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手握实权,为何斗不过“不务正业”的洪秀全?
天京事变前,杨秀清掌控实权,气势熏天,可是,洪秀全吃着火锅唱着歌,轻轻松松就把他给干倒了。
杨秀清被洪秀全轻松干倒,一点也不意外。
杨秀清的实权大,实力却不足早在天京事变前一年,大清情报机构就做出了“神预测”:杨贼与昌辉互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并吞之事。(《贼情纂要》)
看来,连大清情报机构也看出了杨秀清的软肋:实权虽大,实力不足。
自古以来,像曹操、刘裕这样能长期压制君主的权臣,无不是能牢牢把握军权。
论及实权,杨秀清可谓“满朝上下,是首一人”,可谓掌握了整个太平天国的实际权力。
可是,杨秀清的实力却与他的权力严重不匹配。
自永安封王开始,太平天国的诸王就拥有自己的典官朝廷、军队,还可以自己开考取士。
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以国宗、心腹为纽带,都拥有很强的实力。
比如,当时的湖北战场,就是韦俊、韦以德、石祥贞、石镇仑的部队为主,而江西战场,则主要是以黄玉昆(石达开的岳父)及赖裕新等石达开部将所把握。
相比之下,杨秀清的嫡系力量反而没那么强了。
杨秀清的国宗杨辅清、杨安清等人的实力比较有限,而杨秀清提拔的一些军官,如李秀成这样的,又与杨秀清羁绊关系不足。
而北伐军的全军覆没,使杨秀清一系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
尽管杨秀清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腕、地位任意调动各王及他们的军队,但东王对军队并不能“牢牢把握”。
因此,杨秀清表面风光无限,实际力量是非常脆弱的。
值得强调的是:最后诛杨事件,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动用的兵力并不多,因此,诛杨一直被看成是一次单纯的阴谋行动。
事实上,杨秀清对韦昌辉、秦日纲早有警觉。
正因为杨秀清在实力上无法压制韦昌辉等人,长期不敢根除,只得“与狼共舞”,为对手施展阴谋创造了条件!
杨秀清与实力派关系紧张而杨秀清“不知自忌”,与实力派人物紧张的关系,更是使原本就脆弱的统治变得危机四伏。
前面提到,韦昌辉、石达开的实力,使他们有威胁杨秀清的能力。
可是,韦昌辉、石达开都是天父的“第五子”、“第六子”,有宗教地位。杨秀清再是看不顺眼,最多也就只能把他们打一顿,不便根除他们。
在此情况下,杨秀清选择了打压诸王及实力派人物。
其中,著名的“牧马人事件”更是一次打压了所有实力派人物。
当时,秦日纲的马夫在见到杨秀清的同庚叔时,没有即使行礼,被杨叔打了几鞭子。
当时,天京治安由石达开的岳父黄玉昆负责,杨叔在打完人以后去告状。
黄玉昆认为:马夫不行礼确实不对,但你已经打了人家了,这事就这么算了吧。
结果,杨叔把事情闹到了杨秀清那里。
杨秀清大怒,将秦日纲的马夫五马分尸,将前来求情的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瑢,以及“判决不公”的黄玉昆各打板子!
这一次事件,杨秀清得罪了所有的实力派人物!
尽管韦昌辉、秦日纲等人暂时只能忍气吞声,但他们对东王已极为不满!
除了这些实力派人物对杨秀清不满。杨秀清严厉的法纪,也使许多其他高层、中层对东王怀恨在心。
比如:北伐援军中的大将许宗扬,被投入东牢。此人后来在诛杨行动中表现极为活跃。
总的来说,杨秀清虽能压制实力派,但既不能完全控制也未能拉拢实力派,表面权势熏天,但“摊牌”时机并未成熟。
杨秀清的“控制系统”有漏洞为了压制天王及实力派人物,杨秀清建立了两套系统。
1、排除天王及实力派的决策系统。
东王与东殿的侯谦芳、李寿春等人形成决策,由陈承瑢传达给诸将执行。
如此,韦昌辉、石达开等人,被完全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影响力锐减。
2、特务系统,监视天王及诸王、众将。
杨秀清以“天父下凡”起家,所谓下凡,最需要的就是情报。所以,杨秀清搭建情报系统有一手。
杨秀清“多任心腹,密布私人,巡察群下”,监视前线诸将、诸王、天王。
可是,杨秀清的这2套系统却有严重漏洞。
首先,特务系统虽然能监视群下的动作,但洪秀全、韦昌辉等人如果小心行事,未必不能躲过。(缜密、许多复杂配合的诛杨计划得以形成)
其次,决策传递流程的漏洞。
这套系统虽然绕过了韦昌辉等人,但这种简单、单线条的决策传递系统却很容易被篡改(后被陈承瑢利用)。
很快,杨秀清的“系统”就出现了故障。
诛杨对于诛杨的细节,史上尚有争议。
绕过争议部分,我们会发现:“不务正业”的洪秀全自始至终稳操胜券!
