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关于李自成的结局,有史料记载,他在九宫山遇到地主武装,被农民用锄头给敲死了。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配得上这样歌谣的李自成,怎么都不算差!哪个农民会杀他?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过多的战乱使得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大明王朝在风雨交加中摇摇欲坠。于是,李自成揭竿而起,领导一众农民走向了反抗明朝的道路。在一路打进紫禁城之后,李自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可惜李自成这皇帝没当多久,就被清军打的节节败退,军队溃散,他也不知所踪,很快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关于他的生死之谜,也是众说纷纭!
有说是自缢,是被误伤,还是出家或者归隐了呢?
咱们一个一个分析!
首先,自缢的可能不大,李自成并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只是因为吃不饱饭菜造的反,他并不想推翻明朝的统治,甚至没有做皇帝的心里准备。它最初只是想让崇祯皇帝把西北地区划给他看出来,让他裂土封王,做一方诸侯。如此一来,他就能够舒适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划地为王,当一方首领。为此,他甚至愿意出兵帮明朝打后金。
只是崇祯这人脑袋是方的,怎么可能相反贼妥协呢?所以李自成后来才动手把他给灭了。
所以像李自成这样的人,即使统治被推翻,应该也不会激愤到要去自缢。李自成走向反抗的道路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好日子才过了几个月,兵败就自缢显然不太可能。再者当时他已经建立起了权威,有着自己的势力。虽然北京城丢了,但他完全可以找一个清政府手伸不到的地方占地为王,再继续发展。,
至于被村民误伤更不可能,当时李自成虽然队伍散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自成的身边也肯定会有始终追随他的人。而且李自成推倒了晚明政权,让当时的农民不至于过得穷苦潦倒,虽说后来也犯下了很多错事。农民们见到这样一位领袖至少也会尊敬他。误伤他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我看来,李自成出家或者归隐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不管是出家和归隐都意味着放下过去,不再牵挂以前的红尘种种。
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兵败如山倒,他知道知道自己东山再起机会不大,吴三桂在追杀他,清政府还在通缉他,还有南明政权更是视他为生死大敌,甚至于为了杀他,甘愿和清朝联合。
所以,这种形势下,出家或者归隐是最好的选择,放下种种,说不定还可以保全性命。在后来的野史里,甚至还记载了有人在山中寺庙里看到了跟李自成很像的人。虽说是野史,真假有待考证。但是在这几种可能里李自成出家或归隐的可能性确实是最大的。李自成作为一代枭雄,最后的结局确实充满了神秘色彩。由于史料的缺乏,他的结局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他这惊心动魄的一生也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掀起了波浪。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是被用锄头砸死的?农民领袖死于农民之手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在373年前的今天,1645年7月26日 (农历闰六月初四),李自成九宫山被杀。那么,李自成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听萨沙说一说。
李自成可以说是土包子的典型,将非常好的牌,打的一败涂地。
究其根本,在于李自成集团的档次太低。除了没文化的农民战士以外,文人基本都是档次较低的小知识分子。这个团体缺乏有军事、政治战略远见的谋士。这导致李自成昏招跌出、狂妄自大,最终自取灭亡。
至于李自成的死,大体有三种说法:
第一,自杀说
这个观点在50年代非常盛行。
这并非是当时的学者不了解真实历史,只是政治原因而已。
对于李自成的定位就是农民武装起义,如果被农民所杀,岂不是农民杀农民?
在特殊的年代,这当然是不能说的。
这种说法的根据,来自于满清将领阿济格的报告:李自成20多人被农民围困,不能逃脱,于是自缢而死。
阿济格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发现李自成的尸体,也不知道他死在哪里。
甚至,稍后阿济格又报告李自成可能逃走,被多尔衮严厉训斥。
后阿济格被从亲王贬为郡王,理由之一就是:谎报李自成死亡。
显然,这种说法不可信,没有任何依据。
第二,逃走为僧说
这种说法也是金庸在小说中的观点,就是李自成没死。
他化妆逃到湖南石门夹山寺,法号叫做奉天玉和尚,活到康熙年间以70多岁善终。
遗憾的是,这个说法早就被学术界否定:80年对和尚墓的发掘,也没有发现任何可靠的证据。
相反,还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
奉天玉和尚活着的时候,同满清地方官员来往很多。
如果他真的是李自成,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这么做。
当时见过李自成的人很多,知道他相貌的人更多,况且他还瞎了一只眼睛,谁认不出来?
