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
在李世民诸子中,嫡次子李泰因“聪敏绝伦”而且成为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宠冠诸子”)。
所以,在太子李承乾出事后,李世民已经当着李泰的面,口头许诺以他为太子。
然而,接下来一系列莫名其妙的事情,却使李世民改变了决心,转而立自己认为“仁弱”的李治为太子了。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画蛇添足”在许诺李泰的次日,李世民对褚遂良说:昨天青雀(李泰小名)投入我怀中,说“我有一个儿子。等我百年之后,我一定杀了我的儿子,把帝位传给李治。”
褚遂良随即表示:如果魏王真的当了天子,他怎么可能杀了自己儿子,传位个弟弟呢(不合乎人情)?陛下您当时立了李承乾为太子,却格外宠爱魏王,这就是太子谋反的原因呀!现在要立魏王,请先处理好李治,确保李治的安全呀!
李世民流涕:“我做不到呀!”随即回宫。
这件事情非常蹊跷!
李泰知识广博,熟读史书,肯定知道管仲“人情非不爱其子,于子不爱,将何有于公”的道理,怎么会在圣名的父皇前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李世民既然已经许诺李泰为太子,李泰何必再“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呢?
其中蹊跷,我们后面再聊。
李治的“恐慌”不久,李世民又发现李治的神色不对,询问其缘故。
李治说:李泰哥哥告诉我,我和李元昌关系好,现在李元昌参与了谋反一事,我脱不了干系。
此话一出,李世民开始后悔了。
此事又很蹊跷。
李世民儿子虽多,但嫡子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李治与李承乾一样,都是李泰的主要竞争对手,李承乾倒后,李治也就成为唯一靠前的竞争对手。
李泰要顺手除掉李治是可以的理解的。
然而,李泰只是在李治面前放狠话,却没有以其他任何方式攻击李治,这实在不是宫廷斗争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宫廷斗争中,放狠话,打草惊蛇是最愚蠢的事情,静心准备,一招杀敌才是主要方式。
“聪敏绝伦”的李泰如果真有心除掉李治,又怎么会只放狠话而不采取其他任何动作呢?
李承乾的“反咬”随即,李世民见到了犯谋反罪的李承乾,并责备他。
李承乾表示:我是太子,又有什么好去争的呢?只不过是李泰逼迫太甚,我被迫与人商议自安之术,才不幸被人利用了。现在李泰真要作太子了,看来他计谋得逞了!
李世民大惊,对身边的侍臣说:李泰当了太子,李承乾、李治必然会被除掉。如果李治作太子,兄弟几个才有活路呀!
李世民的心思动摇了。
此事中,李承乾作为已经出局者,心怀怨恨,中伤李泰,倒算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更令人匪夷所思。
莫名其妙的低级错误在李承乾被废为庶人的同一天,李泰居然带着百余骑兵到了永安门!
比当年搞玄武门的李世民还走得远呀!李泰这是干什么?
这还了得,李世民下令拘捕了李泰等人。
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李泰是嫡次子,也深得李世民宠幸,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不管在哪个方面,他和当年的李世民都完全不是一回事呀!
而且,从后来的审问来看,李泰也确实没有造反的意图!
那么,李泰率的百余骑就是“误入”永安门了?
李泰再怎么糊涂,也不可能不知道永安门(太极殿西南门)附近的路,更不可能不知道带骑闯门的后果!
只有两种可能:1、李泰发了神经病;2、李泰被人“诓”了。
“嚣张”的立储李承乾、李泰先后倒了。
然而,李世民对于立李治为太子仍然心存疑虑。
他曾对长孙无忌说:我老劝我立李治。李治仁懦,“得无为社稷忧”,怎么办?
然而,最后立李治的过程却是“干净利落”。
在几个儿子相继出事后,李世民有些悲伤,居然在长孙无忌等人面前做出拔刀自尽的样子,被长孙无忌等人拉住。(这出戏莫名其妙,实在有点看不懂)
随即,李世民话锋一转:我想立晋王。
长孙无忌立刻跪拜在地:遵旨!请下诏,敢违抗的就杀掉!
李世民随即对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了,还不拜谢?
随即,李世民问道:不知道外面对这事会怎么看?
长孙无忌表态:晋王仁厚,天下归心很久了,请陛下试着问一问百官。
李世民召集文武:李承乾悖逆,李泰凶险,都不能立,你们看谁合适?
