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先生敢代刚登基的雍正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都不能称为问题,如果非要问出个为什么,那么也就一句话表明:

邬思道他刻意替四阿哥(雍正)发号施令!

但是他的发号施令,也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代价,当然,这种代价在他一开始辅佐四阿哥时就已经预料到了。

要解开这其中的谜团,我们就要明白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雍正皇帝为什么刚当上皇帝,却不在皇宫守灵,偏偏急急忙忙的回府邸?他回去到底为了什么?

用雍正自己的话说:

“按理说,孝子守灵,今晚我不该回来,只是乍逢大变,宫里情形不明,回来略住一住,顺便来看看你(邬思道)。”

按照雍正皇帝自己的话讲,刚刚登基,宫里边情形不明,担心出问题,所以回到亲王府邸住一晚,顺便来看看邬思道老先生。

这句话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

有件事我们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皇宫里安全,还是亲王府邸安全?

那肯定是皇宫安全啊,那么雍正帝回府邸,就绝不是因为安全问题,如果真是因为安全问题,为什么当晚他又回皇宫住了?

可见,他回来,是要做一件大事的,而这件大事,聪明近妖的邬思道一开始竟然没有想到!

当他说出是他安排十三爷调集五路人马保卫府邸的时候,雍正帝慢慢转过身,说了一句:

“既然是邬先生安排的,自然万无一失啊!”

此时邬思道一脸茫然,紧接着雍正帝又加了一句:

“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此时邬思道突然就醒悟了,原来刚刚进门时雍正帝说的“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你还是你,我已经不是我了!”

此时的邬思道彻底醒悟:

邬思道还是邬思道,而四阿哥已经成为了皇帝,而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

也就是在此时的邬思道想起了一件事,他记起了高福的死,高福为什么会死?

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替四阿哥办了秘密事情,最后事情已经办完,而他自己却暴露了……

那么替四阿哥做了很多秘密事情的邬思道,自然就想到了自己可能的结局!

于是他话锋一转,马上就提出了自己的请求,而且他还发明了一个词:“半隐”。

很简单,对于一个聪明近妖的邬思道来说,他的利用价值已经结束,曾经的四爷还不是皇帝,可以做一些不见阳光的事。而此时雍正帝已经成为了皇帝,做的全是光明正大的事,对于自己一个充满阴谋诡计的人来说,是雍正帝的敌人,也是知道他秘密的人。

总之,邬思道的处境非常危险,能不能活下来,全看他自己怎么说了!

此时他要打消雍正帝的三个心结:

一是告诉他,邬思道从此归隐,不会辅佐任何其他人。

二则是,邬思道不会全隐,如果全隐了,雍正帝不能见到他,难免会怀疑他去哪了,为了打消这个念头,要告诉雍正帝自己归隐的地方,也就是雍正帝随时可以监督他。

三是,告诉皇帝,自己身体残疾,没有收入,需要雍正帝接济,既然需要依附皇帝才能存活,自然不会做任何不利于皇帝的事情。

当然,说这些话的时候,还不忘打感情牌,谈论两个人感情,以后如果想念了,还能再见一面。

也正是他的话,终于打动了雍正帝,也打消了雍正帝对邬思道下手的念头,答应了他的请求。

而恰恰在这时,十七阿哥求见,雍正帝看了一下怀表,说了让他进来。

邬思道突然就站起来阻止,情不自禁的喊的是“四爷”!

然后突然明白自己犯忌了,又改口为“皇帝”:

“今非昔比,你不宜善听善见呐。”

然后雍正帝讲这是自己的亲兄弟啊,怎么忍心不见?

此时的邬思道,毅然决然的替雍正帝下了一道命令:

“如果有公事就找张廷玉、如果关防上有事就找十三爷处置、要是私事,就说天子没有私事。”

此时的邬思道是最后一次替四爷做不便做的事情了,从这以后,四爷就是没有私事的天子了!

