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击败曹操、孙坚两场战斗的含金量有多高?
这是两次技术含量极高的作战。
通过回顾这两次作战,我们既能领略徐荣的将略,也能看到曹操、孙坚杰出的学习能力!
汴水之战:后退决战1、汴水之战过程:曹操败于“微操”。
曹操做了魏王后,曾让人作魏鼓吹十二曲。其中第二曲,《战荥阳》,详细描述了作战过程。
战荥阳,汴水陂。戎士愤怒,贯甲驰。阵未成,退徐荣。二万骑,堑磊平。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魏鼓吹曲》。此战中,联军列阵,还未完成列阵,徐荣就撤退了!
联军迅速发起追击,一度追过了徐荣的防御工事,气势汹汹。
徐荣抓住时机,迅速对追在前列的骑兵发起反击,大破联军骑兵!
此时,联军“势不集,众几倾”,追击中的曹军在越过堑磊时阵势已经混乱,来不及集中,被徐荣一击而败!
曹公到底是曹公,坦坦荡荡!输了就是输了,不找借口!
曹公并没有说众寡不敌,也没有说联军乌合之众,不及西凉铁骑,反而坦坦荡荡地说:“二万骑”、“戎士愤怒,贯甲驰”!
徐荣此战的操作,应该给曹操上了一课!
联军集结时,列阵而战!尽管联军是临时拼凑的,但如果正常的阵而后战,西凉铁骑也不是稳操胜券!
因此,徐荣决心先退却,制造战机。
大家都知道,在静态下保持队列,相对容易,而在高速运动,且地面情况复杂时保持队列就很考验素质了!联军便是如此!他们在追击中,队列散乱!
徐荣趁势反击,大败联军!
此战,徐荣显示出良将的洞察力,他能洞察敌军强弱,在退却中制造战机,一举取胜!
您说,技术含量高不高?
2、规模:徐荣以少打多。
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为了给曹操洗白,把此战中徐荣的兵力做了夸大。甚至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说曹公以5000军队力抗徐荣10万大军!
这个说法,是高端黑!
曹操这次进军的目的,《三国志》已明示:将据成皋。
成皋重地,曹操只带5000人去?诸侯不配合,曹操就去自杀?
所以,说曹操只带了5000人,不是吹捧曹操,而是侮辱曹操!
汴水之战,曹操本部确实只有5000兵马。但是,却还有其他军队。
张邈派出卫兹率军随太祖,卫兹兵力至少在3000以上。《先贤行状》中提到,卫兹合兵3000人,随太祖入荥阳。
鲍信兄弟也参战了。鲍信受伤,鲍信的弟弟鲍韬战死。而鲍信,起兵时,已“合众两万,骑七百”。
既然鲍信兄弟本人都参战,有理由认为这20000多人绝大部分都带来了。
因此,此战,曹操军有兵力接近三万!
徐荣军呢?
史未明述,但有据可推。
董卓对南路盟军的集结点:鲁阳曾发起过进攻,当时,兵力为数万人。
这是在集结后的主动进攻,而被动防御时的兵力要少得多。
孙坚大败胡轸、吕布的阳人之战中,胡轸、吕布兵力为5000。
而阳人之战后,孙坚就追入了洛阳。
徐荣,只是董卓几个中郎将之中的一个。他去哪里找10万大军来!
因此,有理由认为,徐荣的兵力少于曹操!
3、曹操心得:吸取教训,不找借口
坦率地说,此战中,曹操的新募军队素质是有问题的。
因此,此战后,曹操特别到丹阳去募兵。此后,曹操也多此强调兵在精而不在多,就是吸取教训!
曹公本人,对此后诸侯军不再进取十分失望,多有埋怨,但对汴水之战战役本身,并没有过多埋怨诸侯!
吸取教训,不找借口,曹公不愧大家风范!
梁东之战:孙坚受到教训同样,梁东之战,徐荣给孙坚也上了一课。
文学作品把孙坚失败的锅,甩给了袁术。说是袁术不给粮草,孙坚人心离散,被偷袭了!
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回顾一下!
