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

汉中之战,曹军确有优势。刘备军在曹军将领面前屡吃败仗。

但是法正所提出的正确战略,使刘备牢牢把握战局主动,最终取胜。

刘备军正确的战略,使他可容忍战术失误

法正对汉中之战从战略上进行的分析,是刘备取胜的关键。

1、必须攻取汉中。

这个是废话,不多说了。

2、时不可失!

曹操在总体实力上优势明显。但曹操攻取汉中后不趁机攻取西川,不是脑子不够用,也不是实力不够用,而是屁股后面还有一堆事情要忙。

现在留守汉中的曹军兵力不足,而夏侯渊、张郃的才略不如我们的将帅。现在我们去打,可以形成局部优势!

“时不可失”!

在法正分析的基础上,刘备制定了攻取汉中的战略。

第一步:断绝内外。

局部我强敌弱,整体上敌强我弱。

要尽可能“断绝内外”,争取局部兵力优势!

第二步:计赚敌将。

夏侯渊、张郃才略不足(法正原话,非小编观点),那么,通过用计,“赚”一些优势!

第三步:拖。

如前两步成功,曹操救援难度大,我军防守难度小,那么,以“拖”字诀,就能击退曹操了。

刘备按照清晰的“三步曲”,牢牢把握了战局主动。

后来,曹操听说这些都是法正之谋时,遗憾地说:我就说刘备没有这么牛逼嘛,原来是有此人在教他呀!

断绝内外:屡战屡败,实现目标。

汉中之战的第一步,就是断绝内外。

所谓“断绝内外”,主要是断绝武都、阴平方向。

提到汉中与北方的联系,许多朋友都喜欢津津乐道于翻越秦岭的那几条道。

其实,这不是主流。谁也不是吃饱了撑的非要搞极限挑战。

上图:蓝色为曹操攻张鲁路线,红色为曹操与刘备汉中之战时行军路线。

无论是东汉刘秀取汉中还是曹操征张鲁,或是后来诸葛亮优先选择的“安从坦道”,多是自武都、陇右方向行军。

因此,所谓“断绝内外”,主要就是断绝武都、阴平方向的通道。

刘备军开局,就瞄准了这两个方向。

张飞、马超率先出军,前出到武都方向,进军到固山,扬言要把武都的后路也绝了。

结果,曹休识破计谋,一波猛揍,蜀将吴兰被杀,张飞、马超退军。

随后,刘备令陈式封锁阴平到汉中的要道:马鸣阁道。

徐晃出手,大破陈式。

可以说,战术上,曹休、徐晃的表现非常不错,刘备军屡战屡败。

不过,由于刘备的目标选得贼,刘备军还是控制了马鸣阁道,而由于马超等人的影响,武都方向也再难成为曹军安全的进军线!

曹操要进入汉中,将不得不从褒斜道等处翻越秦岭,难度大为增加。

“诱”:屡战不利,实现目标。

在“断绝内外”取得初步战果后,刘备开始直攻汉中。

法正说夏侯渊、张郃帅略不足,可能是有点轻敌了。

夏侯渊驻阳平关,张郃屯广石,刘备皆不能胜。

刘备分兵猛攻广石,仍不能击败张郃,战事陷入僵局。

刘备知“时不可失”,现在正是尽力之时,遂“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充实力量,进军定军山。

夏侯渊无奈,只得率军前来征战,刘备“诱敌”成功,反客为主。

定军山一战,千古名篇,夏侯渊被斩,刘备终于取得了汉中之战的优势。

“避”:拖垮曹操

定军山之战后,刘备军取得优势,刘备抓紧时间,在汉中险要站稳了脚跟。

此时,刘备已底气十足:“虽曹公亲来,无能为也”。

由于刘备“断绝内外”之策的效果,曹操不敢走之前走过的武都方向,只得从褒斜道进入汉中。

褒斜道,多用木制栈道为路,粮食运输困难,若遇大雨,更是难行。

因此,刘备只要“避”,就能拖住曹操。

与此同时,黄忠、赵云,多次“夺米”,骚扰曹军补给系统。

汉水之战,黄忠夺米未回,赵云前去观察时遭遇曹军大军,赵云巧施“空营计”,挫败曹军,使曹军物质、精神双重打击!