百官拜呼:晋王仁孝,当为嗣!
李治胜出了!
从这段记载看:仿佛李世民想立李治,非要做出自杀的样子,以此来逼迫长孙无忌等人拥戴李治。
其实,长孙无忌早已经公开支持李治了。早在李世民要立李泰时,长孙无忌就搬出“治万吉”的碑文来支持李治了,何来这一出呢?
当然,无论这段记载有没有失实部分,都说明了立李治的关键原因。
表面原因:要保全诸子没有人比李世民更懂得皇权的危险和残酷。
当初,他本人正是杀了自己的兄弟才夺得帝位的。
可是,李世民虽贵为“天可汗”,也是爱子的父亲。
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再重蹈自己的覆辙,兄弟相残。
因此,他既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有足够的才能,可以继续盛世,也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保全兄弟。
所以,李泰“凶险”,必然不会给兄弟留活路,李世民由此选择了“仁懦”的李治。
从后来的结果上看,李继乾走得比李世民还早,而李泰,在李治登基后,确实保全了富贵。
然而,从史书记载来看,李泰的所谓凶险,也实在太低级了,其”找死“的作为,不要说一个“聪敏绝伦”的人干不出,就是一个智力水平正常的人也干不出。
所以,其背后的原因,并不在此。
主要原因:群臣之争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以来,新帝登基,自然会对人事班底进行调整。
因此,重臣必然要“站对队”,拥戴能保障,甚至提升自己利益的皇子。
同样,有心夺储的皇子也要“站对队”,联合有实力的权贵。
李泰便败在这里。
很早的时候,李泰就与重臣关系紧张。
李世民甚至曾因为三品以上官员对李泰无礼而训斥房玄龄、魏征等人。
此后,李泰获得了开文学府的权力,自己招揽士人。
就像李世民登基后必大用秦王府旧人一样,李泰登基,也必然要大用魏王府旧人,这显然是当权重臣所不愿意看到的。
同样,在太子一系倒台后,原先支持太子的官僚,除侯君集等已经落网者外,其他人对李泰也是非常畏惧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李泰为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人物所警惕。
隋唐,都是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建立的。
然而,皇帝既依赖关陇集团支持,又想要重用山东、江南士子,以尽量削弱关陇集团的影响,维系平衡。
所以,关陇集团与其他势力既合作又竞争,关系微妙。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泰自己通过开府招纳了一些士人,又获得了岑文本、刘洎等江南人士的支持。
显然,李泰一旦继位,对关陇集团是不利的。
相比之下,“仁懦”,尚没有自己班底的李治,更容易加强对关陇集团的依赖。
因此,太子倒台后,原太子系、关陇集团(及其依附者)联手,阻止李泰上位。
这也就能够解释那些匪夷所思的举动了。
从鼓捣所谓“治万吉”的碑文开始,一场拥戴李治的大戏就开始了。
当时李治并不是太子,如果不是获得关陇集团等强势集团的支持,李治自己鼓捣这个,无疑是自杀!