相反,这个奉天玉和尚是有画像的,他的双目是完好的,压根和李自成就不是一个人。
这不符合基本逻辑,多是民间野史以讹传讹、无聊历史学者牵强附会罢了。
第三,被农民杀死说
这种说法很明确,李自成带着17名部下去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在侦查地形时被杀。
那个时代,到处都是大乱,土匪、散兵横行,山民以村子为单位建立自卫团体,保护村寨。
当地1个大村子的农民武装,很快发现这伙人。
李自成他们的面目凶恶,又不是明军打扮,山民们立即认为是来劫掠的土匪。
于是,山民集中数十人发动突然袭击。
李自成一伙人数太少加上猝不及防,迅速被打散,李被当场打死。
当时史料记载:山上非常泥泞,李自成的马不能奔跑,被农民程九伯追上用锄头打下马。两人在泥水中肉搏,李自成一时拔不出刀。好在李自成毕竟打了一辈子仗,还是把程九伯压在身下。程九伯急忙呼救,他的外甥金姓青年赶来,一铲子将李自成打倒。两人又连续砍杀多次,将李自成杀死。
这伙农民并不知道打死的是李自成,只是拿走了随身物品。
后发现情况不对,揣测可能杀死了李自成,山民们畏惧会被报复,纷纷离家逃走。
事实上,大顺军确实来报复。
他们夺走了李自成尸体给予安葬,然后将附近的1个村子屠杀了一通。
这边,失去领袖的李自成部下数万人瞬间分崩离析。
这也客观证明,李自成确实是死了。
自然,对于这种说法也有疑问,主要是没有找到李自成的尸首和印章之类物品。
不过,目前史学界基本都倾向于这种说法,因为证据最多。
其实,萨沙个人认为,李自成无论是怎么死的或者逃走为僧,并不重要。
从那个时候开始,李自成已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也就无足轻重。
即便李自成再活了几十年,也不过是1个普通的老头子,再也不是什么李闯王了。
换句话说,他活着也和死了差不多。
再退一步说,李自成部下滥杀了那么多无辜农民(从《明史》的记载来看,李自成的农民军多次屠城),现在死在农民的锄头下,也算是天理循环吧。
声明:本文参考
王兴亚 《也谈李自成之死》
张国光 《李自成抗清殉难于湖北通山辨》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1645年正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军走出西安东门,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一段旅程。
这是一段令人无奈、悲伤,甚至有些扑朔迷离的旅程。
雄心尤存离开西安后,李自成在商州会合从陕北退下来的李过,然后走向武关。
6年前,李自成兵败,他仅率18骑突围而出,就是隐蔽到了这一带的山地。他们在这里积聚力量,东山再起。
如今的情况,比当年还要好一些。
尽管丢掉了潼关,但陕西、宁夏大部地区,仍然由大顺军掌握,清军要全部夺取,尚需时日。
尽管损失了大量精锐,但大顺军仍然拥有数十万大军,而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文武人才依然相随左右,李过由陕北迂回数百里来会合,似乎也说明大顺军仍然拥有相当的凝聚力。
果然,农民军的转移十分顺利。
正月二十九进入河南,二月初五,进占南阳、邓州,随即,进入重镇襄阳。
号称拥兵数十万的军阀左良玉,不敢与大顺军相抗,以清君侧为名,放弃武昌,顺流东下。
不久,李自成进入了武昌。
南阳、襄阳、武昌,都是重镇,李自成却势如破竹,轻松夺取,看起来,天无绝人之路!
进入武昌后,李自成设立官吏,铸造钱币,大有大干一场之意。
旋即,李自成对众将说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西北既不定,东南讵再失之!
自武昌顺流东下,攻取江南!然后再与清一决高下!