最后,曹军被迫迁徙百姓,退出汉中。

汉中之战,曹操治军半年后进入汉中,但僵持仅2月即退军。

可见:刘备争取的战略,使曹操无计可施。

好的战略,可以容纳一些战术失误。

汉中之战即是如此。

尽管曹军在总体实力上占据优势,但法正牢牢抓住曹操软肋,以“断--诱--避”三个步骤,牢牢把握战场主动。

最终,尽管曹军实力强、将帅猛,尽管曹军在战场上多次击败刘备。但是,战场主动权,自始至终,都在刘备之手。

正确的战略,可以事半功倍。

祝君胜利!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

大家熟知的“鸡肋”事件,一般认为是曹操“汉中之战”,主动撤军的原因。长期对峙下去,曹操感觉没有利益啦,于是放弃汉中。

但我认为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关羽为何发动“襄樊之战”。

我认为这是曹操撤军的主要原因。

01

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经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估计刘备必然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亲率大军征伐汉中张鲁。

张鲁投降,汉中为曹操占据。张鲁随曹操大军撤往邺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趁曹操主力退出汉中之机,进攻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指挥汉中战局。

219年正月,刘备驻军定军山,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军大败。

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刘备坚壁不出,与曹操对峙数月。

曹操消耗很大,但战役效果不大。对是否坚持,曹操犹豫不决。

一日,夏侯淳询问夜间巡逻暗号,曹操看见厨师晚餐准备的鸡汤,顺口说出“鸡肋”。

主薄杨修听了,就安排准备撤军。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准备撤军啦。

曹操知道后,大怒,但还是感觉对峙下去,毫无意义,遂放弃汉中。曹操就以泄露机密为由把杨修杀了。这就是“鸡肋”事件。

汉中之战结束,刘备取得汉中,自立汉中王。

02

襄樊之战

《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刘备取得汉中,自己进位汉中王。曹操大怒,欲讨伐刘备。诸葛亮让关羽出兵襄樊,以解除危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回,关羽就从荆州向襄樊一线发动了进攻。“襄樊之战”开始啦。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困樊城。

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得知关羽分兵进攻襄樊,趁机联络曹操,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增兵徐晃,大败关羽,在撤往益州的途中关羽被孙权部将所杀,襄樊战役结束。

对于“襄樊之战”发起的原因,史料没有具体的记载。

但《三国演义》这个说法,也没有相应的史料记载。

因为襄樊之战意义重大,对于战役发动的原因,却很不明确,这个值得怀疑。

最大的可能是与汉中之战有关。

曹操之所以撤军,除了“鸡肋”事件所说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外,还有两个比较直接的可能:一是曹操的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因为撤军以后半年左右就去世啦;二是有情报得知关羽进攻襄樊。这与《三国演义》所说恰恰相反。

《三国演义》说曹操欲进攻刘备,诸葛亮先下手为强,让关羽主动出击。

但曹操刚刚主动从汉中主动撤军以后,连续发动进攻,没有调整的时间,似乎不太可能。如果是因为刘备自立汉中王,曹操要讨伐,起码应该有战役的准备时间,这种战役,突然袭击的效果不大。更何况战役的地点是在曹操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

因而,关羽发动战役的动机,不可能是《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

但不管如何,关羽不会轻易出兵。如果说是刘备发动的对曹操全面的征讨,似乎时机不对。因为没有在汉中对峙的时候发起,反而是在曹操撤军以后才行动,不合常理。

但不管如何,结果已经明确啦。“襄樊之战”发生了,而且以关羽的失败结束啦。

本来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先取了荆州,后取了西川,今又得汉中,是很好的局势。刘备也很开心,急不可待的进位汉中王。

但襄樊之战失利,整个局势就发生了逆转。

因而关羽发动战役的原因,值得仔细品味。

03

关羽的失策

“襄樊之战”本该是围魏救赵的计策,关羽没有正确领会战略意图,却打成了北伐的进攻战役。

汉中对蜀汉来说战略意义重大,必须拿下。否则,让曹操占据了汉中,虎视西川,得陇望蜀那是必然的事情。

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峙,面临的压力很大。

没有史料证实,关羽出兵襄樊出于何种战略意图,但这不失为一步好棋。

如果曹操从汉中撤军,就解了刘备之围,关羽顺势退兵回防荆州,重回战略平衡,这对蜀汉来说,得到了汉中,不失是一场胜利;

如果曹操不撤军,关羽拿下襄樊,直取许都,即便荆州丢啦,鱼与熊掌,自然是先取熊掌啦,其战略局势对曹操来说也是致命的。

这恐怕是曹操撤军的真正原因。

但在曹操撤军以后,关羽却没有退兵,继续攻打襄樊。此时有没有下令关羽撤军哪?

