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隆科多向六叔求职,佟国维为什么让他去理藩院守监?
面对八大山庄被围,康熙帝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同时又圈禁了老大胤褆、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
而且圈禁后三个人的待遇也各不相同,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都有火盆可用,偏偏老大胤褆没有火盆可用。
随着情况传到了京城,佟国维面对隆科多的求职,给了他一个理藩院守监差事,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求求你了
面对老十三胤祥被圈禁,李卫先哭了,不停地追问老四胤禛:
“我十三爷呢?”
他们的背后就是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几个人嘿嘿一笑,由此可见,当初他们跟康熙帝求情饶了老十三胤祥,完全不是出自内心,只不过是一种自保方式罢了。
康熙帝打算回京了,第一个回京安排事务的人是图里琛,等他到了京城,已经是三天之后了。
面对他的回京,老百姓们议论纷纷,显然不明白热河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纳闷,他怎么先回来了?
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其他官员们却早已知晓……
比如面对图里琛的到来,有个官员抱着一包袱衣服,想托他带给大爷:
“图大人,我也不像你打听什么,我只请你把这些东西给大爷捎回去,让我尽点孝心!”
不仅他,连隆科多都获得了消息,跑到佟国维府上:
“可眼下,这太子就要废了……”
由此可见,热河一事早已传到了京城,大家也都知道太子胤礽马上就被被废了,而传出这个话来的,最有可能的就是老八胤禩他们。
二、不受待见
图里琛见过佟国维之后,佟国维开始接见众官员,而此时的隆科多就坐在外屋,面对每一个出来的官员,他都想上去搭几句话,结果没有一个人理他。
不仅这些官员不理他,连佟国维府上的管事,也不怎么待见他,面对隆科多主动凑过来,他不忘指桑骂槐:
“别把那鹰喂的太饱,你想把他撑死啊?”
这句话的意思着实讽刺隆科多,就是因为隆科多经常过来借钱,连佟国维手下的人都看他不顺眼了:怎么就是喂不饱呢?
隆科多气得眼都瞪圆了,可惜毫无脾气,谁让自己当初做了一个逃兵呢?
终于见到六叔佟国维之后,隆科多一肚子的委屈没处说,还怪六叔出了这个大的事,为什么就不能重用自己呢?
佟国维也指出了他的毛病,比如浮躁,比如耐不住寂寞,比如把工作当押宝……
最后说了一句名言:
“哪有那么多现成的机会等着你,什么人都能看到的事,都能掺合进来的事,那还叫机会吗?”
最后给了隆科多一个差事——理藩院守监。并告诉他,有什么机会,都要自己去找!
那么他为什么要派给他这个差事呢?
三、话中有话
其实佟国维在跟隆科多说这些话之前,听到了消息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跟图里琛关了门说了闭门话。
到底说了什么,剧中并没有表,但是我们可以推断一下。
图里琛是什么人,想必大家也都了解了,他是鬼灵鬼灵的,精明的化身,这之前他就巴结老十三胤祥了。
当然,一方面就像他所说,他是老十三胤祥的老部下,看到老上司被圈禁,自己过去送壶酒表达忠心。另外,从他心中也知道这次老十三胤祥被圈禁是冤枉的,出于同情心,他才决定帮一下。当然从后来事情发展的种种迹象来看,第三点才更像。
那就是,图里琛在戒得所听到康熙帝关于举荐新太子的事后,当机立断,判断老十三胤祥有可能是下一届太子人选:
“这个新太子是谁,朕心里没有底,但还是这一条,这个人一定要有德,胤祥在这一点上就不错,他敢于在胤礽将获重谴的时候,不避嫌疑,陪着他,护着他,他尽到了一个做弟弟的情谊,做臣子的忠尽。”
正因为如此,他才做出上述举动,同时,他还秘密地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了佟国维!
而同样是康熙帝身边的侍卫,张五哥就没有把这句话当作真理,比如后来康熙帝问他哪个皇子最好时,他说的就是老十三胤祥。
但是康熙帝问他老十三胤祥能不能当太子时,张五哥说的却是不能!
四、未雨绸缪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佟国维知道,不久后理藩院就会关押进来重量级选手,而把隆科多派过去,正好可以施行他说的人人都能看出来的机会,还叫机会吗?
但是有些话不能给隆科多点破,毕竟这种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康熙帝在热河说那句话之前还有一句话:
“有些事,你们知道,有些事你们不知道,但有一条,朕可以明白的告诉你们,我大清的江山,绝对不能交给无德之人!”