雄心尤存,只是风云已变。
众叛亲离李自成离开西安时,陕西、宁夏仍有大部在李自成之手。
然而,这些地方官员、武装,许多都是由大明投降过来的,对闯王并无忠心。
李自成一撤,各地文武纷纷归顺大清,宁夏节度使更是率全军归顺。
而李自成的主要将领中,也有不少人背叛了他。
李自成离开西安不久,“宋天官”宋企郊就开溜了。
李自成离开襄阳,留在襄阳的首席文臣牛金星就降清了。
众叛亲离之下,风云也突变了。
风云突变,改变计划据说,李自成自武昌东进的那一天,“阴霾四塞,暴风烈雨,旗枪尽折”,此不详之兆,李自成当夜改变决定,决心向南发展。
实际上,迫使李自成改变计划的,不是武昌江面的风,而是天下大势的风。
众叛亲离之下,天下已风云突变。
由于陕西、宁夏等地的大顺官员纷纷投降,因此,清军在西北基本上没有多作逗留。
二月底,刚刚结束陕北作战的阿济格、吴三桂,马不停蹄,立刻扑向湖北。
留守襄阳的牛金星降敌,更是使湖北的门户大开,李自成在湖北已经站不住脚。
而李自成东下之路,也发生了巨大变数。
左良玉去世,其子左梦庚降清,并击败了先行东下的农民军。
李自成紧急下令李过攻打荆门州,也就是三国时期的江陵。
如果打下荆门州,李自成还可以选择入川。
然而,情急之下,时间紧急,李过一时攻不下荆门,又耗不起时间,遂放弃。
湖北已经站不住脚,东下、西进之路又被阻塞,李自成的战略企图已经无法实施了。
向南发展,已是李自成唯一的出路了。
三月,就在李自成向南运动后,阿济格、吴三桂追到汉阳,击败了刘宗敏、宋献策、左光先所部,刘宗敏被杀,宋献策归顺。
不过,阿济格以为李自成仍在东去,遂沿江东追而去。
如此,李自成获得了向南发展的宝贵时间。
九宫山为向南发展,李自成引军到蒲圻,进入九宫山地区。
九宫山,在湖北、江西、湖南交界之处,且山势复杂,是“三不管地区”。
据载,进入蒲圻时,李自成身边带有三万兵马(另其他地方仍有数十万大军)。而当地只有小规模的地主武装,没有明清正规军。
然而,李自成却在此地“蒸发”于史海了。
莫名其妙地“消失”,也给历史留下了无限悬念。
结局之谜对于闯王的结局,有多种说法。
1、被地主武装袭杀。
李自成率二十八骑登九宫山,观察地形。
结果,当地地主武装不知是李闯王,以为就是普通贼寇,遂伏击,杀害了李自成及同行二十八人,只有张双喜飞马逃走,回报军中,“贼满营聚哭”。
这个说法,来自南明的湖广总督何腾蛟。
他的说法应当是最有说服力的。
在当时的重要武装中,何腾蛟是距离李自成最近的。李自成“蒸发”后,李过、郝摇旗等大顺军余部将领与何腾蛟联合作战,因此,何腾蛟在“第一手资料”上似乎最有发言权。
2、病死。
《明季北略》记载,“大清朝有贺表谓病故也”;《明季遗闻》说他“病死罗公山,其侄一只虎以帝礼葬之”。
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
《明季北略》和《明季遗闻》,都是有一定史料价值的书籍,但也多见谬误之处。
相反,大清一直不明确李自成的下落才是更为可信的。
《清世祖实录》明确记载,阿济格先汇报说李自成已经自缢,后又说“或存或灭”尚待察访。结果,多尔衮为此严厉斥责了阿济格。
其实,大清入关,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帜,以剿灭流寇为其“义”,如果明确李自成死讯,自然是要大力宣传的。
之所以不敢明确,就是确实不确定李自成下落。
如此,“有贺表谓其病故”的道听途说之言并不可信。
何况,当时的李自成才39岁,身体很好,而农民军当时并没有流行病的记载,李自成突然病故的概率确实极小。
3、出家。
还有一种说法:李自成跑到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出家为僧。
这种说法认为:李自成进退无路,心灰意冷,遂遁入空门。在夹山寺,他自称“奉天玉和尚”,并留下了许多诗句。
这个说法,见诸乾隆文《书李自成传后》一文。
这种说法是最不可信的。
李自成虽败,但当时仍不算是“走投无路”。
他仍然拥有数十万大军,而当时湖南境内明军的防御是极为薄弱的。
后来,李过很轻松就攻取了常德,李自成余部坚持斗争了很长时间。
而且,当时大清仍未渡过长江,大清、南明、张献忠、李自成仍然各拥重兵,李自成仍然具备相当生存空间,局面比当初只剩十八骑时要好得多,李自成何必放弃呢?