李世民告诉褚遂良:李泰以后会把皇位传给李治。通过这样的妥协,使关陇集团、重臣们支持李泰。但这显然是不可能被信任的建议。
李治“忧色”,李承乾“咬死李泰”,强调李治登基,必杀兄弟,以此来影响李世民的决心。
此后,李泰莫名其妙地闯永安门,必然是被阴谋所联合欺骗。(可能是受魏王府司马苏勖所欺,此人作为魏王府重要僚属,在魏王倒台后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加官进爵)
最后,李世民告诉李治:是你舅舅许可你上位的。
意思很明显:李治就是要紧紧依靠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
李泰,由此出局了。
对于历史而言,选择李治或许没有什么毛病。李治时期唐朝继续发展,维系盛世。
然而,对一心拥戴他的关陇集团来说,就有点人算不如天算了。
李治确实“仁懦”,但是他老婆很厉害。
武则天,进一步打击了关陇集团,就是长孙无忌也遭遇了被贬自缢的结局。
对李世民而言,这更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李世民去世仅仅41年,李治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的老婆),就一度灭了大唐,改朝换代了,大唐江山,险些就此终结。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
尽管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但他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只有三个,即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七子李治。
这三个就是李世民的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只有这三人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除非三个人全部死光,其他庶子是没有资格的。
李承乾既是长子,又是嫡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是最符合宗法的李世民的继承人,因此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尚在襁褓之中的李承乾就被封为恒山王。
另外,“承乾”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从表面看,是因为李承乾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所以以此为名。但字面上却有承继乾坤的意思,而这个名字又是高祖李渊亲自赐下来的,所以意味就很深长了,毕竟当时的太子还是李建成。
我分析认为,李渊此举很可能就是单纯的激励李世民,让李世民心里有个盼头,好更加卖力的为他战斗。因为在武德三年的时候,李渊还远未统一天下,四周强敌环伺,李世民正是李渊手中的一张“王牌”,当然要激励一下。
类似的情况,可以参考明朝时朱棣起兵靖难,当时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作战勇猛、擅长打仗,朱棣就蹭抚摸着朱高煦的背说,“世子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干啊。”使得朱高煦跟打了鸡血似的冲锋陷阵,最终朱棣造反成功,朱高煦是有很大功劳的。
但是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就立刻反悔了,还是将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李渊当时的想法,很可能和朱棣是一样的。
总之,李承乾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武德七年李世民奉命出征王世充,并且在这场战斗中同时解决了唐朝的另一个强敌窦建德,即所谓的“一战灭两国”。在战事最紧张的时候,李渊晋封李承乾为中山王。古代的王爵都是以春秋战国时国家的名字命名的,而中山国虽然不是战国七雄,但也是很厉害的一个国家,曾经几乎打得赵国生活不能自理,要不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所以,李承乾被封为中山王,应该也是李渊激励李世民的一个措施。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啥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禅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即位之后,李世民立即册封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这既符合宗法,也符合李世民的意愿,因为在此之前李世民对李承乾刻意教导,史载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
但是,爱之深则责之切,李世民希望李承乾培养成一个完人,但却忘记了李承乾生于富贵、长于深宫,平生从未经历过挫折和危险,根本不可能像李世民自己那样,事事都做到几乎完美。于是,年龄渐长的李承乾渐渐叛逆了起来。
两父子的矛盾爆发,是因为一个名为称心的太常乐人,白话说就是李承乾的一个男宠。李世民不能容忍儿子有如此的行为,于是派人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不仅在家中为称心修坟立碑,而且还赌气数月不肯上朝,由此父子几乎反目。
但李世民并不想废掉李承乾,他任命当时已经病重的魏征为太子太师,试图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位,因为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已经是的很多大臣不满,甚至有人提出要更换太子了。
魏征当时病得已经快要死了,蹭表示自己不能胜任,但李世民说,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就能保住朕的太子。
然而,几个月之后,魏征病逝,李承乾的靠山也倒了。因为跟父亲不和,李承乾开始担心自己的太子位会被弟弟李泰夺去,于是决定铤而走险,试图效法李世民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暗杀李泰,但是没有得手。
在暗杀李泰失败后,李承乾又勾结侯君集、李元昌、杜荷等人,意图起兵逼宫。
但是好巧不巧,李世民的第五子李祐谋反,兵败被俘,后来被赐死。但此事牵连到了一个叫纥干承基的人,此人既是李祐的人,也是李承乾手下的刺客,曾奉李承乾之命去刺杀过李承乾的老师于志宁。
纥干承基被俘之后,为了活命,就上书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派人一查,果然如此。
在古代,谋反是最大的罪,没有之一,凡是沾上这一条的,最轻也要被赐自尽。李世民纵然非常想保住这个儿子,但大臣们不肯同意,最终双方妥协,李承乾被废为庶人。第二年,即贞观十八年,李承乾在悔恨和抑郁中病逝。
