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雍亲王胤禛为什么要同意王掞羞辱死郑春华?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分三个小问题来讲:
一、
郑春华为什么没有被康熙帝处死?
郑春华没有被康熙帝处死是有多个原因的,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康熙帝过于好面子。这在剧中多个地方都有体现,康熙帝也最怕留下骂名,所以不管他做什么,第一点就是会不会有损他的形象,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脱离这个前提。
也就是说,虽然康熙帝心中明白太子胤礽跟郑春华有乱伦,但是这种事情不能说明白,说太明白就有损皇室形象,更有损自己的形象。你想啊,自己的老婆跟自己的儿子搞一起了,这传出去,虽然骂太子胤礽和郑春华的人多,但是对自己来言,面子上更过不去。
最重要的还在于,这件事并没有坐实,所谓的坐实,就是没有目击证人。
还记得之前一期讲的图里琛吗?
图里琛跟康熙帝到鹿园取鹿血,结果就发现了屋内有人,听起来像是有郑春华的声音。康熙帝震怒,让假装在尿尿的图里琛马上拿盯梢的人,结果图里琛拿住了太子胤礽跟班太监以后,不小心弄死他了。
随后,屋内灯就灭了,至于里面是谁,那图里琛等人都不知道,康熙帝你自己猜吧。
所以,康熙帝也不能一口咬定就是太子胤礽跟郑春华乱伦,这种事情只能装作不知道。况且后来康熙帝也查清了太子胤礽的刑部一案还有假传手谕之事,他也觉得冤枉了太子胤礽,如果直接把郑春华处死,那么等于是承认了太子胤礽跟郑春华有染,那么以后也就不可能再复立太子了。
所以,康熙帝一方面念及旧情,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名声考虑,更是为了太子胤礽考虑,故没有杀掉郑春华。
二、
太子胤礽为什么要利用老十三胤祥杀掉郑春华?
这个问题之前也解释过,第一次被废以后的太子胤礽突然就想通了很多事情,再也不是当年求着郑春华让她生孩子的那个胤礽了。
太子胤礽被复立之后,他自然也就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康熙帝废他的时候说的是不尽职,不修德。他最后总结的被废原因无外乎三件事情,一件是刑部冤案,一件是兵围八大山庄,一件则是跟郑春华乱伦。
第一件事,刑部冤案,说到底还是太子胤礽不够果断,关键时刻没有采取丢车保帅的策略,非要保那几个愚蠢的刑部官员,最后惹火上身。幸亏老八胤禩获得口供的方式也是不够光明正大,反而让康熙帝起了疑心,最后通过图里琛的调查,康熙帝也明白了老八胤禩的阴谋,最后给了老八胤禩“其心可诛”的评价。这一点上,太子胤礽后来是清清楚楚的,事已至此,况且刑部已经交给老十三胤祥管理了,自己已经高枕无忧。
第二件事,太子胤礽确实没有这样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康熙帝如此英明,太子胤礽自然也没有罪过可言。
事情的关键还在老大胤禔身上,康熙帝最终会想当然的认为,都是老大胤禔的魇镇造成的,没有老大胤禔的魇镇,太子胤礽不会到这种地步。
那么就太子胤礽来讲,自己的几条罪状都可以撇清了,唯独跟郑春华鬼混一事,虽然没有坐实,但难免不会被有意图的人利用。所以,太子胤礽也终于想明白了,没有权力,只有爱情算个屁,到时候别说爱情保不住,连小命都保不住,与其那样,不如舍弃一切,重新开始。
当然,他利用老十三胤祥去杀害郑春华,也是为了利用老十三胤祥,让他跟自己绑在一条船上,当然,他也绝想不到老十三胤祥回头就把他卖了。
三、
王掞为什么要替老四胤禛羞辱死郑春华?
