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关守将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为什么呢?

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小道。

沿途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亡。

将士们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辛辛苦苦逼近目的地时,迎来了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江油关

江油关,天险自成。

其地群山环绕,涪水中流。关口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

敌人只要凭戍而守,邓艾军气喘吁吁,饥肠辘辘走到这里,人生地不熟,急攻不能取胜,久持又粮草紧张,将有覆灭的危险。

然而,当邓艾遇到兄弟部队时,他已知道:事已成!

协同作战

邓艾偷渡阴平,并非个人“单干”。

他原本希望与诸葛绪一起行动,但诸葛绪未听从,与钟会部会合。

邓艾出发前,已经将其计划汇报了司马昭控制的朝廷。

因此,邓艾的行动,是可以得到协同的。

钟会,当时被姜维阻击于剑阁,无法前进。

剑阁以西,皆是群山,钟会大军无法行动。

大部队无法行动,但精锐小部队还是可以运动的。

一支精锐小部队自带干粮,翻山越岭,是可以通行的。

这支精锐小部队规模小,不可能单独承担攻破江油的任务,但接应邓艾军还是可以的。

因此,钟会已经派出田章率精锐行动,前去接应邓艾。

田章军迅速行动,“未出百里,已破蜀伏兵三校”,顺利接应邓艾军。

邓艾遂以田章为先登,率军进攻江油。(《三国志.钟会传》)

马邈之降

“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

江油麻溜为何投降了?

前文提到,田章翻山越岭过来时,“已破蜀伏兵三校”。

《三国职官表》记载:千人督校尉。

一校人马,当在1000人左右。

破蜀伏兵三校,就是先后击破蜀军3000人左右。

江油,原为219年时所设立的戍,自诸葛亮收复武都、阴平后,此处更非前线。

因此,该地驻军兵力既不多(3000已是难以承受的损失),且战斗力与精兵为主的邓艾、田章军完全不能比。

马邈所能依靠的,无非是山河之险,尤其是山险。

然而,此时的先登田章,正是此前破其伏兵三校的将领。

能破伏兵,说明田章对周边地形已经摸清楚了!否则,只可能背打伏击,还怎么伏击别人呢?

论兵不能敌,论山险,则敌人原本就擅长翻山越岭且已经熟悉地形。

还有悬念吗?

要知道,不久后,诸葛瞻几万大军据绵竹,也抵挡不住邓艾,马邈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以对蜀汉的忠义论,马邈投降有失气节。

但以形势论,即便马邈不投降,他也改变不了什么。

“锅”该谁来背?

219年,刘备在江油关建此戍。

可见:刘备集团对曹操及曹魏势力自摩天岭而来的可能性是有所准备的。

不过,自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收复武都、阴平后,蜀汉的战线前移,江油已不处前线。

因此,江油等相关地区防务地位下降是正常的。

对蜀汉来说,只要北面的阴平桥头能够守住,江油是没有任何危险的。

魏伐蜀之处,姜维对形势看得很准。

他上书朝廷,要求调廖化加强阴平桥头,张翼加强阳安关。

可惜,黄皓相信鬼巫的话,认为敌人终不会来,启禀后主将这一请求扣住。

因此,阴平桥头被魏军所掌握,阳安关失守。

尽管姜维灵活机动,抵达剑阁,暂时堵住了汉中失守的口子,但仓促之间,姜维对阴平方向尚来不及进行调整。

因此,邓艾以避实击虚之法,偷渡阴平。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电话、电报的古代,钟会派田章支援邓艾,显然不是钟会突然做出的决定,而是魏军各方在行动前已经达成了志在必得的作战构想!

一边是司马昭、钟会、邓艾处心积虑的联合行动,一边是后主、黄皓、姜维的混乱。

高层混乱引发的篓子,区区江油守将如何能”摆平“呢?

