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度极高的曹操属将李典为何没被列为五子良将?
以李典的才具,他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但机遇这个东西,可遇不可求。他完美错过了各个“刷功勋”的时机。
家族入伙早,本人资历浅李典家族,是曹操集团创始团队的一员了。
初平中(大约191或192年),曹操刚开始创业时期,李典的叔父李乾就带领家族一起投奔了曹操,开始跟着曹操混了。他们一起击败黄巾、击退袁术,在兖州立稳脚跟。
李乾死后,李典的从兄李整接过了宗族管理,继续帮着曹操平定兖州各县。
200年,官渡对峙期间,李整去世,李典才开始接过部队。
190年-200年,正是曹操集团战事最密集的“刷功勋区”,李典因年幼+未领军,完美错过。因此,尽管李典入伙时间很早,但在200年之前,部队的领导是李乾、李整,李典并没有出头的机会。
李典开始正式接过部曲时,20岁左右。
就一个新人来说,20岁,还算早。但对比曹军众将的资历来说,200年,已经晚了!
环顾四周:乐进、于禁、徐晃、张辽,已经在曹营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即将入伙的张郃,也早已是一员威名远扬的大将!
资历浅,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不易争功!
李典不争功。一则因为性格儒雅;二则因为资历浅,与需要经常配合的名将争功,对李典一点好处也没有!智将之风尽显,遗憾功劳不大尽管出头晚了一点,但李典毕竟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建功立业。
李典也表现出了不输于“时之良将”的才能。
202年,李典和程昱一起运军粮。袁军部将高蕃在河边,断绝河道。曹操指示:“水路过不去就走陆道”。李典认为:“敌人兵力不强,不过就是仰仗水势,还有轻敌之心!我们现在杀过去,一定能击败对手!“于是,率军渡河猛击,一举打通河道!
同一年,李典和夏侯惇、于禁一起驻叶,抵御刘备。刘备烧营诈败,李典识破刘备诈谋:刘备无故撤军,必有诈谋;南方路窄林密,不可追击!夏侯惇不听,结果中伏大败!幸李典率后军至,才救出夏侯惇,逼退刘备。
可以说,李典在这两战中,善于观察敌人意图,善于审查地势,表现出了智将风采。
相比之下,已经名满天下的夏侯惇、于禁,还不如李典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200-208年,正是官渡之胜红利大爆发的时期,曹军横扫河北、直击乌桓,诸将战功都很大。相比之下,初出茅庐的于禁尚没足够的机会立功。可惜,这两战,一次是发生在后勤运输中,规模不大;一次发生在败战中,受拖累!
威震逍遥津的张辽背后,是负重前行的李典李典一生中,最辉煌一战,就是与张辽、乐进,一起进行的合肥之战。
张辽、李典组队出城,八百人,主动出城,攻击孙权。
张辽足够猛,他趁吴军混乱,率少量人马阵斩陈武,直逼孙权,又反复进出,救出军队!
可是,容易忽略的是:张辽猛烈冲杀的背后,是李典的负重前行。
张辽、李典一起出战,张辽既然亲自率少数军队向前,剩下的几百步兵,就得李典指挥了!
张辽率少数人横行无忌、风光无限时,背后的李典正带着大队艰难地抵御着重整起来的吴军的攻击,费力不讨好!一支优秀的军队,既需要张辽这样风光无二的猛人,也需要李典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猛人!
只是:费力不讨好,之所以不易,正在其消耗大、功劳小。
遗憾的英年早逝尽管战后封赏时,李典的封赏远低于张辽、乐进,但更为年轻的李典,显然已经具备了名将的素质。
36岁,对一位将领来说,还年轻,他至少还还有10几年的时间,去博取功业!
可惜,合肥之战后不久,李典就去世了。
就才能而言,在李典短暂的军事生涯中,他表现出了名将所需要的一切素质。未必不如五子良将。
但就功绩而言,他与五子良将确实都有着不小的差距!
如果他年纪稍大一点点,早些领军参加曹操早期的群雄争霸战,或者他晚走一点点,参与后期与诸葛亮等人的角逐,或许,他的功绩或许远远不只如此!