在佟国维的心中,谁是无德之人?
显然老大胤褆是一个,老三胤祉也是其中一个,而太子胤礽更是了,那么剩下的人谁又是有德的呢?
这让佟国维陷入了沉思,此时无外乎两个选择,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个是老四胤禛,显然他跟老四胤禛交情并不深,之前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隆科多还跟他对着干过。
这时候,对于佟国维来讲,就两个选择,一个是压老十三胤祥,一个是压老八胤禩。
至于隆科多愿不愿意压老十三胤祥,这个问题就丢给了隆科多自己决定。
不管怎么说,隆科多在理藩院的那段时间,正好给了伺候老十三胤祥的机会,也算是给老四胤禛他们这一伙人留下了好一点的印象!
从后来隆科多举报佟国维来看,显然隆科多并没有押宝老十三胤祥,而是押宝给了康熙帝,此举更高一筹!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向六叔求职,佟国维为什么让他去理藩院守监?
《雍正王朝》剧中,有一段剧情是这样的,隆科多在佟国维府上高喊:“你们家老爷是谁?这是我嫡亲的六叔。我这就见他去,放纵奴才欺凌主子,是我们佟家的规矩吗?”
正史中,隆科多要是这么喊真就是大不孝了,因为佟国维并不是他“嫡亲的六叔”,而是他“嫡亲的亲爹”,隆科多与康熙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悫惠皇贵妃佟佳氏一样,都是佟国维亲生的孩子。而剧中则把隆科多描述成为了带领佟家回归满洲正黄旗的佟家族长、也是佟国维的大哥——佟国纲的儿子,佟国纲在1690年与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中战死,后来康熙提拔隆科多为九门提督,佟国维替隆科多和死去的兄长佟国维谢恩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剧情中这样编排,也是为了故意把二人的关系写的稍微的疏远一点,隆科多要真是佟国维亲儿子的话,老子冷落儿子,儿子检举老子,只会招来更多的非议和怀疑,很多剧情在情理与逻辑上就说不通了,所以需要侄子和叔叔的关系才更加的合适。
图里琛回京,带来了康熙的旨意与安排,特别是对于十三爷的安排。图里琛在康熙回京之前,先行到了北京,见到了佟国维,并且带来了康熙的旨意与安排,其中最为关键的除了康熙回京的日程计划外,就是对于三位皇子,大阿哥、废太子以及十三阿哥的安排了。
三位皇子是宗室成员,诚然佟国维是首辅大臣,又是外戚,身兼国舅和国丈双重身份,也是不能定夺皇子的处罚结果,这是只有皇帝和宗人府才可以裁定。所以,佟国维从图里琛那里拿到的,已经是康熙决定好的对于三位皇子的处罚和安排,也就是说,十三爷去理藩院并不是佟国维的安排,是康熙提前安排的好的。
康熙安排十三爷去理藩院,让佟国维嗅到了不一样的政治气味。三位皇子,三种不同的处罚结果:大阿哥胤禔被削宗夺爵,送宗人府永远圈禁,已经彻底的退出了夺嫡竞争;废太子胤礽,虽然剧中没有明确交代,但是从康熙对于废太子的安全角度出发,必然也是将其软禁,安排亲信人员严加看管;只有十三爷胤祥,被康熙送到了理藩院,理藩院在清朝是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的地方,而不是选择处罚宗室成员的宗人府,之前十阿哥因为当街变卖家当、殴打朝廷命官就被康熙罚去宗人府圈禁半年。
这样的安排让佟国维感受到了康熙心态上的微妙变化,因而自己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佟国维不管支持哪位阿哥,是坚决不会支持太子胤礽的。
佟国维的哥哥,佟国纲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战死,与太子的舅姥爷索额图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也是因为这件事情,佟国维和索额图关系非常不好,所以佟国维断然不会支持太子,并且,自始至终,佟国维也没有认可过太子的能力,也就是说佟国维从来没有看上过太子。
其次,康熙安排十三爷去理藩院,这就是对十三阿哥的一种保护。
康熙在热河的时候,通过与张廷玉的交流已经察觉到了,太子发动兵变是被人伪造手谕,栽赃陷害的,对于十三阿哥,他也肯定了其人品,处罚的十三阿哥的鲁莽与狂悖,而十三爷的性格又是义薄云天,侠肝义胆,如果知道太子是被陷害的必然又要站出来为太子鸣不平,这一点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太子怎么处理是康熙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他不希望再有皇子卷进来。