悬殊之下,能守得住,是天才。

守不住,能尽忠,是英雄。

马邈,进行了必要的抵抗。

但他既不是天才,也不是英雄,仅此而已。

邓艾偷渡阴平,可能是最被低估的军事行动。

许多朋友只将邓艾看成一个侥幸赌胜的赌徒,认为如果马邈不投降,诸葛瞻坚守不出,或者后主不投降,邓艾都会瞬间变成灰。

但细看下来,邓艾等人对每一步危险都已有了准备!

邓艾的冒险,是建立在全面思考基础上的,是艺高人胆大。

马邈不是对手,做出抵抗后,投降了。

于对蜀汉的忠义论,他未能杀身成仁,不好。

但形势论,邓艾成功、蜀汉灭亡的锅,不可能让一个区区的江油守将来背。

江油关守将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为什么呢?

公元263年,钟会率领大军,和姜维对峙于剑阁,而邓艾却另辟蹊径,率领自己的军队偷渡阴平,攀登小道,凿山开路,越过七百余里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到达益州腹地江油。演义中,江油守将马邈听闻曹魏军队到来,并未做抵抗,不战而降。正史上,马邈也是不战而降吗?

正史上,马邈并不是不战而降,而是是经过一番苦战,力尽不敌而降的。演义中对马邈的描述,故意把马邈贬低了,我们被演义误导了,“冤枉”马邈了。下面依据《三国志》中相关描述,分析如下两个原因。

其一,马邈主动出击,伏击田章,却被击败。

据《三国志.钟会传》中记载,当时邓艾并非孤军奋战,钟会也派出自己的部将田章,配合邓艾,从剑阁西边,绕道小路,向江油进发。田章行军路线比邓艾的好走,率先到达江油。而江油守将马邈,早已探知到曹魏将领田章前来偷袭江油。于是他提前在半路上设下埋伏,这支伏兵足足有三校,大概3000多人(三国时期,一校大约 1000人左右)。那么当时江油能有多少兵丁呢?蜀汉兵力不多,像江油这样的后方关隘,都会设置关都尉,他管辖的军队最多不会多于5000人。

当时,大将军姜维率领主力,在剑阁和钟会对峙,可能抽调各地军队。江油实际军队可能少于5000人。他主动出击,派出3000军队,伏击田章。如果战胜,消灭远道而来的田章军队,江油就可能转危为安。而马邈战败了,损失惨重,这3000军队,大概只剩下了数百残兵败将。他匆忙率领这些残兵败将,退回江油,固守江油。《三国志.钟会传》中记载如下: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其二,马邈在战败后,弹尽粮绝,不得已投降邓艾的。

马邈战败,退回江油,准备固守江油。“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时江油城外,不但有田章的军队,还有偷渡阴平的邓艾大军。双方会师,军队合在一起,具备了夺取江油的实力。田章军事实力如何,我们不得而知,邓艾军事才能,有目共睹。他曾经和蜀汉大将军姜维大战多次,胜多负少。姜维伐魏,大部分失利战败,都有邓艾的影子。

当时,蜀汉能和邓艾一较高下的大将,也只有姜维了。可是,姜维此时在剑阁,和曹魏大将钟会对峙,分身乏术,抽不出身,没办法来到江油和邓艾大战三百回合。此时的江油守将马邈,估计连战场也没上过几次,军事水平低下,连伏击田章都遭到大败,他怎么可能是久经沙场的邓艾对手呢。

邓艾在经过崇山峻岭,到达蜀汉腹地江油时,守将马邈刚刚伏击田章失利,士气低落,弹尽粮绝,不得不出城投降。他不是在曹魏军队来到时,直接献城投降的,而是经过了一番苦战,最后才投降的。

演义中马邈形象

而三国演义中,刻画的江油守将马邈,却是这么一个贪生怕死之人。他听闻东川丢失后,只是简单整顿军务,提防大路,想着有大将军姜维在剑阁,感觉自己无所谓。他照旧和自己的妻子李氏饮酒作乐,李氏多次劝说,他也不听。突然,邓艾率领2000余人,从小路来到江油,冲进城里。

