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应亲自守街亭,确保粮道。让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进攻前线,如何?
答案:不可能的,自古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个主将他的主要责任成了检查粮道。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一直对魏延不放心。
事件回顾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成语,该成语就是挥泪斩马谡。
简单来讲,诸葛亮曾经要求马谡在某一个地方守一些时日,只要过了这些时日,那么诸葛亮就能够保证短时间之内触痛曹魏。
只不过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文治武功都非常擅长,而且说话叭叭叭很有一套的人在短时间之内竟然迷失了自我,一味的按照孙子兵法或者某些书籍上面所说的去做,根本不顾及当时的实际情况。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人物在,马谡并没有守住街亭,反而把街亭给丢掉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街亭其实是一个小地方,却对整个战役能够起到重大作用。诸葛亮当然希望自己去守,但是自古以来任何一位当时顶尖的作战人才都绝对不可能单独的镇守一个地方,因为他需要做的是统筹掌握。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是绝大多数人忽视的,那就是魏延一直没有得到诸葛亮信任,诸葛亮自始至终都在怀疑魏延,怀疑他会做一些不法的事情。既然诸葛亮怀疑,那么魏延就很难有所发展,而这个时候诸葛亮放弃自己所有的权利,统统给魏延的话,也绝不是诸葛亮所能够忍受。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孔明应亲自守街亭,确保粮道。让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进攻前线,如何?
首先要说一下问题里一个错误,其实街亭并非蜀军的粮道,而是连接关中和陇右的要点。另外让魏延和马谡组团去打陇西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两位都是不服人的主,凑一起肯定起矛盾。
所谓街亭是蜀军粮道,这个只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实际上街亭在陇右的广魏郡,位于天水郡的东面,关中到陇右的大路正好从这里经过。街亭周围山高谷深,因此是连接关中和陇右的重要关隘。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以赵云、邓芝率疑兵出斜谷,将魏军主力吸引在了关中,而自己则率蜀军主力乘虚攻打陇右。由于此时魏军主力都在长安附近,陇右空虚,所以蜀军进展顺利。南安、天水两郡的太守弃城而逃,安定郡也有人起事响应蜀军,可以说局势对诸葛亮还是很有利的。
然而陇右的陇西郡并没有投降,太守游楚据城死守,蜀军攻击失利。而且凉州也有相当数量的魏军,凉州刺史派遣金城太守和参军等人率军南下,攻击蜀军,因此陇右之战远未结束。
而且赵云这一路毕竟是疑兵,魏军早晚会知道蜀军主力在陇右,一旦魏军主力赶来增援,那么蜀军是难以抵挡的。所以诸葛亮派人去守街亭,目的就是堵住关中魏军增援陇右的主要通道,为平定陇右争取时间。然后再依托陇右,在街亭和魏军打持久战。
所以题主的设想显然有些不大妥当,魏延和马谡都有一些自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如果诸葛亮自己去守街亭,那么魏延和马谡两人没有诸葛亮从中加以斡旋,合作肯定会很不愉快,贻误军情。
所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诸葛亮自己调度陇右蜀军,尽快攻克陇西,击败凉州军,而派遣一个比较稳重的将领,比如王平去守街亭。当然,考虑到第一次北伐时蜀军战斗力还不是很强,即使蜀军能挡住张郃,暂时守住街亭。在曹真击败赵云以后,魏军主力赶来的话,蜀军还是难以守住。
因此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不可避免,只是蜀军可能会多带走一些陇右的居民,战果会大一些。
孔明应亲自守街亭,确保粮道。让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进攻前线,如何?
诸葛亮亲自守街亭,魏延马谡负责进攻?这个说法大概就是你行你上的翻版吧。如果你也不行,怎么能够说我不行?这种想法有些强词夺理,本末倒置的味道,狡辩倒可以,但拿不上台面。
而且这里的几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问题所在。
孔明亲自守街亭,让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进攻前线,可以胜利吗?提这个问题的人大概是为马谡之死感到冤屈,就想着既然你说马谡不听号令,没有守住街亭,那么你那么厉害,让你守街亭,你能够守住吗?其实这个想法是不对的。
第一, 战场主次不分。
诸葛亮是说谁?三军主帅,其安危关乎全军大约十万人的前途和命运,你让他以身犯险守在街亭去抵挡张郃五万步骑,这是一个主帅应该做的事情吗?