而将十三阿哥关起来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方法,一来让他与外界隔绝,可以好好地反省悔悟,二来不会以为一时的冲动而为人所利用或者为人陷害,这是对十三阿哥的一种保护。
再次,关在理藩院,为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
不同于大阿哥被在宗人府圈禁终身,十三爷在康熙看来并没有违反国法家规,如果关在宗人府,就是要为家法和祖制管理制约,如果有一天真的想放出十三爷,既没有合理的理由,也会引起朝堂非议,毕竟中间还是隔着家族管理这一道门槛。而理藩院则全然不会,朝堂之上的康熙还是能够一言堂做主的,关进、放出才会更加的名正言顺。正如康熙后来让张五哥放十三爷出来,给出的理由就是“朕想自己的儿子了”。
对于佟国维而言,看到的是康熙对于十三阿哥的关怀与疼爱。
康熙这样的安排,体现的是自己对于十三阿哥的用心良苦,也让佟国维看到了康熙对于自己这个儿子的关怀与疼爱,如今太子被废,储位空悬,虽然朝堂之上八阿哥获得了极高的声望,但是储位的人选最终还是要由康熙确定的,因而康熙的这一安排,也让佟国维思考康熙在废掉太子之后,在继位人问题上面的选择和安排了。
让隆科多到理藩院当牢头,不仅仅是为了烧四爷、十三爷的冷炕,也是为了隆科多着想。让隆科多到理藩院做了牢头,就是为了让隆科多有机会去攀上四爷、十三爷这一派。
四爷一直做“孤臣”,也是出了名的“铁石心肠冷面王”,十三爷又时时与四爷站在一起,这也让外人通过常规的办法根本无法攀上他们的关系。
而佟国维就是想接着十三爷被理藩院看押的这次机会,让隆科多博取十三爷的信任与好感,进而攀上这一派的关系。
在佟国纲死后,佟国维就成为了佟家的族长和利益代言人,为了佟家的整体利益,佟国维选择了“不让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自己和隆科多分别支持八爷和四爷,这样不管是谁,是那一派上台,佟家都有人可以凭借拥立之功,继续掌权,进而保证佟家的长久不衰。
让隆科多做这个牢头,可以避免争议,也可以避免别人的怀疑。
隆科多因为当年在西北做逃兵一事,已经被夺了差事,赋闲在家很多年了。作为一个戴罪之人,名声在外,如果给予一个很高很好的职务,必然引起别人的非议,对于佟国维,对于隆科多,都没有好处。同时,佟国维也不想让外人,特别是诸位皇子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想法和目的,所以只能让隆科多做一个不入流的牢头,避开所有人的耳目来执行自己的计划,而不被人怀疑,这样才能让两头巴结,两头得势的目标达成。
这样的安排也是佟国维对于隆科多的一种保护。
隆科多吃不了苦,并且飞扬浮躁,在佟国维面前大谈“用人之际”“拥立新君”,让佟国维大为担心,毕竟隆科多已经赋闲在家、趁机太久了,这个时候必然是急功近利、急于表现,一旦犯了错或者站错了队,很有可能不仅自己身败名裂,就连整个佟家都可能要受到牵连。
因而佟国维选择将隆科多放在了理藩院,让他没有机会同外面接触,外界也会因为他只是一介不入流的小吏而对其置之不理,这样隆科多就能安稳的执行佟国维的计划和安排,并且在这个复杂的政治局面下,明哲保身,保住佟家的希望。
佟国维这样的安排也确实是缜密细致,用心良苦呀。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向六叔求职,佟国维为什么让他去理藩院守监?
在《雍正王朝》中,隆科多的形象是十分崩溃的。
第一,他的出演演员长得十分糟心,看起来极端猥琐。
第二,他的六叔佟国维同志很看不起他,以至于佟府管家都敢暗讽隆科多:“别把那鹰喂的太饱,你想把他撑死啊?”
第三,这是个钱不够花,经常要找人“打秋风”的主。
第四,他在康熙面前出卖其六叔,那是毫无心理阻碍。
第五,这货以前在关外带兵,吃不了苦,一个人逃回京城。
隆科多向佟国维求职,佟国维让他到理藩院守监,这事发生的背景是:
在热河狩猎期间,康熙对太子生疑,囚禁了太子。同时被圈禁的还有大皇子和十三皇子。大皇子被囚是因为动了替父杀掉太子的念头,十三皇子被囚则因为和太子走得太近。
这时,图里琛带着任务返回了京城。他向佟国维通报了热河发生的事情,并告诉他康熙对十三皇子的处理是关押在理藩院。
在这个当口,隆科多不请自来,到了他六叔的家中。当然,他的到来不受欢迎,遭到了佟府管家的指桑骂槐,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句“不可把鹰喂得太饱”。
隆科多以一种自己人的身份切入话题,他提醒六叔佟国维:“在此用人之际,……”。然而,却遭到佟国维义正词严的教训:“哪有那么多现成的机会等着你,什么人都能看到的事,……那还叫机会吗?”
