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销声匿迹了?

赤壁之战后,黄盖销声匿迹了10几年,才重现“江湖”。

这“销声匿迹”的10几年,既隐约反应了东吴发展的艰难,也反应出黄老将军的不足之处。

“销声匿迹”十几年

赤壁之战后,黄盖有两次见诸史书的事迹。

一次是武陵蛮作乱,进攻城邑。

黄盖临危受命,担任太守。

当时,城中只有郡兵500,寡不敌众。

黄盖打开城门,引敌入城。

待到敌军一半进城后,黄盖引兵猛击,斩杀数百,敌军奔走,逃回各自邑落。

黄盖以只诛魁首,胁从不问的政策,发起讨伐。

从春打到夏,巴、醴、由、诞邑侯君长,都以礼来降,叛乱平息。

第二次是长沙益阳县被山贼攻破,黄盖率军平定。

武陵、长沙,都属于南四郡,赤壁之战后为刘备所占据。

215年,吕蒙袭南三郡后,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

而武陵,以及属于长沙郡的益阳,都在湘水以西。

也就是说,武陵、益阳,是在吕蒙“白衣渡江”后才为孙吴所占据的。

219年冬12月或220年春,武陵、益阳才为孙吴所占据。

因此,黄盖守武陵、战益阳的事迹,最早可能发生于赤壁之战10年后!

这10来年间,孙权集团发起过多次军事行动,但黄盖都似乎没有出现在战斗序列中。

黄盖在干什么呢?

老本行

赤壁之战前,黄盖的主要事迹是镇压山越。

每当遇到难搞的山越寇难之县,黄盖都会前去坐镇。

当时,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开发程度都很低,山越的人口比重极大。

赤壁之战时,黄盖给曹操的诈降信中提到:(孙权)以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可见山越人口比重之高。

山越,当时未入东吴户籍,屡屡反抗、攻击东吴,给东吴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正如陆逊在与孙权谈论山越时所说:腹心未平,难以图远。

因此,东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安抚、平定山越。

实际上,赤壁之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陆逊的工作也与黄盖类似。

《三国志.陆逊传》中,陆逊的事迹也主要是在与丹阳、会稽等地的山越打交道。直到吕蒙“称疾”回建业时,陆逊主动献取荆州之策,才被吕蒙推荐前往“图关羽”。

赤壁之战前,黄盖一直在与山越打交道,赤壁之战后,黄盖理应”重操旧业“了。

因此,后来武陵蛮作乱,黄盖再次作为平乱老手,前往解决问题。

讨伐山越,也能出大成果

不过,讨伐山越,也是能出“大成果”的。

陆逊曾建议:可(壮)大部队,取其精锐。

因此,陆逊平定丹阳山越时,曾“得精卒数万人”,攻鄱阳山越时,“料得精兵八千余人”。

其余将领平定山越的成果也十分丰厚。

贺齐攻建安、汉兴郡山越“料出兵万人”,平豫章山越“得众万余人”。

凌统讨“山中人”,“得精兵万余人”。

山琮讨山岳,“得精兵万余人”。

诸葛恪“三年得甲士四万”。

据统计,孙吴政权从200年-237年,38年间,通过讨伐山越得精兵十几万人,占到其总兵力的60%。

那么,为何别人讨伐山越都有足以见诸史书的“大成果”,黄盖却“销声匿迹”呢?

黄盖的短板

《三国志》对讨伐山越的记载,对“成果”有一个基本要求:得精兵。

或许,如果不能通过讨伐募得精兵,就只是寻常的“治安管理”,不值得史书特别提及吧。

要击败山越,需要军事才能,而能消化、募集山越,则需要政治才能。

而黄盖在政治上的短板十分明显。

黄盖在石城县时,对县吏说:我是个武官,不懂文事。日常政务文书处理就交给你们了。你们只管尽心尽力去办,如果你们不尽心,我保证不会对你们鞭抽杖击。

后来,两位县吏违法乱纪,黄盖将他们抓来:我记得我和你们保证过不会对你们鞭抽杖击对不对?

