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后期会变得昏庸了?
孙权以英明闻名。
他小小年纪即继承父兄之业,举贤任能以保江东,与曹操、刘备这样的枭雄一较长短,表现出卓越的军政才能。
可是,到了晚年,孙权也变得昏庸了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
渐渐昏庸孙权的昏庸,大致是从称帝后开始的。
1、由“记功忘过”、“推心置腹”到猜忌杀戮。
早年的孙权,待手下的将领以推心置腹。
他“哭周泰之夷(当众指问伤痕),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待将领推心置腹。
早年的孙权,待人还有一个特点,“忘过记功”。
潘璋的服饰超过其身份、地位应有的标准,甚至将士兵中比较富裕的人杀死以掠夺其财,不遵法令,被有司揭发。
孙权爱惜潘璋,总是宽恕不问。陈寿对此叹服:“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
然而,称帝后,孙权很快变了。
他设立校事,重用吕壹等小人,以他们充当监视、纠察臣民之任。
吕壹丈着孙权的信任,迫害大臣,连丞相顾雍、驸马朱据这样的重臣也受其所诬。
最后,因为吕壹诬陷朱据贪污失实,孙权震惊“连朱据都要遭到这样的诬陷”,只好杀吕壹以谢众人。
然而,孙权对群臣的监视、猜忌依然不断加剧,到晚年时,东吴“谗说殄行”,孙权以此多有杀戮。朱据、吾粲、张纯、张休被杀,张温、顾谭等人被流放,孙权也留下了“果于杀戮”的评价。
2、继承人问题上处置失当,引发“两宫之争”。
继承人问题上,孙权的处置也十分昏庸。
孙权称帝时,即立孙登为皇太子,以其为继承人。
然而,孙登去世后,孙权却开始了“自残”式的表演。
一方面,他以孙和为太子,另一方面,又宠爱四子鲁王孙霸。
这样作的结果无异于自己分裂自己,东吴群臣,分别拥护太子和鲁王,分为两派,相互竞争,彼此攻击。
结果,孙权先废孙和,后杀孙霸,另立年幼的孙亮为太子。
这无疑是东吴一次致命的“自残”。
一方面,孙权明明活到了71岁,完全可以由成熟的继承人来接班,结果,由于立幼子为接班人,孙亮登基时才10岁,使东吴政权毫无必要地进入强势辅臣的时代···
另一方面,包括陆逊在内的东吴俊杰多在这场内斗中折损,许多人被杀戮、流放,原本人才鼎盛的东吴政权一时人才凋零···
孙权,如此英明之人,为何在晚年会做出如此莫名其妙的表演呢?
原因1:目光朝内孙权早年,一直面临着曹操、曹丕的威胁。
曹操先是赤壁之战,后又四越巢湖,不过长江心不甘。
曹丕放着夷陵之战中元气大伤的蜀国不打,三次大举伐吴,也是非要和孙权过不去。
此时的东吴,外患是主要矛盾,孙权自然一心笼络将才,推心置腹、记功忘过了。
此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使东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曹魏的战略调整。魏明帝即位后,采纳了“先文后武”的守势政策,暂时放弃对吴蜀大规模用兵,安心恢复国内的生产。
如此,东吴的外患大减。
其次,是东吴战略思想的确立。
石亭之战,东吴大破曹休。
朱桓提出:应趁此“万世一时”的机遇,大举北上,进取寿春,割占淮南,以制许昌、洛阳。
孙权认为有道理,询问陆逊的意见。
陆逊表示明确反对:计不可施。
由此,东吴放弃了大规模伐魏的企图,数次伐魏,也是以短促出击为主,目标锁定在合肥等几个有限目标上,“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魏国“先文后武”的守,不大举攻吴,吴国也是“限江自保”的守,不试图大举伐魏。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外部矛盾自然暂时就少了。
如此,东吴的主要矛盾,反倒是内部矛盾了。
从此,“推心置腹”、“记功忘过”的孙权,也就不会再存在了。
纠察、监视功臣大族,也就成了孙权的重点工作。
不是孙权“变坏”了,只是人家的工作重点变了。
原因2:必须解决的内部问题。三国时期,虽然各国之间杀来杀去,热闹非凡,但其实威胁最大的,反倒是国内的大族。
曹魏很强,但后来也不是早早被世家大族的司马家把持了吗?
