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诸葛瞻的这段话,道出了他必须出战的理由,也道出了蜀汉灭亡的原因。
悲壮的豪言壮语后,出战身死263年11月,邓艾偷渡阴平,蜀汉令诸葛瞻率军进驻涪城,前往抵抗。
黄权之子黄崇,认为邓艾远途而来,粮草困难,利在速战,建议分守险要,诸葛瞻不听。
邓艾先锋猛冲,诸葛瞻失利,退守绵竹。绵竹,诸葛瞻激励三军,慷慨激昂地说出了“我内不除制黄浩,外不能制姜维,出战又不能守护国土,有此三罪,还有什么理由回去呢?”
说完,诸葛瞻率军决战,兵败身死。
莽撞的出战背后,是深深的无奈诸葛瞻不凭绵竹而守,莽撞出击,历来被后人指摘。
其实,诸葛瞻已经没有资本选择死守绵竹了。
1、机遇已失,困不死邓艾。
邓艾奇袭江油时,粮草不济,人困马乏。当时,诸葛瞻如采纳黄崇的建议,分守险要,是有可能困死邓艾的。
江油,是涪城的北大门。其下,山高水险。如果诸葛瞻抢占险要,邓艾军将面临困境!
但当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占据涪城后,涪城物产已经完全可以供应邓艾军了。
2、守绵竹,姜维危。
在邓艾早先的计划中,偷渡阴平的目的,就是威胁涪城。他断言,一旦涪城受到威胁,姜维将不得不率剑阁军西援,钟会就可以两车并行,进入坦道了!
因为:涪城一旦被魏军控制,成都到剑阁前线的大道就会被切断。姜维不但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困境,还将陷入粮草困难的窘境!3、诸葛瞻已经没有资本死守绵竹。
蜀汉灭亡时,国库中,只有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邓艾在《河济论》中,曾做过测算。他认为,米三千万斛,供十万大军五年的军粮。
三千万斛,够十万大军吃五年。那么,四十万斛,只够十万大军吃一个月了!
阳安关丢失后,姜维、诸葛瞻都要依赖四川盆地的补给。
诸葛瞻,有什么资本“坚守不出”呢?
诸葛瞻之所以落到这般窘境,其原因,正在他所总结的“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不能制姜维,致使国库空虚国库里就只剩下这么点家当,正是因为诸葛瞻这个尚书令不能制约姜维,使经济建设与军事攻伐失去平衡的缘故。
诸葛亮时期,军事、经济、政治都是他一把抓,他能协调好经济和军事的关系。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也能控制姜维北伐的规模,保证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费祎死后,姜维掌握军权,北伐的规模越打越大,连年征伐,民有菜色!
诸葛瞻等人,曾经试图改变这种局面。
262年,诸葛瞻牵头,蜀汉大臣联名建议:试图撤掉姜维大将军、凉州刺史的职务,改任姜维为益州刺史。
但是,刘禅未采纳!
如此,连番征伐,到了蜀汉危急时,堂堂蜀汉,就只有那么点家当了!
对黄皓与姜维矛盾的处理不当,致汉中空虚虽然姜维北伐耗损国力,但是,姜维毕竟善战,如果不是政治斗争的威胁,以秦岭之险,未必不能守住蜀汉。诸葛瞻等人在“除黄皓、制姜维”上的举措不当,使形势恶化。
在诸葛瞻等人联名要求更换姜维时,黄皓也参和了进来,建议改用阎宇为大将军。
姜维遭遇排挤,立刻入宫见刘禅,要求除掉黄皓。(诸葛瞻说他后悔内不能除黄皓,但我们从未见过他要除黄皓之举)
刘禅说黄皓不过一个服侍自己的小儿,拒绝了姜维的建议。
无奈之下,遭到大臣与宦官联合压制的姜维,被迫远驻沓中,避难屯田!
姜维,你们可以换,也可以不换。但是,没有什么比让大将即领军又遭排挤更糟的事情了!由此,本就兵力紧张的汉中更为空虚,给了魏国大举攻伐的机会!
可以说,这个结果,比“不制姜维”更危险!