再者,当时李自成是明清双方都公认得“贼”,如果李自成真的要避起来,又怎么会自号“奉天玉和尚”?这是怕别人不知道他就是李自成吗?
这种说法,显然是最不可能的。
不过,由于这种说法,留给了李自成“活路”,给人留下一些遐想,因此,也广为流传。
李自成没有夺取天下的能力。
因此,在大清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众叛亲离,其失败已不可挽回。
然而,李自成毕竟是百折不挠的斗士,他并不会轻易放弃。
因此,他不太可能在尚有一定实力的情况下早早遁入空门,退出历史舞台。
李自成是一个刀山火海中磨练出来的领袖。
用兵之时,他身先士卒,只率少许人马亲自进行侦察是常见的,同时,他衣着朴素,与一般将士无异,不容易被认出来。
因此,在亲自侦察时遭遇地方武装的袭击,在被杀后没有被认出来,是最为可信的。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最后他率部攻入北京,登基称帝。但由于农民起义军思想所限,他最终兵败山海关,狼狈退出北京城,一败涂地。
关于李自成之死,有多种不同说法:
一、在湖北九宫山被地方乡勇杀死说
1645年初,李自成退出其老巢西安,经河南进入湖北。清朝英亲王阿济格率部尾追,在河南、湖北一带与李自成交手七次,大顺军被击败。李自成准备沿长江东进,攻取江南作为立足点,但遭清军猛烈攻击。四月下旬,李自成老营被清军袭击,李自成大顺军重要人物刘宗敏、宋献策及大批将领家属被俘,刘宗敏随即被杀,李自成仓皇逃走。
李自成东进失利后,进入湖北九宫山一带。李自成率数名亲兵察看前进路线,突遭当地团练武装袭击,李自成当场被杀,正史上一直持此说。
二、隐姓埋名隐居湖南石门夹山寺,终老古寺说。
石门夹山寺
此说见于清乾隆年间湖南澧州知府城何璘编纂的《澧州志林》一书,书中说李自成并未死于湖北九宫山,而是逃到湖南石门夹山出家隐居,夹山寺主持奉天玉大和尚即当年的李闯王。李自成当年曾自称奉天倡议文武大元帅,即奉天王,奉天玉是奉天王加一点。
这个说法在1980年代盛极一时,当年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文中论证奉天玉就是李自成;当时还出土了一些东西,考古学界也持此说。据说李自成还在此留下了不少诗词,其中一首是:
英雄一代赴飘萍,大块空留百战身。
捣碎乾坤惊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
时来作恶天还怕,运去看经佛不灵。
事业尽随流水去,禅房梦醒夹山青
三、逃到甘肃兰州投奔亲友,最终死于此地。
有个叫李文生的甘肃农民,自称是李自成后裔,他说李自成兵败后秘密来到甘肃兰州,投靠其伯父李斌,这位李文生就是李斌的后人。
据李文生透露,李自成逃到兰州苇茨湾村后,隐姓埋名,死后就葬在了这里,其后人也一直在此居住。李文生还向媒体展示了李自成的佩剑和玉玺等物品。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表面上看,李自成之死,是由于各方势力所逼迫的结果,最后由一个小人物完成致命一击,但从根本上而言是他自己作死的。
李自成造反,起于被明廷裁撤公职。
李自成是山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年少时喜欢刀枪弓马,但因为家庭生活困难,他很早就进入寺庙成为和尚,师傅为他取名黄来僧,但后来寺庙也无法养活他,他便靠给当地地主牧羊为生。
李自成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过世,到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因为无依无靠而到驿站当了一名驿卒,这个职务虽然很低,但好歹吃的是皇粮。
崇祯帝继位之后,有意对驿站进行精简,恰在此时,倒霉的李自成因为丢失公文而上了裁撤名单,回到家乡后由于无法生活,而向当地一个叫艾诏的举人借债,又因为到期未还而被艾诏告发到官府,官府便将他抓拿归案。
后来,在亲友的帮助下,李自成死里逃生,但他对艾诏十分怨恨,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艾诏给杀掉了。
没过多久,李自成的妻子韩金儿与村里一个叫做盖虎的人通奸被他发现,他自知打不过盖虎,便将韩金儿给杀掉了。
李自成一下子就身背两条人命,自知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继续在村里待了,他便跟侄儿李过一起到甘肃甘州投军,成为了一名普通士兵。
李自成在军中表现还不错,很快就被参将王国提拔为把总,也算是能混口饭吃了。
崇祯二年冬天,后金军队大举南下,李自成跟随王国一起进京勤王,但走到甘肃榆中金县的时候,士兵们因为王国克扣军饷而哗变,王国和当地县令被士兵杀死。