1、“反杨秀清集团”早已形成。
诛杀杨秀清绝非突然的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商议。
早在一年前,韦昌辉就已经向洪秀全建议除掉杨秀清,洪秀全当时决心未下。
显然,洪秀全、韦昌辉等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反杨秀清同盟”,他们一直在商议对策、观察形势,准备解决杨秀清问题。
看来,洪天王表面上“不务正业”,实际上早就把韦昌辉、秦日纲等实力派拉到一起(石达开立场有争议),在实力上占据了优势。
反观风光无限的杨秀清,他的特务机构似乎在至少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并无侦知。
2、里应外合,直取巢穴。
杨秀清在“摊牌”临近时,为提防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实力派,将他们悉数调离天京。
而且,他以石达开督韦昌辉的军队,韦昌辉督石达开的军队,企图削弱他们干预政变的能力。
可是,洪秀全、韦昌辉早已做好了计划。
韦昌辉、秦日纲手里能把握的兵,确实无法攻天京,但谁说一定要攻天京呢?
杨秀清决策传递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陈承瑢,正在天王阵营。
陈承瑢等人打开天京城门(可能假传东王命令),引韦昌辉等人入天京。
韦昌辉、秦日纲以3000兵绕过严密设防的天京城,直扑东王府。
一夜之间,东王府被血洗,杨秀清被杀!
整个行动一气呵成、配合紧密,可见:这是一个筹谋已久、计划周密的行动!
总的来说,作为二把手,杨秀清虽然大权在握,但他的嫡系势力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统治基础仍很薄弱。
他在时机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就威逼洪秀全,企图“摊牌”,这是自取灭亡。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一把手“不务正业”,注定了他自己只能一直在“被架空”和“防止被架空”之间挣扎,这也注定了太平天国领导层持续的内讧、混乱。
如此组织,怎么能胜利呢?
杨秀清手握实权,为何斗不过“不务正业”的洪秀全?
杨秀清手握实权没错,洪秀全不务正业也不假,洪秀全的确就是个傀儡,时不时还被杨秀清叫到东王府去给杨秀清磕头,口呼万岁。但洪秀全利用诸王之间的矛盾成功将杨秀清诛杀,夷灭其全家,的确是有政治手腕。
洪秀全(1814年—1864年),太平天国复国运动的领袖,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是汉族客家人。01
不第秀才,改信上帝,最终成了气候
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从七岁开始读私塾,到了二十五岁也没有考上秀才,还一直在参加童生考试。考来考去,就把这孩子考糊涂啦。第三次在广州院试的童生试中落选后,就生了一场大病,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个老者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让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
从此之后,洪秀全就沉默寡言,举止怪异。但他还是不甘心考试的失败,在六年后的1843年,再次参加了考试,结果还是落选了。此时的洪秀全已经三十岁了,他没有像范进那样,一根筋坚持到底,而是另谋出路。
这时候,他想起来之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给他的《劝世良言》,与自己大病时的幻觉结合在一起,就认为自己是受上帝之命下凡捉妖的。
于是,洪秀全就砸了孔子的牌位,改信上帝。虽然他从没有读过《圣经》,但不影响他创办“拜上帝教”。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
遗憾的是,科举考试屡屡失败,严重挫伤了洪秀全底气,他给自己的定位太低,这给以后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阻力。
02
从传教开始,到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洪秀全最初在广州传教,并未取得成功。于是,同好友冯云山一起跑到了广西传教。在广西桂平,吸收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二千多人为会员,建立了“拜上帝会”。
1851年,洪秀全就带领信徒发动了金田起义,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
当初,起义之前,拜上帝会由于打砸孔庙,与政府作对,遭到政府镇压,拜上帝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此时,刚刚大病初愈的杨秀清急忙站了出来,假借天父下凡的名义,代天父传旨,鼓舞人心,发动了金田起义,从此也确定了他的领导地位。
杨秀清自称是天父,西王萧朝贵自称是“天兄耶稣”。这样,杨秀清成了洪秀全的父亲,萧朝贵成了洪秀全的兄长。从此开始,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就开始乱套了,这也算是先天不足吧。
03
天父时常教训天子,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洪秀全是拜上帝会的始作俑者,众信徒还是尊奉他为教主。杨秀清虽然自称天父,但在信徒中尚且不能取代洪秀全。
金田起义后,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政治基础,定都南京后,清政府开始组织力量,在天京外围构筑江北、江南大营,围困天京达三年之久。
1856年,在杨秀清的命令下,太平军连续攻克了江北、江南大营,天京之围暂时得到了缓解。此时,杨秀清声望一时无二,集教权、政权、军权于一身,成为了太平天国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
早在这之前,杨秀清就频繁的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教导、训斥洪秀全,洪秀全是敢怒不敢言。从辈分上他要听从天父的,悔不该当初给自己定位不准;从实力上洪秀全已经左右不了杨秀清。
在杨秀清指挥攻破江南大营后,又把洪秀全传到东王府,接受天父的教诲,让他把杨秀清的“九千岁”加封为“万岁”。
此时,杨秀清谋权篡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04
天京事变,杨秀清被诛杀
内官统领陈承瑢,借杨秀清逼迫洪秀全封其为万岁之事,告发杨秀清要谋权篡位。洪秀全趁机密诏领兵在外的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等人返回天京,诛杀杨秀清。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韦昌辉乘夜率领三千兵众突袭了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两万多人,几乎全部被屠杀殆尽。
事变后,洪秀全感怀杨秀清,将自己的第五子洪天佑过继给杨秀清,袭爵幼东王。这简直就是个笑话,直接封自己的儿子为东王还厚道些。
太平天国后期,杨秀清大权独揽,洪秀全就是一个傀儡,几乎所有的圣旨都出自杨秀清之手。但杨秀清的专权,不仅引起了洪秀全的不满,其他诸王对于杨秀清的专权也大为不满。此时,冯云山、萧朝贵已死,地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的北王韦昌辉,对杨秀清表面奉迎,暗地里想夺其权,“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
洪秀全成功利用与杨秀清、韦昌辉“三角关系”的权力争斗,除掉了杨秀清。
洪秀全又以韦昌辉、秦日纲屠杀过度,而把二人诛杀。
由此看来,洪秀全虽然四书五经没学好,但代数几何学得到不差。尽管洪秀全不务正业,看似他整天躲在宫里只知道跟女人们寻欢作乐,但其政治手腕到底比杨秀清厉害。
不管考试成绩如何,多读书是有好处的,杨秀清出身烧炭工,没有读过书,看来还是差点火候。
杨秀清手握实权,为何斗不过“不务正业”的洪秀全?