如果此时马邈组织军队,也不是没有机会围剿邓艾的2000军队的,然而他却惊慌失措,号召全城老百姓,及自己的本部人马,归顺了邓艾。邓艾得到江油的兵马及粮草补充,用马邈为向导,向成都进发。此时,马邈妻子李氏,羞于马邈叛变,自缢而亡。邓艾感慨李氏贤惠,厚葬了她,还亲自祭奠。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艾准其降。遂收江油军马于部下调遣,即用马邈为乡导官。忽报马邈夫人自缢身死。艾问其故,邈以实告。艾感其贤,令厚礼葬之,亲往致祭。

演义中这段描述,明显和《三国志》中记载有出入,把江油守将马邈刻画成一个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邓艾大军来到江油时,无心抵抗,直接率部投敌。他的妻子李氏自缢,更是为了衬托出马邈的无耻。

而正史上,马邈还是经过一番苦战,在最后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才归顺邓艾的。因此,演义中,过分贬低了马邈了,我们被演义误导了。

江油关守将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为什么呢?

马邈在《三国演义》里被黑化的,事实上,邓艾偷渡阴平时,马邈曾经主动出击,认真抵抗的。

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邓艾偷渡阴平后,率军两千多前往攻取江由城,而马邈却在家中与妻子喝酒。

马邈听说东川已失,虽然做了一定的防备,但也只提防大路,忽视了小路。

最重要的是,马邈觉得姜维带着蜀军主力镇守在剑阁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觉得只要剑阁还在,江由就不会受到攻击,因此没有重视军情。

这些都还只是外在表现,其实马邈不战而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他在和妻子喝酒时,他妻子问他,魏国大军压境,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的样子?

马邈说,军事大任自然有姜维掌控,跟我没啥关系,而且皇帝听信于黄皓,沉溺酒色,我已经预料到祸不远矣。

如果魏军攻击到江由,直接选择投降就可以了,不必忧虑。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马邈一方面是觉得姜维统筹蜀国军事防御,镇守剑阁关,所以江由不会有大问题。

深层次上,则是马邈对刘禅宠信黄皓,沉溺酒色不满,他已经通过这些看到蜀国灭亡是必然的结局,所以一开始就做好了投降的准备。

因此,当邓艾率领两千兵马到达江由城下时,马邈立刻就选择了投降。

江由丢失后,刚刚经历了翻山越岭,疲惫不堪的魏军在江由城得到补充,战斗力恢复,随即兵锋直指成都。

最终邓艾带着战斗力恢复的魏军与诸葛瞻大战,斩杀诸葛瞻,蜀国朝廷闻讯大为震惊,随后在谯周的建议下选择投降。

但真实的历史绝非如此!

邓艾是带着三万兵马偷渡阴平,绝不是区区两千人,而马邈也并非不战而降,而是阻击魏军失利后投降的。

当时,马邈面对的不止是邓艾的三万兵,还有钟会在同一时间派出田章率领的一部分魏军。

由于姜维守在剑阁关,将钟会的十几万大军阻挡在外面,怎么也打不进来,所以钟会派田章绕开剑阁,从剑阁西南小路突袭江由。

这个时候,魏国突入蜀国腹地的有两支兵马,一支由田章率领,另一支由邓艾率领。

马邈并非像小说那样,根本不关心军情,恰恰相反,他提前侦查到魏军的踪迹,于是派出伏兵阻击魏军。

当时一共派出三校兵伏击魏军,但结果大败而回。

按照三国时代的兵制,一校兵约1000人,三校兵差不多3000多人,而江由关属于后方关口,且不是大关,驻军很有限。

马邈派出的3000多人,在伏击失败后,损失3000兵力,这时的江由城已经没多少兵力可以防御了。

抵抗估计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便江由还能剩一两千兵马,面对魏军3万以上的兵马,守住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马邈在伏击失败后,选择了投降。

会遣将军田章从剑阁西,径出江。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钟会传》

但事情不是绝对的,当年诸葛亮几万大军围攻陈仓,而当时陈仓只有1000守军,不仅抵挡住了诸葛亮几万人猛攻,而且还跟诸葛亮耗起来,最后诸葛亮粮食耗尽,不得不退兵。

按照这个战例,江由关在损失了3000兵力之后,城内假如有一千多兵力,能不能守得住呢?

