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河北四庭柱”分别是谁,该如何评价呢?

在民间评话中,流传着“河北四庭柱”的说法。

所谓“河北四庭柱”,指的是袁绍手下四位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实际上,在袁绍阵营中,表现最突出的将领是麹义。袁绍能平定河北,多赖麹义之力。

然而,民间评话、小说似乎不怎么待见麹义,《三国演义》更是安排麹义一出场就被少年赵子龙一枪捅了,所以,麹义的民间名声也就不大了。

相比之下,”河北四庭柱“的武力设定就很高。

颜良、文丑,可以直接击败徐晃,是必须要搬出关云长才能收拾的猛将。

张郃、高览,则分别能与张飞、许褚杀上几十回合不落下风。

以评话、小说的定位来看,“河北四庭柱”都是一等一的顶级猛将。

那么,正史之中,这四位猛将实力如何呢?

颜良:勇冠三军+促狭

正史之中,颜良、文丑的勇力也确实是顶级的。

《三国志》中,“勇冠三军”一词只出现过两次。

一次,出自刘晔之口,用来形容关羽、张飞。

另一次,出自孔融之口,就是用来形容颜良、文丑的。

荀彧等人驳斥,也是说颜良文丑“有勇无谋”,对他们的“勇”是不敢否认的。

不过,颜良的缺点也是出名了的。

曾在袁绍军中待过的荀彧,对其评价是“无谋”,而沮授的评价则是“性促狭,不可独任”。

“性促狭,不可独任”,是极为客观的评价。

颜良最后就是死在了这个缺点上。

当时,袁绍企图渡河与曹军主力决战,令颜良率先头部队先渡河,其任务是夺取白马,为主力渡河打开通道。

颜良渡河后,将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围于白马。

曹操采纳荀攸之计,先到延津港,做出要渡河袭击袁绍侧后的架势,在吸引袁军后,轻兵兼程奔袭白马,袭击颜良。

这一波操作,是曹操用兵厉害,没得说的,不怪颜良。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将颜良的问题暴露得彻底。

当时,袁绍军虽众,但先渡河的只有颜良一部。颜良作为主将,在攻白马的同时,作好打援的准备本是基本常识。

可是,颜良生姓急躁狭隘,一门心思围攻白马,不但没有作好打援的准备,甚至连基本的侦察都没有安排。

直到与曹军相距十来里时,颜良才发觉,仓促迎战。

汉代的一里,相当于400多米,十里许,也就是4公里多!

4公里,曹操的骑兵冲过去也就是10来分钟,步兵也就是半个小时左右!

这么点时间,颜良要将部队由围攻调整为阻援,哪里来得及呢?

结果,在张辽、关羽的冲击下,颜良军一片混乱,颜良指挥位置靠前,关羽发现其麾盖,策马刺杀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

策马刺杀颜良于万众之中,确实是关羽的本事。

然而,如果颜良军军阵严密,关羽就是再猛,又如何能刺其于万众之中呢?

即便关羽能靠近,如果不是手忙脚乱,仓促应战,同样有“勇冠三军”之名的颜良,又怎么会被轻易杀掉呢?

“性促狭,不可独任”的颜良,独自领军出击,结果,混乱之中,勇力不及施展就被杀了!

颜良之死,怪颜良将略有缺失,更怪袁绍用其短!

文丑:勇冠三军+治军不严

与颜良一样,文丑也得到了“勇冠三军”、“有勇无谋”两个评价。

颜良之死,是其“性促狭,不可独任”,性格狭隘急躁,围攻时失了方寸,没有作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相比之下,文丑之死,则是其治军不严的结果。

曹操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人民,携带物资转移。

袁绍派遣文丑、刘备前去追击。

曹操下令勒兵安营,在南山坡下待机,并让哨兵登垒侦察。

不久,袁绍军逐渐抵达。

曹操表示:不要报了!

他下令骑马解下马鞍,把马放开,把从白马缴获来的辎重运到大路上。

文丑军抵达后,一部分军队离队,开始争抢曹军丢弃的辎重,阵势混乱。

曹操下令出击!

