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月二被称为 “龙抬头”?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先说深奥点的,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知道西游记里面有二十八星宿,但是你知道啥叫二十八星宿吗?

关于二十八星宿的分类以及由来,这个比较深奥,毕竟杨角风是业余选手,就不解释了,只是告诉大家一个常识性的知识,太白金星可不是二十八星宿里面的哦,太白金星属于七大主星,分别是: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二十八星宿又按照七个星宿为一方位的分类方法分类,也就是在天空的四个方位,东西南北各取七颗星,形成二十八颗,每一个方位都有七颗!

四个方位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而每年的二月二,也就是春天来临的时节,东方苍龙七颗星显现,比较清楚,如果古人发现东方苍龙七星展现,形状又像是龙在抬头,那么证明二月二到了,也叫龙抬头!

这是从天文学的角度考虑二月二龙抬头的原因。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龙一直是中国的象征,而二月二正是播种的季节,证明春回大地,相应的有雨。

在农历二月初,从二十四节气上讲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其实南方已经下过好几场雨了,而古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正是龙王醒了,才给我们带来了雨水,预示着一年的播种季节到了,而这些都是龙神的功劳!

毕竟我们一想到龙王,往往跟着就联想到雨,二月二正好是雨水季节,从而演化成龙抬头的节日。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到了二月二的时候,天气已经变暖,很多冬眠的动物,比如蛇、青蛙、蜈蚣等等,开始复苏,春回大地嘛,自然动物们也开始回归。

而我们过去又称呼蛇为小龙,比如你是属蛇的,为了好听会说自己属小龙的,这就是等同于龙了。

蛇冬眠以后,复苏,在二月二这一天露出头来,从而演化成二月二龙抬头!

杨角风觉得二月二剃头的说法,也跟这个龙有关,龙抬头,我剃头,讨个吉利吧,毕竟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可是吉祥物和地位的象征,皇帝还自称真龙天子呢!

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几个比较靠谱的说法,都挺有道理的!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为什么二月二被称为 “龙抬头”?

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谣。那么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呢?关于这个问题,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神话传说说。相传唐朝时因武则天代唐称帝而触怒天庭,玉皇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以示惩戒。而司管天河的龙王不忍人间生灵涂炭,百姓受灾而活活饿死,偷偷降了一场大雨。因触犯天条,被发到人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并立戒牌:“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一座。

老百姓为了拯救龙王,想方设法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醒悟,这金黄的玉米粒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都急忙爆起了玉米花,并设案焚香上供这“开花的金豆”。龙王看到百姓都在救他,就急忙抬头并大声向玉皇喊说;“金豆都开花了,快放我回天庭吧”。玉皇一看这一情景,只好依诺传谕,诏龙王回天庭继续主管给人间兴云布雨之职。从此以后,每年二月二这一天,人们仍然还会爆玉米花或炒黄豆,以纪念龙王的恩情,并形成习俗一直流传下去。

二,引龙说。明代已有此俗,据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还有明人于奕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三,“春龙节”说。在民间,二月二还有称为“春龙节”的说法。据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其实,二月二龙抬头,是句季节谚语,是预示着春季已来临,蛰龙(百虫)开始苏醒,万物复苏,也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人们举行各种活动,无非就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平安吉祥吧了,还有跟人们对龙的崇拜有关。

为什么二月二被称为 “龙抬头”?

⊙2019.03.09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 “龙抬头”位于惊蛰与春分之间,五行属木,卦象为震,是生发之象。 木,对应着万物生长,借着春天的阳光雨露,天地之间生机勃发,生气盎然。

蛇冬眠以后,复苏,在二月二这一天露出头来,而我们过去又称呼蛇为小龙,比如你是属蛇的,为了好听会说自己属小龙的,这就是等同于龙了,从而演化成二月二龙抬头!

本编还想从生气盎然,“元龙之气”这方面谈一点看法,什么是元龙之气呢?也就元阳之气,认为龙为气成,是那春生之气,生气为阳,阳气上升,聚之成似龙之气(如下图)。二月二,龙抬头,则是一年之内阳气最旺之日。

顺颂安康!

一一《养气场》

为什么二月二被称为 “龙抬头”?

春回大地万物苏,

老牛望天苦日来。

耕田种地龙抬头,

风调雨顺好丰年。

为什么二月二被称为 “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龙,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古人认为,负责行云布雨的龙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要蛰伏的,“闻雷声而动”“春分登天”可以看成是“龙抬头”。另外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气温回升,大地解冻,北方地区开始降雨。在春耕将始之时,敬龙祈雨,目的是盼望五谷丰登。再者,从天文学分析,我国古代用28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划分为东西南北4宫,东宫7宿由30颗恒星组成,就像一条南北伸展的青龙。每到春分后黄昏时,青龙七宿中的两颗“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其余各星组成的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犹如“龙抬头”。

为什么二月二被称为 “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为“龙抬头”日。这一天,很多人争着去理发,一方面是旧俗农历正月不理发,到二月二时头发已很长,急需整理;另一方面是人们都想讨个吉利,在“龙抬头”这日理发,喻义在新的一年里奋发有为,能够抬起头来,昂首阔步创造新生活。那么农历二月二为什么被称为“龙抬头”日呢?这里除去附会的民间传说,只讲实质的东西。


农历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日,其实质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以及农历的节气说有关。根据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季节为春,其星象为青龙。春天又分为三个月: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和季春之月,大体上讲,农历正月为孟春之月,二月为仲春之月,三月为季春之月。


孟春之月是青龙沉睡未醒之月,天道未改,仍需延续冬季闭藏之道。《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仲春之月的节气分惊蛰和春分,惊蛰是青龙初醒而未兴之时,春分则是青龙兴而出达之时。《礼记·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日夜分”就是指春分前後,阴阳各半。惊蛰在春分之前,雷欲发声,蛰虫初醒抬头,将启户而出也,而春分正是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之时。季春之月,青龙显于外,正是升腾变化最剧烈的月份。《礼记·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季春之月,虫草万物几无内者,皆乘时变化,不断壮大。


农历二月初二,大体在仲春之月,节气为惊蛰,为青龙初醒抬头,但还未出而奋发之时。龙本是一种虚拟的动物,为鳞虫之长,用来象征万物的变化。事实上,龙就是变化当中的万物的象征,无论是屈曲生长的草木,还是蠢蠢欲动的蛰虫,都是龙的形象,是生机和活力在大自然中的一种展示。惊蛰者,蛰虫动而如受惊之状,龙醒而抬头矣。古人以农历二月二为节日,用来纪念这种阴阳调和、万物萌动、生机勃勃的景象,故谓之“龙抬头”。


抬头则气舒,气舒则精神焕发,精神焕发则志存高远。“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乘着“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东风,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宁为赤兔行千里,不做肥驽卧良槽,大好春光莫辜负,大家努力吧!

(子夏故坛原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