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打败太平军的法宝是结硬寨,打呆仗。这六字真言高明在哪里?
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其实只是曾国藩根据湘军、太平军的作战特点总结出来的特定打法,并不具备普遍性。
可是,今天,在企业界、文化界,许多人却把这时效性极强的6字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箴言”,实在是有失偏颇。
让我们看看曾国藩这套打法的高明之处,即它有效的原因,再看看自己和自己的组织是否直的适合这6个字!
对全局的充分把握,以局部被动强化全局的主动除了“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还说过一句话:“多用活兵,少用呆兵”。
在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中,尽管在局部战场,需要“打呆仗”,据垒死守,但在全局战场,曾国藩是掌握主动的一方。
以天京保卫战中的雨花台大战为例。
当时,李秀成数十万大军(号称60万)在雨花台猛攻曾国荃,但是,在东线,李鸿章、左宗棠正在进攻李秀成的苏杭根据地(当时,曾国藩以任命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北线、南线,其他湘军也在积极进取,合围天京。
因此,这种“结硬寨,打呆仗”,为全局战场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条件!
所以说,“结硬寨,打呆仗”,绝不是心里没数,死打硬拼!
相反,他建立在对全局的充分认识和把握!
所以,如果有人和你怒发冲冠地讲坚持,却对发展没有实际思路时,你就要小心了!
不担心补给线被切断,因而敢孤军深入,威胁敌要害,把握主动打呆仗,最怕的就是后路被断。一旦补给被切断,那也许根本就不需要敌人来打,自己就垮掉了!
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主要是围绕在长江沿线展开。武昌、九江、安庆、天京,无不是长江沿江城市,各类水网纵横其间。
因此,拥有制水权的一方,即使遭到围攻,也基本可以保障补给。
早在西征时期,太平军就丧失了其短暂的水师之利,湘军水师横行江面!
因此,即便湘军遭受到数倍之敌的进攻,他依然可以从水路通道获得弹药、粮食、物资。
曾国藩利用这一优势,大胆突入,通过对敌要点的威胁,使本应拉琚的瞬间明朗!
同样以雨花台大战为例:李秀成号称60万大军围攻曾国荃孤军,尽管湘军处境危险,但他依然能从三汊河道获得到补给。最后,“主场作战”的太平军反倒粮食不够了!
假如没有办法充分保护自己的后路和补给,“结硬寨,打呆仗”的想法就还是省省吧!
湘军特有的组织形势和文化,使其敢主动打“呆仗”结硬寨很辛苦,打呆仗很惨烈!
如果在这里的待遇不比别处高,前景没有什么特别的,那么,兄弟们为啥要苦哈哈地跟着你在这里打呆仗呢?
湘军,他是以宗族、师生等各种关系为基础组建起来,以封建伦理观念武装起来的队伍,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与湖南人特有的“霸蛮”气质结合在一起,湘军兄弟在战场上死打硬拼,当然毫不含糊!
同时,湘军在九江、安庆等各处作战取胜后,将士们都“发财”了一把!尝过一次甜头,湘军很清楚自己为何而战:一旦取胜,就能发财致富!
有的老板机械推崇“结硬寨,打呆仗”,越是困难,越是接脏活累活。
几个月后再去时,人走了一半!
所以,当您狠下心打“呆仗”前,想想下面的兄弟愿意跟你玩吗?符合他们的利益吗?
武器装备的局限性,使守方能获得优势。当然,“结硬寨,打呆仗”有一个基础:守得住!
清末时期,即便是战术水平更高,装备更精良的日军,西方军队,在面对构造良好的野战防御体系时,也显得一筹莫展!
这是由当时的装备特点的决定的。
一方面,枪、炮对表面阵地的目标杀伤力已经极大,因此,进攻方逼近敌军阵地时,往往暴露在极大的威胁下;
另一方面,当时的枪、炮对山体、堑壕等工事破坏力有限,因此,进攻方很难通过火力准备来预先清除进攻障碍!
因此,太平军尽管拥有兵力优势,往往最后仍然要用地道来寻找接敌之道!
因此,如果您想要“结硬寨,打呆仗”,还要看清楚竞争的实际特点!
假如您所在的行业具备网络效应,赢者通吃,那么,“结硬寨,打呆仗”的结果很可能很惨!
总的来说,“结硬寨,打呆仗”是一种作战方式,而不是一种用来“感动自己”的情怀。
曾国藩提出这套方法,很高明!