最后,佟国维塞给他一个理藩院守监的职位。
那么,佟国维为什么让隆科多去当理藩院守监呢?第一,佟国维从内心是不看好隆科多的。
隆科多以前有军功。他曾和康熙一起出征,在困难的时候,只剩一块饼他留给康熙,只有一壶水他让康熙喝,而自己喝马尿。从这点看,隆科多比较适应战争。
为此,佟国维调他到关外带兵。他受不了关外的苦寒,向外京城里的繁华,就当了逃兵。回家后一直赋闲,再加上在花钱方面大手大脚,没钱了就腼着脸向自己的六叔借,以至于佟府的管家都挤兑他。
在佟国维的心里,认为隆科多这人很不靠谱。而他更不靠谱的是:居然想掺和立嫡这团浑水,希图火中取栗般的拥立之功。
正常点的朝廷官员,例如张廷立,是会躲着皇家内部事务的,因为这是个掉进去就不好爬起来的坑。然而,隆科多却自己冲着坑往里跳,难怪佟国维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理藩院这个差事,主要是管理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从“藩”字就可以看出来。理藩院虽然是个文事机构,但是若有涉及到藩属这块的兵事,就轮到理藩院的人露脸了。
在二十年的清廷同噶尔丹之间发生的乌尔合河之战中,率军主帅就是理藩院的尚书阿尔尼。虽然隆科多到不了那个级别,稳稳的一个随军参赞是跑不了的。清朝以军功赏爵,隆科多又略熟悉战争,佟国维调他到理藩院当差,其实是发挥他的长处,替他在谋划未来。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理藩院打交道的对象多是远离朝廷的藩属,隆科多是什么尿性佟国维十分明白,他这样安排隆科多,就是怕他干了什么不合适的事,风言风语传到了朝廷,对隆科多影响不好,对自己也不好。
后来,隆科多果然在理藩院打起了巨型麻将,让人不得不佩服佟国维未雨绸缪的功力。
另外,隆科多在政治方面不成熟,把他丢在理藩院,佟国维是为了减少他掺和到参入不起的事务中来。
第二,当时夺嫡刚拉开帷幕,佟国维心中看好的是八皇子。为了佟家的利益,他必须亲自出面守住这块最大的蛋糕。但局势扑朔迷离,他派出佟家另一支隆科多去接触即将要关押在理藩院的皇十三子。
对于胤祥被关押在理藩院,佟国维看不明白康熙的用意,因为胤祥这样的按照惯例应该关在宗人府。
胤祥的身份也很特殊,他属于太子一党,和四阿哥更是铁杆。当时,太子虽然被囚,但四阿哥却一夜之间晋爵为亲王,形势复杂呀!
在《雍正王朝》剧中,胤祥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宝日龙梅的儿子,其和科尔沁蒙古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所关押的地方又是理藩院。一切,看起来并不简单!
他派隆科多去理藩院,肯定有让他交好十三阿哥的想法。何况,在结交权贵这点上,隆科多是十分拼的,这从他和康熙从征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后来,隆科多真的拼命地贴胤祥,不仅好吃好喝地侍侯,还替他安排女人。
对于隆科多的作为,佟国维有的出乎意料,有的却在他的预料之中。佟国维没有料到他替隆科多谋划未来,隆科多却十分抵触理藩院的工作,隆科多更是牢骚满腹地说:“六叔,你赶八爷的热灶,却让我赶四爷的冷灶。”后来,隆科多毫无心理障碍地在康熙面前出卖了佟国维。
隆科多虽然成为宣读遗诏的顾命大臣,终究因为不懂政治,仅仅红火了三年,后来被雍正囚禁至死。这个结果,作为六叔的佟国维,应该是早就有所预料的。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向六叔求职,佟国维为什么让他去理藩院守监?