1、梁县之战过程:择机决战。
孙坚从南阳出发,进驻鲁阳。
孙坚在南阳时,已有兵数万,进入鲁阳后,得到豫州各郡兵马补充,实力进一步加强。
董卓发兵来攻鲁阳。
董卓抵达鲁阳时,孙坚从容淡定,队列严整,董卓军见无机可趁,便退军了。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西凉精锐的军事素质真不是盖的。
随后,孙坚继续进军。但是···
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三国志》此次移屯梁东,直接逼近了洛阳南面门户——太谷,遭遇徐荣猛攻,结果大败。
孙坚败得不冤!
梁县,在今天的临汝西面。这一带是平原地带。
以步兵为主的孙坚军,驻扎在此,显然是犯下了一个错误!
徐荣抓住战机,迅速出击,在此围攻孙坚,一举取胜!
值得注意的是:梁东之败,与袁术不发粮草没有关系!
袁术不发粮草,是在孙坚取得阳人之战以后,此时,孙坚还没有建立功业,袁术为什么不发粮草?
孙坚此败,就是败于徐荣的用兵!
2、后续:吸取教训,再战取胜!
比曹操幸运的是:孙坚自己就有较强的基本力量,可以整军再战!
孙坚整顿兵马,再次出战。
这一次,孙坚似乎吸取了教训,驻屯阳人!
胡轸、吕布来到阳人时,夜幕降临。胡轸来不及修筑营垒就宿营了。
胡轸、吕布,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这只能说明:胡轸在夜幕时分来临,目的就是为了袭击孙坚!只是,孙坚依托山地,扎营严密,不易攻取,遂被迫改为扎营!
随后,吕布与胡轸不合,吕布散布谣言,引发胡轸军混乱,结果,胡轸军一片大乱,孙坚趁势进攻,一举取胜!
阳人之战取胜后,董卓离开了洛阳,孙坚收复洛阳,给轰轰烈烈的讨董战争挽回了一些颜面!
总的来说,徐荣是靠自己的将略击败曹操、孙坚的,其击败曹操、孙坚的作战,都是可圈可点的良将之作。
而曹操、孙坚,尽管遭遇失败,但他们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改善自己的战法,逐渐成为乱世真正的主角!
徐荣击败曹操、孙坚两场战斗的含金量有多高?
三国初期的名将徐荣并非董卓的嫡系人马,他的籍贯在记载中略有差异,一说在玄菟郡,也即是现在的辽宁抚顺;根据辽东太守公孙度的传记,公孙度和徐荣是同一郡的老乡,都是现在辽宁辽阳人,出自于东北地区的军事将领。徐荣官拜中郎将,向董卓推荐了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而公孙度此后成为割据辽东的一方军阀,这一军阀直到魏明帝曹睿时期被司马懿所消灭。(东汉末年名将徐荣三国杀形象图,两次差点活捉孙坚,一次差点杀死曹操)
徐荣击败孙坚的两次战斗含金量超高(公元192年)。190年,董卓的部队和孙坚的部队正在对峙状态之下,徐荣和孙坚之间发生了两次战斗,如下:
第一次遭遇战。
董卓苦于粮草补给,命令徐荣、李蒙四处打草谷,恰在此时,徐荣和孙坚碰上了,这是一次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徐荣率军击溃孙坚,活捉了颍川郡太守李旻,手下士兵烹杀了太守李旻。
徐荣和孙坚的这次遭遇战中,双方都没有多少兵力,徐荣占据上风,孙坚这个新任的豫州刺史连自己手下的颍川郡太守都保护不了,可见孙坚有多狼狈了。
