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之后骤然离世,新生周王朝是如何站稳脚跟的?
周武王灭殷商三年后(约前1043年),积劳成疾,驾崩,时年四十五岁。虽然,周武王溘然长逝,但新生的西周王朝非但没有乱,而且和之后的东周政权相加绵延了791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生存记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做对了事。周武王灭商后,论功行赏,大封诸侯。战事停息之后,周武王从牧野回到周国都城丰地,把所获战俘人数和杀敌后割下的敌人左耳朵荐献于宗庙之中,向祖先汇报讨纣灭商大功告成,以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然后他就开始大封诸侯。《荀子·儒效》篇记载:“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也就是说,周武王实行的是宗法制的分封制,在七十一个诸侯国,武王同胞兄弟中被封侯置国的就有十五个,而和周同宗的姬姓诸侯则有三十八个,这些封国被周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四个等级,他们依据等级的高低可以得到大小不等的地盘。除了这些封建的诸侯外,又有附庸国及因地缘、血缘关系形成的诸多部族,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周王朝。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周武王是鉴于夏商两朝统治秩序混乱以至于最终败亡的历史教训,总结出了一条更能巩固王朝统治的宝贵经验,那就是“集权”,即把更多的权力集中到宗主国的手里,尤其是政治和军事这两项事关王朝生死存亡的大权更是紧握不放。他任命帝后、宗亲、功臣等为一方诸侯,并派遣王朝大臣在诸侯国任职,以便对各诸侯国君进行监督和约束;同时严格限制各诸侯国的军队数量,避免尾大不掉乃至谋反叛逆事情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封建诸侯”。
二是选对了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非常完美,什么样的人该干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事该怎么样干,都是有规可循的,如果有人坏了规矩胡来,那是要招来天下人耻笑的,甚至共同讨伐的。就是在现今社会,周朝传承下来的一些道义规范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能不说道德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三是选对了人。周武王遗命弟弟周公旦辅佐儿子诵,史称周公辅成王,这是相当成功的。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来就有了成语:周公吐哺,指在位者礼贤下士,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周武王灭商之后骤然离世,新生周王朝是如何站稳脚跟的?
周武王去世后,出现了一位圣人周公旦,他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不仅保住了周王朝的生命,还进一步扩大了周王室的实力。周武革命仅仅是击灭了商王朝的统治核心区域,商王朝的外围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他们正在等待时机反击周王朝,再复辟商王朝。周公旦东征的意义不低于周武王的牧野之战,可以说没有周公旦就没有西周王朝!据说一支商人战败后,就远渡重洋,成了印第安人的祖先!
周武王为何会英年早逝呢?他灭商后仅仅三年就驾崩了,死时才45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大有作为之机。笔者认为周武王早死跟他的精神压力太大有密切关系,他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经常做恶梦;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心愿完成,心力就散了,生命也就燃烧完了。周武王的死因跟秦孝公嬴渠梁的死因一样,都是长期处在高度紧张之中,燃烧生命以治国奋强,一旦国强愿了,他们一松懈,也就死了。
周武王的恐惧是什么?他恐惧的是小小的周部落无法击败强大的商王朝,一旦起事失败,周部族就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境。对于商王朝的强大,周武王是有亲身体会的:周部族就是商王朝的一个附属,任务是抓捕羌人供商王朝用于人祭;商朝大军曾来到周部落,兵不血刃的就带走了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周人根本不敢反抗商军。牧野之战时,周王室联军不足五万,而商军的数量不计其数,史载“商军如林,无边无际”!
周武王为什么会做恶梦呢,恶梦的内容是什么呢?周文王被商纣王抓走后,周武王三兄弟(长兄伯邑考、本人武王、四弟周公旦)去朝歌救父,他们希望用更多的羌人换回父亲一命。结果商人更看重部落首领的长子,于是周武王亲眼看到大哥伯邑考被做成人祭,然后分给诸侯们食用了,父亲也吃了大哥的肉!周武王的恶梦就是起兵失败后,他自己被纣王做成了人祭,弟弟周公旦则每天给他解梦,说天佑有德之人,我们不会失败的。
击灭商纣王后,周武王将商纣王的尸体,以及反抗周室的商朝贵族通通做成人祭,向上天献祭以求神灵护佑周室。做完这些后,周武王依然经常做恶梦,在死前他要求弟弟周公旦将商朝王城朝歌夷为平地,烧为废墟,以结束曾经可怕的经历。周公旦堕朝歌之举引发了三监之乱,商王朝东部势力纷纷响应,意图击灭周朝恢复商朝。
三监之乱及东部反叛,使得周王朝面临着生死存亡之局,周公旦联合太公尚、召公奭进行了东征。这次东征历时三年,灭国五十三个,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嬴族首领飞廉被追杀到海边自尽,嬴族人被西迁陇西牧马戍边。这次东征,不仅击败了东夷,还南下打败了徐夷、淮夷,使得周王室的势力东至大海,南至荆楚,周国从一个西部小国变成了泱泱大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骤然离世,新生周王朝是如何站稳脚跟的?
