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说的“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是什么意思?

经常看到这句话,一直不理解。请教一下?

这不是年羹尧说的,而是雍正帝在给年羹尧的上谕中提到的: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时的上谕,其中有一句是:

“朕闻得早有谚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

那么雍正帝说的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

在真实的历史史料中,也确实有这句话,而且这句话是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亲自说的,这句话出自雍正七年上谕中:

“即如从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此语已流传三十余年矣。”

那么从雍正七年往上推三十多年,差不多是康熙三十几年的时候。当时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但在征伐中生病,赶过来慰问的太子胤礽面无忧色,让康熙帝大为恼火,也就跟太子的关系变得紧张。

也就是这个时候,江南一带有人传播这个言论,所谓的“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的意思是说,真龙天子(非清朝皇帝)将在三江口出现,到时候嘉湖将变成与清军作战的主战场。

三江口,一般是指曹娥江、钱清江、钱塘江,差不多在浙江绍兴一带。由于当年清军入关,在江南大肆烧杀抢掠,比如比较惨的扬州那些天,所以当地人们有“反清复明”的意向,这种传言流传了三十多年了,从康熙三十多年一直到雍正七年还在流传。

所以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这就是妖言,这种言论的传播,是不利于统治的!

那么年羹尧有没有传播这条言论呢?

二、

年羹尧是在康熙三十九年才中的进士,而此时这句话一句传播了十来年了,况且年羹尧一直没有到浙江绍兴一带当过官。一开始一直四川和广东当官,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任四川巡抚。

可以说,这条言论跟年羹尧八竿子打不着,那么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什么要年羹尧提这句话呢?

雍正帝给年羹尧的上谕是这样的:

“朕闻得早有谚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

说实话,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个上谕什么感觉?

我想年羹尧看到这个上谕,估计心都凉了半截,可以说雍正帝是在学习刘备,可惜他并没有刘备那么仁义!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讲过如果阿斗不行,你诸葛亮就可以取而代之,利用这份仁义拴住诸葛亮。而雍正帝,则是利用这份仁义拖死年羹尧,这已经不仅仅是批示了,其实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年羹尧的嗤之以鼻。

当然这句话没有说死,意思是说只要年羹尧你到任后老老实实的,就不会有杀身之祸。

可是后来雍正帝还是食言了,为什么?

三、

其实在杨角风前两篇文章中,也详细的分析过年羹尧的死亡经过,在雍正王朝中确实明面上是年羹尧作死,可是暗线里却是雍正帝的多疑和不能从始至终。

在年羹尧的心中,确实没有任何要反的意思,他一直在赌他跟雍正帝的感情,这份感情超过了他自己的性命。只可惜对雍正帝来说并没有那么珍贵,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权力不容许任何的质疑和挑战:

“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

雍正帝这句话说的更加严重,甚至提到了自己如果辜负了年羹尧,天诛地灭。

其实这是他心虚的表现,也表明了此时的雍正帝已经有了杀心,只不过给自己找个由头罢了。毕竟他们之间的感情在那里摆着,直接给抹掉了,也确实让人感到心寒,所以提前给年羹尧打个预防针。

其实这个场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上演,凡是口口声声说着我以后要对不起你,我遭雷劈。往往就是第一个对不起对方的人,生活如此,感情也如此!

我们往往只强调我这一方面的付出,却不想想对方的付出。我们只会记住对方给自己的伤害,却想不到自己给对方的伤害。

所以,见了雍正帝的批复,年羹尧心中也就明白,自己必死无疑!

四、

很多人觉得年羹尧傻,为什么都被贬了还那么高调?是不是收敛一点就不会死了呢?

不会的,即使雍正帝想留他,那些看热闹的大臣们也不会放过年羹尧。

他们的心理其实也很好分析,嫉妒之心而已,类似于现在人们的仇富心理,中国人自古如此。同时也是暗地里反对雍正帝的火耗归公政策。

年羹尧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赌一把,其实年羹尧拿着两个筹码在跟雍正帝赌:

一个是赌他们之间的感情,毕竟帮助了雍正帝太多,甚至整个大清江山都是年羹尧帮忙稳住的。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情感来说,雍正帝是知道年羹尧绝不会造反的,念在情面上,是不是能饶一命?