一、洪杨矛盾由来
洪杨矛盾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前已经埋下。洪秀全离开紫荆山,去广州释放冯去山,这就是失败的开端。拜上帝会失去教主及主要助手,教徒一盘散沙、分崩离析之际,杨秀清在集会上跳起了大神,表演了一出天父下凡的好戏。以天父之口吻向信徒们传达命令。这种附会神的行为,对质朴愚昧的老百姓信徒最具号召力。果然,信徒们信以为真。自此,杨也就取得了在拜上帝会中扮演天父角色的筹码。这在拜上帝会的宗教理论体系中就自然位居上帝二子洪秀全之上的地位。
洪秀全作为拜上帝会的理论创建者,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后来萧朝贵效仿杨秀清也跳起了大神,这次附体的当然不能再是耶和华,而是上帝的儿子、洪秀全的天兄——耶稣基督。萧朝贵之所以效仿背后也是杨秀清搞的鬼,是他的主意。因为萧朝贵的亡妻与杨秀清同族,两人关系密切。此举也可以看出杨的聪明。杨虽然目不识丁,出身烧炭工。但确实聪慧,能力出众。这样洪秀全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为了改变这种地位,洪秀全开始拉笼萧朝贵,最后通过把其妹妹洪宣娇嫁给萧朝贵的方式,暂时扭转了这种局面。
1851年1月11日,在洪三十八岁生日这天(看看人家这生日过的,这生日礼物),上帝会在金田村举行了起义仪式,定国号“太平天国”。洪任“天王”,任命了天国五军主将:中军主将--杨秀清,前军主将--萧朝贵,后军主将--冯云山,右军主将--韦昌辉,左军主将--石达开。当然这也是以后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时的顺序。此时可见,地位、实力已发生了变化,原本排列第二位的冯云山地位已经下降至第四位。杨的地位跃至第二位,在永安分封诸王时,特在东王后面加上了可以节制诸王的定制。可见杨已然成为第二号人物。
杨地位的上升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此后的转战各地中,实际的军事指挥都是杨所指挥的。洪的宗教理论是其所长,但军事指挥并非所长,他也明白这一点。而且杨确实有天生的军事指挥才能,这样洪索性自觉退居幕后,免得向众人暴露更多自己在军事上的无能。
二、骄横丧理智,失败之源
1856年太平军相继攻克了江南、江北大营,北伐也在顺利推进。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大片富庶地带。可谓一时达到全胜之境。可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于,盛极而衰的命运转折来的太快。从1853年定都天京以来,领导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太平天国以拜上帝会为宗教旗帜组织民众,它是一个宗教性质的国家。如果它仅仅是一个政治团体,杨早就把洪取而代之了,可是杨对于宗教问题缺乏信心,毕竟自己目不识丁,对于基督教也缺乏清楚的认识,理论工作一直是洪之所长。但是不甘居于他人之下的心理却不受自己支配的越发增长。这种想得而不得的心理支配下杨的骄横也日渐增长。
冯云山在路过全州时已经牺牲,洪的妹夫萧朝贵也在攻打长沙时阵亡。现如今只剩下天王---一个久居深宫、不理时政、只知躲在女人堆里享受的宗教领袖;一个北王--韦昌辉;一个年轻而又有威望的翼王--石达开。可是骄横的杨并没有处理好与韦、石二人的关系。尤其是韦昌辉。刚拿下南京时,二人就因为一个秦淮河名妓而发生龌龊。后来,杨又把石达开的岳父杖刑三百。这样原本可以拉笼的两人都因杨的骄横而失去了可能。杨因为自己的任性蛮横、丧失理智而为自己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三、万岁事件
8月17日,是东王的生日。万岁事件发生在7月22日。这一天,杨又天父下凡了,把“儿子”洪秀全招致东王府跪在自己脚下训话。“你和杨秀清都是我儿,都有功劳,可是,为何你是万岁,杨是九千岁呢?“洪之好跪伏在地上道:”是,东王打江山功劳甚大,也应该称万岁”。
这就是著名的万岁事件,通过这次天父下凡,杨与洪在太平天国内的称呼变成了对等的了。杨实际上想逼洪禅让。但是这种露骨的逼宫把洪直逼到了死角。如果说以从前洪的行动来看,他确实有优柔寡断的毛病,那么到了这种事关自己地位、尤其是身家性命的非常时刻,恐怕只能豁出去,干他的了。
杨的意图很明显,肯定会在自己生日那天作为称万岁、禅让的日子。好在还有时间。