战争的发生偶然性因素非常大,徐荣用散兵抓住了机会,击溃孙坚,沉重打击了孙坚部队的信心,此次作战徐荣击败孙坚的含金量非常大。(孙武后人、江东猛虎孙坚形象图,两次差点被徐荣活捉)
第二次正规战。
第二次正规战,孙坚的部队屯驻在大梁城城东,董卓派遣徐荣攻打,徐荣再一次击败孙坚。孙坚只率领几十人突围而出,徐荣的骑兵紧追不舍。孙坚将自己的服装让近卫将领祖茂穿上,分开逃跑,徐荣的骑兵部队紧紧追赶穿戴着孙坚特色的服装祖茂而去,孙坚金蝉脱壳才得以脱身。
而祖茂也非常聪明,一直摆脱不了追兵,他再次来了一个金蝉脱壳,将服装挂在木头柱子上,才得以脱身。
这次的战斗的含金量超级高,主将孙坚差点被俘,而且是正规战。
一次遭遇战、一次正规战,孙坚两次差点性命不保,徐荣的作战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三国志.孙坚传》中对此次战役的描写非常含糊,有意识的保护了孙坚的形象。(祖茂剧照,被徐荣追击的孙坚依靠和祖茂换服装,金蝉脱壳得以逃跑)
汴水之战——徐荣击溃曹操(公元191年)。190年,曹操等十几路诸侯在酸枣会盟,共同进击董卓部队,而董卓汇集了十万西凉军拒守。曹操作为盟军的副盟主认为进攻时机一到,于是独自率领5000人马进攻董卓部队。
曹操的5000人马才刚刚招募不久,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大军行走到荥阳汴水(楚河汉界的鸿沟)时,遭遇了徐荣的部队。徐荣应该非常善于战前侦查,曹操部队的行踪以及后援早就摸清楚了,于是徐荣用优势兵力一举击溃了曹操的军队,损失了大半人马。
曹操本人也被射中了大腿,战马也被射死了,幸亏堂弟曹洪将战马让给了他,他才得以逃脱。
徐荣此次击败曹操的战役,含金量非常之大,从此酸枣会盟的诸侯们都拒绝西进,整日在酸枣会盟周边饮酒作乐,而且差点把曹操灭了!(曹洪剧照,曹操被徐荣军队射伤,多亏曹洪借马突围而走)
差别迥异的徐荣之死。徐荣本来就不是董卓的嫡系部队,董卓被吕布刺杀之后,徐荣自然被拉拢到了王允的阵营中来。董卓死后,吕布强烈建议王允,将董卓的嫡系部曲(部队)全部诛杀,永久后患,而王允则说:
此辈无罪,不可。(《三国志》)
王允真正是书生意气,后董卓的嫡系部队在贾诩的策动下起兵讨伐王允。徐荣等被王允采用了驱虎逐狼之计去抵御董卓的部下,由于时间仓促,军队组织协调都没有达到效果,徐荣战死在新丰,长安守卫战失败。(公孙度剧照,徐荣推荐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使他成为一方割据的霸主)
在《三国演义》中,徐荣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和夏侯惇交战几个回合就被斩于马下了!
徐荣由于在192年就去世了,在《三国志》里面没有传记,他的记载中作战四次:两次击败孙坚,都差点活捉孙坚;一次击败曹操,差点杀死曹操;一次长安保卫战,在猪队友胡轸背叛投降的情况下被杀。
徐荣推荐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辽东长达,公孙度家族控制辽东达48年之久。徐荣击败曹操、孙坚两场战斗的含金量有多高?
谢邀。
在《三国演义》中,徐荣埋伏曹操,被夏侯惇刺杀。而在正史记载中,曹操、孙坚都被徐荣击败过,有人因此说徐荣是被忽视的名将。那这两场战斗含金量有多高呢?
