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鲁肃没有赤壁之战、白衣渡江、夷陵之战这样的代表性战役。
而孙权一句“内不能办,外为大言”的评价,更是使鲁肃被许多后人误解。
那么,为何鲁肃没有代表性战役呢?他果真如此不堪吗?
鲁肃“主动放弃”的代表性战役215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南三郡。
刘备在荆州的主要军力集中在南郡。
因此,能否袭取南三郡,关键不是能否夺取空虚的三郡,而是能否阻挡刘备、关羽的主力。
果然,刘备迅速抵达公安,并派关羽率3万人争夺南三郡。
鲁肃率1万人抵达益阳,阻击关羽。
一个是奉命夺回南三郡,一个是奉命阻击,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一触即发的作战。
关羽3万军在前,刘备4万军在公安,总兵力达到7万,规模不比夷陵之战小。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鲁肃的处理,却“不是胜仗,胜过胜仗”。
鲁肃的万人与关羽三万人隔江对峙,并通过各种方式阻止关羽大军登岸。
关羽一度找到浅水处要渡河,又被甘宁率人千人所阻。
旋即,鲁肃主动邀请关羽会谈,并约定兵马布置在百步之外,将军们只带单刀相会。
鲁肃力陈是非,言辞厉切,“羽不能答”。
这次谈判虽无结果,但鲁肃在双方将领面前讲明了道理,占据了道义上风,挫败了关羽将士的气势。
此后,双方继续僵持,而吕蒙、孙皎等人也悉数抵达。
此后,因为曹操袭占汉中,刘备被迫退军求和,归还三郡,双方以湘江为界。
此次冲突,离大战仅一步之遥。
可是,后人记住了吕蒙的“智取三郡”,记住了甘宁的“关羽濑”,甚至记住了关羽的“单刀赴会”,却将鲁肃当成了各类事件的背景板。
当时,刘备军调集了7万人来处理南三郡问题,几乎带来了其大部主力,其争夺的决心可见一斑。
关羽奉命而来,又曾机动到上游寻找渡河点,可见其一心求战。
如果鲁肃不能打,自然是拦不住关羽的,如果鲁肃莽撞打,双方必然大打出手。
然而,鲁肃率先机动到益阳,利用江河等有利地形,既阻截关羽进军,又使双方保持一定距离,不至于直接开干。
这里面需要的调度、指挥,其难度并不比直接开打要低。
而且,正如孙权所说,鲁肃治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不拾遗,其法亦美”。
也就是说,鲁肃本人的指挥、调度、治军能力都非常了得,正如周瑜所言,“智略足任”,是难得的统帅之才。
只不过,鲁肃本人有自己的战略主张,并一直力求一切行动符合其战略构想而已。
鲁肃战略构想的几次调整鲁肃在初见孙权时,就曾提出其战略构想:不要作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了,汉室不可能复兴了!曹操不可立刻被消灭!应该趁北方多务,消灭黄祖、刘表,全据长江,再建号以图天下,成汉高祖的大业。
后来,吕蒙袭击关羽前,提出的“全据长江”,其思想其实正是鲁肃最早提出的。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鲁肃又调整了其构想。
随着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原先的计划已经不能实施。
鲁肃以为刘表吊丧为名,前去荆州后,提出了新的设想:假备抚表众。
直接去和曹操争夺荆州,那是找死。
只有利用刘备在荆州几年苦心积累的威望、人脉,才可以争取刘表旧部的支持,加强对曹操的抗击力。
随即,孙刘联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此后,随着刘备逐渐发展起来,鲁肃又坚持主张联刘备,打击曹操。待曹操被消灭,再与刘备争雄。
因此,联合刘备,极力避免与刘备开战,是鲁肃的一贯主张。
鲁肃与周瑜的战略不同,决定了其没有“代表性战役”赤壁之战前,东吴的战略争议是“战降问题”。只要是主战的,必然要联合刘备,这一点,周瑜、鲁肃等人没有差别。
赤壁之战后,随着刘备势力迅速发展,但尚与孙权差异明显。
此时,周瑜、鲁肃的意见出现了不同。
许多朋友认为差别是要不要孙刘联盟。
其实不然。
坚持孙刘联盟,到此时仍然是东吴的共识。
不同之处在于:如何明确各自在联盟中的关系。
周瑜的意见非常明确。
在赤壁之战、江陵之战中,周瑜曾为联军主帅。刘备曾将张飞“借”给周瑜指挥,又请示让关羽“绝北道”。
因此,周瑜的意见是:继续确保东吴对联盟的主导地位。
刘备攻取南四郡,周瑜让出公安,都是东吴主导、默许下进行的。
周瑜、吕范甚至曾建议扣押刘备,自信可以自己统御关羽、张飞。
然而,这种联盟关系,是极为不现实的。刘备不可能甘为人下,关羽、张飞与刘备早已结为一体,也不可能任周瑜驱使!