当时,文丑、刘备,有5、6000骑兵,步兵“不可胜数”,而曹操“时骑不满六百”。

但是,由于文丑军阵势已乱,无法组织起来,在冲击下更是混乱不堪。

文丑,被杀了。

如果说颜良被杀,还有轻敌之意的话,那文丑就不能以此为托辞了。

毕竟,曹军击杀颜良,已经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高人一筹的谋略。

这种情况下,文丑军居然在行军中因为抢夺辎重而陷入混乱,就只能怪治军不严了。而在遇到兵力远远少于自己的骑兵冲击时,又不能稳住阵脚,连自己也被直接斩杀,就只能怪自己没有周密的预案和应变能力了···

“五子良将”中,于禁治军威重,执法甚严;徐晃令行禁止,有“周亚夫之风”;张辽在混乱时能镇定自若,轻松摆平。

相比之下,颜良、文丑,虽然“勇冠三军”,但其治军、周密部署等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或者说:“五子良将”也有缺点,只是曹操用人时规避了他们的缺点,而颜良、文丑的缺陷,在袁绍的调度下被放大了···

高览:只闻其名,未见其行

在袁绍军中,高览,是与张郃相当的名将。

在曹操偷袭乌巢时,袁绍下令张郃、高览一起进攻曹军大营。

其实,曹操偷袭乌巢,带走了5000精骑,仍留了大队人马在营,曹军大营并没有被严重削弱。

曹军大营,袁绍集结大军,已经数月不能攻下,急切之间,张郃、高览又如何拿得下呢?

张郃、高览攻营不利,郭图又诬陷张郃、高览不尽力。

无奈之下,张郃、高览烧掉攻城器械,投靠了曹操。

投降后,张郃、高览都得以封侯,拜偏将军,名位一致。

不过,此后,高览的事迹就不见诸正史了。

或许是为了弥补遗憾,后世的评话、演义,都给高览加了不少戏。

《三国演义》中,安排高览劈死刘辟,并使原本有些武艺的刘备几乎放弃抵抗,只等一死,最后被赵子龙从背后“秒”了,算是给了他一个交代。

《评话三国》中,安排高览和张飞大干一场,不分胜负。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高览此后确实就消失了。

所以,高览的特点不容易判断的。

攻官渡大营,是一个原本就没有任何希望的任务,高览不能攻取,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张郃:真正的名将

在袁绍阵营时,张郃名望在颜良、文丑之下,与高览相当。

当时,曹营分析袁绍势力,都只提起颜良、文丑,对张郃基本“无视”。

不过,事实上,在袁绍帐下时,张郃已经表现出胜过颜良、文丑的将略。

曹操袭击乌巢,张郃认为:曹操兵精,淳于琼挡不住!一旦淳于琼失利,粮草尽失,大事就败了!应急救!

郭图反对:不如攻其本营,曹操必然回救,这是围魏救赵之计!

袁绍采纳了郭图之策,只跑部分轻骑救淳于琼,重兵攻打曹营。

这个讨论反映出:张郃的将略不但胜过颜良、文丑这样的“有勇无谋”者,还胜过袁绍营中的谋士们。

袁绍、郭图,之所以认为进攻曹营,曹操会回救,是根据兵力判断的:淳于琼军有万余人,一时半会不会崩溃!曹操一时拿不下,大营有危,必然回救。

然而,张郃却一语中的: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

虽说用张郃之策,未必能扭转官渡之战的走势,但张郃能不为表面兵力数字所惑,准确判断双方战斗力,知己知彼,确实是真正的良将!

事实上,知己知彼,能料战势,正是张郃的特点。

后来,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张郃提前判断:诸葛亮仓促发兵,准备不足,粮草不够,估计我没到他就撤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与司马懿与三次争论。

1、战势部署时,司马懿不保全后方,必然为诸葛亮所调动;

结果,司马懿前进后,诸葛亮攻其后,割谷而去,调动司马懿回援。

2、司马懿只跟着诸葛亮走而不进攻,必然使诸将失望;

结果,司马懿确实扛不住诸将的请求,发起进攻,一败涂地。

3、诸葛亮撤军,必然有伏,不可追击。

结果,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死···

知己知彼,能料形势,真正的良将之风!

当然,张郃最难能可贵之处,还是他的学习能力。

张郃长期驰骋于华北平原,对山地战原本是陌生的。

宕渠之战,张郃与张飞交战。对山地战尚不熟练的张郃被张飞抄了小路,几乎全军覆灭,只带了少许人爬山逃走。

基于此,汉中之战前,法正认为:夏侯渊、张郃的才略,比不上刘备军的将领们。看来,他们认为,至少在汉中山地地形中,张郃不行!

