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昭宣之治后,仅仅一代人的时间,赫赫威名的大汉帝国就衰亡了?

昭宣之治之后,不过50来年,王莽就在举国拥戴中代汉了。

50年间,大汉并没有出什么特别暴虐之君,也没有干什么特别过分之事,其国力依然雄厚,为何就这么被天下“抛弃”了呢?

权力的漏洞

早在昭宣之帝时,大汉的权力体系就出现了致命的漏洞。

大汉自开国以来,一直在加强中央集权。

汉高祖诛杀功臣,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在基本解决了地方诸侯王的威胁后,大汉开始解决丞相权力过重的问题。

汉武帝时,创立了内朝制度,以此压制丞相率领的外朝,加强皇权。

自此,卫青、霍去病、霍光这种“大司马”开始崛起,而窦婴、公孙贺、刘屈鳌等丞相却往往死于非命。

内朝官,完全由天子任免、选拔,完全在天子控制下,这本是加强皇权之举。

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跳出了原本的权力体系,受到的监督极少,有条件仗近臣身份弄权。

尤其是,汉武帝驾崩后,以幼子继位,霍光得以独揽大权(其实,霍光的身份比丞相田千秋等人低,但却能掌实权)。

所以,昭、宣之时,霍光揽政。

尤其是,汉宣帝成长于民间,缺乏政治资源,很长时间受制于霍光。

不过,当时,尚有外戚能稍微制衡霍光,霍光死后,该集团后来也是因毒杀皇后事而覆灭。

此后,汉宣帝及后世天子,往往以外戚担任内朝要职。

如此,外戚与内朝首领同归一人,再无人能够制衡。

当然,外戚不过是皇权代理人,后世也没有谁这样把自己玩死的。一般情况下,天子要贬之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然而,一旦条件成熟,皇权代理人是可以直接自己作皇帝的。

为了加强集权,最终却不断制造新的,甚至更大的漏洞,甚至最终埋葬自己,这在历代屡见不鲜。

很快,代理人代汉的条件就成熟了。

周期到来:人心思变

大汉开国二百余年来,经济不断发展。

土地兼并,破产农民迅速增加。同时,一些豪强,利用自己的权力巧取豪夺。

汉宣帝时,曾严厉打击豪强,安抚百姓,试图缓解社会矛盾。

然而,战乱平定-经济恢复-土地兼并-再发战乱,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周期律,哪有这么容易解决呢?宣帝的政策,虽有益于一时,但终究不过治标不治本而已。

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并无前人的经验可以学习。

因此,各方的不满,都瞄准了天子。

对流民、奴仆来人,当然对社会极为不满。

对豪强地主来说,他们也对汉武帝、汉宣帝等天子常年打压而不满。

大家普遍不知道什么必然的周期律,都寄希望于某人能够改变这一局面。

人心思变!

此时,大汉王朝的另一个“坑”,为这思变的人心带来了一个天然的“平台”。

文化的“失控”

这个“坑”,就是“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是为加强皇权而推行的政策。

然而,过犹不及,凡事过火,一定会失控。

在汉武帝所推崇的儒术中,“天人感应”占有重要地位。

这本是用来佐证“君权神授”的。

然而,到了西汉末年,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谶纬说”:即天道的变化会通过自然现像展现出来,预示天下的变化。

“预言未来”这样的事情,从来就不缺乏流量,一时间,“谶纬说”迅速发展,到了失控的地步。

如此,天命的启示,“解释权”属于儒生。

这无疑为“代汉”这种原本“大逆不道”的言论提供了神秘的平台。

“合适”的“代汉”者

社会矛盾激化,百姓希望圣人出来拯救自己,豪强希望圣人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儒生则希望圣人出来拯救天下。

天下人,都把希望寄托于圣人身上。

看起来,“圣人”,很快就出现了。

很长时间内,王莽的作为看起来都很符合“圣人”的标准。

此外,他主动献田赋给贫民,使贫民对之充满期待;又增加博士名额,拉拢儒生。

如此,王莽成了天下儒生的楷模,天下百姓的期待!

恰好,王莽又是掌权的外戚,本就大权在握!

各种因素掺和到一起,王莽成了“代汉”者。

西汉的衰落,是周期律的必然结果。

然而,时人并不理解周期律,他们认为刘姓不能解决问题,唯“圣人”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如此,天下一起抛弃了刘姓,选择了王莽,西汉灭亡了。

然而,王莽再怎么像“圣人”,也不真的带领天下条出周期律。

看出这一点后,人心再次思汉,天下又抛弃了王莽,重新选择了刘姓。

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家还应该感谢王莽,感谢他出来替大汉挡了一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