一味的控制、防备,其结果必然是联盟关系提前破裂,曹操笑哈哈。
再则,由于联合作战的缘故,当时孙刘两家的地盘也错综复杂。
南四郡为刘备所有,但武陵太守又是黄盖。
江陵-公安,是一个防御整体,但江陵为周瑜所占,公安又为刘备所据。
江夏郡,也是程普、刘琦各治一部分。
而且,刘备的地盘基本上长江以南,基本上处于抗曹二线。
等于东吴义务在替刘备防御曹操,孙刘联合,并没有减轻孙权的压力!
一方面是彼此高度依赖却不公平的防御体系,一方面是彼此的控制与反控制。
联军的防线非常危险!
因此,鲁肃的建议是:借重刘备、支持刘备,彼此独立发展。
双方经过“换地”,各自形成一体,共同抗曹。
按照鲁肃的设想,荆州方向的防御基本由刘备承担,而淮南方向的防御孙权从来没有假手于人,因此,鲁肃除曾配合孙权攻打皖城外,大部分时间在陆口,安抚未附人心,处理错综复杂的关系,没有指挥大规模作战。
后怕后来的事实证明,周瑜的判断确实出现了问题,鲁肃的判断是正确的。
周瑜以为曹操经过赤壁之战,暂时无力南下。因此,不但要控制刘备,还要自己入川,夺取益州、汉中,联结马超,由东吴独自挑战曹操。
这个判断严重低估了曹操。
在周瑜提出建议的第二年,曹操即平定了关中之叛,击败了马超。
两年后,曹操率领号称40万的军队兵临濡须,孙权率7万军迎战,并呼叫刘备相助!
赤壁之战后,孙权攻合肥不下,张昭攻九江不下,周瑜是在刘备的支持下才磕磕绊绊夺下江陵,以东吴军的攻坚能力,要取益州、汉中,不说没有希望,至少是耗费时日。
假如周瑜真的率领大军扎入益州,孙权如何在荆州、淮南两个战场同时应付曹操呢?
周瑜的志气虽大,但这件事情的判断确实不如鲁肃。
鲁肃借南郡给刘备,缩短了东吴的防线,看起来保守,实际上却判断基本正确。
曹操得知孙权把南郡给刘备时,惊得笔都掉在地上!
足见:此举,对于抗曹的意义。
而此后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鲁肃的意见,确实给孙权带来了不错的机遇。
212年时,曹操在淮南采取攻势,孙权还要呼叫刘备才能抵抗。
随后,曹操反而担心孙权的威胁,居然主动把淮南民迁徙走了!而215年时,孙权甚至可以以绝对兵力优势围攻合肥。只是因为孙权打得实在太烂,没有得手。
也就是说,鲁肃坚持联合刘备,不仅使刘备得到了发展,也给东吴自己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鲁肃与吕蒙的战略分歧随着刘备夺取益州,尤其关羽在荆州的发展,实力逐渐壮大,鲁肃与吕蒙的意见也出现了分歧。
吕蒙的意见是:关羽在上游,是心腹大患,必须剪除!
如果孙权去袭击徐州,即便得手,也难以坚守。应该发挥水军优势,袭杀关羽,全据长江。
对于具体部署,吕蒙的构想是:吕蒙占据襄阳,潘璋占据白帝,孙皎占据南郡,蒋钦率水军为机动部队,既抗曹又防刘,不必借重别人!
吕蒙的意见,正是鲁肃早期提出的“全据长江”。
然而,鲁肃认为,时代已经不同了。
鲁肃当年提出“全据长江”时,曹操虽然赢得了官渡之战,但尚未攻取袁绍的地盘,也还没有平定关陇,所以孙权如果消灭黄祖、刘表,全据长江,确实能占据优势。
然而,此时的曹操虽赤壁兵败,但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孙权此时即便能全据长江,也最多只能防御,不能发展!
鲁肃的最终构想,是“建号以图天下”!
因此,鲁肃反复与孙权强调:成就帝王业,必然有驱弛。
也就是必然要先借重别人的力量,纵横捭阖。
因此,鲁肃认为:曹操、刘备是死敌,所以关羽势力虽大,但不是东吴的威胁,东吴的主要对手仍然是曹操!