这个难度其实已经极高了,一般的大将是很难守住的。

因为当年的陈仓,是魏国耗费一年时间打造的坚固堡垒,各种防御工事都是顶级的。

甚至当年诸葛亮好不容易攻进了城墙,却发现里面还有一座城墙,蜀军想攻进去,还得再打一遍攻坚战。

但江由关不一样,蜀国后期武备废弛,尤其像江由关这种处在大后方的关口,很难引起重视,更别说将其打造为坚固堡垒了。

因此,即便马邈手里还有一两千兵马,面对魏军3万以上的兵马,是没有胜算的。

从这个层面来讲,马邈尽到了守将应尽的职责,先跟魏军打了一战,打输了之后,手里没兵可用时,选择了投降,是合理的行为。

江油关守将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为什么呢?

前言:

在魏灭蜀之战中,有着一位蜀汉将领,千百年来,饱受冤屈,被人目之为贪生怕死之徒,偷生忘国之辈,他就是当时蜀汉江油太守马邈。

那么,真的像人们熟知的那样,江油太守马邈,在邓艾率军到达江油之时,不战而降吗?事实来说,当然不是这样,您且听小司徒一一道来。

一、马邈的历史形象来源:

蜀汉江油太守马邈之所以在今天人看来,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的文学“塑造”。

《三国演义》原文中对于马邈的描写,是这样的:

“马邈闻川东已失,虽为准备,只是堤防大略。想有姜维镇守剑阁,便不以军情为重,整日与妻拥炉饮酒,不理军政。妻子劝其严守关隘,邈以为:“大事自有姜伯约掌管,干我甚事?”忽然家人慌忙入报,说邓艾军二千人已临城下,邈大惊,慌出纳降,伏拜于公堂之下,并言早有归降之意。邓艾准降,授以向导官,一同攻打绵竹。其妻李氏自缢身亡,邓艾厚葬之。”

罗贯中或许只是想以此来衬托出蜀汉灭亡时贤臣不见,妖孽频现,但是殊不知,文人的手笔很大程度上能做到偷天换日,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颠倒黑白,再现世间,马邈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在当时的蜀汉大局下,也是一个重要存在,是不容许被这样忽视的。

二、历史上真实的马邈:

说马邈之前,可以先来看一下江油的所在地理位置,江油,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这里设置江油戍,从其行政命名就可以看出,此地最先成立是军事意义居多的,此后也一直如此。

因为江油西北部,是为武都阴平二郡,靠近诸葛亮巩固益州本土的前线,而江油的东北部是为川中重镇剑阁,江油的东南部,是为益州第二门户梓潼郡,也就是当年刘备为了奖励霍峻而专门化设的一个军事级别的重镇。

江油背靠蜀中三大郡的广汉郡,西南就是重镇绵竹,而后便是成都,所以说,江油的重要程度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上江油太守的担任者虽然不可确考,但是这样一个不管是对于拱卫京都还是作为北伐后方的一个重要基地,担任者都不应该是藉藉无名之辈,庸碌无为之徒,所以,哪怕蜀汉延熙后期朝堂乌烟瘴气,但好在陈祗、诸葛瞻也还算能够镇住场子,所以马邈能够出任江油太守,也应该有两下子。

马邈,史料中记载相当之不详细,不详细到了连个生卒年都不知道,甚至说一个蜀汉的大臣,其主要事迹竟然记载在了《三国志 魏书》里面!