之所以强调“天子无私事”,也就是告诉雍正帝,大可放心,以后你就光明正大的做事,你之前的那些私事,我会帮你全部掩藏,永远不会被挖出来。

后面的邬思道也确实按照自己说的那样一步步走下去,先去找李卫,李卫是雍正帝的心腹,自然也就处在了雍正帝的监视之下。其后去了田文镜那里,仍然处于雍正帝的监视之下,再以后以为“贪财”,被清官田文镜赶走了,从此彻底归隐……

可见,邬思道最后替雍正帝发的命令,一方面让雍正帝彻底冷静了下来,自己已经是天子了,要做天子该做的事。一方面也让雍正帝彻底对他放松了警惕,念及旧情,放了他一马。

正所谓,同患难容易,同富贵难啊!

如果同样跟邬思道辅佐四阿哥的年羹尧能早点明白这一点,何至于落得被杀的下场?

也正应了雍正帝答应邬思道半隐的一句感慨:

“看来,你比我幸运呐!”

这句话,既表明了自己将要面对的敌人有多少凶残,又表明了邬思道,能遇到重情的雍正帝,是多么的幸运!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雍正王朝》邬先生敢代刚登基的雍正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有一段情节,就是雍正的师爷邬思道在雍正刚刚登基的当晚,当着雍正的面,代雍正发号施令处理了老十七请见的事。

这个情节看起来很蹊跷,一方面,雍正刚刚登基,按道理邬思道应该很清楚 ,此时的雍正已经不是白天的雍亲王胤禛,他和雍正的关系已经由“师爷、朋友”变成了“君臣”,甚至是杀人灭口的对象,邬思道不该开口干涉雍正的事物才对。

另外,邬思道自己“生命危险”的警报并未彻底消除,此时邬思道的多嘴之举,似乎有引火烧身的嫌疑。

以邬思道的精明睿智,应该是很清楚这些,但是,他还是很坚决的替雍正发号施令,似乎并不惧怕会存在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邬思道还是很理智的。

邬思道是雍正的师爷,也是雍正夺嫡之争最后胜出的决定性人物。

我们看看雍正登基当晚都发生了什么?

雍正登基当晚,宫内的局面得到控制之后,回到潜邸:他需要处理一些不能耽误的事情,重点是处理不能不立刻处理的人。也就是在雍王府知道太多秘密的人。

这其中包括他的师爷邬思道。

对于如何处理邬思道,雍正还是又犹豫,包括究竟是“杀不杀”的犹豫。和任何人相比,邬思道知道的秘密是最多的,

但是,雍正对杀了邬思道的后果是没有把握的。同时,尽管雍正此人寡情薄恩,但是心里还是很感激邬思道的倾情相助,不太忍心真的杀了邬思道灭口。

雍正的心思,邬思道很明白,所以他一见到雍正,便告诉他自己对雍王府保安护卫的安排,并表示“五路人马各尽其职,统一由十三阿哥胤祥据中调配”,这个意思就是说,直到目前为止,我邬思道没有为自己做一点点的算,还是一如既往的为你四爷的安危操劳。

邬思道的这一番话,在雍正看来似乎有“表功”的嫌疑,于是雍正也是有一点冷淡:既然是邬先生的安排那一定是万无一失的。然后告诉邬思道:关于如何安排邬思道的位置容他再想想。

邬思道等的就是这句话,他马上提出了自己“三不可用”的理论,算是给了雍正不用他的充足理由,同时提出了“半隐”的要求,并且明确提出到李卫那里去做幕宾,保证雍正可以随时找到他,其实是在给雍正不杀他找理由找出路。

为了增加雍正“不忍杀之”的砝码,邬思道大打“亲情牌”,动之以情:皇上您会想我的,我也会想皇上您的!