《雍正王朝》中,早年的隆科多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过功劳,并因此而得到康熙奖赏的宝刀。后来在佟国维的安排下,隆科多远离了京城,去关外领兵。
可惜隆科多吃不了苦头,待在荒蛮之地羡慕京城的繁华世界,独自跑回京城,没能体会到佟国维的用意。回到京城的隆科多被佟国维和康熙晒到一边,在家里待业。没有收入,隆科多不得不向国库借款。等到胤禛追缴欠款的时候,隆科多连康熙赏赐的宝刀都抵押出去了。
眼看家里一贫如洗,隆科多心里憋屈,只好又来找当朝尚书房首辅的六叔求职。隆科多先是在大厅侯着(佟国维在接待其他官员),接着又被管家指桑骂槐(别把鹰喂得太饱了,小心把它撑死),然后在佟国维面前发了一通牢骚(其他人都起居八座,开衙建府了,自己还什么事都没有做得)。
佟国维面对这么个成器亲属,恨铁不成钢,先批评教育一番,然后安排他去理藩院做牢头。佟国维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他已经开始布局家族的事业传承了。
在见隆科多之前,佟国维已经见了前来带康熙传信的图里琛。热河行宫发生的事件,作为首辅的佟国维肯定有知情权。大阿哥的门人都知道大阿哥出事了,求着图里琛带点包裹。可以断定是图里琛带来的消息一定会包含太子被废、大阿哥与十三阿哥被囚禁,甚至会有更绝密的事情。面对太子被废这样的大变局,老谋深算的佟国维肯定要做出应变策略。
佟国维所有的出发点首先是保证自己的家族利益,不会一条道走到黑,此时需要重新站队。佟国维觉得四爷有前途,但是自己一把老骨头已经快退休了,倒不如让家族的希望之星隆科多搭上这条线。先让隆科多安排到理藩院当牢头,再把十三爷安排到理藩院关押,让佟家与四爷党先彼此熟悉一下,这样佟家就能顺理成章地烧上四爷这口灶。
当了牢头的隆科多还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在监狱的操场上打石头麻将混日子。当他得知十三爷被关进来后,反应还算灵敏。十三爷虽然在名义上在关押状态,但是吃的、住的、穿的甚至连娱乐活动都被隆科多安排好了。胤祥很开心,胤禛很满意,小多子此举就给两位爷留下良好印象。
此时的隆科多,阅历与经验都不够成熟,还不能理解六叔的良苦用心。
原创:秋媚读史,转载请注明出处!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向六叔求职,佟国维为什么让他去理藩院守监?
佟国维知道十三爷将被关,巧妙地给隆科多制造机会。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向六叔求职,佟国维为什么让他去理藩院守监?
隆科多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早在很久之前就曾经亲随康熙赴西北作战,而且因为战功卓著,获得了康熙亲手赏赐的宝刀。
隆科多的六叔佟国维是上书房大臣,是康熙最器重的三个大臣之一,可谓位高权重。按照正常的逻辑,隆科多既有能力,又获得康熙的喜爱,而且还有六叔佟国维这个后台,仕途之路肯定是一帆风顺。
可实际上,他却有过一段特别落魄的时期。甚至为了还债,不得不把康熙当年赏赐他的宝刀送到当铺换钱。而佟国维面对隆科多一次又一次的求助,一直表现得十分冷漠。直到最后,碍于情面,也只是给了他一个理藩院牢头的小差事。这对于能力出众的隆科多来说,纯属大材小用。
为什么呢?难道佟国维不了解隆科多的本事?或者与他有什么隔阂?
其实都不是。佟国维很了解隆科多的本事,而且与他也没有什么隔阂。佟国维这么做,一是为了磨练隆科多的性子,让他以后可以担当大任,二是为了佟氏家族的利益考虑,不能让他过早地位极人臣。
第一点很好理解。隆科多虽然有能耐,可是毕竟年轻,而且性情高傲,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挫折,以后很可能会犯大错。所以,佟国维为了磨练他,把他安排到了东北苦寒之地,让他吃一点苦,可是隆科多受不了,偷偷跑回了京城。这让佟国维很不满,而且更觉得隆科多需要磨练。
第二点,佟国维是个老狐狸,他知道宦海沉浮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早早地提拔隆科多,二人同朝为官,隆科多肯定事事要与佟国维一致。那么,一旦佟国维塌台,隆科多必然也难逃一劫。这样的话,佟氏家族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所以,佟国维是把隆科多当自己的继任者来看待的,不到自己回家养老的一刻,不会把隆科多推向前台。
果然,当康熙暗示佟国维应该回家养老的时候,佟国维立即向康熙推荐了隆科多,隆科多立即当上了重要的九门提督,一下子就进入了一品大员的行列,顺利接替了佟国维在朝中的势力,使得佟氏家族长盛不衰。
从佟国维的所作所为来看,这个人的眼光是非常长远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