所以,鲁肃主张极力维持与刘备、关羽的关系,对于与关羽的冲突,多“宽之”。
然而,在鲁肃去世后,孙权还是采纳了吕蒙的意见,与刘备翻脸,夺取荆州。
危险、遗憾在吕蒙袭击关羽之前,孙刘都拥有唯一一次击败曹魏的机会。
关羽水淹七军后,华夏震动,曹操考虑迁都,虽然曹操依然占据实力优势,但那是曹操及后来整个魏国历史上最为危险的时刻。
如果当时孙权继续北进,不能说必然取胜,但却是整个历史上机遇最好的时候。
东吴单独对抗曹魏,只是能支撑多久的问题,没有胜算,但如果是与刘备一起击败曹操,彼此再争夺,就都有机会了。
孙权采纳了吕蒙的意见,袭杀了关羽。
孙刘翻脸,东吴也一度迎来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
刘备自然是要来打东吴的。
曹魏方面,尽管孙权主动向曹丕称臣,但曹丕君臣依然以“蜀远吴近”,把伐吴作为主要方向。
夷陵之战期间,刘晔多次劝曹丕趁机伐吴。只是曹丕还在观望,没有及时动手。
如果曹丕当时直接对东吴进攻,那么,东吴必然灭亡了!
东吴运气不错,曹丕观望不进,东吴得以各个击破,渡过了危机。
此后,诸葛亮再次与东吴结盟。
看起来,渡过危机后,东吴不但既保持了同盟,又夺取了荆州,便宜都占尽了。
可是:吴蜀彼此大战,实力消耗,魏国却渡过了216、217年大瘟疫后的危险期。
尽管吴蜀联盟时,还煞有介事的划分了灭魏后的平分天下方案,但是,机遇已经永远错过了!
此后,诸葛亮、孙权、诸葛恪、姜维,此起彼伏,呕心沥血地北伐,却再没有给魏国造成任何实质威胁!
可以说,鲁肃与周瑜的战略分歧,还是方式方法的差别,而鲁肃与吕蒙的战略分歧,就是志向的差别了。
孙权的错误鲁肃没有代表性战役,鲁肃的战略无法得到坚持,鲁肃被后人贬低,这三件事孙权都负有重大责任。
鲁肃时期,孙权曾与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须等地交手。
然而,不擅长领兵的孙权都是自己领兵,未能让鲁肃(当时吕蒙与甘宁、凌统等人威望相当,难以统领)来指挥。
结果,尽管东吴能利用长江阻击曹操,但却屡屡无法在淮南取得进展。
甚至于,在合肥城下,闹出过被张辽“八百破十万”的笑话。
北进无功,孙权对北进失去信心,是孙权决定向西发展,与刘备翻脸的重要因素!也是鲁肃战略不可能得以坚持的关键因素!
而后来孙权的评价,也引起了后人对鲁肃的贬低。
孙权说:鲁肃别的都好,就是劝我借地给刘备,是一短!而且,他说什么要借关羽打击曹操,是“内不能办,外为大言”。
由此,“内不能办,外为大言”,成了后人拿来贬低鲁肃的口实,仿佛鲁肃就是一个只会吹牛的书生。
其实,孙权的这句评价,不过是针对关羽问题这一件事情而已,并非人身攻击。
而且,孙权此话是对陆逊说的!
陆逊,也是主张袭杀关羽的代表人物。
孙权、陆逊,以袭杀关羽,全据长江为大功业,自然要否定鲁肃的主张!
后来,孙权称帝时,感叹:当初,鲁肃和我说的话都实现了,鲁肃是牛人呀!
然而,孙权可能忘记了:鲁肃所说的,是“建号以图天下”。
当时的孙权,确实建号称帝了。然而···却再没有图天下的可能了!
总的来说,鲁肃是一位高明的战略家,也有相当的战术能力。
为了践行自己的主张,他力求避免与刘备作战,自然也就没有代表性战役了。
然而,在避免冲突中,鲁肃对行军、调度、分寸的把握,其难度都不亚于指导一次代表性战役,不过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而已。
鲁肃的战略,最后没有被孙权坚持下去,甚至遭到了孙权事后的“讥讽”。
因此,鲁肃也就被后人所误解、低估了。
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谢邀!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述成一个老实人鲁子敬,常常被诸葛孔明戏耍捉弄。而在真正历史上,鲁肃的确也是没有战绩,可如果论功劳论重要性,却可排在东吴诸臣第一位。
这个老实人实际并不老实!