周朝开始之初,武王姬发早逝。周朝能够稳定发展的很大原因是多亏了姬发的弟弟周公旦的辅佐。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封地在周,故称周公,后人称之为周公旦。
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武王姬发众多兄弟中最出众的,聪明睿智,贤能过人,我们也知道周文王姬昌一共有一百个儿子,姬发兄弟很多,这足以凸显周公旦是多么优秀的一个人了。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的第二年就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而亡,临终前将幼子姬诵托付与他,姬诵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当时姬诵还很小,周公旦自己做宰相,负责军政大事,代行天子之职,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公也是第一位摄政王了。为了保证周朝的长治久安,周公制定了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周公又对祭祀、占卜、会盟、婚嫁、丧葬等仪式做了详细规定,形成了尊碑有别的“周礼”,稳固了统治秩序。
国家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周公手中,有史料记载周公已然称王了。周公这样贤德的人是否真的称王了呢?周公提出的嫡长子继承制造成了武王三弟管叔姬鲜和五弟蔡叔姬度的不满,因为按照之前的“兄终弟及”的方式,姬发去世后,管叔姬鲜就可以继承天下,这毫不疑问的损害了其权益,管叔十分气愤不快。武王灭纣之后,管叔被分封到了管国,而蔡叔被封到蔡国去监视纣王之子武夷,这二人心中十分不快,到处散播流言,说周公旦要谋朝篡位。
确实,根据史料记载,周公在摄政期间对外称王。这是因为武王死后,周成王幼小,难以服天下,若没有德高望重的君王,各被征服的部族都有反叛的可能,周王朝面临种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周公只能对外称王,他对太公、召公解释说:“我之弗辟,无以间君王”,于是,周公旦服天子之冕,发号施令,常成王命。慢慢的,周王朝稳定了下来,但周公的苦心被管叔、蔡叔利用,散播流言,周成王不免对叔父也产生怀疑。此时,周公见周王朝也已稳定,便将大权还给了周成王,回到了封地周。
周成王后来在翻看存放卜辞的金滕箱时,发现在自己年幼生病时,周公旦为了自己能够痊愈而宁愿自己折寿的祷告词,心中十分感动,便明白周公是被冤枉的,又将周公从封地接了回来。
周公是一个特别贤德的人,在儒家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因为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就很待见周公,孔子对周公是十分崇敬,甚至是膜拜的。《论语》中记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孔子说:唉,我真的老了,因为我很久没梦见周公了。周朝的周公制定了礼乐,而孔子的一生都在为周礼复兴而奔波,孔子痛心周礼的崩坏,孔子和周公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可以说是神交很久了。
周武王灭商之后骤然离世,新生周王朝是如何站稳脚跟的?
姬发死时多大年纪?
周武王灭商之后骤然离世,新生周王朝是如何站稳脚跟的?
周武王死于公元前1009年12月,成王尚在襁褓,所以史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旦的功劳不小,召公虽微詞,对周公有疑,但在周公的批评教育下,还是改正了缺点,理解了周公!下面最奇的姜太公,史记似乎对他在武王去世之后,无踪无影,其实太公对武王之后,肯定是所作为的,只是初战不利,才有周公旦亲自东征三年!
周武王灭商之后骤然离世,新生周王朝是如何站稳脚跟的?
毛笋应邀答题:
周武王姬发,周文王姬昌次子。文王临终时,嘱他早图灭商。他继位第二年,在盟(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大会诸候,捡阅軍队,举行伐商演习。此时无道昏君商王纣仍沉缅于酒色之中,不加警戒,顽固拒谏,不纳忠言,并滥杀直谏之臣,伤殘百姓,打击宗室重臣,种种此举,引起众叛亲离。武王看到灭商时机成熟,于四年一月甲子日,亲率战車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并联合各方国部落,在姜尚(子牙)的辅佐下,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经牧野(淇县西南)与纣王部队会战,并与陣前反戈的商奴隶兵配合,大败商纣,纣王帝辛见大势已去,赴登鹿台自焚。姬发推翻了纣王的暴虐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号称"宗周"。武王即位十一年灭商(前1066年)两年后崩,庙号武王。
姜子牙,武王伐商时,任统兵的师氏(简称为师)被尊为师尚父,在与商纣会战中,受命向商王纣挑战,大败商纣,歼敌立功,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東淄博),地位在各封国之上。相传他曾作兵书《六韬)系后人假托。
周武王崩后,由其幼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此时西周刚建,立足末稳,由周公旦摄理政事,安定大局。[姬旦]即周公旦,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周成王四叔。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以成王年幼,由他慑理政事,管叔、蔡叔等起而反对,散布流言蜚语,纣子武康乘机勾结管、蔡和東夷部属联合叛周。周公亲率大军再次東征,剿灭叛乱。
他将土地统一规划,推行井地制,巩固和加强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并建立各项典章制度。一生注重礼贤下士,善待来者。西周大治。周公为了稳固西周统治,功不可沒。
周成王亲政后,继续大封诸候,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又委托周公制礼作樂,规划各项典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根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