洪之所以如此痛快的答应杨的万岁称号,也是洪城府之深的表现,是其故意为之。他就是要让杨认为自己是个窝囊废,是个任他拿捏而毫无反抗的木偶、傀儡。而原本精明的杨不知是利令智晕还是自以为胜券在握,净然毫无防备。而此时的洪已经在密谋如何逃脱杨的监视,进一步放松杨的警惕,他一面继续沉迷于女人身边,让外界感觉他只知沉迷女色,另一方面又派出一女性使者秘密联络在外带兵打仗的韦昌辉、石达开。女人出入天王府这一计策果然成功,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杨居然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四、韦昌辉血洗东宫
原本密令是传给韦昌辉和石达开两人的,因为洪也认识到要想诸杀杨,起码要由韦、石二人共同来执行,这样才能在事后巩固自己地位,又不遭到外界质疑。但是石达开所在的武昌要比韦昌辉所在的南昌远得多。另一方面由于敌情不一样,韦昌辉离开战地要容易一些,而石达开则相当困难。这样,没等到石达开,韦昌辉带领三千精兵,分乘二百余船,悄悄抵达天京,二百余船分散在天京各处靠了岸,三千人在深夜时分从各个城门进入天京。而杨净然没有接到任何报告。这又与临战状态下的南京的形势密不可分。在战时状态下,有几十只船靠岸并非什么稀罕事,毕竟南京也要补充粮食和弹药。正是韦昌辉处心积虑的秘密安排,杨已经注定终要命丧黄泉。
当然夜里,东王府遭到血屠。杨氏三兄弟死无葬身之地。杨部属均遭屠杀。
杀疯了的韦昌辉已经丧心病狂,已经失去了控制。
五、原因总结
杨秀清的骄横心理使其放松了应有的警惕是他失败的直接原因。
洪秀全的宗教领袖地位能得到信徒的认可,是他能调动韦昌辉和石达开的力量之源。而这又源于政教合一的太平天国制度设计。
杨秀清没有处理好与与韦昌辉和石达开在日常中的关系,反而激化这种矛盾,进一步孤立了自己,以致众人都认为杨秀清应该诛杀。事后人们对杨秀清应该诛杀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质疑的,石达开责怪韦昌辉的也只是不应该牵连无辜,杀伐太多。由此可见,杨秀清的灭亡有咎由自取的成份。
再往理论深处分析,可以讲这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使然。称王夺权,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不能形成坚定的领导核心,不能用正确的理论指导革命,而只能用迷信手段来组织和建设国家,反封建而走向了封建化,改朝而不换代,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这些都可以说是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自身的局限性。
杨秀清手握实权,为何斗不过“不务正业”的洪秀全?
实际上,从太平军打下永安城,洪秀全进行封王,并建立规章制度开始,他似乎就逐渐失去权力了。后来到太平军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则进一步失去权力。为什么说洪秀全在天京进一步失去权力呢?
(洪秀全画像)太平天国的权力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神权,二是军权,三是政权。在永安封王之前,杨秀清就假扮“天父下凡”,而洪秀全又予以承认。这也就意味着,洪秀全在神界,是要听杨秀清这个“爹”的话的。按照中国长期以来“父为子纲”的规矩,洪秀全不敢违逆杨秀清。由此可见,杨秀清在那时候就已经夺去了太平军的神权。
永安封王时,洪秀全封了非常多的王。但是他做了一项规定,封杨秀清为军师。虽然是军师,实际上是主帅,因为所有的王、所有的军队,都要听从杨秀清的指挥。这样一来,洪秀全基本上就把军权交给了杨秀清。
有人可能不理解,洪秀全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呢?其实也是没办法,因为只有杨秀清能打胜仗,不把军队交给杨秀清,太平军就会被灭。
到了天京定都后,洪秀全又把朝廷交给杨秀清,他深居简出不露面。这又相当于把政权交给了杨秀清。至于杨秀清是否把朝廷的事情,向洪秀全汇报了,没有这方面的历史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杨秀清获得了神权军权政权,基本上就是获得了太平天国的所有权力。既然如此,为什么洪秀全却依然能够扳倒杨秀清呢?
