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处处压制着魏延?有什么情况?

诸葛亮并没有刻意“压制”魏延,相反,诸葛亮尽可能地保护了魏延。

但是,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不当,使魏延能独当一面的才具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短板充分暴露,终究酿成悲剧。

诸葛亮对魏延的“压制”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1、假节。

诸葛亮时期,假节者四人:诸葛亮本人、李严、李恢、魏延。

其中,李严、李恢的“假节”,刘备所授。

魏延是唯一一个诸葛亮时期“新加节”将领。

这意味着授予了魏延极大的军事自主权。

诸葛亮死后,已录尚书事、卫将军的姜维,直到249年才获得假节之权。

2、官职有深意。

丞相司马:由于诸葛亮在蜀汉的特殊地位,相府是实际上的蜀汉最高实权机构。

汉丞相有长史而无司马,是时用兵,故置司马。——胡三省。

由此可见,魏延的丞相司马,是与丞相长史平级的最高属官之一,是军事上最高级的属官!

凉州刺史:蜀汉北伐,目标一直放在凉州。因此,凉州刺史之职意味非比寻常。

243年,姜维才获得凉州刺史之职。

凉州刺史、假节,姜维顺着魏延走过的路,一步步上位。

当然,有朋友说:这些职位,都不算“实权”。

可是,在诸葛亮事必躬亲的风格下,又有谁有实权呢?

难道非要诸葛亮把军权让出,才算没有“压制”魏延吗?

魏延每战为前部督,丞相府中担任军事上最高级别的属官,朝廷中获得假节之权,这怎么能算是“压制”呢?

以魏延在蜀汉糟糕的人际关系,诸葛亮如果要压制魏延,何需“做样子给别人看“?

这只能说明:诸葛亮在尽可能拉拢、提拔魏延。他授予的职位、荣耀,理论上都是有实际权力的。而魏延未能掌握“实权”,主要与诸葛亮“事无巨细”的做事风格有关。

魏延与诸葛亮的争执,是专业军事讨论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段记载常被看成是诸葛亮压制魏延的证据。

不过,这算是“刻意压制”吗?

魏延的“会于潼关”与诸葛亮“断陇右之臂”的战略构想矛盾。诸葛亮当然不会采纳魏延的建议!

即使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保守之嫌,这也是专业上的“军事方略之争”。

难道非要诸葛亮对魏延言听计从,才算是没有“压制”魏延吗?

诸葛亮的“压制”,是在保护魏延

魏延,性格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从后来魏延与杨仪之争时,众人的表现看,魏延在蜀汉的人际关系很成问题。

杨仪、费祎、董允这些文臣不与他一边,马岱、王平等将领也不支持他,甚至连他的士兵也不支持他!

这样的人际关系,若非诸葛亮的保护,魏延即或不死,也早已被排斥出局了。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当时,“军容节度,取办于仪”,杨仪显然占据优势,诸葛亮恐怕只有适当保护、偏袒魏延,才能做到“不忍有所偏废”。

魏延拒绝诸葛亮最后的保护,扑街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孙权。

诸葛亮为了避免祸乱。在死前,对魏延做出了最后的保护。

诸葛亮一方面让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做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同时,诸葛亮还特别强调:如果魏延不听从,你们就先走!

可以说,诸葛亮已感到:魏延不会屈从杨仪的调度,因此,不强求,让杨仪、姜维先走。

大军都走了,魏延你自己看着办吧!

可是,当费祎通知魏延时,魏延的反应却超出了诸葛亮的预计:魏延反对撤军!

魏延试图要费祎和自己联名通知众将,由他自己统领诸军,继续北伐!

魏延全盘否定了诸葛亮死前的部署!似乎是要一举夺取蜀军大权!

杨仪等人“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时,魏延居然先南归,烧掉了阁道!

随后,魏延又率军先到南谷口逆击杨仪!

显然,魏延的做法既得不到众将的支持,也得不到手下将士的支持,“军皆散”!

逃亡中的魏延被杀!

诸葛亮的失策之处

尽管诸葛亮对魏延不算是“处处压制”,但在对魏延的使用上依然有着失策之处。

魏延,骁勇有将略,却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刘备在时,以魏延将略,任之为汉中太守,独当一面,远离人际关系复杂的成都,充分发挥其所长,避其短板。

诸葛亮时,把魏延带在身边,使他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遭到排挤,又不能适当委以方面之任,终究使魏延不能人尽其才!