孙权面临的情况,比曹魏更为严峻。
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持者,过去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淮泗集团。
周瑜、鲁肃之后,淮泗集团没落,孙权是依靠江东大族才得以立国的。
江东大族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全面扩张。在中央,陆逊、顾雍出将入相,集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在地方,他们不但是将领,又是守令、田官。
江东大族的私人兵力之强,连魏国也不敢小视,他们是吴国立国的社会基础。
江东大族比中原大族更有条件,推举出自己的“司马懿”来。
因此,限制、打击江东大族,是孙权维护皇权的当务之急。
孙权“果于杀戮”,并非只是昏庸了,借故打击江东大族,才是其根本。
孙权所杀戮的大臣,无不是江东大族。
孙权去世前,以江北地主诸葛恪辅政,就是希望改变东吴的政权格局:由社会基础不强的江北地主与孙氏宗亲联手,一起压制江东大族。
原因3:合适的接班人孙权原本中意的接班人,是长子孙登。
孙登确实很不错,他与陆逊、步鹭等重臣大族关系都搞得很不错,治理后方、坐镇武昌时也表现颇佳,同时,他也能制定法令,确实有人君之能。
然而,孙登年仅仅33岁时就已经去世了。
此后,孙权以孙和为太子。
孙和虽也颇有才能,但其治国理念与孙权不同。
孙权称帝后,为了保持对江东士族的统治地位,崇尚申韩之术,试图以此达到对江东大族既利用又控制的目的。
陆逊等人都曾上书,指出孙权“刑法滋盛”,主张“宽刑”,其实也是江东大族与君权之间的谈判。
孙和在这个问题上,是站在江东大族一边的,其理念也是儒家理念,主张宽刑。
孙和即位,意味着孙权自即位以来,为压制江东大族所作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因此,孙权虽立孙和为太子,但其实并没有下定以孙和接班的决心,仍然在考察孙霸。
而在“两宫之争”中,孙和也确实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斗争能力。
当时,顾陆朱张这些顶级大族,以及诸葛恪这样的江北信臣,全部都站在太子一边,而孙霸一边支持者中,不但大多名望、地位稍逊,而且,名望稍高的步鹭、全琮,全部都在废太子事件前就去世了。
可以说,无论是已经到手的太子之位,还是获取的支持力量,孙和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这种情况下,孙和还被孙霸斗倒,将来又如何能够统领吴国与魏蜀鼎足呢?
当然,这种犹豫不决,最后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孙和、孙霸同归于尽,最后由10岁的幼子即位,这无论如何都是最差的选择了吧···
孙权晚年,看起来很昏庸。
但事实上,与其说是昏庸,不如说是挣扎。
在外部威胁减轻后,孙权选择内部改革,改变与江东大族的关系,加强皇权。
他先后启用暨艳、吕壹,进行“整顿吏治”的改革,试图刑法约束江东大族。
其实,这在当时是常规选择,曹操、诸葛亮,都是以法术处理与大族关系的。
然而,江东大族是东吴政权的社会基础,力量强盛,而吕壹等人又绝非曹操、诸葛亮这样的大才,才能、品格都一般,改革失败。
因此,原本立志整肃吏治、加强集权的改革,也就成了“亲信小人”、“刑法滋盛”的昏庸表现了。
孙权想要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内压大族,外抗曹魏。
然而,孙登去世后,孙和、孙霸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结果,久拖不决之下,孙和、孙霸同归于尽,而江东俊杰也在这场内斗中损耗殆尽了。
最后,只有10岁的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东吴政局进入最为混乱的一段时间。
孙权想找到最合适接班人的想法是好的。
当时的东吴,内要压制大族,外要抗衡曹魏,确实需要雄主治之。
然而,像孙权自己这样的强力人物,可遇不可求,最终,孙权在接班人问题上做出了最差,最匪夷所思的选择,其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慎重,也就成了又一个昏庸表现。
其实,在庄园经济时代,一个地方政权,想要即压制大族,又确保立国,难度是极大的。
孙权并没有变得昏庸,他只是尝试解开一道很难解开的题目,最终失败了而已···
孙权为什么后期会变得昏庸了?