黄皓、姜维、诸葛瞻,他们分别代表了宦官、朝臣、大将,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立场。
如果诸葛瞻不能除掉黄皓、姜维,那么,他的职责应当是协调好三方的关系。
可是,诸葛瞻等人,却对黄皓纵容结交,在调整姜维的动议中,与黄皓联合行动!
最终,大将遭到孤立,与大臣互不信任,导致国防决策混乱,给敌可趁之机。
自己被架空,无所作为,导致国家灭亡姜维在得知魏军即将大举北伐时,曾建议调张翼、董厥率军到阳安关加强防务,廖化到阴平桥头确保沓中与汉中的联系。
可是黄皓相信巫师的话,认为敌不会来攻,启奏后主扣住提议,群臣无人获知这一情况。后来,魏军进攻时,攻汉、乐两城都不能克,直到阳安关协防的蒋舒投降,魏军才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阳安关,魏军取得了大量的粮草、物资。
可见:如果张翼早些进入阳安关,蜀军有足够的粮草、兵力防御魏军,魏未必能攻取汉中!
遗憾的是: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姜维、黄皓在说话、办事。而诸葛瞻为代表的大臣集团,居然屁都没有一个,甚至还不知情!
看来:诸葛瞻不但“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自己也在权力斗争中被架空了!
此时的蜀汉,完全失衡,在内斗中,只剩下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昏招了!
诸葛瞻“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正是反省自己的失误。
身为尚书令,他未能协调好国内关系,致使蜀汉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覆亡。而他自己,也除了“一死报国恩”,也已别无选择了!
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诸葛瞻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在绵竹决战的时刻,绵竹战败后,刘禅直接投降,蜀汉就此灭亡了。
绵竹之战,非常惨烈,成就了诸葛瞻父子的忠义,临死之前留下一些言语是必然的。但诸葛瞻父子当时究竟说了一些什么,是何意思?这些却存有一些异议。
诸葛瞻遗言的由来为了求证“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这句话的出处,豹眼查阅了《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解、《三国演义》等资料,但都没有找到具体的记载。
通过查找宦官黄皓的资料,在《元和郡县志》中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偷袭阴平(今甘肃文县)成功,从景谷道进攻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
蜀汉后主刘禅命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军前往抵抗。
到达涪县后,诸葛瞻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能让敌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为诸葛瞻的失策而失声痛哭。
由于没有受到诸葛瞻大军的阻挡,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派遣使者劝诱诸葛瞻投降,说:“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琊王。”
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这个过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记载,但没有提到诸葛瞻遗言的事。
诸葛亮传: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元和郡县志》记载,诸葛瞻在涪城,邓艾占据了江油,诸葛瞻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江油,这是我的三大罪过,有何面目返回呢?”
这里没有交代,诸葛瞻要返回哪里去?
很可能是属下有人建议撤军绵竹,回守成都,以等待姜维等军队援救。诸葛瞻认为自己有三大罪过,没有颜面回到成都。
这事就有意思了哈。
不能除掉黄皓,不能制约姜维,这是在出兵对抗邓艾之前的事,与是否回守成都有何干系?
既然你接受统兵抵抗邓艾,不去进攻江油,自然有你的理由,何罪之有呢?
战而败之,有罪,自己不主动对抗,是个罪责的话,你带兵前来干嘛,你答应带兵干嘛呢?
对于诸葛瞻的三大罪过及这个遗言,豹眼就详细的说一下吧。
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遗言一事。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前往西蜀,向当地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到羞辱,所以把蜀国败亡归恶于“宦官黄皓窃弄机柄”,同时归恶于诸葛瞻的“无能匡娇”。
豹眼认为,这有失公允。
其一,在别的问题中,豹眼谈到过自己的观点,对于这个《华阳国志》不很确信。
因为该志记载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与关羽关于秦宜禄之妻杜氏的事。这本是曹操进攻下邳吕布时发生的事,而《华阳国志》却说是曹操与吕布濮阳交战时的事。
出现如此低级、明显的错误,这部史书如何取信于人?