李承乾死后,大唐王朝没有了太子,当务之急是要新立一个太子,此时嫡子还有两个,李泰和李治,李世民必须要选择其中一个。
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是李泰,而且李泰也比李治年龄大一些,按说李泰是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的,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他,而是李治,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一个非常曲折离奇的事情。
李泰为李世民第四子,也是嫡次子,比大哥李承乾小一岁,出生于武德三年。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爱好文学,擅长书法,李世民对他非常偏爱。唐初执行旧制,所有的皇子成年后都要去封地,不能留在京城,但因为李泰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特许“不之官”。
李世民还允许李泰在自己的府邸设置文学馆,招引学士,李泰利用三年的时间编制了《括地志》,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在地理学上的地位很高。
和李承乾一样,李渊为了激励李世民,李泰刚出生不久就被封卫王。9岁时,已经成为皇帝的李世民又晋封李泰为越王,封地多达22个州,相比较同时受封的李恪只有个州。贞观十年,十六岁的李泰被封为魏王。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礼制,和太子李承乾平起平坐。虽然李世民在魏征的劝谏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因私而忘公,但并未有丝毫收敛。
这种无尽的溺爱,使得李泰渐渐有了问鼎太子之位的野心,他对将来能够登上皇位的希望,使得他失去了理智。
李承乾因谋反被废之后,李泰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要被立为太子了。但他也知道,李世民之所以迟迟未做决定,最担心的就是兄弟阋墙,为了打消李世民的疑虑,李泰决定向李世民表明心迹,但他做的太过火了。
李泰对李世民说,如果我将来继承了皇位,那么在自己将死的时候,一定会杀死自己所有的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李泰的小名叫青雀,恰好在说这些话多时候,一只青雀飞入李世民的怀中,李世民认为这是天意,竟然当场就要答应李泰。
但是,黄门侍郎褚遂良表示反对,他说,杀子传弟这种事怎么可能会发生呢?如果您要立魏王李泰为太子,那么请您先杀了晋王李治,否则李泰登基之后,一定会杀掉李治的。
历史证明褚遂良的说法是对的,宋朝时太宗赵光义继承了哥哥赵匡胤的皇位后,也曾表示将来要传位给弟弟赵廷美,但他登基没几年就把赵廷美弄死了,最终还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又去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长孙无忌的看法与褚遂良大同小异,李世民为了同时保住三个儿子的性命(此时李承乾还未死),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听说了此事之后,就去对李治说,你和汉王李元昌关系要好,可李元昌是曾经参与太子谋反的人,你不怕被人告发吗?李治本来胆子就小,听了此话之后就很害怕,整天愁眉不展。
李世民发现李治神色异常,再三询问之下,李治将李泰的话转述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明白了,如果真的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将来另外两个儿子恐怕都要遭到毒手,而李治宅心仁厚、心地善良,如果李治将来继位,可以保全三个儿子的性命。于是,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正是册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嫡三子,他出生时李世民已经做了皇帝,所以三岁时就被封为了晋王。
李治在政治才能上比不上李承乾,在文学才能上比不上李泰,但他宽厚仁慈,和众多兄弟关系都很好。
当然,所谓的李治才能不足,也是相对而言的,和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比起来,李治恐怕还要在中上等。在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曾故意让李治参加朝堂议事,李治处理得都很不错,多次受到称赞。以李世民的眼光,能够当众称赞李治,想必李治也差不到哪去。
为了扶李治上位,李世民还曾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新唐书》记载,有一天早朝过后,李世民留下房玄龄、长孙无忌、李勣和李治开会。然后,李世民就开始说起李承乾、李祐等人为了争储谋反的事情,越说越激动,竟然“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众人一看,赶紧上前劝阻,“只要您不自杀,你说啥我们都听。”李世民说,“我想立李治为太子。”大臣们赶紧表态,“中!”李世民马上对李治说,“你舅舅(长孙无忌)这么帮你,你还不赶紧谢谢舅舅?”
从史书记载来看,此事作秀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如何,李世民顺利的将李治立为了太子。
李治既然被立为太子,那么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兄弟争夺储位的情况发生,就必须对另外两个嫡子进行处置。
长子李承乾虽然已经被废为庶人,但仍被徙往黔州,不久病死。而李泰则被从魏王降为东莱郡王,离开了长安。
然而李世民仍旧挂念李泰,四年之后重新将其封为濮王。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童年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三年之后,李泰薨,李治以最高的规格安葬了这位亲哥哥。
综上所述,李世民之所以将皇位传给相对平庸的李治,也是无奈之举。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高于李治,但因谋反被废;李泰的文学才能高于李治,但是狼子野心,李世民担心他将来可能会对其兄弟们不利,只能忍痛割爱。这样,嫡子之中只剩下了李治,虽然李治才能不及两位哥哥,但胜在宽厚仁慈,这也是李世民唯一保全儿子们的两全之法。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
谢邀,李泰有没有博学多才,一点都不重要,当皇帝不需要多么博学多才,而且,皇家培养的孩子,有多少无才的呢?