让一个主帅去做一个大将应该做的事情,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颠倒了战场主次,不符合战场规律的。守街亭如果只是为了守住它,把主力放在街亭,让次要人马去执行主要任务,同样也是成功不了。
假设诸葛亮来防守街亭,那么街亭之战就变成了主战场,那么其他战场就是为了策应街亭而进行的战役,战场主次就不分了。
第二, 战略目的不对。
如果诸葛亮去守街亭,就违背了这次北伐的目的,趁魏国没有防备,夺取祁山的目的就泡汤。正是马谡的失败,导致诸葛亮无法继续前进夺取祁山,而相继归降的三郡也先后被魏国攻克,至此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由此可见,如果让诸葛亮守街亭的方式本来就是错误的,姑且不论诸葛亮是否守的住,以偏师王平和马谡去执行拿下祁山的任务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整个战役的目的就会泡汤,最终还是失败的。
第三, 后世有鲜明的失败例子。
让偏师去执行主要任务,这想法有点类似后世洪秀全定都南京,派李开芳,林凤祥率领偏师去执行北伐,结果全军覆没一样。主帅执行次要任务,而偏师执行主要任务,资源不同,其结果大多是徒劳无功,或者惨败而归。
由此可见,让诸葛亮去守街亭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守住了,整个战役还是失败。
守街亭的目的就是确保粮道?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的目的就是为了挡住张郃的五万步骑,并不是为了确保粮道。粮道是从汉中而来,不是从魏国来的。张郃带这么多人马过来并不是为了切断蜀汉前线军队的粮道,而是来和诸葛亮争夺祁山。
只要马谡能够在街亭挡住了张郃,诸葛亮就有时间稳定已经归附的三郡,巩固祁山防线。这些事情做完了,马谡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他是否能够击败张郃并不重要,是否损失多少人马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遵守诸葛亮的命令,而不是战场抗令不遵。
抗命不遵这个问题非常严重,马谡即使侥幸击败张郃,战事结束,也是被斩杀的命运。
因此,马谡的守街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确保粮道畅通。
总而言之,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应主力夺取祁山,巩固已经得到的三郡,只要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马谡守街亭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并不是为了守街亭而把诸葛亮放在街亭,如果这样,北伐的目的就完全失去,同样也是失败。
孔明应亲自守街亭,确保粮道。让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进攻前线,如何?
诸葛亮用人唯亲,识人不明,断不会重用魏延。
一、诸葛亮气量狭小。诸葛亮这个人,太过于被三国演义神化,以致于让人感觉他无所不能,实际上,他的心胸非常狭小。比如,赤壁之战明明是周瑜打赢的,诸葛亮非要贪占这个功劳,还说如果不是他借东风,周瑜断然不会有赤壁大胜,即便他不借东风,东风也会来的,他只是天文地理学的好而已。在三国时期,但凡雄主对于投降自己的人,只要有出色的才能,都会重用。比如说,曹操手下出众的大将,大都是从敌人那里投降过来的,很多都得到了重用。刘备手下的关羽,也曾投降过曹操。刘备自己,也投靠过不少人。但是,诸葛亮偏偏对魏延有意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久在荆州,守耕卧龙,对荆州的风土人物了若指掌,他自然知晓魏延。虽然魏延在当时还算不上什么出众的人物,但是,他无疑是非常有潜力的。高手在看到另一个高手时,嗅觉会非常敏锐,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提防。这也是魏延一入刘备的阵营,诸葛亮就要斩杀他的原因。可怜的魏延,一辈子被诸葛亮安上了一个帽子,到死也没有摘下来,反而坐实了这顶帽子。诸葛匹夫实在让人可恨。
二、诸葛亮用人唯亲,不会识人。在当时,诸葛亮手下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将军可以调度,但是,他都舍之不用,反而让一个从来没有领军经验的马谡来统领,而且是一上来就阵守那么重要的阵地。这说明诸葛亮没有识人之能,在用人上任人唯亲。因为马谡是他一手栽培出来的,他是想把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想让他在此战中立功,站稳阵角。结果马谡是一个真正的扶不起的阿斗。刘备早就看出诸葛亮对马谡的期望很大,想用心培养他,但是刘备识人非常精准,他告诫过诸葛亮,可惜诸葛亮太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处处都比刘备高明。一个能做你主公的人,怎么可能处处不如你呢?马谡的才能,做一个参谋,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作为统军大将,是远远不行的。诸葛亮真是误人不浅。
孔明应亲自守街亭,确保粮道。让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进攻前线,如何?
谢谢邀请!