“败家子”鲁子敬鲁肃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为他留下了万贯家财,但鲁肃从来不事生产,是个有名的“败家子”(可这家产就是败不光,羡慕ing)。
天天和英雄豪杰们吃喝玩乐,卖田地赈济穷人(实际很有眼光,乱世将至土地将不值钱),非常得乡里人的欢心。
鲁肃的“败家”远近闻名,逐渐传到了时任居巢长的周瑜耳中,于是一天周瑜带着数百人到鲁肃这边打秋风,啊呸,应该是求赞助。当时鲁肃有两个粮仓,每个有粮食三千斛米(核现在大概有40万斤),随手指着一个,拿走拿走!
周公瑾当时就惊呆了,土豪啊~我们做朋友吧。于是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隆中对”鲁子敬此后,中原的诸侯混战蔓延到鲁肃的家乡,鲁肃先是投奔袁术,发现不是可以辅佐的人,于是便离开。后来好友刘晔写信告诉他乱世将起,赶紧接上母亲,你附近巢湖的地方有郑宝,佣兵万人可以投奔。
鲁肃采纳刘晔的建议,回家接母亲,结果好友周瑜提前了一步将鲁母接到了吴郡。鲁肃只得到吴郡见周瑜,周瑜借机却说鲁肃,并将其举荐给孙权。
孙权听说周瑜给自己举荐了大才,非常高兴,马上设宴款待了鲁肃,席间两人相谈甚欢。但在宾客散尽后,孙权又悄悄把鲁肃请了回来,说:“大汉要完了,我刚继承了父兄的遗产,想干一番大事,你说应该怎么做?”
鲁肃为孙权分析局势,认为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一样,势力太大,汉室肯定是完了,曹操一下只也是除不掉的,你只有依靠江东和曹操鼎足而立。先保持低调,观察局势变化,偷偷的消灭黄祖,进而占领刘表的荆州,等把长江以南都占下来了。之后,老大你就可以直接称帝,准备争夺天下了。
孙权听完倒吸一口凉气,我靠,这人胆子真大啊,忙说我只是想匡扶汉室而已,你说的这个我可办不到。实际,孙权心里估计是乐开了花,此后对鲁肃的建议越发重视。
虽然有张昭认为鲁肃这人过于狂妄,不能重用,但是孙权依然不停赏赐他,很快鲁肃的财富又和以前一样的,之前的投资终于赚回来了。
都督鲁子敬此后,孙权按照鲁肃的战略,先是斩杀黄祖占领江夏,之后准备进攻荆州。但此时传来刘表的死讯。
鲁肃对孙权说荆州是我们建立帝业的基础,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又向来不和,下面的人也分成两派。加上刘备是枭雄,素来和曹操为帝,但是刘表嫉妒他的才能不敢重用。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们能一条心,那我们就要和他们结成盟友。如果不是一条心,就要联合刘备,让他安抚刘表的旧部,一起对抗曹操。现在曹操一定也有企图,我们必须赶在他前面。
孙权于是让鲁肃以吊唁刘表的名义出使荆州,但是刚到夏口,刘琮就投降了。鲁肃并没有回去和孙权商量再做决定,而是当机立断的直接去见刘备,约定联合抗曹。于是刘备率军进驻夏口,同时派诸葛亮随鲁肃会柴桑见孙权。
鲁肃回来后,当时大臣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只有他偷偷对孙权说:“我看他们的讨论的,都是害你的,不能和他们商量。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还能当个小官,然后慢慢升到州郡长官。您投降了曹操,会有怎么样的下场?”并建议孙权召回周瑜。
于是孙权召回周瑜,命他主持战事,同时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出谋划策,最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战后,孙权率领诸位将领亲自迎接鲁肃,并说:“子敬啊,我亲自持鞍下马迎接你,够意思了吧!”鲁肃说:“不够!”等到坐下后,鲁肃举着鞭子说:“等到您威加四海,统一九州,成就帝业的时候,安车软座的来迎接我,这样才行!”