如果你是当时的文学家、儒家大师、大诗人、名士,现在有个皇子想请你写个好评,你不写吗?如果这些名人都给这个皇子写个好评,说他博学多才、贤德,谁敢说,他不是博学多才?
在李世民眼里,李泰跟其他儿子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如果有,那可能他更强势一点吧!仅此而已。
李泰的定位,跟《琅琊榜》中誉王是一样的,他永远不可能当太子,他存在的目的,就是一个弃子,皇帝用它来制衡太子,防止太子势力太大,等皇帝自己快去世,会亲自杀了李泰,如果没有,新皇帝继位,也必杀了李泰。
孙权曾经用鲁王孙霸来制衡太子,结果搞出“两宫之争”,事情闹大了,孙权毫不犹豫的赐死了孙霸,废了太子,然后立8岁的小儿子为太子。
李渊用李世民制衡太子李建成,结果也闹大了,李渊想杀了李世民,结果李世民造反了,杀了太子,软禁了李渊。
李世民也选择这么做,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用李泰制衡李承乾,结果太子也想造反,于是废了太子,
李世民没杀了李泰,就已经是真爱了,你还想传位李泰,怎么可能?
如果是那样,这不是在暗示后人,我立了太子,你们都可以后太子竞争,争赢了,你就是太子……谁敢给这样的暗示?
所以,李泰绝对是不可能当太子的,
李世民为难的是,在吴王李恪和晋王李治中原因,根本就没考虑李泰,也就是这个原因,只是李泰傻不拉几的不懂。
李世民选择李治,有两个原因,
一,李恪是隋炀帝女儿杨妃的儿子,这点上是减分项。
二,李治是嫡子,有强大的外戚集团支持,如果立李恪,就必须把外戚集团都清理出局,不然李恪爬不上去,但是,外戚集团又动不了,就只能立李治了。
为什么觉得李治平庸呢?我不太搞得懂,
他是少有的活着的时候,把权臣杀了的皇帝,是历史上仅有的敢娶小妈的皇帝,而且立为皇后,是开疆拓土,建立唐朝版图最大的皇帝,是完成了隋炀帝李世民两代人,花了数十年,死了几百万人都没完成,灭亡高句丽的壮举,是把关陇贵族控制朝堂上百年清理出局的皇帝,他是唐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是唐朝最有权力的皇帝之一。
唐朝的皇帝牛归牛,有几个比得上他的?
看问题不能流于表面,很多人是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我只是比较低调,别把我当傻子
我是南朝,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
公元643年,两仪殿冷,45岁的李世民大帝焦虑万分,猛然抽出80多厘米长的佩刀,对着自己的腹部就要捅下去!突然,褚遂良一个健步上前,拼死夺了下来(“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
怎么回事?李世民要自寻短见?
还真是!不过,这个事还是得由笔者慢慢讲起。
本来,李世民的皇位既不是留给李泰的,也不是留给李治的,而是留给太子李承乾的。
不料,太子反了!
被“逼”谋反的太子李承乾贞观17年(643),太子李承乾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弟魏王李泰的威胁,史载:
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李世民),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上命黄门侍郎韦挺摄泰府事,后命工部尚书杜楚客代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士……——《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原配长孙皇后育有四女(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三儿(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由于李承乾(619年生)是长子,按照嫡长制的制式,其8岁就已经被立为太子。李泰生于620年,只比李承乾小一岁。李治出生于628年,跟他的这两个哥哥比起来,年龄差了8、9岁。
上面的史料专门提到了李承乾的足疾问题!
关于李承乾的“足疾”有两种推测:一是说由于遗传。据传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患有先天性“气病”;二是得病所致。据载,李承乾曾经在贞观五年和贞观七年得过一场大病。笔者揣测,如果李承乾最终继承皇位,唐王朝或许有很多人会“瘸着走”。
由此可见,这个“足疾”已经影响到一个帝王的“观瞻”。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才会逐渐对李泰“有宠”。鉴于此,李泰也才会有了“夺嫡”的心思吧?再说,二人年龄只差一岁,李泰恐也不会太服气他这个哥哥吧?