是因为:这套打法符合当时的装备发展水平,符合当时敌我双方的作战特点。
可是,假如不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就漫谈“结硬寨,打呆仗”,其结果将十分的惨!
祝君胜利!
曾国藩打败太平军的法宝是结硬寨,打呆仗。这六字真言高明在哪里?
高明?题主莫不是搞错了什么,这个其实就是曾国藩不会打仗,只能用最傻的办法和对方硬耗,靠自己资源多堆死对方。
所谓“扎硬寨,打呆仗”,就是曾国藩要求湘军在安营下寨时必须把营寨修建牢固,避免被太平军偷袭,为此还制订了严格的营寨修建标准。而在交战时,也不和太平军打运动战,固守要点,慢慢修工事,一点点把太平军挤出去,压缩太平军的生存空间,继而达到困死对方的目标。像湘军攻打安庆、九江等城市时,就是慢慢修营寨,把整个城市包围起来,切断太平军内外联系,然后等守军耗尽粮草以后再发起进攻。
这种战术一看就知道非常傻,完全就是和对方拼资源,看谁先消耗不起。然而曾国藩采取这种战术也是没办法。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由于此时清军的八旗和绿营早已糜烂不堪,面对太平军节节败退,不堪一击,加上此时清政府财政紧张,因此无奈之下,只能要求各地督抚士绅自己编练部队,和太平军作战。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了历史舞台。曾国藩虽然一向有才名,而且后来他所统帅的湘军也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但是他不过毕竟只是一个书生而已,对于军事一知半解。
曾国藩所有的军事知识都是来自于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其组建的湘军无论是编制、选兵标准还是练兵方法,都出于其中。因此湘军从本质上来说,和绿营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训练严格一些,而且毕竟刚刚组建,还没有糜烂而已。
所以湘军战斗力虽然比太平军这种纯粹的农民起义军强,不过没有太大的优势,在野战中双方互有胜败。而曾国藩又没有实际军事知识,面对太平军诱敌深入战术没有太多的应对办法,无奈之下,只有根据太平军火力薄弱的弱点,想出了“扎硬寨,打呆仗”这个笨办法。毕竟湘军的背后,有清政府这个庞然大物,比消耗要比太平军有利的多。
所以说这个办法虽然对付太平军还是很有效,不过也仅此而已,算不上高明。
曾国藩打败太平军的法宝是结硬寨,打呆仗。这六字真言高明在哪里?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主要就是靠他一手创建的湘军,及其所创建的功绩。而湘军之所以能够成为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并最终获胜,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坚持使用了曾国藩所提倡的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
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简单的说,就是每到一地,先勘察地形,然后依地势扎营结寨。而结寨的方法,也并不复杂,就是围绕营寨外缘,挖壕沟,结藩篱,形成深沟高垒,严密布防的态势。甚至是行军过程中,哪怕是饭不吃,觉少睡,湘军都要先建壕沟、壁垒。
这么一看,曾国藩也太胆小了吧,竟然到了如此战战兢兢的地步。曾国藩胆小不胆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湘军在跟太平军的交战中,吃尽了苦头,却是真的。
1854年初,曾国藩编练的湘军第一次投入战场。可是,初战不利,湘军水军遭遇了靖港水战大败。羞愤之中的曾国藩怒而投水自尽,幸得部下救起,才保住了性命。还好,湘军陆军在塔齐布率领下,攻占了湘潭,总算功过相抵,保住了颜面。湘军之后,虽然作战艰苦,还是连克了岳州、武昌和汉阳等多城,曾国藩也因功受到了朝廷的加封赏赐。
可是,好景不长。1855年的湖口之战,曾国藩被石达开烧毁战船百余艘。气的曾国藩再次愤而跳水,好在这次不是自尽,而是逃跑。然后么,曾国藩得知自己指挥作战的旗舰竟然被石达开所获。曾国藩再次羞愤难当,骑马就要往太平军阵中冲,打算以死殉国。结果当然毫无意外,肯定被部下给拦住了,要不然湘军也就没了灵魂。
曾国藩水军失利,塔齐布陆军同样很无奈。因为久攻九江不下,塔齐布在劳累、愤懑中暴死军中。第二年,即1856年,湘军大将罗泽南也在石达开所率太平军的反攻中,受伤死于军中。而曾国藩本人,则被石达开团团围困于南昌。
有时候,运气的确很重要,正在曾国藩走投无路之时,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天京事变。石达开撤军,南昌解围,曾国藩才捡了一条命。