朋友,如果您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出生时间,请照顾好身体,延后自己的死亡时间。也许,精彩的还在后面呢!
知名度极高的曹操属将李典为何没被列为五子良将?
三国时代,曹魏阵营中的李典确实是文武双全。他没有被列入五子良将的行列,原因很复杂,与他的出身,性格、为人处事和曹操的用人态度都有关系。
咱们可以通过史书的记载逐步进行分析。李典比较好学,是个文化人,博览群书,“不乐兵事”,他实际上并不喜欢打打杀杀,是个和平主义者。李典爱看《春秋左氏传》,这一点与关二爷似乎相同。李典的伯伯李乾很有能力,很早就跟从曹操东征西杀。曹操与吕布打仗,吕布的部下薛兰和李封招揽李乾,但李乾不接受,被杀害了。李乾的儿子李整继承父志,曹操命令他率领李乾的余部继续作战。
李整也很年轻就死了。李典又继承了这支部队。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李典与张辽不合。张辽以前是吕布的手下,在曹操和吕布的对战中,张辽必然与李氏有过多次敌对交锋,李氏族人死在张辽手中的,估计不在少数。李典是个读书人,原则性比较强,内心中是不能原谅张辽这个当年的仇敌。
在这段时间,李典被任命为颍阴令,中郎将。很普通的级别。在官渡之战中,李典是率领宗族成员为曹军做后勤补给工作。任务完成的不错,被晋升为“裨将军”,这官也不大。曹操同袁谭和袁尚打仗,袁尚派高蕃封锁了水路。曹操派李典和程昱去打破封锁,李典发现了敌人的弱点,战机良好,李典主张不须向曹操请示,“苟利国家,专之可也”,抓住战机渡河向敌人发起突袭。打开了通路。刘备投附刘表,率兵北侵,曹操派夏侯惇去防御,李典随之出征。刘备烧掉营屯而退,夏侯惇欲追击,李典瞧出了刘备的诡计,劝说夏侯惇不要轻敌冒进,但夏侯惇不听,结果中了埋伏,损兵折将,李典率部将他救了出来。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这个情节的由来。曹操定邺,李典主动响应曹操的号召,将宗族三千余户,一万三千多口人迁居到邺。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李典的宗族是望族,规模庞大。而曹操对出身轻微的将领比较照顾,而对于李典这种豪门大族的人才还是心里颇有忌惮的。这也是曹操始终没有让李典去担负起独当一面的重任,而始终做为副将使用。围高干,击管承。李典都立下了功劳,曹操封李典为捕虏将军、封爵为都亭侯。在合淝之战中,镇守合淝的张辽因平素与李进不合。但国家危难之际,三人都放下以往的仇怨,共同对敌,获得大胜。这次曹操又增加李典的食邑。但李典的光辉业绩也就到此为止了。不愧是读书人,李典性格谦谨,颇有“长者”之风,不与诸将争功。李典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李典为什么没有进入“五子良将”的行列。
1.李典出身于名门望族,而曹操不愿意过多过高地提拔这种出身的将领。
2.李典在其战斗生涯中,很少有独当一面的作战经历,因此缺少有说服力的战功。
3.李典性格谦和,不愿与人争功,往往将功劳委于他人。
4.李典很年轻就去世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展示他文武双全的才能。
5.曹丕上位称帝后,忠于曹家的将领们都水涨船高,得到晋封,而李典没有活到这个好时代。
知名度极高的曹操属将李典为何没被列为五子良将?