孙权是三国政权中最年轻的领导人,他的父亲孙坚与曹操、刘备是同一代人,算起来他是曹操、刘备的儿子一辈的人,曹操曾经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称赞孙权的意思,说生个儿子就要生个像孙权这样的人。
孙权9岁丧父,15岁就当了阳羡县长,19岁他的兄长孙策被刺客所杀,年轻的孙权被孙策选定为继承人,开始领导江东六郡,那个时候的孙权按古人的说法,还没有成年,弱冠都算不上,而且江东六郡面临内外忧患。
内部有人想反叛、想夺权,比如堂兄孙辅投靠了曹操,堂弟孙暠想趁此机会夺取政权,外部有刘表在荆州蠢蠢欲动,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还有山越人一直在作乱,可是年轻的孙权在面对这一切困难的时候,没有退缩,也没有害怕,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他联合了父亲和兄长的部下,一起诛杀叛乱者、稳定内部、拉拢人才,仅仅2~3年的时间就稳定了孙策去世后留下的江东六郡。
孙策传位孙权
孙策没有选错人,孙权除了军事能力不如孙策,在其他所有方面的能力都超越了孙策,孙权在稳定内部之后,还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比如三征江夏太守黄祖,并且在公元208年攻杀了黄祖,报了父仇,同时吞并了半个江夏郡。
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在面临曹操极大政治、军事压力下,顶住了张昭等投降派的压力,听从了鲁肃、周瑜等主张派的建议,联合刘备一起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大败曹操,将曹操彻底赶出了荆州,整个荆州除了南阳郡和襄樊之外,原本投靠曹操的郡县全部归属于孙权与刘备。
赤壁之战后,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在几年的时间中,孙权数次北伐,同时积极南征,在南郡之战结束一年后,就攻下了整个交州,把东吴政权的势力延伸到了整个中国南方,同时孙权为了扩张实力以及收回南郡,积极向刘备施压,终于在公元215年湘水对峙后,向刘备拿回了长沙郡和桂阳郡二郡,连同之前的江夏郡,荆州七郡,孙权占了三个郡。
孙权
鲁肃去世后,孙权改变了联合刘备的战略,趁孙权北伐襄樊之际,偷袭了荆州,将荆州七郡之中除南阳郡之外的所有郡县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保证了江东的战略安全和长江防线的漏洞,尽管因此而与刘备分道扬镳,但是孙权是实实在在地获取了好处,不仅夺取了刘备所占领的荆州三郡,而且抢夺了刘备荆州三郡的数十万人口、军队。
在面对刘备复仇式的报复时,孙权沉着应对、翻手为云,联合了曹魏一起对抗刘备,生动地解释了什么叫”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孙权派出陆逊成功地阻击了刘备,在解决了刘备的威胁之后,孙权又开始解决来自北方曹魏的威胁,这一段时间可能是东吴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稍一不留心有可能会国破家亡,孙权凭借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生存了下来。
不仅如此,孙权还在石亭之战中,打出了东吴对曹魏战争中最大的胜利,一年之后,孙权就称帝了,从孙权称帝之后的表现来看,他就想换了一个人似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孙权前半身英明神武,到了后半身时昏庸不断,看看孙权后半生做了什么事?