之后,鲁肃又劝说孙权借土地给刘备,让刘备可以统领整个荆州,方便一起对抗曹操。
不久之后,周瑜病重,亲自写信给孙权,认为现在时局混乱,必须要良将镇守,请求让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于是孙权采纳建议,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的位置,并将周瑜的私属部队四千人和封邑全部归入鲁肃名下。鲁肃上任后,恩威并施,顺利完成交接,并将军队扩展到一万人。
成为东吴第二任都督。
另外鲁肃之后曾随孙权攻破皖城,实际也算是有战绩的。
单刀赴会鲁子敬关羽和鲁肃的势力之间犬牙交错,经常有摩擦,但是鲁肃任内始终顾全大局,保持克制,安抚双方。
之后,刘备夺取益州,孙权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便派吕蒙夺取,长沙、桂阳二郡望风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
于是刘备率兵五万,与关羽三万兵马,想要夺回二郡。孙权也带兵进驻陆口,而鲁肃带率兵一万与关羽对峙。
鲁肃为顾大局,邀请关羽双方将领只带单刀相会,希望能解决纷争。可是单刀会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但就在此时,曹操兵犯汉中,刘备怕益州有失,只能迅速与东吴议和,约定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
英年早逝公元217年,年仅46岁的鲁肃病逝,孙权亲自为他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
鲁肃虽然看似在四大都督中,战绩最少,但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鲁子敬作为东吴战略的总设计师,提出荆州攻略,主导了赤壁之战的发生并获得胜利,又极力维护孙刘之间的同盟,建立鼎足而立的态势。
在东吴之中的地位,就如同张良对于西汉,同样没有任何实际战绩,但是仍然不妨碍其被列入武庙十哲之首。
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看到这个问题,萝卜不得不为我最喜欢的战略大师,鲁肃正名!!
东吴的四大都督,鲁肃没战绩,要分怎么看。如果单凭指挥作战的话,鲁肃战绩确实少,但是战绩分战斗和功绩,鲁肃属于战斗经验少,但是功绩绝壁不低的大都督。
说鲁肃没有战绩的,那是因为你不了解鲁肃这个人。鲁肃是东吴乃至整个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几个战略大师之一。东吴的大都督,有高超战略眼光的,只有鲁肃和周瑜。
先说周瑜,放弃演义中的周瑜吧,和正史相差太大。很少有人知道周瑜是个战略大家,周瑜跟孙权提出了攻占两川联合马超围攻曹操的方案,也就是著名的二分天下论。
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计划还未实施就病逝了,年36岁。周瑜死后,计划就搁浅了。假如周瑜未死,那么攻占西川的是刘备还是孙权就不知道了。
再说鲁肃,鲁肃的功绩绝对不亚于周瑜。
江东,也就是以孙权为首的东吴势力,其实就是一个军阀集团,未来的路怎么走?孙权作为继承父兄家业的新首领,将带领东吴走向何方,孙权心里没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目标明确;后来的刘备,有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作为目标;东吴有什么规划,孙权很迷茫。
这时,周瑜给孙权介绍了一个人,并大加宣扬其才能。这个人就是鲁肃,周瑜认为鲁肃的才干足以辅佐王霸大业,并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离开。
孙权当即召见鲁肃,两人相谈甚欢。待众宾客告退后,鲁肃本想起身告辞,孙权却把他拉回来,两人对席共饮。孙权向鲁肃求教,如何在父兄遗业的基础上,建立齐桓、晋文的霸业。
鲁肃向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如今天下大乱,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很快消除。将军只有鼎立于江东,趁北方未定,消灭黄祖,再进攻刘表,守住长江之天险,然后称帝,进而统一全国,建立汉高祖的大业。
鲁肃的榻上策为孙权建立霸业,规划了蓝图,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七年。孙权当时并未认可,然而他明面上表示自己只是想占据江东,好好的服务汉室,暗下却非常重视鲁肃,大加赏赐。
榻上策虽未得到认可,但是其依托荆州,稳据江东,意图霸业的称帝之路,已然给迷茫中的孙权打开了一扇窗。孙权相信鲁肃一定是能够助他成就大业的人。这是鲁肃第一大功,为东吴发展指明方向。
都知道赤壁之战,周瑜功劳巨大。其实鲁肃对于赤壁的贡献也不亚于周瑜。赤壁之战爆发,是因为曹操占据了荆州,赶跑了刘备,意图南下,侵吞东吴。
鲁肃认为,联刘抗曹,才是取胜之道,于是鲁肃追到逃跑的刘备,劝刘备与孙权合作,共拒曹操。刘备非常高兴,同意了鲁肃的请求。也就是说,联合抗曹的策略是鲁肃提出的,并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释中,明确表示“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暗同,故能共成大勋。”
正是因为鲁肃坚定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所以在曹操南下,百官惶恐,孙权无助时,鲁肃能给孙权定心丸,决不投降,并劝孙权召回周瑜,二人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安定君心,最终赢得胜利,是鲁肃的第二大功。
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京口拜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众人都反对,只有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以便共御曹操。曹操听到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正在写信的他,吓得笔都掉在了地上。
鲁肃借荆州给刘备非常的高明。一是可以用刘备先挡住曹操,东吴则休养生息,等到时机成熟再吞整个荆州,以争天下;二是可以全力与刘备联盟,联合二家之志破曹,再决雌雄。
可以说鲁肃看的非常远。周瑜也深谙鲁肃的谋略之强,所以周瑜在病危去世前,特意写信给孙权,让鲁肃担任大都督之位,掌管全军。试想,鲁肃要是没有功绩能统领全军,做大都督?