从1854年到1856年,湘军仅仅出战两年,就已经损失惨重,开始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曾国藩自己也数次差点殒命战场。而新募集的湘军,虽然装备精良,战斗力却明显越来越差。正是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曾国藩开始吸取教训,充分发挥“上兵伐谋”的特长,制定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
很多能臣、良将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他们有不怕失败,绝不放弃的韧性与坚持。他们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策略,最终取到了成功。
天京事变后的太平军同屡次受挫的湘军一样,也开始由盛转衰,战斗力迅速下降。曾国藩抓住时机,展开了对太平军的反攻。湘军严格贯彻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围困九江17个月,攻克之。接着,湘军又围困安庆15个月,攻克之。曾国荃攻打天京城(今南京市),更是围困了长达两年多的时间,足足有26个月之久。最终湘军炸开了天京城墙,冲进城内,彻底灭亡了太平天国。
从实际效果来看,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方略,虽然效率不高,战果还是很比较差强人意的,至少达到了目的。难道这一战法只是遵循表面的意思,寨墙高垒,壕沟深挖,固守不出就可以了?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实际上包含了很多战争策略与智慧。
首先,就是攻守转换,以逸待劳。
湘军的突击、进攻能力有限,火器对城墙的破坏力有限,进攻通常会受到比较重的损失。在塔齐布等猛将死后,没有了英勇作战的旗帜,湘军的冲锋、血战能力进一步降低。所以,曾国藩很聪明的来了一个转换,利用己方水陆军皆有的优势,围困对方,让敌方进攻,己方防守。此时,湘军可以利用防御工事,火器优势,以及给养、后援的相对充足,跟对方打持久战,持续消耗对方的兵力、给养,以及士气。
当然,劣势也很明显,己方也要有足够消耗的给养,否则,湘军逃跑的更快。好在前方湘军围城,后方有曾国藩想尽办法筹集给养,兵饷。曾国藩为了筹钱,售卖监生资格;到处设卡,盘剥商人;甚至直接以盐抵饷银,让士兵悄悄带回家乡卖掉换钱。做后勤的确很不容易呀,汉之萧何,明之李善长的确堪称立国第一功臣。
其次,围点打援,吸引敌军主动送死。
比如九江之战,就吸引了韦俊、陈玉成所率的太平军,并成功在半路歼灭了韦俊所率的太平军。这一点,就是拼部署了,要有围点的决心,还要有其他军队帮助打援,能够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弱势敌人。曾国藩运气还算不错,石达开与陈玉成的军队,都停滞在了安徽、湖北。否则,估计湘军要拿下就将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
好在,对于强势援军,曾国藩也算计好了。当强大的援军来了,就主动撤退。等援军和城内军队会和了,湘军也吃饱了,再跑回来,接着围城。这次,将援军也一起给围了。这……纯属无赖么,曾国藩估计还在洋洋得意呢,来多少围多少。
最后,稳扎稳打,不断尝试进攻,伺机破城。
湘军的三次围城战都是典范,特别是天京之战,湘军不断的尝试挖地洞,试图攻入城内。守城的李秀成也是千方百计的破坏湘军挖的地道。最后,湘军攻克了天京城外的所有堡垒,利用制高点架炮轰击城墙上的太平军。之后,趁机挖通地道,炸塌城墙,攻入了天京城。
原本通过围城,已经占据优势的湘军,只要在作战中,不犯重大致命的错误,就总能等到对方犯错的时机。这时候,就是胜利的到来。
曾国藩的这一策略,不但在当时的作战中非常实用,其实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非常有用。在我们遇到困难,无法形成快速有效的突破之时,不如稳下来,放松情绪,冷静分析,将我们已有的能力巩固加强。只要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在思考怎么解决遇到的困难,总有解决掉困难的那一刻。而在遇到重大困难之时,也可以战略撤退,休整补充之后,再卷土重来。只要不放弃,肯努力,肯尝试,总有成功之时。
曾国藩打败太平军的法宝是结硬寨,打呆仗。这六字真言高明在哪里?
稳 扎 稳打,步步为赢!
曾国藩打败太平军的法宝是结硬寨,打呆仗。这六字真言高明在哪里?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在战略上是高明的,在战术上也是高明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结硬寨打呆仗的含义
二,为什么说战略上高明?