黄盖确实没有对他们鞭打杖击,而是直接把他们砍了。

看来:黄盖不但不过问文事,而且,对政务官员,不出事就不问,出了事直接砍掉,几乎没有日常沟通。

如果不能配合政治手段,仅仅只是武力打击,效果自然有限了。

因此,黄盖虽能做到使“山越怀附”,但无法进一步“羸者为民,壮者为兵”,将山越组织起来,纳入东吴的编户,真正壮大东吴实力。

所以,黄盖10几年间,勤勤恳恳,但其作为不见诸史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黄盖勤勤恳恳,但因缺乏“文攻”,难以将山越“羸者为民,壮者为兵”,因此没有大功可称。

因此,黄盖最后只做到偏将军,官职远低于同一辈的程普、韩当等老将。而其平山越的事迹也不为史书所详载。

但是,勤勤恳恳,护一方平安的事迹,为百姓所牢记。

《吴书》记载:(百姓)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

而今天,黄盖镇、黄盖寺、黄盖湖等地名,也表达着民间对这位护一方平安将领的纪念。

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销声匿迹了?

事实上,赤壁之战的第一功臣并非是诸葛亮,而是黄盖!若不是黄盖献计火攻曹操,孙吴联军怎么可能击败曹军?可令大家疑惑的是,在赤壁之战居首功的黄盖,居然在战后销声匿迹了,那么黄盖去哪里了呢?他死在赤壁之战了吗?

赤壁之战

关于赤壁之战,大家了解最多的版本便是三国演义版。在这个版本中,最大的功臣既不是黄盖,也不是周瑜,而是诸葛亮,若不是诸葛亮向上天借来东风,周瑜黄盖的火攻之计根本不可能实施,因为要实施这个计谋,就得依靠风力。最终,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东吴顺利地得到了东风,一把火将曹营烧得干干净净,曹操八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自此,诸葛亮名声大振,成为了令众人仰视的存在!

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三国演义的改编版本,正史中的赤壁之战,根本就和诸葛亮没啥关系!

曹操南下后,刘备迫于无奈,只能撤退,他原本是想逃到交州吴巨那里去的,因为吴巨和刘备是朋友,但是鲁肃拦住了刘备。鲁肃认为单靠孙权一方,是挡不住曹操的,不如把刘备也捆绑在一起,这样至少多一点胜算。在鲁肃的劝告下,刘备答应暂时不往交州撤退,并派出诸葛亮去和孙权商讨结盟事宜!而这,便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最大表现!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其实是扮演了一个外交使臣的角色,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只是在和孙权商讨如何联盟!至于联盟的最终成型,其实和诸葛亮的关系也不是非常大,因为这个联盟本身就是鲁肃拉起来的,只要鲁肃说服了孙权,基本事情就成了,只要诸葛亮不捣乱,好好的和孙权商量,走走过场,那么孙刘联盟,就算是正式成型了!

孙权和刘备联盟后,当即以周瑜为大将,统帅三万兵马对抗曹军,而刘备这边,也派出了不少的兵马跟随周瑜一起作战。曹操的士兵很多都是北方人,荆州士兵又刚刚归附曹操,人心不是特别安稳,所以当时曹军的士气并不是非常高,再加上瘟疫横行,所以曹军表现出来的战力并不是非常强,直接被孙刘联军打得停靠在长江北岸的乌林一侧,不敢轻易出来交战。曹军不出,孙刘联军也没啥好办法,双方只能干瞪眼,最终还是黄盖想出了一个妙计,击败了曹军,这便是火攻!