诸葛孔明五出祁山征伐曹魏,可以说几乎史家喻户晓。其中马谡失街亭,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更是让后世熟知。
这一事件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蜀汉第一次北伐,曹魏政权没有足够的准备。北伐之初,蜀汉获得曹魏陇右三郡,声势大振,关中震惊。面对失败,魏明帝曹睿建军还击。魏将军曹真率军攻打赵云部,张郃率军以雷霆之势攻打街亭。因为街亭是蜀汉大师整体政策规划的关键,街亭丢失蜀汉的粮道就崩盘了。
这里有个有趣的麻烦。街亭如此重要,诸葛亮为什么不亲自守着呢?史书总有那么多地方值得深思。其实,诸葛亮比任何人都清楚。否则,他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要求马谡表达自己的抗敌计划。一方面,马谡轻视敌人。另一方面,曹魏看到了街亭的重要性。他派优秀将领组成包围圈。更重要的是,为了攻克陇西县,也就是另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不得不亲自前往。
在蜀汉的北伐战争中,陇西县就像钉子一样。蜀汉第一次北伐没有接受直接攻占陈仓的战略,而是先攻占曹魏西南部的南安、天水、安宁三县,然后按街亭北上。就地位而言,陇西并没有与蜀汉接壤,但其军事地位尤为重要。只要曹魏从陇西出击,他就可以包围蜀军的前锋。一旦战线不稳,蜀军就陷入了加深敌情、被敌人包围的不幸境地。所以诸葛亮没有摆脱陇西的钉子,蜀汉大师不敢向北飞去。
守卫陇西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将军——楚佑。楚你是谁?在保卫陇西之前,史书中没有具体记载,但并不能阻止楚佑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阻挡他前进的步伐。武侯军出征祁山,势不可挡,军队的前部直接指向陇西县。就在乌云压垮全城的那一刻,全县军民惊慌失措。但是楚佑却号召大家发誓反抗,陇西军民焦土政策,保卫了这座城市。诸葛亮担心蜀军长期不能进攻,再加上揭亭的沦陷,所以不得不撤退。
可以说街亭的失败并非诸葛亮撤兵的唯一原因,这个小人物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阻挡了诸葛亮的步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孔明应亲自守街亭,确保粮道。让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进攻前线,如何?
诸葛亮亲自守街亭,确保粮道,以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进攻前线,结果会如何?
提问的前提是错误的。街亭并非诸葛亮运粮通道,而是曹魏援兵进入西凉的咽喉要地,如果坚守成功,就能保证刚刚投诚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安全渡过归化期,逐步接通汉中,联接益州,通过长时间的融合、交流、沟通,巩固演化为真正蜀国领土。反之,一旦魏兵突破街亭,进入西凉,那这些耗费钱💰粮,费心费力夺取的郡县,必然重新回归魏国,无疑标志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白忙一场。
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进攻前线?有点含糊。进攻那个前线啊?是攻打西凉剩余郡县,还是往东进攻关中?在当时,这两个攻击方向,都是不适宜的。因为往东,正迎面碰上驰援而来的张郃,对方是骑兵,优势明显。魏延、马谡大部是步兵,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攻击西凉剩余郡县也不行。因为,这时张郃大军已经在路上,蜀军总兵力有限,当时最主要的,是巩固、稳定、经营刚夺取的天水等三个郡,逐步壮大实力,先集中精力,打退前来增援的张郃,调整、充实、加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领导班子,强化驻军训练,重新整编组建,等待时机成熟,再通过恰当手段,一步一步平定西凉剩余各郡。
西凉剩余各郡,在张郃大军西来,魏、蜀谁胜谁败情况不明,这么一种局势下,一般会静观事态发展,不会事先选边站队,如果当时就对西凉剩余各郡动手,无疑是把这些郡县,逼着加入魏军,树立对立面,等于主动挑起两线战场,这是兵家大忌,本身兵力不足,还两线作战,岂不是自寻死路?
那么,按照提问,诸葛亮亲自守街亭,行不行呢?如果短期内,诸葛亮既明白坚守意义,又知道守卫要点,是在街亭当道城垣,不在南山,而且有各路配合,比如列柳城高翔,侧后魏延,副将王平等,守住是没问题的。问题是,街亭守卫不是一时半会,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安排,至少需要三几个月或半年。只不过,如果把曹魏援兵,彻底打垮,并乘胜追击 ,打回关中之后,守卫任务会相对松懈一下,不用一直紧张戒备。但这需要诸葛亮腾出手来,调集各路军马,合力进击,全面部署,这个动作,要诸葛亮在街亭来安排,恐怕也不合适。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蜀军统帅,需要总管全军,包括提问说的向前线进攻。那么,诸葛亮守在这个隘口,是西凉境内最东边,蜀军各个部队,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太守,请示、汇报、接受命令都非常不方便,腿都跑细了,怎么执行任务啊?还有,诸葛亮怎么给将军们、包括马谡解释,为啥不用第一个请战,不惜把话说死、说绝的马谡,却自己呆在街亭,还长时间不离开,理由是什么?是想独霸功劳吗?
至于魏延为正,马谡为副,这种搭配是不是合适?觉得还是尊重当年安排,因为诸葛亮才是当事人,是最清楚的。如今毕竟千年以后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不论如何谋划,很难切合当时实际,也不可能超越当时主帅的用人考虑。至于用马谡的失误,那是从事后角度,这一点,古今一理,没有例外。(1411)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