徐荣vs曹操这是诸侯联军和董卓的第一战。当时,诸侯联军畏惧董卓兵力强盛,谁都不敢进兵,曹操几乎是孤军深入,只有张邈派了一支部队跟随曹操。
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在荥阳一带交锋,曹操被徐荣击败。
荣见操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曹操输的并不冤,徐荣是带兵来打酸枣的,酸枣屯兵十几万,徐荣的部下肯定也不少,而曹操所部仅有5000人马,这么悬殊的兵力,曹操还激战了一天,徐荣根据曹操所部的战斗力,判断出酸枣不好打,所以也撤退了。
所以,这场战斗含金量不高,纯属人数优势。但从战斗性质上来看,这是双方的首战,首战得胜,对董卓军队的士气很有帮助,还是很有意义的。
徐荣vs孙坚孙坚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关东诸侯,真正让董卓担心的,只有孙坚,孙坚此人,号称江东猛虎,擅长用兵。孙坚在梁县附近被徐荣大军击败,并且孙坚和曹操不同,孙坚部队有数万人,又有袁术的支持,比曹操所部战斗力要强。
荆州刺史王睿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并且孙坚战败以后,收拾残兵再来,董卓连孙坚的败兵都应付不了。
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间。卓败走……坚进至雒阳,击吕布,复破走。徐荣是正面打赢了孙坚的大部队,而胡轸、董卓、吕布连孙坚的残部都打不过……这么对比来看,徐荣确实有两把刷子,所以击败孙坚的这场战斗,是比较有含金量的,也能证明徐荣的能力。
此外,徐荣官拜中郎将,这会儿乱世刚刚开启,中郎将官职不小了,不像之后的群雄混战时代,将军多如狗、校尉遍地走,这也能看出来徐荣是挺了不起的。
徐荣击败曹操、孙坚两场战斗的含金量有多高?
徐荣出身西凉边陲,它的一生让我们记住了三件事:胜曹操、胜孙坚、兵败身死。于汴水之战胜曹操、梁东之战胜孙坚可以看出,徐荣是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将领,有勇有谋,但是徐荣最终兵败身死令人惋惜。
汴水之战,杀鲍韬,卫兹,伤曹操,这个徐荣很勇猛。徐荣汴水之战胜曹操的事情发生在十一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那时的十一路诸侯各自为战,曹操带着自己的兵马追击董卓,同行的还有张邈部下卫兹、鲍信、袁绍部下周喁,或许还有其他人还参与了,最终的结果是徐荣一支军队,杀掉鲍韬,卫兹,曹操险些丢了性命,曹洪力战得以逃脱。这一战让曹操知道了西凉骑兵的厉害,从那之后,曹操便无力西进,回扬州招兵买马去了。
梁东之战,破孙坚,烹太守,这个徐荣让人胆寒。比起汴水之战胜曹操,梁东之战胜孙坚战役就没有那么麻烦了,徐荣单刀直入,率骑兵突袭孙坚,孙坚大败,要知道此时的孙坚可是十一路诸侯的先锋部队,此时的孙坚战力可是联盟第一,可是就这样被徐荣打垮了,俘虏了颍川太守李旻,给烹杀了。一时间各路诸侯闻风丧胆。
长安之战,兵败身死,空留余悲。先战曹操,又败孙坚,此时的徐荣走到了巅峰位置,董卓死后,他带着西凉猛士加入了正规军,可是王允、吕布将相失和,徐荣疲于征战,在长安保卫战中,守卫新丰,然而仓促间不能有效抵抗拼死一战的凉州军战败,徐荣战死新丰,胡轸率众投敌。
徐荣之猛不逊于“五虎”,无奈跟错了主公,疲于征战,战死沙场,设想,如果徐荣还在,三国历史中的武将是不是还要再来一笔浓妆艳抹。
徐荣击败曹操、孙坚两场战斗的含金量有多高?
首先介绍一下徐荣,根据《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记载:“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公孙)度为辽东太守。”而公孙度是辽东襄平人,徐荣和他同郡,理应也是辽东人。至于徐荣何时在董卓麾下效力,翊之尚未查到,如有大佬知道,还请不吝赐教!
徐荣
但是对于徐荣的一生,有两点可以推断出来。其一:徐荣很可能是董卓麾下唯一一员非凉州人的大将,其余如李傕、郭汜、张济(张绣叔父)、樊稠和胡轸等均是凉州人;其二:董卓麾下皆是当时人所共知的精兵,比如郑泰对董卓所说:“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中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此指董卓)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见《三国志·魏志·郑浑传》注引《汉纪》)这就为徐荣可以击败曹操、孙坚提供了保障!