其二,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诸葛瞻遗言之事,看不出陈寿归恶于诸葛瞻的意思,常璩依据什么就相信长老们所言,认为陈寿把蜀汉灭亡归恶于诸葛瞻呢?
第三,蜀汉的灭亡,诸葛瞻的确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归恶于他有何不可?难道就是因为受到羞辱,陈寿因此怀怨吗?
如果陈寿是这个境界,按照自己的好恶记载历史,他的《三国志》还能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成为四大信史吗?
何况从《三国志》中并看不出有意归恶诸葛瞻的意思。
《华阳国志》记载:
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
乃驰赴魏军而死。
诸葛瞻战死以后,其长子诸葛尚说:“我们父子深受国家厚恩,没有及早斩杀黄皓,以至于国家倾败,还留着这个命有啥用呢?”
于是,冲向魏军阵中力战而死。
诸葛尚没有怪罪姜维,而只是后悔没有处决黄皓,这与其父诸葛瞻的遗言不一致。
作为诸葛瞻父子,是名相诸葛亮之后,慷慨为国赴难,值得尊敬。但也不得不说,诸葛瞻父子实在无能,有愧于其父祖诸葛亮。
诸葛瞻自言有三罪,陈寿没有记载,《华阳国志》没有记载,但到了唐朝《元和郡县志》才有了记载。
《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李吉甫,他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呢?之前的史书咋就没有记载呢?
诸葛瞻的三大罪过不管《元和郡县志》的资料从何而来,但明确记载是诸葛瞻自己说得。
诸葛瞻承认这三大罪过,也就承认了自己的无能。
诸葛亮传: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诸葛瞻继承了诸葛亮优秀的基因,能工善书画,博闻强记。蜀人因为追思诸葛丞相,爱屋及乌,也就很喜欢诸葛瞻的才思敏捷。每当朝廷有一个善政佳事,虽然不是诸葛瞻的建言倡议,百姓都相互转告说:“这是葛侯之所为啊。”
这个葛侯指得就是诸葛瞻,他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也就被称作葛侯。
但陈寿认为,对诸葛瞻“美声溢誉”,超过了他的能力。
这或许是常璩认为陈寿对诸葛瞻有怨恨的依据吧。
具体来看一下,诸葛瞻是否“有过其实”吧。
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诸葛瞻十七岁就拜为骑都尉,次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景耀四年(261年),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诸葛瞻与董厥一起主持朝政,也就是说诸葛瞻已经身居权力核心,具备了足够的权力,但除了有点好事百姓都认为是诸葛瞻干得这一点名声之外,没有记载诸葛瞻有任何具体的政绩,可以说毫无作为。
政绩没有,那就说一下三大罪过吧。
诸葛亮在世时,屡屡北伐,而且收下了姜维这个得意弟子悉心培养,以将来继承其继续北伐的军事战略主张。
但诸葛亮病逝后,却把政权交给了蒋琬、董允、费祎,这四人并称“蜀汉四相”。
蒋琬等人却一改诸葛亮积极北伐的策略,力主防御,不主动进攻曹魏。
从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被魏降人郭修刺杀身亡,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除了曹爽有一次进攻被费祎率军击退之外,蜀汉与曹魏没有大的战争,只有姜维率军出击时的小打小闹,多是无功而返。
这个时期,姜维是力主北伐,继续诸葛亮未竟的事业,但受到蒋琬、董允、费祎的节制,姜维没有多少作为。
从诸葛亮把大权交给蒋琬等人而没有交给姜维来看,诸葛亮的遗策还是以防御为主,并不主张继续主动北伐。
姜维受到费祎节制,没办法全力北伐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迁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
姜维自以为熟知西域风俗,文武双全,总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以便控制陇西。但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总是遭到费祎节制,姜维所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纵然是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北伐都难以成功,姜维不足万人何以成事?