由于曹操放弃了汉中,就可以全力对付关羽。关羽一时难以吃下襄樊。心高气傲的关羽气上来了,谁也压不住啦?

曹操联络孙权,趁机共同绞杀了关羽,瓜分了荆州。

此时的刘备,刚刚结束汉中对峙,也是精疲力尽,没有足够的能力拯救关羽。关羽败北,也就在情理之中。

曹操是主动撤军,没伤元气。刘备的势力与曹操相比,还差的很大,能够顶住曹操的进攻就不错了,更不必说主动大规模的进攻啦。

这一点,关羽没能看清楚,说其大意失荆州不为过。

诸葛亮所规划的“天下有变”的战略机遇尚未出现,关羽的急躁冒进,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计划,给处于最弱势的蜀汉致命一击,这是蜀汉开始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把“汉中之战”与“襄樊之战”联系起来看,就更能了解当时的战略局势,也就更清楚的了解曹操撤军的原因啦。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

曹操并非不可一世,赤壁一战,曹操不是大败而归吗?实力虽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健因素,但并不是绝对因素,况且汉中之战,刘备的实力要超过曹操。

此话怎讲?刘备不是明明弱于曹操吗?请看汉中之战的来龙去脉。

一、汉中之战的起因

刘备是公元214年才拿下益州的,刚刚拿下益州,处于消化整顿内部的时期,而在215年初,孙权就以刘备夺取益州后有了地盘,需要归还荆州为由,要求刘备归还南郡,刘备不同意,于是双方就闹起矛盾,并且一度剑拔弩张,刘备亲自带兵到荆州与孙权对峙,结果这个时候传来曹操进军汉中的消息,刘备立马与孙权罢兵议和,双方湘水划界,刘备将桂阳郡及长沙郡还给孙权,然后马上赶往汉中。

曹操抢先一步征汉中张鲁,就显示出曹操的高明,曹操知道刘备夺取了益州后,下一步必然要征汉中的张鲁,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刘备想要发展,必要夺取汉中,曹操看透了刘备的意图,抢先一步,在215年3月南征张鲁,到当年11月时,张鲁就投降了曹操,于是曹操就夺取了汉中之地,令夏侯渊、张郃留守汉中。

在拿下汉中后,刘晔和司马懿曾劝曹操一举南下拿下益州,当时刘备不在益州,而且益州人心不稳,可是曹操并没有听从,之后就返回许昌。而刘备赶到益州后,在听从了法正与黄权的建议,积极做好准备攻打汉中。

二、双方参战将领及兵力

217年,刘备在经过一年的准备,开始攻打汉中,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魏延、赵云、黄忠、黄权等,谋士是法正,刘备方累计参战兵力约有8万人。

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曹操方累计参战兵力约有5万人,但汉中之战最重要的时期曹操并不在汉中,而是在长安坐镇。

三、汉中之战大致过程

汉中之战从217年持续到219年,时间近两年。汉中之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峙阶段;二是战争阶段,三是僵持阶段。

对峙阶段:刘备初攻汉中时,主帅夏侯渊据险而守,刘备占不到便宜,形成对峙,时间近一年,曹操当时不在汉中。

战争阶段:刘备见无法攻下险要关隘,从成都大举增兵,达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以说刘备为了汉中志在必得,刘备采用法正声东击西的计谋,诱使夏侯渊出关,在定军山双方交战,结果夏侯渊战死,刘备方大获全胜, 汉中曹军皆退守险关,这个时候曹操也不在汉中。

僵持阶段:曹操见夏侯渊被杀,这才亲提大军到汉中,可是刘备方避而不战,曹操占不到便宜,又因为补给困难,要从关中经过秦岭,道路极其难走,于是曹操全军退出汉中,放弃了汉中。

曹操为何败了?有以下原因:

1、汉中对于刘备的重要性明显要比曹操强的多,刘备重视,而汉中对于曹操来说,相对刘备没有那么重视,而且曹操在打汉中之战时,北方的乌丸及鲜卑在蠢蠢欲动,导致曹操到达长安时,没有马上去汉中。

2、汉中之战曹军实力明显不如刘备军,刘备用整个益州的力量来夺取汉中,而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最重要的时刻居然不在汉中,而夏侯渊、张郃等不是刘备团队的对手;

3、曹军汉中主帅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被杀,导致曹军全军军心不稳。

4、汉中背靠益州,离刘备的大本营益州近,人员、物资补给方便,又有诸葛亮坐镇后方,足兵足粮,而汉中离曹操方的大本营长安较远,中间又隔着八百里秦岭,道路难走,补给困难,导致最后曹操的撤军。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