另外则是赌雍正帝的脸面,雍正帝是一个好面子的人,这毋庸置疑,自古帝王没有不好面子的。年羹尧把当年雍正帝亲手披到他身上的黄马褂做赌,意思是说,我年羹尧一直没变,希望你也不要变!

那些大臣们估计知道了雍正帝所说的年羹尧要造反的事,与其等着他真反,不如先给他扣个造反的帽子!

于是刑部大臣们就造了一个年羹尧和算命先生邹鲁“要称帝”的假口供给雍正帝,雍正帝批示是:

“邹鲁乃无知小人,相与谋逆之情虽实,而事迹尚未昭著。”

可见,雍正帝给年羹尧批示貌似是警告他别造反,其实就是杨角风刚才说的那样,雍正帝就是提前给自己即将下达的杀令找个借口而已!

最后杀年羹尧可是集了几十项大罪,既然有了这些罪过,那么当初雍正帝想着他造反的罪过也就用不上了,反正目的达到了……

再用年羹尧自尽后的牧童唱的曲子结尾吧: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年羹尧说的“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是什么意思?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时的上谕,其中有一句是:

“朕闻得早有谚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

那么雍正帝说的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

在真实的历史史料中,也确实有这句话,而且这句话是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亲自说的,这句话出自雍正七年上谕中:

“即如从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此语已流传三十余年矣。”

那么从雍正七年往上推三十多年,差不多是康熙三十几年的时候。当时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但在征伐中生病,赶过来慰问的太子胤礽面无忧色,让康熙帝大为恼火,也就跟太子的关系变得紧张。

也就是这个时候,江南一带有人传播这个言论,所谓的“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的意思是说,真龙天子(非清朝皇帝)将在三江口出现,到时候嘉湖将变成与清军作战的主战场。

三江口,一般是指曹娥江、钱清江、钱塘江,差不多在浙江绍兴一带。由于当年清军入关,在江南大肆烧杀抢掠,比如比较惨的扬州那些天,所以当地人们有“反清复明”的意向,这种传言流传了三十多年了,从康熙三十多年一直到雍正七年还在流传。

所以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这就是妖言,这种言论的传播,是不利于统治的!

那么年羹尧有没有传播这条言论呢?

二、

年羹尧是在康熙三十九年才中的进士,而此时这句话一句传播了十来年了,况且年羹尧一直没有到浙江绍兴一带当过官。一开始一直四川和广东当官,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任四川巡抚。

可以说,这条言论跟年羹尧八竿子打不着,那么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什么要年羹尧提这句话呢?

雍正帝给年羹尧的上谕是这样的:

“朕闻得早有谚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

说实话,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个上谕什么感觉?

我想年羹尧看到这个上谕,估计心都凉了半截,可以说雍正帝是在学习刘备,可惜他并没有刘备那么仁义!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讲过如果阿斗不行,你诸葛亮就可以取而代之,利用这份仁义拴住诸葛亮。而雍正帝,则是利用这份仁义拖死年羹尧,这已经不仅仅是批示了,其实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年羹尧的嗤之以鼻。

当然这句话没有说死,意思是说只要年羹尧你到任后老老实实的,就不会有杀身之祸。

可是后来雍正帝还是食言了,为什么?

三、

其实在杨角风前两篇文章中,也详细的分析过年羹尧的死亡经过,在雍正王朝中确实明面上是年羹尧作死,可是暗线里却是雍正帝的多疑和不能从始至终。

在年羹尧的心中,确实没有任何要反的意思,他一直在赌他跟雍正帝的感情,这份感情超过了他自己的性命。只可惜对雍正帝来说并没有那么珍贵,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权力不容许任何的质疑和挑战:

“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

雍正帝这句话说的更加严重,甚至提到了自己如果辜负了年羹尧,天诛地灭。

其实这是他心虚的表现,也表明了此时的雍正帝已经有了杀心,只不过给自己找个由头罢了。毕竟他们之间的感情在那里摆着,直接给抹掉了,也确实让人感到心寒,所以提前给年羹尧打个预防针。

其实这个场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上演,凡是口口声声说着我以后要对不起你,我遭雷劈。往往就是第一个对不起对方的人,生活如此,感情也如此!