王掞确实是一个好老师,可惜没有教好太子胤礽,如果说第一次被废之前的太子胤礽还有继位希望的话,第二次被废之前的太子已经丧心病狂了。
王掞作为太子老师也经历过了心理激烈的斗争,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时,他可是以死向康熙帝抗争。当然最后他的计策在张廷玉和康熙帝的双重打击下,宣告失败。
但是太子胤礽刚刚复立就大肆打压群臣,连老师王掞的话都不听,这也让王掞开始变心。不要以为后来举荐大将军王的时候王掞还蹦出来举荐废太子胤礽就说他还不死心,其实那时候的他已经开始辅助老四胤禛了。
他举荐废太子胤礽这个荒唐的举动,无外乎就是告诉康熙帝,他们举荐老八胤禩跟我举荐废太子胤礽是同样的荒唐。
老九老十都说带兵不过是坐橐儿,那我王掞给举荐一个更合适的人选,而且明眼人一看就是荒唐的。这一下子就杜绝了老八胤禩当大将军王的可能性,最后老四胤禛不适时宜的跳出来举荐了老十四胤禵。
所以说,从那时起王掞就开始偏向老四胤禛了。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夺嫡的关键时刻,王掞找到老四胤禛的府上,告诉了他目前的处境。原来郑春华在雍亲王府上的事老八胤禩已经知道,正等着关键时刻当武器攻击老四胤禛。而老四胤禛在老十三胤祥被圈禁之时答应过要好好保护郑春华,那么通过王掞解决掉郑春华,再合适不过了。
毕竟王掞没有从始至终,所以后来的他选择了自杀,临死前说了自己走错一步棋,也走对了一步棋,算是给自己总结了。
而老四胤禛后来面对高毋庸的汇报时,自己竟然装作不知情的样子,还问他,之前郑大奶奶有没有征兆啊?
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也证明,老四胤禛也想杀掉郑春华,但是又怕老十三胤祥怪罪,所以迟迟不敢动手,而王掞深深的知道老四胤禛不便动手,所以自己上了,把郑春华给解决掉了,也帮老四胤禛解决了一枚定时炸弹。
这就是为什么老四胤禛同意除掉郑春华的原因!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雍正王朝》里,雍亲王胤禛为什么要同意王掞羞辱死郑春华?
郑春华,本来是康熙皇帝的妃子,因为长时间失宠,无奈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皇帝,太子胤礽,可命运的那杆秤偏偏不向着她倾斜,导致后来被康熙发现,成了一名阶下囚。
康熙,去热河狩猎的之前,郑春华就已经和太子走到了一起,只是一直没有被发现。
后来是怎么发现的呢?
康熙五十一年秋,皇帝下令所有皇子和皇孙都去热河狩猎,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让他们去,也是一种不忘本的体现。
到了热河后,太子因为涉嫌张五哥顶罪的冤案,所以,一直不受康熙待见,加上康熙对于这件事也对太子失去了希望,导致两人一直都有误会。
康熙呢,不停的喝鹿血,翻牌子,抒发自己的情绪,而太子,则是去找郑春华,抒发自己的情绪,本来,都是在暗中进行,谁也不牵扯谁,可老天呢,偏偏不让他们消停。
在康熙准备去鹿园看鹿的时候,正好赶上太子和郑春华在旁边,这让康熙很是不高兴,认为,太子背着自己和自己的妃子在一起,这是大逆不道。而太子也因为被皇上发现,而跑到了四阿哥府上,就这样,太子第一次被废,郑春华也被贬为庶人,发配到洗衣房,洗衣服去了。
既然,是发配到洗衣房洗衣服,就证明康熙并不想杀他。
可雍正为什么要杀他呢?
