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的战略水平是不是都不怎么样?
安史之乱中,双方的战略思考非常值得参考。
其中,有的战略构思奇特,令人拍案叫绝。
安禄山的抉择:进军路线尽管安禄山准备了很久,其势力也已很大。但总体实力上,仍然弱于大唐。
因此,如何利用造反的突然性,为自己谋取尽可能多的战略优势,成了安禄山集团战略考量的方向。
当时,何千年提出了一个方案。
以这个方案,安禄山集团将雄踞河北、河东、朔方,大唐统治中心关中将陷入包围,潼关将失去作用;而江淮动摇,大唐将失去财赋重心,根本动摇。
这个方略着眼点是好的,但兵力分散,可行性应打个问号。
因此,安禄山放弃了这个方案,改为集中主力,自河北直扑中原。
安禄山的方案早期效果非常好,仅仅33天,即攻取洛阳,天下震动。
可是,由于未能夺取两翼,尤其未能夺取山西高原,叛军势头虽猛,却变成了“一字长蛇”。
这就给了大唐机会。
大唐的抉择:放弃全胜之势很快,叛军在初期的胜利大进军后,就遇到了麻烦。
进攻上,叛军西阻于潼关,南阻于南阳、雍丘,顿于坚城。
而郭子仪、李光弼从山西杀出,连续取胜,威胁叛军老巢范阳。
因此,郭子仪、李光弼提出了他们的战略企图。
潼关坚守,郭子仪等人先倾覆叛军巢穴。由于叛军家属皆在范阳,一旦攻取范阳,叛军将大乱!到时,再四面合击,可以一举平叛!
遗憾的是,唐玄宗未采纳,强逼哥舒翰出潼关作战,结果全军覆没,长安不保!
李泌奇谋长安失守后,叛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可是,叛军的问题开始爆发:
1、所得财物,皆运到范阳。(这不是取天下之人该做的)
2、内乱。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大唐利用喘息之机,征调西北边兵来援,形势复振。
此时,李泌提出了一个“全胜之策”。
李泌方略,还是利用山西高原的“内线优势”,通过对叛军的“一字长蛇”不断骚扰,达到疲敌的效果,随后,仍以范阳老巢为目标进攻,再四面合击平叛。
这个方略,也可谓是全胜之策。
可惜,唐肃宗未及采纳,“切于晨昏之恋,不能待此决矣”。
屡次坐失良机唐肃宗以直接进攻路线收复两京,过程一波三折。
唐军连续受挫,终于在将士血战下收复两京。
当时,形势对大唐十分有利,史思明等人反正,叛军人心离散。
可惜,大唐天子的战略决策却令人匪夷所思。
一方面,唐军在洛阳休息了接近1年才再次出师,使叛军元气得以恢复。
另一方面,大唐早早逼反史思明,使形势再次复杂!
结果,邺城大败,洛阳再次失守,天下形势再次转变。
李光弼的“猿臂之势”邺城之败后,大唐形势十分危急,不但洛阳再次不保,而且,稍有不当,潼关可能再次有危!
此时,李光弼采取了一个很漂亮的战略:猿臂之势。
李光弼退到洛阳北面的河阳。
如此,李光弼背靠山西,以黄河为依托,与史思明对峙。
如此,李光弼不但能在洛阳附近站稳脚跟,而且,也可以在侧翼监视,使史思明不敢以大军西进,甚至可以向东骚扰叛军补给线。
猿臂之势,攻守合一,李光弼牵制住了叛军,为大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最后一次彻底平叛的战略此时,战局再次对大唐有利,郭子仪、李光弼再次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方略。
李光弼牵制史思明于洛阳方向,郭子仪率7万朔方军直取叛军巢穴。
这个方略,将调动史思明放弃中原战场,回师河北与郭子仪作战,而郭子仪“先出战地”,将很可能取得会战胜利,彻底平叛。
可惜,唐天子再次放弃这个方案,强令李光弼攻洛阳。
结果,邙山之战,唐军大败,唐军连河阳都放弃了!
若非史思明被儿子杀掉,形势将如何发展,实在不敢想象!
此战后,大唐尽管又集结力量,收复洛阳,大举反攻。
但是,大唐经过反复折腾,已经精疲力尽,既要应付吐蕃的威胁,又要防备大将弄权,大唐无力彻底平叛。
最终,藩镇之祸,久拖不决,大唐复兴已不可能!