汉中之战,是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为争夺汉中地区展开的长达两年的战争。双发不仅投入大量兵力,而且不少当时名将都参与其中,但是这场大战却有些“虎头蛇尾”,真正的主力对决仅仅两个月后就草草收场,曹操主动退出汉中,放弃了与刘备死磕,从而使得刘备得以占据汉中,进位汉中王,为后来的蜀汉政权奠定了疆域基础。

汉中之战的背景

汉中之战的背景是曹操经略关中和西南,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基本放弃了对南方的孙刘联盟的进攻。在意识到孙权和刘备是难啃的骨头之后,他选择了较为适合他强大骑兵和步兵发挥的关中作为新的进攻目标。

  • 公元211年,赤壁惨败的曹操经过三年的休整和准备,派遣钟繇讨伐汉中的张鲁,激反了在关西的马超和韩遂,由此引发曹操与马超等人的潼关之战。当年9月,曹操军大胜,由此曹操平定关中。

  • 公元212年,因为东线战场的压力增大,曹操率军回师东线,导致西凉的马超死灰复燃。公元213年,马超被杨阜等人击败,曹操彻底占据关中。

  • 公元215年,曹操开始进攻割据汉中的张鲁,当年年底,张鲁投降,曹操夺取汉中之地。同时曹操派遣大将张郃进攻刘备的益州。

  • 而作为曹操的劲敌刘备则在赤壁之战后迎来了“事业的快速上升期”。公元209年刘备夺取荆州的江南四郡,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并在第二年双方关系破裂,刘备开始进攻四川。214年,刘璋投降刘备,使刘备得以占据四川。到215年,曹操进攻汉中的消息传来,本来因为矛盾激化,随时可能爆发冲突的刘备和孙权紧急议和,双发平分荆州,刘备赶回四川老巢应对张郃的进攻。

  • 公元215年,与孙权议和成功的刘备紧急赶回四川,率领张飞在瓦口关击败张郃,守住了自己的大本营,随后在法正等人的建议下,刘备开始准备夺取汉中之地。

汉中之战的经过

两年后的公元217年,准备已久的刘备开始向汉中进攻,以夺取自己老巢益州的门户,确保未来的蜀汉政权的门户安全。于是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大战就正式打响了,这场战争虽然不如官渡、赤壁和夷陵等三场战争有名,但是从投入兵力和参战将领来看,都可以算是三国时期最顶级的战争。

  • 第一阶段:公元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等人进攻下辩,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抗,汉中之战正式打响。战争持续到第二年,结果后起之秀曹休识破张飞的计谋,击败了张飞所部,阵斩吴兰、雷铜,张飞、马超率军退走。随后刘备又调陈式进攻马鸣阁道,又被曹军名将徐晃击败。第一阶段可谓刘备完败,但是战争有了越打越大的趋势,刘备早就亲自参战,曹操也坐不住了了,公元218年9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

  • 第二阶段:公元219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在定军山扎营,汉中曹军主帅夏侯渊亲自领兵前来争夺定军山。刘备派黄忠攻打夏侯渊,两位名将率军展开短兵相接的血战,最终曹军主帅夏侯渊和益州刺史赵颙都被黄忠斩杀。汉中曹军顿时失去主帅,一时军心惶恐,曹军退守阳平关并推荐张郃暂代主帅之职。故此第二阶段刘备胜利。

  • 第三阶段:刘备乘胜进攻,但是汉中曹军坚守不战,双方陷入相持,公元219年3月,曹操亲自率领的大军进入汉中,准备亲自与刘备展开正面对决。

  • 第四阶段:双发主帅进入相持,一时难以得到突破,此时黄忠与赵云相约袭击曹操的粮草。但是曹操有所防备,导致黄忠陷入重围,赵云当即领兵救援,救出黄忠之后,又上演了真实版的“空城计”,吓退曹军之后赵云乘胜追击大败曹军。不久曹操率军主动撤出汉中,名将云集,兵力投入巨大的汉中之战的主力决战只进行了两个月就草草收场。刘备获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全面占领了益州的门户汉中,同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奠定了后来的蜀汉政权的疆域基础。

曹操退兵的无奈

汉中之战曹操主动放弃汉中,同时失去了曹军西线的主帅夏侯渊,可谓损失不小。但是刘备军并未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双发如果死磕下去,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但是曹操为何放弃汉中主动撤军呢?