但刘禅还是遵从丞相诸葛亮的遗愿,放手蒋琬、董允、费祎主持军政大事,没有过多的进行干预。
在此期间,姜维极力北伐的主张受到很大的限制。
董允之后,由吕乂代董允为尚书令,相当于丞相一职,延熙十四年(251年)吕乂病逝,由陈抵以侍中代替吕乂守尚书令。
后主刘禅对于陈抵非常宠信,陈抵与宦官黄皓互为表里,权力重于姜维。
此时,刘禅已经把权力收回,自己依赖黄皓及陈抵亲自处理朝政。
姜维主持军事,第一次大规模北伐失败。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身亡,从此军事大权掌控在姜维手中。
当年夏天,姜维终于可以调动军队实现自己北伐的愿望,亲自率领数万人马出石营,围攻南安。
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抵达洛门时,姜维却因粮草耗尽而退军。
苦苦等待二十多年的姜维,大权在握时,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可见是多么轻率如儿戏。
这次北伐,起码说明了三方面的事:
第一,姜维并没有像诸葛亮所吹嘘的那样是如何了得,这与当年的马谡差不到哪里去。就姜维这个情况不杀头免职是轻的。
几万大军兴师动众,屁也不放就回来了,你这是逗刘禅玩啊,天天喊着要北伐,得不到费祎的支持就委屈的不行不行的,让你说了算,你倒是干啊,就这个结果哦!
第二,蒋琬、费祎坚决不同意主动北伐是完全正确的,蜀汉根本就不具备这个能力。
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将帅的统兵能力,都远远不够。
第三,刘禅还是有想法的,也是主张积极北伐的。受到费祎等人的抵触没有办法,费祎一死,姜维就开始大规模北伐,没有刘禅的同意是不可能的。
这事绝不会是费祎不同意北伐就不北伐,姜维想北伐就北伐。没有刘禅的点头,都是不可能的事。
姜维第一次大规模的北伐无功而返,但仍不死心。
《三国志·张翼传》记载:
(延熙)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延熙十八年(255年),也就是姜维独自北伐失败后的第二年,张翼与卫将军姜维一起回到了成都,向刘禅汇报工作。实际上就是二人出现了战略分歧,回到成都争取得到朝廷的支持。
姜维极力主张出兵北伐,只有张翼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认为国小民劳,不应该穷兵黩武。
此时,蜀汉朝政大权掌握在尚书令陈抵手中,姜维班位虽然高于陈抵,但难免受到陈抵掣肘。
而陈抵之下,尚书仆射董厥、侍中诸葛瞻、樊建等人形成了荆州派系新的小集团核心,再加上分镇东、北、南的阎宇、胡济、霍弋,荆州派对蜀汉朝廷的军政大权势在必得。
除了张翼,看不到诸葛瞻等人反对姜维北伐的任何记载,你诸葛瞻不发一言,这是你不能制约姜维的理由吗?
既然你认为应该制约姜维,为何要做缩头乌龟呢?
就当时情况来看,刘禅在北伐一事上,还是站在姜维一边。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维被升迁为大将军。
如果刘禅贪图安逸,不想劳民伤财北伐的话,是不会升迁姜维为大将军的,何况是姜维已经无功而返的情况下。
如果姜维一意孤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他还回来干嘛,直接出兵就是了。
张翼极力反对,但刘禅还是升迁姜维为大将军主持军事,足以说明刘禅是支持姜维北伐的。
《三国志·陈抵传》记载:
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
大将军姜维位在陈抵等人之上,由于常年驻军在外,很希望亲自控制朝政。但陈抵对上秉承刘禅的旨意,对下结交黄皓等一班宦官阉人,混得游刃有余,深得刘禅信任,其权威远在姜维之上。
此事一方面看出,陈抵、诸葛瞻等人只是看刘禅的脸色行事,对于姜维北伐并没有自己的主导意见;另方面也看出刘禅具有非凡的制衡能力,绝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没有刘禅点头,姜维北伐的后勤保障就得不到陈抵的支持;利用非荆州派的姜维掌控军队,刘禅就可以避免完全被荆州派所绑架。
姜维被任命为大将军后,更是整顿兵马,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北伐。