我们往往只强调我这一方面的付出,却不想想对方的付出。我们只会记住对方给自己的伤害,却想不到自己给对方的伤害。

所以,见了雍正帝的批复,年羹尧心中也就明白,自己必死无疑!

四、

很多人觉得年羹尧傻,为什么都被贬了还那么高调?是不是收敛一点就不会死了呢?

不会的,即使雍正帝想留他,那些看热闹的大臣们也不会放过年羹尧。

他们的心理其实也很好分析,嫉妒之心而已,类似于现在人们的仇富心理,中国人自古如此。同时也是暗地里反对雍正帝的火耗归公政策。

年羹尧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赌一把,其实年羹尧拿着两个筹码在跟雍正帝赌:

一个是赌他们之间的感情,毕竟帮助了雍正帝太多,甚至整个大清江山都是年羹尧帮忙稳住的。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情感来说,雍正帝是知道年羹尧绝不会造反的,念在情面上,是不是能饶一命?

另外则是赌雍正帝的脸面,雍正帝是一个好面子的人,这毋庸置疑,自古帝王没有不好面子的。年羹尧把当年雍正帝亲手披到他身上的黄马褂做赌,意思是说,我年羹尧一直没变,希望你也不要变!

那些大臣们估计知道了雍正帝所说的年羹尧要造反的事,与其等着他真反,不如先给他扣个造反的帽子!

于是刑部大臣们就造了一个年羹尧和算命先生邹鲁“要称帝”的假口供给雍正帝,雍正帝批示是:

“邹鲁乃无知小人,相与谋逆之情虽实,而事迹尚未昭著。”

可见,雍正帝给年羹尧批示貌似是警告他别造反,其实就是杨角风刚才说的那样,雍正帝就是提前给自己即将下达的杀令找个借口而已!

最后杀年羹尧可是集了几十项大罪,既然有了这些罪过,那么当初雍正帝想着他造反的罪过也就用不上了,反正目的达到了……

再用年羹尧自尽后的牧童唱的曲子结尾吧: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年羹尧说的“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是什么意思?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雍正要杀年羹尧,自然要向其头上猛泼脏水,而给雍正提供弹药的,很可能就是他身边的图里琛、李卫等重臣,其中尤以李卫的嫌疑最大!

年羹尧倚仗着自己有大功于雍正,所以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甚至在官员任命这样的人事问题上,也大肆插手,严重影响了雍正对政局的把握和新政的推行,这是雍正绝对无法容忍的,所以对年羹尧也必欲除之而后快!

虽然雍正起了杀心年羹尧已经必死无疑,但他毕竟对雍正对朝廷有大功,如果不明不白地杀了,雍正必然落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恶名,这对于想做千古明君的雍正来说,那可是大大的污点,是万万不能做的。既然这样,就必须给年羹尧浑身上下涂满污秽。

徇私舞弊任用私人、贪污受贿生活腐化之类的罪名,顶多能把年羹尧拔翎夺顶罢官免职,想要取陕甘总督大将军的性命,罪名的份量显得就有些轻了。换句话说,也只有把造反的罪名安在年羹尧身上,才能取其性命!

年羹尧虽然得意忘形骄横不法,但他是没有造反之心的,这其中的道理很明显:虽然他的手中有兵权,但在西北不毛之地,所有的后勤物质全部依靠内地供应,只要雍正一声令下就能断了他的后路,他凭什么造反?更何况他所有的亲人都攥在雍正的手心里,岂能轻举妄动?

