何况还有个《雍正王朝》最大的bug老十三的出现,雍正继位时,从宗人府出来的老十三一步控制军权,而此时的老十三更是名正言顺的掌控军权,所以,老八根本不可能有机会,雍正皇帝也不会给他机会,即便是老八感觉自己机会很大,这也是雍正皇帝让他“表演”一下,以便借机除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