然而,张郃极为善于学习,这位来自华北平原的骑兵将领,很快掌握了山地战。

汉中之战中,刘备率军分十部轮流进攻张郃,硬是打不下。

因此,夏侯渊被斩后,刘备感叹: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

显然,刘备军对张郃的评价,已经超过夏侯渊,成为最主要的威胁人物之一了。

此后,张郃不断“进化”,成了蜀军的苦主。

街亭一战,张郃断绝水道,轻松击败马谡,将诸葛亮“断关陇之臂”的计划彻底粉碎。

这位在华北平原驰骋出身的将领,“善处营势,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可以说,张郃的厉害之初,不仅仅在于勇猛、谋略,更在于他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进化、提升!

这才是真正的顶级名将!

“河北四庭柱”,虽是民间评话所“封”,但是,四将确实都有相当的勇略。

虽然各有缺点,但如果袁绍用将得当,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

遗憾的是,在袁绍的部署下,四将的特点都无法发挥出来。

高览史料不详,暂切不论。

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然而,由于袁绍安排的任务不当,二位猛将要独自应付“用兵仿佛当年孙吴”的曹操。

结果,颜良、文丑,两位勇冠三军的猛将,勇略还不及施展,就稀里糊涂挂了。

张郃知己知彼,能料形势。

然而,袁绍不纳其策,只分配其征战之任,并让张郃、高览毫无希望地进攻没有破绽的曹军大营。

结果,张郃计无所施,投靠了曹操。

优势无法发挥,缺陷被放大,“河北四庭柱”,轻易被毁,河北,也不再姓袁了。

袁绍的“河北四庭柱”分别是谁,该如何评价呢?

袁绍麾下有“河北四庭一柱”。

“四庭”指的是:颜良、文丑、高览、张郃;

“一柱”指的是:麹义。

“四庭”有点类似于吕布麾下的八健将,勇猛敢战,武艺高强,给大家逐个检点一下。一、河北“四庭”之首:颜良

颜良是袁绍麾下武艺最高强的猛将,性情勇悍,杀法骁勇,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颜良战绩表:

1.冀州城外,韩馥部将耿武怀藏利刃,欲行刺袁绍,被颜良识破,一合斩杀;

2.白马坡之战,曹操麾下将领宋宪(原为吕布八健将)迎战颜良,战不三合,被颜良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3. 白马坡之战,曹操麾下将领魏续(亦原为吕布八健将)为宋宪报仇,出战颜良,只一个照面,被颜良一刀劈翻;

4. 白马坡之战,曹操麾下猛将徐晃,挥大斧出战颜良,二十余合,徐晃不敌,败回本阵,曹军“诸将栗然” ,无人再敢应战;

5. 白马坡之战,关羽单刀匹马,冲阵而来,颜良正在麾盖下乘凉喝汽水,方欲问时,赤兔马快,关羽已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手起一刀,刺颜良于马下” 。

颜良被关羽袭杀之前,4场厮杀全胜,斩将3人。但颜良过分的大意使其被关羽以一个不算偷袭的偷袭干掉,若论真实武艺,颜良绝不可能连一个回合都撑不住。在三国诸猛将中,除了吕布之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把握能在二十合之内杀败徐晃。

颜良之死纯属意外。二、河北“四庭”之二:文丑

文丑相貌丑陋凶恶,“身长八尺,面如獬豸”,其武艺仅次于颜良,上阵厮杀总冲在最前面,出招阴狠诡厉,箭法出众。

文丑的战绩表:

1. 冀州城外,韩馥部将耿武、关纯身藏利刃,欲行刺袁绍,文丑立斩关纯;

2. 磐河之战,公孙瓒亲自挥槊上阵,文丑迎战,交锋十余合,公孙瓒抵挡不住,败阵而逃;

3. 磐河之战,文丑追杀公孙瓒,公孙瓒麾下四健将上前拦阻,文丑一枪挑翻一将,其余三人逃走;

4. 磐河之战,文丑追杀公孙瓒,公孙瓒马失前蹄,栽落沟中,文丑来杀,赵云突至,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

5. 延津渡之战,文丑军队争抢战利品,陷入混乱,张辽、徐晃双双出马,来战文丑。文丑一箭射中张辽的盔缨,再一箭射倒其战马,徐晃来救,抡斧与文丑大战,文丑后军赶来,徐晃自料不敌退走;