  • 曹操的雄心减退了?有人根据史书中曹操拒绝司马懿建议继续进攻益州的记载,认为当时的曹操已经雄心减退,不愿过多争夺,进而放弃汉中。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尽全面,毕竟当时曹操的犹豫是在公元215年刚刚夺取汉中之时,而且犹豫的时间也极短,当然这种短暂的犹豫就丧失了最佳的战机。此后的曹操仍然征战四方,对孙权和北方的匈奴都有军事行动,丝毫没有所谓雄心减退的迹象。

  • 法正的观点才是曹操的无奈:公元217年,法正建议刘备进攻汉中时就曾经对曹操占据汉中之后没有立即进攻益州进行了分析。他的观点非常明确,曹操没有立即进攻益州的主要原因不是曹操不够聪明,而是力有不逮。后方不稳和多线作战才是曹操无力进攻益州和后来主动放弃汉中的最大原因。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三国志法正列传》
  • 四线作战是曹操的最大顾忌:汉中之战期间,曹操虽然占据整个中国北方,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从西到东,分别有四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对曹操的控制区域有着较大的威胁。在四川和汉中一带是刘备率领的未来蜀汉政权的主力军队;荆襄一带还有关羽率领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日后曾靠水淹七军,威震中原,险些逼的曹操迁都逃跑;紧邻关羽所部的是东吴名将吕蒙率领的军队驻扎陆口,这支部队是从赤壁之战时跟随周瑜、后由鲁肃统辖所部;最后在建业有孙权亲自统领的东吴主力。这四路大军都是当时最具战斗力的军队,任何一支都不是曹操可以轻言获胜的军队,因此曹操自己统率的主力军队如果深陷西南战场的话,孙权、吕蒙和关羽所部一同北上,曹操的根基中原腹地就很可能会被攻破。因此曹操不敢于在西南战场与刘备死磕。

  • 西南战场曹操难以速胜: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利器是强大骑兵部队和人数众多的步兵。但是这些优势面对南方的长江天险却有心无力,因此曹操转而进攻关中,平定关中之后,曹操又进一步夺取了当时由张鲁占据的汉中。但是这次征讨汉中也让曹操充分认识到了西南山地对骑兵同样具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因此他敢于欺负没有什么能力的张鲁,但是面对同为枭雄的刘备,他没有这个信心。因此当他在汉中之战中与刘备进入对峙之后,曹操就已经知道自己速胜的可能很小,继续打下去就是长期的持久消耗,而自己后方根本没有刘秀当年攻蜀时那么稳固,南方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敌人,所以他才会发出“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的感叹。其实他的内心一定是从全局分析了自己与刘秀攻蜀时的不同,所以才会化用刘秀“得陇望蜀”的典故。

  • “篡位大业”使曹操不敢于冒险:虽然我们很难说清曹操是否有自己篡位的想法,但是至少为他自己的子孙篡位做准备这件事,曹操肯定是要做的。所以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预感自己很难一统天下,所以他开始采取稳健的措施来应对南方的孙刘联盟,虽然也有进攻的行为,但是总体而言曹操不会孤注一掷的冒险,经常是大战几个月,然后就“友好而默契”的各自退兵了。如此谨慎的曹操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再遭遇大的失败,依靠过往积累的军功不断为自己加官进爵,直至走到离篡位称帝只差一步,最后的临门一脚曹操选择了让自己的儿子曹丕去完成。

综上,由刘备主动挑起的汉中之战,曹操因为多线作战和内部不稳等因素无法全力投入与刘备死磕,所以曹操权衡利弊之下,只能无奈的放弃汉中,毕竟如果与纠结与汉中,就可能要让孙权、关羽等人夺走中原腹地,两者相较之下,汉中这个“鸡肋”就只能放弃了。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

曹操在夺取汉中后,益州爆发多起骚乱事件,这时如果抓住机会进击刘备,优势是很明显的。然而,曹操错失良机,着实犯了严重错误。在接下来的汉中争夺战中,其实曹操已经没有优势可言,最终把汉中拱手让出。

下面,我来说说汉中之战的经过。

第一,刘备进击汉中,首战遭遇挫折

曹操放弃进攻益州后,把守备汉中交给自己信任的大将夏侯渊。刘备麾下谋士法正认为,夏侯渊与张郃的才能有限,应该乘此时机进取汉中。

这一番话,正中刘备下怀。很快,刘备亲自统领大军出发,张飞、马超、吴兰等将领为先锋,挺进汉中。曹操的堂弟曹洪率一支军队,阻击西蜀兵团。当时吴兰屯兵于下辨,张飞、马超屯兵于固山,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张飞、马超都是狠角色,相比之下,吴兰要弱得多。曹洪决定先攻吴兰,挥师进击下辨。张飞得悉消息后,放出风声,扬言曹洪若攻吴兰,他将袭其后路,断其归途。然而曹洪没有被张飞吓倒,击破下辨,阵斩吴兰,张飞、马超独木难支,只得悻悻而撤走。