只有对一个人的能力、性格、短板做出充分判断,有针对地授予任务,才可能人尽其才!

与君共勉!

诸葛亮为什么处处压制着魏延?有什么情况?

题主没有说是三国的演义的观点!依三国志等正史来说,诸葛亮处处压制着魏延是假命题。

诸葛亮是一个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他隆中决策三分天下;协助刘备夺取荆益两州和建立蜀汉帝国;七擒孟获安定南中,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留下两篇出师表昭示了忠贞不渝的老臣之心。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染了历代真正的志士仁人。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忠心耿耿地辅佐后主刘禅,他的事迹将光照千秋、彪炳史册。

蜀将魏延镇守汉中居功至伟,大破费瑶和郭淮屡建 威名,出子午谷奇谋为世从所传颂,魏延在蜀汉建立前后都成功赫赫,作用非常强大,其文韬武略甚至能与五虎上将相媲美。1.魏延在诸葛亮身边是得到了重用的。

魏延有本事,魏延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在用兵上自有独到之处。刘备慧眼识珠,提拔他当汉中太守后,他镇守汉中十多年,面对强大的曹魏军事集团硬是没有丢掉一寸土地。这足以证明了魏延的卓越的军事能力。

他还是尊重诸葛亮的,这是因为,他是诸葛亮跟定刘备后,才投降蜀汉军事集团的,资历不如诸葛亮。魏延和诸葛亮对这个问题都心知肚明,都没有说破,诸葛亮也欣赏他,一直在用他,南征与北伐都带他前往,就是证明。2.性格决定命运,他的结局是自己造成。

当然,魏延有叫人不放心的地方,就是他性格傲慢。尤其是在蜀汉五虎上将逐渐老去与殒落后,蜀国军方已没有一个将领能让能征惯战的魏延心服口服了。

魏延的结局是凄凉的,让人嘘唏。这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他不能与杨仪、费祎等领导搞好关系,又不经常与姜维、何平、马岱等同事吃吃饭,靠近靠近。某些方面来说他的死是咎由自取,这怨不得诸葛亮!3.不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的表现差强人意。

三国演义对魏延的描写有矛盾,魏延在历史上取得的许多成就,罗贯中在小说中都浓墨重彩了。而魏延出场以诈败居多。这样会引起人们猜测,人们会认识:既然有这样的功绩,又不是五虎上将。独到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关键的守街亭一役也不给魏延机会。所以。人们都认为诸葛亮压制了魏延。

其实呢,五虎上将的的评选标准并非全看对蜀汉的贡献,还包括,投奔到刘备军事集团前的资历。如马超,纯以在蜀汉的表现来说,是比魏延差的,但,他以前有丰富的阅历。

魏延提出的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是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举。他的意思是,自己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让诸葛亮带领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同会师于潼关。诸葛亮没有采纳,是因为他用兵谨慎,他作为军事统帅,认为此计过于凶险,难以成功,才弃而不用的,并不是排挤魏延。

关键的守街亭一役也不给魏延机会,也因为 马谡在街之役前有优秀的表现,在诸葛亮面前展现了军事才能,诸葛亮认为马谡可以担当此任,要给新人以锻炼机会。。

诸葛亮非常爱惜魏延,原因很简单,这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因为 诸葛亮与魏延都是有能力的人。4.魏延在蜀汉升迁速度快,也说明诸葛亮没压制他。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投奔刘备军事集团时,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他是带有部队投奔刘备的。追随刘备之后,魏延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如果诸葛亮压制魏延,北伐时,有一万个理由不带他。诸葛亮如果要陷害他,等刘备去世后,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灭了他,毕竟,那时候的诸葛亮已经位高权重。

然而,魏延并没有受到惩罚,而是一路高升。后来封都亭侯、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又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如果诸葛亮压制他,还会有这样的上升速度吗?。

诸葛亮,魏延都是以事业为重的人、都有收复中原的愿望。二人有点志同道合的意思,我们不要被《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忽悠了。

诸葛亮为什么处处压制着魏延?有什么情况?