董卓
荥阳汴水败曹操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徐荣此次击败曹操,翊之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曹操当时招募的士兵未经训练,还属乌合之众,自然敌不过徐荣率领的西凉精兵。对曹操此次招兵的情况作如下介绍:
首先在董卓控制东汉政府之后,曹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来到了兖州陈留郡依附属同一政治集团的太守张邈;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太祖(曹操)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而且同《纪》注引《世语》说:“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卫兹是陈留襄邑人,所以曹操募集的这五千人必定也是襄邑人居多,但是襄邑并不是产生精兵的地方。一群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即便有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曹纯等优秀的将领,也免不了汴水之败。
所以汴水之战后,曹操痛定思痛,决定招募精兵。于是利用与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的关系,在丹阳招募了一支精兵。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曹操才能入东郡先破“黑山贼”白绕;再破于毒、眭固;又在内黄击败匈奴于夫罗。这种一反汴水大败的胜利,足以说明曹操后来拥有的不再是乌合之众,而是“好武习战”的“丹阳兵”。
曹操
梁地败孙坚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掳掠,荣遇(孙)坚于梁,与战破坚,生擒颍川太守李旻烹之。”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记载是:“(孙)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两书记载大同小异,都是孙坚被击败,需要注意的是孙坚所部多是精兵强将,比如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在中平三年(186年)的时候,孙坚与董卓就随司空张温讨伐边章等;后任长沙太守讨伐区星的起兵,又“越境寻讨”,镇压在零陵、贵阳两郡起兵的周抄和郭石;通过一系列的征伐,孙坚不仅扩充了军事力量,而且得到了东汉朝廷授予的乌程侯封号。所以孙坚所部不似曹操的乌合之众,孙坚本人也是久经沙场,就这样还是被徐荣击败,足以说明徐荣的军事才能。
孙坚
综上,翊之认为徐荣击败孙坚的含金量要高于击败曹操。
徐荣击败曹操、孙坚两场战斗的含金量有多高?
徐荣(?-192年),玄菟人,东汉末年将领。本为中郎将,曾向董卓推举同郡出身的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于汴水之战中击败曹操的独立追击军,以及在梁东之战中击败孙坚的部队。
光这两条虽然无法说明徐荣超强,但至少可以说明徐荣不是等闲之辈。
1、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操,夜遁去。荣见操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这是《资治通鉴》卷五十九关于徐荣与曹操一战的记载。没有演义里面李儒精心的设计,纯粹是两军对垒,虽然曹操兵少,但是犹有卫兹“分兵随之”,大略估计一番,曹操的军事力量有多少呢?同样在《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有记载。
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鄴,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名数万。
说是数万,鲍信还要分去一些,但是加上卫兹,恐怕也不会少于一万吧。曹操是很能用这些兵玩出一些花样的了,战例彼彼皆是,可是还是输给了徐荣。而且这个徐荣战胜当时已经薄有威名的曹操以后居然还很冷静,从曹操军士的力战看出关东军阀的实力,放弃了径攻酸枣的打算,虽然实际上是为曹操军误导了,但是其判断力决非一般平庸将领可以相提并论。
可是或许有朋友会认为一战之功不足为凭,于是我们再看看有记载的徐荣另一战役,击败江东猛虎孙坚。
2、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群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烹之。
以上见于《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残忍是很残忍,可是这也是一场无可争议的胜利。徐荣是和李蒙(演义中和王方一起给马超做了宣传片的那位,历史上的凉州军校尉)是分兵掳掠的,抢老百姓东西,又是分兵出行,应当不会有很多兵,对垒孙坚的豫州军,纵然兵力较强,想必也不存在压倒性的力量优势,因此这次胜利还是含金量颇高的。
3、孙坚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复收散卒进屯阳人。卓遣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这是《资治通鉴》关于同一场战斗的记载,同样看不出徐荣兵力大大占优的意思。倒是在凉州军中地位远远高于徐荣的胡轸和吕布统兵五千,为孙坚残兵所破。著名的华雄同志就是死在这一战中。当然这一战失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步骑统帅失和,不能说徐荣就一定强于吕布。
但我觉得徐荣这两场绝对是是有含金量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