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前身叫后金,但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补充解释下问题:灭北宋占中原且使南宋称臣(“臣构言“)的大金,理论上也应该是正统,更何况同为女真族,明朝不承认合情合理,大清为什么不承认他们祖宗为正统呢

我们都知道,在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之前,他们的政权被称为“后金”。

其实,当时,努尔哈赤、皇太极,所建的国号就叫大“金”,没有“后”。只不过,朝鲜、大明,为了将其与当年完颜家建立的大金区分开来,才称他们为“后金”的。

可见,同为女真人,努尔哈赤是想要打起当年大金的旗号的。

然而,到大清混一天下后,到乾隆时,大清却不再尊大金了,而是尊南宋为正统。

这是怎么回事呢?

棘手的难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大的历史问题,往往都是“现实问题”。

在我国古代,官方对过去王朝正统的看法,往往关系到自身政权的合法性。

一般来说,大一统的王朝,其正统性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然而,当数个政权并立时(比如大宋与辽、金),谁是“正统”,谁是“僭窃”,谁是“偏安”,就很有争议了。

对于汉人所建立的王朝来说,这个问题好解决:明“华夷之辩”,汉人所建立的政权(如宋),自然是“正统”。

可是,对于元、清这种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来说,这个问题就很棘手了。

大元,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直到元末,朝廷修辽、金、宋三史各自为书,仍然没有明晰“正统”。

大清初入关时,与大元一样“迷茫”。

顺治二年三月,大清举行入关以来首次历代帝王庙祭典,将辽太祖、金太祖、宋太祖一起祭祀。

看起来,要在宋、金、辽之间选择出“正统”,对大清来说是很棘手的问题。

如果像大明一样,将辽、金等“夷狄之君”不视为正统,那大清如何解释自己的正统地位呢?如果将辽、金等“夷狄之君”视为正统,将大清与辽、金“混为一谈”,这显然会给打着“华夷之辩”旗帜反清者以口实,是不利于大清统治的。

这确实是一道棘手的难题!

康熙的尝试:不要“纠结”这个问题!

康熙曾试图尝试绕过“华夷之辩”。

康熙时朝廷对此的态度是:只要是曾经在位的帝王,只要不是“无道被弑亡国之主”,都应该祭祀!这才是“正大光明”!

不管是夷狄之主,还是汉人天子,只要作过天子,都应祭祀,继续纠结这些问题,是“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高深”。

显然,康熙是不希望在“华夷之辩”的问题上纠结,他希望大清通过祭祀历史上包含夷狄之主的所有君主来为满洲政权的正当性辩护。

然而,康熙虽是雄主,但“华夷之辨”这样的问题,可不是你想不“纠结”就能够不“纠结”的!

尤其是:自宋代以后,由于“夷狄”威胁加剧,“华夷之辨”已经取代过去的“五德始终”,成为正统论的核心问题。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明确的态度:“中国”是“中国”,“夷狄”是“夷狄”。甚至认为“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犹人不可杂之于畜”!

如此,在当时的主流思想下,“夷狄之主”绝不能是“中国之主”。

显然,对大清统治者来说,“华夷之辨”这个问题绕是绕不过去的。这个问题不讲清楚,大清这个“天下之主”的名分始终不“正”。

雍正的调整

雍正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华夷之辩”的重构。

雍正即位后,做出解释:当时知识分子对“华夷之辩”的解释已经背离了儒家经典。

“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华夷之分在思想文化。二者之别绝不是地域或族群,而在于君臣父子大义。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解释到:由于地处僻远,语言文字不与中土相通,所以才被称为“夷狄”。然而,夷狄与汉人、万物一样为天地所孕育,是平等的。

“尽人伦则为人,灭天理则为畜”,不应因华夷而区别人畜!

所以,如果“夷狄”能尊奉中原文化,成为有德之君,也是可以成为天下之主的。

在雍正这一思想的引导下,许多道统学者开始对“华夷之辨”的解释做出调整:舜,东夷之人;周文王,西夷之人,但从来没有听说有人因此贬低他们的地位呀!仅仅以地域、族群来区分“华夷”,绝不是“圣人之学”!