李承乾原本不是这样,但在其母长孙皇后离世(636)后,就慢慢变了。
其时,太子李承乾“喜声色及畋猎,所为奢靡”,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他竟然有某些“特殊嗜好”,史载:
太子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道士秦英、韦灵符挟左道,得幸太子。上闻之,大怒,悉收称心等杀之,连坐死者数人……——《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这一切都令李世民大为“不怿”!
一方面弟弟李泰有“夺嫡之志”,另一方面,父亲对于自己的行为非常不满,李承乾难免会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遥想父亲当年“玄武门之变”中夺位,李承乾难免内心“惊厥”!
如此看来,李承乾就必须“起事”了!
于是,李承乾纠结自己的叔叔汉王元昌、洋州刺史开化公赵节、吏部尚书侯君集等“密谋造反”!
结果,东窗事发,李世民将他们一网打尽:
“已酉,诏废太子程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候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苛等皆伏诛……”
“无心插柳柳成荫”,李治終被立太子!李承乾被废以后,李世民自然是“嘱意”二儿子魏王李泰,而且李泰也很孝顺:“日入侍奉”。
所以,李世民当面许诺“立为太子”。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李世民原以为群臣们都这样想,去跟群臣商量,不料,大舅哥长孙无忌提出了新的人选:晋王李治!
其时,李世民自始至终都没考虑过自己这个“怯懦”的小儿子,怎么长孙无忌提出了他呢?
由于新冒出来了晋王李治,李泰为了确保太子之位,竟然对李世民讲:
“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没成想,李世民竟然信了!
这个时候,谏议大夫褚遂良就劝李世民:
“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呼……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李世民竟然“流涕曰”:“我不能尔”。
褚遂良为什么把李世民说哭了!
说白了,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所考虑的是自己儿子这一代人,不能再像自己当年一样“自相残杀”!谁当选,不重要;重要的是“保全兄弟”。褚遂良一席话,触到了李世民这么多年来的心结,能不“流涕”吗?
李世民一时难以抉择!
关键时刻,李泰又走了步“臭棋”!李泰害怕李世民立晋王李治,就对李治说:
“汝与元昌(就是上边因谋反杀头的那个家伙)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李治由此“忧心于色”。
不久,李世民感觉李治经常脸色“不对劲”,一问才知是李泰搞的鬼,随即“抚然,始悔立泰之言”!
决定李治命运的时刻终于来临!
这天,李世民在两仪殿上朝以后,单独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李治,商量立储之事!
李世民想到大儿子李承乾被废,二儿子李泰竟然还想着陷害他弟弟,弟弟汉王元昌参与谋反,再想到自己费尽心机竟是这么个结果,不由仰天长叹: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懒!”
李世民越想越气,越想越憋屈,竟然“自投于床”,“无忌等上前扶抱”!李世民情绪还是激动,以致于“又抽佩刀欲自刺”,幸亏褚遂良眼疾手快,“夺刀以授晋王治”。
长孙无忌等一看也没办法,就问李世民:
“那,你想立谁啊?”
“我欲立晋王!”
长孙无忌害怕李世民再有什么非常举动,赶紧匍匐余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李世民听到这里,放下心来,瞅一眼李治:
“汝舅许汝矣,宜拜谢”!
李治赶忙跪拜……
就这样,晋王李治稀里糊涂的就被立为了太子……
结语:其实,“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就因为顾及兄弟手足之情,而迟迟不肯对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动手,他自己就曾经说过:
“骨肉相残,古今大恶”!
然而,最后他也不得不在玄武门前诛杀自己的亲兄弟!其内心又怎能不痛楚呢?
万没想到的是,17年后,他自己的三个儿子又要上演这一幕,这就像是另一个“玄武门之变”一样,高悬在李世民心口之上。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度出现,他最终选择了自己平时不怎么看好的晋王李治。
哎……
讲真,李世民不容易啊!
参考:《资治通鉴》
(网图、侵删)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
李治不平庸,打赢了高句丽,压制了陇西门阀,巩固了皇权,这做的比他爹都好。
太宗留下来的辅政大臣,哪一个是省油的灯,李治不都给收拾了,事实证明,李世民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李治只是身体不好,死的早才让武则天有机可乘,才让后世觉得他平庸。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
李泰博不博学,我不知道。但他却是犯了他父亲李世民心中的大忌!