对于马邈的来历,历来有人猜测,他是否和马超马岱有关系,甚至说今天打开百度,连马邈的籍贯地,都被改成了扶风郡人士,因为马超马岱的老家就在那里,更有人认为,马邈是马岱的孙子,毕竟马超临去世前曾对刘备说,老马家就剩马岱一个人了。

但是这也仅仅只是个猜测,毕竟证据不足,因为也有证据表明,马岱后人可能西迁至中亚一带了,所以,直接表明马邈与马岱有关系,的确有些唐突。

另外,蜀汉朝堂马氏一族不单单有马超马岱,还有着马良、马谡一支,所以,马邈若是真的有着官场背景,也很有可能与马良、马岱有着关系。

但总之,这些都无实际证据,有待进一步的考究方可得知,就这样,蜀汉景耀四年(公元263年)十月,考验马邈的时刻到了。

同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总计十八万余人大举伐蜀,汉中顷刻丢失,一时间川中门户洞开,为了进一步挽救危局,当时在沓中与邓艾、诸葛绪缠斗的蜀汉大将军姜维立刻留下赵云之子赵广率军断后,而自己亲率数万蜀汉主力大军,东出剑阁,与廖化等人汇合,共同防守。

此时,邓艾与钟会都为了进一步抢占灭蜀的功劳,也为了灭蜀战争的最终取胜,各自使出了自己的招数。

在《三国志 魏书 钟会传》中记载了钟会的军事部署,那就是一方面他自率大军在剑阁继续攻打,牵制蜀汉姜维等主力军,而另一方面听闻邓艾已经从阴平偷渡,直奔江油而去,钟会立刻派遣将军田章等直接从剑阁西部出发,直奔江油而去。

钟会的目的很简单,他不单纯的是要配合邓艾,更是为了防止邓艾独自包揽灭蜀之战的所有金牌,而此时,马邈的表现机会到了。

得知前方危急的马邈一刻也没有松懈,在得知大将军姜维兵临剑阁后,更是严阵以待,此刻马邈在江油的防守兵力虽然不可确考,但是却能够直接动用起三校的兵力,所谓的一校,是为一千人,而三校也就是三千人。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三千人,也许就是江油的最大兵力部属了,马邈的计划是这样的,那就是趁着田章的军队还没有到来之前,先行设伏,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那样一来,既能遏制魏军的锋芒,又能够鼓舞自己一方的士气。

可是,马邈虽然计划不错,但是自身的临阵指挥才能,似乎真的是有着不足,因为蜀军的设伏,竟然被远道百里而来的田章所部击败!

这样一来,江油守军遭到了相当的损伤,就在此时,邓艾的大军也是来到了这里,此时的江油战不可守,退无可去,因为邓艾所部前军便是一万多人,田章所部虽然数目不可确知,但是能一举击溃蜀军三千伏兵,想来至少也要有着数千人。

而此时,不管是成都方向还是剑阁方向,或者说蜀汉右大将军阎宇的江州方向,首先是派不出强有力的援军,其次是兵力本就不足的他们,更是无法分兵救援。

所以,此时的江油,算是陷入了绝境,马邈最终没有自刎殉国的魄力,选择了投降,虽属无奈,但是也许正是由于其没有杀身成仁,而历来受人非议。

但是于蜀汉来说,刘禅都投降了,就不能苛责一个江油太守了,只是,与姜维、诸葛瞻等人相比,马邈的表现,也的确是稍显不足,可是,一个小小的太守与大将军、卫将军平日里所担职责的不同,也使得他们面对危局时有着不同的表现,从这一点来说,马邈也算是尽力了,仅此而已。

江油关守将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为什么呢?

事实上,看懂了江油关守将马邈投降的原因,也就看懂了蜀汉为何会这么快灭亡!