至此,雍正基本上算是打消了要杀了邬思道的想法。

可是邬思道还是不太放心,他还是要试探一下雍正的想法,触碰一下雍正的底线。同时他也想用接下来的行为告诉雍正,他邬思道无论何时都是忠于“四爷”的,无论这个四爷是不是当上了皇上。

于是,当张五哥通报“十七阿哥有事求见”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本来雍正已经答应见这个十七阿哥了,邬思道却把张五哥叫住当着雍正的面发号施令:去告诉十七阿哥:如果是公事去找张廷玉,如果是官防事物直接找十三阿哥胤祥,如果是私事你就告诉他:天子无私事。

邬思道对张五哥说的这一番话其实是有那么几层意思的:

首先,相当于给雍正“打个样”。目的是让雍正尽快熟悉和习惯皇帝这个“孤家寡人”的角色,算是最后一次作为师爷尽到自己的责任。

第二,让雍正明白,自即日起,新的局面开始了,他这个皇帝不会再有什么“私事”,一切都会重新开始,从零开始,那些过往的“私秘”,永远也不会有了。相当于给雍正递了一句话“我会守口如瓶”。

第三他这个师爷是一个纯粹的师爷,就是远离朝政,也是可以帮雍正办点出主意想办法的事。今后也许用得着他这个师爷。

邬思道这么做是在是风险极大,但这也是表现出邬思道胆识过人的一面。

冒着杀头(僭越之罪是要杀头的)的风险,来演这么一出戏,邬思道的确算是拿命赌了一把,只有这个戏演好了,才能真正落实自己的命究竟能不能保证。

如果代天子行令都可以不追究杀杀头之罪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是不能饶恕的?

《雍正王朝》邬先生敢代刚登基的雍正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

邬思道这是在替雍正发号施令,同时也是在自保呀。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或许雍正杀邬思道的心意需要观众的揣测,那么在小说中就是“司马昭之心。”邬思道在雍正登基以后下了两道命令,一个是五路兵马保护雍亲王府,另一个就是拒绝了十七阿哥的求见。

五路兵马两猜测

先说五路兵马的事情,雍正回到潜邸第一件事就是去见邬思道,第二件事就是和邬思道吐槽五路兵马太多了,十三阿哥真的太过小心了。邬思道立马说“四爷,是我……”然后立马改口说“臣让这么做的。”估计邬思道心里也是捏了一把汗,幸好改口快。雍正此时是心里不快的,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你的功劳,我会安排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有两个猜测或许雍正本来相杀邬思道,觉得邬思道安排了这么多兵人多眼杂的不好动手,反而落下了个杀功臣的骂名。另一个就是从雍正的语气中,他没有把邬思道完全当自己人,邬思道辅佐自己登基,不过也是为自己求得一份功名利禄,好洗刷自己原来“蹲大牢的黑历史”。

一开始邬思道也没有刹住车,但是听到雍正的话以后,邬思道立马表达了自己要半隐的想法。或许邬思道前边那个口误也是在故意试探雍正登基以后是否变心。但是他确实变了 ,雍亲王的时候,一口一个邬先生,平起平坐,饭酒同食。这次回潜邸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不咸不淡的一句“你我会安排的。”

怎么安排?安排死?还是安排活?

这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对于邬思道这个人精来说,应付这个局面,也要小心谨慎了,或许一个口误,自己今天晚上就交代在这里了。当雍正问到

“你想怎么隐,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邬思道就出其不意的说了一个半隐。接着他陈述了微臣有三不可用,又感人肺腑的说道,我们会互相想念,我也需要养老,那我就找个你能找得到我,又可以让我养老的地方。这里邬思道透露出自己是有需求的,我得养老。然后又打出了一张感情牌我们相识15年,风风雨雨都过来了,年纪大了互相想念,这是肯定的。最后邬思道放了一个定心丸,我走不远,我就去李卫那里。李卫你还不知道,那可是对你最忠诚的人,当初监视年羹尧的时候,他就做得十分出色。这时候我们看电视剧中的雍正眼含泪光,他明显是被邬思道所打动了。