(杨秀清剧照)原来,洪秀全在定规建制的时候,他其实留了一步后手。这步后手,就是洪秀全虽然规定了军政大权都由东王杨秀清负责,但是,洪秀全又做了一项规定,那就是军队和朝廷中的所有事务,都要先向韦昌辉汇报,然后再由韦昌辉向杨秀清汇报,最后杨秀清向洪秀全汇报。
而且,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还让韦昌辉掌管了整座天京城的卫戍部队。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历史上曾记载,杨秀清和韦昌辉的关系很僵。杨秀清多次责难韦昌辉,甚至鞭打韦昌辉。而且由于韦昌辉的哥哥得罪了杨秀清,因此杨秀清把韦昌辉的哥哥交给韦昌辉,让韦昌辉来处理。韦昌辉不得不对他的哥哥进行五马分尸的处罚。等等。
杨秀清为什么对韦昌辉如此不满?而杨秀清似乎与其他诸王并没有这么多矛盾,包括与翼王石达开等等,矛盾都没有这么深沉。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杨秀清的权力,受到了韦昌辉的制约。毕竟按照洪秀全制定的规矩,太平军有什么事要上报,都是先报告给韦昌辉,然后韦昌辉才报告给杨秀清。而在报告给韦昌辉的时候,韦昌辉可能就会有几种选择:一是如数报告给杨秀清,二是扣留不报,三是直接越过杨秀清报告给洪秀全。总之,由于有韦昌辉这样一个卡子在,杨秀清非常不满。
(韦昌辉剧照)杨秀清虽然不满,但他却又无可奈何。因为规定已经定在那里了,他不可能改变。同时,韦昌辉又掌控着卫戍部队。也就是说,虽然杨秀清掌控着军队的军权,但是韦昌辉却掌管着最方便实用的那部分军权。
所以说,尽管洪秀全实际上身上什么权力都已经没有了,但是有韦昌辉在,洪秀全就有了一个可以制约杨秀清的棋子。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就算韦昌辉是制约杨秀清的一个因素,但是,韦昌辉也不一定听洪秀全的呀。
不错,洪秀全手中没权了,韦昌辉肯定不一定听他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天京事变”发生后,韦昌辉在天京城里进行了三个月的屠杀。洪秀全多次阻止他,他都不听。由此可见,洪秀全并没有办法控制韦昌辉。
虽然洪秀全控制不了韦昌辉,但韦昌辉是一个阴谋家,他有巨大的权力欲望。当洪秀全召唤他诛杀杨秀清的时候,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会这样干的。
而且洪秀全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制约韦昌辉,因为他可以故伎重施,利用石达开,制约韦昌辉。同样的,他还可以利用秦日纲制约石达开等等。
总之,洪秀全为了方便享乐,他在定规建制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了这样的游戏规则,一层一层地相互制约。有了这样的制约,洪秀全似乎便能够在这样的规则中高枕无忧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太平天国史》等)
杨秀清手握实权,为何斗不过“不务正业”的洪秀全?
杨秀清斗不过洪秀全,是因为他对洪秀全毫无防备,给了洪秀全可乘之机,而杨秀清之所以会对洪秀全毫无防备,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点在于他不能杀了洪秀全,因为洪秀全是整个拜上帝教的教主,而拜上帝教是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如果他杀了洪秀全,那么就等于向世人宣布拜上帝教是假的,太平天国运动就会立马分崩离析。而且杨秀清本人也不能跟拜上帝教脱钩,因为他有“天父下凡”的权威,一旦否定了拜上帝教就等于否定了他自己,杀了洪秀全之后,他就什么都不是了,因此天京事变之前,杨秀清没有杀洪秀全的动机。
第二点在于他没必要杀洪秀全。因为由洪秀全担任教主不掌握实权,成天待在深宫,而由杨秀清站在前台处理军政大事的这个格局,对杨秀清本人来说就是最好的格局,他没有改变的必要。首先权力掌握在了他的手中,洪秀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个摆设;其次洪秀全作为天王是权威,而权威是不自由的,只能在深宫待着,没有任何行动自由。杨秀清作为东王,在权威之下,反而什么事都能干,即便干错了也不会有什么事,因为第一号人物不是是洪秀全;第三,即便那天洪秀全真的让他感到不爽了,他还可以“天父下凡”一下整治洪秀全。
▲杨秀清与洪秀全,非常类似于日本幕府将军和天皇的关系
更确切地说,定都天京之后的洪秀全和杨秀清,就非常类似于日本古代的天皇和幕府将军,天皇作为神权的代表被将军供养了起来,而将军则掌握了实权实际统治日本,这样的格局在日本存在了700多年,为什么将军不推翻天皇呢?就是因为没这个必要,这样的格局对于将军来说反而是最好最舒服的。
正因为他既不能杀了洪秀全也没必要杀了洪秀全,所以杨秀清对洪秀全是毫无防备的,他也根本想不到洪秀全会杀了他。直到杨秀清被抓的时候,他也没想到是洪秀全要捉拿的他,还以为是韦昌辉在搞叛乱,很可能直到死的那一刻,他才明白背后的始作俑者是洪秀全。在这种情况下,毫无防备的杨秀清自然会大概率被洪秀全干掉了。
一般我们认为洪秀全杀了杨秀清,是因为杨秀清的权力太大,威胁到了他的地位,洪秀全在杨秀清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出于自卫才杀了杨秀清,不过根据我以上的分析,其实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至少洪秀全并不是出于自卫。而要彻底弄明白其中的缘由,杨秀清为什么能掌握军政大权?洪秀全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杀了杨秀清,我们还要从天平天国的组织架构说起了,只有明白了天平天国的组织架构,站在洪秀全和杨秀清这两个人具体的立场,我们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太平天国组织架构的形成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起源于拜上帝教,而拜上帝教其实就是洪秀全屡次考秀才不中,有次从一名传教士那里拿了本《劝世良言》,说白了这就是一本基督教的宣传小册子,洪秀全在看了这本小册子后就有天发了疯,产生了臆想症,臆想自己是上帝的二儿子,肩负着来到人间传播福音的使命,由此创立了所谓的拜上帝教。