此时刘备抵达阳平关,与夏侯渊正面对峙。

刘备的进攻也很不顺利,他派部将陈式袭击马鸣阁道,被徐晃击破;刘备亲自率军攻打广石,又为张郃所阻击,无法得胜。看来要夺取汉中并非易事,刘备需要更多的兵力,他紧急派人返回成都,要求留守的诸葛亮调拨更多的兵力到前线。

第二,夏侯渊之死

曹操知道刘备乃是劲敌,担心夏侯渊吃亏。尽管夏侯渊在平凉州之战中有卓越表现,但他是有弱点的,虽然骁勇,却失之于轻敌。于是曹操决意亲征刘备,带着大部队西进,岂料刚到长安,便传来夏侯渊的死讯。

夏侯渊与刘备在阳平关一带对峙半年之久,双方势均力敌,互有胜负。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不断增兵前线,刘备在兵力上已经占有明显优势。

由于正面攻打阳平关受阻,刘备便从渡过沔水,沿着山路行进,抵达定军山。夏侯渊闻讯,亲率兵马出击,企图一战把刘备赶回老巢。

入夜时分,刘备突然大举进攻曹营,四处放火焚烧敌营栅栏。夏侯渊令张郃守住东面,自己则防御南面。此时刘备猛攻张郃,张郃抵挡不住,夏侯渊紧急把自己的部队分出一半以救援张郃。夏侯渊哪料想得到,这正中了刘备的诡计。

刘备早预留一支奇兵,由讨虏将军黄忠统领,驻扎定军山上。法正见夏侯渊中计,便喊道:“可击矣。”黄忠擂起战鼓,居高临下发起冲锋。兵力薄弱的夏侯渊岂能抵挡,被杀得大败,他自己也脑袋搬家,死了;同时被杀的曹军高级官员还有遥领益州刺史的赵顒。夏侯渊被杀,曹军上下心胆惧裂,张郃大恐,不敢恋战,带着残兵败将,退回阳平关。

这是曹军继赤壁之战、江陵之战后的又一次大失败。

第三,张郃力挽狂澜

元帅夏侯渊死了,阳平关一片混乱,士气低落,人心浮动。当务之急是要安抚人心,推选新的统帅。督军杜袭与司马郭淮整饬军队,推举张郃为临时统帅。张郃临危受命,挑起重担,巡视诸军,安排守备,巩固阵地,严阵以待。

溃败后的曹军稍稍心安,只是危局未解,刘备虎视眈眈,随时会渡过汉水发动进攻。曹军将领们都认为刘备人多势众,不可与之争锋,必须在汉水沿岸建立坚固的防御阵地,方能勉强抵挡。司马郭淮不以为然,他力排众议,认为应该诱使刘备渡河,等他半渡时出击,必可大破敌军。

郭淮的主张得到张郃的支持,这一战术果然令刘备大伤脑筋。刘备身经百战,深知贸然渡河出击风险极大,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就这样,双方在汉水两岸对峙,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第四,子龙一身都是胆

与此同时,曹操正马不停蹄从长安驰援汉中。

有一天,侦察兵发现一支曹军运粮部队,刘备当即令黄忠率部出击。黄忠领命而去,这一去,去了好久,赵云深恐老将军有所闪失,便亲自带着数十名骑兵出营察看。岂料离开营地后,赵云竟然遇到曹操的大部队,这次遭遇双方都不曾料到。赵云只有区区几十人,但他临危不惧,头脑异常冷静。既然曹操部队尚未察其虚实,何不先下手,杀他个措手不及呢?