既然已经成了叛军,就不能继续留在军中了,李自成便带着一些士兵来到汉中,投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他的造反生涯也就此开始。
但是,王左挂实力有限,很快就因为朝廷军攻打而投降,李自成身背命案又是叛军,自然与明廷无法共存,便转投另一起义军首领张存孟,但张存孟后来也投降了,他一时没了去处。
不久后,李自成听说舅父高迎祥在陕西一带被各路起义军推荐为首领,号称闯王,他便带着部众前去投奔,很快便成为高迎祥手下大将。
由于起义军势头太猛,引起了崇祯帝的高度重视,他便派遣重兵围剿,但效果不佳。
一直到崇祯八年,崇祯帝采取洪承畴“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策略,起义军因此遭受了重大打击,恼羞成怒的李自成便在路过朱元璋老家的时候,将明皇陵给挖掘了,还将朱元璋出家的寺庙皇觉寺给焚毁了。
崇祯九年,在卢象升的打击下,起义军首领高迎祥被杀死,李自成被推为闯王,他也由此成为起义军首领。
崇祯十年,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用限制起义军流动性,各个击破的的办法对其进行清剿,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李自成于第二年兵败于潼关,最终只带着刘宗敏等十七人躲进商洛山中。
至此,李自成的第一次造反以失败而告终,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他只得蛰伏在山中不外出,并娶妻生子。
崇祯十二年,已经投降的张献忠在湖北襄阳反叛明朝,明廷派兵清剿,再加上明朝与清朝的作战也牵扯了不少兵力,李自成便趁机与刘宗敏等人杀出商洛山。
李自成来到河南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对他十分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岩,明末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在李岩的建议下,李自成在河南杀掉福王朱常洵及众多官员乡绅,没收其财产田地,并开仓救济饥民,实施均田免赋的策略,此举赢得了广大底层人民的支持,一时间从者百余万,起义军人数也因此急剧增加。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靠着拉拢被剥削的底层农民,并对官员和乡绅土豪进行严厉打击,李自成第二次造反的开头还不错。
在随后数年时间里,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并多次击败明廷主力,再加上明军在对清军的作战中屡屡失利,明朝因此越发虚弱了。
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国号大顺,此时明朝可谓内忧外患,崇祯帝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同年二月,李自成见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便带兵从西安向北京进发,一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明军大多开城投降,只是在武宁关遇到了明军殊死抵抗,起义军前后死伤了七万多将士,战后李自成愤怒地下达了屠城令。
武宁关被攻克后,崇祯帝紧急征调手握数万关宁铁骑的吴三桂、拥兵几十万的左良玉等人进京勤王,但这些人要么距离太远,要么不敢入京送死,最后没有一个人采取积极行动。
三月十七日,起义军攻克昌平,并开始炮轰北京城,李自成或许是意识到消灭明朝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便派遣投降太监杜勋入城跟崇祯帝谈判,提出的条件是:
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李自成让崇祯帝割让西北之地给他,并对军队进行犒赏,只要崇祯帝答应,他就愿意帮助朝廷剿灭群寇,并带兵到辽东抵御清军,但不奉王诏,也不入京觐见,说白了就是让崇祯帝封他做个拥有高度自治权的王。
但是,崇祯帝最后没有答应李自成的条件,李自成便发起了对北京城的总攻,到四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刘宗敏所部进京,同日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而亡,明朝也就此灭亡。