赤壁之战后,鲁肃做了什么呢,不是没作为,而是始终够维持孙刘联合,共拒曹操,使得曹操不敢轻易南下,维持稳定局面十余年。曹操不得已只得去西凉和马超干仗。维持国家稳定无战乱,这是鲁肃的第三大功绩。
在赤壁大胜后,由于鲁肃功劳巨大,孙权隆重的迎接鲁肃,并亲自为鲁肃扶鞍,请他上马,并问鲁肃,这足以显示先生的荣耀了吧。鲁肃表示,还不够,只有您成就帝业,再用轮软安车来征召我,那才是我鲁肃真正的荣耀。
鲁肃去世后,孙权亲自吊唁,并到墓地送葬,诸葛亮也来吊唁(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给周瑜吊唁)。孙权登上祭坛,回忆鲁肃“安车软轮”的荣耀,大加赞叹鲁肃“明于事势”。
鲁肃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提出鼎足江东,依托荆襄,联合刘备,共御曹操,图谋天下的霸业。然而,46岁的鲁肃死后仅仅两年,孙刘联盟即告破裂。自此,孙刘再也没有真正的走在一起过。
东吴仅仅一个鲁肃,日后的东吴再无此战略,也无战略大师,偏安一隅,内斗不止,直到最后被西晋所灭。
基于以上,你还认为鲁肃没有战绩吗?有的时候,我们看人不能简单的看,一件事背后的功臣可能不止一个,不能单单以战争论英雄,而战争的背后往往有着更多的英雄,你能他们没战绩吗。
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谢邀。鲁肃,东吴重臣,周瑜死后,肃接替其成为大将军(吴国称大都督),统辖东吴水陆大军。
东吴四大都督中,有三人是三国对峙时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著名统帅。其中周瑜火烧赤壁,让倾巢而来的曹操水陆大军损失惨重、铩羽而回,许久都无力南犯;吕蒙白衣渡江,袭杀关羽,夺回荆州;陆逊在夷陵道设下埋伏,火烧连营,让大举兴兵犯吴、替关羽报仇的刘备大败亏输,最终病死白帝城。这其中,唯独只有那位以忠厚长者著称的鲁肃大都督似乎未立尺寸战功,因而显得有些默默无闻。难道是他不懂军事?能力不够?运气不佳?抑或另有玄机?
《吴书》载: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治军严谨、谋虑深远、令出必行的全才,周瑜死后最出众的大将军,为何没有象其他人那样立下赫赫战功呢?
其实,细读《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你会发现,鲁肃虽没有像其他三位将军那样声威赫赫,但他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比如,周瑜死后,鲁肃被孙权任为奋武校尉,统领周瑜旧部。鲁肃驻军江陵,后率军转移屯驻陆口。他治军有方,善待士卒,恩威并施,在军中声誉鹊起,吸引了很多人去投奔他。他将队伍由4000人发展至万余人,积功被孙权攫升为偏将军、汉昌太守。
公元214年(建安19年),鲁肃率军随孙权讨伐曹魏,并一举攻克宛城。是役鲁肃功不可没,被委任为横江将军。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典故妇孺皆知。刘备取益州(四川)后,留关羽镇守荆州。
鲁肃的防区与关羽接壤。双方你中有我,犬牙交错,经常发生摩擦和小规模冲突。鲁肃长于外交,他表现的有理、有利、有节,始终以大局为重,尽量忍让、克制,避免了与关羽矛盾激化而引发大规模战争的潜在可能。
刘备占领西川后,孙权催促他信守之前承诺,归还原属东吴的荆州。谁料刘备拒绝归还。
孙权大怒,派吕蒙领兵攻取了长沙、桂阳二郡。刘备闻讯也不示弱,亲自率五万兵马顺流而下,从成都来到公安(今湖北)对抗吴军。关羽受命领三万人马欲夺回失地。
彼时,鲁肃驻军益阳,恰好与关羽大军直接对抗。鲁肃不愿意看到双方大打出手,他摆下酒宴,邀请关羽前来面谈,商议归还荆州一事。为表诚意同时消除彼此戒备心理,鲁肃建议双方兵马不得靠近,参与谈判的将军们只允许每人各带一把单刀赴会。这场著名的谈判史称“单刀赴会”。会上,鲁肃据理力争,呵斥刘备、关羽背信弃义、有借无还的劣行,问的关羽哑口无言、面红耳赤。
“单刀会”没有结果,刘备依然拒不归还荆州。吴、蜀双方剑拔弩张,一场恶战已无法避免。恰在此时,曹军进攻汉中,刘备害怕西蜀有失,于是主动找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江为界,将荆州一分为二,两家平分之。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东吴;零陵、南郡、武陵三郡归西蜀。双方罢兵息战,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公元217年(建安22年),鲁肃病故,年仅46岁。鲁肃性格宽仁,高风亮节,很多当时的著名人物都钦佩并仰慕他,并与他成为挚友。蜀相诸葛亮亲自前来江东吊唁亡友鲁肃。