所谓诸葛亮压制魏延无非是《三国演义》看多了的结果,实际上诸葛亮一直很重用魏延。

在《三国演义》里,魏延原本是刘表的手下,在刘备攻打长沙时才改投刘备,不过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差点杀了他。虽然经刘备劝解,诸葛亮饶了魏延一次,不过此后诸葛亮一直盯着魏延,临死前还设计将他杀死,避免留下祸害。

不过这仅仅是演义说法而已,实际上魏延出身是刘备的部曲,一直就跟着刘备。在益州之战中,魏延表现出色,被升为牙门将军。刘备称汉中王以后,魏延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从此成为蜀汉集团的高级将领。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此时经历了荆州之败、夷陵之败,蜀汉集团损失惨重,大批将领去世,魏延成为少数留存下来的少数高级将领,因此诸葛亮对他也是非常器重。

诸葛亮几次北伐时,魏延都为先锋出战。也正是在诸葛亮的手下,魏延一路升到了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凉州刺史,成为事实上的蜀汉军方第一人,这足以说明诸葛亮对魏延是大力提拔的,否则魏延不可能升到这么高的位置。

而且诸葛亮对魏延也比较袒护,魏延和车骑将军刘琰发生争执,诸葛亮让刘琰向他道歉。而魏延和杨仪在军务会议上发生冲突,魏延拔剑咆哮,最后诸葛亮也没有怪罪于他,包容了此事。

诸葛亮和魏延唯一的矛盾是魏延多次要求自己带兵万人,单独行动,但是遭到诸葛亮的拒绝。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从诸葛亮死后,魏延轻率起兵攻打杨仪看,诸葛亮应该是觉得魏延做事冲动,不适合单独领兵,所以拒绝了魏延的建议。而且这种意见分歧可以说是比较正常,也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并不意味着诸葛亮刻意压制魏延。

诸葛亮为什么处处压制着魏延?有什么情况?

诸葛亮对魏延有看法存戒心是正常的!!!过去有这样一句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演义中第57回,黄奎妻弟苗泽与黄奎的小妾李春香私通。得知其姐夫黄奎与马腾父子联手欲杀曹操,向曹操告密。结果造成其姐夫黄奎一家和马腾父子均被曹操杀害。OO事后,苗泽对曹操说:不求封赏,但求李春香为妻。曹操笑道:你为了一个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你这不义之人何用!说完,便教将苗泽与李春香等斩杀于市!苗泽本帮曹操除掉隐患,按常理曹应感谢才是,只因其是不义人,即使你帮了我,我也不能留你!OO相比之下,孔明能不杀魏延警告而用之,已是不错了!

诸葛亮为什么处处压制着魏延?有什么情况?

蜀汉后主刘禅时期,蜀国将领凋零,活着的也是年老体迈,比如赵云,已经担当不起征战的大任,而作为勇将的魏延却势头强劲,于是诸葛亮总是把他带在身边,时常压制他,其实这是在保护他,并不是演义中说的是在防他反叛,诸葛亮压制魏延的原因主要是为整个蜀国的大局着想。

性格引发自身灭亡

魏延的性格比较强势,做派蛮横,因此容易与同僚发生矛盾,特别是同文臣之间关系不睦,就会出现派系争斗,严重时会导致政局不稳。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的性格缺陷表现尤为突出,张飞、关羽、马超、黄忠死之后,赵云已经老了,没有谁能够与之比拼武力,魏延正值壮年,作为元老级别的存在,心里的优越感和存在感不在话下,当时诸葛亮北伐不只重用了魏延,还非常倚重杨仪,杨仪是文臣,自命清高,魏延性格太霸道,杨仪是看不起的,将他当做大老粗。此外杨仪性情狭隘,魏延得罪过他,所以两人关系极差,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后,两人矛盾爆发,直接进行火拼,魏延由于兵少被打败,后来被马岱所杀,诸葛亮不愿看到的内部争斗,还是发生了。

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魏延与关羽、张飞比起来,关张善于战斗,而魏延擅长于谋略,魏延的奇谋较为突出,所以诸葛亮对其青眼有加,时常带在身边调教一番,魏延拥有奇谋是好事,但就是因为如此,诸葛亮认为他存在着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所以总是节制魏延的策略,比如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由子午谷出兵,长驱直入袭击魏国长安,经过侦查还分析了长安守将的情况,遗憾的是诸葛亮并未采纳,而是西出祁山,从西部绕道进攻魏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但是事与愿违,出现了马稷失街亭一事,造成整个战局的变化。