6. 延津渡之战,关羽突至,截住文丑大战。战不三合,文丑心怯败走,绕河而逃,被关羽追上,脑后一刀斩杀。

文丑被关羽斩杀前,5场厮杀,4胜1平,斩将2人。

文丑的武艺也相当不错,能与赵云五六十合战平,也不可能被关羽三合打败。因与力量型的武将徐晃一场大战,体力消耗较大,再遇到力气更大的关羽,心心怯意。绕河而走,是想拉开一段距离,以箭术取胜,但没想到赤兔马速度太快,被关羽斩杀。三、河北“四庭”之三:高览

高览战斗技巧全面,擅长使枪,也能使刀。性情机敏果决,下手狠辣。

高览的厮杀战绩:

1.官渡之战,高览“跃马挺枪”,力抗许禇(高览用枪时能与许禇对抗);

2.穰山之战,高览率兵截杀刘备,刘备部将刘辟出马来战,战不三合,高览一刀将刘辟斩于马下(高览斩刘辟用的武器是刀);

3.穰山之战,高览斩杀刘辟,阻住刘备,赵云突然突然从后军冲阵而来,混乱中,赵云冲到高览近前,高览猝不及防,被赵云一枪扎中腰子,翻身落马。

高览能与许禇相抗,武艺绝不低于张郃,但一个回合就被赵云秒杀,应属意外。一来,赵云突然出现,高览不备;二来,高览当时拿的兵器是刀,不是其更擅长的长枪;高览刚斩杀刘辟,背对赵云,扭身作战,很不方便。四、河北“四庭”之四:张郃

张郃是个智勇双全的猛将,很有战略头脑,无论领兵打仗还是上阵单挑厮杀,都是一把好手。

张郃的战绩表:

1.官渡之战,与张辽交锋四五十合,不分胜负;

2.穰山之战,张郃率兵拦截刘备,赵云赶到,枪挑高览,杀散后军,再来战张郃,张郃被赵云三十回合打跑;

3.长坂坡之战,张郃堵截赵云,战有十余合,赵云怀抱阿斗,不敢恋战,夺路而走;

4.乌林突围,曹军遇赵云拦截,曹操命张郃与徐晃双战赵云,被赵云击退;

5. 渭水之战,张郃迎战马超,被马超二十合击败;

6. 平定汉中之战,张郃与张鲁部将杨昂交锋,一枪刺死杨昂;

7. 平定汉中之战,张郃对战庞德,数合诈败而退;

8. 阆中之战,张郃迎战张飞,两将交锋二十余合,后军遭袭,张郃退走;

9. 阆中之战,张飞副将雷铜追击张郃,被张郃回马刺死;

10. 瓦口关之战,张郃夜袭张飞大营,陷入埋伏,与张飞夜中大战三五十合,瓦口关被取,张郃败走;

11. 宕渠之战,张郃诱敌,与张交手十余合,诈败而走,张飞不追;

12. 张郃率兵攻打葭萌关,孟达出城迎战,被张郃打得大败

13. 黄忠率兵支援葭萌关,张郃迎战黄忠,交锋二十余合,张郃后军被严颜偷袭,张郃退走;

14. 汉中之战,黄忠偷袭米仓山,被张郃、徐晃包围,赵云冲阵,救走黄忠,张郃、徐晃不敢迎战;

15. 街亭之战,张郃包围马谡,王平来救,与交锋数十合,王平力怯败走;

16. 街亭之战,魏延来救马谡,与张郃交锋,不数合,张郃诈败,诱魏延入伏;

17. 木门道之战,张郃追击蜀军,关兴拦阻,战十余合,关兴诈败而走;

18. 木门道之战,张郃追击,魏延拦阻,战不十合,魏延诈败而走,张郃追来,陷入伏击圈。

张郃是“河北四庭”中最有头脑的一位,他性格坚韧不拔,善于自保,趋利避害,务实能干。虽然他是“河北四庭”中武艺最低的,但他靠着坚韧的毅力熬死了所有比他武艺更高的战将,在三国后期,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猛将。五、河北“四庭一柱”中的柱:麹义

在河北袁绍麾下诸将中,麹义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他是个出色的将才,其作用和地位有点像吕布麾下的高顺。

麹义的战绩表:

1.磐河之战,麹义在阵中遇到公孙瓒麾下前锋大将严纲,只一个回合,麹义斩杀了严纲;