但皇帝想要年大将军的性命,自然会有人送上理由。给雍正递刀的就是李卫和图里琛,递上去的刀就是极具杀伤力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有人要在三江口(宁波的一处地名)称帝,造反的主要区域就是嘉兴和湖州一带!

这句话其实跟年羹尧毛关系都没有,他既不是浙江人,也没在这一代当过官,说他要在嘉湖作战场,绝对是胡扯。但诬陷这件事儿本来就是扯淡,李卫出身雍正潜邸,岂能不深知主子的心思,眼看着年羹尧被贬成了杭州将军,他这个浙江巡抚在自己的地盘上造几句谣言并使之流传,绝对是轻而易举之事!

图里琛更是个八面玲珑的角色,对雍正处理年羹尧的决心也早已心中有数,这个时候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谣言曝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就这样,造谣递刀一气呵成,年羹尧最终必然送命!

与帝王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果然如此!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年羹尧说的“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是什么意思?

“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是一句康熙末年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谣言,雍正本人在《大义觉迷录》所载的雍正七年上谕中自己主动说“即如从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此语已流传三十余年矣”,雍正七年是公元1729年,往上推30年是公元1690-1699年,也即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八年期间,此期间康熙一直以皇嫡次子胤礽为太子,尽管父子间已生嫌隙,但还没有流露废储迹象(胤礽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才第一次被废),且即便废储,当时热门人选也是皇长子胤褆(年龄最大,个人最积极)和皇八子胤禩(朝臣最拥护),而扮低调的皇四子胤禛则是不折不扣的冷门。

此时的年羹尧属于镶白旗,只是个头衔高权力不大的清要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和胤禛攀上关系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的妹妹成为胤禛侧福晋,他被抬入胤禛任旗主的镶黄旗,算是亲戚兼同旗。但此后两人关系仍然平平,年极力讨好皇三子胤祉和康熙本人,以至于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被胤禛写信痛斥“六七个月无请安启子,视本门之主已同陌路人”。年直到这一年才首次介入军事(时任四川巡抚),同年十月初一日自己上密折给康熙请求赏给总督衔以方便指挥军事,并获得批准,才真正成为“大帅”,且这个“大帅”还远在四川,和“三江”、“嘉湖”风马牛不相及。既然这句谣言17世纪末已经产生,其与雍正、年羹尧无关当可断定。

不过17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途中患病,认为赶来问病的太子“无忧色”,此后父子关系趋于紧张,江浙一带也得到风闻,当地是反清会党活动密集区,这一条谣言很可能是反清势力借此时机编造,意思是“江浙会出新的真龙天子(”大明朱皇帝“),一旦出现这里会变成反清复明的战场”,用于号召群众和制造声势。但当时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这种小动作终究起不了大作用。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已饱受猜忌的年羹尧被解除陕甘总督、抚远大将军职务,降调杭州将军,四月二十二日,仍在路途上的年羹尧向雍正寄出密折谢恩,此时雍正通过各种手段得知年随从千人,行动招摇,“仍似大将军气象”,已起杀心,遂在其密折上写下朱批:

“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之语……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肯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

这段话十分露骨,意在威胁、警告,同是也留有一点点余地,暗示“只要你老老实实就不会要你性命”,结果年到任后“怨望”,而雍正也终于动了杀机。不过即便这段朱批也称“早有谣言”,并未将“称帝造反”的罪名扣在年头上,也没有牵强附会地把三十多年前就开始流传的谣言,说成与年有关。此后(同年阴历十二月)群臣希旨弹劾年羹尧罪状,刑部曾通过刑讯整理了一份年羹尧和算命先生邹鲁“要称帝”的假口供(因为最初口供不满意,刑部索性逼着邹鲁照自己意思又写了一份),上报雍正后雍正批复“邹鲁乃无知小人,相与谋逆之情虽实,而事迹尚未昭著”,可见雍正心里清楚年羹尧并不想称帝,在其它罪名已经坐实的情况下,就不愿多提牵强附会的那句谣言了。

年羹尧说的“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是什么意思?