对于曹魏政权最顶尖的外姓将领评价,其实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个相对客观的事情。所谓“相对客观”,也就是说某些方面并不怎么客观,虽然第一标准还是战功,但是战功以外的因素影响也是不少的。例如出身,关系,还有资历等等,有某些原本可能有一定可能性能够列入五子良将评选标准中的人物也会因为这些原因落选。这中间甚至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些人,他们的出场率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历史上都非常高,但最终却沦为了背景板,其中的代表就是李典。
一、 兖州豪强李典字曼成,祖籍是兖州山阳郡人,但后来家族迁到了济阴郡,也就在当地生根发芽了。黄巾之乱时期,李典的叔叔李乾就在当地纠合了一群食客来跟随曹操四处作战,后来在吕布进攻兖州之时因为不肯归降而被吕布的手下所杀。此后这只部队就由李典的哥哥李整率领,结果李整到了官渡之战前夕也去世,于是这支部队就交给了李典。
李典早年的履历就是这么简单,似乎平平无奇,没啥值得说的,但是我们看历史就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内部,去阅读更多的信息。实际上这一段经历中有这么几个点很值得玩味:首先是李家这支军队的归属,众所周知曹操一生都在征讨军阀,同样对于自身势力内部的山头也重点打击,那对待李家的态度就非常令人费解了。经过李典的叔叔,李典的哥哥和李典三代,这只军队竟然还被李家所掌控而没有被剥夺军权,这完全不符合曹操的性格。其二是李典的定位,实际上从一开始李典就跟曹操集团的核心将领差了一点人,无论是其年龄亦或是资料,李典本人都是小字辈。从官渡之战时期才登上历史舞台的李典,至少在前辈将领还在的时候,很难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立功出头之日。
实际上,李典的家族从本质来说,跟青徐地区的臧霸是同一性质的存在,他们都是所谓的“地方豪强”,这种身份跟一流的世家大族有所区别,并不以在朝廷中枢垄断政治资源为最终目标。而是满足与建设所在地方的威信,平日里可能只是维持着基本的治理权,但是一旦到了乱世,地方豪强立刻可以通过振臂一呼来集结起相当程度的动员力来保证自己的权力存在。曹操本人的曹氏和夏侯氏在谯县也属于这种类型的存在,而李家所处的又恰恰是曹操赖以起家的最初根据地兖州,自然而然,曹操不能也不敢对这些没有什么太大野心却能量巨大的豪强直接下手拆分,他很清楚这么做会带来怎样的反应。轻则大乱,重则伤筋动骨,与其如此倒不如让李家就这么维持自己的势力,至少可以确定其对自己的忠诚度。而李典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也就这么固定了下来。
二、 英名流星然而最早期的李典就俨然一幅文官的样子,丝毫不像一员武将,根据史书记载他喜欢读《春秋》,跟关羽是同样的爱好。在继承了叔叔和兄长的军队后,才正式踏上武将之路,曹操最开始也同样没有想要把李典培养成武将,而是让他担任颍阴县县令,负责管理百姓和为官渡之战中的曹军运输粮食。可能是在这段时间内李典显示出了自己用兵作战的天赋,所以在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开始让李典正式从事军职,率领原有的部曲协同作战。
此后的李典从曹操评定河北之时便跟从在曹操身边,四处征伐锻炼才能,到了公元202年,曹操又将李典调动到夏侯惇身边,跟随夏侯惇前去征讨刘备。这里就上演了历史上真正的“火烧博望坡”,不过区别在于此时诸葛亮尚未登场。而所谓的“火烧”实则是刘备为了阻滞夏侯惇的进军不得已而为之的撤退战术,本来也没有想要全歼曹军的意图。李典发现此时的博望周围草木密集,非常便于火攻,便提示夏侯惇警惕,然而夏侯惇自以为兵力雄厚,碾压刘备而无视了李典的劝谏。后果可想而知,被刘备打的正着,夏侯惇和副将于禁大败,幸亏李典及时援救才得以逃过一劫,此事充分反映出了李典对于地形和战术的判断力,当然,夏侯惇令人捉急的军事水平也一览无遗。
在发现了李典的能力后,曹操又将李典调回身边,跟随自己征讨四方,屡建战功,直到公元215年将李典派回合肥,辅助张辽,乐进两人一起对抗东吴。在这里李典充分展示出了一名将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识大体、顾大局。李典的叔叔跟张辽原本所在的吕布集团有着杀身之仇,也因此李典与张辽一直关系不睦,但是当曹操留下了命令,要求李典与张辽出城协同作战时,李典丝毫没有因为曾经的问题对张辽产生什么看法,乃至于不配合,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当张辽轻装上阵出城作战后,李典积极为其护卫侧翼,并且主动派兵接应张辽,为合肥之战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合肥之战的主角虽然是张辽,但是李典在某种程度上是张辽最终成功的第一辅助。
然而天妒英才,就在合肥之战胜利的当年,一场疫情袭击了合肥,李典也就在这次疫情中染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这也许是他最终无法名列五子良将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年龄问题,不能够有充足的建功立业机会,让他的功劳和资历始终差了这么一点。另外,也是最重要的是,身为兖州本土豪强出身的李典,相比五子良将中的几人,始终不能为曹魏彻底放心,半独立的武装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李典的忠诚度和身份受到了很大的怀疑,或许这也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历史遗憾吧,假使李典得以尽享天年,又会取得怎样的成就呢?