他的运气非常好,第一个信徒是善于传教的冯云山,在吸收了第一个信徒冯云山后,两人便从广东来到广西开始了传教生涯。不过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事业并不顺利,洪秀全便放弃了传教,独自回到广东继续科考去了,而冯云山则留在广西继续传教。后来冯云山就来到了广西桂平县,在紫荆山区找到了杨秀清一伙烧炭工传教。由于当地的烧炭工出身于社会最底层,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听说拜上帝教是出来解救他们的苦难的,便纷纷入教,拜上帝教才有了最早的一批烧炭工信徒,大约有1000多人。后来洪秀全考试不顺,便来到广西找冯云山,当他来到紫荆山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教会竟然发展了起来,自然就非常乐意地当起了教主。
▲拜上帝教能传播起来,完全在于冯云山的功劳
后来拜上帝教逐渐发展壮大,便开始到处活动,而这些活动自然惊扰了当地的官府,很快冯云山就被官府抓走了,洪秀全一看情况不对,也脚底抹油跑回了广东。这个时候拜上帝教就处在了一种群龙无首的局面之中,如果不迅速聚拢人心,这个教会就很可能会分崩离析,或许就没有太平天国运动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杨秀清站了出来,某一天他在烧炭工中突然口吐白沫然后倒地不起,接着醒来后就“天父下凡”,以天父的名义将众教众重新聚拢了起来。后来,另一个烧炭工的领袖萧朝贵也有样学样,来了个“天兄下凡”,收拢了另一批教众,在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带领下,拜上帝教又重新发展了起来。后来杨秀清等人就派人到广东把洪秀全又请了回来,当洪秀全来到紫荆山的时候,发现这个时候自己多了个“老爸”和“哥哥”,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之后杨秀清筹措了一笔钱,把冯云山从官府的大牢中捞了出来,拜上帝教又重新回到了发展的轨道上了。
至于韦昌辉,其实是当地的一个有钱人,因为是外来户所以经常受当地人的欺负,洪秀全多次帮助了他,最后韦昌辉也觉得只有投靠洪秀全自己才有出路,就变卖了全部家产支持了拜上帝教,金田起义的时候所用的兵器就是由韦昌辉打造的,韦昌辉等于是带着资金加入了太平天国的创业团队。而石达开则是当地客家人的领袖,能文能武,带着自家的族众加入了太平天国创业团队,属于带着人马入股。
由此,太平天国的架构才正式形成:洪秀全作为教主,是精神领袖,但他缺乏行动和组织能力,再加上其教主的特殊身份,所以一般远离具体事务并保持神秘性是最好的选择;杨秀清和萧朝贵是具体负责行动和组织的领导人;冯云山没有实权,基本可有可无,就做些思想动员工作;韦昌辉是资金入股,石达开则是人员入股。
太平天国组织架构的问题▲杨秀清属于天才级别的人物
杨秀清这个人虽然没读过书,在金田起义之前也没有多少见识,但有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天才就是天才,按照后来李秀成的评价就是“天纵英才”。他在宏观上非常有战略眼光,在微观上也非常善于耍一些小伎俩。比如他在众人中找了很多姓杨的人当了兄弟,这些人便成了他的眼线,为他提供各种情报。有了这些情报,在高级将领聚会的时候杨秀清便突然来了个“天父下凡”,然后当着众人的面说某某某,你勾结清妖,然后还拿出了证据。又说某某某,你作战不力,贪生怕死,那天你打仗的时候临阵脱逃了等等,说完就把这些犯事的将领拖出去斩了。这就使当时很多人相信杨秀清的“天父下凡”是真的,因为天父无所不知。在战略上来说,当太平军打出广西后,洪秀全认为要往海边打去投靠英吉利,虽然洪秀全不知道英吉利在哪,但杨秀清却看得很清楚,他知道要往东打下南京。因为江南向来是清廷的赋税重地,这个地区的赋税占了整个清朝的三分之一,只要占据了江南,清朝就会陷入财政危机,而他们占了这个地方,就能慢慢地跟清朝耗,直到把清朝耗死。当年朱元璋也是占了南京后开展北伐,最终灭了元朝,这出戏杨秀清要再演一次。
由于太平军在作战的途中先后损失了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这就改变了太平天国的组织架构。从籍贯上来说,只有洪秀全和冯云山是广东人,在冯云山死后,就只有洪秀全是广东人了,他要做好自己教主兼天王的位置,就必须依靠杨秀清这些人去领导以广西人为主的太平军。而杨秀清这些人呢?他们也需要洪秀全坐在教主的位置上当好精神领袖,离开了洪秀全,他们也成不了事,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当然在萧朝贵死后,杨秀清就等于独揽了附体大权,能有效地制约洪秀全了。
▲大多数时期,洪秀全作为教主是非常神秘的
后来到了定都天京后,组织架构的问题就来了,虽然对于杨秀清来说,当时的状况是他最好最舒服的状况,但对于洪秀全来说,却是一个难受的状况。杨秀清代表世俗权,而洪秀全代表的是神权,神权被世俗权架空,这就自然是洪秀全所不能容忍的了。那么神权为什么会被世俗权架空呢?这就是我下面要阐述的问题了。