总的来说,在安史之乱中,双方的战略想法虽多,但因各种因素,最后放到战场上施展的却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尤其对大唐来说,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战略水准都非常了得。
但大唐最高管理层非常短视,屡屡放弃高明的战略,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决策,终使平叛战争一波三折,战乱常年不止,最后还无法彻底平定。
最终,大唐盛世一去不返。
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的战略水平是不是都不怎么样?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多,唐朝方面换了三个皇帝,安史叛军则换了四个,同时这是一场虎头蛇尾的叛乱和平叛之战,在战略上确实也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
1,李隆基最初的战略李隆基最初不相信安禄山反了,但当他确认了这一消息后其实也并没有慌。
李隆基的战略是这样的:以封常清、高仙芝在京城临时招募人员,出兵东都洛阳阻击安禄山,以此等待哥舒翰的河西、陇右兵的到来。同时,以郭子仪、李光弼从河东入河北,围魏救赵。
当时的唐军,以哥舒翰的西方二师和安禄山的东北三师最强,以哥舒翰对阵安禄山,再以李郭袭扰后方,大唐并没有到生死存亡之际。
可是,封常清临时招募的军队毫无战斗力,被安禄山击败,丢了洛阳,封常清在败退的路上遇到高仙芝,劝其退守潼关。封常清丢洛阳,高仙芝不战而退守最后一道防线潼关,李隆基大怒阵斩二人。
之后,李隆基又催哥舒翰出潼关战安禄山,哥舒翰出关后中了埋伏,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也被俘虏。
潼关一丢,长安不保,李隆基这下彻底慌了,于是由陈玄礼护驾逃亡蜀中。
2,安禄山的战略安禄山以清君侧为由从范阳起兵,兵锋直指两京――洛阳和长安。
在连败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三将后,安禄山占领洛阳和长安,大唐一时似乎真的要亡了。
所以,李隆基的战略失败了,李亨登场。
3,对于李亨来说,平叛和保皇位哪个更重要?马嵬驿之变后,李亨北上灵武,并自立为帝,奉李隆基为太上皇,这其实就是篡位。
之后,李亨调郭子仪、李光弼从河北撤兵,回师护驾,唐军此前的战果尽失。
至此,此时的唐朝便有了两个权力中心――李隆基和李亨。
为了制衡李亨,李隆基册封其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领江陵大都督,东巡镇守江陵。
不过,李璘最终被李亨所败,李隆基失去了最后相争的本钱。
之后,李亨借兵回纥,收复长安,唐朝又完成了绝地反击。
然而,在围剿叛军的过程中,李亨又开始忌惮其子天下兵马大元帅李豫,唐朝的皇帝们总是对自己的儿子不放心,这大概是李世民中下的恶果吧。
收复两京的唐军气势如虹,以九节度使围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但李亨却将李豫从前线调回,让九节度使互不统属。最终,唐军大败,洛阳再次沦陷。
在李亨眼中,皇位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4,叛军的自相残杀与唐朝内部的互相猜忌相比,安史叛军则是自相残杀。
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
史思明杀安庆绪;
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
若非如此,唐朝想要平叛其实还真的是很难的,安庆绪和史朝义威望不足,无力驾驭安禄山的众将,于是便给了唐朝分化的机会。
5,李豫无奈的选择公元762年,打了七年后,李隆基和李亨先后去世,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
李豫以仆固怀恩率兵攻打史朝义,仆固怀恩的意图是只杀史朝义,其余只要投降,全部赦免。
于是,史朝义众叛亲离,其部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全部投降,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名义上结束了。
6,河朔三镇李豫为了笼络安史降将,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并赐名李宝臣;
以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
以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这便是河朔三镇,安史乱虽平,但河北也事实上从唐朝独立了出去,河北三节度使只是不称帝造反了而已。
总之,按唐朝的实力,安史之乱原本不会打这么久,但由于唐朝内部李隆基、李亨之争,李亨对其子李豫的猜忌;由于唐朝没有完整的战略和统筹,至使唐军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取胜之机,而且到最后也没有彻底解决安史叛军,并导致了河朔三镇的割据和事实上的独立。
至于安史叛军,在安禄山死后更没有整体的战略,其内部的自相残杀已经注定了必败之局,能拖七年多,其实要拜李隆基和李亨所赐。
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的战略水平是不是都不怎么样?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的一支部队。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754年,安禄山奉命入长安,玄宗由是更信任安禄山《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上尝谓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答曰:“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又言“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就如李泌所说:“假如当初封赏给安禄山的不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之官,而是给他百里之国,也就不会谋反了。”遗憾的是,玄宗不听高力士的言论、加之玄宗义子汉人名将王忠嗣忤逆于他。如此玄宗更崇信安禄山。王忠嗣因此出局,唐朝也就失去了制约安禄山的重要力量
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的战略水平是不是都不怎么样?
可惜了李泌,否则平叛哪用得了八年
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的战略水平是不是都不怎么样?
叛军更有准备,但是由于后期叛军内部问题,实力不如从前。
一句话:唐朝还没到气数已尽的时候,所以叛军失败是必然。
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的战略水平是不是都不怎么样?
安禄山和史思明没有长远的战略考虑只想裂土为王,内部相互猜忌自相残杀。唐朝这边人心归附、团结一气。这样看的话两边高下立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