知名度极高的曹操属将李典为何没被列为五子良将?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我们首先来看看李典此人的生平李典出生的家庭是非常强大的地方豪强,也就是一个大型家族,李典的家族在山阳郡钜野县,李典的伯父李乾十分有钱和有势力,他们家族加上门客有数千家在乘氏县,这些人有数万人,因为此人多次战乱之后,李典带着宗族迁往邺城的时候,当时的李氏宗族有人口一万三千人,汉献帝初平年间,李乾带着家族跟随曹操,当时曹操刚刚在陈宫的帮助下成为兖州刺史,而面临青徐黄巾起义军近百万的进攻,双方在寿张决战,李乾跟随曹操出征,大败黄巾军,此后又跟随曹操征战袁术。李乾作为地方实力派对于曹操执掌兖州的支持功不可没。此后曹操发动了对于徐州陶谦的战争,结果陈宫,张邈等人勾结吕布袭击兖州,整个兖州地区只有荀彧、程昱保守住了鄄城,范县、东阿县。李乾被曹操派去招降乘氏县,吕布的部将薛兰、李封招降李乾,想要李乾背叛曹操,李乾不听从,就被他们杀害。李乾的手下部众被曹操交给李整掌管,李整跟随诸将击败薛兰、李封,随后平定兖州各个郡县,但是不久之后李整去世,李整的部下交给了李典掌管。这里要说一下从李乾到李典掌管的部队很有可能是从李氏家族这数千家的族人和门客之中选出来的,所以这支部队别人掌管不了,只有李氏家族的出生的人才能够掌管。而且李典所在的李氏家族是整个数千家的家族一起投靠了曹操,这从以后也看的出来。
官渡之战的时候李典率宗族和自己的部曲(类似仆从)往前线运送粮草和军资,袁绍兵败之后,曹操休息一段时间在袁绍病死之后攻打袁尚和袁谭兄弟,李典和程昱负责从黄河运粮,当时袁尚派手下魏郡太守高蕃前去狙击,被李典大败。而后刘备趁着曹操北征的时候,开始和刘表携手主动北伐许昌。李典跟随夏侯惇防御当时北伐的刘备,刘备看到夏侯惇的大军故意烧了军寨退去,夏侯惇率领军队追击,但是李典劝谏夏侯惇不要追击,会有伏兵,结果夏侯惇被刘备伏击大败。幸好李典带兵支援才使得夏侯惇得以顺利逃脱包围。此后李典跟随曹操攻打邺城,邺城平定后,又和乐进一起在壶关围攻高干,高干平定之后,又去平定海贼管承。曹操把自己的幕府迁居到邺城之后,李典带着自己的宗族一万三千多人也迁居到邺城。此后和张辽,乐进把守合肥,当时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而曹操正从汉中退出,李典由于李乾之死的关系和张辽不太对付,但是这个时候李典还是发挥了自己的将领的本质,他说不能够以自己的私利坏了公义,于是和张辽一起大破孙权,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但是之后去世。
李典为什么不能够位列五子良将汉代观察功劳最为看重的是食邑,所谓食邑就是可以征收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其数量按民产计算,通俗讲就是国家划分以一片地区给你,这个地区的人民的赋税全部交给你。而汉代获得食邑通常是需要战功的。所以食邑是观察战功的最好办法。
但是观察李典这一生功劳自然是比不上张辽,乐进,张郃,于禁,徐晃等人。食邑也只有三百户。当然不能够用食邑和封爵以及官职来比,毕竟臧霸此人功劳不是很大,却被封为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食邑三千五百户,要知道张辽也不过食邑二千六百户,张鲁此人更是食邑万户。所以在三国时期比较官爵没有什么意义。
实际上五子良将的说法来自于陈寿的一番评价而已: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也就是陈寿一个评价的标准,此后一直被后人沿用而已。并不是有人强行规定张辽,乐进,张郃,于禁,徐晃这五个人一定是五子良将。所以李典只是没有被陈寿认为是五子良将的一员。另外陈寿对于连点的评价也很高:
李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
知名度极高的曹操属将李典为何没被列为五子良将?