但胡济却没有按时到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军将领邓艾击败,死伤众多,百姓怨怒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
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这事就有意思了,史书没有记载,胡济为何没有按约出兵,事后是如何处罚的。
由于胡济是荆州派系集团拉拢的对象,他违约并没有被处罚,也说明了姜维与陈抵、诸葛瞻等荆州派之间很深的矛盾。
《三国志·董厥传》记载:
亮卒后,稍迁至 尚书仆射,代 陈祗为 尚书令,迁 大将军,平台事,后为 侍中,守尚书令。自瞻、厥、 建统事, 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 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陈抵之后,董厥代替陈抵为尚书令,迁大将军,与诸葛瞻、樊建一统政事。
姜维征伐在外,黄皓专权,诸葛瞻等人与之勾结,相互袒护,一起控制姜维。
从陈抵、董厥主政时期来看,诸葛瞻一直处在政权核心之中,但却始终没有能够控制得了姜维,也就是阻止姜维北伐。
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刘禅掌控朝政,没有任人摆布,而且诸葛瞻等人秉承刘禅旨意,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意志。
诸葛瞻等人与姜维、黄皓都存在很深的矛盾,但在对抗姜维时,他们却站在了一起。
这说明了诸葛瞻很受刘禅的器重,但还不能左右刘禅的意志,诸葛瞻等人既不能清除黄皓的弄权,也不能控制姜维的屡屡北伐。
根本而言,诸葛瞻等人想要控制的是姜维的军事权力,而并非姜维要从事的北伐事业。
说到底,除了政治权利的争斗之外,还是能力不足。诸葛瞻没有能力去左右刘禅,也就没有能力控制朝政。
回到绵竹之战诸葛瞻的临终遗言,也完全可以说明,诸葛瞻绝对就是浪得虚名,其能力不足以担当大任。
第一,面对邓艾进攻,诸葛瞻没有决定去争夺江油,这是底气不足。
自以为不能守江油,是其一罪,那为何不去与邓艾争夺江油呢?死都不怕,还怕失败吗?
这是能力的问题。
第二,尚书郎黄崇极力主张占据险要,与邓艾对抗,但诸葛瞻没有采纳,黄崇为之痛心疾首,失声痛哭。这说明诸葛瞻既没有胆量与邓艾对抗,也没有任何谋略可言。
第三,退守绵竹是消极防御,是胆怯的表现。
不要以为诸葛瞻父子壮烈身亡,就是勇猛的表现,其实是胆怯、无能。
既然失去了战机,全部退守成都有何不可呢?又有何无颜返回呢?
战争需要的是谋略,不是要一个脸面。
已经失掉了险要位置,退守成都是最好的策略,为何为了一个脸面而放弃呢?这不就是完全为了一个虚名,而不顾蜀汉的安危吗?
就这一点,足以说明诸葛瞻的愚蠢,诸葛亮咋就生出了诸葛瞻这样的儿子呢?
因此,诸葛瞻临死之前的三个不能,并没有多少深意,没有多少令人遗憾的地方,完全就是无能的表现。
由于诸葛瞻父子死得非常壮烈,好像诸葛瞻就有多少本事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饮恨终生一样。
诸葛瞻就是依靠诸葛亮的福荫和名望,浪得虚名,实无一点能力可言。
留下这样的遗言,本身就是无能的表现,绝不是有多大的抱负不能实现的怨恨。
诸葛瞻把蜀汉倾败的罪责归于不能制约姜维,毫无道理。
第一,姜维坚持诸葛亮北伐的策略,并非绝对没有道理。蜀汉的灭亡还是因为实力不济,而且姜维也没有像诸葛亮所认为的那么神奇。靠姜维一人之力是无法挽救蜀汉命运的。
第二,诸葛瞻等人与姜维的矛盾,主要还是权力的争斗,并不完全是战略的分歧。
诸葛瞻不能制约姜维,说到底还是能力不够,斗不过姜维而已,并非有力杀敌,无力回天。
就绵竹之战的整个过程来看,诸葛瞻所有的操作毫无可取之言。
一个将帅,绝不是鱼死网破或者杀身成仁就行了,首要的任务是战胜敌人或者保全自己。纵然不能,也应该作最好的打算,绝不是一死了之。
如果换作是姜维守绵竹,其结果绝不会如此悲惨。就算诸葛瞻听从黄崇的建议,起码也可以拖住邓艾一段时间。
从绵竹之战的实况来看,邓艾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果策略得当,很可能拖住邓艾进攻的步伐。
相反,如果诸葛瞻能控制得了姜维,早早把姜维处理掉,蜀汉是不是会输得更惨?这是必然的。
蜀汉后期,能够有一点战斗力的就是姜维。诸葛瞻为何就一心想除掉姜维而后快呢?