《资治通鉴》: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直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可以看到,正史中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只是一个使臣的身份,并没有参与作战细节,也没有参与借东风之事,这都是三国演义杜撰的。正史中提出火攻之计的人,乃是黄盖,而且具体实施这个计划的人,也是黄盖,所以说,黄盖才是赤壁之战中最大的功臣,是他给曹军带来了致命一击,使得曹操被迫狼狈撤退!

可令人奇怪的是,在赤壁之战中立下大功的黄盖,却在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这是为何呢?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三国演义对黄盖的弱化

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做法大家都是深有感触的吧,可三国时期明明有魏蜀吴三个国家,为何大家都只是说罗贯中在尊刘抑曹呢,为何大家都只盯着刘备和曹操两家呢?为啥大家不说东吴呢?为何没有尊刘抑吴的说法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罗贯中眼中,刘备一方都是忠义之人,是值得赞赏的,曹操一方枭雄颇多,也值得说道说道,但是东吴一方,他们不配!这可不是我瞎说的哦,这完全就是三国演义表达出来的意思!

从猛将角度来说,曹操和刘备手下都有不少的猛将,其中许多人还是顶级的水平!三国演义中的顶级猛将(超一流水平)共有8个,他们分别是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许褚、典韦、颜良。可以看到,这些猛将有5个属于刘备一方,2个属于曹操一方,就连被灭了的袁绍,他手下也是有顶级猛将颜良的,可为啥单单东吴没有这种顶级猛将呢?这不是摆明了看不上东吴集团吗?

人家都有顶级猛将,就东吴没有,足见罗贯中是多么的看不上东吴。更为重要的是,在罗贯中眼中,对付东吴的这些猛将,压根儿就不需要出动顶级猛将,只需要出动一个张辽就可以了!一个张辽,那基本就是东吴猛将的天花板了,就连太史慈和甘宁这种猛人,也不是张辽的对手,可见在演义中,东吴猛将的战力是多么的差!可事实上,正史中的东吴猛将可不弱啊,赤壁之战败曹操,荆州之战败关羽,夷陵之战败刘备,东吴猛将哪里弱了?

其次从统帅的角度来说,东吴有四大都督,他们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可以说,他们四人都是当时的顶级统帅,是当时天下人都尊敬的有才之人,即便是在后世,周瑜、吕蒙、陆逊的评价也非常高,他们也被列入古今六十四名将,陪祀武庙,足见大家对他们能力的认可,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呢?这四人可被黑惨了!

正史中的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躺橹灰飞烟灭,然而演义中,他却被诸葛亮直接给气死了,让人觉得周瑜就是个小气之人。正史中的鲁肃,是个文武全才,人家使用弓弩,可是能直接射穿盾牌的,但是演义中的鲁肃,就是个任人欺负的老实人,形象差距太大。正史中的吕蒙,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赞誉,结果演义中他被描述成为了一个不顾大局,破坏孙刘联盟之人。可以看到,演义中把东吴最出色的军事统帅都弱化得不成样了,这完全就是罗贯中在故意打压这些东吴统帅啊!

综合演义中对东吴猛将的战力打压和统帅的弱化描述,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罗贯中是看不上东吴的,在他心目中,刘备和曹操两方才是争夺天下的主角,孙权不配,东吴不配,他们没有上桌对弈的资格!

也正是因为罗贯中看不上东吴,对东吴君臣的打压比较厉害,所以黄盖在赤壁之战后,很少再露面了,因为罗贯中压根儿就不想在东吴众人身上多费笔墨!连周瑜、陆逊这种顶级军事人才,都得不到罗贯中的青睐,更何况黄盖呢?

所以说,大家看三国演义,疑惑黄盖在赤壁之战后销声匿迹,并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罗贯中不喜欢东吴的人,让他们消失,那也是非常正常的,至少他没有抹黑黄盖!