其实雍正也不想杀他,在太子复位之后,为了可以让郑春华永远消失,太子逼迫十三阿哥胤祥,去杀郑春华,可十三阿哥被称为“侠王”,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呢。
但,既然太子说了,为了保护太子,不被牵连,十三阿哥甘愿做一个坏人。
有一天,十三阿哥来到洗衣房,看到了郑春华,在两人交谈中,郑春华就告诉十三阿哥,太子想让你杀我,但我不怪太子,只要太子能当上皇上,我死了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听到这番话后,十三阿哥,彻底被这个女子征服了,决定,不杀她,而是要救她。
为了掩人耳目,十三阿哥,特意传出话,说郑春华,是暴病而亡,其实呢,是在和四阿哥商量后,决定先借住到四阿哥府上,这样,既可以不露风声,又可以保全太子。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郑春华的事,八爷,太子,其实都知道,只是没有证据罢了。
但即便这样,却仍然有人想以此为要挟,陷害太子。比如,八爷,和四爷。
八爷我们知道,一直和太子不和,可四爷作为太子的人,为何还要害他呢。
其实也不算害,只是一个利于自己的把柄而已。
在太子复位之后,四阿哥就认为,下一个皇上肯定是太子,只要在这期间,不出什么差错,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所以,留着郑春华。
第一,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作为自己的护身符。
第二,可以制约太子,让他可以一心为了国家,当一个好皇上。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虽然太子,一天如履薄冰,可八爷依然不放过太子。为了,可以扳倒太子,八爷可以说,用尽了办法,最终,太子还是没有挺过去,最终第二次被废。
在太子二次被废后,皇位的继承人,就更变得扑朔迷离了,这个时候,最头疼不是别人,正是四阿哥,因为之前为了可以有一个护身符,就一直,攥着太子的把柄,可如今太子被废,这个护身符,就成了定时炸弹。
当年,因为郑春华,意外暴病,很多人都不信,包括一直虎视眈眈的八阿哥,如今,太子被废了,下一个对付的目标肯定是自己,而能对付自己的就是这个郑春华。想想都觉得害怕。
可现在,是杀了郑春华,还是继续留着她,哪个更好一点呢。
其实这个时候,四阿哥是最纠结的。
因为在十三阿哥被软禁之前,四阿哥曾经答应过她,要保护好,郑春华,加上,郑春华也是曾经的救命稻草,如今,去杀,岂不忘恩负义,以后,再面对老十三,该怎么交代呢。
可既然杀不了,万一哪天有人泄露,被发现了,到时,可就对自己非常不利了。
想到这,四阿哥左右为难,直到皇上一病不起。
在四阿哥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太子的师傅王掞来到了,四爷府上,经过两人的交谈,王掞非常清楚的告诉四阿哥,你想让郑春华死,可碍于面子,也舍不得下手,可我是太子的师傅。
如今太子被废,将来大清的江山只能交给像四爷你这样的人,为了可以扫除你的障碍,为了大清可以有一个好皇帝,我甘愿去做这个罪人。
其实在王掞来之前,他曾经去见了太子,因为太子知道郑春华一直在四爷府,可如今到了,这个关键时刻,四爷当皇帝总比八爷强,如果四爷当了皇帝,太子还有一线生机,如果八爷当了,太子,就再也没有活路了。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太子自己,这才让王掞去找四爷,来帮助四爷杀了郑春华,以达到继承大统的目的。
可我们仔细,再想,如果王掞没有去四爷府,四阿哥还会杀郑春华吗?
我觉得一定会。
因为,第一,郑春华虽然是太子的相好,十三阿哥的知己,可为了,不让江山落入老八之手,就必须杀了郑春华以绝后患,这样,不但可以救自己,也是救太子和十三阿哥,因为,只要八爷继位,他们三个,一定是被除去的目标,所以,为了大局,郑春华必须死。
第二,郑春华,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如果,自己不杀,还留着,万一成功继位,对于自己以后的名声和威望都是一种削弱,尤其万一再让老八他们抓住把柄,岂不因小失大了。到时更就被动了。
第三,郑春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子,如果知道了四阿哥的为难之处,和其中的道理,她自己也会自尽的,只要郑春华在四爷府上死了,不管是不是他杀的,传出去都是四爷杀的,因为再没有其他人,所以,怎么着,四爷都摆脱不了杀死郑春华的骂名。
总结:平心而论,康熙没有杀她,雍正肯定也不会轻易下手,因为,郑春华的魅力是区别于常人的,能在最后,先是为了太子,后来,又为了国家,甘愿牺牲自己,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放在现在,都是让人称赞的。可惜命运的那杆秤偏偏没有倒向她,否则定时一个让人佩服的奇女子。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加关注。
《雍正王朝》里,雍亲王胤禛为什么要同意王掞羞辱死郑春华?