魏延的奇谋在诸葛亮看来存在侥幸心理,不利于北伐,实施了会打草惊蛇,引来大量魏军,增加蜀国兵力的消耗,当时蜀国国力并不强大,诸葛亮之所以不断北伐,是为了实现隆中对的目标,兴复汉室,北定中原,当然也是为了兑现给刘备的承诺,当时魏国势力最强,为了防止别人来攻,自己就得主动出击,正所谓的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以此打消魏国西侵的计划,而魏延提出的出奇兵攻打长安未被采纳,还是因时机未到,因为攻打长安会引来魏国东部和西边的军队,从而会让蜀国处于腹背受敌当中,拉长蜀军东西作战的战线,这样会极大消耗国力,不如从西边慢慢吞噬向东发展,魏延的计策未被采纳,并不能说是诸葛亮防他反蜀投魏,而是从战略布局来考虑的。

文人治国,武人护国

魏延早期作为刘备的私人武装,是刘备开始创业的一批元老,魏延对刘备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为其出生入死,他为主公刘备打下益州做出了巨大贡献,加上其胆略过人,所以拿下汉中之后就交给魏延治理守卫,而不是交给他的二弟张飞,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说他有反叛之心就是一个误解,魏延在蜀国受到如此重用,地位之高仅次于五虎上将,试想他如果投降魏国能得到这些吗?肯定不会,刘禅后主时期,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诸葛亮,诸葛亮压制魏延是为了避免他卷入蜀国内部的争斗中,诸葛亮当时根据蜀国的情况,制定的方略是文人治国,武人护国,三国鼎立,风起云涌,时局并不稳定,他还需要大量的武将来护国,而蜀中却需要文人来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蜀国绵延下去。

魏延后来之所以被人们误解为叛国,其实是因当时的政治斗争引起的,他与杨仪历来不和,两人作为北伐的主要人物,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将他们带在身边呢?因为杨仪善于搞后勤工作,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军饷,而魏延长于出谋划策统军打仗,对于他的北伐都是很有利的,虽然二人有矛盾,自己居中调和还是无伤大雅的。

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没有料到的就是诸葛亮死得不是时候,他一死两人势同水火,直接产生冲突。此外杨仪与坐镇蜀中的蒋琬也是有矛盾的,所以杨仪和魏延上书后主刘禅,其却把握不定该信哪一方,当然蒋琬作为蜀中掌控风向的关键人物,却不置可否,任由两人矛盾激化,坐山观虎斗,让两人斗个两败俱伤,自己从中渔利,等魏延处于下风时再出手。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之后魏延被杀,杨仪却没捞到好处就是一个证明,这也说明魏延也并非反叛,要不然杨仪立如此大功,为何未得到应有的封赏。

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三国志》

杨仪蒋琬两人都想要成为诸葛亮的继承者,肯定会明争暗斗,勾心斗角,魏延可以说是蜀国后期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他被当作反叛者就是舆论的需要,杨仪成功后肯定会大肆宣传,如果没有杨仪的原因,魏延会继续进行北伐,而且意志坚定,他不肯全军退回,就能看出,魏延也希望完成主公刘备的夙愿,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性格得罪了杨仪,之后白白牺牲,魏延的死是蜀国的一大损失,从此蜀中无大将,后面的北伐只能算作小打小闹了,最终军事实力下降,抵抗不住魏国的强势进攻,一步步走向灭亡。

结语:人们深受演义的影响,认为魏延有反叛之心,其实那是不成立的,生活在接近三国时期的陈寿都为其叫屈,“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一句便是史料明证,诸葛亮节制魏延是为了护他,护他就是为了护国。

诸葛亮为什么处处压制着魏延?有什么情况?

魏延一出场就给人以爱犯上作乱的印象。当刘备逃到襄阳时,本来刘备是想通过做思想工作来说服刘琮,让自己在襄阳驻扎,结果在说服不成的情况下,作为刘琮部下的无名小将的魏延却奋然倒戈,使场面不可收拾。尽管魏延有向刘备之心,但他这种简单、粗鲁的做法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特别是在以忠、义为道德基准的古代,这种做法更是犯了大忌。后来,在长沙,魏延又用同样的方法杀了长沙太守韩玄,从而投到了刘备的麾下。在长沙时诸葛亮就要杀魏延,但刘备痛惜他的才能所以把他保了下来。诸葛亮打压魏延,一来是怕刘琮、韩玄的事例重演;二来也是用当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过不了忠、义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