鲁肃似乎并没有立下什么惊天战功,但他并非碌碌无为之人。他巧妙周旋在吴蜀之间,纵横捭阖,长袖善舞,多次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吴蜀间一触即发的战端,平息了一次次迫在眉睫的残酷杀戮,为之后两国结盟抗魏打下良好基础,难道不是奇功一件吗?一个人能否建功立业,能力是一方面,其他还要看机会、运气、机遇、个性。鲁肃之所以没有像另外三人那样战绩辉煌而彪炳青史,除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厚朴性格外,历史老人似乎并未垂青与眷顾他,没有给他指挥大战役的机会。加上他英年早逝,这才给后人留下他不善战的假象。
鲁肃虽然没有像其他三人那样给世人留下能征惯战的美好印象,或许只能怪时运不济。但点赞他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战略家,应该没人有疑义吧?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
网络配图
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这个奇特现象,恰应了一句《孙子兵法》里的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放在鲁肃身上,这也足以评价他一生的卓越才华。
在东吴集团的发展壮大历史上,看上去“没战绩”的鲁肃,也正是凭借着其独家的军事眼光与缜密的规划能力,亲手为东吴设计了一条崛起之路,并最终成就了三足鼎立的大格局。这份独家贡献,不但在他身后继任大都督的吕蒙陆逊比不了,即使是有着“羽扇纶巾”优雅风姿的周瑜,同样也要叫声佩服。
▲本文配图来自《新三国》
鲁肃的贡献有多大?他的老朋友周瑜就很有发言权,当年周瑜在居巢打拼时,穷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听说鲁肃家有粮食,就硬着头皮来借,却出乎意料的顺利。鲁肃直接大手一挥,把家里的三千石粮食爽快赠给了周瑜,也从此开始了两位军事家一生的友谊。就以这份知人识人的睿智说,就可见不俗。
后来经过周瑜强推,鲁肃得以投到孙权的门下,在当时的东吴团队里,比起周瑜张昭等人,他属于绝对的新丁,却是迅速后来居上,成了孙权身边离不开的谋士。如此风光,也正因为他同样睿智的眼光。当时的孙权,说是一方诸侯,其实地盘还小的可怜。就连他治下的好些名门士大夫,都对他持观望态度,未来该怎么走,孙权自己都不知道,张昭等人也说不清楚,但唯独鲁肃一句话,就叫他拨云见日:汉朝不可复兴,曹操也无法立即除掉,唯有稳固江东后占领荆州,才有希望建立汉高祖一样的功业。
可以说,虽然孙家盘踞江东已经三代,但只有从鲁肃这句话开始,这个未来“三足鼎立”中一极的政权,才真正找到了努力方向。而且比比同样给刘备做出“隆中对”谋划的诸葛亮就知道,鲁肃这一番谋划,就是东吴自己的“隆中对”,虽然在“汉室能不能复兴”这个大问题上,鲁肃与诸葛亮看法相左,但是天下格局的走向,却是英雄所见略同。
也正是因为这不谋而合的追求主张,鲁肃在江东集团内部,成了间接的“孙刘联盟”主张者。著名的赤壁之战前,也正是鲁肃两边说合,最终促成了联合抗曹的局面。虽然三国题材的小说,把这个功劳安排在诸葛亮身上,但《三国志》却为鲁肃说了公道话: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
只以这句话说,鲁肃在东吴集团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甚至放在当时天下,他也是数一数二的顶级谋略家。野史上对他“忠厚长者”的描述,其实是低估了他强大的谋划能力。
而且千万别以为,长期在周瑜身边做参谋长的鲁肃,是个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鲁肃此人文武双全,练得一身精湛武艺,带兵治军更是一把好手。以孙权的话说“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标准的铁腕统帅类型。著名的岳阳楼,就是鲁肃当年的阅兵台。他虽然不曾作为统帅指挥过重大战役,却亲手为东吴打造出精锐军队。
当然,说到鲁肃“没战绩”的问题,也因为他一个重要的立场:孙刘联盟。在他继任大都督的那些年里,是孙权与刘备两家的关系蜜月期,而在处理荆州的归属问题上,也正是鲁肃灵活的手腕,才使得双方能够多次搁置争议。特别是公元215年,当孙权与刘备为了争夺长沙三郡剑拔弩张时,正是鲁肃不顾个人安危,在会谈里怒斥关羽,终于令关羽心悦诚服低头,把长沙三郡乖乖交给了东吴。这一英雄时刻,被罗贯中先生妙笔一挥,反而变成了关羽单刀赴会的英雄时刻。
所以说,在东吴草创时期,鲁肃不但为东吴规划了发展路线,更以灵活外交思维,为东吴赢得了和平发展环境。后来孙权能够夺回荆州,其实就是鲁肃的苦心经营打底。可笑的是,后来孙权喝饱就忘挖井人,在鲁肃去世后吐槽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如此错误见识的孙权,晚年沦为那般昏庸,真心不奇怪。