第18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也不能说是雍正要让他死,是太子的师傅王掞非要羞死郑春华的,当然这是雍正默许同意的。
那么雍正为何要这样呢,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雍正有多腹黑呢,通过郑春华之死就可以看出一二。这位可怜的女人之死,其实与年羹尧被赐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雍正最终下定决心赐死年羹尧,是因为张廷玉的一番话。张廷玉说道年羹尧如此招摇过市,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以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的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可以说张廷玉这番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能说雍正是那种钓名沽誉之辈,但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名声的看重。
而郑春华之死莫过于此。
说起来郑春华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她的始一出场就在雍正王朝的开局,而且还是与太子偷情,隐喻着太子即将被废,夺嫡之争已是如火如荼。
同时郑春华这条剧情支线也起到了或明或暗的画龙点睛之笔。
郑春华身为康熙宠妃与太子胤礽偷情,虽说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太子的庶母,有违人伦。所以在热河狩猎时,郑春华与太子偷情,无意间被康熙所发现,成为了一废太子的导火线。
在康熙发现郑春华与太子偷情之时,图里琛的表现可谓是亮眼,先是见苗头不对,跑去假装撒尿,然后又假装失手的故意将知道内情的太子贴身太监杀死。
故事到了这里,郑春华也就是红颜祸水,不甘于深宫寂寞的代表了。
但人性的复杂往往并不是那样简单。
太子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并没有杀掉送给他绿帽子的郑春华,只是将其发配到宫中洗衣房。不是康熙动了恻隐之心,而是想借此时而敲打敲打太子,使其成为制约太子的把柄之一。
因此太子被复立之后,自作聪明的对老十三使了一个计中计,想既破了康熙的谋略,又控制了老十三。先是以登基后封其为郡王的空头支票,诱使老十三前去杀郑春华灭口,然后以此为把柄,让老十三协助他拿到江夏镇的百官行述。
老十三可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与老四密谋以后,是将计就计,假装杀死郑春华,实则偷天换日将其救下,以防万一,可以反过来制约太子。
老四的想法其实也不单纯,还有着自己的思量,跟康熙想法一般,想借此握住太子的把柄。
老十三见到郑春华以后,郑春华的一番话,使老十三和大众的印象为之一变。原来这位偷情的“荡妇”,也有着一颗单纯的少女心,一直傻傻的爱着太子,心系太子的安危,并且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自己该死。郑春华这番表现,更是体现出人性的复杂,非黑即白,有时候并非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正是因为郑春华这番表现,使侠肝义胆老十三都为之动容。所以老十三被圈禁时,特意嘱咐老四,将郑春华托付于他。
太子二次被废,又是因为兵变谋反之事,意味着他的万劫不复。而郑春华这个太子的把柄也就没有了作用。老四是因为老十三的托付,才将郑春华带到自己府里供养着。
到了康熙即将驾崩之际,太子的师傅王掞开始坐不住了。虽然太子被废,但毕竟倾注了他三十多年的心血,他与太子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选择了支持原是太子一党的老四。
王掞先是问御医凌太医:“你得给我个实信啊,皇上的病到底怎么样?”
凌太医回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吉人自有天相,不要紧的。”这种场面话,其实言下之意是皇上将不久人世了。
王掞因此急匆匆跑过去提醒老四,郑春华在老四府上,其实老八等人是了如指掌,就等着手握这张牌,关键时刻打你一个措手不及。现在应该当机立断将她处死。
老四这时候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反过来试探王掞。说道“她是十三爷再三托付给我的,我不能有负十三爷所托呀。再说,她也是无罪之人啊。”
王掞一把年纪了,已是油尽灯枯之时。自然豁出去了,回道“此女是个不祥之人呐,他已经害了二阿哥,老臣我不能再眼睁睁看着她害了四爷你呐,她的罪是上通于天,下大于地。四爷你要不忍心,就让老臣去见见她,她要是不肯死,我当场就把她羞死。”
老四看了一眼王掞,算是默许了。果然第二天,王掞见到了在老四府上的郑春华,将其说的羞愧自尽而死。
好兄弟老十三如此托付,老四依旧将其放弃,默认赐死郑春华。
为什么呢,自然是害怕有损自己的圣名,自己私藏与太子偷情的庶母郑春华不重要。但老八他们是什么人呢,是满嘴仁义,却一肚子刀枪之人,稍微一加工,就是一则大清的天大花边新闻了,与太子偷情的郑春华,又被老四所霸占,简直是心中无君无父,有违人伦的欺世盗名之徒。试问老八如此操作一番,就是康熙知道老四是治国的好手,恐怕也继位无望了。
所以老四为了自己的圣名,只能放弃郑春华。几年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年羹尧,老四在犹豫之间,听到了张廷玉一番话,依旧是为了自己的圣名,将其处死,可见老四也是个腹黑高手。
这里面有个细节很是耐人寻味。
首先为何老八他们了如指掌呢?