2.磐河之战,麹义斩将夺旗,率兵冲入公孙瓒后阵,在乱军中突然遇到了赵云,战不数合,被赵云一枪挑翻。

在袁绍军中,麹义的地位实际上要高于颜良、文丑、高览和张郃这“四庭”。他掌握着袁绍最精锐的突击部队,在战斗陷入僵局时,突然杀出,一击而杀,扭转局面。

麹义能一个回合斩杀公孙瓒前锋大将严纲,说明他的武艺绝不在文丑之下。但倒霉的是,他遇到了天下混战第一高手赵云,不数合就被赵云干掉了,没有能够继续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河北“四庭一柱”,两人死于关羽之手,两人死于赵云之手,只有一个张郃仅存下来。

张郃的肩担承担着各位老战友寄托的期望和使命,他靠着顽强的毅力终于熬到天下第一猛将的位置,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袁绍的“河北四庭柱”分别是谁,该如何评价呢?

河北四庭柱指的是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张郃和高览这四员大将。这一说法并不见于正史,也不是《三国演义》,而是出自张国良的《评话三国》中,不过《评话三国》的体系比较独特,所以还是按照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来讨论下他们四人吧。

在《三国演义》里颜良、文丑、张郃和高览这四人除张郃外,其他三人出场机会都不多,可谓是标准的龙套,不过从他们短暂的表现看,还是相当不错的。河北四庭柱虽然并列,四个人水平却并不一样:

颜良在白马一战中先斩宋宪再杀魏续,接着只用二十个回合就击败了名将徐晃,这个战绩要优于许褚,而文丑则曾经在磐河一战中和赵云大战五六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在延津之战中杀的徐晃“料敌不过”,调头逃跑。虽然颜良被关羽一刀就杀了,文丑只打了三个回合就心怯逃跑,不过这是有特殊原因,所以颜良和文丑的表现还是可以跻身超一流武将之列。

而张郃、高览在官渡大战时才出场,张郃和张辽大战四五十回合战平,而高览则拦住了许褚交战,这个战绩也是不错了。张郃虽然曾经和张飞打了三五十个回合没有落败,结合张郃曾经被马超二十个回合击败,被赵云三十多回合击败来看,张郃和张飞一战有点超水平发挥,所以综合考虑可以算一流武将。

而高览比较倒霉,在穰山被赵云一枪挑了,虽然赵云杀来的有些突然,但是还是让人怀疑高览的水平,所以排名要比张郃略低一些,勉强算一流或者准一流武将吧。

所以从武艺排名来说,应该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但是这四人中颜良、文丑全靠武力,带兵作战没有显示任何特色。而张郃在曹操偷袭乌巢时明白曹军大营肯定有备,应该去救乌巢,高览在发现袁绍有问罪之意时果断斩杀使者劝张郃投降曹操,所以论智力张郃和高览又要比颜良、文丑强上一筹了。

袁绍的“河北四庭柱”分别是谁,该如何评价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4人是颜良、文丑、高览、张郃。

一个个评论不可能,我们就说说高览。

被严重低估的袁绍部将高览:默默无闻的河北庭柱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国小人物志0005:默默无闻的河北庭柱——高览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六十二期】(历史系列第182讲)

高览,部分史料也记作“高奂”原为袁绍麾下部将,与颜良文丑张部三人并列,后世并称为“河北四庭柱”。官渡之战中,袁军乌巢存粮,被曹操亲率精锐偷袭焚烧。袁绍一边派遣轻骑教援乌巢,同时令张郃高览率主力攻打曹军大营。战斗失败过后,高览与张郃一同率部投降曹操,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此后便再无史料记载其踪迹。

令人有些不解的是,张郃在投降曹操过后继续领兵作战,在战场上屡次大放异彩,频频建功,还位列魏国“五子良将”之一。而与张郃齐名的高览,却在此后默默无闻,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政坛中都毫无建树,似乎就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难免让人生疑。

难道是高览的能力真的和张郃差距那么大?或者是他就此厌倦了杀戮,也厌倦了政治斗争的明枪暗箭和尔虞我诈,甘愿就此退隐江湖,安度余生?