孙权与陆逊
1、挑起太子与鲁王的争霸。
孙权最早立的太子是长子孙登,但孙登死在孙权前面,孙权的第二个儿子孙虑死得比孙登还要早,所以孙权就立第三个儿子孙和为太子,同时封他的第四个儿子孙霸为鲁王,这样的安排原本没有什么,但是,作为政治老手的孙权居然做了一件昏庸的事,导致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开始争宠,并且朝中大臣自动选边站。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政治行为,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东吴政权的分裂,孙权既然立了太子孙和,就应该以太子为继承人培养,但是,孙权对外表现的却是喜欢鲁王孙霸,这无疑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信息,让人对继承人选产生的疑虑,同时也让两个当事人也争斗起来,这无疑是孙权的错误,也是孙权昏庸的开始。
陆逊
2、逼死丞相陆逊。
陆逊是孙权一手提拔起来的社稷之臣,是东吴的栋梁和骨干,从夷陵之战开始,经石亭之战,陆逊的军事才能及政治才能在东吴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孙权在晚年以陆逊插手太子与鲁王之间的政治纷争,派人责备陆逊,逼死陆逊忧郁而死,这看上去是孙权的昏庸。
从孙权的一生来看,他的特长主要有两点:
一、无师自通的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对于孙权来说,似乎是天生的,从他15岁当县长开始,孙权就涉足政治,19岁当江东六郡的领导人,没有人教孙权政治应该如何来处理,但是孙权就是能处理好,他在刘备与曹操这两个老一辈的对手之间左右逢源,在赤壁之战斗倒了曹操,在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
即使是孙权在面临东吴政权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让东吴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一方面解决了来自西边刘备的威胁,各一方面把北边的曹丕忽悠得找不到北,尽管后来曹丕三次大规模南征孙权,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孙权造成多大的危险。
周瑜
孙权就是靠着自己左右逢源的政治能力,在蜀汉与曹魏两个政权之间生存,孙策给他孙权一个江东六郡,但孙权把江东六郡扩大了2倍,东吴政权极盛时期,统治了整个扬州、交州、荆州6郡,这就说明孙策选孙权为继承人没有错,这就是孙权的政治能力。
二、出神入化的用人能力。
孙权的用人水平也是三国顶尖的,每次在紧要关头,孙权总是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比如赤壁之战,孙权用了周瑜,虽然周瑜是他兄长孙策留下来的人,但用不用在于孙权,尤其是在赤壁之战这样关键的战役上,孙权把周瑜拿来对付曹操,结果就是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收复了南郡,战绩上的功劳是周瑜的,但是战略上的功劳是孙权的。
还有鲁肃,作为孙权早期的谋士,为孙权谋划了天下战略,鲁肃还是三国第一个规划统一天下战略的人之一,由于鲁肃的存在,孙权才在赤壁之战坚决抵抗曹操,并联合刘备共同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孙权称帝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鲁肃。
孙权与鲁肃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用了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就是吕蒙指挥的,吕蒙也是孙权发现并任用的人才之一,完美地完成了夺取荆州的任务,夷陵之战中,孙权任用了陆逊,同样是无比正确的,陆逊随后就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这不得不说都有孙权用人成功的因素在其中。
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孙权做到了,但是晚年的孙权引发两个儿子的内斗以及逼死陆逊,从表面上似乎是孙权的昏庸,但是,以孙权的为人来看,这不是昏庸,而是孙权打击江东四大家族的武器和方法。
孙权的政权是建立在获取江东大家族的支持之下,早年的创业和抵御外敌,孙权必须获取江东大家族的支持,孙权必须极力拉拢这些大家族,等到孙权建立政权,到了晚年之后,孙权最大的任务就是保证政权的平衡交接。
如何才能保证政权平衡交接呢?