肯定是老八对老四像对老十三那般,在老四府里安插了不少眼线,所以知道这个秘密。
王掞为何会知道呢?
要知道王掞当时身为废太子师傅,早已是一落千丈,又是垂垂老矣的年纪,失势的人竟然这个秘密。
肯定是康熙透露给他的,之前具体分析中,宋安之就说过康熙在临驾崩之际,或明或暗的为老四顺利继位,做了不少准备,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掞此举亦是为其铺路。
王掞尽心尽力教导了太子三十多年,康熙也是心怀感激的,不然不会在一废太子以后,特意将王掞叫到御辇之上,共同就坐的。因此王掞当夜提醒完老四以后,完成康熙授意的使命以后,第二天便被康熙下旨以妄言立太子为由罢官,并且限一日之内回到原籍。
看似康熙是惩罚王掞,实则是保护王掞。在那个敏感时刻,将王掞罢官,回到老家。是使其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免得自己驾崩以后,京城大乱波及到王掞。
而老十三经过十年圈禁生涯,也成长了很多。
当老四偷偷的见到老十三以后,说道辜负了老十三的托付以后。老十三并没有生气,反而出人意料的大笑,然后说道死了也好,总比他不人不鬼的活着好,可见康熙刻意圈禁老十三十年,对其磨炼的很不错。
到了老四登基以后,邬先生离开,老十三送别之际,邬先生对老十三说了一番真心话,劝老十三收敛锋芒低调行事。历经十年磨炼的老十三对于邬先生的劝告了然于胸,从此越发低调乃至小心翼翼,不敢多言朝事。哪里还是当年那个当着所有阿哥说出“无情最是帝王家。”心直口快口无遮拦的十三爷了,后来雍正通过下和棋发火,与老十三说了一番心里话,方才使老十三重新振作起来。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8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雍正王朝》里,雍亲王胤禛为什么要同意王掞羞辱死郑春华?
常言道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郑春华就是这么个可怜的红颜,她既是康熙皇帝的妃子又是太子胤礽的情人。
最终沦落为政治斗争的砝码,太子复立她是悬在太子头上的利刃,太子被废她又是埋在四爷身边的不定时炸弹,带着“红颜祸水”这个词她的人生注定悲剧。
康熙留下郑春华是为了拿捏住太子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太子作为康熙从小宠爱到大的儿子,既要面对康熙的考验又要提防自己兄弟的暗箭伤人。和郑春华私通被发现后,康熙碍于面子只是说太子拥兵作乱,并未提及其与郑春华私通的事情。
毕竟养不教父之过要是传出这等丑闻,满朝文武全国上下怎么想自己这个明君自称的皇帝,后世史书又会怎么评说。经过此事太子第一次被废,郑春华被发配到辛者库浣衣局干活。
尽管康熙老爷子怒太子不争但是迫于控制朝局的需要,还是给了太子复立的机会。但郑春华却是悬在太子头上的利剑,而这剑只有康熙爷可以用,这才有了八爷说的“只可惜少了一个制约太子的把柄”。
不过八爷党又岂能善罢甘休,还是用了各种手段,让太子把自己给作死了。
经过了被废又复立大起大落的太子,面对曾经的红颜知己如今的红颜祸水郑春华。他知道有她在自己随时都有把柄在别人手中,于是他让十三爷替自己解决掉这个麻烦。
十三爷在听了郑春华的话后,感叹自己二哥的混蛋,郑春华的痴情侠义心肠顿起不忍心杀害这个命苦的女人。于是买通下人让郑春华假死来个金蝉脱壳,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十三爷的侠义心肠,另一方面就是四爷等人要留下制约太子的底牌。
十三爷被圈禁前特意嘱托四爷,要照顾好郑春华也让四爷杀郑春华有点难为情。 最终太子没有躲过八爷等人的阴谋诡计最终被废,此时九龙夺嫡到了白热化阶段,四爷八爷十四爷跃跃欲试。
而郑春华就成了埋在四爷身边的不定时炸弹,而会点燃他的人恰恰是四爷的死对头八爷。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郑春华此时成了八爷给四爷致命一击的砝码,试想如果四爷被爆出保护废太子旧情人老皇帝妃子的新闻,那么他继承皇位的资格恐怕便会失去。
所以在康熙即将驾崩的之前,应该给王掞透露了郑春华在四爷府上的消息。这时候的四爷也知道郑春华在,自己很容易被八爷党人拿捏住,但是自己又答应过十三爷所以不好亲自动手。
所以有了王掞深夜提醒四爷郑春华留不得,劝四爷需要争取了,见王掞主动替自己解决掉这个麻烦四爷欣然默许。
