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晚年懈怠,为什么唐玄宗身边没有出现为魏征那样的贤臣呢?

这个题目涉及到两个皇帝一个大臣三个人。人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人,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区分。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正能量和负能量同时存在。放在这个题目中解释,就是对于一些忠言逆耳的话能不能入耳入脑入心。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听好听的、顺耳的话,我们先说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

你说,魏征天天在李世民耳朵边,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你有这些错,你不应该这么干等等这样的话,李世民心里能不烦吗?答案是肯定的,李世民肯定烦,有时候恨不得把这个讨厌的家伙给杀了。但李世民忍住了,他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看到了自古有作为的君主,大多有始无终,往往更延十数年,即以纵逸致败。所以他不敢恃天下太平而纵逸,常常居安思危,一再表示要做到“善始慎终”,永固鸿业。他即位后尽力求言,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征就是最敢说话的一个,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魏征的婆婆嘴,换来李世民著名的一句话:“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我们现在再来说说第三个人物唐玄宗。唐玄宗的这一生,被后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元盛世,刚刚当上一把手的唐玄宗励精图治,恢复了“贞观之治”时候的气象。第二阶段,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更加卑鄙的杨国忠掌权,试想一下,朝堂之上小人当道,那还有什么人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更别提给皇帝提意见了。再加上唐玄宗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与杨贵妃秀恩爱、讨美人欢心上去了,更没有精力甚至没有兴趣去听取“谏言”了,最终落了个凄惨死去的下场。

同样是晚年懈怠,为什么唐玄宗身边没有出现为魏征那样的贤臣呢?

唐玄宗初登基时。英明神武,創出了和唐太宗贞观之治一样的开元盛世,哪时,他身边像魏征一样的贤人济济,比如张九龄,张说等等。但到玄宗晚年昏愦懈怠,重用奸臣,比如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近二十年,还有杨国忠,安禄山,等。由于亲近小人,贤臣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人家进谏一次你不听,二次你不听,三次你不耐烦还要治罪,这样,忠臣们就无法出头,渐行渐远了。比如高仙芝,封长青,哥舒瀚都是忠臣,而且战法都是对的。但玄宗听从谗言,硬是逼死这些良将,若不,安祿山根本进不了潼关,他也不必跑到四川,唐肃宗要继位,可能还得等几年了。

同样是晚年懈怠,为什么唐玄宗身边没有出现为魏征那样的贤臣呢?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那一年李世民45岁,在古代也不能算是晚年吧?更何况李世民后来也是糊涂之极,为追求长生不老,常年吞服方士丹药,在魏征离世六年后去逝,原因铅中毒,自己作死。

中国历史上晚年如李隆基似的皇帝比比皆是,这是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果。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乾隆等,哪个晚年身边不是侫臣充道、小人得势?他们身边是否能出现魏征似的人物,取决于他们自身好恶。“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中国古代皇帝到晚年多过着醉生梦死、追求享乐的生活,任用奉承迎合之人于身边,以满足其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当然不愿听臣下的直言相劝,朝堂上就不会出现魏征式的人物了。至于嘉靖朝出现那个冒死敢骂皇帝的海瑞,只是个案,况且他还是被逮入大牢。

同样是晚年懈怠,为什么唐玄宗身边没有出现为魏征那样的贤臣呢?

谢谢!历史上的不同特征,往往都是由各历史时期各自不同的特点所决定的。谢谢!

同样是晚年懈怠,为什么唐玄宗身边没有出现为魏征那样的贤臣呢?

在封建社会,一个朝代兴衰都是有规律的。就像一个家族,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帝王之家也是如此。开国皇帝时称马上皇帝,那是候经过千辛万苦获得的成就特别珍惜,二代守城也是兢兢业业,三代开始享乐。人一旦享乐奢靡,懒散,衰败也就接种而来。唐玄宗,在位时间很长,起初经历武则天末期的巨变,从中也汲取了不少教训,刚继位是也是兢兢业业,有所作为。到晚年开始过上奢靡享乐的生活,走会了历代帝王的老路,最终逃脱不了历史的魔咒,最后结局都是悲惨。

同样是晚年懈怠,为什么唐玄宗身边没有出现为魏征那样的贤臣呢?

你好,我来发表一下看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主观上来看,是唐玄宗在取得开元盛世的功业之后,随着他年龄的增加,对政务产生了懈怠。

从个人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刚即位的皇帝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后,国家实现了大治,同时自身也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到了晚年他的精力才华都会下降,影响了他的判断。

同时,刚即位的皇帝权力还不稳,国家也不太平,他需要广开言路,任用贤才帮助治理国家的同时,也要靠这些措施加强自己的权力。而实现大治之后,他的权力已经变得非常稳固,对于人才的渴求就没有当初那么强烈,所以这个时候,即使有人才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何况在开元末年,唐玄宗任用了李林甫这样的奸臣为相,天下的人才更难以进入朝中,李林甫曾经在一次恩科考试中,不录一人,并且向唐玄宗贺喜说:这是表明天下已经没有人才了。既然人才都进了朝廷,剩下的那都是庸才嘛,包括杜甫就是这次阴谋的一个受害者。

可笑的是,唐玄宗竟然相信了这种言论,按理来说,唐玄宗这样一个经历过朝局动荡后上位,又实现了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怎么会昏聩至此,我实在无法理解,只能说,他根本已经对政务失去了兴趣(不是权力),他晚年的兴趣是和杨贵妃搞戏曲这样的艺术活动,对于李林甫这样压制人才的做法他可能是明白的,但听之任之,因为国家的太平使他在政务上越来越懈怠,已经失去政治敏感度,看不到帝国的危机所在。

一个成功的帝王,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人才的追求,不但须要他们来帮助自己治国,也需要笼络这些人才来加强自己的权力

不过这里也说一下,魏征去世于贞观十七年,六年后,五十二岁的唐太宗才去世,唐太宗一共在位二十三年,去世的时候,也只是中年阶段,他身边的贤臣不少都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这和唐玄宗不同,唐玄宗在位44年,一共活了77岁,时间跨度比较长,这个也有重要的影响。

对比一下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就可以明白,比如汉武帝、康熙,都是雄才大略,但晚年在政治上就频出失误,可见皇帝这个天下万民系于一身的位置,当的太久不是一个好兆头,哪怕你曾经多么英明,开创过伟大的盛世,但在人治的社会,皇帝一老不可避免就要发生这些问题。

二,人治的社会

客观来讲,在人治的社会,国家的盛衰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政务水平,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励精图治的时候,往往能够招纳贤才,广开言路,这个时候,他的身边不断会有贤才来进谏、辅政,国家也因此强盛。

当皇帝年老、精力不足,想着享受太平的时候,如魏征一般的人才就会失去用武之地,因为皇帝已经对这样的人失去了当初的兴趣,这个就像恶性循环,困扰着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质上就是因为在人治的社会,没有法律来约束这些皇帝能一直能保持他们英明的一面,只要是人,他就会有失误,普通人可能影响没那么大,但是一个帝国出现这种失误,是承担不起的,因为他的结果要么国破家亡,要么从此走向衰落。

当然,我也看到你说的唐太宗和魏征,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君臣的典范,但这不是说唐太宗时期比唐玄宗时期有多么先进,或者说唐玄宗不行,相反唐玄宗把大唐推向了顶峰,这个顶峰也是中国帝国时代的顶峰,再说了,魏征死后不久,唐太宗因为一些事就派人推到了魏征的墓碑。因为那毕竟不是一个法治的社会,皇帝身边是否有贤人,也不是有立法来保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