孙权称帝
当时的整个天下都是士族崛起的时代,士族已经成为地方上实力强大的政治力量,士族控制着庄园经济,有自己的部曲和武装力量,尤其是江东士族,部曲力量比曹魏和蜀汉强得多,很多大家族动不动几千上万的私兵,这些力量严重威胁着东吴政治的稳定。
想想看,如果孙权去世,这些大家族不支持孙权的继承人,怎么办?万一这些大家族联合起来夺了孙家的政权怎么办?孙权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创业之初是不会考虑的,因为时间没到,等到孙权交接政权时就必须要考虑了。
孙权的做法就是大力打败江东大家族的力量,当时江东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郡的顾氏、朱氏、陆氏、张氏四家,那孙权如何才能打击到呢?很容易就是挑起事端,挑起鲁王与太子的争端,孙权就能利用这个来打击了。
孙权用过的人才
看看孙权是如何处理支持鲁王与太子的大臣就明白了,比如支持太子的陆逊被孙权逼死,陆逊是陆氏家族的族长,支持太子的朱据也被孙权赐死,朱据是朱氏家族的族长,支持太子的顾谭被孙权流放,没多久死在流放地,顾谭是顾氏家族的族长,而作为吴郡张氏家族的族长张温则在更早的时候被孙权下罪贬官。
而支持鲁王的全寄与吴安也被孙权处死,这两人都是孙权的外戚,同时也是江东的士族,不管是支持太子的大臣,还是支持鲁王的大臣,都被孙权打击,鲁王本人也被孙权赐死,太子孙和被孙权废为庶人,孙权这是两面打击啊,这是非常明显的借此事扩大打击面,如果真是两宫之争,打一保一就行了,像曹操那样,选择了曹丕之后,就打击曹植身边的人,但孙权不是,他是两边打击。
这是明显打击江东大家族的行为,保证政权稳定交接,别以孙权变得昏庸了,其实并没有,这一切都是孙权的政治手段,孙权是一个可怕、成熟的政治家,从来就不是晚年变得昏庸无能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东吴政权的利益。
孙权为什么后期会变得昏庸了?
历史上的孙权的人生可以的划分为两个阶段。称帝前的孙权的表现是个宽厚大度,处事明智的君王;而称帝后的孙权则是一个残忍而腐化的独夫。陈寿在《三国志》曾经如此定义孙权:
“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
可见其多疑、霸道乃是天性。而非是权力的腐蚀。因为孙权在三国的君主中间可以说是最幸运的一个,几乎是生而为王。所以称帝与否并不能对孙权本身的性格做出什么改变。而孙吴本是一个割据势力本无资格继承汉室的衣钵,僭号称帝也只是为了不在与季汉和曹魏打交道时矮人一头。加之他们本来就是一个地方性政权,所以也没有北伐中原这个负担,只要能够维持住自己的基本盘就不错了。孙权变化,或者说不再掩饰自我的根本原因在于形势的变化。
閻立本繪 历代帝王圖•吳主孫権
本来孙吴的根基是联合政权是孙氏一门与类似于周家、陆家这样江东豪门的联盟,所以孙氏一门在创业之初,在谨慎地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时还要对付刘表、曹操等外敌的威胁。故称帝前孙权的主要责任就是团结境内各大豪门,之后再开发江南或抵御外敌。而当称帝之后,孙氏的地位业已稳固,与魏、汉之间也达成了均势,暂无外忧。此时的孙权觉得自己已经忍让多年,可以乾纲独断一回。于是开始暴露其本质。比如在吴王时期就因为一时之怒差点拿老臣虞翻杀一儆百。《三国志•虞翻传》: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手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轻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于彼乎?”翻由是得免。权因敕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这时孙权还好,忍了下来。后来终于还是把虞翻给流放了。
但这虞翻仅仅是个文官,不是拥有世袭领兵之权和大量复客部曲的豪门,对后者孙权是又用又防。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处理朝廷与豪门间的矛盾,比较常见的是季汉诸葛武侯或曹操那掺沙子式的抑制发展,但是孙权却因为长久的压抑担忧而变得异常激进。他比如任用酷吏吕壹,委以中书典校之职,四处搜集大臣的犯罪证据,加以杀害。后来就像所有的酷吏一样,吕壹开始凌虐重臣亲贵以测试君主对其信任程度(比如整肃丞相顾雍和驸马左将军朱据),这种探试惹怒了孙权,同时由于陆逊也上表力谏,所以孙权就做顺水人情,将吕壹处死。而此后孙吴的君臣关系也越来越恶化,直到孙皓时期全面爆发。
此外继承人问题也让孙权变得更加残暴。自汉延熙四年(吴赤乌四年,241AD)太子孙登薨,年及花甲的孙权不得不面对继承人问题。他先立孙和为太子,但却又宠爱孙霸,封其为鲁王。其用意于是以鲁王孙霸制约太子孙和,防止太子势力太大,挑战父皇的权威,这一幕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次次重演,一次次失败,因为谁无法掌握住这种微妙的关系,比如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石虎用石韬制衡太子石宣,结果太子石宣杀了石韬,石虎又杀了太子石宣全家。 于是孙吴大臣们也被迫站队,两宫之争持续了近八年都没有结束。而本应该做出明确的选择的孙权把责任全都推给了儿子们——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一个废为庶人,一个赐死,对两派主要大臣全部贬抑、诛杀甚至族诛。经此一乱,孙权的权力虽然加强,但孙吴内部却是元气大伤,此后孙权又立冲龄孙亮为太子,以便继续大权独揽,更是给孙吴日后动荡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梅花山 呉大帝孫権陵