从四爷登上继位后对自己在潜邸手下的处理就知道,他害怕别人知道自己为夺位下了很多功夫,所以他会毫不犹豫的吧把自己的污点都处理掉,该灭口的就灭口绝不留情,邬先生深谙其道!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名正言顺,毕竟自己的竞争对手不是善类,他若不狠死的人便是他自己。
所以对于威胁自己的郑春华,即使是自己的铁杆十三爷要保,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杀掉。只不过王掞替他出了头或许是康熙安排的,因为王掞解决了掉郑春华后第二天就被递解回原籍了。
《雍正王朝》里,雍亲王胤禛为什么要同意王掞羞辱死郑春华?
郑春华原本是一名宫女,偶然被太子胤礽看中,他们之间也就有了故事。不久,郑春华又被康熙看中,被封为了嫔妃。在三纲五常的古代,郑春华和胤礽之间也就是所谓的“母子”关系了。可胤礽还是不管不顾自己是太子的身份和皇家的尊严,打发了身边的宫女太监,对郑春华霸王硬上弓。
直到他们的奸情被康熙无意撞见,才东窗事发,其实此事的发生已经是胤礽被废太子的前夜。可康熙不动声色,只是把郑春华打发到辛者库浣衣局洗衣服,在别人眼中,郑春华是惹得康熙龙颜大怒才得此下场,其实真实原因也只有康熙、胤礽、郑春华和图里琛四人知道。
《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雍正最终下定决心赐死年羹尧,是因为张廷玉的一番话。张廷玉说道年羹尧如此招摇过市,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以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的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可以说张廷玉这番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能说雍正是那种钓名沽誉之辈,但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名声的看重。
而郑春华之死莫过于此。说起来郑春华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她的始一出场就在雍正王朝的开局,而且还是与太子偷情,隐喻着太子即将被废,夺嫡之争已是如火如荼。同时郑春华这条剧情支线也起到了或明或暗的画龙点睛之笔。
郑春华身为康熙宠妃与太子胤礽偷情,虽说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太子的庶母,有违人伦。所以在热河狩猎时,郑春华与太子偷情,无意间被康熙所发现,成为了一废太子的导火线。
在康熙发现郑春华与太子偷情之时,图里琛的表现可谓是亮眼,先是见苗头不对,跑去假装撒尿,然后又假装失手的故意将知道内情的太子贴身太监杀死。
郑春华身为康熙宠妃与太子胤礽偷情,虽说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太子的庶母,有违人伦。所以在热河狩猎时,郑春华与太子偷情,无意间被康熙所发现,成为了一废太子的导火线。
在康熙发现郑春华与太子偷情之时,图里琛的表现可谓是亮眼,先是见苗头不对,跑去假装撒尿,然后又假装失手的故意将知道内情的太子贴身太监杀死。
故事到了这里,郑春华也就是红颜祸水,不甘于深宫寂寞的代表了。
但人性的复杂往往并不是那样简单。
太子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并没有杀掉送给他绿帽子的郑春华,只是将其发配到宫中洗衣房。不是康熙动了恻隐之心,而是想借此时而敲打敲打太子,使其成为制约太子的把柄之一。
因此太子被复立之后,自作聪明的对老十三使了一个计中计,想既破了康熙的谋略,又控制了老十三。先是以登基后封其为郡王的空头支票,诱使老十三前去杀郑春华灭口,然后以此为把柄,让老十三协助他拿到江夏镇的百官行述。
老十三可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与老四密谋以后,是将计就计,假装杀死郑春华,实则偷天换日将其救下,以防万一,可以反过来制约太子。
老四的想法其实也不单纯,还有着自己的思量,跟康熙想法一般,想借此握住太子的把柄。