如果洪秀全不除掉杨秀清,自己最终会被彻底架空洪秀全的神权代表的是理想主义,比如《天朝田亩制度》,就是给人们画了个大饼,“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放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如果真的要做到“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就难免会走入吃大锅饭的格局,干好干坏都差不多,哪怕干的再差也能吃的饱,干的再好也得不到什么,这样的话所有人都不会努力干活了,所以“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主张说说是可以的,做却是做不起来的。杨秀清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天朝田亩制度》实行不了,所以在实际行动的时候,也就没有实行这个制度。
又如太平天国实行的禁欲制度,也就是男女严格分营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一家人不能团聚,老公要见老婆也只能跑到女营的外面隔空喊话。禁止男女私会被列在了太平天国禁令的第一条,任何人犯了这条,哪怕是广西出来的老兄弟也会被处斩。为了加强这个制度,太平天国还把这个制度上升到了宗教道德层面,称为淫乱。这个制度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前是必要的,因为太平军在行军过程中都是拖家带口的,如果允许一家人住在一起,那么在打仗的时候男人必然会先想到保护自己妻小,作战的时候士气就会很快崩溃,只有实行了男女禁欲分营的制度,才能保证征战途中太平军的战斗力。但是这个制度也是灭绝人性的制度,在定都天京之后这个制度也没了存在的必要,杨秀清作为世俗的领导人,就必然要废除这个制度了。
再如,因为拜上帝教信的是耶稣基督(尽管他们信的不是真正的基督教),他们就不允许信别的神,别的宗教,在太平军所到之处就到处砸毁了寺庙、道观,但是却没有砸毁文庙。因为杨秀清知道,统治国家需要儒家,在武昌的时候,杨秀清还曾亲自去拜过文庙,其实就是告诉儒家读书人,太平天国是重视儒家的。后来杨秀清在他的东王府还请了一百多个儒生帮他处理各种公务,杨秀清对这些儒生也非常重视、尊敬,他能有效地运作整个天国的军政事务,也是非常仰仗这些读书人的结果。但洪秀全就不同,他代表的神权就必须剔除拜上帝教以外的所有信仰。洪秀全曾把所有的书籍收集起来,搞了个删书局,将其中与拜上帝教观念不合的文字全部删除。比如唐太宗宋太祖这些历代帝王,洪秀全认为自己身份高贵,这些人没资格当帝王,都被他改为了候,于是在太平天国的书籍中,你会经常看到唐太候、宋太候这些非常搞怪的称呼。
由于神权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世俗代表的是实际的状况,在太平天国的实际运行中,杨秀清作为一个明白人自然知道治国是不能按照洪秀全那一套去胡来的,如果杨秀清没死,能一直活下去,那么到最后他必然会架空洪秀全,因为任何事情都要,而且只能按照杨秀清世俗的那一套去搞。这样的话,太平天国最终就会形成一套类似于日本天皇与幕府将军的一套体系,洪秀全继续代表神权当教主,但不干预政事,而杨秀清则代表世俗,管理国家军政大局。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太平天国的组织架构,以及这个组织架构的矛盾后,再把洪秀全和杨秀清带到这个环境当中,我们会发现天京事变的时候,杨秀清对洪秀全毫无防备就自然能说得通了。毕竟杨秀清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任何对他有威胁的人他至少都会有所防范。洪秀全能对杨秀清突袭成功,完全是杨秀清想不到并且大意了,而洪秀全又不讲武德的结果。
对于洪秀全来说,他的神权体系完全没有可行性,时间拖的越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他,不会为他所用,他就会被杨秀清彻底架空。要想夺得大权,真正地当天国老大,就要乘着自己还有权威的时候,在杨秀清还没有彻底架空他的时候来个绝地大反击,一举夺回大权。
▲诛杀杨秀清的行动即便失败,被杀的也只是韦昌辉、秦日纲等人
同时在这场事变中,洪秀全还有一个别人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即便行动失败了,也只是执行行动的韦昌辉和秦日纲被杀,但杨秀清仍然是不会杀他的,最多就只是把他软禁。这也跟日本历史上的天皇和幕府将军一样,虽然历史上天皇多次要除掉将军,但每次失败后,将军也没有把天皇怎么样,只是加强了对天皇的管控而已。
▲杨秀清确实是明白人,但洪秀全不是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叹杨秀清确实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该如何去做,他知道不能杀了洪秀全也知道要保留洪秀全。但洪秀全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他不知道杨秀清不会杀了他,也不知道杀了杨秀清的后果将会是拜上帝教信仰的崩塌。“天父下凡”是假的,那么拜上帝教也是假的,既然拜上帝教是假的,那他就是个大骗子了。杨秀清的悲哀在于,他选错了主公。
在杨秀清死后,韦昌辉、秦日纲先后被杀,石达开出走,洪秀全基本还是在当他的教主,不太管事,跟以前差不多。对于国家大事,文的交给了洪仁轩,武的交给了陈玉成和李秀成,但这些人明显远不如杨秀清,既没有杨秀清的精明果敢,也没有杨秀清的雄才大略。最为要命的是,经过天京事变,拜上帝教的信仰在太平军心中崩塌,在天京事变之前,虽然太平军也遭遇过失败,但很快就能再次振作起来,也很少有人投降清廷,更没有成建制的叛逃事件。但是在天京事变之后,人心散了,太平军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甚至成建制的叛逃,太平天国的事业最终在洪秀全这个教主的胡来下,也最终走向了终结。
杨秀清手握实权,为何斗不过“不务正业”的洪秀全?