二、黄盖年老,转内政了

演义中的黄盖在赤壁之战后逐渐销声匿迹了,但正史中却并非如此,黄盖在此战之后,还活了不少的时间。

赤壁之战,黄盖被流箭射中,落入水中,虽然他被东吴士兵救起来了,但由于他年纪比较大了,所以他暂时跑去养伤了,没有参加后续对曹军的作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面的南郡之战,孙权攻吴之战,黄盖都没怎么露面。再后来,孙权论功行赏,给黄盖封了一个武锋中郎将,并将其调往了后方,让他负责处理后方的治理任务,因为他本身就比较擅长这块!

说白了,因为黄盖这个人年纪大了,且处理政务有一套,所以孙权把他从对阵曹军的前线给撤下来了,让他去对付后方的蛮族,这对于黄盖这种老将来说,也稍微轻松点,毕竟蛮族的战力远没有曹军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黄盖逐渐偏离了三国争霸的路线,毕竟大家主要关注的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事。黄盖被调往了后方,自然无法参与和魏国、蜀国的作战,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不过虽然黄盖没能参与到和魏、蜀两国的争霸战中,但他在后面的治理任务也完成得不错,还被孙权封为了偏将军,最终病死于任内!

《三国志》: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结语

综合来看,黄盖其实并没有死在赤壁之战中,他在此战立下大功后,被孙权派往了后方,负责后方的治理工作,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最终病逝于任内。至于大家为何会觉得黄盖从赤壁之战开始便销声匿迹了,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三国演义给大家带来的误解,演义的作者不是很喜欢东吴君臣,所以对东吴的猛将打压得比较严重,黄盖出生于东吴,天然不受待见,所以罗贯中不愿再他身上浪费笔墨了;二、黄盖年老,被派往治理后方,偏离了魏蜀吴三国的争霸路线,所以被大家给忽视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销声匿迹了?

赤壁之后,他其实仍有一番作为,最终病逝于任内,也算是安享晚年了。他没有消失匿迹,只是再无记载了而已。

黄盖是江东的王牌老将,早年跟随孙坚、孙策打下了这江东基业。孙权时期,他被安排去镇压安抚山越,所到九县,全部平定,功勋卓越。

他最辉煌的时刻要数赤壁之战了,他向周瑜献策诈降曹操,最终以火攻打败曹操。赤壁之功,第一要数周郎,这第二大功就应该是黄盖的了,赤壁之战也使他名声大噪。

但在这之后,他却像消失匿迹了一般,这是为何呢?是不是因为在赤壁之战后被流矢所中,堕下水中,由于伤的太重,年龄偏大,不久就去世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赤壁负伤后,他仍老当益壮。《三国志》记载赤壁战后,他还被任命为了武陵太守,去平定蛮族叛乱去了,他甚至用五百人就收复所失的城邑,令各部落的头目闻风散胆。

之所以没有了黄盖的详细记载,最重要的是因为他已脱离了主线事件。赤壁之战后,他被安排专门去镇压内部的蛮族、山賊叛乱去了,没有参与对外战争。而小说三国演义也向来是讲曹刘对峙,对吴国大将讲的不算多,这也使得黄盖的故事没有一直辉煌下去。

虽然是镇压蛮族叛乱,但他的作用绝对不能小觑。蛮族势力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平定,只是三国之争让大家忘了还有这种强敌的存在。假若没有他的镇压,江东如何能有后方的稳定。而关于平定蛮族的记载只有诸葛亮的最详细,其他人的则记载的偏少。其实黄盖镇压蛮族叛乱的作用丝毫不弱于诸葛亮平定南蛮,只不过不如诸葛亮出名罢了!

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销声匿迹了?