随着《大义觉迷录》在全国各地的宣传,华夷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乾隆对宋、辽、金各自“地位”的确定

乾隆通过大量修史工作,试图重新诠释历史上的华夷之辩和正统论。

因此,对于宋、金、辽各自的地位,乾隆不再绕开,而是做出明确、系统地阐述了。

首先,乾隆反思了顺治、康熙时期同时祭祀辽、金、宋三国君主的行为:这是诸臣没有理解康熙的圣意!这些“尔时议礼诸臣,亦未免有左袒之意”!

他认为:大宋在北宋时,统治了大部地区,就是正统,虽然南宋丢掉了半壁江山,但他“有所承”,仍然是正统的继承者!直到他们为元所灭,正统才归于元!

他特意提到:南宋虽然曾经称侄于金,但是,他毕竟继承着北宋的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

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而宋、元才是相承的正统!

同时,乾隆还不忘借此议论议论“当代史”:如果当时南明能够保其半壁江山,那么,如南宋一样,他也会是正统!只不过···天命已归大清,南明保不住半壁江山,正统自然归大清了!

显然,乾隆不以大金为正统,而以南宋为正统,其用意是明显的。

1、将大清与辽、金等国“划清界限”。

所谓“正统”,分为“居正”和“一统”两个层面。

大清与大元一样,是一统天下的王朝;大清与辽、金之间没有任何传承关系,也没有任何共同点,大清的正统地位来自其一统天下!

2、破除“华夷之辨”对满清统治的不利影响。

乾隆试图以大公至正的观念来分析宋、辽、金的正统问题,不偏袒辽、金,反而以元代以来士人的主流观点为依据。

显然,乾隆试图“巧妙地”与宋明以来的正统史学观站在同一立场上。

努尔哈赤起兵后,以“金”的旗帜相号召,试图团结女真人。

清入主中原时,一度试图“绕过”“华夷之辨”的争论,不作“纠结”,因此,同时祭祀宋、辽、金君主。

然而,“华夷之辨”影响深远,是绕不过去的。

随着清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以及统治经验的丰富,他们开始重构“华夷之辩”。

他们急需与辽、金划清界限,以免自己不必要地站在正统史学观的对立面。

因此,他们以“有所承”为由,以南宋为正统,而金“无所承”,自然不能为正统。(相反,明失天下,而“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的大清,则与金完全不同,“有所承”!)

同时,他们又用宋代以来士人以一统天下为正统的说法,以及“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文化立场,将自己与辽、金区别开来,做出“大公至正”的姿态,为大清的正统地位做出解释。

清朝的前身叫后金,但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这个问题不错。清朝是在乾隆年间尊宋朝为正统。但是在乾隆之前,清朝曾经一度有将辽、金两朝做为正统的倾向的,而在清朝的前身后金时期,虽然没有直说,但是“崇金”倾向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努尔哈赤将自己政权国号定为“金”意向已经很明显了,至于以“宋”为正统,努尔哈赤、皇太极表示一脸懵逼,想都没想过。“朝鲜咨报奴酋僭号后金国汗,建元天命,指中国为南朝,黄衣称朕,词甚侮慢”

在清朝未入关前,皇太极对金朝极其推崇,根据《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等官方史书记载,在天聪三年十二月,其率领后金军队破关入掠京畿地区的时候,向位于房山的金太祖、金世宗陵致祭,并表达其对二帝的敬仰之意以及叙述自己的创业历程,顺便祈祷金朝皇帝能保佑后金。

并且皇太极经常命令弘文馆大臣为宗室讲解《金史》,做为治理国家的教材,显然当时的清(后金)礼敬金国俨然如前朝。据皇太极自己说,他曾经做梦,在见到万历帝后,一尊金代神像授其金朝史书一部,后金朝堂将此视为代明而起的吉兆,无论这个梦境是真的,亦或是皇太极编的,寓意只有一个,暗示了接过金国衣钵的后金,将代明而起拥有天下。我看皇太极就缺说出“正统”两个字了。