出了争权夺利,没有别的解释。
在豹眼看来,诸葛瞻临死前短短数语,真实而全面的揭示了蜀汉后期的政治生态,蜀汉灭亡,主要是曹魏强大的实力进攻,除此之外,完全是蜀汉自己一手导致的,其中就包括刘禅重用诸葛瞻这类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干的官吏。
他们除了会扯淡之外,毫无能力可言。
总之,一句话,诸葛瞻不能制约姜维,战略分歧只是一个借口,实质上完全是权力的争夺。
刘禅绝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任人摆布,诸葛瞻没有能力,而且刘禅也不会让诸葛瞻等人除掉姜维。
在北伐策略上,刘禅还是认同诸葛亮的遗策,支持姜维北伐的。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够除掉姜维的原因所在。
诸葛瞻以不能制约姜维为憾事,就是一种说辞,毫无意义可言。
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别把诸葛瞻想得那么高尚,事实上诸葛瞻顶着诸葛亮儿子的光环,照着蜀汉朝廷给诸葛瞻设定的路径,沿着其父诸葛亮的光辉路径,却越走越难行。
诸葛瞻是诸葛亮46岁才得的儿子,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却在儿子出生的半年后,开始历经6年的5次北伐,终因操劳过度而死在战场,临死前诸葛亮特意修书一封,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内容是这样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归结为八个字就是:淡泊名利,修身养德。
正因为诸葛亮的杰出贡献,使得蜀汉朝廷将诸葛亮没有完成的任务无情的加在诸葛瞻的身上,诸葛瞻的人生基本上是一路顺风,平步青云,17岁娶了公主为妻,拜骑都尉,18岁任羽林中郎将,不久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
34岁的诸葛瞻担任他父亲诸葛亮同样的职务军师将军,而且诸葛亮担任军师将军的年龄也是34岁。
35岁的诸葛瞻,升任卫将军,录尚书事。这个升迁速度,要不是诸葛亮的儿子,也没有其它原因了,蜀汉朝廷把对诸葛亮的期望,基本上原封不动的加在了诸葛瞻的身上。
不过好在诸葛瞻聪慧可受、才思敏捷、为人忠诚、道德高尚,但诸葛瞻为什么会在临死前说出那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事实上诸葛瞻主要针对的是姜维,对于黄皓,诸葛瞻并不排斥。
陈祗死后,蜀汉尚书台执政的主要有三个人:尚书令樊建、辅国大将军董厥、卫将军诸葛瞻,陈祗生前执政时,是朝廷中唯一力挺姜维北伐的人,陈祗死后,尚书台执政都反对姜维北伐,而且诸葛瞻和董厥还上表皇帝,削姜维兵权,将姜维调职。
同样希望姜维倒台的人还有宦官黄皓,而且有理由怀疑诸葛瞻与黄皓合谋拉姜维下马,尚书台中只有樊建不与黄皓来往,而诸葛瞻面对黄皓的弄权并没有制止和纠正。
黄皓为什么之前不敢弄权?