陈寿写《三国志》时,将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合传,并最后评论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陈寿又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并传,逐渐被后人演绎成“五虎大将”,经过《三国演义》的发扬光大,“五虎大将”几乎是家喻户晓了。
有人喜欢刘备,自然也有人喜欢曹操,蜀汉“五虎大将”威震天下,曹魏“五子良将”当然也不能自甘示弱。
五子良将,说白了就是五个良将。陈寿说曹操建功立业时,手下的良将,只是“五子为先”。曹操手下良将,远不止这五个,李典也是良将。
五子良将跟随曹操东征西讨,曹操习惯用他们为前锋,后者断后,他们也因此建功立业,最后身居将军中的高位。
张辽是前将军、乐进是右将军、于禁是左将军、张郃是征西车骑将军、徐晃是右将军,陈寿很可能是根据官职和资历,来将他们并传的。
李典的官职和资历都不如他们,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李典没能力,也不是因为不受赏识,而是李典命短,只活了三十六岁。
李典的家族很早就已经跟随曹操了,但是官渡之战前的十年,都是李典的伯父李乾和堂兄李整在随曹操立功,期间李乾被吕布的部下杀害,这也是李典与张辽不合的原因。
官渡之战时,李整去世了,李典才担起家族重任,接管李整的部队,正式出山。李典不喜欢军事,喜欢读书,曹操也很欣赏他,试着要他管理百姓。这说明李典本来是应该朝着文官方向发展的,只是在乱世,最终还是成了武将。
官渡之战时,李典主要负责运输供应军需。曹操打败袁绍后,任命李典为裨将军。
这时李典与五子良将的官职相差并不远,但是五子良将跟随曹操在前线征讨袁氏,李典只是负责运粮。李典也完成得很出色。
刘表派刘备北侵,李典跟随夏侯惇前去征讨。刘备设伏,被李典识破,李典劝夏侯惇别追,但是夏侯惇不听,与于禁一起追击,让李典留守。夏侯惇果然中埋伏,最后被李典救出。这就是博望坡之战。
后李典跟随曹操平定邺城,与乐进围攻高干,攻打管承,全都取得胜利。李典因功升为捕虏将军,封都亭侯。李典主动请求将家族前往魏郡,受曹操赞许,升为破虏将军。
李典跟随曹操先后参与了赤壁之战,潼关征马超之战,后与张辽、乐进守合肥。孙权进攻合肥,李典不计前嫌,与张辽合作,大败孙权。
李典为人谦虚,喜欢学习,尊贤重士,不与人抢功,深受官兵爱戴。但是李典三十六岁时便去世了。
李典从公元200年开始接手家族,到215年合肥之战,为曹操服务了十五年。由此推算,李典在合肥之战后没多久,便去世了。
李典不缺才能,也不缺表现的机会,缺的就是寿命。
五子良将中,于禁和乐进,是元老级人物,论资历和军功,李典完全比不了。张辽和徐晃都是跳槽过来的,资历不比李典浅,而且他们在官渡之战,张辽当先锋,徐晃劫粮草,表现得非常出色,从此曹操也经常用他们。论军功,李典也是比不上的。
张郃是在官渡之战后期投降曹操的,跟李典相比,真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张郃能成为五子良将,而李典不能,就是因为他比李典活得长。
张郃的风光,也就是在汉中之战才开始的。虽然张郃被张飞打得灰头土脸的,但是并没有人觉得他有多丢人,毕竟对手是张飞。汉中之战,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刘备感叹斩夏侯渊不及斩张郃,太高了张郃的身价。夏侯渊死后,张郃便被推举,代替夏侯渊。
随着其他几个人老的老,死的死,张郃成为魏国最厉害的大将,还赢得了街亭之战,最后做到征西车骑将军。
李典如果活得够久,三国那么大的舞台,足够他发挥,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是迟早的事,曹丕确实也非常赞赏李典。那时候或许就“六子良将”了。如果关羽一直跟着曹操混,或许还是“七子良将”。