马邈“不战而降”

三国末期,司马昭分兵三路伐蜀,其中邓艾和诸葛绪两路负责堵截姜维,钟会一路负责进攻汉中。结果姜维军事实力不俗,很快摆脱了邓艾和诸葛绪的包围,直接跑到了剑阁,挡住了钟会入蜀的道路,于是邓艾和诸葛绪分兵,邓艾留在了阴平,诸葛绪则率军去支援钟会,最终被钟会吞并。诸葛绪的下场就在眼前,这坚定了邓艾的立功之心,因为一旦没有立下大功,势必会遭到钟会的吞并,所以他决定孤注一掷,走阴平小道杀入蜀汉

在当时,阴平小道只不过是采药人走的小路,几乎不可能通行大部队,但邓艾孤军深入,最终竟然真的杀进了蜀汉腹地,而当邓艾到达蜀汉腹地后,面对的第一个关卡,便是江油关!江油关的守卫者乃是马邈,在演义中,他是不战而降的,远比不上他夫人的气节,但是在正史中,马邈其实还是有过一番抵抗的!

《三国志.钟会传》:“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钟会得知邓艾要走阴平小道杀入蜀汉腹地,于是他也派出了一支兵马去策应邓艾。由于这支兵马是从剑阁西出发,道路比阴平小道好走,所以他们提前到达了江油,而当时的阴平小道几乎人迹罕至,给大家的印象是不可能通行大部队的,所以江油关守将马邈的防守精力,主要是在剑阁方向,所以说钟会派出的那支兵马,很快就被马邈发现了。

按照常理来说,江油关作为蜀汉的重要关卡,城防坚固,马邈完全可以据城力守,耗死魏军,但他立功心切,竟然选择了主动出击,于魏军所过途中设伏,准备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哪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蜀军竟然败了,令人大跌眼镜!

据《三国志》记载,当时马邈的伏兵有三校,按照汉制,三校就是三千人。马邈不可能不留下一部分兵马防守江油关,所以说江油关的守军,至少也有四五千人。若马邈不贸然出战,凭借四五千人,防守江油关这座坚城,完全可以撑到诸葛瞻的援兵到来!

马邈败了,只能退守江油关,准备继续抵抗。然而没过多久,邓艾大军出现了!演义中说邓艾攻打江油的军队只有两千人,这其实是瞎说的,正史中邓艾入蜀的军队,至少也有两万!

邓艾原本的军队有三万,就算阴平小道不好走,损失了一万人,邓艾也还能剩下两万人。而根据军事学家推算,一支训练再精锐的军队,只要减员30%,就必定会崩溃,邓艾的军队不仅没崩溃,反而保持着非常旺盛的战斗力,可见当时邓艾手下的伤亡人数,绝对没有达到30%,也就是说,邓艾入蜀的军队,至少也有两万四千人!当时的江油关,已经被钟会派出的军队击溃了三千人,剩下守关的人也就一千多左右,面对两三万的魏军,马邈崩溃了,最终选择了投降!

说白了,演义中的马邈是不战而降的,而正史中的马邈是先败后降的!不过相比于蜀军其他名将的表现,马邈的表现也反映出了不少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蜀汉的快速灭亡!

一、蜀汉军队素质差

自刘备创建蜀汉开始,蜀汉军队的陆战能力,一直表现得非常不错!

汉中之战,曹军如此强大,结果被蜀军打得狼狈撤退。襄樊之战,曹魏精锐源源不断而来,结果被关羽打得落花流水。也正是因为蜀军在这两战中爆发出的强悍战斗力,让东吴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孙权才会背信弃义,偷袭荆州,诛杀关羽!而后的夷陵之战,虽然刘备最终败了,但在在最开始的作战中,其实吴军是处于下风的,面对强悍的蜀军,吴军根本不是对手!

再说到诸葛亮北伐时期的蜀军,那更是强横无比!魏军的战斗力不用多说了吧,向北魏军完虐外族,向南魏军吊打吴军,足见其强大,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魏军却被蜀军打得大败!要知道蜀军可是纯粹的步兵,而魏军则是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啊,在这种情况下,蜀军却能够压着魏军打,可见蜀军的强悍!很多人不是说魏国国力是蜀汉的好几倍吗?可就在这种情况下,蜀军却次次主动进攻,在魏国的地盘打得魏军不敢出战,连司马懿这种军事大才都不敢下令出战,这说明什么?不久说明蜀军的战斗力爆表吗?