在清朝入关后的顺治二年,为了彰显自己少数民族王朝入主中原的正当性,就有意的提高辽金王朝的地位,将辽太祖、金太祖这两位请进了帝王庙。原文如下。

《清世祖实录·卷十五》:故明洪武初年立庙,将元世祖入庙享祀,而辽金各帝皆不与焉。但稽大辽,则宋曾纳贡;大金,则宋曾称侄。当日宋之天下,辽、金分统南北之天下也。今帝王庙祀,似不得独遗,应将辽太祖并功臣耶律曷鲁,金太祖、金世宗并功臣完颜粘没罕、完颜斡离不俱入庙享祀。

这段文字在提出将辽太祖、金太祖入历代帝王庙祭祀后,还没忘记恶心宋朝一把,提高辽金的历史地位,贬低宋朝正统性,用心还是比较“深刻”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此刻清廷心目中的“正统”是辽、金,而非宋朝,梁启超就如是说,清廷这一举措是“骎骎乎欲伪北宋而正辽金矣”

从根本上来说,清廷在皇太极时期和顺治初年不断拉高辽、金的历史地位,隐隐然有压倒其他王朝的“正统之势”,主要是在中原立足未稳,做为改朝换代的依据,以突出大清替代明朝的正当性。

当然,辽太祖、金太祖入帝王庙的事中间还是出现过反复的。顺治十七年,是一个清廷赢麻了的年份,清廷统一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正式向全国性政权转型,地位一变,感觉都不一样。当时的山东道监察御史顾如华提出要在帝王庙增加守成贤君,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以是否统一中国为标准,从礼制出发,觉得辽太祖和金太祖不配入帝王庙祭祀,应该踢出。顺治帝居然还通过了他们的请求。这至少说明了一件事,统一全国的清朝对辽、金的正统性需求在弱化。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著停止,余依议。

在康熙皇帝继位初期,清廷立刻意识到顺治可能被带偏了。顺治帝刚死,这年号还没变呢!康熙在一众满族老臣辅政下,就急吼吼的把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往帝王庙里放。而在康熙亲政后更是肯定了他们的开创之功,至此有清一代再也没有把这三位请出去。其意图很明了:清朝作为承天命的少数民族王朝与辽、金、元一样具有继承治统的合法性。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清廷的统治观念又进一步转变这个从帝王庙格局的改变就可以看出来。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提出历朝皇帝“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帝王庙的人数大为增加,在雍正朝时期高达143人,乾隆五十年又增加为188人。这种往帝王庙疯狂加人的举动说明了清朝皇帝自康熙亲政后,其统治视野从北方民族王朝的立场彻底转向了君主华夷的大一统王朝的立场。

统治立场转变了,正统观也随之变化,在乾隆皇帝看来,清朝做为大一统王朝,自然与辽、金这样的北族王朝没有任何继承关系,要传承正统必须来自中原王朝,所以在乾隆心里画了一条正统线:宋—元—明—清。乾隆四十六年,他下旨四库馆臣不准删除杨维桢的《正统辩》,对《正统辩》尊宋为“正统”核心思想表示支持、赞同。“其欲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其论颇正”,并责备四库馆臣为了迎合清朝少数民族王朝入主中原这个概念删除《正统辩》,在格局上显得非常狭小。

《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四十三》:然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故曲为之说耳。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

事实上,早在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就已经在《题〈大金德运图说〉》上对宋、辽、金三国的正统问题上发表过鲜明的见解,明确了尊宋朝为“正统”的观念,“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

所以,一开始清朝并不是一开始就尊宋为正统的,前期对辽金为正统的念想比较强,成为大一统王朝后弱化并抛弃了以辽金为正统的想法,直到乾隆年间才尊宋为正统。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高宗实录》、《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国朝宫史续编》、《三朝辽事实录》、《饮冰室合集》

清朝的前身叫后金,但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历史演进有一条主线,历史演进的主线由历代皇朝依次决定。例如隋朝就以晋朝为前朝正统,宋朝就以唐为正统。