知名度极高的曹操属将李典为何没被列为五子良将?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个人觉得都不在点子上。我认为李典不能和五子良将并列一传是因为李典的寿命太短了,所得到的战功非常少。若是李典能多活个二十年,五子良将里面必定有李典的位置,或者说李典会和张辽、徐晃等人并列为“六子良将”。
陈寿为什么称张辽等人为五子良将?在《三国志》中,陈寿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并作一传,并在最后的评价中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意思就是说曹操能统一北方建功立业,这五个人的功劳非常的大,都是良将。
的确,这五个人为曹操南征北战,每一个都立下了战功赫赫,而且他们都是能够独自领兵作战的大将。虽然有的彼此不和,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们都能摒弃前嫌齐心协力共克难关。这样的良将真的是不可多得。
陈寿将他们五人并列一传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良将,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张辽胆识过人、有勇有谋;乐进勇猛善战、常常先登;于禁老成持重、治军严整;张郃的机灵巧变、善于列阵、长于地形地势;徐晃严以律己、沉稳努力。
所以要成为“五子良将”就必须要有非常大的功劳,以及作为良将的优秀品质。
李典有没有良将的品质?五子良将各有各自的优良品质,那么李典有没有什么成为良将的优良品质呢?还真有。
李典非常喜欢学问,而且非常的自谦,不跟其它将领争功,遇事沉着理智,军中还称李典为‘长者’。
这里有三件事足以说明李典拥有良将品质。
1.曹操率军攻打袁潭袁尚时,派遣李典与程昱用船只运送粮草,正碰到敌军拦截了水道,之前曹操还嘱咐他们,若是船不能走通就走陆路。而李典与各将领说,敌军兵力不多,又认为自己有河水作为屏障,所以军心懈怠,现在攻击必定能击败他们,程昱也认同了李典的看法。果然,敌军被李典他们击败,水路也通了。
2.刘表让刘备北伐,于是曹操派遣李典跟随夏侯惇抵御刘备。刘备火烧新野后退兵,夏侯惇要率军追击,李典这时却说刘备无故退兵,必然会有伏兵,而且那里道路狭窄,草木丛生,不能追击他们。夏侯惇不听,和于禁追击刘备,留下李典驻守。刘备果然留有伏兵,大败夏侯惇,幸好李典此时来营救。
3.合肥之战时,曹操留张辽乐进李典三人驻守合肥,孙权率领大军围困合肥,张辽想率军出战,可是张辽乐进李典三人不和,张辽怕乐进和李典不配合。李典却说,这是国家大事,若是你的计策可行,我怎么会因私废公呢?于是留下乐进守成,张辽李典率军击破孙权。
看了这三次战斗,李典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的优秀。绝对拥有良将的品质。
英年早逝的李典合肥之后不久李典就去世了,死时年仅36岁,真的是英年早逝。
若是再给李典二十年的时间,李典获得的成就一定不会比“五子良将”小。因为去世的早,所以李典所立下的功劳也不大,去世时之前李典获得的封邑只有三百户。而五子良将中封邑最低的于禁和乐进都有一千两百户,最高的张郃甚至有四千三百户。
从封邑来看也知道李典所立的功劳和五子良将相比有巨大的差异。
总结:综合上面我们会发现,李典拥有良将的优秀品质,但就是因为功劳太小了,所以没有和张辽等人并列一传。李典的功劳小主要就是因为李典的寿命太短了。要不然凭着李典的优良品质,李典必定能有一番大作为。而陈寿在给李典的评价中也说:“李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