三,为什么战术上高明?
四,实战案例分析,正反案例各一
下面就分析一下,
一,结硬寨打呆仗的含义
所谓结硬寨,就是湘军行军每到一处,确定好背山靠水的位置,马上要扎营下寨。无论下雨下雪,天热天寒,不准休息,马上开始挖战壕修寨墙,必须在两个小时之内修好。寨墙高八尺厚一尺,壕沟深一丈(防敌军步兵)。壕沟外设置拒马(防敌军马队),设置两到三层。以上是结硬寨。
下面谈打呆仗,曾国藩再三再四的要求部下“不得浪战”,所谓“浪战”,主要是指打运动战,多用正兵,少用奇兵。
曾国藩的湘军明明是在皇帝的严旨之下,要去进攻太平军占据的城池,但是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把进攻战变成了防御战。举例来说,比如要打某座城市,湘军开到城下,不是准备云梯开始攻城,而是在城下挖战壕,结硬寨,准备防守。等太平军来攻,湘军就一次次杀伤太平军,然后围困城市,断粮断水,把太平军围困至死。
二,为什么说结硬寨打呆仗,在战略上是高明的呢?
因为这是把进攻改成了防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战必胜。
变击溃战为歼灭战,不仅得到了城市,还几乎全歼太平军。如果是击溃战,就没有太大战果。
在曾国藩的冷兵器时代,防守一方,哪怕人数较少,但是靠着高墙深壕,居高临下,占尽了便宜。
《孙子兵法》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所谓“结硬寨”,就是先做好防守,先利于不败之地,以待敌之败。这一手在战略上极其高明。
湘军攻到太平军城下,先扎下营盘,等太平军来攻,然后利用自己的深壕,高墙,依靠自己先进的火器,对来攻的太平军一次次的进行杀伤。等太平军士气不振,损兵折将,缩到城市里,形成对峙的时候。
湘军继续挖沟建墙,一道道的挖,靠着自己源源不断的粮草,兵员的补给,一点点的熬死,饿死,渴死太平军。就如同一条大蟒蛇,一点点的缠绕,直到把猎物窒息而死。
这个战法在战略上极其高明,让分兵防守的太平军,地盘越来越小,人员越来越少,最后满盘皆输。太平军每丢失一个战略要点,比如九江、安庆、武昌,不仅丢失了这个战略支撑,还失去了名将和几乎所有的部队。
三,为什么说结硬寨大袋子,在战术上是高明的呢?
曾国藩自己不是将才,他亲自领兵,经常打败仗,甚至打大败仗。
但是他头脑清楚,知己知彼,知道自己和太平军的长处和短处。
太平军的长处是,人数多,勇敢,擅长野战,擅长白刃战。
短处,缺乏后勤补给,希望速战,希望打胜仗后抢战利品做补给,武器以冷兵器为主。
湘军的长处是,武器精良,有一半火器(米尼弹线膛枪,近距离防守有强大杀伤力。)后勤补给源源不断,胡林翼每个月筹划40万两白银,其他官员可以设立厘金局等,筹粮筹款,支援湘军;
湘军水师占据优势,运粮运兵快捷。
在考虑清楚这些后,在实战中,人数较少、武器精良的湘军,依靠深沟高墙,变进攻战为防守战,挑逗、激怒太平军,等太平军来攻。
让我们脑补一下作战场景:
太平军人山人海的冲了过来,湘军埋伏好等待太平军靠前。
太平军的马队冲了过来,看到一道道的拒马花篱,不得不勒住狂奔的战马,跳下马来搬花篱。这时候队形散乱,人仰马翻,乱成一团,湘军的火炮、火枪等远程武器就开始开火,大大杀伤了一批太平军骑兵。
等步兵赶到,绕过搬开花篱拒马,冲到壕沟前,深一丈宽三丈的壕沟又过不去,不得不拿着木板来盖在壕沟上,这时候,长短火器、弓弩齐发,专打这些带木板的太平军就是了。
大家想想,这种仗是不是特别有利于防守的湘军,特别不利于太平军呢?