果不其然,曹军忽遭突袭,一时也不知敌人有多少人,被打懵了,有些人拔脚就跑。不过混战一阵后,曹军看清了,所谓的敌人尚不足百人,何惧之有,于是开始反扑。赵云且战且退,曹军紧追不舍,一直追到营垒之前。营中士兵见是将军被追杀,赶忙擂响战鼓助威,并打开大门,赵云等人疾驰而入。

按理说,赵云死里逃生,进了兵营后,非得关闭营门不可。不过,赵云真是心细入微,他偏偏不关营门,下令停止击鼓,拔出营中令旗,整个大营敞开着。

曹操用兵尚诈,见到赵云兵营不设防的样子,满腹狐疑,暗忖营内必定有埋伏。谨慎小心的曹操不敢贸然出击,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如撤退的好。其实赵云哪里有时间去设伏,只不过他知道曹操向来谨慎小心,索性洞开营门,赌上一把。曹操果然中计,非但没敢往里冲,最后还引兵退去。

曹军一退,赵云抓住机会,率全体将士一拥而上,攻击曹操的殿后部队。一时间,原本悄然无声的兵营鼓声大作,赵云的士兵们持强弓劲弩,箭如雨下,曹军士兵纷纷倒地身亡。

曹军阵型大乱,连曹操都无法制止混乱的蔓延,居然出现严重的踩踏事件,很多士兵被人马踩踏而死,还有些人被挤落到汉水中淹死了。

第二天,得知喜讯的刘备赶到赵云营内,远远望见战场上遗下曹军累累尸骨,他不禁喜上眉梢,喝彩道:“子龙一身都是胆!”

自是,赵云之勇猛善战名扬天下。

第五,曹操撤出汉中

自从夏侯渊战死后,曹军的士气一直低落不振,连亲征的曹操都吃了赵云的亏,所有人脸上都密布阴云,看来汉中是守不住了。相持一个月后,曹操放弃了。他下令汉中守军全部撤走,把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给刘备。

这不是曹操的风格,他不是那种知哪而退的人。

但人总会有所改变的,因为人会老,岁月会侵蚀人的雄心。在十个月后,曹操病逝,我们可以猜想,此时的他已经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他削平群雄,一统北方,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然而一个人的事业再伟大,他也只是凡人绝不是神。当死神的影子已隐约可见时,一个人的心态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刘备不再是寄人篱下的落水狗,而是过江猛龙,在夺取益州后再下汉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汉中一役,刘备大获全胜。

这也是刘备入蜀后的重要一役。夺取汉中的意义非同小可,首先解除了曹操进攻蜀地的风险,其次有了进取关中的一块跳板,在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极大保障蜀政权的安全。在这场战役中,足见刘备之韧性与斗志昂扬,反倒曹操给人江河日下的感觉,既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智慧,也没有以往的从容与自信。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

主要责任在夏侯渊,他身为主帅却跑去一线修鹿角,结果被斩杀,导致军心大乱,汉中形势被逆转。次要责任在曹操,汉中之战前后打了两年,曹操始终没有亲征汉中,直到夏侯渊被斩杀后才亲征,错过了击退刘备的最佳时机。夏侯渊被斩杀前,曹操的优势很大。抛开曹操实力本身就强于刘备不说,曹操当时坐拥益州汉中、武都二郡,而且张郃还杀入了巴郡,在形势上握有攻打刘备的主动权。

而刘备为了逆转劣势,拿下汉中,先后派了张飞、马超、吴兰、陈式等人迂回攻击,但除了击退张郃外,几次军事行动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

激战一年多后,公元218年七月,刘备被迫亲征汉中,当时除了他亲自去以外,换别人去打汉中,根本拿不下来。

不过,就算是刘备亲自去,前半年时间也没打下阳平关。

当时刘备的补给线长达1500多里,后勤负担很重,如果这个时候曹操亲征汉中,以大军威胁刘备,刘备肯定会撒丫子跑路。

所以说,曹操的优势是很大的。

但是,由于孙权此前攻合肥失利(即逍遥津之战),让曹操志得意满,傲慢的认为自己的部署没有任何毛病。只靠部将镇守便足以震慑刘备、孙权鼠辈,因而便没有亲征,依然是让夏侯渊领五万兵镇守汉中。(兵力数字引用陈琳发布的《檄吴将校部曲文》)

曹操当时的这种大意心态,为后来他丢失汉中埋下了伏笔。

公元219年二月,为了尽管扭转汉中不利的僵持局面,刘备在阳平关下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主力继续围攻阳平关,刘备亲自率一支部队沿狭窄的金牛道,向南渡过汉水,再冒险的翻越米仓山西北段,绕到阳平关的背后,找夏侯渊决战。