老十三见到郑春华以后,郑春华的一番话,使老十三和大众的印象为之一变。原来这位偷情的“荡妇”,也有着一颗单纯的少女心,一直傻傻的爱着太子,心系太子的安危,并且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自己该死。郑春华这番表现,更是体现出人性的复杂,非黑即白,有时候并非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正是因为郑春华这番表现,使侠肝义胆老十三都为之动容。所以老十三被圈禁时,特意嘱咐老四,将郑春华托付于他。
太子二次被废,又是因为兵变谋反之事,意味着他的万劫不复。而郑春华这个太子的把柄也就没有了作用。老四是因为老十三的托付,才将郑春华带到自己府里供养着。
到了康熙即将驾崩之际,太子的师傅王掞开始坐不住了。虽然太子被废,但毕竟倾注了他三十多年的心血,他与太子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选择了支持原是太子一党的老四。
就在不知如何处理时,来了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废太子的老师王剡,他是专门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事后分析肯定是康熙告诉他的,不然王剡是不会知道的。王剡恨铁不成钢,自己教出的学生居然和皇妃搞到了一起,也因为这件事,最终压垮了胤礽。
所以在皇子夺嫡最激烈的时候,王剡出手了。不光为康熙,也为废太子,更为自己,想献出最后一点贡献。既然胤礽继位无望,他也想让曾经是太子阵营的老四胤禛继位。
胤禛得知后没有拒绝王剡的想法,在胤禛的注视下,王剡走到了郑春华的住所。在王剡的口诛笔伐下,郑春华被羞至死,也算是少了一个能制约胤禛的把柄。事后,王剡因为惹康熙不快,被康熙责令回原籍,其实这也是康熙保护王剡的手段。
到这一步,也可以看出康熙是有意把大位传给老四胤禛的,康熙也在设法保护胤禛。
总结:正当胤禛十分为难的时刻,原太子师傅王掞的出现,可以说是给想“打瞌睡”的胤禛及时送来了“枕头”。
由王掞出面处死郑春华,一方面可以让这颗“定时炸弹”永远消失,另一方面又能够让胤禛与郑春华的死撇清关系,将来见到十三弟胤祥,顶多推说是自己“稳控不力”。
《雍正王朝》里,雍亲王胤禛为什么要同意王掞羞辱死郑春华?
郑春华的死看似雍正并未参于其中,但是却依然同雍正有着莫大的关系。
康熙在“毙鹰事件”后,身体已经是每况愈下,可以说随时都有咽气的可能,而这时候,谁才是康熙指定的接班人,谁能够在康熙去世之后登上皇位,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这其中就包括了王掞。
王掞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并且在胤礽身上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于私心来说,自始至终他都是希望胤礽能够登上皇位的。但是胤礽对康熙不孝,并且行为不端,最终经历两次被废黜后,已然是没有了希望。而于公来说,王掞更加希望的是勤勉做事,认真尽职的雍正能够继承皇位,毕竟在他看来,雍正是最为合适也是对于整个国家和朝廷最有有利的继位人选。
于是王掞找到了雍正,用坚定而又附带恳请的态度,让雍正“无论如何也要争取继位”,可以说这也是王掞的临终前最后的愿望了。
尽管雍正没有急于向王掞表态,但是内心中必然是无比的欢喜,毕竟有人是支持他的,这也说明尽管他一向是以“孤臣”自居,不过为人与成绩还是受到了肯定,既然有朝臣如此认为,那么康熙皇帝必然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的,这无疑也给雍正增加了许多的信心。
而此时王掞却将话锋一转,提到了郑春华。
这时的雍正是非常的吃惊,如同王掞所说的一样,就连这样一个在朝堂上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老臣都知道此事,那么与雍正存在激烈竞争关系并且眼线耳目遍布的八阿哥胤禩,知道此事那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以说得知这一消息的雍正是瞬间背后一凉,但是雍正心中也有着一分无奈。郑春华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一个“祸害”,一旦东窗事发,雍正必然为其所连累,但是这其中又夹在着十三阿哥胤祥对其的信任与嘱托,所以看在胤祥的面子上,雍正也不好擅自除掉郑春华。这次王掞再将此事提及,雍正立马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只是让雍正没有想到,并且是非常欣慰的是,王掞主动帮助雍正分了忧,经过一番羞辱,成功让郑春华自尽。