拒绝十七得自保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第二道命令就是拒绝十七阿哥。理由就是公事的话,政治上的找张廷玉,军事上的早十三爷如果说是私事,那就说天子没有私事。电视剧中十七阿哥作为四爷党一直没有在明面上出现,直到登基当天突然出现了这个细节,雍正当时欲言又止,只说了“他是朕的兄弟”。我们不妨做个猜想十七阿哥在幕后帮助雍正做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或许此次来就是解决邬思道的。邬思道好不容易感动了雍正,万一十七阿哥一来,聊两句就变卦了,努力岂不白费了。所以邬思道最后替雍正说这句话,估计心也提到了嗓子眼。还好最后雍正同意不见了,这或许更加印证了这个猜测吧。

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邬先生敢代刚登基的雍正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当晚,前后共有三次代雍正发号施令。

第一次,是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到雍正府上找到邬思道,邬思道让张五哥去宗人府用金牌令箭赦出十三爷。

第二次,是雍正回府前,除了安排丰台大营、西山锐建营的兵马守卫王府,还调来了步军统领衙门、善扑营和顺天府的人马共同守卫。

第三次,就是十七阿哥胤礼准备参见雍正的时候,被邬思道一句“如果是公事去找张廷玉,如果是官防事务直接找十三阿哥胤祥,如果是私事你就告诉他:天子无私事”,直接拒绝了十七阿哥的进见。

这三次代替雍正发号施令,看似是为了雍正夺取皇位以及皇位的安稳着想,但是同时,这也是邬思道在为自己考虑后路。

用金牌令箭指挥张五哥,就是让自己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邬思道为雍正的夺嫡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府外的人以及包括部分府内的人看来,邬思道就是个瘸子老师,雍正府上世子们的教书先生,仅此而已,这个身份虽然隐秘,有利于雍正的登基,但是不利于邬思道的自保,毕竟一个教书先生的存在与否谁会关心,但是如果是幕僚、是心腹,那么受到关注的程度就会远远不同,毕竟外人都会盯着雍正,看看雍正会不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雍正可以说是在深陷皇宫,内部接应,外无支援的情况下,将重任交给了邬思道,最终邬思道让张五哥放出了十三爷,成功帮助雍正登基,同时,邬思道的身份也渐渐的明朗化,这也算是给了他自己一道保命符。

五路兵马协同防卫王府,为的就是把雍正和自己置于公众以及十三爷的眼中。

五路兵马协同防守,十三爷胤祥居中指挥,看似是为了让各路兵马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确保雍正及王府上下的安全,实际上却是将雍正和自己置于五路兵马的视线之中,特别是十三爷的视线中。

十三爷是最清楚邬思道的身份和作用的,还和邬思道有着非常好的关系,况且十三爷侠肝义胆,如果邬思道在十三爷的眼下就这样被除掉了,必然会对雍正另眼相看。此时的雍正,是万不能离开十三爷的,也不想十三爷有其他的想法影响他们兄弟的关系。并且邬思道已经从幕后走向了前台,贸然除掉也是动静太大,这样反而让雍正对于杀邬思道会充满的芥蒂,邬思道也得以真正的保命。

告诉十七阿哥天子无私事,实际上这句话是说给雍正的听的。

十七阿哥来雍正的府上参见雍正,雍正准备召见十七阿哥,却被邬思道拦了下来,邬思道让张五哥代雍正传话:“如果是公事去找张廷玉,如果是官防事务直接找十三阿哥胤祥,如果是私事你就告诉他:天子无私事。”直接回绝了十七阿哥。

“天子无私事”,这句话明面上是让张五哥带给十七阿哥的话,但是实际上,这句话是邬思道送给雍正的。

首先,邬思道这是在告诉雍正,现在雍正已经是贵为天子,一言一行都是代天行事,也必然为天地所知,后事所记,所以对于怎么处理、安置邬思道、以及整个王府上下,都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而这也是邬思道在为自己保命。