但鲁肃,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战略家,忠心耿耿的谋臣。借着这个问答,正可表达对他的敬意。身边有一个鲁肃这样的朋友,一个忠厚且干练睿智的好友,都是值得珍惜的事情。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很简单,鲁肃身份就跟前三位不一样。前三位主要是军事家,而鲁肃主要是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奇人。这位奇人对时代的敏锐,以及对历史的看法可谓神奇二字。
首先,鲁肃早在八年前投奔刚出道的孙权时,就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所以“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最终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按照之前的历史经验,无论是秦末楚汉乱世还是王莽更始之乱世,时间都不过二十年,而从黄巾之乱到曹操打败袁绍刚好二十年过去,局势也已相当明朗,大部分人都认为曹操集团将很快重新统一全国,开始另一个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大一统政治循环。这也就是蔡瑁蒯越张昭秦松等人主张降曹的原因,这不能怪他们骨头软,实在是时代局限性导致他们认定这才是历史大趋势,换作谁都会这么做,非常正常的选择。
但鲁肃就是个不正常的奇人,他以敏锐的政治触觉认识到当今天下的政治与经济组织的整个制度正在趋向崩溃,在没有找到新的统治手段、并到达新的社会环境之前,天下将重新回到四百年前的战国长期分裂局面(同时期罗马帝国也在遭遇同样困境,中西历史惊人相似)。所以鲁肃认为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很快被打败,当然,北方历经劫乱,曹操虽以其才具屯田养民,收揽士族重建了北方,但重建的结果,尚不足以恢复到对南方拥有足够的优势,所以东吴现在要做到的,应该是鼎足江东,进而全据长江,建立帝业,并做好长期割据的准备。
刘备与曹操有深仇大恨,所以刘备集团必须抗曹,可孙权集团情形不一样,他们其实并不一定非要抗曹,首先,孙曹两族多有联姻,其次,张昭张纮等人与曹操手下士大夫也多有交情,孙氏如果选择与曹操合作,成为类似东汉初年窦融那样的新帝国合伙人,也是不错的选择;事实上,曹操南征以后,益州的刘璋就三次派出使团与曹操结好,显然已经在打算走这条路了。但鲁肃等人奇就奇在一举认定此路不通,就是要走割据江南称帝之路,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所以我说鲁肃实乃中国史上第一大奇人,真正改变历史方向奠定三国鼎立的大奇人。
所以九年后,鲁肃病逝,孙权亲自为其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后来孙权虽然对鲁肃借荆州一事还是有点微词,但仍认为鲁肃是东吴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大功臣;所以在他称帝登坛祭天时,对公卿们大加赞誉鲁肃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且其计策决策,远出苏秦张仪之上!”
而鲁肃最厉害的,还不是明事势,而是抓时机,早在刘表刚死的时候,鲁肃就对孙权说:
"夫荆楚与国邻接,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素不和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操有隙,寄寓于荆州,刘表却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今刘表新亡,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今不速往,恐为曹操所先。"孙权与刘表两家有三世仇怨,鲁肃竟自请吊刘表之丧,这份政治胆魄果然非凡,孙权壮而许之,鲁肃于是带着十几个随从坐船溯江而来,行至半路听说曹军已大举南下,刘琮不战而降,刘备正在逃命,似乎没希望了;但鲁肃毫不退缩,竟然冒着兵荒马乱,昼夜兼程赶到长坂坡,正好碰到曹操虎豹骑在大杀四方,鲁肃毫不畏惧,带几个人一路厮杀一路寻找,终于和刘备汇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这才是干大事儿的人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