1854年的一天深夜,正当洪秀全与后宫美女大被同眠之时,杨秀清假借“天父降身”,突然闯入天王府,将洪秀全的所有妻妾从热被窝里叫出来,斥责道:“全宫及清等内殿,一切事宜即俱要选老成椒女为娘娘、王娘掌理内务,以为内助。尔们思之,朕回天矣。”说完扬长而去。
同年七月的一天“早朝”,百官皆准时到东王府听令,而洪秀全的大哥洪仁发因突发事件晚到了一会儿。杨秀清便认为洪仁发不尊敬他,于是下诏命其到东王府请罪,并命人杖责之。
1855年,杨秀清以洪秀全“无辜殴打府内女官”为由,又一次假借“天父降身”,责令洪秀全立即到东王府请罪。
无奈之下上,洪秀全只好离开天王府,孤身来到东王府,聆听“父亲”杨秀清的教诲。其实,这也是洪秀全进入天京11年来唯一的一次走出过天王府。
到了东王府,杨秀清本着“人人平等”的观念,对洪秀全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叱责,并当众打了洪秀全三十大板。
不过,洪秀全很能隐忍,杖刑过后,反而找了一个机会,邀请杨秀清和其他诸王一同饮宴,并在酒桌上当着所有人的面表示,自己会多听东王的教导。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的江南和江北大营后,杨秀清以此大功为由,再次假借“天父降身”,来到天王府,并命人叫洪秀全立刻前来听旨,并要求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洪秀全只能同意。此事,在《金陵杂记》、《金陵省难纪略》和《李秀成自传》中均有记载。
可以说,当时的军政大权皆在杨秀清之手,几乎太平天国的所有旨意皆出自东王府,而身为天王的洪秀全只不过是个名义上的精神领袖。
因此,基本被架空的洪秀全,这才有了所谓的“不务正业”的说法吧。
1983年,著名学者王庆成访问英国时,曾在伦敦图书馆发现一批太平天国时期的“圣旨”,并无一份出自洪秀全之手,而是出自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其中,有120份是出自杨秀清之手。例如:最让人奇怪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女状元“傅善祥”却在“圣旨”中写成了“伏善祥”,不知是何缘故?
对此,有些人可能颇为费解,洪秀全为何如此怕杨秀清呢?
因为,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之初,因打砸孔庙,遭到官府镇压,传教的冯云山(后来的南王)也被官府所抓,而洪秀全却侥幸逃脱。
这时,眼看拜上帝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刚刚病愈的杨秀清急忙站了出来,假借天父下凡的名义,代天父传旨,鼓舞人心,从而成功发动了“金田起义”,也因此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
但是,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时,却声称“上帝是我父,耶稣是我兄”。然而,杨秀清却称自己是“上帝(天父)”,西王萧朝贵则称自己是“天兄耶稣”,自然杨秀清就成了洪秀全的“父亲”,萧朝贵便成为洪秀全的“兄长”。
因此,便出现了“天父”杨秀清常常对“儿子”洪秀全教诲的一幕。
不过,后来太平天国的发展,正如军师洪仁玕所说:“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杨秀清确实是一位军事天才,带领太平军驰骋疆场,开疆拓土,对太平天国的立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数年间,杨秀清由一名贫苦的煤炭工变成了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而他也在权势的面前渐渐迷失了自我,变得为所欲为,嚣张跋扈,几乎将太平天国的高中层人物全部得罪。因此,也为自己的可悲下场,掘了一个大大的坟墓。
虽然,人们多知洪秀全荒淫贪色,其实杨秀清更有过之,但他却不准其他将领与妻子同床共眠。为此,他借“天父附体”之名,曾对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进行严厉斥责,而秦日纲也遭到他的杖刑。
更为过分的是,他认为将领卢贤拔和陈宗扬与妻子“私自交合”有罪,随将他们捉拿,并将不认罪的陈宗扬斩首示众,而准许“认罪态度”较好的卢贤拔戴罪立功。
有一次,韦昌辉的兄长与杨秀清一个小妾的兄长因为一块土地,发生了争吵。小妾的兄长通过妹妹的关系,添油加醋说了许多韦昌辉兄长的不是。而杨秀清则不分青红皂白,派兵将北王府团团包围,要韦昌辉给个说法。无奈之下,韦昌辉只好含泪将哥哥五马分尸。
1855年,韦昌辉斩首了一批兵变的士兵。杨秀清得知后,认为士兵变乱是因韦昌辉殴打士兵引起的。因此,他命人将韦昌辉当众打了数十大板,致使韦昌辉连日来卧床难起。
还有一次,杨秀清的一位远房族叔路经燕王秦日纲的府邸时,由于燕王府门口的马夫没有向其族叔施礼,族叔便对马夫抽了两百鞭子。但是,族叔仍旧不依不饶,并将马夫押到了掌管刑狱的黄玉昆处要求严惩。
对于此事,黄玉昆认为就是个礼节性的小问题,已经打了两百鞭子,没有必要再行追究。但是,这位族叔却是余怒未消,随后向杨秀清“告状”。杨秀清听后,同样不分青红皂白,大怒之下罢免了石达开岳父黄玉昆的一切职务,还打了三百军棍,并对马夫处以五马分尸之刑。
因此种种,受过“迫害”的洪秀全、韦昌辉、秦日纲以及石达开等人,便欲诛杀有不臣之心杨秀清的想法。
1856年8月底,韦昌辉和秦日纲于夜间带兵突袭了东王府。当时,由于东王府和天王府一样,都由女子充当侍卫和传令官,当然也包括侍寝,并无男兵驻守。所以,东王府很快便被攻破,杨秀清也死于乱军之中。一代豪杰,就此走完了自己传奇而有悲剧的一生。
同时,受诛连被杀者达2万余人,史称“天京事变”,而杨秀清则被史学家罗尔纲称为“天京事变的祸首”。
9月1日,顺着秦淮河水从天京城内漂流出大量尸体。因此,清军判断天京城内发生了重大内讧。随后,清军对天京的攻势越来越激烈,直到城破。
所以,手握实权的杨秀清,不是斗不过“不务正业”的洪秀全,而是失败于个人的“嚣张跋扈、妄逞威风”。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