孙权为什么后期会变得昏庸了?
孙权前半生在忧患与危急中度过,由于他审时度势,长于权谋,对各种危机应付自如,因此在他统治的50多年里,内政外交军事方面建树颇丰。吴国多次经历大战,都能取得胜利。东吴能由弱而强,转危为安。全有赖于其谋划得力!孙权分任受职,,乘间伺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吴主传》注引傅子,孙策临终对孙权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曹操也有生子当为孙仲谋,孙权不愧为固守江东的人杰!当然,他也非完人,孙权晚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攻讦不已,而各自结党,陆逊于赤乌七年244年任丞相,陆因多次上次上疏维护太子,屡被孙权责难,忧愤而死!孙权于赤乌十三年,下令鸩杀孙霸,废孙和太子位,太元二年,封孙和为南阳王,迁移长沙!次年,孙权暴薨,孙峻诈设酒宴,诛杀诸葛恪,任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封富春侯,专擅朝政,派人逼孙和自杀,而所谓孙权昏庸无能,那是因为天家骨肉最无情,历朝历代的皇室内部,弟兄父子之间为了争夺至高权利,无不杀的鲜血淋漓人头落地,南北朝时江南民间有一首歌谣:远看建康城,江水洄流滢,远看子杀父,近看弟杀兄!
孙权为什么后期会变得昏庸了?
东吴大帝孙权,为何会被认为是失败的帝王?源于这场战役
东吴大皇帝孙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大”为谥号的皇帝,也是三国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然而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极低,并且有很多人认为孙权就是一个笑话般的存在。而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合肥之战中孙权的表现。当时曹操正与刘备争夺汉中,孙权见中原空虚,便亲率十万大军去偷袭曹操的后方,结果却被张辽带领的七千余人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但孙权真的是一个无能之辈吗?小编并不这么认为。
其实,孙权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并跟着哥哥南征北战,见识到了战场的残酷。他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再加上武功高强,所以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孙权还是一个很好的上位者,他会对手下人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的采用,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连他的对手曹操,都很看好他,对他夸赞有加。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孙权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孙权刚继承兄长之位时,江东才刚刚拿下,很不稳定,尤其是盘踞江东的士族势力极为庞大。为了稳固政权,孙权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安稳内部,收服各大士族,镇压山越人。此外,他还礼贤下士,听从大哥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开了招贤馆,广纳天下名士。
登基后,孙权崇尚节俭,从没有像魏明帝那样铺张浪费建设亭台楼阁。至于奢侈品,除了送给曹丕,就是做国际贸易。除此之外,还与蜀汉使臣费祎、宗预、邓芝也构建了良好关系。虽然后来吴国与魏国断交,但在孙权的许可下,双方之间仍有贸易上的往来。可见孙权的外交手段,也是很厉害的。
最后,我们再说说合肥之战。孙权在位时期,曾多次出兵北伐,发动四次合肥之战,双方各有胜负。虽然孙权最终未能达成预定目标,但他却对曹魏集团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在第四次合肥之战时,孙权虽未能攻克合肥,但“青、徐、汝、沛”等州皆来归附,淮南滨江屯候也都撤兵远徙。魏明帝极为恐慌,亲自领兵前来救援。所以也不能说,孙权在合肥之战中毫无功绩。
公元208年夏,曹操轻取荆州、大破刘备后,给孙权写信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最终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从这一方面来说,孙权也是很会审时度势的主了。所以,小编认为,孙权并不是大部分人所说的失败者,相反他的身上还有很多的可取之处。大家认为呢?