玄武门之变,在李世民心底留下的阴影公元626年,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不断排挤下,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玄武门成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魂断之所。
事后,李世民跌跌撞撞的来到了李渊的面前,李世民将手戮兄弟的事实告诉了李渊,当然其中肯定有李世民添油加醋的说法,把自己伪装成受害的模样,并表示事情变成这样是自己迫不得已。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渊的想法,虽然知道两个儿子被杀,但他除了悲痛却毫无办法,他不能在失去两个儿子的情况下,再杀了自己的二儿子,于国于家,他都不能。况且李世民既然敢于动手,肯定也是有了万全准备!
思定良久后,他只能从龙椅上猛然站起再黯然跌坐下去。李世民仿佛也感觉到了这种悲伤,急忙上前趴在李渊的身上,吮其左乳。
父子二人,这一刻仿佛都感受到了彼此的苦楚。李渊一瞬间仿佛又苍老的几十岁,不久后就放弃了皇位。随后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不管这一刻李世民是真情流露,还是虚情假意。李世民肯定是不想自己以后经历这一幕的。
提到李泰,就不得不提李承乾。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他的母亲是李世民一生所爱的长孙皇后。他的爷爷高祖李渊也对他充满了希望,以大殿之名,赐名承乾,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幼年的李承乾天资聪颖,深受李世民的喜爱。或许是期望太高,光老师就有十几位之多。且都是当时的朝廷大员,大儒。这些人你让他治理国家,指出君王施政利弊都是个顶个的好手,教人他们是真不行。
不是说这些大臣的能力水平不行,但是他们把面对君王那一套谏言之术,用在了教人上是真的行不通。
做好了,他们让你,切勿骄傲,甚至因为李承乾是下一代皇帝,认为做好这些事都是理所应当。做的不好,他们就会不断打击你,甚至动不动就以死相逼。
很显然这样长大的孩子,是肯定是会自卑的。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且还有很严重的逆反心理。
同时李承乾因患有脚疾,走路总是一瘸一拐的,这也让他变得越来越自卑。
父子隔阂加深李承乾十分宠幸一个美姿容,善歌舞的伶人。李世民知道后,认为他自甘堕落。直接把那个伶人杀了。
李泰早有谋嫡之心,又很会讨李世民的欢心。于是李世民对这个嫡二子也非常宠爱,甚至有的时候对李泰的宠爱远高于李承乾。
虽然李世民从来没有过易储之心,但这件事却让李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地位收到了威胁。
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李承乾派人去刺杀李泰,结果却失败了。
一不做,二不休。李承乾之后又联合他的叔叔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决定逼宫谋反。
不同的是,李承乾复制了李世民的故事,却没有复制李世民的成功。
侯君集和李元昌被杀,李承乾被废后流放。李世民虽然被这个儿子伤透了心,但却没有下杀手。虎毒不食子,此话不虚。
李泰的智熄操作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无储君。
太子被废,其他皇子的心思就活络起来了。其中又以魏王李泰为最。
李承乾被废后,李泰以李元昌和李治交好为由,恫吓李治。李世民怕又出现手足相残的惨剧,于是犹豫不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李泰要是当上了皇帝,李治和李承乾绝对会随李世民而去!
李泰看出来李世民的犹豫,于是便说道:等我百年之后,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让弟弟晋王李治登基。
试问这话,谁信?但李世民是真信了。
李世民是爱子情深,所以才会被骗。不然只有鬼才信这话。第二天李世民对褚遂良说了这些话,仅一秒,谎言就被戳穿。
李治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也是最后的选择李承乾虽然造反了,但毕竟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李世民不理解为什么自己最宠爱的儿子为什么会造反?自己百年以后的继承人就这么着急吗?
李承乾呢?造反主谋,没死已是恩赐,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在李承乾饱含泪水的悔过中,说出了李泰的谋嫡之意以及他和弟弟李泰之间的权利之争。
李世民可以说是头皮发麻,真相永远都是这么残酷,李世民仿佛也一瞬间苍老了十岁,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一天。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于是李世民把李泰也流放了!
李世民只能带着自己的嫡三子,登上了大唐权利的顶峰。并对李治说到:希望我走后,你能保住他们(李承乾、李泰)一条性命。
这场权利的游戏,最终的受益者只能是从未出招的李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