而随着明朝的灭亡,属于李自成的时代到来,但当他入京之后,一切就都变了,他所做的一些事情,也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李自成入京后,被明皇宫的富丽堂皇所吸引,便搬进去居住了,当他在宫中看到美貌的宫女窦氏后,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欢,就强行将其纳为妃子,并封为窦美仪。
李自成入京之初,曾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因此京城秩序良好,工商业者也都照常经营。
但是,这种祥和的氛围仅仅存在了八天,以刘宗敏为首的一些将领就坐不住了,他们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不趁机捞一把怎么能行。
李自成起初并不同意,但后来他意识到还要依靠刘宗敏等人打仗,便同意刘宗敏对京城的前明宗室、官员、太监进行掠夺,理由是让他们助饷。
为此,刘宗明抓了很多人,他还让人制作了五千副夹棍,逼迫官员们交钱,并规定:
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对于乖乖交钱的人,刘宗敏则马上放人,但对那些不愿意交钱的人,刘宗敏则派人去抄家,将其财产、女眷全部掠夺。
而在此过程中,刘宗敏听说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就在北京家中,便强行将其掳走,并纳为小妾,因为他的这个做法,导致吴三桂对起义军丧失信任,从而被多尔衮拉拢。
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就有一千六百多名官员死于刘宗敏手下,而他掠夺的钱财则高达七千万两白银,这些钱都被他融化成银饼,运送到西安去了。
在抢完了官员之后,刘宗敏等人见京城百姓富裕,便开始大肆抢掠,“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京城百姓也因此遭受了巨大劫难。
而李自成目睹了这一切,却不加阻止,哪怕是李岩等人苦苦劝他,他也无动于衷。
由于在京城取得了巨大“成功”,刘宗敏在京城的做法被传到了地方,大顺的地方官为了捞取钱财,开始对官绅进行抢掠。
比如在城固县,大顺官员为了索饷,对富人进行炮烙;在汾阳,则对富人进行抄家,敢有不从者便杀之;在绛州,当地士大夫无不惨遭严刑拷打,不交钱的只有死路一条。
事实上,李自成起义军最开始只对明朝诸王、官员及大地主进行打压,但后来李自成却任由手下对小地主、士大夫及一些小资产阶级进行抢夺,这种普遍追赃助饷的办法,使得大顺统治区内官绅人人自危。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李自成在政权未稳固的时候就树立过多,而那些被他抢夺的官绅虽然暂时被压迫着,但在李自成败退的过程中却给了他很沉重的打击。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招降吴三桂不成之后,亲自领兵攻打山海关,双方在一片石爆发了大战,就在李自成快要击败吴三桂的时候,吴三桂投降了多尔衮,双方联手反攻李自成,最终将李自成击退,大将刘宗敏还受了伤。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带着三万余人逃到京城,他仓皇登基之后,杀掉吴三桂全家三十四口人,之后在京城抢夺一番并四处放火之后逃出京城,此时距离他进入北京不过一个多月。
而李自成之所以会失败,还在于他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且目光短浅,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也没有长远规划及军事布局。
李自成退出北京之后,清军及吴三桂对其穷追猛打,他不得不一退再退。
事实上,此时李自成还不能算是彻底失败了,毕竟他手上还有一支人数不少的军队,但他之前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害处,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显现出来。
比如说,由于起义军对官绅进行压迫,这些人在李自成败退的时候,要么不愿提供粮食和军械,要么干脆避而远之,甚至有些人组织了地主武装,并暗中联合清廷对起义军进行打击。
因为这一缘故,李自成在败退的一路上十分狼狈,虽然有时候清军离得很远,但因为他从地主身上得不到补给,支持他的穷苦百姓又没能力帮助他,所以他不得不刚到一地就立马转入下一地。
而在不断撤退的过程中,一些投降的前明将领见大势已去,便投降南明或者清朝,这就导致李自成疑心越来越重,内乱也由此爆发,丞相牛金星为了争权夺势,不断对他说李岩的坏话,最终导致他杀掉了李岩,另外一位军师宋献策也因此出走。