孙权为什么后期会变得昏庸了?
很多雄主在晚年的时候都会出现昏庸的状况,这是历史的通病。我们先举一些例子,除了孙权外,还有哪些君主出现晚年昏庸的情况:
齐桓公晚年的时候,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不仅造成自己去世的时候尸体无人收敛,还造成齐国政治混乱,失去了霸主地位。
秦始皇晚年沉迷长生不死之术,笃信命数。
汉武帝晚年发生巫蛊之祸,使得太子刘据冤死。
还有许多明君晚年时候出现昏庸的情况,这里就先不举例了。
上述的几个君主,年轻之时英明神武,勤政好学,国家的实力在他的手中不断增强。但是到了晚年不可避免出现了听信小人,好杀的情况。有几个原因。
第一,人一旦年纪大了性格就会出现变化。这个是属于一个医学上的问题。我们身边多多少少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谁谁谁年轻时候性格怎么怎么样,现在年纪大了就怎么怎么样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当然,古代的明君也是人,他们到了晚年的时候,自然也会出现性格变化的问题。只是他们处在一个不同的位置。普通人最多影响周边的一些人,但是君王就会造成国家朝堂的动荡,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人为之失去生命。
第二,人年纪大了就偏向享受。像这些君王,年轻的时候,多少的勤政,才有了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人上了年纪,奋斗了一辈子,难道晚年的时候还不能享受一下吗?这样就会出现晚年,奢靡之风的形成,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勤俭。
而且,那些君王肯定都是爱听奉承话,年轻时候明白忠言逆耳,但是奉承话永远是最好听的,尤其是那些对过去自己建立的丰功伟绩的吹捧,因此,就会造成晚年时候君王身边阿谀奉承的小人很多。
第三,同一代一起奋斗的臣属凋零了。每个人的寿命各不相同,有些人去世的早,有些人去世的晚。一个君王可以成为一代明君,建立丰功伟绩,与其麾下贤明的臣子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过去的左膀右臂渐渐老去甚至死去。而原本就是很孤独的君王,现在就更加的孤独,那就更加需要新的慰藉,于是小人们就会趁虚而入。
第四,遭受的事情太多,打击太多。别看君王人前极度风光,但是他同样要遭受比常人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同样也会遭受很大的打击。尤其是亲情与权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巨大的打击。在权力面前,人会变得毫无亲情。孙权同样遭受过这种打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大打出手,最后都被孙权所杀,使得孙权最后只能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同样作为一个君主,东吴的开国皇帝,他的贤明有目共睹,但是他同样是人,有着七情六欲。到了晚年,性格变得更加执拗,不再能听得进去良言,再加上自己是皇帝,不希望有人敢违抗自己的威严,因此做事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意来,还逼死了东吴的大功臣——陆逊。但是孙权到底过去还是明君,最后还是知道自己的错误,但是也不能挽回什么。真的是很遗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