很多人说蜀军之所以能够压着魏军打,是因为诸葛亮的实力强过司马懿,那诸葛亮死后呢?姜维数次北伐,劳师远征,却胜多败少,这不也证明蜀军的战斗力非常强,蜀军的素质非常高吗?

从刘备时期到姜维时期,蜀军都保持着高水平的战斗力,这说明当时蜀军的军事素质还是非常过关的!可到了马邈这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马邈率军主动设伏,以有备打别人无备,结果被别人打得大败,这就说明当时的蜀军战斗力不行,至少马邈率领的这支蜀军战斗素养是存在问题的!也就是说,除了姜维率领的军队常年征战,战斗水平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其实蜀汉内部的军队,操练严重不足,军事素养低下,根本不能堪当大任!

二、军队指挥员青黄不接

马邈能够被任命去守卫江油关这么一个大关口,掌控数千军队,按道理来说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不会太差!但是从战绩来看,马邈的表现其实乏善可陈。打听到魏军的消息后,马邈选择了主动出击,往好的说,这是对自身能力非常自信,往坏的说,这就是太过盲目,没见识过真实战场,缺乏对魏军和蜀军战斗力的对比。以至于明明是一个非常好的伏击计划,最终竟然被魏军打得大败!

关于此次伏击任务的失败,我们一方面可以归因于蜀军军事素养不足,另一方面则可以归因于军队指挥者的指挥能力不足!剑阁那里,毕竟有姜维的数万大军挡着,所以说钟会派出的、能够渗透进蜀汉腹地的兵马,肯定不会很多,所以马邈在军队人数上,肯定不会处于太大的劣势,换作其他出色的将领,此次伏击任务,肯定不至于大败!

事实上,不光马邈的指挥能力不行,就连蜀汉内部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将,军事能力也严重不足!听闻邓艾入蜀后,刘禅曾派诸葛瞻率军出征,当时黄崇建议诸葛瞻火速进军,增援江油关,不能让邓艾进入蜀汉腹地,不然将无险可守。但是其他将军都没有附和黄崇的建议,他们都和诸葛瞻想法相同,迟疑不决,最终错失良机,导致邓艾杀入蜀汉腹地。面对远道而来的魏军,按照常理来说,诸葛瞻应该坚守不出,耗死魏军,结果他却跑去和魏军打阵地战,硬碰硬,损耗了成都平原上最后一支可战之兵!

虽然诸葛瞻死得痛快,成全了自己的忠义名声,但这也掩盖不了他缺乏实战经验,军事能力差的事实!说白了,当时的蜀汉内部,军中大将青黄不接,有姜维、霍弋、罗宪这种良才,也有马邈、诸葛瞻这种庸才,而且这些庸才还占据着关键位置,最终导致了蜀汉在面对外敌时无法发挥出强大的实力,落得个快速灭亡的下场!

三、蜀汉人心已失

诸葛亮时期的北伐,受到了蜀汉百姓的拥护,因为那个时期的百姓都视自己为大汉遗民,视蜀汉为大汉正统,他们愿意为了匡扶汉室而努力。但诸葛亮去世后,益州本土势力反扑,蜀汉逐渐失去了人心。尤其是谯周《仇国论》的风靡,更加使得大家相信,蜀汉不可能战胜曹魏,与其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而献身,不如大家放弃战斗,老老实实过好日子

这种思潮一经发酵,就渐渐地腐蚀了蜀汉百姓的战斗之心,以至于姜维的北伐,竟然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益州本土势力反对姜维北伐,认为劳民伤财,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蜀汉老将廖化反对,认为姜维北伐徒劳无功;就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出言反对,不想姜维再行北伐之事,可见当时蜀汉的人心,被瓦解成了什么样子!