并且,跟李岩关系要好的大将刘宗敏在得知此事后,也对李自成十分不满,并扬言要杀掉牛金星,起义军内部因此离心离德,其败亡速度也因此加快。
在连续失去了两位重要谋士之后,李自成算是彻底自毁长城了,而后他就变成了无头苍蝇,先是兵败于潼关,而后又进入襄阳。
不过,此时李自成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他向镇守在武昌的南明将领左良玉发起进攻,竟然将左良玉给逼走了,可见起义军还是具备不错的战斗力,但也因此与南明决裂,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结盟的对象。
但是,清军几路大军很快就开始夹击武昌了,李自成无奈之下,只得掉头向西南,准备从江西进入湖南。
四月初,李自成来到了湖北通城九宫山麓,这个时候他又干了一件蠢事,即他身为军队统帅,竟然草率地亲自带着二十多个骑兵去山中探路,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我个人揣测,李自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他手下可以依赖之人已经不多了,再加上他本人猜忌心加重,对别人也不太放心,所以这亲自上阵的。
而李自成的这一做法,确实带来了恶果,他在探路过程中遇到了一伙民兵武装,经过一番搏斗,一个叫姜大眼的人杀死了他。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明朝的民兵武装了,在最开始的时候,民兵武装其实是属于朝廷直接管辖的,属于募兵的一种,虽然不是正规兵,但朝廷也是会发给口粮的,负责保护地方安全,可临时抽调上前线。
但到了明朝末期,由于国家财政困难,民兵武装多半都是地主组织的,跟朝廷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主要是为地主服务的,负责保护地主人身及财产安全。
而民兵姜大眼多半也是为地主服务的,而他之所以会杀掉李自成,我认为这跟李自成入京后盘剥地主的政策不无关系,虽然湖北并不是大顺领地,但当地地主为了防止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是不会欢迎李自成的,甚至将其视为敌人,所以才会杀之以除后患。
还有个说法是,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遭遇了一个叫程九伯的地主,双方发生了搏斗,虽然程九伯被李自成按在地上无法动弹,但他的外甥金某及时出现,金某用铁铲拍击李自成的头部,李自成当场毙命。
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哪种说法,都跟地主有莫大干系,可见李自成于地主矛盾很深,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地主的支持,甚至是水火不容的仇人。
而李自成死后,其余部为了复仇,在当地残杀地主及平民百姓,这进一步激化了起义军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起义军最后不得不投靠南明,在南明的支持下继续抗击清朝,但最终依然以失败而告终。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四月,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五月,在湖北被杀。
大顺军虽然推翻了明王朝,但对形势重大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以李自成为首的义军领导,在混入义军中的地主、官僚的腐蚀下,被胜利冲昏头脑,生活腐化。对明朝残余势力的斗争不够得力,对吴三桂先是沒有及时招降;后在吴三桂拒降后没有认真的防备。
由于吴三桂拒降,李自成于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日,忽忙将义军主力开到山海关,同吴三桂决战,结果在有一片乱石的地方遭到吴三桂和清兵的夹击,损失惨重,四月二十六日退回北京。
这时,京城内外的明朝余孽,也进行各种颠覆活动,迫使李自成不得不撤出北京。李自成提前于四月二十九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三十日撤离北京,向山西、陕西转移。由于平时缺乏根据地的建设,在清兵步步追逼的形势下,关中也无法驻足。第二年春转战到湖北地区。四月下旬,李自成率部退至通山县九宫山,五月四日在察看地形时,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