因为有诸葛亮、蒋琬、费袆、董允这样的名相来制止,来约束,从陈祗开始,不再约束制止黄皓,包括诸葛瞻,这才让黄皓有机会弄权,换句话说,蜀汉朝廷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讲真话,或者没有正直之士来制止黄皓小人的行为,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姜维一生最执着的事,就是北伐,这同样是诸葛亮当年的理想,身为诸葛亮儿子的诸葛瞻,理应继承诸葛亮的衣钵,何以诸葛瞻要排斥姜维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要求这样做的。
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袆,没有姜维。而蒋琬和费袆的政策,都不是北伐,而是治理国内,休养生息。诸葛亮明白,自已去世后,如果再进行北伐,蜀汉国力就会严重透支,提前走向灭亡 。
而蒋琬和费袆的能力,治理内政绰绰有余,对外战争则心力不足,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而姜维却是另一个有理想的极端主义人物,执着北伐,毫不放弃,哪怕刘禅投降后,姜维都没有放弃复国的理想。
而诸葛瞻呢?显然继承了父亲诸葛亮的遗属,不再北伐,而安心治理国家,与姜维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对于诸葛瞻来说,姜维是战略分歧,黄皓是内部问题,因此诸葛瞻没有制止黄皓,反而一力针对姜维。
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 在面对邓艾偷渡阴平之后,率领蜀汉朝廷的3万大军前往抵抗,但是在军事策略方面诸葛瞻能力太差,没能及时占据有利地形,而让邓艾有机会进入成都平原决战,并最终被邓艾打败。在坚守绵竹的时候诸葛瞻战败,诸葛瞻对儿子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说完就冲入阵内战死。
诸葛瞻的能力一般,但是他说的“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是何意思呢?
黄皓是蜀汉皇宫内的一名太监,在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之后,黄浩就开始专权,到公元258年,太监黄皓开始专秉朝政。而诸葛瞻在公元261年开始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是诸葛瞻并没有能遏制黄皓专权,致使蜀汉朝堂一片混乱,这就是诸葛瞻所谓的“内不除黄皓”。
姜维是蜀汉后期著名的大将军,在费祎被刺杀身亡后,姜维被刘禅任命执掌军事,而姜维最喜欢干的事情就北伐。从公园247年到公园262年,15年的时间内姜维进行了9次北伐,分别如下:
公元元247年,姜维率军“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国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这次战争中“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
公元249年,姜维遣部将廖化进取洮城,结果是魏将邓艾“先自据城,得以不败”,姜维等不克而还。
公元250年,姜维“复出西平”,诱羌胡以为羽翼,又与郭准战于洮西结果是“不克而还”。
公元253年,这年费祎已死;姜维获得了更大的兵权,他亲率蜀军“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最后是“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
公元254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结果是魏“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公元255年。姜维出狄道,结果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钟题”。
公元256年。姜维与魏将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不至,结果姜维大败,蜀军“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姜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
公元257年。姜维乘魏将诸葛诞反于准南,亲率数万蜀军出骆谷。魏将邓艾、司马望合兵相拒,结果是“细数下挑战,望、艾不应”,后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还成都。
公元262年,姜维率兵“出侯和”与邓艾相拒,后“为邓艾所破,还住杳中”。
姜维九次北伐,胜三次,败二次,不克而还四次,可以说是劳而无功,由于姜维频繁的进行北伐,而国内又没有得到诸葛亮时期的那种治理,所以形成了产出与输出不成比例的情况,加剧了蜀国经济困境。
姜维北伐虽然志气很高,但是从战略上将正好落入魏国的圈套,蜀国相对魏国是弱国,以弱攻强,而又不能有所得,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当年袁绍与曹操争夺北伐的时候,袁绍的谋士提出了疲曹之策,既依靠袁绍强大的国力,时不时的派遣一支军队骚扰曹操,逼迫曹操派遣军队设防,最终使曹操疲惫。而现在姜维进攻魏国,从魏国的角度看,正是“疲曹”之策的翻版,所以说姜维北伐,不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最终只能是消耗蜀国的实力。