事实上,蜀汉存在的合法性,便是匡扶汉室!如果连这个目标都没了,如果不北伐了,那么蜀汉的刘家皇帝,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益州本土势力的反扑,蜀汉众人已经不再认同刘家皇帝的合法性了,既然刘家皇帝和曹家皇帝都一样,大家何必还要去为刘家皇帝尽忠呢?马邈作为江油关守将,并没有在见到魏军第一面便投降,而是经过一番抵抗才投降,也算是对得起刘禅了!

这种思想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消灭肉体容易,但诛心很难,一旦人心遭到瓦解,战斗力必将急速下滑,蜀汉迅速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结语

总的来说,演义中的马邈是不战而降的,正史中的马邈则是战败后投降的。而马邈之所以会战败投降,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蜀汉内部军队战斗力下滑严重;二、蜀军指挥员青黄不接,军事能力相差很大;三、蜀汉人心遭到瓦解,已经没有了匡扶汉室的认同感!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江油关守将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为什么呢?

把蜀汉灭亡的大锅盖在江油关守将马邈头上是不太公平的,熟读罗贯中《三国演义》都非常痛恨马邈的投降。在书中,马邈听闻邓艾了后,惊闻天人就立即投降,甚至连他的夫人都不如,这个描述完全摸黑了马邈的功劳,千古奇冤,我们拨开历史迷雾,一探究竟,还原马邈历史真相吧。

第一,马邈防守。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马邈不战而降,看到邓艾来了就开门投降,这个说法确实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在邓艾等人和姜维在沓中鏖战的时候,马邈已经得到前线战报,已经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了准备,已经做了详尽的防守准备。在距离江油关前线,他埋伏了至少三校的兵力,打算以逸待劳,给对方疲惫之师打一个埋伏,一旦得逞,虽说不能够全歼对方,至少可以击溃来犯的邓艾吧。

根据蜀汉时期的兵力部署,江油关的守军也就是三千多人,而马邈在距离江油关不远的地方就埋伏了三千人,可谓下了极大的本钱,孤注一掷。马邈的赌博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邓艾率领疲惫之师过七百里无人的阴平道,到达江油关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再遭遇伏击,全军覆没也是很有可能的,扭转乾坤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马邈的冒险也是值得。

第二,马邈失算。

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马邈的预料,埋伏的人马没有等来邓艾的疲惫之师,却等来了田章的生力军。根据钟会和邓艾先前的约定,邓艾走阴平小道,而钟会则派先锋部队出剑阁以西去接应邓艾。钟会派田章率领先锋部队出剑阁以西,也就是绕过剑阁关口,从侧面翻山直接到江油关,在距离那里不到一百里的地方发现了马邈的伏兵。

久未经过战争的马邈部队如何是先锋田章先锋部队的对手?即使处于埋伏状态,马邈也无法击败锐气正盛的田章部队,此战后,马邈应该是仓皇败退江油关。而田章在此刚好遇到了邓艾,两支部队在这个地方汇合,而邓艾则让田章作为先锋进攻江油关,这点在《三国志》钟会传中有详细记载: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

第三,马邈投降。

被田章击败的马邈很快退回江油关,而田章也很快就尾随而来,没有给马邈喘息的机会,两支汇合的部队导致马邈和邓艾在兵力上相差悬殊,在士气上也是天壤之别。如果在先前,江油关还抱有击败对方的侥幸心理,那么经过这次偷袭之战后,士气低落,完全丧失了信心,剩下的残兵败将已经完全没有斗志,而前线姜维处也没有任何救援的消息,走投无路的马邈选择投降了。

诸葛瞻也是在江油关失守后不久,率领大军到绵竹回击邓艾,由此可见这个消息应该是来自前方江油关失守后才做如此安排,因此不能说江油马邈没有什么动作就投降了,至少应该是在给后方报信之后才投降的,他做了一个守将应该做的事情吧。

总而言之,江油关守将马邈并没有不战而降,而是做了英勇的抵抗,最终失败,只是很遗憾他的努力在大趋势面前犹如螳臂当车,无济于事。在实力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投降,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