赤壁第一功臣,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公谨,反而是黄盖。是他献策火攻,也是他以生命引曹操入局。赤壁之战后,黄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为东吴政权的稳定立下了很多功劳。

黄盖是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不过早年家族分崩离析,所以黄盖跟着祖父迁居到了零陵居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盖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清贫,但他心有壮志,经常努力的读书、习兵法,成为了当地的郡吏,后来举孝廉,成为了公府。

孙坚起兵后,黄盖主动投靠孙坚,为孙坚南征北战,破草寇、败董卓,因功被封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后,黄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孙策的部下,经常为孙策冒死攻城略地。

当时,江南地区的山越诸部不愿意归附孙氏政权,所以经常在孙氏的统治区域内作乱。为了收复这些人,孙氏集团经常委任黄盖去治理有贼寇的县分。期间,他先后担任过春谷县长、寻阳县令等九个县的长官,经过他的治理,全部稳定。

后来,黄盖升任丹杨都尉,在此地抑豪强兼并,救济贫弱,终于使得山越地区的百姓诚心归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意欲统一天下,孙权派遣周瑜和程普率军三万迎击。

双方在赤壁相遇。由于水土不服,以及不习水战,曹操遭遇周瑜的第一战失败,被迫退回了江北。由此,战事在赤壁一带僵持了下来。

显然,曹军在兵力、后勤补给上远远超过了周瑜,所以,周瑜等人陷入被动。一旦战事无限期延长,周瑜必败。

正在苦恼间,黄盖站了出来,提出了以火攻烧毁曹操舰船的计谋。这件事在《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载为: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黄盖传》中的记载为;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通过正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赤壁火攻的计谋出自于黄盖,并不是周瑜,当然,更不是诸葛亮。

赤壁火攻时,黄盖先诈降,之后带着装满柴草、膏油的小船驶向了曹营。在到达曹营之前,黄盖点燃了船只,奋勇当先的带着士兵冲入曹营。

很不幸,冲在最前面的黄盖身中流矢,跌入了寒冷的江水之中。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之时,后面追上的吴军救了他。但吴军并不认识黄盖,所以将他安置于厕床中。黄盖无奈大声呼叫韩当,当韩当发现他时,流着泪为黄盖解开了衣服,这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失大半兵马,狼狈逃回北方。黄盖也因功升任武锋中郎将。

后来,武陵发生蛮族叛乱,黄盖又到了武陵镇压叛军。由于叛军数量众多,而武陵仅有五百士兵,所以黄盖大开城门,等叛军入城到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斩杀数百敌兵,其余皆散。三个月后,黄盖顺利平定了叛乱。

平定武陵后不久,长沙益阳县遭遇山贼入侵,黄盖便迅速前往长沙。这一次平定山贼后,孙权升黄盖为偏将军,镇守地方,结果黄盖以身殉职,病死于任上。

黄盖死后,吴国境内的百姓纷纷追悼、思念他。孙权称帝时,也念及其大功,于是册封了他的儿子黄柄为关内侯。

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销声匿迹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赤壁之战期间,黄盖因为苦肉计和用火船烧毁曹军大营,立下头功。