刘备的这个决定,可谓是“反客为主”,改变了汉中战事。

夏侯渊听说刘备绕到了自己侧翼,并在定军山设下大营,做出与自己决战的态势后,感到莫名的紧张。他有点坐不住了。

于是,他留下徐晃和郭淮继续守阳平关,带着张郃一起杀到了定军山下,与刘备决战。

刘备听说夏侯渊亲自来了,很是谨慎,他没敢立即下山迎战,而是依山固守,跟夏侯渊相持起来。

按照刘备的设想,他在定军山上,夏侯渊在山下,夏侯渊处于地利劣势,只能仰攻,而他居高临下,握有主动权。夏侯渊就凭手上那点兵力,肯定拿不下定军山。

事后的发展果然如刘备所料,夏侯渊拿不下定军山,就在山下扎营,修鹿角作围(鹿角就是一种带刺的防御栅栏),以防刘备军居高临下攻他。

不过战争打到这里,刘备仍然是被动的。

因为前面说过了,刘备从成都到汉中,补给线一千余里,后勤供应困难。并且阳平关也掌握在曹军手上,刘备的主力进不来,此时只要把刘备带领的小股人马赶出去,汉中局面依然对曹军十分有利。

所以当曹操在长安知道前线情况,并根据此前长时间对峙,刘备占不到便宜的经验,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判断:他认为刘备只是在玩命赌博而已,不成气候,便也没有第一时间向汉中增援。

然而曹操没有想到(刘备也没想到),夏侯渊这个棒槌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个错误决定。

什么决定呢?

刘备见夏侯渊和张郃在山下修鹿角,就派人去烧鹿角。夏侯渊见鹿角着火,就命人挑水去灭火。刘备见魏军大乱,就派人去袭击张郃,打的张郃军心大乱。夏侯渊见张郃军心大乱,担心张郃被刘备打垮了,自己也会被包饺子,于是他就分出了一半的兵力去救张郃。

结果他这一分兵,就被刘备盯上了。

当时在定军山上,刘备军中有人发现夏侯渊居然分兵了,便立即告诉了刘备,而刘备听说后也不含糊,立即派出一支精兵奇袭夏侯渊,打算浑水摸鱼,趁机捞一把。

按照当时的形式,刘备的目的应该只是打垮夏侯渊,把他赶走,至于别的,肯定是不敢多想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刘备的精兵冲到山下后竟然惊喜的发现——身为魏军统帅的夏侯渊正带着士兵在大营门口救火。

送上门的肥羊岂有不吃之理?刘备军看见夏侯渊,当时就是全部冲了上去,把正在忙于救火的夏侯渊砍死了。

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三国志·夏侯渊传》

夏侯渊既死,所有人全蒙圈了,张郃立即带着人就往阳平关跑,因为他再不跑,就要被刘备包饺子了。

曹操在长安听说后,差点没气死,之前他没做什么准备,现在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公元219年五月,曹操抵达汉中。但是正如前面说的,曹操由于准备不足,没有提前在汉中储备粮草,所以他的大军所需的粮草只能从关中起运,走褒水河道,然后再从褒水转汉江,最后再运到定军山前线。

刘备当时早就最好了准备,他猜到曹操必然要以汉水运粮草,所以他提前派赵云、黄忠把汉水河道切断,导致曹操刚到汉中就断粮了,军心异常不稳。

曹操为了尽快拿下定军山,及早班师,便令人强攻。结果曹军强攻不克,死伤惨重。军心士气更是跌入谷底。

双方在耗了一个多月后,就在曹军士气几乎要崩溃时,曹操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导致自己陷在汉中(当时关羽在荆州,孙权在合肥,都在蠢蠢欲动),便赶紧下令撤军,将汉中十多万老百姓赶在刘备主力大军进入阳平关前,火速迁出了汉中。

当时有一部分曹军没来得及撤离,就索性投降了刘备,这部分曹军的老大就是王平。

以上就是曹操失汉中的大致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刘备能打赢汉中之战,主要是三方面原因。

第一,刘备决心很强。为了拿下汉中,刘备准备了两年,苦战了两年,期间无数次被夏侯渊挫败,以致很多人对拿下汉中的信心都产生了动摇,但是刘备依然很坚持。正是他的这份坚决,才最终拿下了汉中。

第二,刘备运气很好。刘备绕开阳平关,在定军山上扎营,这是一步险棋,弄不好,他会偷鸡不成蚀把米。但谁也没想到,夏侯渊会如此沉不住气,竟然被斩杀了。魏军主帅既死,后面战事也就再无悬念了。

第三,曹操的心态松懈了。汉中之战前,曹操抽空还伐过孙权(濡须口之战),他对孙权的重视程度远超刘备。他宁可亲征不成气候的孙权,也不亲征刘备,瞧不起刘备,这也是他丢失汉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