其次,这也是邬思道给雍正的最后一次的献计献策,公务交给张廷玉、兵权交给十三爷,这样才能让皇位稳固,政令能够通达。

再次,邬思道也是在给雍正提醒,即便是支持自己的十七阿哥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更要时刻提防着八爷党的人,虽然是兄弟,也不能不防。

当然,邬思道这样时候也是在提醒雍正,自己对于雍正的作用与贡献,也能继续保持这一份君臣之缘。

而雍正最后也准许了邬思道的请求,邬思道得以顺利前往李卫府上进行“半隐”,邬思道也算是全身而退。

《雍正王朝》邬先生敢代刚登基的雍正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段剧情挺神奇的,作为新皇的雍正没有在乾清宫服丧,大半夜跑回了潜邸之中,上来就问邬先生在什么地方。而老十七也是挺神的,第一时间去找老四,还能这么清楚老四的具体行踪。而邬先生更脱线了,竟然在雍正一身杀气赶回来的时候,还敢当着他的面代他发号施令,一切看似不正常的剧情,其实都有着深层的含义。

在老四的夺嫡之路上,邬先生绝对是个顶级智囊团,所以,尚且还是皇子的老四对邬先生的话深信不疑,对他的态度也是十分谦恭的。但是一旦老四坐上了皇位,他对邬先生的感情就复杂了。感激肯定是有的,然而更多的是惧怕。

一是惧怕邬先生知道的秘密太多,会有一天用这些秘密来要挟他;第二是惧怕邬先生被其他人利用,他虽然做了皇帝,但是依旧害怕邬先生会为他人所用。邬先生此人心机太深,只有老四想不周到的,没有邬先生预料不到的。在自己求贤若渴的时候,邬先生是一个好的助手,而当自己登上王位的时候,邬先生反而为他所忌惮。

老四乘夜赶回来完全是为了考验邬先生的,邬先生若能让他安心他便不杀,邬先生但凡有些让他怀疑的地方,他定是要杀了他以绝后患。邬先生自然清楚自己现在的危险,他对雍正说话已经小心了许多。雍正故意说要给他个好的官位,邬先生马上提出半隐。理由是自己身体残疾而且还是康熙时期受过朝廷刑罚的人,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道并非治国之道,说白了就是谋反之道,对雍正已经没什么用处了。

雍正对他的第一轮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特别是邬先生半隐的需求,既隐退了又在雍正的监视范围之内,最后邬先生还说希望雍正能够全了这段君臣的恩遇,老四最终松了口,答应了他。

这个时候,插进了一件事。张五哥来报,十七阿哥要来见雍正。十七阿哥怎么知道雍正在这里的?很显然是老四将他喊来办“私事”的。这个时候邬先生竟然替雍正做了决定,拒绝了老十七的见面,叫他公事去找张廷玉,关防去找十三爷,要是有私事,皇帝这里没有私事。

说完了,他仿佛突然醒悟了一般,问道雍正:“皇上,你看这么回话儿行吗?”这一段代替雍正发号施令,邬先生做得看起来唐突,实际上有他的意思。第一,直至今日,他依然抱有一颗效忠之心,凡事都在为雍正打算;第二,他在提醒雍正,天子当行光明正大之事,有些“私事”,可以不用做了。

邬先生如此聪慧之人,怎会不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正是深切地明白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才选择保命半隐。

《雍正王朝》邬先生敢代刚登基的雍正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大家有点偏离问题了!问题是他“为什么敢”而不是“代替雍正皇帝发号施令”的目的何在!

康熙皇帝临终将皇四子胤禛召到身边,而且是一个连胤禛都没去过什么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的所在。这说明康熙皇帝为了防止皇子们趁自己病危生出动乱,确保万无一失,也是煞费苦心!对康熙皇帝甚为了解的邬思道也肯定会按照皇帝的做法替刚刚确立了皇位的胤禛安排。毕竟,在当时,动乱一触即发,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另外,胤禛在确定皇位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皇帝的金牌令箭交给了邬思道,这表明了胤禛对于邬思道的绝对信任和放心。这也是邬思道敢于发布命令的直接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