不过,在水战期间,由于黄盖当时乘坐小舟作战,被曹军用弓箭猛烈射击,自己中了流箭坠江。

虽然黄盖穿着铠甲被射中肩部,没有受到致命伤,但也差点淹死。

好在韩当的水军及时赶到,将黄盖救上来,侥幸没死。

说起来,黄盖戎马20多年,尤其擅长水战,自己水性也是极佳。

穿着铠甲坠江,换成普通人早就淹死了,他却能够幸存下来。

应该是坠江后,黄盖迅速脱掉铠甲,随后在江上漂浮,这才没死。

赤壁之战黄盖立下大功,但也受了伤。对于一个50岁左右的老将来说,这也是很危险的。

当年的老人,一般也就活到50多岁而已。

这次受伤以后,黄盖没有再去前线作战,而被孙权用来对付后方的山越人和蛮族。

黄盖早年就很擅长对付这些叛军,他恩威并施,七分笼络三分武力,是著名的救火队员。

没多久,孙权从刘备手中夺取了武陵郡(湖南常德)。

这里在当年还是比较偏僻的,盘踞着很多蛮族,不断叛乱。

而此时东吴在北方用兵,南方兵力空虚,武陵郡仅有500士兵,蛮族趁机起兵数千叛乱。

黄盖上任没多久,蛮族就开始攻打武陵城。

黄盖一生经历过不知道多少次战斗,即便此刻非常危急,也能沉得住气。

他发现蛮族兵力虽多,战斗力也不弱,但有勇无谋,不难对付。

所以,黄盖故意打开武陵城门,放几个蛮族领袖带着先锋部队冲入。

在蛮族进入近千人后,黄盖关闭城门,集中全部力量攻击。

一时间箭如雨下,几个满族领袖和数百人都被杀死,余部全部投降。

蛮族领袖死后,城外数千蛮族群龙无首,在黄盖攻击下很快溃散。

黄盖也知道单纯的打打杀杀,不能彻底解决蛮族叛乱问题。

黄盖将俘虏的蛮族士兵释放,又派人去安抚蛮族领袖。

对于坚决叛乱的,黄盖击中兵力打击。

仅仅3个月时间,武陵的大规模叛乱就被黄盖用500人制止了,叛乱部族对黄盖非常钦佩。

很快,周边的长沙郡又发生山贼大规模叛乱,黄盖又被委任为太守救火。

此时,黄盖已经是偏将军,同赤壁之战后的周瑜官衔一样,地位很高了。

在长沙平叛期间,年迈的黄盖于215年前后去世,也就是赤壁之战6年后。

作为一个武将,黄盖跟随过的两个主攻孙坚、孙策都是横死,他却能善终,也是非常难得了。

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销声匿迹了?

首先纠正问题中的一个小错误,黄盖在赤壁之战时并不是吴国的大将,他当时官职没有那么大,只是丹杨都尉而已。当时的左、右都督分别是周瑜和程普,属于老少配,而黄盖是临时抽调过来支援作战的。那么黄盖真的在赤壁之战时献了苦肉计吗?赤壁之战后他又去了哪里?结局如何呢?

应该说,黄盖的一生是极其励志的一生。他本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却因为自己的不凡见识和本领使历史车轮扭转了方向,最后名垂青史。那么黄盖有什么本事这么厉害呢?

黄盖从小失孤,父母双亡。虽然生活贫苦,但是志向不减。总是在打柴和田里劳作期间不忘读书,学兵事。正是他这样的勤奋,才使得自己成为一个文武双全之人。

虽处贫贱,不自同於凡庸,常以负薪馀间,学书疏,讲兵事。

当年孙坚起兵,黄盖随从孙坚南讨山贼,北破董卓。而黄盖勇武异常,作战时常常身先士卒,首先登城。由于他的勇武,孙坚任命他为别部司马,以示器重。

等到孙权即位后,南方的诸山越部落常常发生叛乱,扰乱吴地后方。有些县城因为兵事,甚至都不敢有人来做官。于是孙权派黄盖去做县令,那么黄盖能干好吗?结局很有意思。

黄盖刚去的时候很谦虚,他找了两个当地的人来当助手,任命他们为东、西掾。黄盖对他们两个说: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因为依仗一些军功才当了这里的县令,在地区治理上没有什么本事。如今到处都有军务,所以这里的事情就全权交给你们两个,你们要督查每个部门,使他们各尽其职。你们放心,(划重点)即使有蒙骗奸欺的事情发生,我也不会像处理士兵那样,用鞭子鞭挞你们。你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不要被部下带坏了。

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两人很高兴,工作也很卖力。时间长了,两人认为黄盖不习文事,于是开始荒废公务。黄盖派人了解,知道情况后将所有官吏请过来,设宴招待。并当场询问这两个掾史,斥责他们无所作为。黄盖对他们说:以前说过,你们犯事不鞭笞。我不会欺骗你们,来人呀,拉出去砍了。

众人都震惊了,没有想到黄盖如此之狠,直接上刑到了最高惩罚,于是都震服。后黄盖又历任九县,都以重刑为震慑,同时加以惩强扶弱,笼络人心,这些县在黄盖治理下,百姓心悦诚服。