(配备制式米尼弹线膛枪的湘军)
四、正反案例分析
反面案例:湘军胡林翼部1855年攻武昌城,就是采取的进攻战,到了城下,就搬云梯、用火炮轰,冒着枪林弹雨,湘军去爬城墙,结果爬了三个月,伤亡三千精锐。这个数字在湘军战史上极为罕见,也承受不住这种损失,后来改成了挖战壕围困的方法,用了一年多时间攻下了武昌。
正面案例就多了,特别挑选曾国荃围困攻克南京城。曾国荃带领两万湘军开到南京城外的雨花台,扎下大营,结硬寨打呆仗,深壕高垒,围困南京。曾国荃的这两万湘军好比狗皮膏药,好比肉中刺眼中钉,好比顶到太平军胸膛的一柄利剑,弄得洪秀全好不难受。他严令李秀成带兵拔掉这颗钉子,李秀成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大战46天,还是没有消灭曾国荃,反而太平军自己损失惨重,士气不振,如鲠在喉,难受至极。最后,曾国荃围死了南京,发起总攻,一举拿下了南京城。
结硬寨打呆仗,使得人数较少的湘军在战场上,变进攻为防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后勤、武器的优势,化解了太平军人多、善于野战白刃战的优势,在历次大战中,以很小的损失,取得极大的战果。经常是几千湘军,对阵几万太平军,而太平军几万几万的被消灭(太平军都被包围,跑不掉),而湘军损失相当少。
曾国藩成功的一次次的组织了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回答的第95个问题。如果喜欢,可以关注看前94个。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曾国藩打败太平军的法宝是结硬寨,打呆仗。这六字真言高明在哪里?
曾国藩是个文人,半路出家,投笔从戎,军事水平不怎么高,凭着一腔热血,组建并练成了湘军。第一次与太平军交战,自信满满,结果打了个大败仗,感觉没脸见人,于是投河自尽,被手下救了出来。
有了这次教训,曾国藩学乖了,于是他总结出“结硬寨,打呆仗”作战方针。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孔子和王阳明是两个,曾国藩是半个。曾国藩不愧为半个圣人,孔子说的“不二过”,也就是不再犯同样错误,他做到了。
曾国藩知道自己军事水平不高,与太平军斗智斗勇没有优势,于是就用笨办法,对付太平军。
“结硬寨,打呆仗”,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扬长避短。
其实类似的笨办法,当年皇太极围攻大凌河城和锦州城时用过,而且也很成功,曾国藩并不是首创。
宁锦之战,皇太极进攻锦州和宁远,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打败,损失惨重。皇太极总结经验教训,在袁崇焕死后,他采取围点打援策略,围困大凌河城,在城外挖三道壕沟,把城围起来,明军来救援,他充分发挥清军野战优势打击援军。城中祖大寿的部队得不到救援,坐吃山空,吃完了粮食,最后人吃人,实在坚持不住了,于是开城投降。
大凌河城被皇太极拿下后,继续攻打锦州,他采取的方法和围攻大凌河城一样。锦州城最后也到了人吃人的程度。假装投降被皇太极放回锦州的祖大寿再次开城投降。
皇太极围困大凌河和锦州城,采取围点打援,充分发挥了清军野战优势,避开了明军“凭坚城,用大炮”的守城优势,非常成功。
皇太极的文化程度没有曾国藩高,整不出“结硬寨,打呆仗”这样的词来,他“围点打援”的方法是现代军事术语。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和皇太极的打法有极高的相似度,都是在扬长避短。
曾国藩有两个短板:一是军事指挥水平不高,他从来没有打过可以让人称道的胜仗,这一点也是最让左宗棠瞧不起的;二是湘军不能伤亡太重,湘军来自湖南农民,都是曾国藩的老乡,死伤太多,他没法向乡亲们交代。
曾国藩有一个优势:为了对付太平军,不断向朝廷要资源,最后把各种权利集于一身,军队粮饷筹集相对容易。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正好避开了以上两个缺点,发扬了优点。
曾国藩每到一处,先结硬寨,把自己保护起来,结硬寨使湘军损伤很小。
曾国藩围城,筑高墙挖壕沟,城内人出不来,城外救援的人也进不来。湘军有粮饷足,就这样呆呆地守住,围武昌和九江用了一年时间,围安庆时间更长。当被围之城粮食耗没了,士兵士气低落,不用怎么打就可以克城。既减少兵员伤亡,也不用军事计谋。
老子说,“大巧若拙”,曾国藩的笨办法好使,他最终用“结硬寨,打呆仗”打败了太平军,这就是它的高明只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