这时不得不说雍正“腹黑”的一面,在王掞面前没有答应,同时也没有发对,但是负责照料并且看护郑春华的高毋庸及其其他人等,均为雍正调离,而对于王掞,如没有得到雍正的许可,也不可能在雍正的府上如此自由的行走,可以说,正是雍正的默认,并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才使得王掞有机会能够接触到郑春华,并且将其羞辱致死。
而王掞在羞死郑春华之后,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雍正的拖累,让雍正为康熙所迁怒,也选择用自尽的方式给予了雍正最后的支持。
这个时候,不得不佩服王掞的奉献精神与自我牺牲的高尚人格。
郑春华在犯下如此大错之后依然能够“苟活于世”,只是因为她已经彻底沦为了权力角逐的工具而已。郑春华所犯下的最大的过错与罪责,就是与太子胤礽不伦的感情。
郑春华作为康熙的妃子,按照辈分应该是胤礽的母亲辈的,可是明知如此还与胤礽进行偷情,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戴在了康熙的头上,不仅是对康熙皇权的巨大羞辱,更是让皇家的颜面荡然无存。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郑春华只是与一介普通皇子偷情也就罢了,于她乱伦的对象还是康熙的太子,朝廷的储君,国家未来的皇帝,这对于康熙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甚至说因此撼动了国本也丝毫不为过。
所以康熙对其的憎恨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康熙皇帝并没有将郑春华处死,而是将他发配到了辛者库中做着卑贱的仆役。
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也还是因为太子胤礽。
此时的胤礽已经经历了“一废一立”,尽管重新回到了太子的位置上,但是康熙对其的信任与器重,已经是大不如前,于是乎,郑春华在这个时候成为了康熙“胁迫”胤礽的一个重要工具。
一方面,康熙要借由郑春华的存在,时刻提醒太子胤礽此前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让胤礽时刻感受到的是紧迫感和巨大的压力,以此使得其有所改变,避免其重蹈负责;另一方面,则是康熙留着郑春华,时刻准备着对太子进行“秋后算账”,郑春华就是重要的罪证和依据。
在此之后,太子胤礽也拿着自己这个曾经的“相好”做起了文章,他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要十三阿哥胤祥替自己杀掉郑春华。
一来,胤礽也感受到了郑春华对于自己的威胁,可以说他要除掉自己在太子位置上的重要“眼中钉”。
二来,胤礽需要十三阿哥胤祥坚定的支持自己,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违心,郑春华成为了胤祥的“投名状”。
三来,太子也需要借由郑春华的死来牵制胤祥,进而也能进一步的裹挟雍正。
然而,表面上,十三阿哥胤祥杀掉了郑春华,但是却将其私自保了下来,并且安排在了雍正府上,这不仅仅是作为“侠王”的胤祥对于郑春华凄惨遭遇的同情,更是将其作为保护自己同时牵制太子的重要工具。
但是,伴随着康熙“二废皇太子”,郑春华已经失去了其作用,反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但是出于对十三阿哥胤祥的承诺,同时也对于自己和胤祥的一种保护,继续将其留在府内。只是这次王掞告知外界早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这也让雍正下定狠心除掉郑春华,即便不是王掞将其羞辱致死,雍正也会用其他的方式将其处死,不能让其成为自己夺嫡路上的“绊脚石”。
而雍正在郑春华死后也将此消息告诉了在宗人府被圈禁的胤祥,胤祥也对郑春华的死给予了认同和默许,也算是让雍正也就此彻底的放心。
对于郑春华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帮助了雍正夺位的同时,也就此摆脱了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命运,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