“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是一句康熙末年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谣言,雍正本人在《大义觉迷录》所载的雍正七年上谕中自己主动说“即如从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此语已流传三十余年矣”,雍正七年是公元1729年,往上推30年是公元1690-1699年,也即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八年期间,此期间康熙一直以皇嫡次子胤礽为太子,尽管父子间已生嫌隙,但还没有流露废储迹象(胤礽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才第一次被废),且即便废储,当时热门人选也是皇长子胤褆(年龄最大,个人最积极)和皇八子胤禩(朝臣最拥护),而扮低调的皇四子胤禛则是不折不扣的冷门。

此时的年羹尧属于镶白旗,只是个头衔高权力不大的清要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和胤禛攀上关系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的妹妹成为胤禛侧福晋,他被抬入胤禛任旗主的镶黄旗,算是亲戚兼同旗。但此后两人关系仍然平平,年极力讨好皇三子胤祉和康熙本人,以至于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被胤禛写信痛斥“六七个月无请安启子,视本门之主已同陌路人”。年直到这一年才首次介入军事(时任四川巡抚),同年十月初一日自己上密折给康熙请求赏给总督衔以方便指挥军事,并获得批准,才真正成为“大帅”,且这个“大帅”还远在四川,和“三江”、“嘉湖”风马牛不相及。既然这句谣言17世纪末已经产生,其与雍正、年羹尧无关当可断定。

不过17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途中患病,认为赶来问病的太子“无忧色”,此后父子关系趋于紧张,江浙一带也得到风闻,当地是反清会党活动密集区,这一条谣言很可能是反清势力借此时机编造,意思是“江浙会出新的真龙天子(”大明朱皇帝“),一旦出现这里会变成反清复明的战场”,用于号召群众和制造声势。但当时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这种小动作终究起不了大作用。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已饱受猜忌的年羹尧被解除陕甘总督、抚远大将军职务,降调杭州将军,四月二十二日,仍在路途上的年羹尧向雍正寄出密折谢恩,此时雍正通过各种手段得知年随从千人,行动招摇,“仍似大将军气象”,已起杀心,遂在其密折上写下朱批:

“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之语……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肯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

这段话十分露骨,意在威胁、警告,同是也留有一点点余地,暗示“只要你老老实实就不会要你性命”,结果年到任后“怨望”,而雍正也终于动了杀机。不过即便这段朱批也称“早有谣言”,并未将“称帝造反”的罪名扣在年头上,也没有牵强附会地把三十多年前就开始流传的谣言,说成与年有关。此后(同年阴历十二月)群臣希旨弹劾年羹尧罪状,刑部曾通过刑讯整理了一份年羹尧和算命先生邹鲁“要称帝”的假口供(因为最初口供不满意,刑部索性逼着邹鲁照自己意思又写了一份),上报雍正后雍正批复“邹鲁乃无知小人,相与谋逆之情虽实,而事迹尚未昭著”,可见雍正心里清楚年羹尧并不想称帝,在其它罪名已经坐实的情况下,就不愿多提牵强附会的那句谣言了。

年羹尧说的“帝出三江口,嘉湖变战场”是什么意思?

地点:

三江口:

是中国浙江宁波城市的发源地,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位于: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曹娥江、钱清江、浙江(又称钱塘江)三水的入海口。

嘉湖:指的是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所围绕的平原地带)。

时间点: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

【扬州十日】尸体八十万具,

【嘉定三屠】对平民三次屠杀,

【昆山之屠】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

【嘉兴之屠】约五十万余人遇难。

【江阴八十一日】全城只有五十三个人幸免。

【常熟之屠】被屠杀的百姓无法计算,沿河沿岸都是人头。

此处的经济地位不用多加赘述,

加上清朝初期的这些仇恨积累,

利用此地做【反清】的根本,

更有【地利、人和】之便,

因此民间才有这种说法。

此时的年大将军已经触动了雍正帝底限,

虽然这句话不是针对年羹尧,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雍正只是用这句话【顺水推舟】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