确实,这些疑问都被漫长的历史埋藏得大过于深晦,很难得知其真相,我们只能从有限的史料记载出发,去大概推测一下高览默默无闻的原因。

可能性之一在于高览的家世,他可能是河北大家族高家的一员,与高干等人是亲族。

高干是袁绍的外甥,曾在袁绍麾下担任过北方四州之一的井州州牧,与袁绍的三个儿子各领一州,地位持平。单从这点就能看出高家在北方的势力不容小视,甚至不亚于袁家这个“四世三公”大家族的影响力。

所以袁绍才要与其联姻,并两大家族之力统治北方四州。一般说来,曹操在打下一方地盘的时候,往往都会对当地的大家族采取怀柔政策,保留其产业笼络其人心,这样也有利于稳定地方的政治局势。但是,老曹一般也不会允许这些地方家族势力染指军队,以免其势力牵扯太广,一旦有心叛乱则不好收拾。

看看曹操之后在荆州的所作所为,虽然一开始迫于水军将领缺乏的窘境,不得不暂时委任蔡瑁张允继续统领荆州军队,但后来一旦寻得理由便立即换上自己的心腹(《三国演义》中写道是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将二人处死)。其实这种做法并没有错。

一位君主如果不将军队牢牢控制在手中,麾下难免要生乱。所以,如果高览真的是高家的人,那么曹操就不可能让他继续掌兵权,哪怕就算他不是,就凭他姓高这一点,也难免会令曹操生疑。

倒是对张郃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他出生寒门,身后并没有一个声名显赫的大家族,所以曹操敢于大胆提拔和任用。故而张部在投奔曹操之后可以继续留在军中,继续发挥他在军事上的能力,并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而高览则只是升官封侯,表面上高官厚禄实际上却是被闲置,哪怕他真的有些军事才能,也无从去发挥了……若真是这样,那恰恰说明高览这个人还是有些政治眼光的,他读得懂形势,知道进退,明白如何去迎合主子的意思。要是他不通人情事故,继续抓住手中的军权不放,恐怕就会有杀身之祸。

当然,以上都仅仅是推测。

因为并没有任何史料能佐证,高览是高干的亲族,他也是高家的一员。如果不是这样的原因,那曹操不再令其继续统兵打仗,就只有可能是高览能力的问题了。

需要说明的是,“河北四庭柱”这个名号并非是史书上所记,而是张国良的《评话三国》中的概念,也被记作“河间四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四”这个数字,古有“四大战神”,“四大金刚”,“四大美女”,“初唐四大家”等说法,近代也有“四大名旦”,“四大美男”,“四大才子”,“民国四公子”等噱头……看得出,“四”这个数字经常用来凸显一些比较光辉大气的人和事,有时候想形容某些东西总的要将数字凑够“四”,说出来方显霸气。

所以说,评书里将高览和颜良、文丑、张部并列为“河北四庭柱”,只是出于剧情的需要,并非说明他和前三者就是一个水平的人物。从有限的史料记载看,高览在袁绍军中也仅仅是一位领兵打仗的将军,不一定能力就很突出,至少比不上张郃。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记载,张部原本在袁绍麾下就战绩颇多,尤其是在平公孙瓒的战役中立功不少(绍以部为校尉,使拒公孙费。璦破邰功多,迁宁国中郎将)。这充分说明张郃确实很有几分本事,是大将之才,而关于高览之前的战绩则毫无记录,仅有《三国演义》中虚构过其单挑许褚的战绩(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

所以,高览的军事能力可能真的不昨样,而且和张郃相比相差不小,再加上性格可能也相对平庸,缺乏个性。故而张郃能在任人唯贤的曹操手底下得到重用,混得风生水起,而高览则难以在人才济济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最终只能在史书上黯然湮没无闻,连个结局也没有记载……

也许,高览在投降曹操过后默默无闻原因就是这样,要么是因为他的出身问题。要么是因为他的能力问题。但是这些东西史书上都没有记载清楚,完全是我们猜测的结果。

诚然。我们也不能要求古代修史书的人能够事无巨细都记录下来,没这个时间和精力也没这个必要。而且,有些东西适当留些悬念,反而还能给后人们更多的推测和想象空间。

PS:三国时代很多人物都没有在史书上交代结局,光官渡及其之后投降曹操的河北将领,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加上高览总共七人,全都没了下文。倒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这七位都安排好了归宿,可谓是有头有尾:

吕旷和吕翔在进攻新野时分别被赵云和张飞所杀;焦触、张南、马延、张顗这几人人都曾与赵云在长坂相会,后来在与东吴的战役中,焦触被韩当所杀,张南被周泰所斩,马延和张顗则死在甘宁的刀下。至于高览嘛,看过演义的人都知道,他随曹操征战汝南截住刘备,虽几回合斩了刘辟,却被赵云偷装得手刺于马下,由此留下了“能接住许褚手中刀,却挡不住赵云龙胆枪”的读者疑问。

当然这些都是小说虚构的情节,老罗安排袁绍阵营的降将们在各位猛将刀下走一遭,目的只是为了渲染剧情,凸显书中的人物形象而已。正所谓“人尽其用”,这也是艺术化加工的常用手段之一,没有必要深究。

本文参考资料:陈寿《三国志》

袁绍的“河北四庭柱”分别是谁,该如何评价呢?