后世皇朝选择决定本朝之前的正统朝代,其目的就在于强调本朝的正当性,强调本朝的历史传承性,也就是在强调本朝的确立,属于“奉天承运”,本朝天子的皇权是“天授皇权”。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辽、宋丶金丶西夏丶大理是并立的;南宋时期,南宋、金丶西夏丶大理是并立的,但是华夏史观,却以宋、南宋作为正统皇朝。

实际上,导致以宋丶南宋作为正统皇朝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的抉择所致。元朝扫平中原,一统天下之后,元朝立马开始编篡前朝的史书。元朝权衡再三后,就在辽史丶金史丶宋史中,选择以宋史作为华夏历史演进的主轴。也就是说,元朝天子认为元朝“奉天承运”是承接的宋朝天运,而非辽丶金的天运。这也就意味着,元朝是承接了宋朝天运的又一个正统皇朝。

按照华夏史的习惯,一个朝代确认前一个朝的正统性,即是一种法定的权力,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结果。宋朝的正统是元朝确认的,后世不得更改。元朝的正统,是明朝确认的,后世不得有异议。明朝的正统,是清朝确定的,后世必须尊重。同理,清朝也得遵守历史的惯例,不得否认元朝的历史权力,不能以金取代宋朝,作为历史演进的正统皇朝。

顺便多说一句,华夏史的编篡,必须以华夏主流文字加以记录,也就是说华夏史的编篡必须以汉文进行记录。

元朝虽然兴起于草原,元朝所有的正统史料皆以汉文记录,元朝即便是记录远在西域丶东欧的诸多汗国的情况,也以汉文加以记录,即便是人名,也会以音译的汉文加以记录。这就是元朝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史料的原因所在。这也有力的证明了,元朝在建立之初,就自认是一个中原皇朝。

元朝也有不以汉文记录的史料,例如《蒙古秘史》。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位蒙族的历史学教授,教授的解释很简单,在元朝宗室看来,《蒙古秘史》相当于自家家谱,不必向天下人展示,更不允许天下人议论丶质疑。任何对蒙古人起源的议论,都是对元朝宗室的大不敬,是要受处罚的。因此,元朝宗室没有将《蒙古秘史》放进元朝的史料之中!

清朝的前身叫后金,但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满族是不是金朝女真的嫡系后代这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因为蒙宋灭金之后三四百年东北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唯独没有女真再出现,这不很值得疑问吗?我相信的是,女真是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而满族是西伯利亚通古斯迁移到东北之后发家的,发家初始为壮声势要找个干爹,蒙古太显眼又是战略对手不能投,那么找来找去就认了曾经辉煌过的女真金朝,之后入关自己成大腿了不需要大腿了就把女真名号抛弃,正式以满族名号出现,这也就能解释你的问题了

清朝的前身叫后金,但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题主问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首先,清朝是清朝,后金是后金,这两个概念是不可以混淆的,虽然后金可以算作清朝的前身。

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大金国,是一个地方性政权,因为努尔哈赤是女真人,为的是恢复灭掉北宋的大金的伟业,所以他的心目中显然大金才是正统,而非南宋小国。

大清帝国是皇太极所创建,创立之初也和大金国一样是地方政权,所以还不能称之为清朝,尽管皇太极的目的是夺取整个中原。

清军入关后,一统江山,成为富源广袤的大帝国,取代了明朝,这时候的清朝是正统的中央帝国,不再是地方政权,因此清朝成了中华历史的一部分。站在中央帝国的角度,肯定要奉南宋为正统,而非金国。

另外,努尔哈赤的老家正是当年赵氏父子被发配的地方五国城,觉罗满语的意思是贱民赵,所以民间盛传爱新觉罗实际上是南宋皇族的后代,真真假假也未有人可知。

清朝的前身叫后金,但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从哪听的,压根也没轮到清朝评价。元朝把宋辽金都奉为正统,后面清明朝基本就默认了。并没有特别说哪个正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