黄盖不但善于治理地方,上阵杀敌,在战事的关键时刻,也是胸有韬略,腹有良策。公元208年,黄盖随周瑜、程普迎战曹操的水军,初次激战,吴军大胜。

曹军失败后退据江北,而吴军则据守江南,双方形成对峙。这时曹军虽然受挫,但是人数众多。而吴军只有三万人,众寡悬殊太大。因此,吴军必须尽快的击溃曹军,否则时间一长,恐有变数。而此时周瑜是没有什么办法的,诸葛亮也一样。这一点跟《三国演义》描写的不太一样,真正想出火攻计策的,其实是黄盖。

当时黄盖看到曹军在北岸连船,有机可乘,于是对周瑜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而看到曹军连船,我认为可以用火攻。为了使火攻之计奏效,黄盖给曹操写信,假装谄媚于曹军的势力,想要投降曹操。曹操不是十分相信,只是对他说:恐怕你耍诈,如果真心来降,我将封你高官。

当时黄盖在信中说:我军再次大战时,我当为先锋。会配合曹军,及时反叛,攻击吴军。这就解开了一个谜团,其实赤壁之战的真相是这样的:没有苦肉计,没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是黄盖对曹操承诺,在曹军和吴军再次作战的时候,会于战时临时叛变,帮助曹军。而曹操也是到时看看再说,怀疑的心态。

于是,双方再次开战这一天,黄盖令人准备十只轻快的小船,上面放置柴草扎成的人形,然后浇上鱼膏。等船开到两军中间时,黄盖令士兵大喊:黄盖来投降了。这时曹操和曹军士兵都上船观看黄盖的投降,没有防备。

等到这十艘轻船离曹军有两里时,黄盖命令士兵烧船放火,此时东南风急,风助火威,而曹军的船又被连到一起,于是全部着火。随之曹军大败,周瑜领大军追击,大破曹操。黄盖因为赤壁之功而被孙权加封为武锋中郎将。那么赤壁之战后黄盖去了哪里呢?

其实赤壁之战时黄盖的境遇是非常危险的,虽然曹军遭遇火攻,但是毕竟人数众多,还是有抵抗的。曹军和吴军在打斗过程中,有许多人落水,其中就有黄盖。

当时黄盖被流箭所伤,落入水中,差点淹死。幸亏后期赶来的吴军士兵救了他,但是却没有认出是黄盖(可见其职位之低)。吴军把黄盖放到厕所的坐床之上便没有人管了,这时黄盖一眼瞥见韩当,大声喊韩当的名字才被认出,于是赶紧抬回去治疗,算是及时保全了性命。

黄盖赤壁之战后也没有闲着,当时荆州武陵郡发生蛮夷叛乱,于是孙权派黄盖前去平叛,但是只给黄盖五百人。黄盖看五百人无法正常守卫城邑,于是计上心头。他让人打开城门,这时叛贼一拥而入。这时黄盖才令人放箭攻击,关闭城门,一举将叛贼拦腰截断,成功击溃。

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

黄盖将叛贼首领斩首示众,其余的都释放了,用以安抚民心,叛势遂平。后荆州长沙郡益阳县又发生叛乱,还是黄盖前去平定,顺利完成任务。从此以后黄盖就留在荆州南部,震慑山贼,最后黄盖死于任上。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赤壁之战中,黄盖并没有献什么苦肉计,而是献了火攻之计。如果没有黄盖之计,恐怕周瑜破曹很困难。由此可见,老将的经验是多么的重要。黄盖在赤壁之战中受了重伤,幸亏韩当发现,救了回去。后黄盖被孙权派往荆州南部平叛山贼叛乱,黄盖顺利的完成了任务。黄盖治理荆南期间深受当地百姓尊敬,他死后,百姓自发为他祭祀,可见其是多么的深得民心!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