河北四庭柱,貌似没有蜀汉“五虎良将”和“五子良将”有名!河北四庭柱火了很短的时间,后来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就此宣告解散了!

河北四庭柱成员分别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这四个人,武艺超群,随便哪个都能独当一面、勇冠三军。令人感慨的是,河北四庭柱无一善终,结局都很凄惨!

先看颜良。颜良能排到河北四庭柱之首,实力肯定非常了得,最能证明其实力的,是他二十合击败了徐晃。要知道徐晃足以匹敌关羽的,他后来与关羽血战了八十合,关羽因为气力不支,鸣金收兵。侧面比较起来,颜良实力至少应该不弱于关羽才对。

但颜良哼都没哼一声,就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有违常理,令人费解。且看书中记载: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可见,颜良当时太过粗心大意了。两将交战,一般双方都要报上名号,对骂一阵,然后再开打,可是关羽没有遵守惯例,一句话都不说,仗着赤兔马快,一溜烟就冲过去了,可怜一代名将,措手不及,就这样成为刀下鬼了!

再看文丑。文丑既然能与颜良齐名,其实力肯定非常了得!能证明其实力的,是在袁绍攻打公孙瓒时,文丑曾与赵云大战了四十回合,胜负未分。他同样死于关羽之手,看来关羽是这哥俩克星啊!

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当时文丑中了曹操诡计,正在撤退,所以根本无心与关羽厮杀,这边正纵马飞奔呢,耳边呼呼风声和阵阵喊杀声,根本没提防背后快如闪电的赤兔马,于是让关羽一刀削去了脑袋。

再看张郃。张郃比颜良文丑这哥俩运气好很多,活的比较久。张郃前期谁也打不过,但后期谁都打不过他。张郃曾被赵云三十合打败,产生心理阴影,以至于见了赵云就想躲。他还曾被张飞打的落花流水,差点小命不保。

但张郃后期却是无敌的存在,不仅给汉中之战的刘备制造很多麻烦,还击败了马谡,让诸葛亮北伐计划成为泡影。张郃成了诸葛亮北伐最大的绊脚石,于是诸葛亮用计把他整死了!

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

张郃死于万箭穿心!

最后看高览。高览名气不如其他三位,但能排入河北四庭柱,实力肯定不弱。估计实力在颜良文丑之下,能与张郃相当。能证明其实力的,是他曾在官渡之战中,与许褚打了个平手。高览死的非常窝囊,他的克星是赵云。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大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出,高览翻身落马。刺高览者,乃子龙也。

高览也是死于大意。

河北四庭柱,颜良死于200年,文丑死于200年,高览死于200年,张郃死于231年。只有张郃活的时间比较长。冷兵器时代,武将的命运只能交给老天!

袁绍的“河北四庭柱”分别是谁,该如何评价呢?

谢谢邀请!袁绍手下的四挺柱?是四大将吧? 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公元200年,袁绍领兵十万进兵黎阳(今河南浚县),令颜良攻打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听了谋士荀攸的计策,声东击西,解白马之围,颜良被杀。袁绍听说颜良被杀,气急败坏,不听谋士沮授的计谋,派大军渡河追杀曹操,曹操从白马向官渡撤退,见文丑带军来追赶,命五六百士兵埋伏,结果,文丑以为曹操败走,被曹操士兵突然袭击,慌乱中,文丑被杀。《三国演义》上是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袁绍的谋士许攸因家事和袁绍不听自己计谋,气急投了曹操袁绍。许攸献计曹操袭击乌巢。袁绍大将张郃劝说袁绍要去保护乌巢,因为乌巢时袁绍的粮库。袁绍不听,结果被曹操烧了乌巢的粮食。张郃被猜忌,便和高览商量,一起投了曹操了!至此,袁绍四员大将,死了两个,投降两个,官渡之战大败而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