姜维的多次北伐效果不显著,而姜维前任费祎,就非常聪明,在自知才能不及诸葛亮的情况下,专心养民,得意保全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所以诸葛瞻说“外不制姜维”,说的就是不能制止姜维穷兵黩武。
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谢谢邀请!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江油,有何面而返! 黄皓是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当权,是朝廷上下,各自猜疑,人心涣散。姜维听说钟会邓艾等领兵攻打蜀汉,上书给刘禅,刘禅听信黄浩的谗言,没有在意,姜维要求杀了黄皓,刘禅不同意,姜维只得离开成都去大沓屯粮避难了。这直接是邓艾偷渡阴平逼近成都。所以诸葛瞻怒骂黄浩误国。 外不能制姜维,是说他管制不了姜维,使姜维没有好好的部署,抵抗魏国军队的进攻! 蜀国上下主要是刘禅听信黄皓,使得人心涣散,事实上,如果是刘禅令姜维领兵,相信姜维,积极部署,依靠艰险,蜀汉不至于灭亡的那么快。诸葛瞻死的尽管很英勇,可是如果好好守城,即使不出战,也能将邓艾等人饿死在城下。据说邓艾度阴平,路难走死人无数,进入川地腹地的只有两千人左右! 可叹刘禅,昏庸无能,使刘备打下来的江山,很快就断送了。
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不止诸葛瞻,在蜀国内部,对姜维不满的大有人在。后世史家,也不少人把蜀国灭亡原因之一,归于姜维的穷兵赎武。下面我就分析一下:
第一,诸葛亮死后,蜀国之对外政策趋于保守蒋琬、费祎当权时期,蜀国一改诸葛亮积极进取的政策,趋于保守。姜维是少数坚定主战的将领,主张以武力夺取陇西。蒋琬、费祎毕竟是文人出身,做事小心谨慎,三思而行;姜维则是武人,大刀阔斧,壮志凌云。费祎不认同姜维穷兵黩武的军事冒险计划,有心压制,每次姜维请战,他拨给的士卒不超过一万人。一万人能干什么,不过是小打小闹,隔靴搔痒罢了。
第二,费祎被刺后,蜀国又一次转向激进的对外战略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成为蜀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都督内外军事。在接下来几年里,姜维对魏国发动急风骤雨般的进攻,原本相对宁静的蜀魏边境再次烽火迭起。蜀国对外战略趋于激进,除了有姜维性格烙印之外,还与当时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有很大关系。司马氏发动政变控制魏国大权后,魏国国内形势趋于动荡,内乱迭发。对蜀国来说,这无疑是天赐良机,必须赌上一赌。
从姜维上台这一年开始,蜀国几乎年年用兵,屡兴战事。对姜维来说,这是责任心的体现,是继承丞相诸葛亮收复中原的遗志。应该说,姜维的勇气与决心是值得赞扬的。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事后对这些战争进行复盘,发现对敌人的打击甚微,对自己的损害甚大。
第三,久战无功,蜀人生怨姜维上台后,几乎年年发动对魏之进功,多数徒劳无功。非但士气严重受挫,国内对姜维的不满情绪也与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维”。以前诸葛亮五次北伐,久战无功,然而国内没什么怨言;同样是北伐失利,为何姜维会背上骂名呢?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情况不同。
诸葛亮时代,魏国朝廷新立,不少人视之为“伪政权”,认为是曹丕篡夺汉室江山,实为汉贼。那么谁才是汉室衣钵传人呢、当然是盘踞在西南的蜀汉政权。到了姜维时代,时间又过于二十余年,三国并立,谁也打不过谁,大家对此心安理得,不再追求高不可攀的政治理想,而是追求实实在在的幸福,什么正统不正统,没有人爱理会。
第四,得不偿失的北伐蜀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只是据有山川之险,得以割据西南。以弱国频频出击强国,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实是得不偿失。从诸葛亮到姜维,蜀国对魏国发动的进攻不下十余次,给我们的印象,战略意图十分不明确,没有一以贯之的长期计划。
姜维与诸葛亮一样,一会儿攻击陇西,一会儿攻击关中,在战术上或有一二小胜利,在战略上着实乏善可陈。蜀军的战斗力不弱,但有短板,长于野战,短于攻坚。无论是诸葛亮或是姜维,倘若遇到敌人坚守不出,几乎没辙,粮食一吃完,必定退兵。攻城战的短板问题没解决,北伐毫无意义可言,敌人只要玩乌龟战术,你就寸步难行。
作为蜀国的军事一把手,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矢志北伐,出发点是不错的。然而,彼一时,此一时。北伐最终导致蜀国更加衰微,包括诸葛瞻、张翼等蜀国将领,都对姜维激进的对外政策是持反对意见的,是不满的。诸葛瞻在临死前,吐槽姜维一番,正是这种不满的表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